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风景照片(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介绍本单元的单元前言,让生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生看书2分钟)

2.本单元主要学习地形,及它们是否发生过变化等,今天来学习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问:从图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①平坦的田野②橘海③白云山

4.联系前言的知识,现在大家知道了特点却不知道地形,先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再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地形,好吗?设计意图: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门知道地球的各种地形,本单元将要进行哪些知识。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

1.出示今天要学习的六种地形(配图片)。

要求:每一种地形介绍要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并适时联系前面的三个地方,是什么地形。

2.教师补充介绍。

生发言后,做适时补充。

3.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4.结合各种地形特点,得出橘海——盆地,白云山——丘陵。

找出我们家乡还有什么地方与这些地形相一直的呢?

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附书46页表格,并填表板书。

5.小组交流,统计地形。设计意图: 学习的目的就是应用,针对自己家乡的地形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地形判断,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图片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及特点,整理统计。

三、观察地形图

1.初步观察地形图。

①刚刚观察了家乡的地形图,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地形图。请看,让我们有更好地了解。

②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找一找这里有哪些地形?

生思考,并回答。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整体地势是西高东低,也因此大河向东流。

③地形图上,不同的地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绿色——平原;蓝色——海洋;棕色——高原;褐色——山地

蓝色:颜色的深浅,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2.小组观察地形图

观察地形图,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书47页,记录表。

3.汇报、小结。设计意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让学生对整个地球的地形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中国的地形特点。

四、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那它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后搜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的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峡谷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的危害和力量有简单的了解。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模拟断层、褶皱和错位板块运动,更好的理解地球的内部活动。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地震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在路南石林,有一个景点是这样的(课件出示象鼻山图片),仔细观察,说说图片中的岩石是什么模样的。(指名回答)

那么,这些岩石又是什么样的呢?(课件依次出示蘑菇石、鹅卵石、钟乳石等五幅岩石图片,指名回答。)

这些岩石很久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再过一百年、一万年它们的模样会不会改变呢?

(板书课题: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设计意图:在欣赏岩石美景的同时感受岩石模样的不同,初步感受引起岩石变化的几种基本力量。

(二)寻找痕迹

如果岩石会改变模样,那么岩石上肯定会留下变化的痕迹,请各小组找一找你们组的岩石上的变化痕迹。(学生小组寻找课前搜集的岩石上的变化痕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物展示找到的变化痕迹)

在自然界中,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块岩石上都有变化的痕迹。那么,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可能使岩石发生变化呢?(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风、冷热、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观察岩石,寻找变化的痕迹并展示,使学生对岩石变化有一个感性体验,这是学生合理猜测岩石变化因素的前提。

(三)、探究原因

1.冷热的作用

大家推测自然界中的很多力量可能会使岩石发生变化,那么,冷热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修正方案。教师课件出示“科学小博士”的温馨提示。)(学生小组领实验材料,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请大家收拾好材料,填写好记录表,准备汇报。

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岩石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受冷受热的?(请小组代表汇报发现)

2.水的作用

设计怎样的模拟实验,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明显的观察到水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呢?要注意些什么?

(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领实验材料,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岩石长期在水的作用下,会怎样变化?

(请小组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实验方案的设计既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检测,又是一次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的很好的契机。从猜测入手,设计实验方案,并做适当的修改,最后验证,并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假设——验证”的实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求证意识。

3.了解风化作用

(课件出示“石生树”图片)这棵树长在什么地方?一直长,岩石会怎样变化?植物的根也能改变岩石的模样,我们来看一个动画。(课件演示)

另外,大气,特别是受污染的大气对岩石的破坏更厉害。(课件出示图片)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其它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冷热、水、植物、大气等因素往往联合起来,慢慢地改变着岩石的模样。(板书:长期、联合、风化;课件出示风化知识。)

设计意图: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非常明显地观察到自然界中很长时间内变化的现象。

(四)、巩固应用

生活中,有许多石制的文物古迹,比如云冈石窟(课件出示),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被风化破损的地方)

结合你学过的知识,请设计一个保护文物古迹的方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保护方案既是对所学风化知识的一次检测,也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激发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板书设计: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风化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设计意图:出示新鲜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是湿润(有水分)的,有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活体。

师:实验员把新鲜的土壤倒回到盒子里,我们再来观察干燥的土壤,看看土壤中有什么,再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开始观察记录。

师在黑板上写着“直径大于2毫顶米,直径小于2毫米,直径小于十六分之一,直径小于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师问:你们看到土壤中的颗粒大小一样吗?地质学家,为了分清颗粒特根据你没它们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专用名字,请同学们看书本52页的介绍(或投影出示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这是地质学家区分岩石微粒的方法,你的土壤中有什么颗粒?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它们的直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清。你有更好的办法来区分它们吗?

设计意图:出示干燥的泥土,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并知道各种颗粒的区分标准和名称。

学生想到用筛子筛,用水的方法。师演示,把干燥的土壤倒在玻璃瓶的水中(土壤的量约瓶子的三分之一),用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

[沉积实验,主要让学生观察土壤在水中分层沉积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看到土壤是由不同的颗粒组成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沉积,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条件让每一小组学生都来做一做这个试验。]

师: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石棉网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板书:“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用夹子夹着放酒精灯中上燃烧,待水分蒸发后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片上留有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板书:“盐分”。指板书,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请看书本54页方框中的文字或投影、小黑板显示,学生阅读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教师的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腐殖质”和“盐份”的这两个概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师把实验的圆柱形玻璃瓶子拿到各小组让学生看,并作好记录。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板书设计:土壤中有什么土壤颗粒分类

土壤的作用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让我们先来看两幅图片。(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2.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设计意图:下雨侵蚀土壤,农村孩子看到的很多,但原因不是很清楚,在这儿提出问题,引出疑问。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对,是下雨。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请你们小组讨论,回忆下雨时看到过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小组汇报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雨水会对土地造成怎样的影响。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请你们讨论:我们可以怎样来模拟雨水对土地的影响?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怎样来模拟?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补充其它所需的材料。

4.模拟实验:雨水降落在土地上。

下面请你们观察实验材料,老师来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投影出示)

1)、把长方形塑料盒中的土堆成一个斜坡,并稍稍拍紧,在土的边沿造一个垂直的“悬崖”。

2)、把饮料瓶的瓶盖上扎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瓶中装满水。

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放在报纸上,并把盒子的一端抬高,让水能从小孔流出。

4)、用手挤压喷水器,让水喷洒出来,尽量让雨水降落到斜坡的土上。并用杯子接住流下来的水。

5.实验怎样做我们清楚了,那么,我们要研究“雨水对土地的影响”应该重点观察些什么呢?(投影出示)

实验要求:(温馨提示):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和瓶中的水;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变化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预设:教师简单讲解什么是径流)

小组实验、交流、展示并汇报。(投影展示)

6.小结: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三、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不仅仅是降落到地表的雨水还有经地表流动的径流,一起把泥沙带走了。

那么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无法回答时教师的引导问题:(自然界中的地形跟我们实验中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现实中降雨跟模拟实验也有哪些不同?)(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汇报。(预设:板书: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土质的不同)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这是一个什么实验?对比实验最讲究“公平”,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其它条件不能改变。实验方法中要要求设定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意图:为下一节课打好铺垫。

四、课外拓展活动

请你们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设计,下节课交流完善设计方案。板书设计: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影响侵蚀程度的因素:有无植物的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

土地坡度的大小、

土质的不同

七年级地理世界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板书设计: 陆地地形 海拔、相对高度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 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习。地形图是重点,也是以后学习气温图、降水量图的基础,必须扎实。山地的各个部分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 1、学看地形图 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 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缓。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 陡缓。 意识,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尤其是读图的方法,在地理课的学习中必须掌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3、 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可供人类使用的清洁的水资源却很有限。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又极其有限的矛盾性。教学准备:、充气地球仪、纸盒、一瓶水、泥土、量筒等教具。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活动一生命之盒1、观察:生命之盒里有什么?2、交流:看到的东西。*教师提示生命之盒里装着地球万物生活、生存离不开的四种物质。活动二看图说一说1、观察:四幅不同的图片。2、 思考:这是地球上的哪种自然景观?3、 讨论:在这些地方生活着哪些动物?生长着哪些植物?4、 朗读儿歌: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类、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就是我们的地球。*课前搜集准备各种地貌图片,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地球表面自然景物的多样性。活动三海洋>陆地1、观察:充气地球仪。2、思考: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3、游戏:看看右手

拇指在哪里?(教师抛给学生充气地球仪,接住地球仪时学生观察自己的右手拇指位于海洋还是陆地,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记录游戏过程。)4、观察:从游戏结果发现了什么? 5、讨论:这样的游戏结果是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6、交流:地球表面海洋大于陆地。*教师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的是右手拇指所在的位置。活动四我们真的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吗?1、 观察:世界上水资源的图片和世界上缺水地区的图片。2、 讨论: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丰富,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国家缺水呢?3、 交流:缺水的原因。(主要原因:绝大部分的水在海里是咸水,我们使用的是淡水。)4、 小结:地球上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很有限的。5、 观看:云南干旱的视频。6、 设计:节水小标语。*教师出示装有一定量的不同大小的量筒帮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有限。课前收集云南干旱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地球的表面1、 水、土、空气、阳光2、 海洋>陆地教学反思:上完课后,随即进行了评课活动,听了专家和组内有经验的老师给出的建议和要求后,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 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 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 (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板书学生的内容) 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 4、认识五种地形。 通过看中国地形图,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课件演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你认为盆地是怎样的? 盆地的四周怎样? ②高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课件演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课件演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山地(回到中国地形图) 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山地的图片。山地是怎样的? ⑤丘陵(回到中国地形图) 还有什么地形?下面我们来看几张丘陵的图片。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课件演示: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比如:峡谷、湖泊等。

2.3世界的地形 教学设计

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4.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5.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标 1.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2.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3.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 4.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难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利用身边常识引入,帮助学生理解。 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陆地地形1海拔与相对高度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桐庐县富春江小学朱开琅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丘陵、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份报告单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地球仪,问:这个地球仪与我们以前看到的地球仪有什么不一样?(凹凸不平)说明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件出示课题) 2.你想了解本课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3.课件出示视频,学生欣赏,说说自己看到的地形。教师板书:海洋、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二)旅游活动,交流总结 1.教师谈话过渡: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五(3)班就是一个旅游团,我还请来了一位小导游。咱们跟着小导游出发吧! 2.提出本次旅游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我们的旅游绝不是仅仅看风景这么简单,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了解那里的地形是什么样的,那种地形的特点是什么。最后我们把我们旅游的收获汇报给全班的同学。 3.学生跟着小导游欣赏图片,了解当地的地形特点(完成报告单)。(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与文字) 地球表面的地形报告单 4.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及时补充(课件出示)。 5.巩固,加深印象: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属于什么地形。 (2)学生说说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理由是什么。 (三)利用工具,应用解决 1.过渡语:对于我们熟悉的地方我们能知道那里是什么地形,可对于我们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地名地形特点(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教案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状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第2课时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一、学看地形图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继续阅读图2-45,并和图2-46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学生回答P39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学生观察图2-50 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口答P9活动2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引入】 1.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同学们知道地形指的是什么? 2.生:地表的形状。 3.师:你们有去过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吗? 4.生:我去过青藏高原,我去过莲花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形的兴趣,并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判断地形的方法】 1.出示四幅不同的地形图。 2.师:这里有四种地形,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3.小组讨论。 4.生:第一幅有雪山,说明很高,下面有湖,说明是大平地。第二幅两侧有山,中间有水,山很高。第三幅中间很平,周围有山。第四幅有突起,不高,顶部不尖。 5.生:从高低、外形、周围的地形观察。 【设计意图】 1.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判断地形的方法、地形的特点。 【认识各种地形】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典型地形的图片,看看你能否准确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 2.播放图片,学生练习描述。 3.交流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找出相对应的简图。 4.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坡度陡峻,峰峦高耸; 平原:低平而广阔;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峡谷: 两侧夹峙,深度大于宽度; 盆地:周围山地、丘陵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5.师:除了上面的地形,地球表面还有湖泊、河流、海洋等地形。 【设计意图】 1.概括地形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简图,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深圳的地形】 1.出示深圳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深圳的地形图,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深圳东边有山,其他地方是丘陵和平原…… 4.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深圳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深圳的地势是东南较高,西北较低。 【设计意图】 1.学习所在城市的地形图贴合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由浅入深。 【了解中国地形】 1.出示中国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有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东部有平原,西部有高原和高山。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②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③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设计意图】 1.学习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形,培养爱国情怀。 【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世界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地球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海洋很大,陆地很小。有白色的大陆。每个陆地都有平原和高山……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②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设计意图】 1.学习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地形的复杂,开阔视野。 【习题巩固】 1.做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 【设计意图】 1.习题巩固。 1.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世界的地形》 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湘教版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学校:顶兴学校 姓名:杨凯 时间:2016/10/22

湘教版初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年龄一般都在12~13岁的范围内,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的特点,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在学习地理方面,学生们将面临一门全新的学科,这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陌生以及抽象,知识掌握上,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是片段的、零散的,甚至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因此需要用比较直观、通俗易懂的教法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内容。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作为刚刚小升初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上面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二)课程资源利用及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第一课时,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的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主要的地形类型,因此,世界的地形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同时,“世界的地形”是初中地理重要的学习目标之一。 2、知识结构关联图\思维导图 海拔及相对高度: 世界的地形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的类型: 陆地地形五大地形的主要特征: 3、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分析 (1)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所在的大洲;了解海底地形。 (2)教学难点 难点: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4、教学资源的运用及开发:ppt课件、投影仪、幻灯片,板书等教具。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2017版新教材)

2017教科版新教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 PPT课件、地行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 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 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 1.模型概念 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

湘教版中学地理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情感目标:关注当地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数学上接触过的知识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实际形态也较熟悉,但是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具体特征,统计数字需要强调, 尤其是山地与丘陵、平原与高原之间的差别,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图辅助。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总结作业情况 利用身边常识引 入,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学 生注意力 提出疑问,启发学 生 绘制简单示意图, 表明海拔和相对 高度的意义及不 同 列举熟悉的地形 ——五种陆地常 见地形 通过读图分析 巩固 积极思考 尝试用以有的 知识自主解决 问题 阅读课文,初步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定义。 通过举例、板图 理解海拔、相对 高度的含义,区 分它们的差别, 熟练巩固 利用身边知识 举例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教学设计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 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风景照片(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介绍本单元的单元前言,让生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生看书2分钟)

2.本单元主要学习地形,及它们是否发生过变化等,今天来学习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3.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问:从图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①平坦的田野②橘海③白云山 4.联系前言的知识,现在大家知道了特点却不知道地形,先来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地形,再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地形,好吗?设计意图: 从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门知道地球的各种地形,本单元将要进行哪些知识。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 1.出示今天要学习的六种地形(配图片)。 要求:每一种地形介绍要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并适时联系前面的三个地方,是什么地形。 2.教师补充介绍。 生发言后,做适时补充。 3.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峡谷: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谷地…… 4.结合各种地形特点,得出橘海——盆地,白云山——丘陵。 找出我们家乡还有什么地方与这些地形相一直的呢?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教案

2、地球的表面 设计理念: 本课是单元的第二课,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教材给出了一些典型的地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特点介绍认识到地球的不同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课中将地貌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地图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绘制地形图,将学生的绘图能力推进到更高的一个水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难点: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资料。 2、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 地貌特点;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只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4、讲述: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我们画的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 6、汇报,教师总结。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低如或是做成地球仪。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4、教师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2、地球的表面 地表模型——画地形图 教后记: 主备人:周远辉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