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笔记-治燥剂

方剂学笔记-治燥剂

中医方剂学_治燥剂

◆人体失去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
◆外燥:温燥、凉燥;内燥:上→肺,中→胃,下→肾、大肠
◆燥,作为外邪来讲,都于秋天发生。所以一般称它为秋燥。秋燥都容易伤肺。秋天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初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时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人把这种凉燥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燥证治法有轻宣辛散和甘凉滋润两类治法。分别针对了燥证的外燥和内燥两类病证。

1.【治燥剂—轻宣外燥】
一、杏苏散《温病条辨》一类方 外感凉燥证代表方
【组成】苏叶9g 半夏9g 茯苓9g 前胡9g 苦桔梗6g 枳壳6g 甘草3g 大枣3枚 杏仁9g 橘皮6g(原著无剂量)
【剂量2】苏叶、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
【用法】水煎,饭后,温服。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苏散的主治,它主治外感凉燥证。从主治的这个证候来讲,外感凉燥,像恶寒、无汗、咳嗽、头微,这好理解,燥易伤肺,肺失宣降,但是在深秋的时候,感受偏于寒邪的燥邪,鼻子阻塞,咽喉干燥,这个应该类似于津液缺乏的表现,但反过来主治里又有咳嗽痰多清稀,咳痰清稀。这又像解表剂的小青龙汤证那种寒饮内停,咳嗽痰多清稀的表现。要理解这个问题,主要我们要从燥的本质来看,燥的本质是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称之为燥。那缺乏津液濡润的现象,对人体津液缺乏,可以有整体性的,可以有局部性的。比如内燥,或温燥,外燥当中的温燥,它都是一种整体性的缺乏津液濡润,所以产生口干、鼻燥这些缺乏津液濡润的燥像。但凉燥之邪,本质上是感受外寒,也有寒性的特点。六淫的一个发病特点,寒性收引凝滞,使气机郁滞,津液不能布散,津液凝聚在局部不能布散,需要津液濡润的地方,由于津液凝聚在局部,局部没有用的津益很多,产生咳嗽痰多清稀,寒饮内停。需要津液濡润的地方,得不到布散,反而产生鼻塞咽干,咽喉干燥这种感觉。这是凉燥证和单纯的外感风寒证,不同的方面。
因此凉燥证的本质,是津液凝聚不布。津液的布散,《内经?经脉别论》有段话,“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所

以要输布到肺,通过肺的宣降,使津液布散。“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于外感凉燥,肺气宣降失常,肺气闭郁,津液不能正常的宣降布散,停聚在局部,产生一定的寒痰,因此咳嗽痰多清稀。但是咽喉、口腔、鼻腔,得不到津液濡润,可以鼻塞,咽塞,咽喉干燥。这是理解杏苏散证候,进行病机分析的一个关键。如果这一点不理解,就很难弄懂它的主治和外感风寒证的区别。

【方解】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发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轻宣发表而解凉燥,内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本方虽为治疗外感凉燥而设,但因凉燥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外感风寒是同一属性的病邪,故临床也常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咳嗽。

方解
君 苏叶 轻宣凉燥发散
杏仁 发散风寒,降肺气化痰
臣 前胡 辛散,降肺气
桔梗 宣通气机,化痰利咽,升
枳壳 宣通气机,宽胸降气,降
佐1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陈皮 理气化湿
茯苓 健脾渗湿
佐2 生姜 大枣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补脾

◆杏仁是辛温的,它擅长于通过发散风寒,解除凉燥之邪,杏仁能够降肺气,也能化痰。
◆苏叶中等量理气,大剂量发散,小剂量能解郁,可以疏通气血解郁。它入气分又入血分。
◆外来凉燥,使肺气闭郁,所以以苏叶这种辛温之品,轻宣凉燥发散。杏仁宣通了肺气,津液能够布散。而且3主证当中,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秋燥咳嗽,是个很重要的症状。所以杏仁能宣肺,宣降肺气,因此起到止咳化痰作用。
◆前胡、桔梗、枳壳;前胡是表里同治的药。对表,它有一定的辛散解表作用,可以协助苏叶的解表;对里,又可以降

肺气。有助于增加杏仁的止咳作用。桔梗、枳壳这一组,是宣通气机的,桔梗擅长于开宣肺气,也能化痰利咽喉。这两个药是宣降肺气的一个常用的基本组合(笔者体会桔梗使用时需配伍枳壳)。
枳壳能够宽胸,理气,侧重在降气,桔梗宣肺来宽胸,枳壳通过降气来宽胸。这是长期以来临床上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生降气机的组合。
气的通畅在人体非常重要,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津液布散,如果胸部脘腹气机阻滞了,那津液凝聚,就不得布散,气机阻滞,瘀血就会产生。所以很多治痰湿的方,治瘀血的方,都利用了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这个作用。桔梗、枳壳相配这种基本配伍结构,在宋代就已经形成了。所以败毒散以及参苏饮里面,都有桔梗、枳壳这种基本组合。到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的,也有桔梗、枳壳这种组合,它治疗胸中血府血瘀。很有名的五逐瘀汤头一个方“血府逐瘀汤”。就是用桔梗、枳壳一升一降,来畅通胸中气机,协助瘀血的消散。所以桔梗、枳壳是理解方解当中又一个重点。
◆半夏、陈皮和茯苓,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半夏既能化痰,又能使肺胃之气下行,又能和胃降逆,又能止咳嗽。陈皮理气,又能化湿。化湿有助于祛痰,茯苓健脾渗湿,健脾渗湿有助于针对生痰之源的脾胃。半夏、陈皮、茯苓这是一个基础方。加上甘草,就是治疗痰湿的一个基础方,叫二陈汤。
◆生姜和大枣,对表调营卫,对内调脾胃。这是桂枝汤的常用配伍。祛寒解表常用。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能袪痰镇咳,兼有平喘的功能。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辨证时首先明确有表证,表证偏于风寒,所以恶寒无汗。恶寒代表恶寒发热中间以恶寒为主的偏风寒方面。无汗反映出它是一种外感风寒,仍然属于表实证阶段。我们前后比较,从麻黄汤这个基础方,外感风寒表实证之后,包括这个类似方剂里,像小青龙汤,败毒散,参苏饮,这些都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在这里仍然是表实,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而且一般来说量较多。这是辨证当中的寒痰特点。咽干代表了鼻塞、咽塞,咽喉干燥,代表了津液不能布散,局部缺少津液濡润这个现象。

【原著加减变化】
1.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
◆恶寒发热是表证,特别是偏于寒,单用苏叶解表力量不足,应该加羌活,羌活在发散表寒当中力量较大。
2.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
◆如果发汗后,表邪一定程度疏散了,咳嗽仍然不止,说明这是肺气

宣降失常,上逆所以咳嗽,就不必再用苏叶来发散,因为表邪已经较轻了。把苏叶改成苏梗,苏梗侧重在理气。
3.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
4.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
◆头痛兼眉棱骨痛,太阳经的头痛用羌活,阳明经的头痛擅长用白芷。阳明经脉经过眉棱骨,眉棱骨痛所以加白芷。
5.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泄泻腹满者不用)。
◆咳痰开始偏黄,反映风寒郁而化热,这时加黄芩、桑皮清肺热,清化热痰。

【症状配药】
1.风寒感冒:加〈防风、荆芥、羌活〉。
2.风寒喘嗽:合《定喘汤》。
3.痰饮咳嗽:合《二陈汤》。
4.咳痰喘嗽:加〈紫苏子、葶苈子〉。
5.热甚:加〈柴胡、黄芩〉。
6.头痛甚:加〈藁本、葛根、羌活〉。
7.呕吐:加〈霍香、竹茹、神曲〉。
◆《定喘汤》是一剂具有降气功能的方药,宣肺降气,清热化痰。【组成】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 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用法】上药锉碎。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症。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陈汤》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适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之咳嗽、鼻塞;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痰湿者,对秋燥伤风咳嗽有效)
◆杏苏散不只用于凉燥,也用于各种季节的外感风寒轻证。这里指的外感风寒轻证,是属于表实证范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症状,不光是在秋季,其他季节出现也可以使用。因此有的教材或者参考书,也有把杏苏散收在辛温解表剂里边。但是这个方,吴鞠通是以治疗凉燥作为代表方出现的,而且在深秋季节的感冒,这一类的咳嗽也还比较多。所以放在治燥剂,治疗外燥的凉燥类方剂作为代表。它既是个常用方,又是个代表方。
 
【杏苏散与参苏饮比较】
解表剂里的扶正解表第二个方,参苏饮,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参苏饮产生在宋代,杏苏散是吴鞠通的,产生在清代中期

,参苏饮和杏苏散的区别,有三味药,参苏饮里有人参,木香,杏苏散没有,杏苏散里边有杏仁,参苏饮没有。吴鞠通加杏仁,是由于杏苏散这个方要增加它的降肺气,结合苏叶、桔梗的宣,加强宣降肺气止咳这个作用。因为秋燥咳嗽症状非常突出,所以加强止咳作用。去掉木香,是由于惟恐木香太温燥,在杏苏散这个方中不必要。他还没有像参苏饮里考虑到气虚、脾虚,用木香理脾气,而且和人参的补药同用,用木香有助于补而不滞,所以杏苏散里把木香去掉了。而且参苏饮主要用于老年人,或体质比较虚的人,有风寒咳嗽。这个方它没有强调要体虚,不是用于虚人外感,所以把人参就去掉了。
◆参苏饮【处方】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也,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阳明之脉,上行头角,故头亦痛也。咳嗽稀痰者,肺恶寒,古人谓燥为小寒也;肺为燥气所搏,不能通调水道,故寒饮停而咳也。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也。脉弦者,寒兼饮也。无汗者,凉搏皮毛也。按杏苏散,减小青龙汤一等。……若伤凉燥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若受重寒夹饮之咳,则有青龙;若伤春风,与燥已化火无痰之证,则仍从桑菊饮、桑杏汤例。……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苓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临床报道】
谢氏用本方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收到满意的疗效。将杏苏散中的前胡易为白前,并加荆芥、紫菀、款冬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结果:痊愈73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大多数2-3剂。[谢维朝.杏苏散加减治疗风寒咳嗽87例。广西中医药 1985;8(6):37]

【现代药理】
1.袪痰镇咳作用:〈杏仁〉抑制呼吸中枢而能止咳平

喘。〈苏叶〉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亦有平喘作用。〈半夏〉镇咳作用明显。〈甘草〉亦有止咳效能。〈桔梗、前胡〉袪痰作用显著而持久。〈陈皮、甘草〉袪痰效力亦较显著。
 2.发汗解热作用:〈苏叶〉有解热作用。〈生姜〉可促进发汗,合而使本方发汗解热作用增强。
 3.促进消化机能:〈苏叶、生姜〉均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苏叶〉尚能增强胃肠蠕动;〈生姜〉还可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和排除肠道积气。〈枳壳〉亦能使胃肠蠕动节律增加和收缩力增强,合而使本方增进消化机能之作用亦较明显。
 4.杏苏散对凉燥小鼠气管纤毛运动(CM)、呼吸道液黏多糖(RS)、肠液黏多糖(IS)、血清IgG(IgG-S)与呼吸道液IgG(IgG-R)的影响: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A组)、凉燥对照组(B组)和凉燥治疗组(C组),18只/组.药物处理后第5 d检测CM(min/mm)、RS与IS(μg/ml)、IgG-S与IgG-R.结果:凉燥组CM加快,RS、IS、IgG-S、IgG-R明显低于常温常湿组;治疗组CM减慢,RS与IS显著高于B组.结论:凉燥可致小鼠肺津生成减少,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加快,凉燥之凉可伤肺阳致气机不畅与御邪能力障碍.杏苏散主要通过散寒解表、温肺化饮、益气补中以促进肺津生成、调节肠道分清泌浊生理机能而达到治疗之效.

附方。杏苏散
【组成】杏仁、桔梗、黄芩、贝母、紫苏、枳壳、甘草、陈皮、前胡、桑白皮、麦门冬、生姜
【用法】饭后温服。
【功效】发散风寒,宣肺化痰。
【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清涕、咳嗽痰涌。
二、桑杏汤《温病条辨》一类方
【组成】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象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梨皮3克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因本方证邪气轻浅,故诸药用量较轻,且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正如原书方后注云:“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方解】本方证系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因秋感温燥之气,伤于肺卫,其病轻浅,故身热不甚;燥气伤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故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本方证虽似于风热表证,但因温燥为患,肺津已伤,治当外以清宣燥热,内以润肺止咳。方中桑叶清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气,润燥止咳,共为君药。豆豉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贝母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共为臣药。栀子皮质轻而入上焦,清泄肺热;

梨皮清热润燥,止咳化痰,均为佐药。本方乃辛凉甘润之法,轻宣凉润之方,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症自愈。

方解
君 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宣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 香豉 辛凉透散,助桑叶轻宣透热
象贝 清化热痰,助杏仁止咳化痰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佐 栀皮 清泄肺热
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轻宣温燥,凉润止咳,多用于燥邪犯肺,外感温燥症。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桑杏汤与杏苏散比较】
《温病条辨》上把桑杏汤和杏苏散,作为一对。治疗外燥的常用方、代表方。本方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用治外燥咳嗽。杏苏散所治系外感凉燥证,凉燥束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痰湿内阻,故以杏仁与苏叶为君,配以宣肺化痰之品,所谓苦温甘辛法,意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可使肺气宣畅,津液布散,肺燥自解。桑杏汤所治系外感温燥证,温燥外袭,肺津受灼,故以杏仁与桑叶为君,配伍清热润燥,止咳生津之品,所谓辛凉甘润法,意在轻宣温燥,凉润肺金,可使燥热清而津液复,诸症自除。
【桑杏汤与桑菊饮比较】桑杏汤与桑菊饮均用桑叶、杏仁,皆可治疗外感咳嗽、受邪轻浅、身热不甚、口渴、脉浮数等症。但两方同中有异,桑菊饮方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桔梗、甘草、芦根,侧重于疏散风热,为辛凉解表法,治疗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仅见口微渴,多伴见恶风、头痛等风热表证;本方虽亦配伍辛凉解表的豆豉和清泄肺热的栀子皮,但更用养阴润肺生津的沙参、梨皮,以及润肺止咳化痰的贝母,为辛凉甘润之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口渴明显,多伴见咽干鼻燥等症者。

【药理作用】桑杏汤对外燥小鼠气管纤毛运动(CM)、呼吸道液黏多糖(RS)、肠液黏多糖(IS)、血清IgG(IgG-S)、呼吸道液IgG(IgG-R)与粪便含水率(WF)的影响 制备小鼠温燥模型,用药后第7天检测CM(min/mm)、RS(μg/ml)、IS(μg/ml)、IgG-S、IgG-R与WF(mg,%).结果:桑杏汤治疗组RS(875.22±74.00)高于模型组,CM减慢,IgG-S明显增加.结论:桑杏汤能促进气道黏液分泌增加气道IgG-R.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

。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象贝化痰;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临床报道】
薛氏用桑杏汤治疗百日咳72例,有69例服药1剂后痉咳的次数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24例服药3剂,33例服药5—10剂,痉咳完全停止,精神、食欲渐复正常。[薛景勋.桑杏汤治疗百日咳。新中医 1979;(3):43]

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一类方
【组成】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9g 石膏煅8g 甘草3g 人参2g 胡麻仁炒,研,3g 真阿胶3g 麦门冬去心4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用法】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现代用法:水煎,频频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主治】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气逆而喘,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胸满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渴鼻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甚则胁痛。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均为温燥伤肺佐证。治当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兼顾,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伤阴耗气。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臣以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石膏虽沉寒,但用量轻于桑叶,则不碍君药之轻宣;麦冬虽滋润,但用量不及桑叶之半,自不妨君药之外散。君臣相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是为清宣润肺的常用组合。《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而土为金之母,故用人参益气生津,合甘草以培土生金;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少量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兼能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全方宣、清、润、降四法并用,气阴双补,且宣散不耗气,清热不伤中,滋润不腻膈,是为本方配伍特点。
原方中石膏煅用,颇具深意。《本草纲目》谓:“石膏,古法惟打碎

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用过,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喻昌创制本方自称“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石膏大寒质重,主归肺胃经,喻氏将其煅用,且用量极轻,是取其清肺热而不伤胃气之意。同书所载竹叶黄连汤方下,亦注明石膏用煅,可见喻氏组方用药之精细,足资启发。


方解
君 桑叶 清透清肺
臣 石膏 清气分热
麦冬 养阴生津
佐1 人参 补气
胡麻仁 养血润燥,润肠通便
阿胶 滋阴养血,止血
佐2 杏仁 化痰止咳,肃降肺气
枇杷叶 化痰止咳,肃降肺气
佐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保护脾胃)


◆桑杏汤和桑菊饮也是以桑叶为君药,清燥救肺汤也是桑叶为君,但它们的用量不同,清燥救肺汤针对燥热重证,桑叶要重用。这是清燥救肺汤的一个特点。桑叶重用。它既能清透,而且清肺力量也较强。
◆石膏擅长清气分热,方里用石膏,体现针对燥热之邪引起的卫气同病,燥热重证。麦冬是养阴生津润肺的一个常用药。石膏、麦冬是清气分热且养阴生津兼顾的一种基本结构。比如竹叶石膏汤。
◆人参、胡麻仁、阿胶,人参补气,和麦冬相配,气阴双补,这也是气阴双补的一种基本结构。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生脉散,这些气阴兼顾,都是人参、麦冬同用。胡麻仁养血润燥,同时润肠,润肠通便有助于肺气的肃降下行,肺和大肠相表里。阿胶一方面滋阴养血,另一方面燥邪造成卫气同病,燥邪伤肺重证很容易燥热之邪灼伤肺络,引起严重的咳血,如果有出血,阿胶还可以止血。它本身也能滋阴养血,针对燥热伤阴。
◆杏仁和枇杷叶,都能通过降肺气化痰止咳。
◆甘草能益气和中,保护脾胃,防止石膏一类寒凉之品伤胃。可以说是佐药兼使药了。
◆配伍当中,大量桑叶加石膏、麦冬,这类可以清卫分、气分热的药物,体现出宣和清相结合,清燥热。枇杷叶、杏仁都是降肺气,又能止咳化痰的常用药物。清燥救肺汤虽然大剂量桑叶向外宣散,它都有益气之品,宣散而不耗气。清热的药用石膏,石膏大辛大寒,但清热又有甘草相配,保护脾胃。清热而不伤中。方中有一定的滋腻之品,如阿胶、麦冬这一类滋阴养阴之品。但是它和宣散的桑叶同用,它又补益但不过于滋腻。如果过于滋润,也可以影响中焦脾胃的气机。

【方论1】方中人参、甘草、麦门冬是《金匮》麦门冬汤中的主药,功能生津润肺,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主治津液亏损、肺虚而燥的肺痿。现在再加芝麻滋补润燥,阿胶补肺养阴,

杏仁宣肺化痰,桑叶、枇杷叶肃肺降气,清宣肺络,石膏直泻肺火,综合起来,便具有滋补润燥、清热祛邪两顾的作用。所以用它治疗肺燥津伤、邪热犯肺的温燥与肺痿,最为适合。
【方论2】本方所主系燥热伤肺之重证。秋令气候干燥,燥热伤肺,肺合皮毛,故头痛身热,肺为热灼,气阴两伤,失其清肃润降之常,故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肺气不降,故胸膈满闷。治宜清燥热,养气阴,以清金保肺立法。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清透肺中燥热之邪。温燥犯肺,温者属热宜清,燥胜则干宜润,故用石膏辛甘而寒,清泄肺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难经·第十四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故用甘草培土生金,人参益胃津,养肺气;麻仁、阿胶养阴润肺,肺得滋润,则治节有权;《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杏仁、枇杷叶之苦,降泄肺气。如此,则肺金之燥热得以清宣,肺气之上逆得以肃降,则燥热伤肺诸证自除,故名之曰“清燥救肺”。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干咳无痰(少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温燥伤肺重证:
温燥伤卫:头痛身热
温燥伤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
气阴两伤: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
舌脉: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加减变化】
1.若痰多,加川贝、瓜蒌以润燥化痰;
2.热甚者,加羚羊角、水牛角或牛黄以清热凉血。
3.血枯加生地黄;

◆清燥救肺汤中虽有杏仁、枇杷叶,降肺气,止咳、平喘,但燥热伤津,可以炼液为痰,这种燥痰往往都是黏稠,痰多,难以咳出。所以要加强清化燥痰力量,加川贝母、瓜蒌,清化这个燥痰。川贝母、瓜蒌都是清热化痰力量较强的。川贝母除了化痰,也能润肺,贝母除了化痰,还能宽胸理气,也可以解决这种喘咳形成的胸胁疼痛胀闷。
◆如果发热较高,适当的要加重清热,因为到气分以后,很容易走向营血分。所以加羚羊角、水牛角(思维从犀角来的)这类,退热力量较快。防止燥热之邪由气分入营分,甚至是血分。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癌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者。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比较】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气有深浅,病证有轻重。桑杏汤证属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咳嗽不甚、右脉数大者,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

为法;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卫气同病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清燥救肺汤以清肺燥与养气阴的药物组成,较桑杏汤的养阴润肺作用为强。故温燥外袭,肺津受灼之轻证,症见身热不甚,干咳少痰,右脉数大者,宜桑杏汤;若燥热甚而气阴两伤之重证,症见身热,干咳,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大而数者,宜用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汤
病邪轻重:温燥程度较重
病邪部位:卫气分同病,很大部分病邪已经进入气分
燥热之邪伤人体正气程度:伤阴程度重,而且又有伤气

桑杏汤
病邪轻重:温燥初起阶段,温燥程度较轻
病邪部位:卫分(皮毛,表为主)
燥热之邪伤人体正气程度:较轻浅,燥热有一定伤耗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门法律》卷4:“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录柯琴:“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石膏、麦冬秉西方之色,多液而甘寒,培肺金主气之源,而气不可郁。土为金母,子病则母虚,用甘草调补中宫生气之源,而金有所持。金燥则水无以食气而相生,母令子虚矣,取阿胶、胡麻黑色通肾者,滋其阴以上通生水之源,而金始不孤。西方虚,则东方实矣,木实金平之,二叶秉东方之色,通于肝,枇杷叶外应毫毛,固肝家之肺药,而经霜之桑叶,非肺家之肝药乎?损其肺者,益其气,人参之甘以补气。气有余便是火,故佐杏仁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治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气膹郁,则肺气必大虚,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必郁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落,喘而不休,此名之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反从火化,亡可立待耳。愚所以服膺此方而深赞之。”
【临床报道】
谢氏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慢性喉痹73例(慢性咽炎49例,慢性扁桃体炎24例)。基本方:冬桑叶、枇杷叶、沙参、麦冬、麻仁各15g,石膏20g,阿胶、杏仁、蝉衣、僵蚕、紫菀、百部、前胡各12g,桔梗6g,甘草5g。2日1剂,1日3次。结果: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淋巴滤泡消失或缩小)59例,好转(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但偶有咽部不适,轻微咳嗽)12例,无效(服药2周后症状与体征仍无明显改善)2例。有效率97.26%。痊愈病例最短7天,最长21天,平均12

.69天。[谢如,等.清燥救肺汤治疗慢性喉痹7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5(9):533]
【临床应用】
1.燥热咳嗽应用本方加减 桑叶、杏仁、麦冬、生石膏、黄芩各10g,枇杷叶、板蓝根各12g,蒲公英、地丁各1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西药用潘生丁50mg,每日3次口服;咳必清25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组中、西药前后隔1小时服,4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给中药清燥救肺汤,处方、服法、疗程同治疗组。治疗燥热咳嗽。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19-6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7-58岁。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咽痒,干咳或痰调少,咽干,口渴,心烦,夜卧不宁,咳甚有胸痛,便干,手足心热,舌尖红,苔黄干或白干,脉细数,咽部充血,有的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无干、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等肺部感染及胸膜炎症。根据疗效标准(治疗l疗程结束后诸症均消,停药观察4日,咳嗽不复发者为痊愈;1疗程后咳嗽大减,但尚有轻咳,无咽不适等为显效;l疗程后咳不减或减轻不明显为无效)判定,结果:观察组痊愈31例,显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侧,显效10例,无效13例,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2.肺炎喘嗽应用本方加减 冬桑叶15g,石膏15g,人参5g(或党参15g),甘草7.5g,胡麻仁5g,阿胶10g,麦冬10g,杏仁10g,枇杷叶10g。上为5岁患儿剂量。水煎温服,1日4次口服,每次服40ml。治疗期间停用抗生素。治疗肺炎咳嗽100例,男56例,女44例;2岁以下者13例,2-5岁者48例,6-7岁者39例;多发于冬春季节;病程10日至2个月;复发1次者12例,复发2次者25例,复发3次者63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检查无异常,随诊1个月无复发)50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偶可闻及干啰音)40例;有效(咳嗽减轻无喘促,体温正常,肺部散在干啰音)10例。
3.喉痹应用本方加减 冬桑叶、枇杷叶、沙参、麦冬、麻仁各15g,石膏20g,阿胶、杏仁、蝉衣、僵蚕、紫菀、百部、前胡各12g,桔梗6g,甘草5g。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水煎,煮沸后5分钟即可。L日3次,2日1剂。症状消失后,停药1周,再服1周,再停1周,再服1周。治疗慢性喉痹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3-60岁,平均28.75岁;病程3月-6年,平均1.28年。结果:痊愈(症状消失,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淋巴滤泡消失或缩小)59例;好转(咽部或扁桃腺充血消失,但偶有咽部不适,轻微咳嗽)12例;无效(服药2周后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总有效率为97.26%。无效2例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好转12例均为病程在4年以上;痊愈病例的疗程最短7日

,最长21日,平均12.69日。
4.斑秃应用本方加减 人参5g,甘草5g,枇杷叶6g,麦冬10g,石膏15g,桑叶9g,阿胶6g,胡麻仁6g,杏仁6g。头痛者加菊花9g;便秘者以胡麻仁易火麻仁12g,并加郁李仁9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斑秃38例,男27例,女11例;病程15日至5个月。结果:毛发长齐,其它症状消失者为痊愈,共31例;毛发停脱,茸毛增多,其它临床诸症均有明显消退或减轻者为好转,共7例。
5.蘑菇肺应用本方加减 人参6g(或党参15-18g),甘草、麦冬、石膏各12g阿胶、炙杷叶、杏仁、炒胡麻、桑叶各9g。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蘑菇肺56例,男性42例,女性14例;年龄17-40岁43例,41-59岁11例,50岁以上2例;其中蘑菇种植专业人员49例,其余7例有密切接触史;初次患病者12例,反复发作者44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达半年余。结果:临床痊愈31例(症状完全消除,肺部啰音消失,胸X线透视较前明显好转);好转16例(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啰音消失,胸X线透视较前无明显改善);无效9例(症状、体征及胸X线透视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84%。
【禁忌】肺胃虚寒者忌服。
【不良反应】清燥救肺汤有1例致过敏性皮疹.

附方1、清燥救肺汤《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桑叶 石膏 甘草 人参 桑白皮 阿胶 麦冬 杏仁 枇杷叶 知母 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燥润肺。

附方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g 玉竹二钱6g 生甘草3g 冬桑叶4.5g 麦冬9g 生扁豆4.5g 花粉4.5g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g。
【功用】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主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燥,或身热,或干咳,舌红少苔,肺细数者。
沙参麦冬汤与清燥救汤两方组成中均有桑叶、麦冬、甘草,两方功用亦颇类似。但沙参麦冬汤配伍玉竹、沙参,以燥伤肺胃阴津为主;清燥救肺汤配伍石膏、人参,则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为主。



2.【治燥剂—滋阴润燥】
◆脏腑津液耗伤可以按三焦来分,从病位辨证,也可以结合所属脏腑来分。上焦,上燥,多指肺脏的津液缺乏的肺燥证。中焦以脾胃,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是津液化生的,从本源。中焦津液不足都是胃阴不足。下焦,阴液不足都涉及到肾脏,以及大肠。

一、增液汤《温病条辨》二类方
【组成】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

而无力。
【方解】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两端。若阳邪炽盛之热结实证,则用承气汤急下存阴;若热病阴亏液涸,《温病条辨》所谓“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当增水行舟。本方所治大便秘结为热病耗损津液,阴亏液涸,不能濡润大肠,“无水舟停”所致。津液亏乏,不能上承,则口渴;舌干红,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脉沉而无力者,主里主虚之候。治宜增液润燥。方中重用玄参,苦咸而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滋肠燥,为君药。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用甘寒之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共为臣药。三药合用,养阴增液,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故名之曰“增液汤”。本方咸寒苦甘同用,旨在增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君 玄参 养阴增液,软坚润下,泻火散结
臣 生地 养阴润燥
佐 麦冬 补脾肺之阴

◆便秘除了热秘,还有寒秘、气秘。应针对辨证的结果,针对性采取治法,绝不能见到便秘就用苦寒。大便秘结若光吃泻药有时反而泻不下来。因为泻下还要通过津液才能通便。如果猛然光是苦寒泻下,会伤及脾胃阳气,反而可以洞[dòng]泻寒重。增水行舟,是中医特色的一种治法。
◆重用玄参,玄参在这有三大作用,(1)养阴增液,玄参咸寒,滋阴增液力量较强,补充阴液的不足。(2)针对阳明温病大便秘结,咸寒之品咸可软坚,玄参咸寒,可以软坚,增加润下的力量;(3)泻火散结,它有解毒作用。玄参擅长泻火。主要作用是滋阴增液。
◆生地养阴润燥作用比较强。麦冬主要是补脾肺之阴,养阴清热。
◆三药联用,清热滋阴,增液润燥力量很强。起到补充营阴的作用。这三个药,既是被广泛使用的基础方,常用方,也是清热滋阴润燥的一个基本组合。
【方论】本方是滋阴泄热,增水行舟之剂。温病热结,津液亏耗,燥屎不行,下之又不通,此是无水舟停。所以用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来壮水滋阴。硝黄攻下,以便舟行。阴虚液枯,燥屎不行,下之徒伤其阴,润之又有恋邪之弊。增水行舟之法,以使燥屎顺流而下。硝黄配增液汤,下之而不伤其阴,增液汤伍硝黄,润之而无恋邪之弊。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津亏肠燥所致大便秘结之常用方,又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为辨证要点。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温热病津亏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

肛裂、慢性牙周炎等证属阴津不足者。
【用药禁忌】本方滋阴增液之中又能泻下热结,但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为津液少,虽有燥热内结但燥结不甚者而设,若阳明里实热结所致便秘,则非所宜,宜用大承气汤,如津液不足,燥结正甚者亦非本方所能胜任。阳虚便秘者也不宜用本方。泻下剂大都耗损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备注】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放疗所致口腔反应:用本方,阴虚加银花、花粉;鼻衄加黄芩、黄连;食少恶心加芦根、苍术。水煎服。治疗效疗所致口腔反应120例,男101例,女19例。1例为喉癌,其余为鼻咽癌,于放疗1周后出现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破,牙龈红肿等反应。结果:临床治愈41例,显效65例,好转13例,无效1例。
 2.小儿病毒性感冒:用本方加味:胃肠道症状明显者使用1号方:玄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元明粉6g(冲服);体弱者加黄芪12g;无胃肠道症状或不明显使用Ⅱ号方:玄参10g,麦冬10g,生地10g,元明粉3g(冲服),大青叶10g,板蓝根10g,远志10g,薄荷6g(后入);咳嗽甚者加杏仁泥4g,川贝4g。日5次(昼3次,夜2次)服,再浓缩至25ml,每次5ml,半岁以下,药量酌减。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9个月至7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48小时。结果:痊愈17例(34%),显效18例(36%),有效13例(2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
3.治疗肛裂:用本方加减:玄参、生地、麦冬各15g,生大黄(后下)、芒硝各5g。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壳、延胡索。若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可将大黄改为先煎或减量。日1剂水煎服。治疗肛裂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47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5年。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全层裂开。结果:治愈(裂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29例;好转(裂口基本愈合,临床症状减轻)2例。平均服药7剂。
4.产后尿闭:用本方加减:玄参30g、生地、麦冬各20g,大黄、芒硝各6g,车前子30g,桔梗10g。有感染发热者加黄柏10g,蒲公英50g。本组34例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43岁,19-30岁25例,31-40岁8例,43岁1例;其中初产妇27例,二产妇6例,三产妇1例。结果:34例全部治愈,1剂治愈13例,2剂治愈19例,3剂治愈2例。

【药理作用】主要有增强免疫,提高机体适应性,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1.增强免疫
生地、麦冬等滋阴药能对抗接受大剂量环磷酰胺小鼠的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减少。玄参、生地、麦冬等具有调正“阴虚”动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当用于核酸合成率高于正常时能

使之降低,用于核酸合成率低于正常时能使之升高。
 2.抗炎
增液汤制成注射剂对蛋清引起大鼠关节肿及巴豆油涂小鼠耳壳皮肤刺激引起的炎症均有非常显著抗炎作用。单味生地水煎剂对甲醛引起大鼠关节肿有明显抗炎作用。
 3.降低血管通透性
增液汤有非常明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4. 提高耐缺氧能力
增液汤能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单味麦冬注射液能提高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数。麦冬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动物心电图T波变化。并能降低心率失常发生率,增加心脏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血流量,使已经显著受损的动物心肌细胞较快地获得修复。
 5.增液汤对“营热阴伤证”模型家兔液流变性等指标的影响
用地塞米松、速尿和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家兔营热阴伤证模型 ,应用增液汤进行治疗,观测体温、血液流变性、凝血指标、脑脊液肌磷酸激酶(CK)、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MDA)、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结果:增液汤能显著抑制模型家兔体温的上升、全血粘度的增加和血小板数的减少,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使缩短的PT延长,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提高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含量,减少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含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调节血清电解质浓度。结论:增液汤对家兔营热阴伤证模型有较着良好的防治作用。
 6.毒理试验
小鼠口服LD50为555mg/kg,腹腔注射为323mg/kg。地黄水煎浸膏剂和酸浸液给小鼠灌胃每日60g/kg,连续3日,观察1周,未见动物死亡及不良反应,大鼠每日灌胃1次地黄水煎浸膏剂或醇浸剂18g/kg,观察半个月,未发现动物行为、体重、血清非蛋白氮、谷丙转氨酶有明显的改变;肝、肾组织也未见明显的病变。

附方1、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30克 麦冬、生地各25克 大黄9克 芒硝5克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附方2.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大黄 芒硝各3克 枳实 厚朴 人参 当归各2.4克 甘草2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附方3.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组成】细生地15克 生甘草6克 人参(另煎,4.5克) 生大黄9克 芒硝3克 玄参15克 麦冬15克 当归4.5克 海参(洗,2条) 姜汁(6匙)
【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黄龙汤是于泄热之中,兼补气血;增液汤是于滋阴之中,兼泄热邪,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二、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一类方
【组成】麦门冬七升(42g) 半夏一升(6g) 人参三

两(9g) 甘草二两(3g) 粳米三合(3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
1.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胃肺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涎:咳唾涎沫。肺胃阴虚 肺胃失降:或短气喘促,或气逆欲呕。气火上逆,肺胃阴虚,津失上承:口渴,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
◆张仲景的经方。是治疗内燥证的重点方。
◆虚热肺痿有阳虚、阴虚的不同,本方是偏于阴虚,阴虚引起了虚热,造成的肺痿。肺痿往往以口吐涎沫为特点。仲景用麦门冬汤是治疗肺阴不足,胃阴不足。
◆两条主治根本来讲,都和胃阴不足有一定关系。由胃阴不足导致肺阴不足,最后肺胃阴虚。病位反映在肺,根本是在胃。
【方解】本方所治虚热肺痿乃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盖土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则肺之阴津亦亏,终成肺胃阴虚之证。肺虚而肃降失职,则咳逆上气;肺伤而不布津,加之虚火灼津,则脾津不能上归于肺而聚生浊唾涎沫,随肺气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则肺津损伤愈重,日久不止,终致肺痿。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虚热内盛,故手足心热。胃阴不足,失和气逆则呕吐;舌红少苔、脉虚数为阴虚内热之佐证。治宜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方解
君 麦冬 养胃阴,补肺阴,生津,清降虚火,以润肺益胃
臣 人参 补脾胃之气
佐1 半夏 化痰降逆止咳,和胃降逆止呕;使补阴药滋而不腻
佐2 粳米 养脾胃,化生津液
大枣 补脾胃
佐使 甘草 调和诸药

◆历代医家都认为麦冬用量少了,起不到作用。在这里大剂量麦冬,它既可养胃阴,又可以补肺阴,肺胃同治。而且胃阴充足以后,培土可以生金,从全方来说,作用肺胃是以胃为主的。
◆人参,补脾胃

之气,与粳米、大枣、甘草,是补脾胃的常用组合。
◆人参配麦冬是张仲景常用的配伍组合。既使气阴兼顾,又着重以胃为主培土生金,也可以兼顾到肺。
◆半夏不仅作用于肺,温化寒痰,降肺气之上逆止咳。它还擅长于降胃气。胃气宜降,常用半夏来降逆和胃,开通胃气。
◆重用麦冬少佐半夏(7:1),则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
◆麦冬半夏组合,针对肺胃滋阴降逆的重要组合。(本方重点1)
◆人参麦冬组合,体现气阴兼顾。(本方重点2) 
◆麦门冬汤在临床,很多人喜欢把人参换成西洋参,因为西洋参偏重于气阴双补,偏一点微寒,所以对这个证候更为适合。人参偏于补气,有一点偏微温。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
1.若津伤甚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阴伤甚)
2.若阴虚胃痛、脘腹灼热者,可加石斛、白芍以增加养阴益胃止痛之功。(胃阴不足)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矽肺、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妊娠呕吐等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药理】本方具有镇咳及促进唾液分泌、改善支气管粘液纤毛输系统、消除早期矽肺、降血糖、抑制嗜酸性细胞等作用。
【用药禁忌】肺痿属于虚寒者不宜用。寒痰壅肺之咳逆、脾胃虚寒之呕吐,本方不宜。
◆肺痿有虚寒、虚热不同的证型,对虚寒肺痿,本质上阳气不足,导致津液不化、不布,张仲景用甘草干姜汤这类治疗,不能用麦门冬汤。
◆甘草干姜汤:甘草(炙)4两(12g),干姜(炮)2两(6g)。忌海藻、菘菜
【各家论述】1.《法律》: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徒知与火热相争,未思及必不可得之数,不惟无益,而反害之。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此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2.《千金方衍义》: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加麦门冬数倍为君,人参、甘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精皆得以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

以倍用半夏,更用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立方之旨。
 3.《金匮要略心典》:火热挟饮致逆,为上气,为咽喉不利,与表寒挟饮上逆者悬殊矣。故以麦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饮气,人参、甘草之甘以补益中气。盖从外来者,其气多实,故以攻发为急;从内生者,其气多虚,则以补养为主也。
 4.《古方选注》:麦门冬汤,从胃生津救燥,治虚火上气之方。用人参、麦门冬、甘草、粳米、大枣大生胃津,救金之母气,以化两经之燥,独复一味半夏之辛温,利咽止逆,通达三焦,则上气下气皆得宁谧,彻土绸缪,诚为扼要之法。
 5.《血证论》: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膈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
6.《简明医彀》:方用炙草以补中气,粳米大枣人参以补中生津,麦冬以润肺燥。肺气逆者,胃气必逆,故用半夏以降胃气之逆。肺降津生,收敛复旧,故诸病皆愈。脉象虚濇,濇为津液不足之象,虚乃中气虚也。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此干咳与咽喉不利,即火逆上气的事实。气往上逆,因火逆也。火之上逆,因肺金燥也。
【临床应用】
1.干咳
用麦冬汤提取剂,每日9g,分3次服。治疗ecalapril诱发干咳5例。患者皆因长期服用enalapril,12-65周后出现干咳,其中高血压病3例,慢性肾炎2例。结果: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从服药至出现效果时间为2-4日,无副作用。
 2.支气管炎
用麦冬汤提取剂,每日9g,治疗急性期支气管炎13例,慢性期7例。其中男5例,女15例:60岁以上高龄10例。以干咳为主症者17例。结果:显效3例,好转13例,无效4例。
 3.呕吐
用本方加减:麦冬、半夏、人参、炙甘草、粳米、大枣、竹茹、石斛、炙杷叶等。水煎,少量多次频服。治疗顽固性呕吐42例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5岁;病程最长者15日,最短者3日。疗效标准:各种症状消失为治愈;各种症状明显减轻为显效;各种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为无效。结果:治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
 4.干燥综合征
用麦冬汤提取剂,每日9g,分3次饭后服。

治疗干燥综合征17例,男1例,女16例;病程l-11年,平均5.4±2.8年。结果:中等程度以上改善者占全部患者的57.1%。用药时间在12周以上。

三、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三类方
【组成】生地2钱(6克),麦冬1钱2分,生甘草5分,玄参1钱半,贝母8分,丹皮8分,薄荷5分,炒白芍8分。(注:一钱=3克)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解毒。
【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即所谓白缠喉也。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拔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现代: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本方过去是治疗白喉的一个主方,也是它的特长。白喉是烈性的甲级传染病,现在在中国大陆基本已经控制了。白喉的症状,也就是养阴清肺汤的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细数或数而无力。
【病机】
白喉的形成,和内外因素有关。素体阴虚,也就是这类患者本身内燥,有阴虚阴液不足的基础,又感受外来的燥气疫毒,燥气疫毒就是外来的传染因素。再内外合邪造成了疫毒阻滞在咽喉,喉间起白如腐。既有燥热疫毒,又有阴虚的基础,咽喉肿痛。从症状反映出肺系的燥热。燥热疫毒表现。
【治法】养阴清肺治其本,利咽散结化痰,同时解毒。能够消除疫厉之气。
【方解】
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方解
生地 玄参 麦冬 增液汤,滋阴清热
丹皮 清热凉血散瘀
芍药 益阴养血,缓急止痛
贝母 清化热痰,散结
薄荷 散邪
甘草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养阴清肺汤的主体是增液汤,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其中的玄参能散结解毒。丹皮、芍药、贝母、薄荷,也是起到协助的辅助作用。丹皮能清热凉血散瘀,有助于散结。芍药益阴养血,增加增液汤滋养阴液的作用。同时芍药、甘草也能缓急止痛。贝母长于清化热痰,也能散结,有助于消除咽喉肿痛。薄荷能散邪。在这里针对燥热疫毒之气,增加玄参的解毒作用。凡是外来的疫毒有这种薄荷的发散,有助于祛邪。甘草调和药性,也能酸甘化阴。又能缓急止痛。

【加减】
1.质虚,加熟地,或生熟地并用;
2.毒重者,去白芍;
3.燥甚,加天冬、茯苓,加连翘、银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