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一、取食行为

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

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

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

什么?

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

之间。

(2)攻击行为是动物发动的用以伤害或吓退同种个体的行为。

(3)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减小自身的伤害,所表现出的行为。

【典例】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椿象(俗称“打屁虫”)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

B.猫吃垃圾桶里的鱼骨

C.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

D.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

思路分析:椿象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是动物的防御行为;猫吃鱼骨属于动物的取食行为;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是动物的防御行为;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

答案:C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来总结一下吧。

:?????????取食行为:动物从外界获得营养的诸多活动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 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领域行为:动物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防御行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1.学习过动物行为的知识后,小明对妈妈说,我可以命令蚂蚁在地上排列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

明是利用了蚂蚁的( B )

A.攻击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2.(2018贵港)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判断,“乌贼喷墨汁”属于( C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3.下列行为中,属于领域行为的是( B )

A.一群狼围捕一只羊

B.老虎在领地周围撒尿留下气味

C.椿象在受到攻击时释放臭气

D.竹节虫外形极像竹枝

4.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防御行为的是( C )

A.蝗虫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十分相似,有利于隐藏自己

B.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趁机逃脱

C.两只蟋蟀争斗中,一只退却逃走

D.野兔发现天空中的鹰在盘旋时,立即飞跑逃回洞穴

5.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判断下列几种动物的行为类型:

(1)两只蝗虫争斗,其中一只咬断了另一只的腿,属于攻击行为。

(2)蛇爬进鸟巢吞食鸟蛋,属于取食行为。

(3)蜥蜴在被捕食者捕捉后往往自断尾巴以逃脱,属于防御行为。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复习教案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 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 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 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具 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答案

生态学与动物行为学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 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研究的主体发展为 A.自然环境B.人工干扰环境C.人类D.植物 2. 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主流是 A.个体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群落生态学D.生态系统生态学 3. 全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全球陆地B.全球海洋C.整个生物圈D.整个宇宙 4.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元素是 A.碳B.硫C.氯D.氟 5.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A.个体大小B.食性C.食量大小D.主要食性 6.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容易成为初级生产限制因子的是 A.二氧化碳B.温度C.水D.营养物质 7. 下列哪一种元素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 A.硫B.磷C.碳D.氮 8.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对分解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下列哪一种物质分解的速度最快。 A.动物遗体B.死亡的微生物C.枯枝D.落叶 9. 对植物枯枝分解起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A.细菌B.真菌C.放线菌D.土壤动物 10. 测定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黑白瓶法主要是根据哪一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而设计。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硫 11. 在理想条件下,净初级生产量的最大估计值是总入射太阳光能的 A.6.8% B.5.2% C.3.6% D.2.4% 12. 组织生长效率是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组织生长效率最低? A.鼠B.蝗虫C.蚯蚓D.鱼 13. 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值,下列哪种动物的同化效率最低? A.鱼B.蝗虫C.蚯蚓D.鼠 14. 下列哪一类动物不属于消费者 A.啮齿动物B.鱼类C.蝗虫D.蚯蚓 15. 下列元素中,既属于沉积型循环,又属于气体型循环的是哪一种?

(完整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6章动物的行为测试卷(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6章动物的行为测试卷(北师大版) 第16章动物的行为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I. 下列都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蜜蜂筑巢、狗沿途撒尿B. 蚯蚓走迷宫、猫抓老鼠C.大山雀喝牛奶、萤火虫发光 D.孔雀开屏、黑猩猩钓取食物2.(2017?海南)把鸡窝里正在孵化的卵全部移走,母鸡照样趴在鸡窝里孵卵。母鸡的孵卵行为属于()①先天性行为②学习行为③社群行为④繁殖行为A.①B.④C.①④D.②③3. 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A. 一只鹰捕食一只飞行 的小鸟B.两只雄海豹为一只雌海豹争斗 C. 一条蛇追击一只青蛙D. 螃蟹反击天敌的进攻4.在繁殖季节,亲鸟捉到毛虫,它自己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将虫带回巢,这属于()A.繁殖行为B.取食行为C.防 御行为D.招引行为5.下列哪一项不是动物行为的特点?() A.是在内外刺激下产生的B.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C.都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 D.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6. 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蚂蚁的这种行为属于()A.防御行为B.攻击行为C.繁殖行为D.社群行为7.下列动物行为对植物不利的是()A.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B.猴子吃桃,将桃核随意乱扔 C.蝗虫啃食玉米的叶片 D.睡榛鼠可贮存大量的果实8.小宇同学和几位好朋友在看马戏团表演时,发现马戏团的狗能用叫声表演“算算术”,狗的这种行为是()A.后天学习行为B.遗传行为C.先天 性行为D.防御行为9. 一种萤火虫的雌虫能准确地模仿另一种萤火虫的信号来吸引雄虫,那么该萤火虫的行为可能是()A.吸引不同种异性前来交尾B.吸引同种异性前来交尾C.诱骗不同种雄虫然后以它为食D.对不同种雄虫表示友好10.下列不属于“求偶”现象的是()A.星夜萤火B.鹦鹉模仿人语C.孔雀开屏D.夏日蝉鸣 II. 动物节律行为的形成是()A.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B. 节律性活动形成习惯的结果C.季节变化的结果D.昼夜节律变化的结果12.有些鱼类有趋光性,渔民常利用灯光引诱这些鱼类。鱼类的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4、双比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5、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7、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8、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9、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第二节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学习题

动物行为学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后天获得的行为是: A.候鸟迁徙B.鸟类筑巢C蜘蛛结网D.复杂的“鸟语” 2、生活在离海边50公里的某种小鸟,每天飞到海边取食时间都比前一天迟到50分钟。这种现象叫: A.日节律B.潮汐节律C。月节律D。无规律 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最终对动物行为起支配作用的遗传物质是: A.染色体B.DNA C.基因D.RNA 4、蜜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它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个体形态和职能分工上的高度专门化,在蜜蜂群体中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 A.蜂王B.蜂后C。工蜂D。雄峰 5、城市中喜鹊的巢与巢间距很近,远小于市郊野外种群的巢间距离,其原因是(多选): A.合适的巢址分布密集B.食物充足C。利于繁殖D。喜鹊喜欢群居 6、下列行为中哪种行为属于后天学习来的行为?(多选) A.小鸭子出生后跟随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 B.小狗看到装食物的空盘子时也会分泌唾液 C.幼猴将马铃薯放在水中后洗净后再吃 D.山雀喜好取食个体较大的毛虫 7、无毒的拟斑蝶外观酷似色彩鲜艳、身体有毒的王斑蝶,这—现象属:(多选) 拟态中贝茨拟态是指可食性物种模拟有毒、有刺或味道不佳的不可食物种的拟态现象;缪勒拟态是指一种生物模仿其他生物以便于接近进攻对象的拟态如蚁蛛。 A.贝茨拟态B.缪勒拟态C.警戒色D.保护色 8、根据动物行为的定义,你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动物行为: A.黑猩猩为另一只黑猩猩梳理毛发B.雄螽斯在交配时,给雌螽斯提供食物C.地松鼠在洞穴附近直立,观察周围环境D.郊狼盘算如何阻止同伴来争夺猎物 9、动物的警戒色是用来: A.吸引配偶B.提醒捕食者自己是不可食的 C.保证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D.吸引传粉昆虫 10、Lehrman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1)全为雌鸟,单独饲养;(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结果发现:第(1)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6,7和8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 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 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 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 11、在繁殖季节,个体小的雄鸟对同类的鸣唱反应强烈,它们会靠近播放类似鸣唱录音的设备,并将回应播放的录音而发出鸣叫。通过这一技术可以确定该物种的种群密度。这项技术的理论依据是: A.个体小的鸟傻,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B.个体小的鸟聪明,它们会接近任何陌生的声音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检测题(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C.先天性行为的形成不依赖个体的生活经验 D.先天性行为对于动物适应环境没有什么意义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具有的特点是() ①由动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决定的②动物生来就有的③动物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 ④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行为 B.动物的行为主要是后天学习行为 C.一般能遗传给后代的行为 D.动物越高等,后天学习行为越复杂 4.(2015·山东淄博)下列反射活动,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是() A.眨眼反射 B.望梅止渴 C.排尿反射 D.膝跳反射 5.在烟台的海边生活着一种甲壳动物——招潮蟹,它的雄性长有一个大螯肢。在繁殖季节,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也不同。甲、乙两种招潮蟹求偶行为的类型以及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先天性行为应激性 B.先天性行为遗传性 C.后天学习行为遗传性 D.后天学习行为适应性 6.让条纹文鸟孵化灰头文鸟的卵,并将孵出的雄灰头文鸟隔离饲养至性成熟,然后让雄灰头文鸟在雌条纹文鸟和雌灰头文鸟间选择配偶,结果它只会向雌条纹文鸟显示求偶行为。这是因为() A.动物的本能 B.雄灰头文鸟的学习行为 C.雄灰头文鸟的推理 D.雌条纹文鸟比雌灰头文鸟更漂亮 7.下图是乌贼释放墨汁的情景,乌贼释放墨汁,这一行为属于什么行为,能使乌贼进行什么运动?() A.攻击行为,倒退运动 B.防御行为,倒退运动 C.攻击行为,漂浮运动 D.防御行为,漂浮运动 8.(2013·福建泉州)“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属于() A.先天性行为和社群(会)行为 B.学习行为和社群(会)行为 C.先天性行为和节律行为 D.学习行为和节律行为 9.下图的各种动物行为中,在获得途径上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人教版初二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初二生物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二章学案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教师寄语:生命在于运动! 重点难点:了解动物各种运动方式,知道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重点是理解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然后 通过做屈肘、伸肘动作,体会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活动状态,理解骨、关 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并与机械杠杆活动原理进行类比,充分理解在运动中, 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难点是运动的完成除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还依赖于其他系统的控制、调节或配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 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情感目标: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和-----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2、运动系统有什么组成? 3、屈肘和伸肘分别是由哪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导入新课 在非洲草原上,一头母狮正在悄悄地潜近斑马群,这时,斑马会群起反击吗?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都是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动作。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三、合作探究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由已学动物的一些运动方式,想到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的呢?由自己做屈肘伸肘动作,从而猜想运动系统的组成; 2、观察教材29页家兔的骨骼和关节模式图,并结合实物说出关节的组成?体会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动物的行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再呈现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 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人新课: 课前,教师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试题

生态学和动物行为学 1.温度对卵的孵化影响很大,请问在下面哪种情况下卵的孵化期最短?()A.在适温范围的下限温度B.在适温范围的上限温度 C.一直保持在最适温度D.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有些波动 2.有一种植物,其松弛期(或喜暗期)是喜光的,如果这一时期将植物处于无光的环境,则抑制了它的发育,这种植物对光而言是() A.长日照植物B.短日照植物C.广光性植物D.狭光性植物 3.在某一地方,陆生蜗牛在夏季常常钻入枯叶层内、石块下或土壤内,并呈麻痹状态,造成蜗牛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因素是() A.日照强度B.水分C.日照长度D.气候 4.一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都有一定的忍受范围,一种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一种环境因子的忍受范围是() A.完全相同B.完全不一样C.不一样D.具可塑性 5.下列符合耐受性定律的是(多项)() A.青蛙成体生活于水边或潮湿地区B.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要求严格 C.氧气是幼鸟出壳的必要条件D.南极企鹅只生活于南极 6.下列植物中属于阴生植物的是(多项)() A.蒲公英、大蓟、槐B.连钱草、红豆杉、铁杉 C.人参、三七、半夏D.柏、松、栎 7.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 A.降水量太大B.温度过高 C.土壤中缺乏云杉生长所需要的元素D.温度过低 8.下列动物所表现的行为与光周期相关的是(多项)() A.家燕的迁飞B.麻雀食性的季节变化 C.雪兔在冬季换上白毛D.玉米螟老熟幼虫的滞育 9.下列动物之间食物竞争最激烈的是() A.噬菌体和细菌B.蛙和鱼C.大象和鹿D.马和羊 10.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11.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A.较低B.较高C.动态平衡D.变化较大 12.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它种群优越的多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13.下图表示存活曲线。这些曲线表 示3个不同物种在任一特定时刻的残存的(幸存的)个体百分数。研究这些存活曲线,下列哪一个组合是对的?() A.1⑵、2⑶B.1⑴、2⑶C.2⑶、3⑴D.1⑴、2⑵E.2⑵、3⑶ 1 2 3 年龄(相对时间单位) 种 群 的 生 存 % 100% 10% 1% 0.1% ⑴大象⑵青蛙⑶兔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一、取食行为 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 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 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 什么? 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 之间。 (2)攻击行为是动物发动的用以伤害或吓退同种个体的行为。 (3)防御行为是动物为了减小自身的伤害,所表现出的行为。 【典例】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优秀教案

第二章动物地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地运动(学案) 教师寄语:生命在于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物各种运动方式,知道动物所进行地一系列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地活动,都是动物行为.重点是理解动物地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然后通过做屈肘、伸肘动作,体会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地活动状态,理解骨、关节和肌肉地协调配合,并与机械杠杆活动原理进行类比,充分理解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难点是运动地完成除骨、关节和肌肉地协调配合,还依赖于其他系统地控制、调节或配合. 2、认识动物地运动依赖于一定地结构,. 3、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地意义. 知识点精讲: 一、在非洲草原上,一头母狮正在悄悄地潜近斑马群,这时,斑马会群起反击吗?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等都是动物地行为,动物地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地动作.动物地运动依赖于一定地身体结构. (一)运动系统地组成: 1、由已学动物地一些运动方式,想到动物是怎样完成这些动作地呢?由自己做屈肘伸肘动作,从而猜想运动系统地组成; 2、观察教材29页家兔地骨骼和关节模式图,并结合实物说出关节地组成?体会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地作用. 3、取哺乳动物地前肢或后肢观察肌肉、关节、骨三者位置关系,思考骨骼肌在骨上地分布有什么特点? (二)骨、关节与肌肉地协调配合: 1、了解肌肉结构及其特性.

①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骨上. ②骨骼肌有受刺激产生收缩地特性.骨骼肌受神经传来地刺激时,就会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产生运动. 2、每个学生做屈肘伸肘动作,体会运动地产生过程,同时用另一只手触摸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感受二者地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答: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正好相反,说明肌肉间地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运动. 3、快速做下蹲运动,在运动中感受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等身体地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各类动物地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地调节和控制下完成地.除受神经系统地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地参与配合.这就体现了生物体地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拓展创新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骨、关节和肌肉在运动中地作用吗? 2、某人因脑部外伤,结果出现了下肢瘫痪,下肢并没有受任何损伤.这是怎么回事? 3、某人直臂提取一桶水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地状态是收缩还是舒张? 答: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肘关节地屈伸.当人直臂提水时,处于单纯伸肘状态,但同时,还需用力才能将重物提起,所以,这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必须同时收缩才能完成直臂提水这一动作. 例题1 哺乳动物地运动系统是由()组成. A、骨和肌肉 B、骨骼和肌肉 C、关节和肌肉 D、骨和关节 变式训练: 1、某人右上肢瘫痪,是由于(). A、肩关节、肘关节不够灵活 B、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受到损伤 C、肌肉内地血管受损 D、支配右上肢地神经受损 2、你地屈肘动作地产生是由于()地结果. A、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学习实践】《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 整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

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二、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行为学 第四章动物行为学 【考点解读】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规律,揭示动物行为的产生、发展和进化以及动物行为与动物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本章包括行为的体系、行为的原因、行为的类型等三部分内容。根据IBO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下面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了本章要求掌握的具体内容。 【知识阐释】 第一节行为的体系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是指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是一切可观察到的动物对身体内部状态或外部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过程,包括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动物的一切状态。它不仅指动物躯体的动态现象,如奔跑、爬行、游泳、飞行,以及身体局部的微细动作,如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等,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如摄食、呼吸、排泄、生殖等,同时也指动物的静态现象,如身体姿势以及在外表上可辨认的一些变化。总之,动物行为是动物对体内、外界条件变化所做的有规律的、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 动物生存离不开行为,行为是动物利用环境的工具。 2.动物行为的特点 动物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动物行为是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猎豹以120km/h的速度追击羚羊,羚羊虽没有猎豹跑得快,但它善于做90°的急转弯,迫使猎豹不断改变奔跑方向,耐力有限的猎豹不一定是胜利者。猎豹的追捕与羚羊的逃逸始终处于一种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象鼻虫遇敌害会从植株上滚落下来装死,这种现象表面上是静止的,而实际上体内新陈代谢正在加剧,为下一步逃脱蓄集力量。 (2)动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因此,它对动物的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通过研究行为的遗传方式,应用遗传学方法,可以推断行为的遗传基础。 动物行为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产生的,这种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有关。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人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体内各种组织器官的活动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行为的产生。动物的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3.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对动物的行为做观察记录,二是对行为从功能、产生原因和系统发育等方面依次解释和说明。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将结合这两种方法的综合法。 (1)观察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详细、真实、客观地观察、记录动物的行为,不将人的主观因素强加于动物。可使用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它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可深入、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如用高速摄影慢放法,可观察到蜜蜂的舞蹈、青蛙捕食、蜂鸟鼓翼等细节。 (2)实验法。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对产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进行人为地干扰,从而分析产生行为的主要因素。如破坏狗的嗅觉,狗就会迷路,回不了家。从这一实验可看出,化学信息对狗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3)综合法。将观察法与实验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研究动物的行为。 第二节行为的原因 动物行为产生的基础分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两方面。 1.遗传基础

第16章第三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教案表

东山区第一初级中学教案表 课题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和联系。 课前 准备 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的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与学法 教学反思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相互攻击等行为。 议一议:雄性三刺鱼在繁殖期间有哪些行为表现?科学家是怎么知道三刺鱼的这些行为的?可能采用哪些方法? 点拨: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等方法。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点拨: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材料主要是通过观察的方法获得的。 读读想想阅读课文“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廷伯根对银鸥雏鸟求食行为的研究”、“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材料,想想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点拨:这三位科学家中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的行为的。 2、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 阅读:读“细腰蜂运送食物哺育幼虫的行为研究”和“雄

性三刺鱼生殖行为的研究”资料。 讨论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学习,填写下列表格 类别主要目标方法程序材料处理 观察法描述行为表现直接观察不施加影响 实 为实验法说明行为发生实验观察施加影响 ㈢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雄狮鬃毛综黑色和黄褐色的研究。制作一只仿真黑 鬃雄狮立于狮群出没处,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它很快就吸引了 几只雌性狮到身旁来。这种研究行为的方法属于:观察与实 验相结合的方法。 例2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利用动物 行为来获得结果。这种探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好是:查阅资 料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时,知道了多名科学家对 动物行为的研究实例,并认训到观察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基 本方法。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板书 第三节动物行为的研究 一、科学家的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主要应用观察法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应用实验法二、学生活动:探究蚂蚁的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 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练习题 苏教版

6.18.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具有社群行为的动物是() A.蚂蚁 B.蜜蜂 C.狒狒 D.蚊 2.大雁南飞属于动物的()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迁徙行为 D.生殖行为 3.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燕子筑巢 B.狗绕道取食 C.老马识途 D.小狗跳火圈 4.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蚯蚓 B.大山雀 C.黑猩猩 D.牛 5.动物具有“学习行为”,有利于() A.寻找食物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适应复杂的环境 6.下列不属于动物的生殖行为的是() A.雌雄蛙抱对 B.孔雀开屏 C. 筑巢 D.雄鸡报晓 7.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黔驴技穷 B.狡兔三窟 C.井底之蛙 D.老马识途 8.下列不属于动物防御行为的是() A.狗遇到人弯腰拾石块时,就逃跑 B.壁虎断尾 C.枯叶蝶体色形状像枯叶 D.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感知鸟的位置,从而捕食 9.鸟类繁殖季节里,亲鸟如捉到虫子,它自己并不立即吃掉,而是将虫带回巢,亲鸟的行为属于()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生殖行为 D.社群行为 10.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鱼池中的金鱼喂它所捕杀的昆虫,美国红雀的这种行为属于() A.觅食行为 B.生殖行为 C.防御行为 D.后天性行为 11.下列各种动物行为中,与其他行为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马戏团的猩猩.猴子等动物会打篮球 B.狗看见手持木棒的人就吓得赶紧跑开 C.幼袋鼠出生后会爬进母袋鼠的育儿袋内 D.家兔听到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出来索食 12.动物行为对于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雄鸟占领巢区,建造鸟巢是防御行为 B.蜥蜴自动断尾是攻击行为 C.公鸡报晓,北雁南飞是先天性行为 D.只有脊椎动物才有后天性行为 13.生活在海底的比目鱼的体色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行为对于比目鱼来说() A.属先天性行为 B.有利于逃避敌害 C.有利于保护自己 D.以上三项都对 二、非选择题 1.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等。 2.鸟类的求偶、占区属于行为。 3.下图中的几种动物行为分别是:①行为;②行为; ③行为。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行为练习题

第15章动物的运动测试题 一、选择(30) 1.家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与它的哪种运动方式相适应()A行走B跳跃C爬行D奔跑 2.下列不属于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是() A鱼B虾C草履虫D马陆 3.长期生活在沙漠中,靠行走和奔跑来寻找食物的是()A骆驼B家兔C鹿D金丝猴 4.鸟类滑翔器官是() A羽毛B双翅C腿D足 5.蛇的四足退化,马陆有许多步足,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A爬行、爬行B爬行、行走C爬行、奔跑D前三项都不对 6.蝙蝠借助下列哪些结构实现飞行() A后肢B尾C羽毛D翼膜 7.下列对动物运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空中飞行的都是鸟B生活在水中的动物都是用鳍游泳 C每种动物都固定的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运动方式单一 D昆虫因为有翅扩大了生活范围 8.骨质中的成分有() A水分和无机盐B水分和有机物 C有机物和无机盐D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 9.骨是一种()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10.颅骨的连结具有() A无活动性B有一定的活动性C半活动性D前面说法都不对 11.关节中韧带的作用是() A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B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牢固性C减缓运动对脑的震荡D使骨硬度加强 12.人体骨骼分成() A中轴骨和椎骨B中轴骨和胸骨C附肢骨和股骨D中轴骨和附肢骨 13.每块骨骼肌由() A肌腱组成B肌腹组成C肌腱和肌腹组成D肌肉组成14.人体骨骼肌除参与运动外,还有哪些作用() A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B参与呼吸和排便 C表达情感维持体温D前三项都是 15.下面的叙述中不符合骨骼肌特性的是()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同一骨的两端B两端的肌腱分别固定在不同的骨上C每块骨骼肌中肯定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关节D任何一块肌肉受到刺激后都能收缩 二、填空(25) 1.有些动物用_______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_______的交替_______和________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行走。 2.据科学测定,在成人的骨中,有机物约占______,无机物约占______,这种骨既坚硬又有_________. 3.运动是以骨骼为________,关节为_______,骨骼肌收缩为_________形成的。运动消耗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4.绝大多数动物能够迅速改变自向的空间位置,一方面寻找和______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的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有效地_________. 5.人体有_______块骨,有_______块骨骼肌。 6.人体骨骼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8.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12) 1.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费力的运动方式。()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3.乌贼在水中依靠漏斗喷水和腕摆动,推动身体进行快速的倒退运动。() 4.骨骼肌内有血管和神经。() 5.一个运动通常是由两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 6.关节是指骨与骨之间能够活动的连结。() 四、连线(11) 1.将下列动物运动的名称与运动的结构用线连接起来。 水母四肢 乌贼肌肉收缩 草履虫步足 马陆纤毛 蛇漏斗、腕 猫伞部 2.把下列动物与运动方式连接起来 金丝猴跳跃 袋鼠爬行 蚯蚓行走和奔跑 猎豹飞行 蝴蝶攀援 五、填图(22)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知识点整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建议教师压缩第二~第五节关于动物行为的类型介绍的课时,如第二节、第三节用1课时;第四节、第五节用1课时,节约2课时,再动用机动课时,组织一些观察活动。城近郊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动物的多种行为;农村中学则可因地制宜安排到动物养殖厂、猪栏牛舍、养鸡场、养鸭场、林区田间等处,观察一种或几种动物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毕竟“读”科学不如“做”科学收获大,因而教师有时需要知难而进,给没有难点的教学内容“制造”难点。 如果安排观察活动条件不允许,确实很困难,建议教师尽量将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物录像片精心进行节选,上课时能给学生播放,尽量使本课教学直观化,避免空洞说教。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