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
《克和千克》单元教学分析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如,二年级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轻于父母的体重,会用掂量的方式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知道平时买东西时用台秤或盘秤称等。

本单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质量单位“克”及相应的测量工具——天平;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及相应的常见测量工具;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的知识结构如下表:

从编排层次来说,关于量的内容的编排,整套教材的编排有着相似的结构,例如本单元的编排层次和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上一致。具体到本单元,编排为如下4个层次。

(1)主题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主题图呈现了超市的情境,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2)例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认识较小的质量单位“克”,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较轻的物品的测量工具——天平,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形成直观

感受。

(3)例2。编排结构与例1相似,仍然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感受“千克”,并直接揭示克和千克的关系,借助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对“千克”实际质量的直观感受。

(4)例3。教学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

2.教材编排特点

在教材的编排上,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本单元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1)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情境及日常事物,基于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已有认知进行编排。

不管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都多多少少有些买东西称重的经验。教材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称重,以此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质量单位克或千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在认识克和千克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情况,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如口香糖、菊花茶和小袋瓜子,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克和千克分别用于计量较轻的物体和较重的物体。诸如此类编排还有很多,它们都体现了让学生在现实、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含义的编排思想。

(2)注重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受1克和1千克,为估量作好准备。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与质量有关的事实,已经有了初步的物体轻重的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其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学生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的感觉感知。为此,教材在本单元中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1克和1千克的实际“大小”的直观感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鲜明的“表象”,进而为后面进行合理估测建立好标准。如,在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时,教材不仅让学生借助掂一掂2分硬币的活动进行实际感受,更重要的是借助天平称物的活动,将1克的实际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黄豆的数量,再通过掂一掂加以巩固;又如,在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大小时,又使其直观地转化为2袋盐的质量,并通过用不同形式的秤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西红柿的数量,再掂一掂进行感受与直观化呈现。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克和千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注重估测方法的教学,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鉴于《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以及进行估量教学的好处,教材在编排常见的量时,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根据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情况,修订教材为落实对学生估量能力的培养,更是在编排上进行了细化,突出了估量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在学会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估测策略。如,第101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一估物品轻重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估量的方法——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估“量”。第103页的“做一做”则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找准标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实际测量反思自己的估量结果,逐步调整,最终培养自己准确的估量能力。最后则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应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估测的意识,同时积累了估量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估测方法。此外,教材在练习中又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进行估量,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估测策略。

(4)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术语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有多重”“轻重”等生活语言。

克和千克是常见的质量单位。虽然“质量”这个词是规范的数学或物理名词,但在生活中人们一般不用,而采用“重量”这个词(尽管在物理上这两个词的含义并不相同)。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质量”“质量单位”这种规范的表述。为了避免在教学时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教材弱化了对于“质量”这个名词的使用,一般用“有多重”“轻重”等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质量单位”这个名词也只在主题图和练习中用了两次。

三、教学建议

根据修订后的教材编排情况,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虽然在生活中普遍运用并经常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真切地关注。在教学时,需要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教学资源。也就是说,教师应将学生置人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或者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注重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这种观念的建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

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教材设计了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教学时,教师应在明确其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地利用。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活动素材,如,如果让学生感受克时找不到2分硬币,可以用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1克的东西代替,如1克黄豆等。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的感受就更生动了。因此,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是否能很好地能落实教学目标是确定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3)注重对学生估量方法的指导,切实使估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所谓计量(测量),就是把一个未知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而估量,本质上也是计量,同样少不了估量时用于比较的标准,只是这个标准可能不是1克或1千克,而可能是学生熟悉的10克或100克、500克等物品的质量。进而学生再用自己选定的标准去“量”。修订后的教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编排的。为此,教师应将这种思想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上。如,教学完例1后,应注意通过“做一做”让学生体会将1克作为估量标准进行估量时的准确性,必要时可以设计给出估计标准与不给估计标准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标准的作用。又如,完成第103页“做一做”的第2题后,可以让估得准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估计的方法等,使学生理解应先选定标准后再进行估“量”的方法。

最后,通过这样的多次活动,让学生经历不断地调整的过程,同时丰富学生心目中可以用来作为估量的标准的“质量表象”,如身边熟悉的一个或一些物品的质量等,逐步形成估测的策略,培养估量能力。

(4)建议用2课时教学。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增城市实验小学邓桂青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完整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克和千克》课堂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官陵湖中心小学陈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 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践生活是紧密联 系的,在实践生活中非常有用。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2分硬币1枚,小食品1包,100克的味精1包,500克的精盐2包。 教学过程实录: 一、交流信息,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感受到每种物品都有一定的重量,只不过有的重一些,有的轻一些。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哪位同学把你了解到的情况介绍一下? 生1:我的体重是54斤。 生2:一袋面粉重25千克。 生3:一包饼干重110克。 …… [评析]课前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做小调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习新知的兴趣。 2、师:通过你的调查,你认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单位? 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吨、两。 3、师: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克和千克(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单位好吗? 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表示物品有多重时,有的用克作单位,像一袋QQ糖重25克,一包虾片重10克,一袋味精重100克;有的用千克作单位,像小朋友体重30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箱苹果重20千克,等等。你有没有注意到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生:表示比较轻的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作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常常用千克作单位。

二、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你拿起面前的小食品,先跟同位互相说说你拿的小食品重多少克,然后把它放在手里,闭上眼睛掂一掂,体会一下它有多重。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 :我的虾片重20克,感觉很轻。 1 :我的草莓丁重10克,感觉特别轻。 生 2 师:根据你手中的小食品的重量,你能想象出1克有多重吗?你能不能想办法从你的小食品中拿出1克的食品?请各小组研究一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拿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这一包草莓丁重10克,我们数了数,正好有10个,所以这一个草莓丁正好是1克。 生2:这一包QQ糖重25克,我们数了数,有12块,所以这半块QQ糖大约重1克。 生3:这一包虾片重6克,有12块,所以这两块大约重1克。 师:每个小组都拿出了1克重的食品。现在各组同学轮流把这1克重的食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会一下它有多重。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轻。 生2:特别轻,像没有一样。 师:实际上,老师在课前称过,发现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现在请你把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闭上眼睛掂一掂,认真体会一下1克有多重。 师:1克有多重,大家有印象了吗? 师:请各组同学看看你们面前的材料,掂一掂,试一试,你觉得哪些东西大约重1克。 (小组活动。) 生1:我觉得三个图钉大约重1克。 生2:我觉得四粒黄豆大约重1克。 生3:…… [评析]通过掂一掂、试一试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知,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实践经验。 2、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叫什么名字吗?(蜂鸟。)它的体重大约是2克,也就是像两个2分硬币这样重。把两个2分硬币拿在手里,体会一下2克有多重。你能想像出蜂鸟有多小吗? 3、估计一小袋黄豆的重量,体会10克有多重。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实录与实践反思 教学内容: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85—86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引出重量单位,让学生认识到重量单位与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1、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商店买来的标有重量的食品、汽水、一桶10千克重的水、小豆子(黄豆、豌豆、胡豆等)、1克重的小石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汽水吗? 生:喜欢 师:那好,今天樊老师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如果你能够完成,

老师就奖励你10包糖果。如果你不能够完成,那你就得给我10包糖果。任务就是在10分钟内1人喝10千克重的汽水,你们敢不敢试啊? 生:敢! 师:看来这汽水,糖果太诱人了。显然大家还不知道10千克有多少,那老师告诉你们吧,10千克的.汽水就相当于我讲桌上放的这一桶水这么多,你们还敢试吗( 出示一满桶水) 生:不敢了!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量单位。 二、授新 1、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课桌上的东西,用手捻一捻,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估计一下他们有多重(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课桌上出示一些食品或标有重量的物体)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生:一瓶胶水大约2两一包夹心饼干大约半斤 一支牙膏大约1两多一袋盐1斤重 一个果冻重150克、、、、、、 (当有人说出克或千克时,教师应给予表扬,他真聪明,已经知道了克(千克)这个单位。) 师:好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们真聪明。我想你们在家里一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克和千克”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学习内容,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关于“质量”小调查,一方面是为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探究的学习情景,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是“从生活中来”,终究我们的目的还是要把它利用到生活中去的。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在数学教学中推崇与遵循的。 2、丰富教学活动,加强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手脑并用,在切身体验中感受“1克”“1千克”,加深了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课堂的“动”与“静” 由于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环节,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同时课堂上的纪律就有些乱,有些学生不能很快从兴奋状态中转入下一学习环节。如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保证课堂纪律,我想这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 城西小学唐万珍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 生2:蛋卷是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3千克。 生5:一袋牛肉干是50克。 生6:一袋盐是500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和千克》教学实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和千克》教学实录一、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6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 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 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 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一袋面粉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这节课,去年我是以一节公开课的形式讲的。课后在反思自我教学时,发现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尤其是估量一个物体有多重时,孩子们没有标准可依据。所以这一次准备课上,我认真的做了些工作。 课前,我布置任务: 一、学生作业:1、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记录下5个物品的名称和质量。通过实际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较轻的物体是用克来做单位的,较重的物体是用千克来作单位。2、让家长帮孩子们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前让孩子们感知一千克物品的质量,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发现,一千克究竟有多重。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作业:1、准备2分钱硬币(每人一个)。因为一个2分钱的硬币就是1克,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2、两袋500克的洗衣液。3、台称。

课中,我在讲解这节课时,我采用的直接导入的方式,借助学生记录物品质量,加深体会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可是我在处理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没有处理的很好。本想借助刚才记录的数据分类,孩子们的分类意识也不错,有按物品的类别分的、有按人的需求分的,于是我想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分类的依据而导致的。为了不使刚才的分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视频——用天平称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得出1克的质量究竟有多少。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表情,我紧接着出示了本节的活动,用手掂量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一克的感觉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扎了根,我顺着我的教学设计,那我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一千克有有多重呢?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一掂、猜一猜、比一比、称一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克和千克的换算上,前两个环节处理的很顺手。让学生通过算一算两袋500克洗衣液的质量和是1000克,让学生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克和千克》教案1

《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3、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从

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其二是小组分工的角色定位较呆板,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由于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学生对于“克和千克”缺乏生活基础。课堂上,我忽略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脱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整个教学过程,我巧引妙导,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一、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

克和千克公开课 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执教:黎昌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法制渗透点:(渗透法制教育点:一克冰毒就会让人坠入深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公开课《克和千克》课堂实录_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公开课《克和千克》课堂实录_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课”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 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称出1千克食盐,1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测方法。如: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各有几个;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几克等)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4、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一袋1千克的黄豆,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亲身感受物体都有轻、重,使学生对看不出、听不见的质量能够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的感觉而感受到,体验并比较什么“重”,什么“轻”。再想方设法使学生亲身感受“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食盐、拿起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与1克放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1千克苹果、梨大约有几个,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0f16326488.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0f16326488.html,]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0f16326488.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以下是一份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 课前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生带两袋食盐, 2、一台盘称、一个天平、一些1角硬币 3、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一步建立“轻”“重”的观念 1、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观察:从这一游戏当中,你看出了什么?(一轻一重) 2、想一想 飞行员和小蚂蚁同时从飞机上飞下来,飞行员安然无恙,小蚂 蚁为什么死了?(小蚂蚁很轻) 3、掂一掂 请同学们一手举起一本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有什么感觉? (书重本轻) 二、建立“克”的观念 1、建立1克的观念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个1角的硬币,掂掂有什么感觉?(轻)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天平及它的使用方法,并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 量的过程。 1个1角的硬币很轻很轻。再轻也有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使用它时:先调节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对准0刻度线。左边的盘子里放要称的物品(放上 一枚一角硬币),天平往一边倾斜,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重多少呢?比较轻的物体,移动游码,使左右两边平衡,晃动的指针对准0,读出游码上的刻度,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晃动的指针对准0,把砝码的质量加起来就是物体的质量。2)、称一称,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但对于重量单位却是头一次接触,像克和千克这样的重量单位,学生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因此,教学导入时,我设计了游戏及调查两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玩背人游戏,游戏中让学生感知人是有轻重之分的,同时利用课前布置去超市调查食品的轻重,说出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明白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分散了学习的难点。 学生在课前就已经与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这样就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容易被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利用了2分钱硬币,因为一个2分钱的硬币就是1克,我让每位学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体的轻重。接着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重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正确的表现。学生联想到如药片、玉米粒、发夹、图钉及学具盒中的小学具圆片方块等物品。由于学生的感觉还停留在自己的感官表面上,所以我又设计选择一样物品,再用天平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理解1克的概念。 在设计练习题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在教师

的指导下,学生使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验证,获得新知,从而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也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里需求。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我觉得孩子们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又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本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还算比较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质量单位的概念,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的密切结合。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