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01-10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得活动,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得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得质量。

3、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得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得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得价值。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得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得方法与策略估量物体得轻重。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师:您们喜欢小动物吗?瞧,小动物们正在玩跷跷板呢!

课件出示

师:小老虎与小松鼠怎么呢?

生:小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又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也把小老虎翘不动!

师:那小乌龟与小刺猬呢?

生:她们差不多重,玩得可好呢

师:其实不仅小动物们有轻有重,所有得物体都有轻有重,让我们到超市瞧瞧吧

课件出示

师:您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5个苹果1千克

生:玉米高钙饼干110克

生:大瓶洗衣液5千克。……

师:物体得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这里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生:克与千克

师:在我们得生活中您还见过其她得质量单位吗?

生:两,斤,公斤

师:对,在我们得生活中会用到斤、两、公斤,为了便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得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克与千克”

师:关于克与千克,您们想研究哪些方面得问题?

师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整理学生得问题

1:1克与1千克分别有多重?

2、1克与1千克得关系?

3、哪些物体得重量用克做单位,哪些物体得重量用千克作单位?

4、称物体得重量用什么工具,如何称物体得重量?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去展开今天得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得情境,以小动物跷跷板得活动场景很容易抓住学生得眼球,小老虎与小松鼠跷跷板怎么也翘不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因为小老虎太重小松鼠太轻,从而它们无法玩跷跷板得游戏,而小刺猬与小乌龟重量差不多所以可以很好得玩游戏,从而揭示不仅动物有轻有重,所有得物品都有重量。以超市得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得数学现象,使

学生观察到物体得重量可以用克与千克作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水到渠成得揭示今天学习得内容——克与千克。教师让学生说说想要研究得问题,教师整理归纳,让学生在课之始清楚明晰学习目标为学生下一步得学习奠定基础。)

(从情境中激趣,在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知识与学生得生活紧密联系)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得图片

师:要知道这些物品得重量,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生:瞧商品得标签

生:用手掂一掂

请小组内把这些物品拿在手中掂一掂,再瞧瞧标签,请生汇报,您掂得物品有多重,有什么感觉?

生:我掂得就是一包菊花茶,有15克,感觉很轻(生汇报略)

师小结:对,它们很轻。计量比较轻得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师板书克g)

师:在我们得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克作单位得物体?

生举例

(2)掂一掂,感知1克

每两个同学手中就放一个2分硬币,请大家把它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同桌轮流掂一掂瞧。互相说说什么感觉?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样个轻法?

生(像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告诉大家,这个2分硬币得质量就就是1克。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得感受它得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板书:1克(1g)。

(3)找一找,巩固1克得质量概念

记住1克有多重了吗?您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得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得质量大约也就是1克重?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得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等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您能从这个装满黄豆得袋子里取出重1克得黄豆吗?

师:您取出了几粒黄豆,您怎么判断它重1克?

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您有什么好方法?

师:很好,我们可以用2分得硬币做标准进行掂量,那怎么准确得知道几粒黄豆就就是1克呢?生:称一称

师:要知道物品得重量我们可以掂一掂,要知道具体得重量我们可以称一称,称比较轻得物体我们常用天平。

课件出示并播放声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得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这就是1克得砝码,最重得砝码有100克

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得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得物品与所放得砝码一样重。课件演示利用天平乘1克重得黄豆得过程。

师:瞧,7颗黄豆得质量就是1克,下面请同学取出1克得黄豆掂一掂。

师:很好,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到1可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请学生完成书中得做一做,估一估下面得物品哪些比1克轻,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您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得非常正确,您很善于思考,请每各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瞧包装袋上标签得方法,找一找您得学具中得物品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一克与几克)

指名说,一个果冻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中100克,一袋牛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楚要知道物体得重量可以用掂一掂得方法,渗透着对学生认知方法得指导,让学生体会1克得重量时,让学生用手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得感受它得重量,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得深度体验,在学生对1克有所感知得基础上,教师要学生在学具中找1克得物体,在让学生取出1克黄豆时,学生可以用掂得方法,但为了精确,引出了称比较轻得物体得天平,秤出了1克黄豆让学生再次掂量,并感受1克得黄豆有几颗,学生在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得情况下可以信信心满满得做“做一做”。在对生活中以克为单位得物体得掂量中,丰富学生得认知与感性认识,为学生很好得估测物体得重量奠定坚实得基础。

(1枚2分得硬币,学具中1克得物体,1克得黄豆,学生多次掂量感受1克得重量,丰富得素材充足得时空使学生得体验深刻而丰满)

2、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出示一箱苹果,1袋洗衣液,它们有多少克?还能用天平测量吗?还能用“克”做单位吗?生:不能用克做单位了,

师:为什么?

生:这两个物体太重了,而克这个单位太小了

师:就是吗,您怎么知道她们很重,用眼睛瞧瞧就行了吗?

生:不行,要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请学生上来拿这两样物品。

师:您有什么感觉?

生:很重,很费力,苹果使劲得抬都很难抬起来。

师:那像这样很重得物体用克做单位您们觉得怎样?

生:很不方便,

师:那我们能想个好办法吗?

生: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常人们计量比较重得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师板书千克kg)

1箱苹果净含量25kg,谁知道“净含量”就是什么意思?

小结:“净含量”就是桶里、箱里得物品实际有多重。

(2)感知1千克

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它与克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您就是怎么知道得?

生:瞧书

师:很好,通过自学先人一步了解新知识,就是个主动学习得好孩子!

师:出示一袋盐,瞧瞧标签,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

师:1000克我们就可以说成1千克,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教师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断句。

请同学们掂掂两袋盐得重量,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掂一掂2袋盐得重量,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师:请大家凭借刚才得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得物品中找出1千克得物品,再瞧瞧上面得标签,瞧哪个同学找得最准。

请找得最准得同学说说您就是怎么找得?

师:请同学们左手拿1千克得物品,右手拿1克得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您有什么新感受?

生谈感受。

想一想我们刚才称量得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得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轻得物品用克作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重得物体用千克作单位,称较轻得物体用克作单位,(举起一袋橘子)称这袋橘子,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一个橘子呢?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得实物,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用克做单位表示它们得重量已经不合适了,学生通过掂量发现它们很重,得出计量比较重得物体用千克作单位。那千克与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猜想,在猜想得基础上让学生将两袋盐进行掂量,观察标签,即一袋盐重500克,两袋盐重1000克,就就是1000克。顺理成章得出1千克=1000克。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1千克,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再凭借这种感觉在老师准备得物品中找哪些物品得重量就是1千克,在学生对这两个单位都有所感知得基础上,对这两个单位进行比较,清楚知道它们得适用范围,指导学生根据物体用合适得单位,学生对1千克得认识就是学生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得,因此它必将沉淀到学生得内心深处。

(生活使然,使学生感受到千克得产生就是生活得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充分得感知体验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得几种常见秤

师:要知道一个物品得重量,我们通常要用什么方法?

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

师:就是得,要确定某个物体得重量,我们要借助专门得称重量得工具——秤那如果我们要称一袋苹果得重量,可以用天平来称一称吗?

生:不行,天平只能称很轻得物体,

师:那测量比较重得物品,您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课件演示盘秤、弹簧秤、体重秤使用方法。

师:一袋洗粉得重量就是多少,一袋西红柿重多少,小朋友体重就是多少?您就是怎么知道得?

生回答略

师:通过对这三中秤得观察,您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得地方?

生:这三种秤都就是以千克为单位

生:当称物体时,指针指着几,就就是多少千克

师:称比较轻得物体我们通常用天平,称比较重得物体,可以用盘秤,弹簧秤,体重秤

设想一下,我们把10颗豆子放在盘秤上称会怎样?把一袋大米放在天平上称会怎样,把一

袋苹果放在弹簧秤上称一称又如何?

生讨论谈谈想法

师:那我们在称量物体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答略。

师: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具体要称量得物体,选择合适得秤来称。

【设计意图】:教师多次梳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要了解一个物体得重量可以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得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认识物体重量得方法得引领。展示以千克为单位得三种秤,课件演示,学生观瞧,教师针对重点提问,教师适当得点拨使学生掌握及明确重点。教师请学生设想用天平称大米,用盘秤称10颗豆子,用弹簧秤称一袋苹果会怎样,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领悟到要针对所要称得具体物体选择合适得秤来称,发展学生灵活得思维与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得能力

(针对具体得物体选择合适得秤来称就是学生在充分体验后得感悟与内化,就是学生思维得再发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1)在( )里填上合适得单位。

1个梨重150()、1个南瓜重4()、一个排球重450()、

一袋方便面重100()一个鸡蛋重50()一只公鸡重2()

一个西瓜重6()一桶油重5()一支铅笔约重180()

爸爸体重62()兰兰身高126()

兰兰得身高为什么不能用克与千克做单位?

(2)单位换算1千克=()克2千克=()克4千克=( ) 克简单计算1千克+1千克=()千克1千克+1千克=()克

(3)下面物品有多重,连一连

玉米书包牙刷小鹿

20g 100kg 400g 3kg

2聪聪得信

姥姥: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得鸡蛋两个,250千克得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得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与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得米饭吃光。

教师请同学们读聪聪得信,有什么发现,什么感悟?

生:要选择合适得质量单位,否则就会闹出大笑话。

3、1千克得棉花合一千克得铁,哪个重?

教师展示一千克得棉花,与一千克得铁,让学生判断

生:棉花这么多,铁这么少,棉花比铁重

生:棉花就是1千克,铁也就是一千克,它们就是一样重得。

师:那为什么棉花瞧起来比铁多很多呢?

生:因为棉花很轻,铁很重,所以很多得棉花就与一小块铁一样重

师:我们能不能就这样一瞧就判断谁重谁轻呢?体积大得物体不一定质量就重,千万不要让我们得眼睛骗了我们。

4(课件显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小得鸟类:蜂鸟重约2克。

世界上最大得鸟类:鸵鸟重约150千克。比一头普通得猪还重。仅鸵鸟蛋就约重1、2千克。教师请学生读一读,深刻感悟一下蜂鸟之小,鸵鸟之大,鸵鸟蛋之大。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得习题得设计使学生在充分对1克与1千克深刻感受得基础上,为不同得物体选择合适得质量单位,把物体与相应得质量连线。在“数学日记”中使学生感受到选择合适得质量单位得重要性,否则会产生令人嘀笑皆非得大笑话。通过比较1千克得棉花与1千克得铁哪个重,使学生领悟物体得大小不一定能决定物体得重量,有时候仅凭眼睛去判断物体得重量,往往会让眼睛欺骗我们,这里面很深奥得哲学思想,学生在教师创设得情景中定会有深刻得感悟与体会。“世界之最”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得趣闻,增长学生见识得同时亦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得兴趣

(使学生得学习向文本更深处拓展,向学生更广泛得生活空间拓展,向学生思维得更高层次拓展,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四:课堂小结,反思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得学习,您有什么收获?心情如何?对自己有什么评价?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得表现。

生自由得畅谈。

【设计意图】:学生自然总结所学内容,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得知识与技能得收获,同样十分关注学生得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得学习进行评价,切实提高孩子们学习得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关注知识更关注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学习,打造生命课堂)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完整版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详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文安县高头小学:刘丽娟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本班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悟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生活意识。教材准备 2分硬币1个,小正方体2个,回形针5枚,1元硬币1个,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请大家一手拿书,一手拿铅笔闭上眼睛掂一掂有什么不一样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拓展教学 任务一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感知1克的重量 (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 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那么重1千克的物体还用天平来称合适吗? (2)认识盘秤、弹簧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指针指向小1,应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准备好的秤,小组来秤一秤1千克盐后汇报,任意称你身边的物体。指名再来秤1千克的水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下面每个人都一手拿盐,一手拿2分的硬币,掂一掂感觉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国际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了称较重的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小明却遇到了一道难题,你们愿意用你学的知识帮帮他吗?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 【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三年级数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

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以克为单位的电子秤一台, 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一台,西瓜一个(整千克的),苹果一个,盐两袋,西红柿每组1千克,糖每组1千克,硬币1个.课前调查表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案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了解起点 2、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多重?分别用什么做单位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感知1克的质量 1、猜一猜 通过一袋牛奶糖18克,内装6颗,得知1颗奶糖是3克。每位学生拿出1颗掂一掂,感受3克牛奶糖有多重。在另一只手上放一枚2分硬币,与一颗牛奶糖的轻重比较,猜一猜这枚2分硬币可能有几克。(师:是不是一克呢?用秤来称验证) 认识各种秤,指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秤。 2、称一称。 (1)简单介绍电子秤,并引导克用字母g表示。 (2)用电子秤称一枚2分硬币,得知电子秤屏幕上显示还是“0”设疑激发学生思考,能用什么方法得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称两枚硬币,称出“2克”由此得出2分硬币重1克。 3、掂一掂 闭眼感受一枚2分硬币(1克)的轻重,交流感受。 4、找一找 把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学生在物品盘中找一找并汇报。(如:一个钮扣、6个黄豆、2个花生米、两个回形针等)让学生介绍找到1克物品的方法,老师适时进行小结。为什么1克的黄豆个数多?而1克的花生米个数少呢?

5、小结 (二)感知比1克重的物品质量 1、盘子里除了有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物品呢?让学生估三种物品的质量,根据自己估计的质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再用电子秤分别称,验证估的结果,若有误修正排列情况,直到正确。(一个果冻、一个面包、一包茶叶) 2、掂一掂 从三种物品中,找到最重的物品(100克)组内轮流掂一掂,感受100克有多重。 (三)发现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 1、算一算 一个物品100克。再逐个递增,计算出10个100克的总质量是1000克。(一起数到1000克) 2、称一称 指名学生拎一拎,再放在台秤上称,问:怎么台秤上显示的是数字“1”呢?启发学生发现台秤上的1指的是1千克。(简单介绍台秤)顺势介绍千克可用字母kg表示。 3、设疑激思 同样的10个物品数出来是1000克,而放在台秤上显示的是1千克,想一想: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它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 4、读一读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四)感知1千克物品的质量 1、小组活动 找大约1千克的物品:把找到的物品放到台秤上称;再轮流拎一拎感受1千克有多重。 2、代表汇报 介绍并展示本组找到的1千克物品是什么,说说自己拎1千克的感受。(例:2袋盐、5个苹果、一袋洗衣粉、一桶面条等) 3、拓展思维 1千克面条和装1千克的食品相比,哪个重些? 通过议一议,称一称得出结论:它们质量一样。由此说明: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下)年级将“克”和“千克”两个内容集中学习。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西宁市五四小学薛刚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 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出示主题图)前几天,这几位小朋友陪家长去超市买了一些物品,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6个苹果重1千克;一盒饼干重110克;一桶豆油重5千克;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发的小正方体,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非常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和千克》克的认识教案 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 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克和千克公开课 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公开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执教:黎昌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法制渗透点:(渗透法制教育点:一克冰毒就会让人坠入深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以及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或者犯罪所得财物的;)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环节目标:唤醒学生经验,从生活中开始提取学习资料。)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学生上来掂一掂,说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呢?(可以用秤称)二、认识秤,揭示课题。(环节目标: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并从生活中提取出质量单位,做好正式学习的铺垫。)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用秤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课前老师请小朋友们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谁来汇报? 师:听了,看了,你发现它们的单位名称有什么不同?(板书:单位。)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环节目标: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能初步估量1千克和几千克。会使用盘秤称重。) 师:(出示盘秤)这就是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师:是这样的,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6本数学书,两袋盐……)

公开课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公开课教案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85-87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她们在认识一些不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①在具体的生活生活环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和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②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③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克和千克 师:拿出你的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请同学们再把文具盒放在手里掂掂感觉一下。 生:好像比书重一些。 师:请同学们一手拿书,一手拿文具拿,再仔细感觉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在生活中,人或物品都有的轻一些,有的重一些,表示物品有多重,要用到质量单位,关于质量单位大家已经知道或了解哪些?

生1:表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用斤做单位,一袋面粉50斤。 生2:还可以用克作单位,一袋方便面100克。 生3:还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我的体重30千克。 生4:还可以用公斤做单位,1公斤就是2斤…… 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明大家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用公斤,斤、两做质量单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国际上就统一规定用克和千克作为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一、探究感悟,教学克与千克 1、认识克 师:1克有多重?请大家拿出准备的1角硬币看一看,放在手里掂一掂,一板这样的硬币重约1克。 师: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1克?(一个乒乓球,一个扭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举了那么多的例子。对于这些较轻的物品我我一般用克做单位,现在请同学们走进超市看看(课件出示)方便面100克,脆饼56克,火腿肠30克,牛奶200克,牙膏90克…… 师:有的商品注着净重300g,谁知道是表示什么意思?净重是包装盒里物品的质量)g表示“克”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现有请同学们把你准备的物品拿出来,看看它标注的质量是多少克,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多重。 2、认识千克 1千克多重?让我们来体验一下(老师把准备好的每袋500克的盐分发给4个小组,先观察一袋盐的质量,再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这两袋盐加在一起就是1千克,1千克=500克+500克=1000克,1斤=500克那1千克=?斤。 师:有同学提到1公斤=2斤,2斤又正好是1千克,那你能推导出1公斤的东西大约是多少吗?(1个鸡蛋50克,20个鸡蛋1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预设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预设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预设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 请学生上来掂一掂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预设1:用秤来称。 预设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全班交流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教师提问: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请学生说说。 教师:看来,同学们平时不太接触,因此对1千克到底有多重估计不是很准确,接下来老师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咱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到底有多重。 2、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袋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数学教案-千克和克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

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9910851771.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9910851771.html,]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9910851771.html,]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8 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指导】 本单元内容可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知道物品有多重要用秤去称,从商品的包装标示可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要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第二层: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时可多为学生提供几种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为了和国际接轨,向学生介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约是1克、1千克的物品,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克=1000克。 第三层:为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介绍一些常用的秤,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一些常见秤的数值,巩固实际测量经验及质量观念。 本单元的教学必须从生活中来,在操作中巩固,在实际应用中掌握。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 1.克和千克的认识…………………………………………………………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架天平、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几粒黄豆 学生:四人小组一袋食物(10克胡椒粉、100克方便面、50克薯条) 四人小组一个信封(一粒黄豆、1枚1角硬币、1颗牛肉糖、1个果冻)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 【情景导入】 介绍工具,引入课题 先让体重、身高有明显差距的两名同学在黑板前站一站。 师:看着他俩你们想说什么? 生:(小明比小刚高。)(小明比小刚重。) 师:小明比小刚高多少呢? 生:20厘米、15厘米、22厘米……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谁估计得最准呢? 生:用尺子量。(请学生来量,并出示结果为15厘米) 师:是呀,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高多少,我们可以用工具——尺子去量,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那要知道小明比小刚重多少,该怎么办?要用到什么单位呢? 生:用秤来称,要用到重量单位。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克和千克复习课》教案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复习课 一、复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及第107页12题。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教材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的必要性。结合主题图,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通过掂一掂的活动形成直观感受后,认识称物品的测量工具,并继续借助天平使学生对1克、1千克形成直观感受。借助前面学习中积累的直观感受和经验,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深化本单元知识的学习。练习用不同形式的题目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有趣的呈现。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对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估测能力的提升。 二、复习目标 1.通过交流单元知识整理,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有一个较深的了解,体会质量单位的作用。 2.通过举例、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表象,利用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3.四人小组交流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用电子称称量物体的质量进行验证。 4.综合运用质量单位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估测能力。 三、复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解决问题。 难点:质量单位正确表象的建立。 五、复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复习任务: 1.第一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都学会了什么?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表格等)把这个单元所学进行整理,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困惑的是什么? (3)你会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吗? 2.举例说明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堂设计 1.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复习第八单元。(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整理和复习)2.交流梳理结果 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后推选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 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 汇总: (1)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1克→1枚2分硬币的重量,1千克→两袋500克盐的重量。1千克=1000克 (2)解决问题:想:1克、1千克大约有几个常见的物体重 估:通过掂量物体进行质量的估计 选:选择合适的单位 师:在这个单元中,记住1克、1千克的重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解决问题。比比看,谁记得最准 3.及时检测 (1)请举例说明1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一些。 (2)抢答: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3)举例说明1千克的重量,同桌互相判断谁的更准确。 (4)抢答:质量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5)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 7粒黄豆大约重1(),1包餐巾纸重5(),1瓶洗衣液重5(),1箱苹果重20() (6)你能估计出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寻找身边最感兴趣的三个物品,先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85——87的内容,练习十八第1——3小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并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并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即1千克=1000克。同时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最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材通过一个超市里的购物情境,引出了克和千克两种不同的质量单位,并且用2分硬币和1千克的盐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接着通过两包500克砂糖的叠加,引出克和千克的关系。还介绍了各种不同用途的秤,让学生明白要知道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练习中有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且根据称得的数值改变自己估重的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从未进行有关质量的系统学习,但是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质量。质量不像长度可以目测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知道不能仅凭物体的大小来判断轻重,要用秤来称,但是学生对质量单位没有很具体鲜明的认识。本课要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形成鲜明的表象,建立好标准,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且在课中安排估测活动加深和巩固对两个质量单位的理解,也为他们今后在生活中进行估测时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估重的方法,建立身边的常量意识。 【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实践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袋装500克的盐2包、6台盘秤、天平、鹌鹑蛋、鸡蛋等物品。 小组准备:一袋盐、一些水果、包装洗衣粉、2分的硬币、图钉、纽扣、包装的零食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在课件中出示P85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重点 引导学生说一说图画上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2、引出课题。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 3、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克和千克呢?让学生在课前准备 的物品中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由直观的超市情境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再通过在自己的物品找克和千克,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解决问题

篇一:《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版第四册新授课) 《运用克与千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主要教法:电化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交流搜集到的生活中一千克的物体。 二、复习巩固:准确说出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三、新知探究 (一)谈话引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们还记得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吗?2、谁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吗? 3、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二)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克与千克有关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三)新授。1、探究1千克物体有各有几个。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苹果),让学生猜一猜。验证:猜一猜1千克有几个苹果呢?猜不出来,那怎么办呢?(用称称)。2、动手操作,拿出你们带来的水果(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分别称出1千克有几个苹果、几个桃子、几个梨。3、交流:4个或5个苹果有一千克,4个桃子有一千克,4个梨有1千克。 4、课件演示几个苹果有1千克,几个桃子有1千克几个梨有1千克。 5、活动:填出课桌上的表格。 6、师: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从数量上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如都是 1 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每个苹果大,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 1 千克个数就多。(四)深入推理出示课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该怎样解决呢?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 20 个苹果。师:问题: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①千克吗?你的方法是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生1:我的书包大约有 3 千 克,我拎了一下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我估计这一袋苹果有 4 千克。教师质疑:是不是 20 个苹果一定是 4 千克呢?什么时候 20 个苹果比 4 千克重?(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苹果大一些,20 个苹果就比 4 千克重。)师: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 20 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 5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 (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 4 个苹果 1 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师: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分是 4、5 个 1 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