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课题

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课题

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课题
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课题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 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活动。因此,这篇课文围绕“以读悟情”设计教学,始终牢牢把握“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的美好品质。如揭示课文题目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题目,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话,开展竞赛,读出自己的理解;学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将这篇课文大声地朗读3遍,想想写了什么;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毛主席是谁。(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介绍毛主席的革命历程。)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毛主席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

3.总结:是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他就像那红红的太阳,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亲切。

4.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看看那里的乡亲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好吗?(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音乐是极具感染力的,以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直接导入,渲染情境,迁移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想:部分同学可能不理解“吃水”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请教一下别的同学或者自己先来猜一猜,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明白。)

预设:(1)“挖井人”是谁?“吃水人”是谁?

(2)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

2.认识生字“忘、井”。

3.你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吗?“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4.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认读它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而且能记住它们。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用自学提示法进行引领,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紧抓课文题目,理清课文脉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符合“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抽读生字。

要认识的生字: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主江住没以

2.找到难理解的词语:瑞金、领导、革命、解放。

3.汇报交流,分享记字方法。

(1)认识新偏旁“心”“广”。

(2)教师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拼音的词,学生运用开火车法认读。

(3)出示没有拼音和词语的生字,学生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自由汇报,使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识记。

4.读课文解疑。

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1)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指导学生通顺、流利地读课文,并进行评价。

(2)同桌互助理解词语。

(3)自由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回答的。

谁“不忘挖井人”?(沙洲坝的村民们。)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会读了,再去读课文,这在认知结构上,是个“反刍”的现象。在读通课文这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以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四、指导书写

1.认读“吃、叫、主、江、住、没、以”,并组词。

2.重点指导:吃、没、以。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

(2)观察教师范写,讲解笔顺,学习新笔画“横折弯”。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播放音乐、指导书写、提示学生书写姿势。

4.学生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教师不要忘记学生是初学写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在教室里观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效结合。

五、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7个生字,让我们和这些生字及它们的朋友打个招呼,你们愿意吗?

2.认读生字: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江住没以

3.认读词语:挖井、战士、不忘。

4.用“不忘”练习说话。

5.过渡:同学们太棒了,希望你们在学习课文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已学的生字。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1.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

预设:(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

(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探索,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三、体会缺水困难和有了井后的好处

1.出示水井图片: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图,这是什么?(这是一口井。)这就是毛主席帮助乡亲们挖的那口井。毛主席为什么要挖这口井呢?谁从课文中

找出了答案?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句子)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读得比他好。

2.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这样一段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连洗手帕的水都没有,可见,那里是多么干旱啊!

3.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沙洲坝没有水,会遇到哪些困难?

4.学生想象,自由汇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现在让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怎样读?

课件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1)“很远”说明了什么?

(2)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6.毛主席见到人们面临着缺水的困难,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这口井。有了这口井以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7.过渡:今天,老师把这又清又甜的井水带来了,谁想喝?喝了这口水,你想说什么?(这水真甜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到了谁?(毛主席。)喝了这口水,你感受到了什么?(毛主席真是个大好人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谢谢您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喝了这口水,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能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人。)

8.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读一读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基调,训练表达,培养语感。“读”是语文学习的根

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活动。在这几个自然段的教学中,先通过想象练说,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缺水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读好课文。

四、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1.过渡:毛主席这样关心人民,那沙洲坝的人民又是怎样怀念他的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2)看课文插图,石碑上刻着什么?

2.引导:谁知道石碑上说的“不忘挖井人”的人指的是谁?(沙洲坝的乡亲们。)

3.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指导学生理解“时刻”这个词:新中国成立以后,沙洲坝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饮水思源,忘不了是毛主席为他们带来了新生活,于是就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5.小结:如今,我们的祖国变得富强而美好,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游客到瑞金参观,而且一定要喝上一口井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

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6.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重点段,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思考、想象、表演、表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让学生们勤于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我让学生先了解沙洲坝的地理环境,出示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让学生大声朗读,想象沙洲坝人民缺水的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缺水带来的烦恼,使孩子们切实体会到沙洲坝人民生活的不容易。

2.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通、读顺,抓住重点词句想象读,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从而理解乡亲们饮水思源的行为。

课题2 空气教学学案

课题2空气教学学案 【自主学习3】阅读课本第30—33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6. 稀有气体过去曾被人们称做“惰性气体”是因为( )https://www.doczj.com/doc/0f3637512.html, A.稀有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少 B.稀有气体用途广泛 C.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 D.稀有气体非常宝贵 7. 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 )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8. 下列活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 B.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 C.汽车行驶排放的尾气 D.焚烧麦秆产生的烟 9.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气体组中的各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 C.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D.氮气氧气一氧化碳 10. 氮气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是( ) A.焊接金属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B.灯泡中充氮以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 C.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D.医疗上用液氮作冷冻麻醉剂

1.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充气包装的小面包产生了兴趣,在这种小面包的塑料袋 内气体充的鼓鼓的,像一个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样包装主要是为了食品能长时间保鲜。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明猜是二氧化碳,小红猜是氮气。 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写出操 作步骤。 ②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该是什么?

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 宿州市灵璧县黄湾中学柯春红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硫粉、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反应物相同而反应现象不同的原因。 实验材料: 器材: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坩埚钳、火柴、木条等。 药品:木炭、硫磺、细铁丝、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课题1中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和它们的用途,也初步了解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今天,我们将重点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氧气 讲述:我们研究物质的顺序,一般先介绍它的物理性质再介绍它的化学性质,而对于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主要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与空气大小比较、溶解性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演示:出示一瓶氧气,问:这是一瓶氧气,谁来描述一下它的物理性质呢? 提问:鱼儿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溶有氧气吗? 提问:氧气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吗? 总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过渡:接下来我们介绍化学性质 【板书】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

【板书】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演示实验2-3】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 提问: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讲解: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这就是为什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原因。 提问:污染空气的三大污染物是哪几种?二氧化碳是不是? 【演示实验】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实验 提问:木炭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板书】木炭在空气中只能发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CO2 提醒:碳与炭的书写不同及适用范围 讨论:(1)木炭、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2)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为何要将燃烧匙自上而下缓慢的插入? (3)做硫在氧气里燃烧时,集气瓶内为什么预先放一些水? 【演示实验2-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提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总结: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发红,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 O2Fe3O4 提问:(1):为什么实验前要用砂纸打磨铁丝? (2):做这个实验时,为了实验成功,铁丝上系一根火柴棒,为什么? 还需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为什么?

项目1任务1活动3熟悉产品活动2

《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举例:教师职业 2、周期排班是将人员按次序进行循环式轮班,实行部门预先规定的轮休方式。 例如:一周为一个周期 3、不定期排班,又叫做弹性排班,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高低峰期灵活调配工作人员,避免出现高峰期人手不足、低峰期人员空闲的情况。 例如:双十一排班 活动排班属于不定期排班 【实践】 任务一:制作一份促销活动期间的客服排班表,便于在活动期间有足够的客服人员进行服务,要求白班、晚班各有三人在岗,一人轮休。(参考书P14页表1-6。

二、客服排班技巧 提问:从刚才的任务中,你觉得排班要注意什么? 回答: 1.根据顾客流量大小时间段分批排班,顾客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2.促销活动,人流量大的时间段多安排些员工。 3.新老员工搭配。 4.工作表现积极的员工与表现相对差点的员工搭配。 5.不宜将老乡,同学关系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6.不宜将两位平时表现都好或者都不好的员工安排在一起。 提问:你要是作为员工,你最在意什么? 由于客服人员的岗位位置不同,岗位业务能力的不同,接待的客户数量和成交量的不同等因素,需要对每一位客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以此来与他们的薪酬挂钩,一般客服人员的薪资计算公式为:薪资=底薪×KPI绩效考核百分比+业绩提成+奖金+补贴。 四、客服绩效考核 客服绩效考核是卖家对企业或店铺内客服员工的考核,针对其不同类型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与考核指标方法。它是员工管理的一种措施,也是帮助员工成长的激励手段,更是考核员工绩效与薪资管理的重要方式。 提问:你觉得客服绩效考核一般考核哪几项? 教师讲解KPI表格

初中化学_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打开多媒体,学生拿出学案,目的让学生做好准备: 一、导入(师口述)(2分钟) 上课!(教师鞠躬还礼,同学们坐下。) 同学们,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播放一段视频 (师口述)视频中的大气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题一《空气》,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组成-----引出课题《空气》。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朗读)(1分钟) 三、学生学习过程(40分钟) 阅读课本P26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⑴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⑵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展示第三、四张PPT。 学生先自主填写学案。得到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空气的组成: 【师生互动】--------展示第六张PPT 探究空气成分实验装置图 【师生互动】--------展示第七张PPT 讨论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实验结论【师生互动】--------展示第八张PPT 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 师:实验成功的关键有哪些 【学生】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总结。 【教师】----------------------配合展示第九张PPT 师:拓展延伸,一些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及其原理 【教师】----------------------配合展示第十张PPT 大试管中的氧气与白磷反应,反应后容器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注射器内的活塞向前移动,最后会停在某一刻度处,由此读出注射器内减少的气体体积,就是大试管中氧气的体积。 【教师】 空气的组成 【学生自主学习】-----------1分钟 记忆空气组成。 【教师】像空气这种物质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我们称之为混合物。 --------------引出混合物纯净物概念 【小结】-------------------------------展示第十一、十二张PPT

课题1-空气的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1.5课时)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

任务1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态位置及结构教案.

《动物解剖生理》教案 教学内容模块一家畜解剖生理特征 项目10生殖系统解剖生理特征 任务1 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形 态、位置及结构 教学方式 多媒体、实 训室 班级畜牧兽医班授课学时 2 【教学内容目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熟悉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2.掌握睾丸、附睾、副性腺和阴囊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3.熟悉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4.掌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二)技能目标 1.掌握精子、卵子的生成过程; 2.掌握公畜去势和尿道手术通路。 【主要知识点与能力点应达到的目标水平】 教学内容 职业岗位知识点、能力点 与基本职业素质点 目标水平 识 记 理 解 熟 练 操 作 应 用 分 析 知识点: 1.熟悉雄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 能; 2.掌握睾丸、附睾、副性腺和阴囊 的位置与形态结构; 3.熟悉雌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及其功 能; 4.掌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 与形态结构。 能力点: 1.掌握精子、卵子的生成过程; √ √ √ √√√

2.掌握公畜去势和尿道手术通路。 职业素质点: 理论指导素质、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善于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组织】 知识点、技能点回顾: 尿的生成过程与调节。 导入新课: 采用衔接导入法,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总结与布置作业: 教师进行总结,结合课程内容布置一些延伸作业,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学习情况检测 1.教师对有关知识内容提出问题,随机抽学生回答。 2.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参考资料及来源】 《家畜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家畜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相关网上资源:材料、图片。 【作业及思考】 【指定学生阅读材料】 1.教材中相关知识 2.查阅图书馆图书资料,总结比较牛、羊、猪、马、犬、兔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 课后分析: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累计学时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 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如: 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 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 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因空气里的氧气在耗尽前燃烧就会停止。关于燃烧停止后剩余气体里有无残余氧气(这一点有的学生也想得到);剩余混合气体里氧气比例小到什么程度时燃烧就会停止,这一点可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留待课后安排学生 作进一步探究。 教材里已有的实验设计,由于不能准确度量集气瓶内空气的实有体积等原因而存在不足之处。根据学 生对上述实验原理的理解,适时地提出新的问题:

01-1药物制剂技术一项目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方案任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药物制剂技术一 (固体制剂技术)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一揽表(每个项目8个课时以上便要分解,模块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生产岗位不写GMP对人员的要求)

(以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模板仅作参考,各位老师作参考编写各 自岗位的内容) 项目四平面轮廓加工 项目描述: 平面轮廓加工是按《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中级技能考核要求编入的核心项目。该项目含盖了圆弧直线轮廓凸台加工、型腔加工、复合轮廓加工等多个任务模块。通过项目学习与实践,加工出合格的平面类零件。 模块三复合轮廓加工 一、模块描述: 该图纸为玩具注塑模具中的一个上模零件,其作用是利用注塑机合模使得上模配合动模板与下模板凹模形成注塑腔体,要求须按照图纸加工出零件,达到图纸上的精度要求,并将加工出的零件和其他已有的下模零件组装起来完成其零件腔体功能。该模块是对之前技能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对该项目的综合评价。

姓名 工件号 得分 轮廓名称 四方台 八边形凸台 内孔 弧形凸台值 程序文件名 (O1) (O2) (O3) (O4) 基本尺寸 008 .090- 02.045.79± 05 .00 66+φ 005 .040- 半精加工刀补量D01 理想目标尺寸L 理 实际测量值L 实 Δ修正 精加工刀补D01’ 最终测量值 是否合格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分析图纸,安排加工工艺; 2.掌握如何实现安全加工的程序编制方法; 3.能结合刀补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加工出合格零件。 三、教学资源: PPT 多媒体教学课件 摄像仪视频演示 2人一台数控铣床 每人一本课程任务书 四、教学组织: 实操前指导课分组,按任务岗位分组,每组有工艺分析员、程序员、质检员和组长组成,分5组,20人小班化教学;上岗实操,2人一台机床,1人实操,另1人安全操作流程监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公开课教案_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学习氧气的制取。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空气作为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

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让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为认识下一单元的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打下基础。这节内容承前启后,把“空气中的主要成分,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空气中其他的非气体的物质”等理论知识,与检验、测定等的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精神的好材料。[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时:二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在课堂上,首先通过联想、观看视频、实验,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 2.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组让学生思考讨论。 3.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5.组织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多媒体

项目二任务一《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优.选)

《设计与制作名片》项目教学设计 一、任务描述 名片是标识姓名及其所属 组织、公司单位和联系方法的 卡片。递送名片是新朋友互相 认识、自我介绍最快最有效的 方法。交换名片是商业交往的 第一个标准动作。自古至今, 名片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 具,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久盛不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更加精巧、富有创意。本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使用Photoshop CS6软件为一名置业顾问设计一张简洁、特点鲜明的名片。 二、任务目标 学生通过完成本项目,达成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新建文件、置入文件的操作;掌握文字工具、拾色器、颜色面板、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能够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完成任务的所需要的技术,并较熟练的完成任务;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与交流,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完成本任务,能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任务分析 现在的名片主要是由图形图像和文字等信息元素组成。从排版方式上看,有横式名片、竖式名片、折卡名片三类,横式名片大小一般为55 mm×90mm,竖式名片大小一般为90 mm×55mm,折卡名片大小一般为95 mm×90mm。本任务中的名片是一位房地产置业顾问的名片,名片中有电信的LOGO,主人的姓名、职称、供职单位和相关的联系信息,均以文字呈现,制作难度较低。 在完成本任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指导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的地位,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求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增长能力。 四、活动策略 学生通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Photoshop CS6常用工具基本的操作方法,本次活动难度不大。因此,我们采取“创设情境→任务分析→找出问题(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任务实施→活动评价→拓展提高”的流程,达到完成任务的目标。 五、活动过程

课题1 空气导学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 自主预习: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占21%、占78%、0.94%, 0.03%以及0.03%。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成,同时钟罩内的水面,并约占钟罩体积的,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的燃烧和。在我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易形成。 二、实验探究 探究步骤: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 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拓展思考】 1.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请学生阅读课本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看图(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空气 【学习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4. 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5. 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 体现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阅读课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 空气的体积减少小于1/5 ?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课文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课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3.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21空气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无答案)

农安五中【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 课题课题1空气 课型新课设计者魏巍周节第周第节备课日期[来源:学#科#网Z#X#X#K]使用日期 一环【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1.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3.了解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0f3637512.html,]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 二环【学习过程】教师调控 自主预学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致是占21%、占 78%、0.94%, 0.03%以及0.03%。空 气的成分以和为主,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 1/5,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红磷燃烧时有大量生 成,同时钟罩内的水面,并约占钟罩体积的,说 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3、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和两 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 是、、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 的燃烧和。在我国,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燃烧排放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易形成。 三环【学习过程】教师调控 合[来源:学#科#网 Z#X#X#K] 作 探 究 二、实验探究 探究步骤: (1)将图2-1所示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容积划分为五等份, 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 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 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 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 【实验讨论】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 的水? 实验结论 由该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新人培训任务卡(1.0含教案7份)

新员工破冰之旅(教案) 新人破冰之旅讲师:程愿兵 1.做桌牌,做自我介绍,微信群(手机),云学堂、公众号。讲师介绍:安师大、6年大学讲师、6年户外拓展、4 年企业内训师,先后供职三家单位:新华学院(本科)、国家电网(国企)、丰德科技(上市)。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最后一名将接受“奖励”。任务照片,集体合影 3.任务卡反面写出收获,活动的优缺点 4.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5.公司平面图,公司各部门及负责人介绍 6.职业生涯规划(生死抉择-员工的选用育留荐) 7.员工手册(手册解读、企业文化、公司发展) 8.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安全通道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 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以销售部人员身份到财务部走报销流程,报销单带回。 在呼叫中心所在区域集齐四个人的签名,(大现场1个,变更组1个,VIP组1个,后端1个) 签名并注明所在组: 到市场部找一名异性用手机合影并签字确认 留影人签名: 找到总经理助理并填写如下信息 公司全称:总经理助理签名: 请大客户部负责人为你写一句新人寄语 到员工活动室,找到一本员工手册并带回出发地. (案例:秀才做梦,三人砌墙,日本马拉松冠军)

新员工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新员工姓名: 1)自我介绍,建新人微信群 2)发放任务卡,独立完成(1小时内),总结分享 3)介绍辅导员并推选班长 4)职业生涯规划 5)企业文化、员工手册 6)企业周边参观,熟悉环境 任务卡 找到人力资源部最漂亮的女生,并成功拿到新人欢迎卡。 找到服务监督部其中一位美女给你签名留念。签名处: 想办法找到一张请假条(注明道具二字)和一份报销单(注明道具二字)。 找到客户运营部负责人请假,并走完请假流程,请假条带回。 以销售部人员身份到财务部走报销流程,报销单带回。 在呼叫中心所在区域集齐四个人的签名,(大现场1个,变更组1个,VIP组1个,后端1个) 签名并注明所在组: 到市场部找一名异性用手机合影并签字确认 ?留影人签名: 找到总经理助理并填写如下信息 ?公司全称:总经理助理签名: 请大客户部负责人为你写一句新人寄语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第1课时 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练习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 2.记住空气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3.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习重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 学习难点:误差分析 二、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法国化学家首先用实验的的方法证明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它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________。 2.澄清石灰水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与生物课上向石灰水中吹气的实验原理是一样的),可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下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镁条在空气中能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 3.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A.1:4 B. 5:4 C. 4:1 D.5:1 情境导入 【演示实验】在烧杯底部放一张团好的纸,倒置时不下滑,将烧杯口朝下,垂直放入盛水的水槽中,浸没,过一会将烧杯垂直拿出来,烧杯中的纸没湿。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烧杯在水中倾斜,就会发现有许多水泡从烧杯中跑出来,杯子中的纸浸湿了。烧杯中跑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纸为什么湿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空气”。 自学探究: 1.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当密闭容器中将汞连续加热12天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3.实验中提到:容器内空气的体积大约减少了1/5,又是通过什么现象得知的呢?

教学设计---任务模块1

一、教学方案 教学 单元 应用函数程序设计学时10 学习 情境 成绩管理系统的模块化程序设计 学习任务假设学生成绩表如下: no name t1t2t3t4avg sick l_e absent f_e score grade 1刘延运806080607096.085.6 2孙燕9595908090186.085.6 3王珊珊9598908090.895.093.3 4刘斌9095959994.875.583.2 5王一山9695999997.264.577.6 6胡志民9890908590.891.591.2 7张瑜9895999095.589.591.9 8李冰9595908090155.067.0 9张珊8599999995.589.591.9 10陈明明9590959092.590.091.0 1.编写函数fn1,对n个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成绩score,计算平均分数,并返回其值。 2.编写函数fn2,对n个学生,通过键盘输入成绩score,分别统计及格人数c1和不及格的人数c2,并输出。 3.编写主函数main,通过键盘输入用户的选择s,用户输入1时调用fn1统计平均分,输入2时调用fn2统计及格或不及格人数,输入0时返回。 思考:当分数存放在数组时,如何传递参数?对于函数fn2,如何返回及格的人数c1和不及格的人数c2? 任务结果1.C语言源程序设计方案与修改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在程序设计文档中。 2.源程序、编译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在任务书的过程记录中。 3.C语言源程序、目的程序和可执行程序文件存盘。 专业 班级 授课地点 能力目标1.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方法。 2.能够根据程序需要进行函数的定义和调用。 3.能够合理使用参数的设计。 4.明确函数调用时的数据传递。 知识重点难点知识: 1.库函数(存储形式、变量、常量) 2.函数的定义和返回值 3.函数的调用 4.函数的参数传递 5.函数的嵌套调用与递归调用 重点难点: 1.调用时的参数结合 2.调用和返回时的数据传递

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案设计

课题1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学情分析 空气使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展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

项目一 走进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第一册 学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大部分对于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个别学生甚至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中等生多有偏科现象,学困生在学习上懒惰、怕动手动脑,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更热衷于打游戏看视频,只要教师看不到就会分神。但是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由于课程的独特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我们应该紧抓这一特点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新教材第一册知识模块为:信息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基础、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微视频制作。本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有学会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office 2003的基本操作等。 2.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项目学习为主导,活动实施为思路,突显“做中学”的思想,变“接收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学习活动从探究性问题开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探究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真实的问题;学习过程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提升能力。 在项目实施或每项活动进行前,要对活动成果提出明确要求,在活动中要通过及时的指导、有效的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对项目成活进行总结完善、确保在项目结束时能形成较完整的项目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