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2.切实做好国内各项基础工作

武术走向世界,国内是基础。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努力做到"武术技术要规范化、武术理论要科学化、武术活动要社会化"。

3.套落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

套路演练、技术格斗这两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在武术散手、推手等对抗性项目中,许多武术格斗的技击方法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后应在技术传统化、规则合理化,器材服装民族化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奥运会或世界运动会的竞赛项目。武术套路形式的今后发展,则应努力做到:动作套路规范化、理论科学化、训练系统化、竞赛制度化。

4.通过多种办法大力推广武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要走向世界还需要一个推广过程。今后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位、多种层次,大力推广中国武术。例如举办各种武术节、比赛、培训班,派遣优秀运动队在国内外巡回表演,优秀教练员外出讲学、指导,以及报刊、图书、广播、影视、声像等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推广武术。

结语:中国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发展延续,结出了累累硕果。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中国武术这种古老的艺术,也以全新的面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浅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武学的最高境界。它传承了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观念,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于自然协调一致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八卦掌借天地之气来修身养性,太极拳的身心合修。"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激发来体现。武术练功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时辰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此来取得最佳的效果。如《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1.2 具有攻防特点的技击性 武术的产生主要是依靠生产劳动,人们通过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斗争来获取食物,这武术最原始的技击性,当然这也是最低级的,但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物质基础。武术的发展是在部落之间的斗争,在战斗中逐渐演变成较高质量的攻防技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与军事紧密相连,结伴而成。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本身的功放含义,长拳的一张一合,太极的以柔克刚,南拳的步法稳固,这些都足以说明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套路运动是武术动作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在套路中充分体现了武术攻防技击等特点。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形式。目前武术中正在足部开展的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搏斗讲究真实,给人以最真实的技击性。不管是套路还是搏斗都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含义,但与现实中的打斗还是与区别的。 1.3改善和增强体质 现在,随着人的生活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这就是养生。然而武术就赋予这样的特征,想太极拳、气功等等。通过对其它武术形式的练习,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是人身心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络、调精神尤其是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并与世界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大众体育、哲学、美学、医学、语言、文化艺术等世界体育文化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庞大的文化体系--武术文化。事实证明,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为了加快武术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开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应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武术教育的长远目标:第一步是使武术成为国家的体育文化体系,逐步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成为大、中、小学和军事训练必不可少的体育内容,使每个学生和每个战士都懂得武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术成为国际的体育文体系,大力推广武术,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向奥运会贡献的第一个体育项目。还有,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例如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来大力培训武术师资,适当增加武术教学时数和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创办高等武术院系,加强学校武术研究等等。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鉴赏 本学期主要欣赏内容 1.中国武术拳种文化赏析 2.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3.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4.从《霍元甲》解 读中国武术修习的三境界 5.走进主流社会的21世纪中国武术文化发展战略 6.中国武术发展的技术底线:打练统一 7.少林武术文化赏析 8.论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 本节课主要内容 1、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2、当代武术分类及武术拳种鉴赏 一、武术拳种形成的因素 1 武术拳种的特征 1.1中国武术是一种技击术 中国武术具有技击格斗的功能,最初产生于战争、打斗及军事的格斗。 1.2中国武术套路是一种组合的技击术 中国武术显著的特征是技击动作的组合。不管是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3象形、仿生是中国武术套路显著特征 醉拳、猴拳,螳螂、梅花拳、鹤拳、八卦、通背、虎形、蛇拳、豹虎拳、鸳鸯拳、形意拳等。套路中的动作名称有许多是象形: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手挥琵琶、白鹤亮翅、单鞭、双风贯耳。少林拳种:童子拜佛、霸王举鼎、

仙童坐马、大鹏展翅、罗汉张口等。其它的:燕子三抄水、金鸡独立、黑虎掏心、醉拳、鹰爪拳、鸭拳、地趟拳、武松脱铐拳等等。 1.4以姓氏为主中国武术套路的另一特征 太极拳的五个流派,赵家拳、霍家拳、杨家枪、苌家拳、李家拳、孙膑拳、蔡李佛拳、岳家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 2 武术拳种形成的背景退出军事领域的以技击为主的武技在民间蓬勃发展。 3.武术拳种形成的文化内因 4.中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产生。 包括休闲的理念、追求艺术的理念、追求道德完善的理念 二、当代武术分类 1、套路:竞技武术套路、传统武术套路包括:少林、太极、形意、八卦等 129个流派。2、格斗:散手、推手 3、功法运动:主要讲解内容:竞技武术包括:竞技武术套路、散手、功法运动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套路:特点:以表演为主,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注重表;术化。散手、功法运动(功力大赛)。;内容:拳、刀、枪、剑、棍、南拳套路对练;格斗:散手、推手 功法运动 传统武术:少林1少林2、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翻子、猴拳、螳螂等,其它套路 武术文化鉴赏系列二中国武术:一种被当代误读的文化 中国武术是一种文化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浅析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载体,是中华儿女感情的寄托,更是华夏人民精神的支柱,作为一种文化它“见证”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技能它又“传承”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的情况下,以武术为代表的一些代表性历史性传承很强的中国古文化,受到我们周围很多人的忽视。虽然他早已淹没在社会流行时尚文化的浪潮中,但是继承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技能弘扬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武术可以说是源于流长、穷其内容,是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一种健身技艺,而且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男女老少锻炼,不受场地、设备、季节、气候等限制,是强筋健骨、陶冶情操、自卫防身的良好手段。而在当今武术更是以一种文化被世界各地社会各界的人士所喜爱;例如在体育界或是在艺术界都是作为中国的象征性的文化发挥其广泛的影响力。广大人们通过武打小说或电影、电视,对武术十分钟情,尤其是在家长对幼影、电视,对武术十分钟情。近年来武术这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已经走入了幼儿园。从幼儿发展武术方面会有利于打下坚实的基园。从幼儿发展武术方面会有利于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武术的发扬。 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甚至在某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文化。所以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竞技哲学、军事思想、人文艺术、医学理论、民族风俗和传统精髓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性 中国武术文化被中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而且在各民族之间成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套路表现出来,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的中国特有文化对国人它是无价的艺术珍宝,而对于世界它又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精神的艺术表现,所以传承中国武术技能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是体现我们每个国人民族性的重要表现。 (二)历史性 中国武术文化填充着中国历史,装扮着历史的色彩从而使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中有特殊性和独立性。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舞台,随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他不光承载着武术本身文化的特性,还联系着其他文化的特征,从而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三)哲理性 中国武术从古至今,它的存在于发展都与之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应运而生相互联系,无数的技能精髓所讲究的“天人合一”便是道家哲学的一种重要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岭南武术文化特征 摘要:从岭南地理位置、环境特征、邻近省份来分析岭南武术文化与岭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联系,并详细说明岭南武术中的拳种及其由来。 一、岭南的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1.1岭南地理位置 岭南文化中的“岭南”,一般指南岭(又称“五岭”)山脉以南,包括今天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1] 1.2岭南环境特征 1.2.1气候特征 岭南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气候上呈现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高温多雨,夏季闷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1.2.2地貌特征 地貌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混合存在,其中山地居多、河流众多,形成以珠江为主体的庞大水系,水源丰富。 1.2.3历史特征 在明代后,岭南得到迅速发展,历史上因为战乱等原因,中原人民多次南迁,他们与岭南当地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岭南文明进程,使岭南文化蕴含着包容同化的文化特征。 1.2.4地理特征 在明清及近代,岭南凭借较长的海岸线与政府政策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商业贸易,人员来往都很频繁,当地人思想较为活跃,因此岭南文化中也蕴含了变革求新的文化特征。 2、岭南的这些文化特征使得岭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独具一帜。 岭南武术是流传于中国南方北部五岭山脉以南各地方拳种的统称。岭南主要有五大名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新会)、莫家拳。 2.1、洪家拳 据史料记载,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 2.2、刘家拳 相传有三种说法,一是刘生、二是刘一眼、三是刘青山所创的,他们都是湛江人,都姓刘,故名刘家拳。该拳短小精悍,步型稍高,步法灵活多变,含胸蓄气,擅发短劲,出拳后肘微屈。刘家拳以灵为主,短桥短马、功夫硬朗、灵巧敏捷、步走四方、拳打八面。 2.3、蔡家拳 相传是乾隆年间少林僧人蔡九仪(一说蔡展光)所创。该拳流传地区很广,包括湛江、濂江、茂名、化州、吴川、中山、江门等地。蔡家拳以快为主,快速灵巧、敏捷多变、消身

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中国武术的文化渊源、文化特征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了探讨,以此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东方文明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学习中国武术。 关键词:中华武术精神文化意涵和特征价值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积淀,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博深涵养,共同培养了中华武术精神的中和养气、禅定参悟和宁静致柔之道。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和精粹。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以运动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中,具有传播发展民族文化的功效。 一、中国武术文化的源起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内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现在击剑、散打项目已经纳入各种比赛中,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已经实现。 二、中国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 1、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体育项目,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它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道家思想确立了中国武术的练功法则,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理论。 2、技击性。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 3、健身性。中国武术的健身功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整体性。生命在于科学地运动,武术的修炼方法讲究即练内又练外,即注重运气,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刚柔相济的健身方法,对人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作用和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 4、娱乐性。中国武术在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 三、中国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国武术的发展也要顺应形势,走向国际化,将会通过多种办法来大力推广武术。 1、走向国际化。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华文化,并且喜爱中国武术,奥运会上武术比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武术。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传播中国武术文化,提高武术的生命力,让武术文化被更多国家学习和借鉴,从而让他们了解中国武术和文化,所以武术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武术发展的科学化。武术的技术将更全面,动作规则将更合理,武术科学化研究将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文化特征

从中国文化角度解读武术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武术武术文化 论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在开幕式上给人们留下深刻 的印象,武术也借奥运这一平台在第29届奥运会上展现了风采并宣传了武术的精神内涵,尽管它不是奥运会正式项目,但是我们向全世界宣传武术的步伐又进了一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中国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武术运动发展来解读武术文化特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热爱武术。 1关于中国文化特点综述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概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和研究,梁漱溟先 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提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韦政通概括为十大特征,最后张岱年先生从宏观上提出七大特征学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特点可以阐述为: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⑥重人伦轻自然的道德主义特征;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陈江风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追求和谐统一的特征以及延续 性和凝聚力特征。一些学者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概括为:(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邱丕相先生在《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武术》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化是和平内倾型的文化;是儒道伦理型的文化;是艺术审美型的文化。总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通过深刻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从宏观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的特点理解为: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家族伦理本位;贵和尚中。 2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我心目中的中国武术文化 摘要:中国武术文化已经影响的不仅仅是习武之人,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无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都会从各种渠道得到中国武术文化的信息,中国武术文化并不是刀光剑影,而如清晨公园里人们在打太极拳养生,感悟人生等。 关键字:太极拳、李连杰、李小龙、和、强身健体 正文:我初步接触中国武术文化是在一些武侠电影和小说中,对里面那些高深的内功、气功以及各种变换的招术,令我痴迷不已。 令我影响深刻的李连杰拍的《少年张三丰》,里面的张三丰武学修养极高,我最神往的太极拳,运用起来行云流水,借力使力,以四两拨千斤之势,见招拆招,看似无招实则又招打遍天下无敌手。自从大一上学期学习了整套太极拳,让我对太极拳更加了解,太极拳中的各种招式,均蕴含着中国阴阳变换之道,当然太极拳只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小部分而已,太极拳也只是我了解中国武术文化的开始,近年来,中国武术已经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了解到中国武术文化,各种擂台争霸等等活动也逐渐进入大众眼帘,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叫李小龙,他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如流星照亮了整个宇宙!他对中华功夫的贡献,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是不能仅用几部传世电影和截拳道来衡量的。自创出一种全路叫截拳道,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除了去学校上课外,每天清晨他都要骑自行车送报纸,并在“周露比餐馆”兼职做侍应。尽管他每天的工作很繁重,他仍抓紧点滴时间补习英语和练习功夫。三年后的1961年3月,他从爱迪生

技术学校毕业,考入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心理系,攻读哲学专业。他选修的科目相当广泛,包括心理学、绘画、体操、西洋剑及西洋摔跤等等,其中尤以哲学为主要课程。经过生活磨练,李小龙不再像以前那样创任性妄为了。除了学习,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钻研武术上。他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广泛吸取世界各种武术技击优点和长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自创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武术技击法“截拳道”。60年代末,武术宗师李小龙功夫片疯魔世界。李小龙在泰国曼谷拍电时.由于在此之前李小龙已经凭自己的截拳道多次与空手道. 跆拳道.柔道.国术.西洋拳等比武,均未逢敌手,就差和泰拳较量.于是他决定挑战泰国拳.先战胜著名华侨拳师陈阿金.后经过阿金介绍与当地最有名气的拳王查儿.猜--------(绰号穿云脚) 比武.几个回合后泰国拳王被李快腿踢中中盘和头部.将泰国拳王结结实实地踢倒在地.从而改写中国功夫对泰国拳术屡战屡败的结局!为中国武术争光!! 但是我学习武术并不是打到别人,而是强身健体,从锻炼自己的身体到磨练自己的意志,其次才是保护自己。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中国功夫是不是花拳绣腿。是,也不是。中国功夫有2种,一种就是所谓的套路,另一种就是实战的散打。不避讳的说,中国人的黄色人种,决定了体格不如白种人,纯粹在力量上的对比取胜,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实战中的中国散打,往往走的也是闪避和灵巧路线。还有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比赛是有限制的,和“打架”是不一样的。比赛中躲闪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实际“打架”中,2个人纠缠在一起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内外合一、理气合一……”(周继旨:《论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模式的形成》,见《论中国哲学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下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动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圆而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循环不息。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

中国武术文化

武术心得 目录 一,身体素质的下降了解到武术与养生密切相关 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 2、武术养生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特征 1、实践性 2、内倾性 3、人文性 4、统一性 四、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思想观点 1、天人相应 2、形神合一 3、精、气、神学说 五、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内容 1、锻炼理论 2、锻炼方法 摘要: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武术文化逐渐融入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武术养生文化,并逐渐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理论系统。中国传统武术养身文化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武术、养生、文化 自从来到这边身体素质明显下降了,上课爬四楼就觉得气喘吁吁,还有各种大病小病也开始出现。在塔沟那边最欣慰的是饭菜不好但身体挺好的。以前自己身体不好但是在塔沟两年明显比以前好太多。虽然早上跑操很烦,但是无形中督促我们吃早饭了。到了这儿早上几乎没吃过饭。胃又回到高中时代了。由此可见武术与养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关很多曾显赫一时的文化先后消失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经过见千年的跌宕起伏后,仍传承不止,蓬勃发展。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文化遗产,历经百代,仍活力四射,影响巨大。养生又称为养性,保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所谓养,就是养活、保养、滋养。养生,即保养生命,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身心保健活动。养生活动,自古及今,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发展的同时,武术养生也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内容丰富,对保持身心健康,延缓衰老速度延长人体寿命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养生的起源 劳动是一切文化的起源,武术养生也不例外,原始社会,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和方法。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同猛兽搏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搏斗的技巧,并开始模仿动物的各种姿势,在这个过程中,武术应运而生,这些搏斗技巧和模仿动作就是中国

什么是武术文化

什么是武术文化?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发展前景 一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武术源于战争、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其发展变化受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有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的影响与渗透,具有内倾性、和谐性、艺术审美等特性。”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哺育下,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历代华夏民族不断创造、提炼的结晶和生活智慧的凝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二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三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不光有中医的理养生之道,更有道家与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太极哲学中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为核心的物质观。五种要素衍生出宇宙万物阴阳运动和变化中的相生相克关系,而中医和气功同源。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上的“三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产的根本。中医用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生命现象——疾病与伤患,气功用经络和精气神理论论述了生命功能——养生。气功是使精气神相互转化的技术。中医认为:“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肝藏血,脾主运 化”,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以固精、养气、调神,从而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道’原意道路,引申为规律,或程式。中国是农耕社会,长期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于西方社会以‘个 人’为本位的完全相反的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地丢弃,要代代相传下去’ 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古代人习武之人之所以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也是一种程式,也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太极拳的始祖之一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原虚君子,在选徒传艺中更是突出。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少林寺”传徒有 十戒”;武当有”十传十不传”、 ,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都属违反戒律,不予传授技艺。这些严格的武规、武戒,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将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华武术的民间特色和优良传统。在习武中培养传统武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重义轻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武术的真谛。中国武术理论认为人的身、心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心理修炼和武德培养是中国武术极其重要的内容,尚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一直影响着武术实践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进步性又有它的局限性,我国习武的个体和群体完全接

香港武术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摘要:从1841年开埠后香港武术文化形成入手,对香港武术发展阶段和文化特征进行划分和剖析。香港武术文化具有区别于大陆的中西融汇、南北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质。香港受长期殖民文化和海岛文化相互作用,致使文化发展形成“边缘化”和“向心化”,“衍生化”和“孤立化”的内在动因,从而使香港武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和现代文化交汇的影响下,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属性,同时又具有市民气息浓厚、商业化程度高、高度文化融合和原生态并存、发展和传播方式多元等鲜明特征。因此,开放性的多元化格局赋予香港武术创新的可能和持久的活力,研究和保护香港武术文化的生态格局对于当下武术文化的整体保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体育文化;武术文化;传统武术;香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4-0030-05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hong kong international guoshu association,hong kong) 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自古为中国领土。19世纪被英国以不平等条约先后割占、租借。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形成了特殊的香港文化。中国文化在此有着深厚的根基,同时,香港也拥有典型的殖民地文化特质。开埠以来,香港武术既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也具有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交汇的特点,可以说和香港文化的大特征一脉相承。特别是其遵循香港文化“开放、自由、平等”发展态势,使香港武术历经百余年的蓬勃发展而不衰。但是,对香港武术的研究尚显薄弱,其中一些重要议题,如香港武术和中国南派武术文化变迁之间的关联,香港武术和全球华语武侠文化相互作用关系,乃至香港武术和全球华人文化的身份认同和传统重塑等,至今仍是武术文化研究的空白。因此,有必要对香港武术文化进行整体、深入的考察,对其构成、源流、发展、特征等进行研究。 1 香港武术的构成和发展 1.1 香港武术拳种的构成 经前人研究已初步指出,香港武术拳种有62种左右[1]。但通过过去两年对香港主要武术组织的调研,以及对政府社团登记、警察档案等相关资料的查阅后发现,香港可知的武术拳种数量要大于这一数字,约为90~95种左右。按照拳种发源地和传入源头来看,香港武术拳种来源大致可分为珠三角、香港本地客家、泛闽南文化区,以及北方地域[2]。 1)珠三角拳种。 香港自古为广东新安县所辖,和珠三角地区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交流密切,长期以来,以洪、刘、蔡、李、莫为代表的珠三角拳种在香港占据最大比例。其中,洪拳在香港的流派最多,以“黄飞鸿和林世荣”一系最为知名,同时还有“凌云阶”、“莫贵兰”等支派。此外,流行于中山一带的“花洪拳”、“谭家三展”和王利流传“夜虎出林”等老洪拳,以及和客家“青龙潭洪拳”等派在香港也有一定传播。由陈享创立于19世纪30年代的“蔡李佛”,在香港主要有“鸿胜”、“北胜”、“雄胜”等派。其中,“北胜蔡李佛”在20世纪中后期的香港十分流行,代表人物为谭三。咏春拳在香港亦非常流行。①其中,得影视文化之利,“叶问咏春”在香港影响颇大,以其弟子梁挺最为知名[3]。另外,“阮奇山咏春”、“刨花莲咏春”、“蛇鹤咏春”等派在香港也有流传[4]。除此以外,李小龙是香港当代武术的标志性人物,他从实践出发,借鉴现代搏击、咏春拳等诸多技术特点,创立“截拳道”。并借由影视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关注度,对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武术道路更是充分体现了香港武术兼容并蓄、中西结合、和影视文化绑定等鲜明的文化特征。 除上述拳种外,还有“洪佛派”、“中外周家”、“少林铁虎门”、“柔功门”、“侠家拳”、“少林黑虎门”、“莫家拳”、“双龙派”、“佛家拳”、“南鹰爪”等诸多珠三角拳派也在香港流传。 2)早期客家拳种。 首先需要说明,这里所指的香港早期客家拳种,特指在新界一代生活,早在开埠前后就已移民至此的人口习练的拳种。如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邓氏家族,就是于宋末逃难落户香港的庐陵人,即今日江西吉安市[5]。这些早期客民具有特殊的宗族和氏族结构,是香港客家文化中极

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与方式

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与方式 (一)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 从武术传播对象即武术接受者的角度看,武术文化传播具有教育功能。武术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相比武术技术来讲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它承载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受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古代的“身传、口授”,发展到今天规范、系统的武术教育体系,武术文化基本上形成了习武者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武术习练者进行身心调节。在这些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中,我们要传播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概括起来,笔者认为高校中武术文化传播的应该有以下内容:坚定的民族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品质修养;“匡扶正义、操守节气”的浩然正气。这些武术文化内涵与高校的德育工作内容密切相关,政治方向教育中包含着爱国精神和民族志向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包含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匡扶正义、操守节气”等内容;道德行为规范中包含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内容。这些武术文化的思想精华可通过武术文化传播这一手段来传授给习武者。 (二)武术文化传播的特征 (1)优势传播性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所以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是从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向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流动。武术文化同样如此,在近代武术文化传播的过

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存在着时代的、经济形态的,甚至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因而分别处于较高和较低的两种不同发展层次,二者交流的主要流向自然是由东向西。这便导致了东西方武术在一个多世纪的交往过程中,后者处于劣势地位。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武术文化的优势传播性同样存在。 (2)传播的圈层性武术文化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器物层、中层的制度层和深层的心理价值层,那么武术文化在其传播中也不能不带有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传播的圈层性不仅表现在武术文化自身之中,也同样表现在武术文化的受体之中。从武术文化自身来看,器物层和制度层比较容易变动,较易向外传播,而心理价值层却往往表现出惰性的稳定状态,一般不易变动。这样,武术文化传播的圈层性就表现出器物层向外传播的速度最快,制度层次之,而心理价值层最慢的特征。总的来说,受体文化的圈层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圈和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圈.当外来的文化传播到受体文化圈时,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圈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所以武术文化往往首先被受过教育的人所接受,被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所接受。 (3)文化维模功能之制约性。文化的维模原理认为,当一个社会面临崩溃,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中时,传统文化会对外来文化进行顽强抵抗,产生一种封闭的文化现象,从而对传统文化自身起到维持和保护作用。解放前的中国,内战不断、政府无能、经济萧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外来文化必然要受到文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象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入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事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如孙福全《八卦掌》借助天地之气候形式法,《少林八卦五行功》按季节不同练不同的功法等。此外,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因而也是练功最佳方式与境界。如峨眉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

技击性:武术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外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如太极举以棚、履、挤、按、采、挒、肘、靠为主要攻法;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五拳;长拳以踢、打、摔、拿为四击;八卦掌以推、托、带、领、搬、拦、锁、扣为八法。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现攻防的特点。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 健身性: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娱乐性:中国武术早在奴隶社会就进入娱乐文化的领域。它以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精湛无比的技艺、精深广博的内涵,赢得了古今中外人们的赞誉,这是与武术本身的娱乐性分不开的。千百年来,武术以其独特鲜明的娱乐性体现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

浅谈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目前,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怎样使武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让武术跟上时代的脚步,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一、关于武术的概念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如果真正的给武术下一个定义“武术是什么?”那么恐怕多是众说不一的。其原因是中国武术有着几千年的纵向发展的历史演变,在经过这几千年的实践发展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且我国的武术是一个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武术的含义是随时间的变换而变化的。而且武术包含的多项价值在现代社会具体的表现平台上相互之间相容、兼容、排斥的矛盾,这也使得武术的含义并不能够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运动项目,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中国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四技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民族文化特点。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武术始终是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的,它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和技艺,这也是它能在历史长河中屡经厄运而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所在。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近来武术运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中国武术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武”的传统价值和规律,从而走入一条越发狭窄的小胡同,这不能不给这个吸吮了数千年文化乳汁的民族体育项目健康发展带来妨碍。同时,也引起了海内外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武术的文化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技击性。(2)健身性。(3)哲理性。(4)娱乐性。(5)可创新性。 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