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考点十一:热力环流与气温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四川文综,7—8,8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

布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 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N 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图形解读】

【解析】第⑴题,读图知,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第⑵题,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⑴D ⑵A

【考点透析】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⑵山谷风环流

⑴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A.台北 B.上海 C.首尔 D.北京

【图形解读】

【解析】在等压线图中可以判断任意一点的风向,方法是:首先,画出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其

次,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该点的风向。根据上述方法可得到四个城市在两幅不同日期等压线图中的风向:台北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北风,上海市前后两天都大致吹东南风,首尔市前后两天都吹偏南风,北京市先吹东南风后吹东北风。

【答案】⑴D

【考点透析】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1.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状况和风的关系。

⑴影响风的三种力

⑵三种不同受力情况对风向的影响比较

(1)确定风所在的半球

(2)明确影响风向的主要因素

①同一平面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若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及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则风向应该是斜穿等压线,且从高压吹向低压。

②近地面的风在运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高空的风一般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③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

④高空和近地面没有明确规定的高度,但是一般以1500米为参考数值。

(3)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4)在等压线图上比较风力

①同一等高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正,风力小。

②不同图中,“相同比例尺”等压线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不同比例尺图”等压线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规律揭秘]

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技巧

1.等压面的判读及其应用

⑴等压面的判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其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差异。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等压面图的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和冷热: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气温较高;上凸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低。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陆地,气温低。

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气温较高;上凸者为郊区,气温较低。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 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等压线的判读及其应用

等压线图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

⑴认识基本气压场

①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②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③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低压槽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④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高压脊中各条等压线上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⑤鞍形气压场:简称鞍,是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分布的中间区域。

⑵掌握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①根据气压状况判断近地面气温:气压高的地方一般气温低,气压低的地方一般气温高。

②根据气压状况判断气流垂直运动:一般情况下,气压高的地方气流下沉,气压低的地方气流上升。

③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天气:低压区和低压槽上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和高压脊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④根据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风向:风从高值线吹向低值线,顺着风向,气压值越来越小(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⑤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风力:在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反之越小。还应注意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数值差和不同地图的比例尺。

[示例](2013北京文综,6,4分)下面的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⑴题。

⑴图(a)中

A.①比②风速大 B.①比③云量少

C.②比③气压低 D.②比④气温

【解析】读图(a)可知,②地比①地的等压线密集,②地的气压梯度力比①处大,②比①的风速大。①位于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③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阴雨天气较多。读等压线数值,可知②比③气压高。④位于冷锋前的暖气团,②位于冷锋后的冷气团,④比②的气温高。

【答案】⑴B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

[3年高考真题]

1.(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2013全国课标Ⅰ卷,9,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013山东基本能力,58,1分)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3题。

3.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创新预测试题]

一、选择题

(2015·中山七校联考)影响降水的因素很多,大面积的的水域会对降水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所学回答1~2题。

1.谚语中有“雷雨不过江”的说法,其原因是

A.雷雨遇到江河会自然消失 B.江水为雨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C.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 D.河流两岸的高地阻挡了雷雨

2.新安江水库是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湖区面积573平方公里。水库建成后,气候有显著的变化,其表现最不可能的是

A.库区夏季不象过去那样热,冬季又不如过去冷

B.库区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延长

C.库区范围内,降水明显增加,水库中心增加最多

D.水库附近的雾日比过去增多

(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断性考试)下图为对流层大气等温面垂直剖面图,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a、b、c、d、e为不同的温度值。且a>b>c>d>e。读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等温面状况是由甲乙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的,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大小比较,最可能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4.甲乙之间热量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大气运动形式。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2015·济南一模)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5~6题。

5.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6.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2015·福州月考)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着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8.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9.(2015·广州市高三调研测试)垂直风速切变指数大,则大气垂直混合程度弱,空气对流不活跃。读下图,叙述正确的是

西宁市5000米高度内垂直风速切变指数

A.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小 B.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大C.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大 D.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2015·四川内江三模)冻雨是大气中过冷却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图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读图回答问题10~11题。

10.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与①地相比,③地

A. 气温更高

B. 气压更低

C. 光照更强

D. 风力更弱

二、综合题

12.(2015·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考试)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13.(2015·大连一模)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请分析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

⑵图中O地的风向为。

⑶此日,O和P两地风力较大的是,并说明判断理由。

⑷此日,P和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请分析主要原因?

考点经典试题训练参考答案:

[3年高考真题]

1.B

【解析】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甲地高空气压低乙地,故近地面气压高于乙地,近地面空气从甲流向乙,即从南向北;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风向偏转为西南风。

2.B

【解析】根据“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14日6~9时甲地仍然在低压系统L的东侧,根据图中气压的分布特征,所以此时的风向为偏南风(东南风)。

3.A

【解析】图中南北、东西虚线有相交点,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交叉点,故排除C 和D选项;城市轮廓南北短东西长,对应的气温变化曲线也应有长短之分,水平距离较短的应为南北气温曲线。

[创新预测试题]

1.C

2.C

【解析】第1题,雷雨是空气因温差大,造成空气强对流形成的。而大面积的的水域在夏季因水的比热大,升温慢,导致其水面与高空温差较小,所以空气对流不显著,故而江水与陆地热力性质不同是“雷雨不过江”的主要原因。C正确。第4题,由于人工湖的出现,使得湖面在夏季整体温度较低,气压比周围地区气压高,库区出现下沉气流,所以不容易形成降水,使得水库中心降水量明显低于周边地区,C正确。

3.C

4.A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及“a>b>c>d>e”可知,乙地气温高于甲地,所以乙地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于;甲地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结合热力环流原理可知,甲乙丙丁之间空气环流为:甲→乙→丁→丙→甲,所以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大小比较为:甲>乙>丁>丙,C正确。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可知,由于夜晚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所以在近地面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A正确。

5.D

6.C

【解析】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①处为西风,为湖风,据此推断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为上升气流更易形成降水。③处为风旗,风力为8级,①处两道风尾风力为4级。第6题,城市地面硬化,增强了城市与湖面之间的热力差异,使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相反。湖陆风是城市湿度增加,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7.D 8.A

【解析】第7题,根据等压面分布规律知,A处气压较B处高,判断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A处气温较B处低。故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

向B。第8题,结合上题分析,A为海洋,气压高,气温较低,B位于陆地,气压较低,气温较高,故判断为白天,风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海风。

9.D

【解析】清晨与傍晚切变指数的差异夏季比冬季大,A错误;秋冬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最小,B错误;夏秋之交切变指数的变化傍晚比清晨小,C错误;据图中信息冬季风速切变指数大,空气对流不活跃,所以近地面空气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D正确。

10.B 11.D

【解析】第10题,根据冬雨发生的条件,结合图中等温面可以看出只有②处在垂直方向上上暖下冷,在0℃以下,可能出现冻雨。第11题。结合等温面图知③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在高压控制下,大气稳定,风力较小。③处湿度大,云雨可能更多,能见度更低。

12.【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胜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对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3.【答案】⑴50 hPa 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⑵偏西风(西风)

⑶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⑷Q地 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而P地为低压,多阴雨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日温差变小;P地位于海洋,海洋的热容量较大,日温差较小。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内,最小气压值为990~995 hPa之间,最大气压值在1 040—1 045 hPa之间,故图示气压差在45~55 hPa之间,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第(2)题,考查等压线图上风向判读:北半球垂直等于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右偏(西)。第(3)题,O处等压线稀疏,且位于陆地上摩擦力较大,风力较小;P处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第(4)题,Q处为高压中心,又位于陆地上,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P地位于低压中心,又位于海岸上,多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热力环流中气压值的判断 有关大气压强的规律: 1、气压高低取决于单位体积空气柱的重量,一般而言,空气密度越大,单位空气柱重量越重,因此产生的大气压强越大。 2、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因此气压越低。 3、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 一、理解与应用 例1. 图一中箭头表示空气的运动方向,试比较a、b、c、d四处气压值的高低。 步骤: (1)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可判断:a、d>b、c (2)根据气流运动方向,标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可知d >a,b>c,由步骤(1)、(2)可得。 例2. 如图三,试比较①、②、③三处气压值的大小。 步骤: (1)分别过①、③做近似于图中虚线的等压面,如图中虚线所示。 (2)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可知在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气压值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可知①>②>③。 二、延伸与拓展 例3. 如图四所示,根据垂直剖面气压的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

A. a→b→c→d B. a→d→c→b C. b→c→d→a D. c→d→a→b 要做此题必须理解热力环流中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图五是对称的暖低压和冷高压,即温度场的暖中心和气压场的低压中心重合,冷中心和高压中心重合。在暖低压的配置中,地面的低压中心由于其温度高,所以气压随高度的降低较四周慢,到一定高度后,低压中心附近的气压反而较四周高,成为一个高压系统;而冷高压则相反(等压线变化如图六) 因此,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等压线的弯曲(倾斜)方向与气流的运动方向相反,高空则相同;近地面热源气流上升,冷源气流下沉。因此,根据上述原则答案选B项。 三、同类变式 例4. 下图是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BC 例5. 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_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_.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热力环流-和风考点11讲解

考点十一:热力环流与气温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1】(2015·四川文综,7—8,8分)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 布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 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N 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图形解读】

【解析】第⑴题,读图知,城市冬季等温线在0℃以下,说明位于温带地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是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0℃。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气温大于0℃。40°N附近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最冷月小于0℃。第⑵题,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热岛效应强,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结合前面分析,城市纬度较低,降雪的可能性小。通过城市环流,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答案】⑴D ⑵A 【考点透析】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热力环流和风

课时2热力环流和风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所学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 2.结合示意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热力环流 阅读教材P35“热力环流”,填写下列知识。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图略(按A→D→E→C→A、A→D→F→B→A标注)。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2-1-6大气热力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A、B、C三地冷热状况如何? (2)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 提示(1)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气流的运动与冷热不均有关,一般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反过来,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时,该地的气温较高。所以A地气温高于B、C两地。 (2)根据物理学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

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 教材梳理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阅读教材P35~36“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填写下列知识。 1.三种作用力 提示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不一定。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高考地理 热力环流

2012高考地理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或冷下沉)→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形成风) 说明:①冷热不均是导致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即知道冷热差异可以画出热力环流,反之知道热力环流可 ③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

④等压面弯曲方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遵循“高凸低凹”原则:等压面凸起是高压区(如上图A、D处),下凹是低压区(如上图B、C处)。 2.常见的形式 (1) ①成因:城市生产、生活释放出大量人为热,而城市的热容量又较小,热量不易扩散,导致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温暖的“热岛”。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城市空气上升,与郊区下沉气流形成城市热力环流;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②应用:为了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在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2) 在沿海地区,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在高空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如下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下沉,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下图b)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1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 (3) 在山坡和山谷地区,白天由于山坡上空气增温快,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称之为反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空气冷重而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下图b);谷地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辐合上升,称之为反山风。

012大气热力环流和风学案

第三章第3节大气热力环流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绘制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原理。 2.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现象。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新课教学】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或,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 3.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概念:由于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的形式。 (2)形成过程 ①当地面不受热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②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都高,形成;B、C两地空气,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地向气压低的两地扩散。 ③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都低,形成;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两地流回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4.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A热,B、C冷;画出弯曲的等压面;比较气温、气压)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山谷风: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白天空气自山谷沿山坡,形成谷风,夜间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影响与应用:山谷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绘图: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 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试着用示意图的形式分析空气为何这样运动?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 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练习题13 热力环流和等压线图 1.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在图中四条“=”上画上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2)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压高低状况是。 (3)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升高,气压,气温。 (4)在同一高度上,气压高,等压面向凸,气压低,等压面向凸。 (5)若图示区域甲为陆地,乙为海洋,此图显示为。(白天、黑夜)或(冬季、夏 季)的盛行风向。 (6)若该图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其中表示城区的是地。 2.等压面的判读 (1)判读气压高低 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比较ABCD四地气压。 ②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上图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B 处。即。 (2)判读气流流向 ①同一水平面,气流总是从。近地面B处空气。高空气流方向与近地面。 ②A处,说明该地,空气膨胀,气流上升;而B处,说明该地,空气收缩,气流。 ③该热力环流呈方向。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上凸者为(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湖泊)、上凸者为。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如上图中A地;等压面上凸地区,多天气,日较差大,如上图中B地。 3.描述并绘画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在篇子背面

第一组题 1.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 大气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古人有“放火作煴(yūn 燃烧不旺的火堆冒出的浓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防御霜冻做法,该做法使 A. 太阳辐射增强 B.地面辐射增强 C.短波辐射增强 D. 大气逆辐射增强 读图1“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4 题。 3.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5.图 2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3“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 .①——云层反射的大气辐射 B .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C .③——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D .④——大气反射的地面辐射 7.出现雾霾天气,会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④增强 D .⑤增强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8~9题。 8.图4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图1 图2 ② ① ③ ④ 图3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8题;共68分) 1. (2分)下图中实线为一空气质点在均质海面上由M到N的流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若虚线是经线,可以确定() A . M、N两地皆位于北半球 B . M、N两地皆位于南半球 C . M地位于北半球,N地位于南半球 D . M地位于南半球,N地位于北半球 (2) 若虚线是纬线,下列现象最可能的是() A . M地比N地海面稍高 B . ①③两地比②气温高 C . ①③两地比②风力大 D . M地比N地昼夜温差小 2. (2分) (2019高三上·益阳期末) 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由于受地形影响,山谷地区热力不均匀,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山谷风。山风、谷风的转换时刻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上午日出及傍晚日落以后的2-3个小时,分别为山风转谷风和谷风转山风时。下图为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一定时间内风向频数/次及成速日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据图可知,湟水谷地平安地段谷风的风向是() A . 偏东风 B . 偏西风 C . 偏南风 D . 偏北风 (2)关于湟水谷地平安地段山谷风风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山风大于谷风 B . 谷风大于山风 C . 正午风速最大 D . 傍晚风速最小 (3)推测造成平安山谷风是湟水谷地山谷风典型地段的主要原因是() A . 晴好天气多,昼夜温差较大 B . 植被覆盖少,摩擦阻力较小 C . 河道较宽阔,水平气流显著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 “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 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T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给出实际生活案例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 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二、学生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

第5讲热力环流和风--教师版

第5讲热力环流和风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 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 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 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 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要点回顾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上午11时,到 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⑵山谷风环流 形成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 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 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 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 形成山风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1.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知识,主要掌握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状况和 风的关系。 形成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 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 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 工厂布置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热力环流专题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热力环流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2.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 B.湖陆的湿度差异 C.湖陆的海拔差异 D.湖陆的面积差异 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 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 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A. B. C. D. 6.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读“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9.甲地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左图为我国西南地区7月等温线分布图,右图为我国西南某河谷地带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 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

2.1.2热力环流和风教师版

主编人:李洁雄 审稿人: 李洁雄 定稿日:2019.06.15 协编人:高一地理备课组 使用人:高一年级 班级: 姓名: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请参考课本、地图册并用10分钟完成知识存盘练习。 课题:热力环流和风 目标锁定: 1.能通过绘制简单示意图来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利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3.能说出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知识存盘】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热力环流】 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①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②__________的形式。 2.过程 (1)形成:地面③________(根本原因):A ④____,B 、C ⑤____。 大气⑥____运动:A 处气流上升,B 、C 处气流下沉。 同水平面⑦ 差异??? ?? 近地面:A ⑧ ,B 、C ⑨ 高空:D ⑩ ,E 、F ? 大气?____运动??? ?? 近地面:? 流向? 高空:? 流向? (2)运动方向:请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大气热力环流的运动方向。 【知识点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三种作用力(以北半球为例图) (1)图中A 是?________________力,其特征是?__________于等压线,并由?____气压区指向?______气压区,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自学检测】 1.古诗云:“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试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 2.(1)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关系? (2)台风在登陆前风力往往很大,而登陆后风力迅速减弱,为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1】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1个(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个(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枝叶茂密的草皮、一束香、一个打火机、两个1 000瓦的电灯、电源。 2.实验步骤 (1)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草皮分别放置在玻璃缸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热力环流

考点10 热力环流 考点热度★★★☆☆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应用 1.形成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 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 、b 、c 、d 处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热力环流和风(解析版)

2017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06:热力环流和风 一、单选题 1、下图中,对于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甲点气压低于乙点 B、丁点气压低于甲点 C、丙点气压高于丁点 D、丙点气压低于乙点 2、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③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④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的a、b、c、d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分析下列图表,完成下题。

若四点气压差异由热力原因形成,则③④两点的气压值利热力环流方向为() A、③512hpa④506hpa顺时针 B、③506hpa④512hpa顺时针 C、③512hpa④506hpa逆时针 D、③506hpa④512hpa逆时针 5、对图中①②③④的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A、①风向;②摩擦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地转偏向力 B、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风向;③地转偏向力;④摩擦力 C、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④风向 D、①地转偏向力;②风向;③水平气压梯度力;④摩擦力 6、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 A、山谷风 B、海陆风 C、城市热岛效应 D、温室效应 7、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②③为水平气流,①④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乙>甲>丁>丙

8、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在无风的地点点燃蚊香,可见烟雾总是上升且只能上升到一定程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周围分散流动 10、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海拔高度差异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地表冷热不均 D、地球自转 11、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B、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D、在上述三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2、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B、热力环流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的 C、空气遇冷使空气膨胀上升 D、气流在同一水平方向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