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2010年03月(总第151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03,2010

(Cumulatively,NO.151)

迄今为止,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中,可是,人们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认识,还依旧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比如:第一,从危机的性质与具体形态来看,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全球;第二,这是一次首先在最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且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危机,其危机持续期难以预测;第三,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出了问题。但问题是否真的如此明晰?其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原因?次级贷款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金融危机为什么与房地产市场联系得如此紧密?金融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恐怕更值得认真思考。

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产品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无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美国金融业对这一基本原则都缺乏认识,显然说不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金融业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呢?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决定着美国金融创新的方式和方向呢?首先,从美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关系上看,美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通过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进入了典型的消费推动型发展时

期,这种发展方式的基础是高消费率。维

持高消费率一方面需要扩张性货币政策

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对超前消

费——

—跨时预算约束(在没有流动约束

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借贷的手段在现

时支出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消费观念

的不断强化。维持高消费率已经成为美

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维持高消

费率,才能保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其

经济繁荣。美国长期的低利率(连续13

降息)、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各种

金融创新,说到底,都是为了弥补受居民

绝对收入平均水平制约的现时一期消费

实际购买力的不足,为了持续地促进高

消费。因此,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原则并

不是不重要,而是这个原则在生产能力

过剩所导致的消费品大量过剩的“过剩

时代”,远没有化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

张压力重要。客观地说,美国的次贷危机

是在认识到“过剩时代”生产与消费的严

重失衡,试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

扩张和金融创新,延缓经济危机过程中

出现的金融危机。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

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

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

“对于耐用消费品,即使它的使用被

有规律地消费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任

何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将是零。”其实,

所有消费品的需求都存在一个需求为零

的时间,不过耐用消费品需求为零的时

间更长而已。汽车需求为零的时间在发

达国家一般为五年左右,与之相比,住房

需求为零的时间要更长。但这只是问题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住房需求

旺盛,还存在一个实际购买力的问题。也

就是说,“住房梦”人人都有,而且很强

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圆这个

梦,现期的收入水平制约着居住性需求

的住房消费状况(不仅美国,其他国家同

样如此)。中、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为零,

与低收入阶层居住性需求旺盛但现期收

入根本无法满足其住房需求,必然造成

过高估计需求状况的房地产市场商品房

供应严重过剩,从而构成房地产业的潜

在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危机就不仅

仅限于房地产业了。房地产市场对银行

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

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因此,美国搞

次级贷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化解其房地

产市场长期存在,并且随时可能爆发的

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与金融业是清醒

的,次贷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

不能因为次贷出现了问题,就否认次贷

的作用)。第一,推动以跨时预算约束为

特征的超前消费,为不具有或只具有部

分住房购买力的人提供信贷支持。次贷

产品主要是满足这部分购房者需要的,

它解决了这部分购房者的两个困难:没

钱付高额首期付款,没有足够的收入获

得贷款资格。第二,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证

金融危机——

—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佟维学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30000)

[摘要]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这不仅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机。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伴生性危机;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3-0095-02

[作者简介]佟维学,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CONOMICRESEARCH

究95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3今日南国

券化提高住房的涨价预期,在这方面它与美国长期的低利率相互作用,助长着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第三,通过信用扩张支持供应过剩的房地产市场,以信贷无限制的方式鼓励对于未来的无限度透支。第四,投资银行在房地产贷款与次级贷款的扩张中,获取利润。鼓励与刺激超前消费的信贷支持解决了住房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而涨价预期则不仅在住房需求为零时将其转变为投资需求,而且为借贷消费者提供了居住/投资的双重理由。如果单纯从刺激住房消费的角度看,次贷是富有成效的。可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供应的长期过剩所造成的巨大消费压力,却不是次贷或其他金融创新方式能够解决的。目前,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实体经济危机。这种看法不仅没有认识到在这场危机中,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在“过剩时代”,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它所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严重失衡,使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张压力全部集中在消费领域。美国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其实体经济危机——

—房地产危机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相反。这也恰恰说明了当实体经济出现危机后,如果不从实体经济自身着手,切实有效地解决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巨大消费压力,而试图通过金融服务乃至金融创新产品证券化来提高实体经济基础产品的涨价预期,只能进一步扩大危机,起码造成危机的不断加剧。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到美国金融危机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美国经济危机虽然首先发端于房地产市场,但房地产市场对于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

—开发信贷与购房信贷的双重依赖,已经将金融服务业拖入了危机的泥潭,所以这场危机必然是一种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这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局部危机阶段,以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则是整体危机阶段,次贷缓解房地产危机的当下有效性,及其为房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带来的巨大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泡沫,伴生性危机发展为普遍的金融危机。弄清楚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业对于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它一旦出现危机,必将发展成一种

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并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这不仅

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

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

特征。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

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

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

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

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

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

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

机。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

—后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另外,从房地产市场自身来说,房地

产危机的根源主要来之于基础产品——

商品房供应量的持续过剩,与对投资性

需求的盲目夸大和无限制的信贷支持。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产生于投资需求而

非居住性需求领域。可是,在房地产市场

的每一轮扩张过程中,都存在着混淆居

住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的问题:不考虑

实际购买力因素,过度夸大居住性需求,

甚至将居住性需求的旺盛等同于投资性

需求的旺盛。当房价持续上涨后,房地产

市场则完全颠倒过来了,当初支撑房地

产市场扩张的,旺盛的居住性需求根本

无法得到满足,随着房价的上涨,这一消

费群体的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相

反,投资性需求不仅成为房地产市场唯

一可以满足的需求,而且不断增加着房

价上涨预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的行业固然很

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为有效的环节,

但其基本前提是必须具有实际购买力的

支撑。住房信贷及其在房价上涨后必然

出现的信用扩张——

—降低首付额度或信

用等级,所造成的购买力假象,只能进一

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扩张,从而形

成一种恶性循环: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

高、地价居高不下、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流

入、房价持续上涨、实际购买力不断下

降,商品房供应量极度过剩。因此,房地

产市场繁荣带动的行业有多少,危机爆

发后影响的面就有多大;房地产行业对

金融服务业的双重依赖度越高,潜在的

金融风险就越大。

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与消费

之间严重失衡,是进入“过剩时代”以后,

所有发达国家现在和发展中国家在不远

的将来,都难以摆脱但又不能不面对的

普遍困境。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所尝试

解决的正是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但遗憾

的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与杜森贝里的

相对收入固然无法解决“过剩时代”巨大

的消费压力,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包

括其一贯坚持的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

府干预经济的理念)以及它所支撑的“超

前消费”——

—跨时预算约束,也无法解决

我们这个时代普遍面临的巨大消费压

力。20多年来,美国的超前消费累积了

大量问题,但是,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超

前消费与否,而在于人们不仅长期无视

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由此造成的生产

与消费之间的极度失衡,而且一味地将

生产能力过剩所造成的商品极度过剩,

看作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科学技术

取得的辉煌成就,结果,巨大的经济与社

会压力都被集中在消费领域。因此,无论

选择超前消费也好,不选择超前消费也

罢,生产领域的长期持续扩张都只能产

生一个必然结果——

—经济危机,而这种

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金融危

机。如果说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

个先兆的话,那么,2008年至今这场金

融危机,则是进一步证实了后资本主时

代经济危机的形态已经出现了新的变

化。我们并不否认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政府所采取的加大投资的经济刺激

方案,作为应对危机的紧急措施,在短时

期内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加大投资并没有,也无力从根本上解决

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相反,投资在短时

期内的急剧扩张,非但不会减轻生产与

消费之间的紧张压力,反而会进一步加

剧生产能力的过剩和经济复苏对于投资

的高度依赖性。单纯依靠建立在需求“三

驾马车”基础上的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投

资增长型、出口导向型、消费推动型,都

不能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更无法

消除长期存在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张

压力。如果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得不到

彻底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就依然存在,

而且经济危机的周期也将缩短。

[参考文献]

[1][美]乔治·斯蒂格勒:价格理论,

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96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3今日南国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0132182 13数学1班韩荀 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拉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在亚洲大部分国家都过分依赖于世界市场的经济形态下,由于美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和政策以及一些国际投机商的行为,使得当时发展势头迅猛的亚洲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而中国由于对资本性项目的严格管制,国际短期资本流入的情况并不多见,成为中国能够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各国的时候,中国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同时,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增长,对缓解亚洲经济紧张形势、带动亚洲经济复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虽然在亚洲金融危机遭受巨大冲击,但中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经济逐渐走向复苏。我国首先采取了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具体措施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指导性文件,强调要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集中力量建设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和扩大投资领域。我国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与扩张型货币政策,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达到增加产出和促进就业的目的。中央银行一边下调存款准备金,仅98年一年就下调了5个百分点,从13%降至8%;另一边,降低银行利率,在98年至03年期间,利率一连降了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同时还加大了出口信贷力度,扩大出口。 我国政府为了稳定人民币的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有力的干预,在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下中国的经济开始增长。然而,2006年12月,按年计算的CPI已上升至2.80%,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加速的苗头。政府为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率、抑制房地产泡沫、维持价格稳定,国家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较高的利率,而较高的利率则意味着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人民币的稳定与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实施大规模冲销操作,使得央行持有国债面临枯竭的局面。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已经8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减轻冲销的负担。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流动性。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探讨解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探讨,从多方面分析国际发展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关键词:中国经济;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方式;战略选择目录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5 2.1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主要特征 5 2.2 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发展方向 6 第三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7 3.1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7 3.2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9 第四章“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11 4.1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方向 11 4.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12 4.3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点分析 14 参考文献 15 第一章前言 2007年3月13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2008年9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来临时各方的应对措施列举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先后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1、注入流动性 为缓解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市场注人流动性。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各国央行一直都在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注资。自2008年9月以来,这种注资的规模和范围更加扩大,反应更为迅速。仅以雷曼申请破产的一周为例,美国、欧洲央行、英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共计向流动性紧张的金融市场紧急注入4960多亿美元。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2、金融机构国有化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对已经陷入或面临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政府出面接管实行国有化。自2008年9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接管了受金融危机影响而陷入困境的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联储还通过向陷入困境的AIG 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持有了AIG79.9%的股份。在欧洲,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凭j 国政府为挽救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达成协议,分别出资40亿、47亿和25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49%的股份。英国政府接管了陷人困境的最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周正业老师,领导力管理专家,团队建设专家。南京师大文学学士、法学硕士。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历任美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欧洲最大培训公司合作讲师。现任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营销学院执行院长。德国政府对濒临破产的德国第二大商业地产借贷机构——德国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提供贷款保证。冰岛政府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前三大银行全部收归国有。乌克兰央行接管乌工业投资银行。此外,各国还纷纷推出了各自的金融机构国有化计划。例如,英国政府宣布了一项核心为国有化的银行救援案。英国政府将动用总额500亿英镑的“银行资本调整基金”,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注资。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有相似的国有化计划。 金融危机应对措施3、降低官方利率 为了降低借贷成本,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各国央行纷纷降息。2008年9月份澳大利亚央行7年来首次降息25个基点。10月7日,澳大利亚央行进一步大幅减息100个基点,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全球央行降息序幕由此拉开。10月8日,全球包括美国、欧洲、英国、加拿大、瑞典和瑞士央行在内的七大央行同时宣布降息,降息幅度高达50个基点。这些央行减息均为“非常规”减息,因为减息均未在央行例行会}义期

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分析

金融危机后的美元霸权与美元走势 自19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所谓的“牙买加体系”。由于在该体系中,美元扮演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因此该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美元本位制的独特之处在于,尽管美元并未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例如黄金或者商品篮),但其他国家依然对美元币值保持着高度信心,这或许是其他国家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规则能够维持较低的国内通胀率有信心。然而,正是因为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实物资产的约束,在牙买加体系中,周期性的美元超发、全球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就成为常态。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与美元本位制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美国获得大量实体商品与资源的注入,通过经常账户赤字输出美元。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并未完全花掉出口收入,而是以外汇储备的形式将出口收入储存起来。这就导致外围国家持有的美元通过购买美元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的方式回流美国。换句话说,在第一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换来实体商品与资源。在第二重循环里,美国用美元金融资产换回美元。以上双重循环意味着美国利用金融产品换回实体商品与资源,同时能够把美元数量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美国获得了征收铸币税以及避免恶性通胀的双重好处。 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导致美国净对外负债不断上升。一般而言,投资者对美国净对外负债与GDP之比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这比率超过一个阚值(例如100%),投资者将对美国偿还外债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拒绝继续对美国提供融资。因此美国不得不通过美元贬值来降低贸易赤字以及净对外负债规模。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经济学家们都对未来美国经常账户的可持续性忧心忡忡,认为未来的美元大幅贬值将引发全球国际收支危机。 除了鲁比尼这样的“末日博士”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危机会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问题并没有出在美元贬值上,而是出在美国金融产品的质量上。随着房价下降与利率上升,建立在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的若干衍生产品(例如MBS、CDO和CDS)的违约率上升、信用等级下调、市场价值瞬间蒸发。美国金融市场的危机不仅蔓延到全球金融市场,而且拖垮了全球实体经济。美国政府出台的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尽管在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却给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埋下了若干不确定性。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政府的巨额开支造成财政赤字高居不下。2009财年的联邦财政赤字高达1.84万亿美元,约为GDP的12%。这远高于3000-4000亿美元的历史平均水平(约为GDP 的2-3%)。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发国债来为财政赤字融资。问题在于,当东亚国家和石油出口国的出口收入下降导致外汇储备累积速度放慢,当美国居民投资者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13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当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重新追逐风险,美国国债市场可能出现持续的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意味着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未来可能显著下滑。美国国债的潜在风险,使其对外围国家的吸引力下降,这就意味着美元霸权的基础受到削弱。 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的定量宽松政策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左右飙升至目前的2.2万亿美元左右。在负债方,增长最快的是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一旦美国金融市场回暖、实体经济反弹,而美联储出于维稳考虑而未能及时实施退出策略,那么这些银行准备金将在旦夕之间转变为广义货币和信贷,这意味着潜在的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难以避免。美元贬值的潜在风险,使得外围国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机下降,美元霸权的基础被进一步削弱。 为了维持美元霸权,美国政府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美元汇率大跌,从而永久性地损害外围投资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大跌,美国政府就必须一方面及时实施退出策略,另一方面将经常账户赤字维持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由2007年的6%以上下降到目前4%左右。推动经常账户赤字缩小的主要是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该指标已经由危机前的负值上升至目前的6%左右,并且可能继续上调。然而,一方面美国居民储蓄率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教育模式变革 曾几何时,金融学课堂上《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寓言故事被奉为经典案例,它讲述美国老太太在年轻时通过贷款不仅提前享受了房子,而且临终时也可以将房子传给自己的子女;而中国老太太拼命攒钱到老时由于货币贬值、房价上涨原因不一定买得起房子,而且重要的是她一辈子也没住上好房子,这个案例足以佐证美国金融高度发展促进消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然而2007年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金融神话,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除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金融监管不到位、全球流动性泛滥等因素外,华尔街金融精英们所谓的金融创新也直接导致了危机的蔓延与升级,而这些金融精英们大多来自美国有名的商学院,受过正统的金融教育,可以说美国金融教育与金融业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金融教育存在的缺陷对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长期以来奉为经典的美国金融教育模式、理念重新审视,为中国金融教育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背后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1.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美国金融危机中金融家们毫无节制的逐利贪婪本性暴露无遗,他们为了能够获得短期盈利和薪酬,甘愿冒极大的风险,甚至采取欺骗投资者的手段,早就将职业道德和操守抛之脑后,然而这种自利性行为带来的后果却由股东、债券持有人甚至是纳税人来承担。在奉行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监管下,金融家的这种不负责行为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作为培养金融从业人员的美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奉行金钱至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下必然导致学生未来从事金融行业时缺乏诚信、合规、尽职的职业价值理念。 2.金融理论和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首先,金融理论基础存在重大缺失。西方金融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即反对政府干预市场、主张依靠市场、充分明确产权责任,尽可能地将企业交给最合适的人管理,以保证经济以最大的效率稳健地发展。然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其负面效应更是不能忽视。在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背景下,自由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剧,金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依托下更是如虎添翼,得以不断放大,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整理精校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力量全面绽放 素材汇编 0930 0732 “Change We Need(我们需要的变革)……”,奥巴马2015年的振臂一呼为气氛低迷的美国社会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重振增长”,夏季达沃斯年会2015年9月的振臂一呼,让1400余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寻找世界经济新的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亚洲和中国 在达沃斯宴会厅的中央,有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由大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邀请穿梭其间的参会嘉宾、媒体人员、陪同人员乃至志愿者,对着摄像头说上几句观点看法。这并不是一个自我形象展示,而是论坛组委会特别准备的一个辩论,题目是《中国能否引领这一轮世界经济复苏》? “我们已经邀请了500多人参加讨论,大家非常热情踊跃,最集中的关键词就是‘亚洲’、‘中国’。”视频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在本次达沃斯论坛,亚洲力量、中国元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会场上反复地上演着,甚至连《中国绿色科技报告》和《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有关中国的结论,也落脚在“快速增长”上。 “今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很可能达到9%,明年会达到10%,”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回答《中国经济周刊》提问时先用数字说话,“中国有着广大的消费者,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这些原因都在短期之内促使中国经济较快的恢复过来。所以,我认为这场危机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个机遇,会催生出新的明星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对中国经济抱有乐观的看法。”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表示,“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中,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这驾马车在拉动,而非消费拉动。如果中国能继续扩大13亿人的消费,逐步解决经济结构中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他还认为,目前中国需要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增长变得更均衡,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具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其实早在伦敦举行的G20峰会前夕,美国《新闻周刊》曾出过一期特刊《为新世界书写规则》,专门刊登中国空调生产企业和印度的纺织厂的图片,暗示出全世界的经济势力正在朝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特别是所谓的“金砖四国”,而中国和印度的作用和位置尤为突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5-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详见本刊9月7日出版的第35期封面报道),中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政策建议 专家论坛 34 中国产业Industry of China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2009年中国经济仍实现了GDP8.7%增长。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物价普遍呈现上涨势头,通货膨胀的趋势不可忽视,也不排除衰退的可能,甚至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存的滞胀局面。 一、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增大 自从2009年7月份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发生转折以来,我国CPI 指数呈现逐步升高,12月份达到了1.9%,呈现加速上扬的趋势,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了5%的水平。2010年上半年超过3%警戒线的概率非常大。形成价格上涨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货币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第四季度,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超过30%,达到了1993年以来最高值,且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 、CPI 差值反映的 货币超发也达到了创纪录的25%左右。 2、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促使国内发生通货膨胀。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预计中国2010年原油需求年率上升3.6%,而澳大利亚农业资源经济局预测,由于对炼钢原料的需求走强,2009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5.68亿吨,增长28%;201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将达到6.37亿吨,增长12%。目前,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突破80美元,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CRB 指数已经从最低200上涨到目前的280,预期在2010 年会继续保持上涨的势头。 因此在需求量和价格都将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将会上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2009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7%,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的最快速度。根据彭博社12月初对粮食贸易商、分析师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国际大米价格将从目前每吨638美元上涨63%,达到每吨1038美元。在美国,猪肉批发价格2009年已上涨了27%。美国政府还预测,2010年牛奶价格将会上涨39%,而摩根大通的报告则预测,2010年食糖价格将上涨25%。 根据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报告》的显示,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约 4695元/平方米,全年房价涨幅24%,平均每平方米上涨813元,为近15年来涨幅最大的一年,远远超过了其他年份。而且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9.37亿平方米,这一惊人的成交量轻松超过了2007年的7.6亿平方米的历史高点。 二、房地产泡沫有可能破裂进而导致经济衰退《福布斯》杂志2009年12月18日刊文称,中国房地产是仅次于黄金的“全球第二大可能爆破的金融泡沫”。文章说:“中国很像当年日本、美国房地产泡沫崩溃前夕的景象,已迫近爆破临界点。” 当前,我国的经济情况同日本当年的情形十分相似,房地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1~11月,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其中约75%是房贷)增长1.6万亿元,是2007年和2008年的2倍和3.6倍(分别为8400亿元和4500亿元),预计1~11月新增 全国政协委员蔡继明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历数全球金融危机 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 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

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 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 and Credit 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2.5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财政政策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财政政策 贾康,刘薇2010-04-23 摘要: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本文总结回顾了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政策目标,重点问题 两年前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向各国宏观调控当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政政策的运用成为重要的应对措施。中国在2008年11月明确宣布宏观政策转型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之后,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态势在2009年比较顺利地从“前低”转入“后高”,年度GDP 增速为8.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速达10.7%。一般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将有望实现较高速的增长,并将在优化结构方面有所进展。总结回顾中国实践并探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政策的目标与相关重点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财政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应对当前困难和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简要总结其经验要点,一是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放在“反周期”的操作框架内,充分认识其近乎“百年一遇”的严重性,及时、坚决、有力度地实施总量扩张。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阶段,特别注重“供给管理”角度的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升级换代和方式转变。三是在“积极”的同时也注重防范风险、加强制度建设。总体上看政策的实施,无论是增支规模还是减税规模,无论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推动还是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都体现了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理念,也体现了财政宏观调控日趋成熟的思路和技巧,这将为应对金融危机后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

后金融危机时代

后金融危机时代 ,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2019 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十一年。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危机的余波在十余年之后,仍然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本次话题:一,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三,面对这些变化,我们所作的反思和展望。 第一部分:什么是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此次危机从金融领域始发,逐渐演变成实体经济危机,不仅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次堪比1929 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无数对资本主义抱有迷信和幻想的人重新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来面目。原来资本主义只能带来对自由和财富的虚幻承诺,危机到来时,劳动者只会被无情抛弃。 而这里我们所说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在金融危机结束到经济复苏这之间的转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就如同后现代是一样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特征: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各国往往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阻碍。后金融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力求从贸易关系中进行改革。各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给经济有效且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和环境。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贸易逐步转向贸易保护主义。 据统计,2008年11月到2017年6月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19个成员国总计出台了6616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措施仅2254 项。此外还有比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主义战略,英国在20 1 6年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退出欧盟,以及在欧洲甚嚣尘上的“反移民”浪潮。 二、“再工业化”战略受宠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通过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的严重性; 4、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所在。 二、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构思 第六单元主要介绍《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由其“失败”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两课紧密结合。 四、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1929年的冬天,在美国,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屋外,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她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而且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并结合我展示的两张图片(图片:1929年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以及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思考一下,当时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B、【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 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 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摘要:1997年我国经济进入腾飞阶段,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我国积极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本文旨在浅议199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以此来透视这一段货币政策改革的岁月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稳健稳中从紧适度调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1997~2002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机游资的虎视眈眈,中国对内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外努力稳定汇率, 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3~2007,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行稳中从紧货币政策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时指出,要继续坚定不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此间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指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