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型农村合作医疗》课件

《型农村合作医疗》课件

《型农村合作医疗》课件

型农村合作医疗课件

一、引言

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型医疗”)是一种在农村地区推行的卫生健康保障制度,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因患病而面临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本课件旨在介绍型医疗的背景、目标、实施方式以及效果评估。

二、背景

农村地区的居民一直以来面临着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由于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保险覆盖面狭窄等原因,农村居民往往难以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因此,在改善农村地区卫生健康状况、推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的过程中,型医疗应运而生。

三、目标

型医疗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降低医疗费用负担,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四、实施方式

1. 参保范围:

- 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规定,确定贫困户参保范围。

- 普通农户:加入型医疗的普通农户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障待遇。

2. 缴费方式:

- 贫困户:贫困户的型医疗费用由政府全额承担。

- 普通农户:普通农户需缴纳一定的医疗保障费用,具体金额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医疗保障待遇:

- 门诊费用报销:农村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享受一定比例的门诊费用报销。

- 住院费用报销:农村居民住院治疗时,可享受一定比例的住院费用报销。

- 大病保险:型医疗还设立大病保险制度,对农村居民罹患特定大病的医疗费用进行全额或部分报销。

五、效果评估

型医疗的实施对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状况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取得

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 医疗费用负担减轻:型医疗的推行使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得

到明显减轻,特别是对贫困户而言,医疗经济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就医便利性提高:型医疗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地区医疗服务的改善,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村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3. 健康水平提升:型医疗的推行不仅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参与度和健康意识,对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六、总结

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重要制度安排。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型医疗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状况。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型医疗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更多农村居民能够受益于这一制度。

新农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产生背景 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本。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但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农村合作社体制的逐步解体,随农村内的“工分制”瓦解,赤脚医生无法通过从事医疗活动来换取工分进而获得粮食等其他生活资料,赤脚医生便完全丧失了外出行医的动力。另外,由于合作社的瓦解无法再为村内卫生所的正常运行提供资金来源,导致村内的公共卫生机构无法继续支撑而瓦解。所以从赤脚医生和村内卫生所这两方面来看,自从合作社体制瓦解以后,农村内的公共医疗机制基本上呈现着真空的状态。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面对传统合作医疗中遇到的问题,卫生部组织专家与地方卫生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现在许多农村发展合作医疗,深得人心,人民群众把它称为“民心工程”和“德政””。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2020年,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0元,并适当提高人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2、实行大病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主要保障参保人员由于患病而发生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费用,切实解决了农民面临患病风险。 3、实行县(市)级统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以县(市)为单位的统筹级别。 4、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功能增强。新型合作医疗制层(县)级统筹的基础上,允许一些不具备县级统筹条件的地区先进行乡一级统筹,逐步向县级统筹过渡。 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与新农合报销比例与政策 关于新农合的报销制度,全国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规定。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看一下相关规定。 (一)普通参合人员医疗费用报销政策。年度内多次住院,首次住院医疗费用超出起付线者,再次住院发生费用累计计算,按规定进行补偿。因病住院经批准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其住院的医药费用累计计算,按规定进行报销,每月结报一次。恶性肿瘤进行放、化疗、肾透析,肝、肾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服用抗排异药及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友病所发生的特殊病种门诊费用,每月结报

一次。年度内多次门诊,门诊累积医疗费用超出起付线者,按规定进行报销,具体报销时限由各乡镇自行制定。 镇(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每月的1日至20日内向海淀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申请复审结算。对于当年12月份发生的医疗费用单据应最迟在次年1月20日前向海淀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进行申请复审结算。跨年度连续住院的费用,当年12月31日以前含(31日)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和自下一年起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分别进行结算。根据各年度实际缴费情况予以补偿。对于跨年度结算的一次住院费用只计算一次起起付线。 (二)两类特殊人群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政策和流程。(1)参合农民参加其他商业医疗保险,如先由商业医疗保险按照其标准支付补偿款的,参合患者须向镇(乡)合管办提供商业保险分割单和住院医疗费用全部票据复印件进行报销。若先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由新农合出具费用分割单,再到商业医疗保险公司报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款和商业医疗保险补偿款总额不应超过所发生住院医疗总费用。(2)参加新农合的优抚对象,首先由民政局按照有关政策进行报销,参合患者须向镇(乡)合管办提供民政局出具的优抚对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介绍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优抚对象经民政局报销后的剩余金额部门按照新农合标准进行报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多方筹资形成新农合基金,农民看病就医得到费用报销报偿的医疗保障制度。 二、为什么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多数生活在农村,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曾经在全国推行农民与乡村集体共同出资、农民之间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合作医疗赖以生存的集体经济逐渐解体,加上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传统合作医疗开始出现大面积滑坡,大部分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疾病经济负担日益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减轻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到2010年,这一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新农合制度是中国政府为提高农民的健康和医疗保障水平而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有什么好处?

这是必须向农民讲清楚的问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人难免不得病。据专家研究,农民医疗费用如达到个人年收入的70%,就可能因病致贫。农民中有一句话:“不怕穷,就怕病”。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人得了大病,就可能拖累全家,对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民参加合作医疗,首先是个人得益。从最低标准看,一年交20元钱,如果一旦得病,最高补偿可达到几万元,如果仍有较大困难,还可以申请医疗救助。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政府扶持,政府支持的资金超过农民个人的出资,如果农民不参加,也是一种损失。再次,即使自己不得病,也等于帮助了乡亲,做了一件善事,今后自己有病,还有机会补偿。如果一生不得病也不吃亏,这是最大的福气,是最合算的。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 新农合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试点初期新农合人均筹资3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20元,农民个人缴纳10元。2006年,新农合人均筹资额从30元提高到50元,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提高到40元。中国政府决定,2008年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从人均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提高到80,个人缴纳参合费用由人均10元提高到20元。 五、为什么要农民出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这是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性质决定的。享受合作医疗保障是要承担相应义务的,农民必须自己要参加。只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才能享有得到政府资助的权利来。但是,确定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一定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人提出,为什么不由政府设立一个基金解决群众就医问题?实际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体现了政府和集体的资金扶持,但政府和集体的资金是有限的,只有让大

新农合政策概述

“新农合”国家政策概述 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这对于帮助农民提高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农合制度的历史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进步,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旧中国农村卫生事业几乎空白的基础上,我国在50年代就初步建立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并开始兴办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卫生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0/千下降到33.1/千,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58.2/10万,传染病发病率从20000/10万下降到192.2/10万。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2000年的69.55岁。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农村卫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较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城乡居民医疗水平差距加大,特别是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有病不医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突出。 据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 ——城镇人口中享有各类医疗保险的人数占49.6%,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为30.4%,公费医疗为4.0%,劳保医疗为4.6%,大病医疗保险为1.8%。农村人口中享有各类医疗保险的人数仅占12.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例为9.5%,仍有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享受任何社会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农民两周患病未就诊率为45.8%,未就诊人次中属经济原因的占38.6%;患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率为30.3%,未住院人次中属经济原因的占75.4%。患病人次中有31.4%的采取自我医疗方式。 ——在农村贫困户中,因疾病损伤导致贫困的为33.4%(1998年为21.6%)。 另有资料表明:2000年,城镇人口期望寿命为75.21岁,农村为69.55岁,差距为5.66岁;农村死亡的儿童中,有34.5%的在死亡前仅接受过门诊治疗,有22.1%的没有到医疗机构做过任何治疗。2002年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的2.6倍和2.7倍。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关注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3号)指出,合作医疗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任务、防止因病致贫具有重要作用;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实行农民个人投入、集体经济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使农民群众真正受益,力争到2000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1]39号),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和农民个

新农合医保品种基药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新农合、医保品种、基药这三者之间的 区别 一、基本释义、前景 医保:指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成。 医疗保险起源于西欧,可追溯到中世纪。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家庭作坊被大工业所取代,出现了近代产业队伍。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流行疾病、工伤事故的发生使工人要求相应的医疗照顾。可是他们的工资较低,个人难以支付医疗费用。于是许多地方的工人便自发地组织起来,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病时的开支。但这种形式并不是很稳定,而且是小范围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18世纪末19世纪初,民间保险在西欧发展起来,并成为国家筹集医疗经费的重要途径。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 这里的指医疗保险。在与病人看病时,医生经常会考虑到病人的医保

情况。这里转贴一下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知识。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 社会统筹医疗保险组成:缴费基数为M:员工工资性收入+津贴。单位每年交纳8%M;员工个人每年交纳2%M; 单位缴费8%%至7%进入统筹账户(1%至%进入个人账户)---住院费用; 个人缴费2%---2%进入个人账户(加上单位缴费1%至%)---门诊费用。 假设:某单位一位30岁的员工年收入为2万元,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后,单位每年缴纳1600元;员工自己每年交纳400元。 个人账户由两部分组成:个人交纳的400元+单位交纳的160元(按规定35岁以下为1%;35以上为%)其余的1440元全部进入统筹账户。 注:住院费用从统筹账户中报销,金额每人都一样;门诊费用从个人账户(即医保卡)中扣除,每人不一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人 民所面临的医疗费用难题而推出的一项重要农村社会保险制度。该制度于2003年开始试点推广,旨在改善农村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缩小城乡之 间的医疗服务差距,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 新农合的推出,对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意义重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 基础较为薄弱,医疗费用承受能力较低,一旦发生疾病往往面临巨大的经 济压力。新农合的出现为农村居民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医疗保障,可以更好 地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首先,新农合将农村居民分为两个层级:新农合参保居民和贫困居民。新农合参保居民为非贫困农民,按照每人每年缴纳一定金额的医保费用划 分为三个不同等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医疗报销比例。贫困居民则由政 府全额资助,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这一分层制度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 次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为贫困农民提供更大的帮助。 其次,新农合实行的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政府将农民的医疗保险 资金集中统筹,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为合作医疗机构提 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报销农民的医疗费用。这一方式既保证了农民的 医疗费用支付安全可靠,也提高了农民的就医便利度。 再次,新农合制度还注重了农民参与管理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是属 于集体草根组织的一种社会化保险,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农民为主体,注重 民主自主管理。农民组织成立合作医疗组织,负责管理农民的医疗保险资 金和服务的实施。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 也保证了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公正透明。

然而,新农合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新农合参保人数和报销比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相对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人员参保率低,医保资金筹集困难,导致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其次,新农合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例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仍有待提高,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解决上述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医保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政府可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贫困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新农合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公正透明,杜绝资金的挪用和浪费。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加强农民对合作医疗组织的监督。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决策和管理,才能保证医保制度的顺利运行。 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医疗机构与新农合合作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解决农村人民医疗费用问题的重要举措。在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下,相信新农合制度将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旨在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合作”和“参保”。合作是 指农村居民在医疗保障方面由自愿参保、彼此合作的方式来实现互助互济。参保是指农村居民主动参加医疗保障,并缴纳相应的保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医疗保障机构,由政府组织和管理;二是建立参保人员账户制度,将缴费的资金汇集到个人账户中,用于医疗费用报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医疗保障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参保范围广,包括农村居民和农民工;二是保障水平高,保险范围和报销比例都有所提高;三是管理机制更加规范,减少了腐败和浪费;四是参保缴费更加公平合理,逐步向个人缴费制度转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政府在组织和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提高账户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参保人员的保费缴纳和报销流程还不够简便和快捷,需要进一步优化。再次,对于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满足,提供更加全面和贴近农民实际的医疗保障政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度。二是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保障医疗保障资金的正常使用和管理。三是加强政府的责任和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服务,减轻政府的负担。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于解决农村居民医疗保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村居民的全面医疗保障,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为农村地区提供全民医疗保障的一项重要政策。它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方案以及取得的成效,旨在进一步宣传和普及这一政策,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和参与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背景是我国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2003年,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启动,通过合作医疗基金筹措,为参保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然而,农村合作医疗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参保率低、补偿标准不足等。为适应农村发展新的医疗改革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于2016年全面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了补偿标准。同时,政策设立了合作医疗基金,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政策还强调了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改进基金筹措和使用方式、提高参保率以及加强医疗机构建设等。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筹措资金来源,提高了合作医疗基金的规模和补偿标准。同时,政策加强了宣传和推广工作,开展农村居民的参保登记工作,提高了

参保率。此外,政策还鼓励农村居民通过自愿研究、制定和修订农村 合作医疗协议,增加合作医疗农户权益保护。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农民的医 疗费用负担得到明显缓解。政策将补偿标准提高至80%以上,使农民 承担的医疗费用大幅降低。其次,农村医疗机构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医疗人才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最后,农民的医疗保障意识提高了。政策宣传推广活动加强,农民对于合作医疗政策的了解和认可度提高,参保率明显上升。 总结起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是我国农村地区医疗保障的重要 举措。政策通过提高资金投入、改进筹措和使用方式,提高合作医疗 基金的规模和补偿标准,完善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效 果显著,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得到了缓解,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 提高。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参保登记的不完善、农民对政 策的理解不足等。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宣传 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农民的参保率和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保障成 为了农村居民关注的焦点。为了追求更加公平、普惠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于近期推出。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政策的相关内容,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准确、全面的宣传信息。 一、政策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 不断增加。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医疗资源分布 不均等问题,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为此,我国政府决定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以确保农村居民的 医疗保障问题。 二、政策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保范围扩大 新政策将医保范围从过去的基本医疗保障扩大至大病医疗保障。这 意味着,农村居民在发生大病时可以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减轻 其经济负担。 2. 医保报销比例提高 根据新政策,农村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提高至70%以上。这一变化 将显著减轻患病农民的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医疗服务。

3. 资金投入增加 为了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这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水平,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制度改革 新政策对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更加公平、 普惠的制度。通过制度改革,农村居民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近的医 疗保障待遇,实现居民之间的基本公平。 三、政策亮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带来了许多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1. 公平性增强 新政策的推出使得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医疗保障的待遇上趋于公平。农民不再面临因病致贫的风险,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得到大幅提升。 2. 负担减轻 新政策将大病医疗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了报销比例,使得农村居 民在面临大病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医疗保障,减轻其经济负担。 3. 服务质量提高 新政策的资金投入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水平,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农村居民将能够获得更好、更可靠的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来说,医疗费用依然较高,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因此,我国在2003年开始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通过政府与农民自治组织的合作,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促进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制度的起源和优点、问题及改进措施 等方面来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制度起源及优点 1. 制度起源 在我国农村,因历史原因和医疗发展不足等主要原因,医疗卫生服务非常 薄弱,缺乏有效的保障体系。这使得很多农民在遭遇疾病时不得不选择被动 “等死”,或花费巨大的经济代价去寻找治疗机会。为了改变此种状况,2003年,中国国家卫生部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方案是以“医保”、“税费”、“基金”、“政策支持”等 为主体,由地方政府、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农民自治组织三方合作,通过建立 保障体系、调整医疗服务模式和提高医疗管理水平,实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保障。 2. 制度优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挖掘了农民自治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打破了单一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提高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农民会员保障费等方式,使农村贫 困人群和突发重大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和保障,帮助他们摆脱了 原有的诸多难题。

(2)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秉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引导医疗服务向质 量更高的方向发展,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增强了农民对医疗卫生事 业的信心和依赖。 (3)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调整医疗服务模式,减缓医疗资源的匮乏状况,保证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问题及改进措施 1. 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医疗费用不够低廉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有所改观, 但是医疗费用依然相对较高,很多贫困农民仍然负担不起医疗费用。 (2)自愿性难以保证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自愿性质的,因此会员自愿缴纳保费的观念 还不普及,导致其在普及和推广中遭到某些群体的抵制。 (3)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布,一些地区即使加入了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但是就诊难度和就医质量仍然很不理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宣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宣传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也越来 越引人关注。诚然,新农合的出现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医保保障,但 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让农村居民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新农合,仍 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知识,增强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保障农民健康。 一、新农合的基本介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由村民自 愿参加、村民自筹、财政支持的新型医疗合作组织。新农合的出现是 保障农民健康的一大利器。 二、新农合的基本特征 1. 以农民为主体。村民自愿参加、管理,县负责指导和监督。 2. 村民自筹。村民之间相互帮助、风险共担。 3. 财政支持。对参合农民给予投保补贴与大病救助。 三、参与新农合的注意事项 1. 新农合参保主体:人口普查登记或户口簿上的本村常住居民,65 周岁(含)以下的农民,为参保人员。 2. 新农合户口的宽管问题:新农合参保人员具有使用“新农合证”就 医的权利。

3. 新农合社保卡的申办:村民可到当地民政等部门申请新农合社保卡。 四、新农合的基本保障 1. 新农合提供基本医保保障,例如普通疾病和住院费用报销等。 2. 保障程度根据不同地区而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新农合参保人 需要关注自己所在地的相关保障政策。 五、新农合的常见问题 1. 新农合的保障程度不一,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干预和改进; 2. 新农合对大病的保障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 3. 新农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效益。 六、如何做好新农合的宣传工作 1.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扩大新农合的声势,引导更多的农民加入参保。 2.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如宣传海报、讲座、新闻等形式,形成新农 合文化,让农民感受到参保对他们一生健康的重要性。 3. 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村民树立快速豁达、共同发展、实现团结、协作共荣的观念,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社会 力量的高度参与,强化新农合的保障作用,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种社会医疗保险 制度,旨在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该制度于2003年在中国的 贫困地区试点,经过多年的完善和推广,已经逐渐成为了全国农村地 区医疗保险的标准模式。 费用和保障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费用由政府、个人和企业分摊。在农村,政府和企业通常认为农民的工资较低,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保险费用,所以政府通常都会提供比企业更多的费用补贴。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民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包括住院医疗、门诊医疗、家庭医生、门急诊等方面。 •住院医疗:报销比例通常在50%至80%之间,有些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保障限额也在不断提高。 •门诊医疗:报销比例通常在30%左右,但是有些疾病,如高额门 诊等,报销比例会有所提高。 •家庭医生: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一定的医疗服务,不用 再到医院排队等候。 •门急诊:农民可以在医院门急诊部门获得一定的医疗保障。

优缺点 优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解决了过去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同时,该制度也促进了农民 就医的步伐和方法,使农民更加承受得起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水平 和就诊质量。 缺点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点同样也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医 保资金不足,导致了医疗保障水平不够全面。此外,农村地区医疗环 境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也需要关注和解决。 发展和展望 近些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完善,在很 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医疗环境和农民的医疗保障。 未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完善,尤其是增 加资金投入、完善医疗安全体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护人员素质 等方面,以保证农民享有更加全面、更加高质量的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近年来,中国农村医疗保健事业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发展,国家为农村居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医疗保障政策,并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解决农村居民就医困难问题,提高健康服务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是指国家依法实施的农村居民大病统筹和小病保障,旨在解决农村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该管理办法的核心是建立统一、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全覆盖的医疗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是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旨在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实施意义重大。首先,它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通过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可以享受到政府的医保基金补贴,减轻了看病负担,提高了农民就医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其次,它改善了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的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要求相关部门对乡村卫生室进行改造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药品配送机制,鼓励医生到农村执业等,从而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还鼓励农民参加基层合作医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降低了农民就医的时间和成本。 然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实施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的薄弱。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乡村卫生室设施简

陋,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农民在就医过程中面临着时间长、路途遥远的问题。其次是医生的低收入和医疗人才流失。由于乡村地 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生的收入较低,吸引力不高,导致了医疗人才的 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保障的质量和效益。此外,农民对于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了解和参与度也较低,导致很多农民对于医 保政策存在误解,没有充分利用到政府提供的医保资金。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首先,应加大投入,改善农 村医疗保障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改造乡村卫生室,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待遇,提 高医生在农村地区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 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他们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 办法中来,提高他们的医保知识和运用能力。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事业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需要政 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 全面发展,以实现农村居民健康保障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 立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好的 医疗服务。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及比例课件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及比例 1、门诊补偿: 〔1〕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 〔2〕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100元。 〔3〕二级医院就诊报销3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 〔4〕三级医院就诊报销2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200元。 〔5〕中药发票附上处方每贴限额1元。 〔6〕镇级合作医疗门诊补偿年限额5000元。 2、住院补偿 〔1〕报销范围: A、药费:辅助检查:心脑电图、X光透视、拍片、化验、理疗、针灸、CT、核磁共振等各项检查费限额200元;手术费〔参照国家标准,超过1000元的按1000元报销〕。 B、60周岁以上老人在镇卫生院住院,治疗费和护理费每天补偿10元,限额200元。 〔2〕报销比例:镇卫生院报销60%;二级医院报销40%;三级医院报销30%。 3、大病补偿 〔1〕镇风险基金补偿:凡参加合作医疗的住院病人一次性或全年累计应报医疗费超过5000元以上分段补偿,即5001-10000元补偿65%,10001-18000元补偿70%。 镇级合作医疗住院及尿毒症门诊血透、肿瘤门诊放疗和化疗补偿年限额1.1万元。 以下是不属报销范围:

1、自行就医〔未指定医院就医或不办理转诊单〕、自购药品、公费医疗规定不能报销的药品和不符合方案生育的医疗费用; 2、门诊治疗费、出诊费、住院费、伙食费、陪客费、营养费、输血费〔有家庭储血者除外,按有关规定报销〕、冷暖气费、救护费、特别护理费等其他费用; 3、车祸、打架、自杀、酗酒、工伤事故和医疗事故的医疗费用; 4、矫形、整容、镶牙、假肢、脏器移植、点名手术费、会诊费等; 5、报销范围内,限额以外局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2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1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一、就医转诊制度 1、参合患者可自主选择县内乡、县级定点医院就诊。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费垫付制 度。 2、县内不能诊治的疾病,由县级定点医院出具转诊证明,方可前往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治疗。 3、急诊抢救患者,直接到市及市以上定点医院救治的,县合管中心根据上级医院病志资料记载的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审定,不需要县级转诊证明。 4、肺结核病、精神病经县结核所转诊,方可到市及市级以上定点专科医院住院治疗。 二、药品、诊疗目录管理制度 1、参合农民就诊时,要使用《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特殊情况必须使用目录外的药品时,要征得患者或者家属的同意,并在新农合住院自费药品同意单上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2、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规定执行,必须使用非《辽宁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范围》的诊疗项目时,应在检查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要征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在自费诊疗项目同意单上签字。 三、一日清单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财会科室微机操作人员,必须从参合患者入院当日就按照规定的项目和格式及时准确地采集就医信息、病案信息和费用信息,并为患者出具费用项目清单。 2、实施垫付制结算的定点医院,应按照《垫付医药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采集并初审住院病历、一日清单等病案资料,并在出院是上传补偿信息。 3、县合管中心受理参合患者住院病案资料时,认真审查和复核医嘱、处方和一日清单,对于一日清单或与治疗方案不符的病历,不予拨付医药费垫付款。 四、入、出院管理制度 1、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疾病病种目录》,掌握入院指征,经核对参合人员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住院手续。 2、参合人员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要跟踪检查住院治疗情况,杜绝冒名顶替、挂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宣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宣传 一、哪些人可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户籍为鄂尔多斯市的所有农牧民人口;因城中村改造等政治性原因而农转非的农村户籍人口及参加居民医保有困难的城镇居民;因婚在市内非户籍地居住的参合农牧民;农村户籍的入托儿童、在校中小学生可随父母参合(已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的不许参合)。 二、报销需要携带证件与报销时间? 住院报销需要农合本、身份证、低保证及残疾证(若有)、出院证、诊断书、发票、一日清单、病历(因农作发生的外伤患者);期限为出院之日起的一个年度(门诊为次年6月底)。 三、哪些费用不属于报销范围? 下列医疗费用不纳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 1、住院期间自购药品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品。 2、镶牙、口腔正畸、验光配镜、助听器、美容治疗、整容和矫形手术、气功、按摩、特别护理、会诊费、取暖费、空调费、高间费(每天只报销一张标准床)、陪床费、救护车费、输血费、健康体检、挂号费(含专家挂号费)、病历本等特殊医疗服务及一次性生活用品所需费用。 3、应当由第三人负担的; 4、因故意犯罪、酗酒、吸毒、自杀、自残、斗殴等造成的; 5、在境外就医的;

6、超出新农合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范围的; 7、康复性医疗费用。 &不孕不育的检査、治疗费;怀孕、流产、堕胎、剖腹产(补偿除外,其余自费)、 正常分娩(补偿除外,其余自费)及其它计划生育所需的一切费用。 9、各种司法鉴定、劳动鉴定费用。 10、在人体内、外安装的具有治疗作用或改善功能的人工制品的材料费用(指: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晶体、角膜、人工关节、股骨头、心脏瓣膜、食道支架)。 四、病人在各级医院的住院起付线是否一样?补偿比例是多少? 1、不一样,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纳入补偿范围的住院费用起付线:苏木乡镇卫生院为200元、补偿比例90%、二级以下(含二级)、旗区级400元、市级600元、补偿比例80%、三级医院、旗区级600元、市级1000元、补偿比例75%、市外医院1500 元、补偿比例65%; 五、病人二次住院的补偿比例是多少? 同年二次及以后住院病人、不设起付线,在市内蒙中医院住院治疗的参合患者起付线降低50%; 六、病人大病补偿封顶线是多少? 当年实际获得的大病统筹补偿金额累计计算为20万元; 七、孩子刚出生没参合如何报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 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 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 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 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农合保障内容 1、统筹层次:以县统筹或镇统筹形式筹集、管理、使用 合作医疗基金。 2、参加原则:农村人口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 3、筹资标准:合作医疗筹资额一般要达到人均30元以上 的标准,包括农民个人出资、集体扶持和政府支持的资金。 4、运作时间:每年实行一次性筹资,一般每年的第四季 度为收费时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年度合作医疗的 起止时间。参加人在本年度内发生章程规定的大病住院情况, 可按规定补助。 5、保障水平:以保大病住院为主。规定报销范围、支付 比例、起付线、封顶线。 6、报销方式:当事人出院后,持有关凭证到村委会提出 申请,村委会出俱证明,由本人到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办理报销 手续,也可由村代办,镇规定每周办理报销的日期。由银行支 付的,凭镇合作医疗开出取款凭证,到银行或信用社支取。 7、医疗救助:资助特困农户和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特 困农户患大病,在获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较大困难的,可申请 医疗救助。

积极探索以地市或省(区、市)为统筹单位利用新农合基金开展重特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或为参合农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有效 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五、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 加大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按病种、按人头、按床日、总额预付等多种形式 的支付方式改革,通过改变支付方式实现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 励约束作用。 六、完善和改进基金管理工作,适应医改工作大局 一是做好新农合基金预算编制工作。二是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三是继续加强和完善新农合基金管理工作。四是继续 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检查。 七、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开展“一卡通”试点工作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目录制定、生产供应、采购配送、合理使用、价格管理、支付报销、质量监管、监测评价等多个 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国家基本医药制度可以改善目前 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用药。 内容: (1)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围绕公共卫生和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和重点疾病,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积极组织开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一〕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开展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 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效劳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 有特色的组成局部,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的合作医疗。新中 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土地改革后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由群众 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 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章程》中亦规定,合作社对于 因公负伤或因公致病的社员要负责医疗,并且要酌量给以劳动日作为补助,从而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开 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根底,以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 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可以说,从建国到50年代末,农村合 作医疗处于各地自发举建的阶段。 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原有的以集体经济为根底的合作医疗制度遭到解体 或停办的厄运,绝大局部村卫生室〔合作医疗站〕成了乡村医生的私人诊所。据1985年全国10省45个县的调查,农村居民中仍参加合作医疗的 仅占9.6%,而自费医疗那么占到81%,1986年支持合作医疗的村继续下 降到5%左右,当时只有上海的郊县、山东的招远、湖北的武穴、江苏的 吴县、无锡、常熟等为数不多的地区继续坚持合作医疗。 进入80年代后期,农村社会成员的医疗问题又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 的重视,一些地方在历史经验的根底上,根据农村的开展变化,亦对传统 的合作医疗制度因地制宜作了改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农村

合作医疗事业作为农村保障事业的一个方面,已被列入国家卫生部门的开展,正在逐步恢复和开展。 综上可见,中国的合作医疗事业所走的道路是曲折的,这种曲折与其 他社会保障制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之失去 了集体经济根底,同时又无得力的政策引导所致,其后果就是参加合作医 疗的农村社会成员1976年占农村人口的90%锐减到1986年的5%左右,一 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陷入困境、绝境的现象。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曲折开展的这一过程,应当成为中国现阶段整个社会经 济改革开展中的一个深刻教训。 〔二〕合作医疗的特点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并迄今仍处于低潮时期,但其特色却是鲜明的。 1.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在中国,城镇居民一般有公费 医疗、劳保医疗或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给予保健与疾病医疗保障。而占全国 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社会成员却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作为农 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 便成了解决农村居民疾病医疗与保健问题的主要依托。因此,合作医疗是 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效劳,从而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 要组成局部。 2.合作医疗以群众自愿为原那么。合作医疗是合作化运动的产物, 实质是上群众的互助互济,它从一开始就强调群众自愿的原那么,通过政 策引导、实施效果引导以及群众相互影响等来吸引群众参加。例如,国家 在政策上重视并扶持合作医疗,把合作医疗当作为农村居民办实事;合作 医疗本身年具有的公益性、福利性使农民认识到其处;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