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公移山》之后

《愚公移山》之后

《愚公移山》之后

《愚公移山》之后

王锦程

自从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之后,道路变得通畅了许多,非常便于人们出行。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辛勤工作,过上了祥和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到了公元2014年,经过人们几千年的耕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已经变得山清水秀,农产品特别丰富,这里的小路已经不能满足运输需要了,于是人们又把小路修成了又宽阔又平坦的高速公路。通过高速公路,人们把绿色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山外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里还建起了飞机场,休闲时人们从这里乘飞机去旅游,还可以把农产品运到世界各地去。随后这里开通了因特网,人们在网上娱乐、聊天、交朋友、查资料……

愚公的后代说:“我们现在乘汽车,坐飞机,以后我们还要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把我们祖先愚公的实际告诉外星人,让他们也知道我们地球人的坚强意志。”

愚公移山阅读与标准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愚公移山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方.七百里( ) 年且.九十( ) 面. 山而居( )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 ) 聚室.而谋曰( ) 毕.力平险.( )( ) 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 ( )( ) 其妻献.疑曰( ) 以.君之力( ) 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 ) 且焉置...土石( )( )( )投诸. 渤海之尾( )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 )始.一反. 焉( )( )汝之不惠. ( ) 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 长息.. ( ) 固不可彻.( )曾不若. ( ) 虽.我之死( )穷匮..( ) 亡.以应( )惧其不已. 也( ) 陇断.. ( )( ) 二、翻译下面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4、土石的处理办法:() 5、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6、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 () 7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8、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四、问答题 1、总结概括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2、文中的“妻”和“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有什么异同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及解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年且九十()(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汝之不惠()(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识之 C、以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虽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与答案

《愚公移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当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当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B、杂然相许.,许:赞同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贫穷 D、寒暑易.节。易:交换 2、下列加点词与“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而.山不加增”中的“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不以.物喜既而.儿醒,大啼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而.戍死者固十六 七 C、久之.,目似瞑可以.一战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而.时习之 3、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 难:;。 4、将“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翻译为现代汉语。 1、C 2、B 3、工具简陋;路途遥远(意思对即可) 4、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 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 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二、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三、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2、汝:(1)吾与汝.毕力平险();(2)汝.之不惠() 3、焉:(1)焉.置土石();(2)无陇断焉.() 4、其:(1)惧其.不已();(2)其.妻献疑曰() 5、之:(1)以君之.力();(2)汝之.不惠(); (3)跳往助之.();(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四、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文言文专题复习《愚公移山》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2)凭(3)通“慧”,聪明(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基础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万仞()龀()匮()厝()孀()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寒暑易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一厝朔东 4、翻译句子 聚室而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理解 1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2、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5、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其他阅读题参考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愚公移山》《蜀之鄙有二僧》比较阅读附答案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1)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愚公移山》《小儿不畏虎》比较阅读答案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以残年余力 甚矣,汝之不惠虎亦卒去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苦于凭通“慧”,聪明终于 22、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望岳》《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赋》阅读

二、古诗文阅读(24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6.(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②吾义固不杀人 D.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7.(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8.(2分)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9.(2分)《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10.(2分)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11.(3分)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3.(8分)联系学过的经典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荷担者三夫()始龀()无穷匮也()一厝雍南()()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 (2)始一“反”焉()(2)甚矣,汝之不惠()(3)河曲智臾亡以应()(4)一厝朔东()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 3、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原创.中考必备《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 青海省西宁市1、解释(1)惩山北之塞惩:(2)汝心之固固: 2、翻译:(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1)苦于(2)顽固 2、略。意思表达符合原意,能准确表达言者的语气即可。 3、嘲讽、怀疑语言、动作 4、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5、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认识,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比较阅读二: 2007年恩施自治州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惩()山北之塞⑵汝之不惠() 2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这劳动场面描绘出来。(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6.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第二层:第三层: 27.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24、(2分)⑴苦于;⑵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1分。 25、(2分)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加入描绘语句的给2分,只翻译的给1分。 26、(2分)聚室而谋;叩石垦壤。说明:答对一层给1分。 27、(2分)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

人教九下《愚公移山》中考练习试汇编(07-09年)

中考题《愚公移山》专练 一、(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惧其不已.也已: ⑷无陇断.焉断: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答案:12.(2分) (1)草木 (2)亡,通“无” (3)停止 (4)隔绝 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09浙江金华)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3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答案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8.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苦于②越明年越:到了

《愚公移山》导学案(用)

《愚公移山》导学案 (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107页的“相关链接”,了解作者及作品) 1、认识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2、复习文体。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3、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4、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2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2、用原文回答问题:;智叟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的人物描写方法。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对愚公移山的“智叟”“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4、“其妻献疑”和“? 态度是否相同 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 ) 、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6愚公C.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D.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分)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41. 投诸渤海之①尾,隐土之北。.面山而②居。.的用意、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15,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分)。( 2 是 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16 2分)()(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苦于)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无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8 分))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1 3分?且焉置土石?((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附答案)

《愚公移山》同步训练 班级姓名 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魁.父()始龀.()穷匮.()亡.以应()厝.()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_______ ______ (2) 毕力平险 .._________ _ ____ (3)杂然相许._______ ______ (4) 渤海之尾.__________ ___ (5)寒暑易.节_______ ______ (6) 始一反.焉_________ ____ 4.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 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__ 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 ______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_____________(5)无陇断焉_______ ______ 5.一词多义。 且:①年且九十__ ____ 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 焉:①且焉置土石________ _____ ②始一反焉/无陇断焉_________ ____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甚矣,汝之不惠。 (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邻人之遗男也“”,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8.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遥远,有什么作用? 9.概括本文的主题。 10.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②面山而.居。 1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 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 是。(2分) 16、.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3分) 1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19、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