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敦化市黄泥河二小学张世发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

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展到今天的“备学生”,教学活动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学习能动观。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评价发展观。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课制度改革,变

课堂上教师教会了什么为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施开放性的作业。针对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立不同层次,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使教师能够准确地了解教与学的信息,有利于调控教学,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避免了以分数排名次的弊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变化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师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与此同时,对于教学各方面的“度”把握也越来越难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只注重“经”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则着眼于学生的学,呼唤人的主体精神,重视“人”的发展。我校实验教师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信心、原在知识、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在教学计划中对每一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行为标准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实现各种行为目标进行详细的计划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我校语文

教师在课堂中做到“两少三多”,即教师少讲少问,学生多问、多思考、多讨论,在对新课文的讲解中,注意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多给他们发现问、提出问题的机会,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去尝试、体验、发现来不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将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学生的舞台。

三、教学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实施课程改革,为教学目标赋予新的内容,我们的教学不再简单地停留在传承书本知识上,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和创新知识与信息上。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十分明确的提出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突出教学目标导向的功能。

功能之一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十分明确,如果没有扎实的必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再学习、再发展,就不会形成适应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素质。为此,我们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学科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把它作为教学评价的第一要素加以督导。发动教师以及学生广泛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其目的也是要抓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在全校进行的课例的研讨中,从多学科多维度反复强调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

功能之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使用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各学科教师都积

极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情景,增强一次体验,引发下个思考,寻求多种思路,解决一个问题,掌握一种方法,获取一次成功”,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已比较多地被教师们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实施之中。我们明确,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它不断地告诉你发生的事情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另一种更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它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的技巧,它是一种很本质的能力。我们常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其核心就是过程和方法。我们在课程改革中不论是学科课堂教学,不是研究性学习或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都把过程和方法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通过什么样的策略来学习,我们组织了“学会学习活动月”的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过程管理的措施,组织系列学习方法指导与辅导,学校提出并在课程改革中实施的要从管理出质量的本质含义就在与此。

四、教学内容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

纵观新课程标准的各门教材内容,无不从传统向现代跨越了一大步。教材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的基础知识的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增加学科研究性课题,增加了开放性的问题,体现了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特别是网络环境教学的广为应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努力适应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重点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抓好教研与校本

课程计划学习,办好新课程计划学习班,提高教师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抓好新教材内容的分析对比,以学科组为基础进行研究性课题、开放性课题的研究,收集整理和编写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师生学习。再一方面认真对研究性开放性问的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尤其是对传统基础知识在现代生活情景下教学模型的设计与总是的解决,向教师们提供如何加强探索性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思路。

五、教学内容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

课程改革,既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次变革,又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突破与创新,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是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以条件下的求知者和探知者。在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为着使学生积极地变革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方法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学校的教研课、评优课、示范课为载体,是让教师们进一步转变思想,深化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适用的途径、方法、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学法培养,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中的活动方式,以及由此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总结出在具体学科学习中学生活动的最佳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响应、相辅相成,奏响了一曲美妙和声。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我们的教师、学生都还不太习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不同学习方式,这与以往我们习惯了的教学惯性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值得欣喜的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这也是新课改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数学教师不光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具备改革意识,还要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地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要求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位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被教师说“糊”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且还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并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所有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要加以指导和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

新课程标准之改变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之改变教学行为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回顾前些年数学教学所走过的路,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数学体系和知识,从而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代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一味的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 曾记得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

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例如小学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讲解、分析和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探索并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的由来,这样会反而适得其反,学生有可能给教师说“糊”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的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掌握“比”、“除法”、“分数”三者的不同。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

关于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管理保证。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采用的指导方法有: (1)分析引导法。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

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 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3)宣传发扬法。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时,就大力宣传,加以发扬。我园每月有一次活动名曰“隆重推出”,即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隆重推出后,教研级组织观摩其活动,并将其活动拍摄成录像供教师本人和教研组研讨、分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宣传发扬使良好的教育行为由点及面、扩大延伸。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一、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全心全意地做好教学工作。 二、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学。既教知识,又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特点,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疏远倾向。 四、钻研业务,认真备课,熟悉教案。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五、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训练学生思想,向40分钟要质量。 六、精心指导学生学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把好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 七、定期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查缺补漏,把好教学质量关。 八、按时上下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不拖堂。 九、仪表端正,语言要清晰流畅,板书要整洁规范,内容要简练精确,不哗众取宠。 十、热情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勤思善问,做好课后的辅导工作。十一、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不准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因对个别学生不满而在众学生面前泄私愤。 十二、教学的计划安排应符合学校的要求,不能随意增、删内容,加堂或缺课,占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教师思想政治行为规范 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二、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三、遵纪守法,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四、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六、积极做好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七、公而忘私,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八、坚决而有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端正政治态度。九、积极向党组织*拢,按时参加各项思想政治学习。十、勇于向不良的思想观念和习气做斗争。十一、不搞个人崇拜和宗教迷信活动,不崇洋媚外,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十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行为规范一、热爱学生,但不偏爱学生。爱护、关心表现不好的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二、尊重学生,但不迁就学生,培养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能姑息迁就。三、严格要求,但不失温情。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每位学生,同时,也要有温情的流露,让学生理解和体会老师的

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方案

石井中学“常态课堂改进”工作方案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包括:课堂结构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合理,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课堂提问太随意,教学内容不分重点、难点,合作学习有形无实等。 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常态课是相对于观摩课、示范课而言的,是注重在普通的教学条件下,未经刻意雕琢的按教学计划而进行的课,是原生态的,能完全反应出教师自身的水平。它要求教师在常态课中能够有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常态课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把观摩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比作年夜饭,那常态课就是家常饭。常态课是教师自己的“作品”,因此具有原始的、不加修饰的、保持本色的特点。课上随意性比较大,讲多少、练什么、讨论多少时间由教师灵活确定。常态课花架子少,都是实实在在的。正如年夜饭一年只有一次,而家常饭天天得吃,年夜饭可以不吃,要活着家常饭不吃不行。要提高学生成绩凭一、两节示范课、观摩课不行,还得靠常态课。所以说常态课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可往往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出现了诸多低效行为。下面就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谈一谈认识。 1指导思想 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教学质量提升 质量提升的三基石:常态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 抓手:常态课堂教学改进 主体:教师 出发点: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改进教学行为 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内涵发展的突破口 常态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两项‘关注’、三个‘还给’、四点‘原则’ 两项关注: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关注学生的有效表达。 三个还给: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质疑和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 把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 四点原则:高立意、重基础、宽视野、深思辨。 2行动基础: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内涵发展的突破口 从改变教师的理念到规范课堂教学的环节,从改变教学方式到关注学习方式,从侧重知识教学到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落实“有效教学”到提倡“高效教学”。 发展中找差距: 问题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与学校要求尚有差距 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教学行为: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之间尚有差距,与常态课堂教学要求之间尚存差距 问题2,课程开发意识、教学设计、课堂有效性尚需加强 对国家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研究不够,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二次开发层次尚浅,课堂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间缺乏衔接,课堂组织形式与过程和目标尚显脱离 问题3,课堂教学实施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尚存差距 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重纸笔评价轻发展性评价。在处理“问题”与“习题”、“教堂”与“学堂”等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敦化市黄泥河二小学张世发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

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展到今天的“备学生”,教学活动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学习能动观。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评价发展观。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课制度改革,变

最新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内容

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所以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学行为,就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以往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目标的狭窄化 2、教学设计的程式化 3、教学结果的短期化,我们怎么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因此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入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1、加法的思维方式 我们先来分析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对学生的极大关注。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的关注。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实要关注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但是,教师从教材出发制订的关于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更没有考虑到数学教学是为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只是关注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而没有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深层次的思维状态。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对“人”的问题的忽视。 2、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在很多教师看来,开放的教学与基础的扎实是一对矛盾,一旦实施教学的开放,就会丢失基础的扎实。因此,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在教师的浅意识里,封闭教学的结果是基础的扎实,开放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是成绩会下降,因此,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是封闭的,但是为了确保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这两者是架起沟通教与学实践的桥梁,主导是教师,主角是学生,阵地是课堂,强调的是实践。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显著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教学行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气氛 教学情绪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教师教学行为,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的态度体验。教学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激情,学生才更有激情。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情感和情绪在通常情况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绪,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为仿效、移情、参与等原因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有时甚至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学生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感情上每一节课。教师要在平等的前提下,严爱有度,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信心,给学生温暖,给学生希望,给学生可以触摸到的未来,就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的课。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在课堂中创造教师愉快地教和学生愉快地学的良好条件,使学生变“厌学”为“好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愉快性原则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愉快中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用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创设与知识的有关的问题情题,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的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去建构新知识达到有效的学习。 三、积极探寻课堂教学低效行为 1、课堂上满堂灌、集中讲、集中练,讲练比例失调。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极端行为,是抵触课堂教学改进行动、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典型表现。一堂课连续讲授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基本要求。事实表明,“有讲有练、边学边练,讲与练有机结合”,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有的学科适合讲一条练一题,而有的学科就不能这样,它需要经过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感悟之后才能练,况且,课堂练习也不能只练选择题,应该兼顾各种题型才好。 2、片面追求“自主”与“合作”,没有处理好“自主合作”与老师讲授的关系。 有的老师仅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合作学习”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既有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应该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在学生“自主”或者“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让学生按照这个“目标和标准”去“自主”、“合作”。学生“看看、背

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师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

南关初中 课程标准、教材与课堂培训资料现今的课程,和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前的“教学大纲”变成了现在的“课程标准”。以前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按照大纲要求,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而现在,课程标准没有规定教师应该教哪些东西,它强调的是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哪些要求,至于教材应该安排哪些内容,怎样安排,教师怎么教,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我将先对三者的具体内涵做以概括。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评价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包括: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等等。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资料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给教师课堂的教学行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专业道德水平到教学理念,从知识结构的重组到教师角色定位,从教学行为转变到追求教学艺术的臻美,全方位诠释新课程下新型教师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实践“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要求。没有教师的发展,就谈不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坚决不做“教书匠”!对自己说:绝不做“重复劳动”的教书匠!向成为“智慧的教育家”迈进!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关系呢? 我以为,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参考与指针,它给我们指出了总的方向,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指针方向。教材是我们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方针的桥梁,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教材,来反映和体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涵,通过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载体来践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就是把这些方针通过教材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如果把课程标准比做旗帜的话,教材就是旗杆,我们教师就是扛旗的人,教学行为就是把旗帜交给学生、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的方式、手段。而新课改下又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形成一种新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如何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我觉得首先要先探索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可操作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方式;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探索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开发优化的新课程课题教学资源;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等,然后研究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先理论学习,形成共识后,再交流反思,提炼总结,这样才能立足课堂。 一、探索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探索可操作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对课堂积极教学气氛的创设、学生注意力投入的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投入的调动、合适教学组织型式的采用以及课堂纪律(教学活动规则、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等各个环节进行。 2、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通过对课堂教学组织、评价行为的不断反思,让教师逐步把握在例外教学模式、例外教学环节中符合新课程要求角色定位。 3、探索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尝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倡导个性化的教学行为,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方式。 4、开发优化的新课程课题教学资源: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研究、开发系列优质的课堂教学案例及辅助资源。二、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1、网络交流。教师经常积极上网学习,并把看到的好书、好文章和自己的观点等上传,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2、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培训活动。教师立足“校本”,多次开展“教师讲坛”、“教师经验交流”等课题交流活动,组织“如何写课后反思”、“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等专题讲座。 3、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二次课例研究。我们研究立足课堂,以“二次课例”研究为龙头,带动常规课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借助“二次课例”研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研究。利用科学的操作模式:“个性化文本——集体备课——课例实践——课后反思——互助交流——再度课例研讨,形成二次课例”,编制“推进式”课例研究教学备课教案。 4、课例评析研究。开展理论学习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的课例评析研究,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后准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个教学实例。研讨时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听课,接着以理论和课例为载体进行评析,研讨教程中结合理念进行备、听、思、评,使课例研究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5、交流反思,提炼总结。在改善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想法做法以及感受,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或狐疑,组织教师们及时反思交流实验中的点点滴滴,认真总结并撰写心得体会和收获。

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及调适策略

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及调适策略 摘要: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对学生发展及自身专业发展都有消极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包括体态仪表问题、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和课堂管理上的问题行为。其成因分析中, 自身因素占很大比重, 它决定了教师行为变化的现实性。可以从行为矫正、认知一行为娇正原理入手, 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进行调适。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行为,调适 北京基教研中心科研人员研究发现, 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 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 如厌学情绪、学业不良、注意力障碍、学习焦虑、学校恐怖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影响教师的威信。研究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思想教育和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 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活动对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或者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不符合教师职业角色期待、对学生及自身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的不正确行为。 一、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表现 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行为上的常见问题有、体态仪表问题。体态仪表是一种无声语言, 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教育。教师体态仪表不当, 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兴趣和情绪、降低教学效果等。教师课堂中体态仪表上的问题主要包括仪表不适, 滥用手势和动作, 不和学生目光交换、目光冷漠或者不屑一顾, 板起脸上课、滥用表情、严肃认真有余、亲切自然不足等。、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许多教师都有意无意的在使用如下的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 包括“满堂灌”, 不因材施教、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不顾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滥用表扬和奖励, 滥用批评和惩罚、体罚、罚款、罚作业, 言语中伤等。、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这类问题具有隐蔽性, 与教师教学态度、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相关。包括教学无计划、教案不规范、书写欠认真、语言毛病多、行为太随便、教学无艺术、知识有错误等。、课堂管理上的问题行为。这类问题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教师的管收稿日期二议月一一作者简介周巧一, 女,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双犯级硕士研究生罗琴卯一, 女,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级硕士研究生 理风格, 主要表现为不当的管理行为。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上常用十大不当管理招式, 即挖苦式、挑战式、预言式、告状式、驱逐式、罢课式、孤立式、比较式、结论式、记账式另一方面, 教师对偶发事件应激不当, 处理偶发事件的一个原则是控制自我情绪、尊重学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但处于尴尬情境的教师往往违背上述原则, 对引发事件者严加训斥, 有时甚至行为粗暴失态, 使事态恶化。 二、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成因探讨 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从各种制约因素的不同来源来说, 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各方面。其中, 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是教师产生问题行为的外在诱发因素, 而自身因素则是产生问题行为的内在根源。在教师问题行为成因分析中, 自身因素占的比重较大, 因为前三者是通过自身因素发生作用的, 教师的自身因素决定了其行为变化的现实性。因此, 从自身因素上对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 是调适教师教学问题行为的前提。、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首先是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内容, 往往集中体现了个体诸多的心理特征。性格上的偏离会影响整个个性结构的均衡发展, 也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行为。性格的形成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 而后天环境对性格具有塑造功能, 如果教师在早期的生活经验中受过创伤, 被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或是思想本身封闭僵化, 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就会产生沉默寡言、孤僻忧郁、遇事多疑、心胸狭窄、不满嫉妒、怨恨报复等性格缺陷。这样的教师, 在团体当中经常处于被动或是被排斥的地位, 好怀疑别人,常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人际交往范围狭小等, 这会造成他们心态消极、意志消沉, 缺乏自尊自信、有强烈报复心等不良情绪,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因为他们很容易将不良情绪带上讲台, 并将之迁怒于学生, 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其次是气质。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气质方面表现出如下特点兴奋型占罗琴, 周巧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行为及调适策略优势的教师胆汁质, 反映出来的问题行为是反应快但不灵活, 抑制力差, 性情急躁突发、好胜心强,有时还会表现出易冲动活泼型占优势的教师多血质, 反映出来的问题行为是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 易变换, 适应性强但缺乏意志持久性和刻苦耐心安静型占优势的教师豁液质, 反映出来的问题行为是沉默寡言, 反应和行动欠灵活, 对周围的事物冷淡弱型占优势的教师抑郁质, 反应慢且不灵活, 不能承受强烈的刺激, 行动迟缓。上述教师的不同气质以及教师对自身气质的认识与否会影响教师课堂行为的方向、强度、速度、变化性等,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和监控, 就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教龄。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 即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扎实系统精深的专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_1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吴玉平乐劲林摘要: 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使学生、教师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甚至是相当难解决的。 因此,在取得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新课程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行为前言: 有人说,教学观念转变难,其实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最难的。 自从开展体育新课程实验以来,通过听课、优秀课评比观摩、区域间交流与评比等活动,我们欣喜看到,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同时也发现,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方面不自觉地走进了各种误区。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1.历经风雨见彩虹教师教学行为的可喜变化 1.1 课前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上课前,以往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知识,关注自己怎样教的顺手,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 1 / 13

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 通过几次大型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1.2.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正从知识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许多教师在刚刚接触新教材时,不约而同地说: 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却不知道怎么教书了,教材上什么知识点也没有,十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内容讲完而现在,走进我们的体育课堂,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意味深长的人生启迪,正在代替以往板着面孔的说教而让人耳目一新。 教师们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转变,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教师不再单纯是教材知识的讲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讲得明白,学生是否听懂,而是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尊重、激励学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正在受到冲击,健康第一、以育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在我们的课堂上,广大教师不仅能够放弃知识拥有者的权

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 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 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 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接下来试着从十个方面来注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一、注重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角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需求是重 要核心,而注重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 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 无从实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准确的解释,即有尊 严的是知识,而不但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平等地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注重学生,站在学生的 角度看问题,注重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 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升成绩 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 能使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注重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点,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 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 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 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三、注重教学的可测性

改进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行为,重视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不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要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建构过程。这样,才会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观念;对教师重新定位,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向“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同时,变“教案”为“学案”,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我们在上语文新课前,可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记得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学生提出“这首诗想表达什么?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为什么要反复”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然,我们对每篇课文不可“一刀

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教师在上课之时说:“昨天大家预习了《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有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我读完文章后被小斗士的可贵品质深深的感动,他虽然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但他还关心周围得艾滋病的妇女儿童”,“作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特别精彩”等等,老师趁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对其学习方法做提点后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落实“四不”原则: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 (2)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 (3)学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师不启; (4)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课堂上教师的10种有效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归纳为十种有效教学行为: 1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支撑学生的学习,使之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2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我们认为,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指: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4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教师课堂语言行为

教师课堂语言行为 (一)教学语言行为及其特色 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发展智力;语言是交际工具,帮助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人们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际之间交往,都必须运用语言工具,交流人们的思想感情。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折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也学之间、信息的相互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使用语言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财富。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感知理解,可以通过对实物、直观教具的直接知觉观察,还可以通过读的形式,但是这两种途径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语言,一旦离开教师通过语言的讲解、指导、传授,学生的种种独立活动,都不能称其为具有双边活动特点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常用的、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古代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难怪乎人们说:“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足见高超的教学语言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教学实践雄辩地表明,教师语文表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情绪,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学语言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要斯基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语言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有其职业上的特殊需要和特殊要求。教学语言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它是经过加工的语言。根据教学工作的特点及其特殊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色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显示,就能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由教学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教学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是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的,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它属于专业语言,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的用语,又有别于电影、话剧、相声等文学艺术用语;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和经过提炼的口头语的合金。 (2)教学语言是独自语言与对话语言的结合 有声系统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言,它又可分为独自表达语言和对话表达语言两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讲解、说明、报告和讲演,都属于独自语言形式,而使用的问答、座谈及辨论等,都属于对话语言的形式。当然,这两种不可截然分开,而要有机结合,最好使其穿插进行,错落有致。 (3)教学语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学语言的共性是各科教学必须遵循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导性、科学性、准确性、教育性、形象性、情感性、节奏性等方面,本讲就是侧重于共性来研究的。然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