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

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习惯不同

D. 思想意识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⑷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 D 2 D 3 C 4 C 5 B 6 B 7 A

二材料分析题:(1)半坡(2)半坡人面鱼纹盆(3)粟⑷没有文字记载。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人教版]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

导学案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必修一学案:第一课第二框

班级小组序号教师评价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种结算方式;信用卡的优点;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懂得外汇的含义;理解汇率的变化;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重难点】信用工具、外汇、汇率 【自主学习】 一、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及常用的结算工具 阅读课本P8本框首段,归纳:人们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和。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是和。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阅读课本P8—9,勾画并掌握信用卡的含义、功能与优点。 思考:信用卡就是指银行信用卡吗? (2)支票 阅读课本P9第3、4自然段,归纳支票的含义、种类。 思考:完成教材第9页中间框的探究活动 二、外汇与汇率(课本第10页) 1. 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温馨提示:外汇不等于外币。外币是指外国的货币,包括外国的纸币、铸币;外汇具体包括外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等。外币属于外汇的围,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外汇执行的主要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汇率 (1)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阅读课本P10末段,归纳出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预习自测】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牌价显示:2014年3月25日,100美元兑换617.36元人民币;2015年7月13日,100美元兑换611.33元。这表明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中学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一学案第二课第一框doc

班级姓名小组序号教师评价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2.能力目标: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重难点】供求和价格的关系;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自主学习】 一、供求影响价格(影响因素) 1. 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 阅读课本P11探究框四则材料及首段,思考: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价格的? 2.供求影响价格的表现 阅读课本P12的1-2段,归纳:商品供求关系的不同状况与商品价格的关系? 供不应求,价格;供过于求,价格。 二、价值决定价格(决定因素)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课本P12末段)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课本P13) ①商品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温馨提示:阅读课本第13页“相关链接”,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要内容。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每个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地位; 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不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 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阅读课本,试填下表,小试锋芒 温馨提示: ①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可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4)价值规律(课本P14) ①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温馨提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 思考:等价交换就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与价值相一致吗? 【预习自测】 1.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商品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并说明理由,自主思考完成) 1.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商品价格高低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2.优质优价,按质论价,所以使用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 3.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商品的价值量会下降。() 4.某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会赚钱。() 【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写出要点;合作讨论,完善要点;点评点拨,总结规律方法)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 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 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

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https://www.doczj.com/doc/0f2380354.html,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 献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学案和课堂检测设计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总第课时)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3、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7~9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2、自己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说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归纳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三、拓展延伸: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农耕河姆与半坡、定居长江与黄河, 培育水稻与粟米、农畜陶纺有分工。

自评检测 1、下列属于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是()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主食() A、玉米 B、水稻 C、小麦 D、粟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特点的一项是() A、种植粮食 B、饲养家禽 C、制造陶器 D、定居 4、如果你去西安旅游,你能就近参观() A、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5、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小麦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玉米、粟 6、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①会种植粮食②会饲养家禽③会制造陶器④会建造房屋 ⑤用针缝制衣服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7、请你判断这是哪一处文化遗址。发掘的实物有:①灰烬堆②磨制的石刀、石 斧③骨针④彩陶片⑤有房屋痕迹()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请回答: ①、材料一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②、结合材料说说这两处遗址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③、材料中“……”说明还有出土文物,你结合所学知识能补充几点? 【当堂反思】:

第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习了一课的基础上,学生对远古人类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从距今的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方面来学习。因而本课决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既积极学习现在要学的知识,又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通过对比比较,自己学会归纳总结采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除了渔猎之外,山顶洞人还怎样获取食物?(采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进它?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指出那时人们已从采集者变为生产者,但这仅是神话而已,还有大量考古发现的文物可以证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落实目标)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正文并“动脑筋”: 1、学生观看第7页的骨耜图,讨论回答:你觉得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猎等)?怎样操作才会省力?(脚踩横棒) 2、学生先看第11页的“自由阅读卡”,再观看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讨论回答:你能说出这种陶器的用途吗?(蒸食物) 3、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一起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8页遗址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遗址?它们分别位于哪条江河之旁?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红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辽河、黄河、长江,农耕对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这些概念和结论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学法指导: 2.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

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学案

第二课第1课时推动和平与发展 一、填空: 维护世界和平 1.为什么追求和平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 2.当今世界,人们维护和平的表现有哪些? 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代替武力解决争端。成立,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人类运用维护和平,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 成为时代的主题。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其中, 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4.维护和平,我们应如何做? 我们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 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推动可持续发展 5.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是什么? ⑴,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 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包容的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⑵世界经济发展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⑶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6.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成果有哪些? ⑴要求:各国应结合自身的,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努力。 ⑵成果:面对问题,世界各国,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成果。 二、单选: 1.2018年7月14日,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开幕。约270名中外国际关系学者、业界嘉宾受邀出席论坛。与会前政要及智库领袖在本届论坛上针对当今世界持续面临的安全挑战进行讨论,提出建设性应对方案,推动国际社会安全合作。这说明( ) A.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 B.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忘却 C.人们对和平的生活习以为常 D.人类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人教版2020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第2框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学案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科目道德与法治课型新授课年(班)级七年级使用时间 课题: 1.2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青春期思维的发展变化,认识到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学会正确认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发展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同时也要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发展独立思维和培养批判精神 学习难点开发创造潜力,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学习过程(学案)备注 一、新课导入: 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个崭新的起点;青春,是人生画卷最华美的篇章。青春像一座山峰,意味着锐意进取,青春像两颗连在一起的心,意味着纯洁的友谊;青春像一面理想的旗帜,引领 我们前进的方向…… 同学们,青春的我们,活力无限,想象丰富,拥有无限的潜力。今天我们就这一话题展开学习——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二、自学检测(阅读课本大字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认识思维的独立性? (1)思维的独立并不等同于一味追求; (2)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 的; (3)同时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 2.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事情有自己的; (2)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敢于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挑战。 3.思维的批判性有什么意义? (1)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不同角度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2)批判能调动我们的经验,激发我们新的学习,促使我们解决问题,改进现状。 4.如何培养批判精神? (1)要有的勇气,有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建议的能力; (2)要考虑他人的,知道怎样的批判更容易被人接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5.如何开发青春的创造潜力? (1)敢于,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开创前人未走之路; (2)关注他人与,看重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创造者; (3)创造离不开实践。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改变自己,影 响世界。 三、探究与分享: 探究一:教材P9探究与分享(1)你同意以上说法吗?为什么?(2)你认为初中生的“独立”是指什么? 探究二:教材P10探究与分享 (1)小刚理解的“酷”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2)小刚的说法是否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为什么? 探究三:教材P10探究与分享——寻找“爱问同学” 探究四:教材P12 探究与分享 (1)你认为上述同学的表现是创造吗,为什么? 1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三、学习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个体独学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内涵 ①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②从形式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2.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 ②文化史人们享有的一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文化的力量

1.本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特点: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3.表现:文化队社会发展生产深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的历史中。 五、独学困惑 六、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探究活动一: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文化:喜欢的文艺节目有哪些? (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进行归类? (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活动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七、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学校有校园文化,社区有社区文化,到打开电脑,可以领略网络文化......这说明()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④所有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3.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A.一种精神力量B.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C.人类特有的现象D.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回答4~6题。 4.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太阳和月亮 B.长江和黄河 C.泰山和黄山 D.长城和故宫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三、【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四、【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分析

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回放: 导入语: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回想一下,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什么? 学生回答:采集和渔猎,并以采集为主。 教师:对。那时候人们仅靠“采集”食物为主,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会有很多不便之处,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一:受季节的影响,比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 学生二:受自然灾害影响,像水灾、旱灾等; 学生三: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 学生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教师:怎么样才能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呢? 学生:种地。 教师:同学们根据现在的生活给我们的祖先提出了建议,很好。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根据植物春生夏长秋熟的规律,逐渐摸索到了农耕这一获取固定食物来源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四幅图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间:1.8万年前~7000年前) 图片一:一群人在分享劳动果实,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图片二:一年后,他们再次来到此地,发现地上长出了几颗植物,并且上面挂着果实。他们又进行采摘,一位妇女种下几颗。 图片三:再一年后,这位妇女又来到此地,发现自己种下的种子真的长出来,并且又结了果子。 镜头四:女子在播种,男子在打猎捕鱼。 教师:这四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挥) (大意如下):说明了农耕生活的产生过程。原始的农业是从采集中形成的。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她们种下种子获得了收获,开始了农耕生活。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表扬,并指出:这样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教师安排:同学们,现在将你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半坡人,一组为河姆渡人,牢牢记住你们的角色,你们已不再是现代人了,而是原始社会的半坡人、河姆渡人,你们先进行组内讨论,各自选出本队代表描述“我”——半坡人或河姆渡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然后,互相向对方提出各种疑问,回答不出来请记载下来。 两组阐述: 河姆渡组学生代表:6000多年前,我们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我们用骨耜种植水稻,吃大米饭,磨制石器,过着定居生活。 半坡组学生代表:5000多年前,我们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发明了弓箭,饲养家畜,纺织麻布,而且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有了原始审美艺术。 阐述后两组相互质疑: 河姆渡组问: 请问你们半坡人粟是什么?为什么半坡人种植的是粟? 半坡组答: 学生一:粟就是谷子,去皮后我们通常叫小米,很好吃的。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第1框 和朋友在一起学案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2)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 1.长大,意味着什么? (1)外面的世界如此广阔,我们渴望有人相伴一起飞翔。 (2) ,成为我们生命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2.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范围、与朋友的潘动内容有什么变化? (1)自己的扩大了,朋友圈也护大,交往的内容更丰富了。 (2)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变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更加密切。 3.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 (1)对友谊的渴望,让我们。 (2)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有欢笑,也有;有甜蜜,也有。 4.了解并反思自己的交友现状有什么意义? 更好地觉察自己对友谊的真正期待,逐渐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5.友谊具有怎样的力量? (1)朋友对一个人的,我们的、甚至性格等都受到朋友的影响。 ①与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豁达。 ②与乐于助人的朋友相处,我们会变得富有爱心。 (2)朋友,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我们需要的朋友。 ①因为朋友,我们少了几分孤独,多了些许,活得更加自在。 ②因为朋友,我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多了一份对自己的。 ③因为朋友,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 (3)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 合作探究热点剖析 1.我的朋友圈 【关键词】朋友圈的变化 初一新生开学一个月了,七年级(1)班的小红同学已经第二次无故缺课了。原来和她最要好的伙伴们上了与她不同的中学,这让她觉得很孤单,郁郁寡欢。在班内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觉得中学同学不如小学同学亲密,觉得中学生活不如小学生活有趣。小红渐渐不愿来学校上课了。(1)小红的朋友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升人中学后,你的朋友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如果你是小红的同学,你会怎样帮助她走出困境? 2.友谊的力量 【关键词】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015年10月23日,记者来到伊宁市第二十中学时,正是课间休息,看见高杰背着马天成从一楼往三楼的教室走去,两个重叠的身影在来往的学生中显得那么特别。从小学到初中,小小年纪的高杰用瘦弱的臂膀背起身有残疾的马天成,往返于村庄与学校之间,两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用行动诠释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大爱。 (1)两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用行动诠释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大爱体现了友谊的什么作用? 1.(2)有人说,“朋友是肩膀,可以让人依靠着哭泣;朋友是巨浪,可以令你热情高涨……”,请 根据你的理解,把它续写下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 第二课第一框 悄悄变化的我 导学案(教师版)

第二课青春的心弦 第一节男生女生 学习目标 1.了解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 2.了解性别刻板印象的含义及影响(难点) 3.了解男生女生的性别优势 4.理解并掌握男生女生优势互补的要求(重点) 自主预习 1.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到了青春期,男生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异会更加明显。②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男生女生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2.如何正确对待男生女生的性别差异? ①男女生的生理性别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②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3.性别刻板印象的含义及影响? ①含义: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表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②影响:在社会中,人们对性别的认识通常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4.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哪些影响? ①积极影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友好相处。②消极影响:但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 5.如何正确对待男女生的性别优势? ①我们不仅要认识自己的优势,而且要发现对方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②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自傲,也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自卑;③男生女生应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探究 诗歌:男孩、女孩男孩是本巨著,记着一生的英勇潇洒;女孩是首小诗,载着无比 温文尔雅;男孩像块坚石,大风大浪掠过,石块儿依存;女孩像颗星星,无际黑暗难掩星光点点;男孩爱一身仔装外出兜风;女孩爱一把花伞雨中散步;男孩把试卷丢一边大喊轻松快乐;女孩小心翼翼把错题订正;男孩爱骑快车满街穿梭显威风;女孩爱叽叽喳喳走马观花看闹市。如今的男孩、女孩呀……各撑半边天! 1.说一说男女生的性别特征有哪些? 2.面对各自的性别优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如何做? 课堂检测 一、单选 1.曾经有人问英国著名诗人塞缪尔·约翰逊:“是男人聪明还是女人聪明?”约翰逊回答:“你说的是哪一个男人,还是哪一个女人呢?”约翰逊的回答告诉我们【 C 】 A.男孩比女孩聪明 B.女孩比男孩聪明 C.男孩和女孩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D.男孩和女孩一样聪明 2.一名英籍男子在新西兰海豚湾沿岸约50米处冲浪时,突然遭到一条3米长的鲨鱼的袭击。当鲨鱼咬住他的一条大腿时,在挣扎中他狂捶鲨鱼的头部,直至它松口离去,该男子成功自 1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doc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习重点、难点: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 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 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 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 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 四、讨论: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 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台匕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友情提示:

殊的现象?五、合作研究: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 筑有什么不同。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 升: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 享。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1、成下列表格:原始居民 距今时 间地区工具农作物家畜饲养住房原始手工业河姆渡人 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2020-03-11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 、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