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香山小学崔淼

两年来,我校一直参加《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活动,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发展语文能力是提高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语文能力中读、写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两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参与课题研究后,我更深刻体会到“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

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读”与“写”的

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

合。怎样做到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及时进行写的训

练呢?我谈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凭借教材,达到读写迁移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1、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描红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之一,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那仿写就是学习写作的捷径之一。因此从仿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如《喇叭花》一文中介绍了喇叭花盛开的时间,花朵的样子,颜色等。在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也从这几方面着手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卉。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又让学生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几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种水果。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入微地观察,使他们所描述的语句生动,形象了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作品:

我最爱吃水果是柚子。柚子胖胖的,挺着个像爸爸那样的啤酒肚。外皮青中带黄,黄中有绿。剥开外皮,立刻就闻到了一股清香。闻了那味道,使人感到特别的舒服。里面那一片片弯弯的果瓤身上都穿着一件白衣服。解开白衣服就看见了晶莹透亮的果粒,它们就像无数粒小雨滴,紧紧地聚在了一起。取一些放入口中,轻轻一嚼,甜津津的,让人吃了还想吃。

《柚子》王韬略瓜果遍地的秋天到了,市场上到处有买山楂。山楂火红火红的,在货架上

放着特别的显眼。它的个子很小,像个大樱桃又像个迷你小苹果。拿在手上仔细一看,嘿,外皮上还有许多小白点呢,难怪摸上去挺粗糙的。洗干净了,拿一个放入口中,轻轻一咬,立刻就听到“咔嚓”一声响,酸溜溜,甜津津的味道,让人吃了忘不了。

《山楂》蔡梦媛今天,外婆买回来许多枣子。它们的外皮极有光泽,有的是青色的,有的是淡褐色的,外婆说枣子熟了就会慢慢变成深褐色。枣子的个子很小,圆圆的,胖胖的,特别逗人喜爱。把手伸进马甲袋里,抓上一把,我一下子可以拿上四、五个呢!把它们洗干净了,拿一个放入口中,用力嚼,“咔嚓、咔嚓”的声音不断,甜津津的味道,让人吃了就停不了口。

《枣子》夏淑雯2、从省略号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它们会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唤起他们的想象。如《薄荷茶》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桃花捧着满满的一陶瓷小碗,心想:这些人啊,也真是的……”《一枝白玫瑰》的课文结尾处写到“我”含着热泪离开了……虽然课文省略了人物心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描写、陈述,但这一空白却恰好给了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设想其他人去殡仪馆向那位女士告别时的情景。

学生作业片段:

1、男孩来到母亲面前,把娃娃和照片放到母亲怀里,把白玫瑰放进母亲手中,他说:“妈妈,你已经和妹妹在一起了,请把娃娃带给她吧,她一定会喜欢。还请你每天看看我的照片,别忘了我,要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你啊!”

2、肇事司机的母亲来到殡仪馆,站在灵柩前说:“我的儿子已经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现在后悔莫及。他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判入狱了。就您原谅他吧,亲爱的女士。”

3、女邻居来了,她哭着说:“可怜的人啊,你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可恶的司机啊,你为什么要酒后驾车呢?难道你就没有一点道德观念吗?”

……

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这样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思想内容入手,实现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若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或一个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样能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

如在预习《海上救援》一文时,就有很多同学被汉斯的精神给感动,于是我在教学课文时增补了多个写作点,让他们想象风暴的威力,母亲的哀求,汉斯的回答以及救援归来后的场面等,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写的内容情真意切。

同样,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到结尾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小练笔:师:假如你是当时撤离的群众(战士)之一,在得知壮士们牺牲的消息后,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作品:

(1)一位小战士眼里噙着泪,说:“我们的安全是你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一定会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你们报仇的!”

(2)一个放牛娃拉着母亲的手,边甩边央求道:“妈妈,让我也去参军吧,我会向他们一样做个勇敢的战士,一定要把日寇打回老家去。”

(3)七连连长攥紧拳头,忍着泪对全连战士说:“他们的任务完成得是多么出色啊!为了不暴露我们撤离的方向,他们跳崖牺牲了,他们的举动可歌可泣!他们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战士!鸣枪——为他们送行,同他们告别!”……

学生通过学习被壮士们可贵的品质波动情感时,练笔给了他们将感悟凝结下来,应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机会,让他们把对壮士的认识与崇敬集中了起来、提炼了出来。

二、加强课外阅读,并内化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为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感受生活。但多读还不行,还应多写,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开始我要求学生每天一定要坚持阅读,并从课外读物中摘录好词佳句。摘录好词、好句是阅读成果的文字记录,是从读学写,以写促学写的需要。满以为这样做会使学生的写文“底子”增厚,但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只是穷于翻书看报,囫囵吞枣的摘抄一大堆词句,只见其在笔记本上“开花”,就是不见其在写中“结果”,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消化摘抄的词句。后来,我采用“一日一练”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让学生在摘录的内容后面,结合自己的

生活实际,对摘录的内容进行写话练习。写话的内容很广泛:可以点评,可以谈理解,谈感悟,也可以进行应用方面的写作,如遣词造句,仿写段落,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的摘录笔记,既是读的记录,也是写的成果,更是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需要,同时也达到了读写有机结合的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写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汲取写作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能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写话了,写话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同时达到我们课题的研究目的。

总之,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才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出路,只有多读胸中才会有本,只有勤写笔下才能生花。

三年级提高读写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仿写

香山小学张凌琳

进行了两年多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在思维想象空间和能力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今进入了三年级阶段,意味着孩子们将要从说的训练逐步转移到写的训练上。那如何最有效地提高孩子们写的能力呢?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仿写”,即模仿课文内容或句式结构进行写作练习是方便而有效的途径。

“仿写”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针对三年级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基本采用的是仿句和仿段的方式。

如在教学《悉尼歌剧院》这篇课文时,就结合文章中连用三个比喻手法的句子“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进行仿写,我先让学生进行反复熟读,然后说说把悉尼歌剧院比作什么、什么和什么。等学生基本都能说清楚后立刻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能够体会到,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点,才能形成比喻。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比喻句的模仿练习。这三个比喻,虽然学生通过朗读已积累于心,而让学生仿写有些难度。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差异,实行分层推进:先集体就“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金茂大厦”进行指导。我先出示一大组金茂大厦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让学生边揣摩边发挥想象,看看能比作些什么,并在学生练说的过程中不断指导,肯定恰当的,删除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东方明珠像(),又像(),更像()”;“绵绵细雨像(),又像(),更像()。”这样的一组训练,不仅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又鼓励学生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达到语言的再积累,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比喻句的写法。

仿段的练习同样如此,在教学《给妈妈的礼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掌握表示动作先后顺序的词,我重点设计了“他先在塑料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几个字,再把棉花铺在盒子里,把写好字的塑料板放在棉花上面,最后在塑料板的四周镶上彩色的小石子。”这段话的读写整合。同样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找小作者制作礼物分成了几步进行?这几步顺序颠倒行不行?有哪几个词是表示先后顺序的?通过学生思考交流后我及时总结归纳制作物品的

写作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制作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然后开始进行仿写,正巧当时的活动课上老师教了制作贺卡的过程,于是我特意将学生制作的贺卡拿来一一展示,同时请他们交流当时制作的过程。学生们都很兴奋,介绍起来也是滔滔不绝,在交流过程中我适时点拨和指导,总结归纳他们一步步的制作过程:先准备材料,再把卡纸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接着动笔在卡纸正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其中可分为几个方位,如左上角画了什么,中间画了什么等等)然后在卡纸里面写上贺词,最后涂上颜色或做进一步的装饰。归纳完毕后再动笔写。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是非常有效的,学生们有兴趣写,有材料写,有能力写,最终成型的“做贺卡”的作文是相当出色,也为他们下学期进行仿篇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然,不管是哪种仿写,都要在写前加强对课文的阅读和感悟,发现文章的特性。惟有这样,才能够发掘文章的内涵,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是仿写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和写有机结合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读写整合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

香山小学张丽花

在《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时,恰逢我从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因而,让我对这一课题有了更深更理性的认识。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任务。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文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于是,我参与了《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在学校课题组老师和汪立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较好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标尺。低年级学生虽然谈不上写大文章,但可写话,因而阅读是必要的,也实为基础。如何在教学上得以落实,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从数量着手激发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大家公认的。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功”,追求表现与表扬,我则抓住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表扬激励、奖赏、竞赛以及无意转有意、成就体验等方法与心理导向,让学生始终处于浓厚的乐趣中,学的成效显著。低年级学生要学写话,就必须先学说话,要会说话,就必须具备材料,除了生活中的经验外,许多材料靠阅读获得。因而,从阅读的数量上着手,激发学生读的兴致,使说话先有材料而再求质量。一年级学生刚学会拼音,我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拼音读物带回班上,设立一个图书角,并且每人订一份《小学生拼音报》,这样一来,学生读物增多,读书兴致增浓,学生每当下课后又都争先恐后地认真而又开心地读起来,掀起你读我读比谁读得多的热潮。这是获得说写材料的基本保证,又是形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的有利途径。

二、从说着手训练说话能力

说话写话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主体工程,也是为中、高年级写作打基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大量阅读后,要求学生说说感受,说说故事等,引导学生说话,进行说的训练配合教学学会把自己做的事说出来。学生牢固掌

握了这一知识,大多数学生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老师,我XX时候在XX……”我还启发同学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说说,看谁最愿说,听谁最会说,比谁说得又多又好。我用手工剪纸代奖品鼓励学生,学生说得兴趣大增,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热潮,为过渡到写话和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从说到写自然过渡,写话训练持之以恒

学生有了阅读数量,说话有了兴趣,就应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那就是写话,这便是将说的转为写了。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时我提议:请孩子们每天在记事本上写一句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要求所写的一句话明白,通顺即可。于是每人每天进行写一句话的训练,并及时检查、表扬并指正。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完成了从老师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化。学生每每获得老师的五角星后,写得更欢了。到现在,我班孩子的写作能力有了飞速的提高。现将我班孩子的部分作业做一展示:

交与我的作业还有许多。每次有记录,一周一练,有时一段,有时一篇,虽然仍有错别字,但这已是不简单。学生有了收获兴趣更浓,目标更明,进步更大。

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可以从一年级起步,善教乐学,学生形成阅读与写作勤恒的习惯,必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事实也证明了以读促写的作用,使典范的文章起到典范的作用,为作文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有效地弥补了作文教学中学生无米下炊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历练思想、提高认识、开阔眼界。

善于挖掘教材中“读”与“说”的结合点

香山小学姜海英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蜗牛学艺》主要讲蜗牛学艺的过程,最后蜗牛没有学到任何的本领。教师可启发:蜗牛为什么没有学到本领?你如果是蜗牛你会怎么做?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她们会滔滔不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学习的态度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例如《爸爸的老师》中“我得感谢老师,是老师您教会了我,懂得二二得四……”这句话就是情感的出发点。课文省略了老师还教会了爸爸什么知识的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学会感恩或回忆学校生活的空间:老师教会我哪些知识?老师又是怎样辛辛苦苦教我们的?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生出来”而用“冒出来”?

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地向上生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4.从读后的感慨入手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如:《两只狮子》中两只狮子完全不同方式地生活着,一个勤学苦练,一个好吃懒做。老师在教完课文后,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后感。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让学生多读生活,多说生活,课内外读说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读写整合提高写作能力

沪新小学范华

高年级的作文已步入了篇章训练,如何提高作文能力呢?其作法是通过读写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年级的读写整合,就是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达到不断提高写作技能的目的。要提高读写能力,就得进行多种小作文的训练。通过阅读教学,学习多种表达方法,获得运用语言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以读促写,从写促读的目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读写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围绕教材,设置片段训练。

片段训练,内容集中,结构单一,便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目的是为命题作文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围绕教材,设置片段训练就是要整合典型模仿写作。模仿是写作的基础,对初学习作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可借助仿写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1. 练句子:

目的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飞夺泸定桥》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我不仅让学生知道这句话写得好,还让他们了解好在哪里。这句话把二十二位英雄全副武装,英勇无畏的形象刻画得很具体。是怎样写的呢?通过哪些词语可看出来的?学生反复读这句话,了解到是通过“拿、背、带、冒、攀”一连串的动词体现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明白遣词造句的准确在写作中的重要,然后让学生仿写早晨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片段。

2 .练状物: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状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写状物的难点在于理不出顺序,教师在讲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出状物的顺序。描写动植物的外形不外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

在《鸟的天堂》这课中描写大榕树的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抓住这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点仿训练。学习了《翠鸟》一课后,可仿照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写法,规定按耳朵、眼睛、嘴、脚、毛等外形顺序及活动特点写其他的小动物。

有如《宝石花》一课,我根据宝石花这篇课文的第一小节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仿写其他花卉的读写结合点,来进行对片段的仿写。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状物的写作方法:要抓住特点去写,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仿写,这就利用了读写对应特点,让学生观察一物,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写出来。

3. 观察练笔: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观察则是习作的基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只有用心去体验,进行认真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点,写出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把观察和练笔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习作训练落在实处。如一个夏天的下午快放学时,忽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借此机会我让学生欣赏并把看到的写下来。第二天交上来的习作令我惊叹不已。二、围绕教材、设置短文训练。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通过读写整合,设置各种短文训练方法,是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的训练方法:

1.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创造性的扩写和改写。

学生经过一年时间“言之有序”的片断训练后,到了四、五年级,除了继续进行片断仿写外,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整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想象要有根据,要合情合理,课文里所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或故事情节、场面,在讲读教学中都应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补充,再进行扩写或改写。

在《曼谷的小象》的第五节教学中,我让学生提提问题: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纷纷发言,其中有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察看了陷车的情形,沉思片刻,她会想些什么?”小A迫不及待地回答道:“小象能不能把陷车拉出来呢?”话刚说完,小B马上提出不同看法:“我觉得文中‘胸有成竹’这个词语说明阿玲已经想出了办法而不该犹豫,我

觉得应该这样回答:她想这辆车陷得不深,小象应该可以把陷车拉出来。”我刚想表扬小B看问题的仔细,谁知小C立刻站起来补充道:“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察看了陷车的情形,沉思片刻,她想凭我们几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把陷车拉出来,对!小象力气大,它一定可以帮忙拉出陷车。”我不禁为小C的补充而喝彩。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发问:“还有哪里不理解?”这下同学们的来劲了,有的问:“阿玲的几个动作‘拍拍、贴贴、指一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同学们有的说:“拍拍小象的鼻子是告诉小象用鼻子把陷车拉出来。”有的说:“指一指陷车的位置是告诉小象陷车的位置。”我问:“用脸贴贴它的扇形的大耳朵,是什么意思呢?”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这时,不知从哪里发出一阵嘀咕:“好像,这个动作不是在指挥小象。”我趁胜追击:“那这个动作——”我故意拖长了音。“好像是一种亲昵的动作。”还是不肯定的回答,是小D发出的声音。我来到小D身边,摸着他的头对他示意。小D 非常高兴,自信地把刚才不肯定的回答又大声地说了一遍。我故意问小D怎么这样自信?小D诡异地说,老师刚才摸了摸我的头,好像是在鼓励我,肯定我的答案,所以我这么说。好聪明的孩子!于是我说:“既然阿玲用脸贴贴它的扇形的大耳朵,也许是对小象的——”话没说完,同学们已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是在鼓励小象!”“也许是在拍小象的马屁,让它拉出陷车。”不知谁插了一句,顿时课堂一片欢声笑语……我刚想皱眉,却也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没有否定,只说了句:“也许吧!”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被打开,想象的翅膀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题:

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察看了陷车的情形,沉思片刻,她想到(),便胸有成竹地拍拍小象的鼻子,好像在说:“()。”用脸贴贴它的扇形的大耳朵,指一指陷车的位置,又好像在说:“()。”

2 .对富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进行改写,扩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在领悟诗文主旨和掌握诗文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文的改写,用一种创新的样式对诗文进行论释。如教学古诗《所见》,诗中描写作者在农村偶然见到牧童放牧中的一件小事。全诗通过牧童骑牛唱歌、捕蝉前后动作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活泼、机灵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第

二首古诗《小儿垂钓》描写了一个农村孩子在河边专心致志地钓鱼的情景,从他巧妙地应对路人问路的行动中,可以看出,它是个活泼、机智的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从两个农村小孩活泼、机智的行动中,体会到大自然中充满了生活情趣。要求学生结合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一个故事。通过编写故事的练笔设计,检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整合,提高写作能力,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把阅读理解的思路同写作构思的思路统一起来,抓住读写整合的连接点,读写整合,读写相长,使读与写的训练互相渗透,相互整合,这样,读写对应,就能使学识读写能力互相迁移,相互促进。

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读写整合

沪新小学江海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材是凭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凭借它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可以凭借它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对语文教材,不应局限于再现地理解,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向创造性阅读延伸,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材观”“阅读观”,用新的观点去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创造因素”,凭借它开展创造性阅读,打开低年级学生读写整合的大门。

一、通过模仿,实现读写整合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因此,我们依托文本,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地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在教学《请不要》这首诗歌时,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歌的内容,小作者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优美的诗句,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心愿写下来呢?有的学生写着:请不要弄脏河水,留一条清清的小河,让青蛙在荷叶上唱歌,让小蝌蚪在荷叶下游泳;有的写出了自己的心愿:请不要吸烟,留一点新鲜空气,让孩子活泼可爱,让老人健康长寿;还有的表达着:请不要乱扔垃圾,留一块干净的草地,让羊儿吃着鲜嫩的青草,让小狗在草地上打滚。学生的作品稚嫩、纯真,充满童趣,在编诗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中心。

二、情动笔动,实现读写整合

语文课程中风格迥异的美文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带给学生不仅是审美享受,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人生的真谛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潜入学生的心扉。

在执教《荒芜的花园》时,有位学生直白:“我认为贝尔太太这样做完全正确,那么多的人到绿草如茵的草坪上,肯定会产生很多的垃圾,他们也不会爱护绿化,随意在小草身上践踏。这是私人的领土,未经允许,当然不准入内,贝尔太太善意的提醒真是个绝妙的好主意,她是个聪明的人。”听到孩子不同的评价,而我也没有否认学生,只是婉转地指出:“等会你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了。”当学到文章的结尾时:“面对几乎荒芜的花园,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非常怀念那些曾经到她的园子里来游玩的快乐游客。”我说:“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的空间,贝尔太太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荒芜的

花园还会恢复昔日的美丽吗?请你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结尾。”学生陷入了沉思,而后纷纷拿起了手中的笔,他们写道:贝尔太太想:我每天在孤独、寂寞中打发时光,了无生趣,怎样使我的晚年度过得更有意义呢?她请来了一批工人,把自己想法告诉了他们。工人们一把火把那些杂草全烧光了,那些毒蛇之类的也不见了踪影,人们在这块土地上松土,重新种上了绿油油的草坪,四周鲜花盛开,在花园的中心,还建造了儿童乐园、喷水池和供人们休息的亭子。她让仆人把门外的那块牌子取了下来,又换上了一块新的牌子,上面写着:欢迎你们来快乐之家游玩,让我们一起种植快乐。从此以后,这里又恢复了以往的情景,每当贝尔太太站在窗口,看到热闹的景象,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品尝着人们带给她的特色点心,她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快乐是什么?”学生们的思维和文本产生了共鸣: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同时也让这份快乐滋润自己,那么,我们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生的真谛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潜入学生的心扉,生活是如此美好,人生不能缺少快乐,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在奉献、分享的同时也品尝到了人生的快乐,将心扉打开,让快乐住进来。

三、品美写美,实现读写整合

课文中呈现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作者喜欢迷人的秋色,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那红得耀眼的柿子、鲜艳的红香蕉苹果、金光闪闪的大金帅苹果、玛瑙似的山楂、绿绿的、晶莹透明的葡萄、紫中带亮的葡萄都是作者喜欢秋天的理由。学生陶醉在迷人秋色中,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有学生写道:我喜欢春天,春天万物复苏,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给大地披上了绿装,小草偷偷地钻出土地妈妈的怀抱,踮起脚尖在张望。春姑娘亲了亲小树的脸蛋儿,小树摇身一变,穿上了一身新衣,嫩绿嫩绿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家了,发出呢喃的叫声,陪伴我快乐地学习。还有学生交流着:我喜欢冬天,校园的一角飘来阵阵清香,那一朵朵嫩黄色的腊梅花在枝头傲然开放,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一丝暖意。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愿意用手中的笔来描绘这美景。

四、引导想象,实现读写整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有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精心选择着笔处,巧妙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

体验表达出来,有效地实迁移。

《大海那边》最后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真的,大海那边到底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欣赏了有关的课件后,学生的思维伸向更远的地方,有一位学生交流着:“一场大雨后,小螃蟹在海边呼吸新鲜空气时,只见,海的那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小螃蟹兴奋地叫起来:‘海上架起了七彩的大桥,带我们通向快乐的七彩乐园!’”还有学生说:“傍晚,小螃蟹一家在沙滩边散步,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中,城市中万家灯火如点点繁星,‘海那边是人们的家园。’小螃蟹说。”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中有效地进行了读写整合,为打开学生读写整合的大门。五、联系生活,实现读写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为生活服务,学生的作文应源于生活,体现真实性,联系文本中可挖掘的,联系生活,实现读写整合的有效训练。

教学完《石榴》一课后,学生了解了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在此基础上,出示学生平时经常看到的水果——桔子,学生进行仿写,通过观看、触摸、品尝,生活化的经验为学生打开了读写结合的大门。我最喜欢的水果是桔子。它圆圆的,和我的拳头差不多大小,黄澄澄的外皮,油亮油亮的,打开它薄薄的外衣,呀!十二个小宝宝正紧紧地抱在一起,取下一片月牙形的瓤,里面的果肉晶莹剔透,轻轻一咬,一股甜甜的汁水流进我的嘴里,细细回味一下,还带着酸酸的感觉。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作文,学生比较容易写作,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可仿写的因素,实现读写整合。

开展创造性的阅读,挖掘教材中的扩点、异点、赏点、疑点,教学中着力培养读写整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练笔,让读写伴着更多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路吐蕊,一路馨香,让读写成为打开学生写话起步之门的金钥匙!

在学习中成长,在探索中前进

沪新小学陈茜

“读写整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已成为定论。自从参加了“小学语文读写整合实践”的课题研究活动,几年来,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探究中不断前进。以下就我本人教授的一至三年级内容谈谈如何进行读写整合的训练。

一、一年级的读说结合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按要求把几句话说清楚,说完整,是非常重要的,这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一学年段,我注重学生说话的训练,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简单到具体,如:按课文内容填空、仿说、想象说、续说、扩说等,从而达到读、说相结合的效果。

在教学《看天鹅》这篇课文时,运用了按课文内容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阿姨带我到天鹅湖看天鹅,那里的天鹅真()!有(),有(),还看到飞起一群()。

教学《小海马》这篇课文时,运用了想象说的训练,我先让学生看一段海马爸爸育儿的录像,我说道:爸爸的口袋像摇篮,又暖和,又舒服,小海马在爸爸的口袋里做了好多美丽的梦,他梦见了什么呢?出示填空:小海马在爸爸的口袋里做了好多美丽的梦,他梦见了()。

教学《脚印》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模仿课文,来说说小猫、小猪、小鸟的脚印,同学们不但能想象各种动物脚印的形状,而且能模仿课文,又编了一篇新的课文。

教学课文《小山羊和小熊》时,当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小熊走进小山羊的家后,会怎么样?将课文续编下去。

教学《蜘蛛织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内容,选用两种不同的句式,来说说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蜘蛛说些什么,蜘蛛又是怎样做的?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而且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模仿说话,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

教学《诸葛亮和小皮匠》这篇课文时,我让小朋友想象,三个小皮匠看了布告后,议论起来,一个说:“()。”另一个说:“()。”还有一个说:“()。”这个说话练习是让学生发挥想象,了解三个小皮匠议论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并且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在说话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从不会说,到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 1

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2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学习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对习惯了单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探索如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真正进入新课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_数学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_数学论文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文章内容由收集!让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数学论文预设就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对策的准备。并非是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善的设计。它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是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学固定不变、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对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做了以下探究。 一、精心预设创设生成条件 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即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结果。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认真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内容,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教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 (1)充分预设学生情况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否则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应从预设学生情况入手。因为他们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智力因素都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之前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从而思考其对策。然后储存在自己弹性预设的空间内,来有的放矢的施教。因此教师还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圆柱体的教学中,我首先预设了两种教学方案:一是对计算公式未知的学生,该如何引导其自主探索;二是对计算公式已知的学生,又将如何引导并进一步追溯公式的来源。教师只有尽可能的预设各种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才能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精心预设课堂提问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历程。从表面上看,新课程内容的难度降低了,但就其实质而言,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精心备课也就更为重要了。动态生成的课程更需要教师做到精心备课,在备课中精心预设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设课堂提问:a 抓住教学目标来预设课堂提问;b 紧扣教学重难点预设课堂提问,因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所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学习认知中存在的困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此次教学活动才会有意义,所以抓住重难点精心预设提问就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潜心挖掘搭建生成平台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北塘小学徐玉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不仅既肯定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存在,又强调了课堂生成的研究意义。我认为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制约着教学预设;课堂生成反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了课堂生成。教学预设制约着课堂生成,课堂生成反作用于教学预设。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追求“人的发展”。这里的“人”应包含“教师”与“学生”两种对象,即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怎样看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呢? (一)教学预设 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教学预设只反映一个思路,不要过细,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若是教师完全执行预设,可以说他的行为没有变化。好的教学预设是在教师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三维目标”的整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跳出知识本位来设计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因一心想着学生怎样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引导。一节课下来,总以为学生学会的生字的读音,理解了课文内容,能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其实,这远远不够,它不利于学习的长远发展,我们还应关注学生在课外是否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 《卡罗纳》一课,虽然不是讲读课文,我也肯花时间领着学生反复阅读文中描写卡罗纳内心悲痛的句子,阅读大家关心卡罗纳的感人句段,让学生想象大家得知卡罗纳失去母亲悲痛欲绝的消息会怎么想?激发学生与作品在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教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就是重点,也就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就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就是吸收,写作就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与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就是通过阅读与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就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就是作者就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就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就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就是内化的吸收,就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就是外化的表达,就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就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就是阅读的发展与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

学科整合

探索“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之路 赵庄小学孙清萱 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品社教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利用语文资源为品社学科服务,提高语文课、品社课的实效性?这是我校新确定的探索课题。新课标倡导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与品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学科资源整合新尝试。在初步的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通过对两门学科的课程目标的学习,我们找到了它们整合的共性: 一、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在解读两门学科中,我们发现语文与品德学科内容相近,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行整合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社四年级上册“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单元时,我寻找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第七主题单元“地名”,我大胆尝试把《地名的来历》与《了解家乡的过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品社中的教学资源(家乡路线图、家乡的一角、家乡名字由来的调查报告)为语文服务,又能通过语文知识中地名的趣味谜语来丰富品社课堂,使品社课堂焕发出趣味的光彩。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通过两门学科整合,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品社《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我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三主题单元“民族之花”中的一篇课文,它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曲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我利用品社课文中第14页中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信天游的故乡——黄土高坡、流动的五线谱——西南梯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流纵横交错的南方、美丽的热带风光。再请同学翻到品社课本第19页,引导孩子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并且认识各个民族在分布图上的标志,这样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不再那么抽象了,从品社教材中提供的我国不同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气温差异,孩子们明白了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祖国,但同样都是中华儿女,同样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息繁衍的土地,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对幅员辽阔的祖国倍增几分自豪感。有了品社课中的情感基调做铺垫,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资源整合中,我们

有效教学,让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篓芜=生 第11期2007年11月 NO.11^40v.2007 中国教育学刊 Joum酬oltheChin∞eSocietyofEducaliOn 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 【摘要】教学具有预谴性与生成性的双重特性。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偏废。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应当忽视课前的精心顸设;预设和生成需要兼客兼顾、五动共生。 [关键词]撷设;生成;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f文章编号】1002-4808(2007)11一0052-03 教学具有预设陡与生成性双重特性。课程改 革对我国过去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进行了变革, 强调教学的生成性,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 是,实践中存在的过于强调生成而弱化预设的不 良倾向,却有矫枉过正、以~个极端代替另一个 极端之嫌。有效的教学应当追求生成与预没的和 谐统一。 一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 偏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 就是预设,它包括筹划与设计。“我们常常是先 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 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 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Ⅲ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 筹划设计。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 活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预设包括教学主题、时效、行动主体和形式等4个要素。以时间为标准,可以把预设分为长时预设、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长时预设主要是指周期或单元预设;短时预设主要是指课堂课时进程预设和板块预设;即时预设主要是指教学中的意外预案和情境反应。3种预设各有优劣和主要适用范围,因而在实际运用时 应当注意发挥各自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本文所 论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教学预设,即上述的短时 预设和即时预设。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它为相关成员确定了活动目标、任务、主题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教学主体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一个好的预设,总 是符合一定的目的方向,可行可检,能发挥协调 作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o 尽管教育者往往在教学前就预漫了教学的过程,但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在事物的发展过 程中。一些因素尤其是具体的情景是难以预见 的,因而教学中常会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 什么是生成?生成就是创生或生长。生成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者预设的;另一类是教育 者不曾预设的。新课程倡导“生成’陛”教学观,要求从生命的高度和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它“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口。注重教学的生成,契合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日+ 预设与生成,既对立又统一,关键是要适 时、适度。 二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能忽视课前的精心预设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新课程对统得过死的僵化教学提出批判,有助于增强 一 丢 一警 =一 赢 ~淼 蚕 :l垂一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如何使读写整合相得益彰 香山小学崔淼 两年来,我校一直参加《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活动,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发展语文能力是提高 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语文能力中读、写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两者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参与课题研究后,我更深刻体会到“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 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读”与“写”的 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 合。怎样做到巧妙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及时进行写的训 练呢?我谈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凭借教材,达到读写迁移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进习作指导,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 1、从仿写入手,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 描红是学习书法的捷径之一,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之一,那仿写就是学习写作的捷径之一。因此从仿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如《喇叭花》一文中介绍了喇叭花盛开的时间,花朵的样子,颜色等。在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也从这几方面着手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卉。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又让学生从水果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几方面来向大家介绍一种水果。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入微地观察,使他们所描述的语句生动,形象了起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作品: 我最爱吃水果是柚子。柚子胖胖的,挺着个像爸爸那样的啤酒肚。外皮青中带黄,黄中有绿。剥开外皮,立刻就闻到了一股清香。闻了那味道,使人感到特别的舒服。里面那一片片弯弯的果瓤身上都穿着一件白衣服。解开白衣服就看见了晶莹透亮的果粒,它们就像无数粒小雨滴,紧紧地聚在了一起。取一些放入口中,轻轻一嚼,甜津津的,让人吃了还想吃。 《柚子》王韬略瓜果遍地的秋天到了,市场上到处有买山楂。山楂火红火红的,在货架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过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对数学目标的确定,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还关系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一堂课有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老师在回答有关“怎样才能有效地调控和驾驭课堂,处理好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时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过程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大,这比任何所谓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 我认为钱老师的这段话,阐明了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关系的三个方面:一是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二是课堂教学要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三是教学评价要适时准确,巧妙地运用生成。 现在,我就这三个方面来思考、来探究、来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课前预设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当学生经历了例题教学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对比练习。(1)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到65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3/10,大约丢失3000亿个。请你算一算,脑细胞总个数共有多少?(2)儿童青少年时期大约有脑细胞10000亿个,到了70岁时,脑细胞大约丢失细胞总数的60%,请你算一算,70岁后大约丢失脑细胞多少亿个?在学生完成了计算以后启发学生联想。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有的说:“青少年时期人体的大脑细胞原来有这么多个,人的脑细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说:“我觉得不是越用越多,应该是越用越聪明。因为我爸爸就说过,脑子是越用越聪明。”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现在的学习时间,好好学习,把握今天。不然的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说:“老师,人到了老年,脑细胞大约丢失总数的3/10,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这么多,不是很可怜吗?”有的说:“我觉得我们应该尊敬我们身边的老人。”有的说:“我觉得我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个科学家,研究出抗脑细胞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课程之清明

清明季节特征 1、江南春雨的写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如果冷空气偏强,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10℃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不足,会给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当雨带中遇到热力对流旺盛发展时,会有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形成较大的暴雨,值得警惕。 2、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3、季节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 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4、气温回升快速 我国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北方许多地区4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我国的东北北部、西北部分地区虽说还没有进入春季,但从1971~2000年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呼和浩特3月的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就已经达到了15.7℃、西宁18.9℃、齐齐哈尔13.5℃,对处于4月上中旬的清明期来说,这些地区有时气温明显攀升不足为奇。山林田野草木萌发,恰逢春游、扫墓、植树时节,预防森林火灾十分重要。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 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 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全文如下: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 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 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 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 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 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 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 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 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 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 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 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 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 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 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 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 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 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二十四节气字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字画 篇一:雅致的国画二十四节气 雅致的国画二十四节气 1.立春 2.雨水 3.惊蛰 4.春分 5.清明 6.谷雨 篇二:二十四节 气诗配画 立春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雨水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惊蛰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谷雨 乡村四月 宋:翁卷 路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立夏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满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从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

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篇三:书画提款中的月份称谓一览 毛笔书法作品落款之农历日期别称汇总 毛笔书法作品落款的日期写法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毛笔书法作品落款非常重要,不要混淆写法、随性乱写,从而出现贻笑大方的状况。使用农历在毛笔书法作品落款时,日期写法的别称也很多,具体内容如下:日期的月相写法 使用农历在毛笔书法作品落款时,日期的“月相记日”写法,是指的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日期的三浣写法 使用农历在毛笔书法作品落款时,日期的“三浣(huàn)”写法是指的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农历特殊日期的常用别称 使用农历在毛笔书法作品落款时,特殊日期的常用别称列表如下: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论文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从阅读教学到习作教学 武功县实验小学赵引线阅读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一直商讨的问题。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确立“写作基于阅读”的思想。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这样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重视积累语言。 阅读和习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习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中,要依照课标的要求,在阅读训练中渗透积累语言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的领域就越广阔,说话和习作时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出生动、形象而又具有美感的话语来。课堂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战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方面指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掌握积累的方法。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商榷。 1、指导多读多背。采用多种形式多读名篇课文,精彩的部分还要多品读,直到能背诵下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尽可能多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2、指导摘录词句。要求学生配备一本摘录本,让学生把课文的好词好句录到本子里,做到笔记、脑记相结合。 3、指导读读写写。各年级语文教材都提出了读读写写的要求。教师应安排时间让学生熟读、抄写,最好能默写下来。摘录在本子里的词句也要求多读熟记。 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运用语言,不仅要积累语言,还应了解和掌握一些语言的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课文为例,教给学生一些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的规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因而,在结合阅读教学,要不失时机地练习仿写(仿写句子、段落、篇章)、续写、改写、扩写、缩写,以及适当练习给材料作文(提供文字、图画、声音等),均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 我们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每篇课文,挖掘教材,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我们

艺术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开发利用资源

艺体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开发利用资源 -------太平街明德小学艺体学科教研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 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课不能仅仅单纯 的依靠其自身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面对当今的现代体育、音乐、美术教育, 再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教育系统中,它需要与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学科、各类资 源相结合,使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能够体现艺术的本质,真正能发挥艺术教育 的审美功能。 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挖 掘一切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有利的相关资源与艺术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融为一体,形成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 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 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 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首先,要作到艺术学科内部课程资源的整合。它包括:体育、音乐、美 术自身资源、课程标准、教材、音响、图象资料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国 情而统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艺体学科教师都要以此为准绳,落实于具体的 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有较高学识和一定实践经验 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覆盖面大,资源相对丰富的 特点,它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其次,是与相关艺术门类课程资源的整合。体育、音乐、美术与艺术门 类课程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开阔了思路,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拓宽 了领域。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相互补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十 分必要的。体育、音乐、美术艺术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经常以体育、 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历史、风土人情等一系列的知识作为教学 内容,并以体育、音乐、美术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体育、音乐、美术材料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也预设成功。 一、预设成功是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 所谓预设成功,主要指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案,并较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预设教案,正如杜威所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就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超越教材。 1.注意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素材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的部分内容会出现滞后现象,教者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归总应用题”时,教材先是通过准备题总结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出示例题。这样的课,用以前的眼光来看是无可非议的,就现在来讲,逻辑思维也是很好的,但是,今天的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与教材内容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对“3小时抽水420吨,5小时抽水多少吨”不会感兴趣。教者可以预设这样的问题:“老师想了解一下,昨天晚上我们班50人一分钟共做多少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编一道数学题,在小组讨论中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由于题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建构的,所以,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也就容易掌握。 2.适当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者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适当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用一个实物、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表示的单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