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农村社会学年级:2012级

学号:1211010337

学生姓名:444444

摘要 (3)

Abstract (4)

引言: (5)

1农村教育的含义: (6)

2中国的教育模式: (6)

2.1父母教育 (6)

2.2留守教育 (6)

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7)

3.1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模式单一。 (7)

3.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7)

3.3农村中小学规模逐年萎缩,许多学生离开学校。 (8)

3.4教育观念落后。 (8)

3.5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8)

4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8)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摘要

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主制度的发展,教育水平高的国家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高。然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落后的社会现状能否改变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教育的落后导致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因此我国农村教育现状有待改善。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现状

Problems in rur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uggestions

Abstract

The degree and level of a country's education development determines a country'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Countries with higher leels of education correspon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high also.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lso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ural social status can be changed to some extent,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ll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ural life.At present our country rural education exists many problems, due to the backward education led to the our country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low level of farmers' life, so China's r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 The rural education;The ru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些地区的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居民分布广,而且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的农村教育呈现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本文以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立题,对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基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1农村教育的含义:

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类教育的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涉及面向农村人口的各级各类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农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村教育是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农村教育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具有城市中心倾向,因此我国的农村教育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现在我国的农村教育片面强调正规学校教育,升学教育,学历教育,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内容被忽视,导致学生走向农村社会后发现“用的不学,学的不用”。

2中国的教育模式:

2.1父母教育

父母教育是指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父母把应试教育思想当着核心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他们却没有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某些问题。很多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被强迫地做了,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也要求出色的完成。殊不知这是对孩子自身发展最大的伤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常言也说得好:扬长补短。我们只能先扬长,然后才能补短。

2.2留守教育

由于中国农村比较贫困比较落后,而如今受教育的开支更是不在话下。用长辈们的话来说: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我们这样贫穷,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它送出来。这是基本上所有农村人心中的想法。避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过同样的生活,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更多的金钱来供自己的子女读书。所以双亲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而据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万,当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样的一个局面如何能保证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大多数爷爷奶奶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最多照料他们的衣食生活。对于学习及道德品格上的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因此孩子得以机会更多地放纵自己,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给中国农村的教育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

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教育模式单一。

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教育的条件和教育质量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当城市的孩子都享受着高科技教学设备上课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还在用着先辈们留下的教学器材,城市的老师都是专业化的教师,而农村的老师都是没有经过正规教育培训的。二是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对科技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在的农村教育是以面向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为导向,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3.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但是这么少的支出基本上大部分被投入到城市教育,有些城市的学校每年可以享受上亿的教育经费补助,而一些农村学校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特别是平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更少。教育投

入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师资缺乏,另一方面教学设备落后。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3.3农村中小学规模逐年萎缩,许多学生离开学校。

虽然,在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进展了十多年,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并不像城镇这样普及,这也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3.4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5农村教师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条件恶劣所以大多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去,这就导致了农村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4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对原来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全方位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学校出来教授学生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教授操作技能,不要让学生和家长有“学的不用,用的不学”的观念。

二,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许多农村孩子不是不愿意去读书,谁不愿意走进知识的海洋,只是出于无奈。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推行义务教育,对特别平困的地区投入应该比其他地方多。

三,国家应该对去农村教师给予鼓励。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把教师的薪酬等级划分,特别平困地区的老师的薪酬最高,城市地区的老师的薪酬最低。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

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

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8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千公顷,粮食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了77.72万吨和3.51万吨。种植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投入的增大和农业科技的综合应用,截止到1996年,全区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了71.4%,机耕面积达7.9%,机播面积、化肥施用面积、农药施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13.9%、68.4%和45.7%,使耕地的潜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效率得以极大的发挥。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达4051.13公斤/公顷,油料单产达1916.91公斤/公顷,分别比1978年增长61.7%和1.2倍。从 而使种植业在第一产业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高达49.9%。二是畜牧业生产成绩显著。西藏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1996年,畜牧业从业人员38.31万人,牲畜年末存栏达2283.41万头只,出栏(牛、羊、猪)399.98万头只。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畜牧业产出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牲畜(牛、羊、猪)出栏率达17.9%,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肉、奶的产量达到了11.54万吨和16.6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4倍和77.9%。畜牧业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已成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测算,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畜牧业占47.8%,农牧民纯收入中畜牧业占19.6%。三是林业生产稳步发展。西藏的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处于前列。1996年,林业从业人员1004人,创造林业总产值超过了八千万元,实现增加值0.61亿元,成为农业经济中的又一重要产业。四是渔业生产开始起步。近几年来,以城市郊区为主要生产基地的渔业生产突飞猛进,极大地繁荣了城市市场供应。 3、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996年,西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75元,比1978年增长4.6倍,而且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资料显示,1996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69.17辆、缝纫机41.67架、收音机和收录机69.58台,而且摩托车、电视机、照相机和洗衣机等现代耐用品也已走进农村普通百姓的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已超过10台,这在二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目前,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得以改善,消费结构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农牧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已由1985年的269.60元提高到1996年的733.02元,增长1.7倍,且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食品消费下降3.1个百分点,衣着和日用品等其他非食品消费分别上升了1.1和2.0个百分点,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学院103班58号李荣强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我国有着占全国人口绝对比例的农村人口,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直接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求破解策略,以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经费投入;教育管理 一、何为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当代语境中的农村教育应该是一种发生在农村、同时面向农村和城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中国现代化及和谐社会的实现而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实施中要处理好面向城市和面向农村的关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结构关系、工具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的关系。农村基础教育面广量大,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上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的农村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党和政府对农村教育实行了多项倾斜政策,对农村教育

的资金投入大幅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教育事业虽然总体上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基本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尽管是初步的,广义上的实现)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2006年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制度。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约占九亿人,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然而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就是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农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近几年来,国家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比如2001年,2002年,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87%,3.19%,3.41%。也就是说,2001年比上年增涨了0.32个百分点,而2002年却只增涨了0.22个百分点。 而且,从数据可以看出,教育投入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很小。在有限的经费中,真正落实到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更是少的可怜。由于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自然不会太好,许多小学不要说现代化设备,就连基本教学设备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育运转的资金都奇缺。这主要原因在于:东部、中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越是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国家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就越高,越是经济和教育发展落后地区,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越低,我国政府

【最新】加强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加强农村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我国农村环境形势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纳方。但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发严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在我国虽已开展多年,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环境教育宣传工作还显得相当薄弱。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普及覆盖面不广,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环保价值观的缺失。 解决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农民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小康生活才能真正全面实现。因此,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农村人群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杆、家禽粪便等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因此,环保宣传工作

要适应新的形势,应将提高农民环境意识作为今后宣传工作重点,面向乡镇和农村,运用广播、报纸、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环境知识的宣传工作,让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减少在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污染。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形式,大力提倡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幻灯、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以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围绕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向农民宣传绿色食品知识,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不仅要参与生态环境意识教育,而且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起到模范表率作用,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 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识 摘要 今天的中国,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走向新的辉煌;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上谋划新的发展。教育,是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是国家跨越式发展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 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国际教育与人才竞争中存在着巨大危机:发达国家已经迈入知识型经济社会,而我国人处于工业化中期,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面临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强大的国家。这就需要我们对目前的教育进行较大的改革,对未来的教育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相匹配。否则,教育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关键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体会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的制定共分四个阶段:调研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审议完善阶段。《纲要》的制定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民主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全党全社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伟大实践。《纲要》的制定充分做到了广开言路、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凝聚共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全民参与。尤其在《纲要》文本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界人士踊跃参加。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小学生,甚至包括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纷纷以热烈的主人翁意识提出意见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类媒体对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纷纷进行报道,参与热情前所未有。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条条充满热切期盼、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一篇篇凝聚智慧的意见和建议,如股股清泉、似烈烈热火,为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广集众智,注入生机活力。 《纲要》分为四个部分: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其中发展任务部分主要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体制改革部分确定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的总体改革目标。保障措施部分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习,我认为《纲要》主要有以下亮点。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以上各条例的颁布,表明学前教育将作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存在问题与建议 主要表现为: 一、村庄布局散落,土地资源浪费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全乡先后历经过多次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行政村的设置始终没有改变。全县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地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 二、水源受到污染,人居饮水质量堪忧。特别是近几年来,受经济发展所迫,在利益最大化驱动下,一些企业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排污管理不达标,导致部分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总量较大,规模不够,散养多,粪便随意排放,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农村居民饮水不仅出现量的短缺,而且引发质的下降。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不降解垃圾,随雨水深入地下,地下环境日益恶化,10米以内水质水垢较多,严重影响群众健康。 三、公共资源短板,城乡“二元”差距明显。全县各方面专业型人才匮乏,引进机制不优,普遍呈现青黄不接问题。与城区相比,全县各乡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表现在:全县完全制中学基本集中在县城、乡镇政府所在地,偏远行政村许多家长放弃农活,专职陪同孩子上学;各乡镇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病源稀少、门庭冷落,县城以上医院排队就医、人满为患;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开展的文化活动有限,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较多,农民兼职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

较为严重。 四、垃圾随意堆放,卫生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当前的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堆放较多,房屋周边乱搭、乱建、乱堆现象严重,个别试点村虽修建了垃圾中转站,但村民自觉性较差,清运垃圾过多依赖于政府集中整治,清运时也是拉送到沟渠地带,随意堆积,给临近河渠带来污染。厕所多以旱厕为主,就地挖坑,夏季蚊蝇到处乱飞,很不卫生。部分村庄养殖大棚建设在村子中间,畜禽粪便给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大气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对农民群众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五、房屋建筑传统,居住质量整体不高。除城区建筑住房有统一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外,全县各乡镇的农村房屋建筑都缺乏整体规划和可参照建筑质量标准,往往根据宅基地朝向和自己的喜好进行修建兴建,布局较乱。抗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差,美观性和建筑质量都有待提高。 六、村民出行不便,村内巷道硬化率低。全县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修建不归一个部门修建,各行政村的村内巷道硬化普遍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断头路较多,衔接性差。自然村村硬化率较低,部分自然村村内巷道没有硬化。一到雨季,泥泞的道路给广大村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二.对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留子孙一片青山沃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 一、加强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布局调整。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目标,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本人在农村小学任教七年来,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转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校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现所处地区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经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本人就所在

的漳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属民师转正或直转。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总是自以为是,教师间缺乏探讨和交流,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不闻不问。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到位,对国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视而不见,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采取违规施教,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纵观我县农村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学生及家长

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离开家庭后接触社会教育的第一基站,其环境质量对于幼儿发展的水平及程度有直接影响。农村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教育环境质量的好坏对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农村幼儿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结合我国某省农村幼儿园建设现状,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我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及其质量的重视。农村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教育环境质量的好坏对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村幼儿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某省农村幼儿园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之处。

一、研究方法 根据某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将该省内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是经济较发达的一类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二类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地区。从这三类地区中随机选取21所乡镇及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估表(刘焱等制作)对其教育环境质量进行检测。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教育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在21所幼儿园中,教育环境质量及格率为85.7%(18所),一般占4.8%(1所),不及格占9.5%(2所)。其中,在一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为100%;二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占85.7%(6所),一般占14.3%(1所);三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占71.4%(5所),不及格占28.6%(2所)。通过这一结果可看出,该省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及格率尚可,一类地区幼儿园教育环境整体质量优于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 2.具体调查结果 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营造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和生活活动都是决定其教育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对现阶段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有一个准确认识,我们对21所农村幼儿园这几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1)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谈谈你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看法 模拟题 把孩子从“教育GDP枷锁”下解放出来,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真正的实现教育的本质,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 作的通知》提出: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 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上 述要求落实到教育考核上,就必须摒弃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是从,告别简单依据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对教育干部、校长和老师进行奖惩的做法。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头一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正迈出实质性步伐。但是,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记者 调查发现,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大会小会仍把高考升学率“晒”一下、排排名,学校依 然把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奖金与升学挂钩,老师依然把升学排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而学 生则因此被赶上“时间加汗水”的题海升学之路。地方政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 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一些教育专家指出,中央提出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教育是兴国之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高考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改善,我 们可以欣喜的看到教育改革的成果。但是在收获成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之处。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一些地方政府把“人民满意”等同单一的升学率 指标,于是“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成了考核指挥棒。中央早就提出了不以考试成绩 和升学率论英雄的要求,缺的是地方对违规者的监管和查处。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媒体, 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多数人对高考改革的关注比较狭隘,基本局限于今后到底考几 门科目、考几天、成绩怎么算等问题。英语到底还重不重要,该花多少精力等等,地方政 府重视高考升学并不错,但只抓高考升学率,就像经济只抓GDP一样,必然导致种种问题。 我们要向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真正的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 到快乐,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完善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考 核办法,并把着力点指向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师德建设长 效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济保障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呈现出的分散性已越来越无法适应以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土地流转问题,是我们当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认识不足。大多数地方重视不够,对土地流转缺乏正确的认识。一是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一般不会转让承包地,“种田养家”“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转出土地。二是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研究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农民流转土地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对务川县分水镇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乡村振兴中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 二、调查对象 分水镇中学、中心完小的老师、学生及部分家长。 三、调查内容 了解中学升学率、业务教育完成情况、学生及家长对业务教育的思虑。四、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实地走访、收集资料。 五、调查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8年2月2日到2月8日,制定调研计划和调研目录,整理此次调研所要掌握的问题和实现目的。 第二阶段:2018年2月9日到4月2日,实地调研 第三阶段:2018年4月3日到4月20日,撰写调研报告

务川县分水镇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且当今时代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要转型,必须有农民思想、心态、人格的转型,这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分水镇教育发展现状 分水镇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下辖镇,位于务川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务川至重庆彭水、武隆干线公路穿政府所在地的集镇而过。是务川北上重庆、通江达海的主要途径。东与茅天镇交界,南与砚山镇相连,西与泥高镇接壤,北与浞水镇毗邻。境内属典型的高山、半高山地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有锦鸡、五步蛇等珍稀动、植物品种齐全,有“活化石”野生银杏,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红豆杉,兰草繁多,桂花遍布,素有“兰桂之乡”的美称。 当前分水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中心幼儿园1所及村小学3所,共有中学生500多人,小学生600多人。去年分水中学高中升学率为45.2%,职业学校升学率为28.2%,小学升学率99.1%。其中包括部分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上学及县城升学的学生。 二、调查结果 由于此次调查问卷被老师当成了课堂作业,同学们对我的问卷作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从对问卷的统计来看,61%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9.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9.5%的学生害怕学习。而且,我在调查中还发现,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6%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崇洋媚外,对以后的生活一点用处没有。关于学习目的,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约一半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约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就业,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没有考虑。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考大学的的打算。而有务农打算的学生很少,不足十分之一。学习态度上,同学们还都比较认真,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说能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老师讲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上,80%的同学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古板,和同学们的交流不多。还有一些同学不理解九年义务教育,说没有学完的必要。一半以上的同学觉得家长教育很不得当,只关注自己的成绩。 许多乡亲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可是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公婆,下有孩子,农活家务一大堆,自己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家长表示高中和大学高额的学费是他们更愿意认孩子学习一点

全面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全面改善学校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学校全方位环境改善项目旨在对学校的用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善,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卫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从2006年起,我们在中国多个地区进行了项目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项目实施背景 大量证据表明,校园内良好的水与环境卫生设施和个人卫生教育,对于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促进其发挥潜能将起到积极作用,这些作用包括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高上学出勤率、减少旷课率、提高学习表现、促进性别平等和关注弱势群体等多个方面。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20xx年的最新统计,全球约有5.7亿名儿童在校内无法享受基本饮水服务,约有6.2亿名儿童在校内无法使用基本厕所,约有9亿名儿童在校内无法使用洗手设施,这导致了大量在校儿童存在感染相关疾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在校儿童腹泻感染案例超过40%发生在校内而非家庭。全球每年由于腹泻导致儿童损失的在校时间约为2.72亿天。而在发展中国家,约有三分之一的在校儿童感染寄生虫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学生的上学出勤率和学习表现,更是导致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

国外相关专家开展的一项对比研究发现,持续提供肥皂并开展洗手教育项目的学校,比没有这个项目的学校学生更加健康、学生旷课天数减少了54%。(来源:Bowen,Anna,et al.,“A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a Handwashing Promotion Program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s”,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以上现实和数据告诉我们,改善学校饮水和厕所卫生、开展个人卫生教育是保障在校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是一项有利于在校儿童健康成长的长久性事业。 二、项目实施过程 2006年,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次启动了学校水、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试点项目,旨在为中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儿童提供安全饮用水、改善环境卫生设施(主要指厕所设施)及洗手设施,并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007年,项目支持开发了《中国农村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指南》,这是中国首个有关农村学校厕所的技术指南,其中明确了学校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建设要求、技术选择、维护与管理、评价办法等,还对学校健康教育及其相关活动提出了建议。 在经过五年项目试点实施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2011年,教育部与当时的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重点对校园饮用水设施、洗手设施、宿舍、食堂、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并建议各地在贯

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论“从做中学”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0 引言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20世纪对东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做中学”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学习论命题,反应了杜威的生存论学习观。杜威对“从做中学”思想的系统论述,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00多年过去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仍然充满了生命力,然而,由于没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实践品性,许多人误认为“从做中学”只是一种带有盲目摸索性的个人活动,否定理智因素,是一种简单的躯体运动和操作。理论上的偏颇,致使其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种种误区。本文力图从“实践”的角度认识“做中学”的内涵及其真义,希望对当前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1 杜威“从做中学”学习理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他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原则。

1.1 提出的时代背景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出的。美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脱离社会,一方面脱离儿童。当时正值美国工人运动迅猛发展,要求普及教育,而资产阶级也需要能为他们创造剩余价值而又不惊扰他们安宁的顺服而文化高的工人。杜威的理论研究围绕两个课题开展:一是,使美国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拍;二是,使美国学校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合拍。这正符合美国社会的现实需求。 1.2 提出的现实依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提倡学校采用被动的“静坐”“静听”的方式,,杜威则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提出“从做中学”的方式。杜威认为: 1.2.1 “从做中学”是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指出,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第一阶段的知识表现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而人们最初的、保持最牢固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景开始,“从做中学”,儿童能在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因而开始他的自然的发展进程。杜威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将在调研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向与会各位作 以简要的汇报交流。 一、总体印象 从调研情况来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农村公路 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县、乡、村各级都抢抓国 家加大对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历史机遇,切 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级 领导高度重视。县乡各级都把农村公路建设列上重要议 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夯 实了工作责任,强化了工作措施,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 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农村公路 建设投资非常大,仅靠县乡财力远远不够。为解决资金 问题。各县想千方、设百计,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的同时,县上也都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落实配套资金,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动员群众筹资筹劳,缓 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压力。三是建设标准高质量好。在 农村公路建设中,牢固树立了质量第一的观念,坚持项 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保证了农村工路建设质量。四是建设成效十分明显。所 到的几个县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为支撑,以通村 道为延伸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通村水 泥路从无到有,建设势头十分迅猛。五是后续管理积极 跟进。县上都分别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局和乡镇农村公 路管理站,有的村上还配备了农村公路管理员,不断加 强对乡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保障乡村公路安全畅通。 二、存在问题 虽然“十一五”以来,农村公路建设成就巨大,但 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前几年农村 公路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条件相对较好镇村,下一步要 建通村公路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地处偏远的村子,自然条 件差,建设里程长,工程难度大。二是随着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和投资加大,而财政的配套能力和群众自筹能力是有限的,资金 不足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重大问题。三是随着国道 “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超载车绕行到县乡公路 上来,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日益加剧。四是农村公路管理 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通村公路重前期 建设,轻后期管理,公路养护的队伍和力量薄弱。 三、几点建议 1、重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统筹规划。围绕与国省道

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

新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 摘要:新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指引。教育政策对教育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与作用。60余年农村教育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政策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出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亮点与特色,也由此开拓出农村教育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农村教育的政策经验寓含着政策代价,是与不断正视和不断克服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政策问题相联系。深入总结和认识农村教育政策经验,对于推进新世纪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政策影响;政策经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12)05-0045-06 收稿日期:2012-07-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BGA060028)作者简介:张乐天,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1009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农村教育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斐然。时至今日,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发展,从政策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经验予以分析讨论。 一、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之关系简析

本文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研究假设是:农村教育发展与教育政策有着深刻的联系,教育政策对农村教育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的分析; 1.从农村教育发展蕴含的政策要求及其必然依存的政策环境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教育发展,包括农村教育发展,都有一个关于发展目标或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农村教育发展目标或方向的定位一定是政策的定位,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以确定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教育政策的引领作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目标与方向的引领。其次,农村教育发展必然含有关于发展任务的表达。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任务也来自政策的规定,即教育政策规定了不同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同任务。再其次,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式与途径也往往基于政策的要求,即政策许可或鼓励以某种或某些方式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从以上三个层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与政策的要求、规定密切相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教育发展中,发展农村教育,本身便是一种政策性表达。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环境。“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在政策环境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因素较为突出与重要。而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和政治文化因素又深切地蕴含着政策性,烙下了十分鲜明的政策印记。它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创设了环境条件。

农村教育环境下的国学教学

农村教育环境下的国学教学 “国学”是近几年来随处可见的词语,学校掀起国学热已成趋势。然而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说起“国学”,教师怕教,家长无所谓,两头不热,卡在中间的学生自然也就热不起来。那么,在农村教育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国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转变观念看待国学 教师站在国学教育的最前沿,唯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国学”呢?广义的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所以教师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国学定义为“三百千”或是几部经典,而是要用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国学。“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根本和源泉。在教材中其实处处都有国学的影子,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发现、又如何将这些零碎的部件展开或整合然后传递给学生。民族文化的形成,国民道德的养成,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学”注重人格教育、行为教育,

教导国人明礼知行,明荣知耻。因此,“国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播下国学的种子 见缝插针渗透国学笔者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安排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第一步:同桌合作、读通文言文。课堂伊始,我就出示了《螳螂捕蝉》的其中一段原文,后请学生试着同桌合作,把这段文字读通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刘向《说苑》)第二步:对照课文、读懂文言文。在学生读好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段话同学们能说出它的意思吗?别急,打开书本,让课文帮你。快速从书中找一找对应的句子。学生有了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一点也是不难做到的。最后,笔者针对这段文字中的“其”不同的指代意进行指导,学生在理解了整句话意思的基础上,也能较为轻松地说出每个“其”的不同意思来。到此,课堂上仅仅用了数分钟就让学生对一段简短的文言文有了认识。同样的,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时,笔者也选取了部分课文内容给出了原文中的相应描写,虽然对于文本的理解可能没多大用,但却满足学生读到《西游记》原文的渴望。其实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教师尽可以用各种方法指导,相比起学好某一篇或者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