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

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

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莫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直到十七世纪之前,乌托邦一般均被置于地理上遥远的国度;十六与十七世纪欧洲航海探险的发现,使人们大为熟悉这个世界,因而使此一有用的设计销声匿迹。自彼时起,乌托邦所处的空间或移到外太空(十七世纪开始有月球之旅)、或海底(像经常发现的传说中沉没于大西洋的大陆文明)、或者地壳底下的深处。然而渐渐地乌托邦就由空间的转置变成时间的转置,这一进展最初是由十七世纪的进步观念所鼓舞,之后则被李尔(Lyell)的新地质学和达尔文(Darwin)的新生物学中钜幅扩张的时间观念所鼓舞。乌托邦不再是较好的空间,而是较好的时间。威尔斯(H.G.Wells)乘着他的时光旅行机航向数十亿年后的未来,史德普顿(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末》(Last & First Men,1930)中,则用二十亿年

的时间比例来表示人类朝向全然乌托邦境界的攀升。

从空间到时间的转置也使乌托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学的现实主义。乌托邦此时被置于历史中,然而无论距离乌托邦的极致之境是何等遥远,它至少可呈现出:人类或许是无可避免地正朝向它发展的光景。十七世纪科学和技术的联结加强了这个动向,例如培根(Bacon)的《新大西洋大陆》(New Atlantis,1627)和康帕内拉(Campanella)的《太阳之都》(City of the Sun,1637)中所表现者。随著十九世纪社会主义(它本身即深具乌托邦色彩)的兴起。

乌托邦主义便逐渐变成关于社会主义之实现可能性的辩论。贝拉密以及威尔斯的乌托邦(《现代乌托邦》〔Modern Utopia,1905〕)皆是为正统社会主义辩护的有力著作;但是摩里斯(William Morris)则在《来自乌有之乡的消息》(News form Nowhere,1890)中提出了另一种吸引人的讼法。

这个异种的替代说法乃因“反乌托邦”(dystopia 或anti utopia)的发明而出现,此乃对所有乌托邦希望的逆转和猛烈的批评。这个观念由巴特勒(Samuel Butler)反达尔文

主义的《乌有之乡》(Erewhon,1872)一书所预示,而在1930和1940年代达到了顶点,尤其表现于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和欧威尔(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这两本书中。在这暗淡的年代里,只有史基纳(B.F.Skinner)的《桃源二村》(Walden Two,1948)维护著乌托邦的火炬使之不熄,然而仍有许多人在这个行为工程(behavioural engineering)的,乌托邦中察觉到比最黑暗的反乌托邦更可怕的梦魇。但是乌托邦主义却在1960年代强而有力地复活,例如像马孤哲(Herbert Marcuse)的《论解放》(An Essay on Liberation,1969)这样的著作;而在未来学和生态学的运动中也可见其蓬勃的生气。

或许乌托邦主义是人类情境所固有的,也许它只内在于那些受古典和基督教传统影响的文化之中;但是我们大可同意王尔德(Oscar Wilde)的话: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顾的。

编辑本段代表人物

《乌托邦》一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用拉丁语写成,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这部书是1515-1516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即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

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莫尔本人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莫尔本人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乌托邦用于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图为摩尔《乌托邦》一书中的乌托邦地图)。

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 (这一提法被马克思多次引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由、安乐死、尊重女权、宗教多元等与现代人生活休戚相关的问题。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2019年文档

浪漫主义视野中的理想乌托邦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欧洲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社会进入历史转型期。然而,这一时期西方人的道德水准、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并未与工业文明同步提升;相反,由于基督教地位的日渐衰微,西方人心底最深沉的信仰备受重创。为了摆脱现代物质文明对精神空间的侵蚀,西方人开始从古老的东方寻求启示与救赎,希望通过对东方的想象或探索,消解对生命归宿的困惑与迷惘,从而完成对自身文化的修复和提升。{1}于是,东方异域不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里。 在浪漫主义诗人群体中,拜伦和雪莱对东方的话语实践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和思想家们寻求精神启蒙、实现自我探索的迫切愿望。尽管两位诗人均表现出了对东方题材的情有独钟,但无论是从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诉求还是从诗歌中东方情调的书写策略,抑或是对东方文化的深层认知上来看,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一、拜伦与雪莱迷恋东方的个体心理动因 周宁曾这样评论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东方:“拜伦的东方是欧洲的东方,从希腊到土耳其,雪莱诗中的东方是世界的东方。他们的东方都是历史的过去或时间的起源,是由空旷的目的与废墟构成的永恒之地。”{2} 1.逃离社会现实,追寻革命理想如果说拜伦对东方的迷恋

一部分源于他童年时代滋长的东方情结,那么其青年时代追寻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则是触发诗人探寻东方的更深层缘由。 由于个人情感经历的波折和人文政治环境的压抑,拜伦被迫走上了浪漫的游历之路:1809年到1811年间,诗人游历了葡萄牙、马其顿、西班牙、希腊、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并亲身体验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及民间习俗。{3}“东方”游历一方面使诗人暂时逃离了现实带来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也成为他投射革命理想的主战场。统观拜伦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抗压迫、捍卫自由的拜伦式英雄占据了诗人文学创作的主要篇幅,如异教徒康纳德、恰尔德?哈洛尔德和唐璜。从这些外表貌似神勇强悍,而内心却无比孤独脆弱的斗士身上,读者不难发现拜伦本人的影子:他一方面热切地追逐着自由和理想,另一方面又因个性桀骜而孤标傲世。 在亲历了西方的社会动荡和精神荒原之后,拜伦更加坚信,唯有逃向东方,人们才能超越世俗樊篱,重获家园归属感。因此,为了消除对现实的心理戒惧,同时也为了给革命理想和人生信念寻找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诗人最终选择了东方这一遥远而神秘的异域来表达自我期望。 2.质疑工具理性,崇尚普世正义雪莱对东方文化的迷恋,尤其是对东方宗教的认同源于诗人摆脱西方工业文明滋生的物 质欲望和精神羁绊,寻求灵魂归宿和普世正义的心理诉求。“雪莱所谓‘无边的东方’其实是西方重构东方他者虚设的一个空

品牌运作-战略先行

品牌运作,战略先行 时代经济的下一站是:专业化时代,核心化时代,品牌化时代,资本化时代,这也是企业发展所必然遵循的脉络。品牌运作也成为当下营销突破的普遍理想出路,于是各行业展开的品牌营销轰轰烈烈,品牌大战此起彼落,如火如荼,于是产品设计,包装改造,品牌个性研究,品牌重塑再定位,品牌传播,品牌销售与管理便渗透在商业市场环境的各个角落。 纵观我们中国的众多企业,大家都知道:很多企业是存在战略缺失的,并且具有普遍性,由此:在品牌战略高度缺失的指引下所操作的品牌运作一定会举步艰难,四处遭伏,一路踉跄,很难达到理想的高度和地位,有的则是经过多年艰辛运作的品牌到头来却只是一个普通的不入流品牌,离强势品牌距离甚远,但投入和付出的成本却不少,当市场环境骤变,竞品打压,消费市场喜好发生漂移时,品牌价值体系,品牌升位,品牌刷新重塑又面临重新的抉择。 其实很多时候品牌运作的高度,角度,速度,创新度决定了现有品牌给企业带来的诸多影响。 岂不知:有多少品牌运作的背后充满了企业“乌托邦”式的理想色彩!寄所有希望于品牌突破,但又不知晓品牌运作背后的战略高度,

从而致使实操上不达标,一路平平运作,只知道按现有的路线在传播,却始终都难以达到品牌运作的理想境地。 品牌运作,战略先行,品牌竞争力的战略意义告诉我们:品牌战略指导下的品牌运作才会有突破性和竞争力。否则你只能运作一个普通的品牌。 一个优秀的,成功的品牌运作从细节便可以看到它的卓越,一个名称,一个品牌标识,一个包装设计,一个差异化记忆,一个定位,一个核心价值,一段传播,一面终端,方方面面的一些细节的运作和把握已经在把品牌之路绘制精彩。 卓越来自于每一个细节,想想它的反面,如果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名称不太理想我们不愿意改,品牌标识存在问题我们又不舍放弃他,形象设计存在问题,核心定位缺乏研究,或飘移迷离,如此反复带来品牌传播的极大浪费,品牌地位难以巩固,立足性差,推广成本大增,使得品牌之路难以突破,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推迟,损伤巨大。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中国市场竞争混乱,品多繁杂,难以成就强势品牌,其实是这样吗?在我看来,当下的中国市场:品牌运作有着广大的机遇。

乌托邦

《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财产都是共有的,在战争时期它雇佣临近好战国家的雇佣兵,而不使用自己的公民。摩尔是一个信仰很深的人。他曾经想过做牧师,他的小说可能受到耶稣会的影响。 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 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 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探析——以《乌托邦》为例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探析—— 以《乌托邦》为例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研究生2011级 学号 2010102040 学生于娴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探析——以《乌托邦》为例 【摘要】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也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理想的“乌托邦”因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而成为“空想”,但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及在未来社会的设想中提出的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我们当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理想 据《简明哲学百科词典》解释:“乌托邦主义是缺乏科学根据而设想建立社会制度的社会政治思想。通常指空想社会主义,也形容空想的、不缝实现的改革。”事实上,只要人们提到“乌托邦”一词,就会首先想到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几乎是同义语,都表达了思想家们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憧憬。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一切归全民所有、全体公民过着平等富足生活的完美的理想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首幅空想社会主义蓝图。 一、关于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法官家庭,1535年,因为在宗教问题上违抗英王指令而被处死。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孩提时代被送到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14岁进入牛津大学,他大量研读了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著作,并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其后来创作《乌托邦》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英国,奠尔深切感受到圈地运动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作为一名律师,他接触了大量涉及下层社会的诉讼案件,目睹了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了深刻的了解,因而对下层人民给予深深的同情。他看透了社会不平等和下层民众日益贫困化的原因,即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以剥削为特征的私有制,这使他开始思考如何建立更美好的社会制度。尽管他对英国的社会与政治非常不满,但王朝的专制统治和他曲折的从政经历,使他不能发出公开的批判声音,然而他所生活的大航海时代,却让他可以通过一个虚构的“乌托邦岛”来阐发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1516年,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乌托邦简介

莫尔《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2岁时,被父亲送到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摩顿的府邸当侍从。给名人当侍从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摩顿学识渊博,既是学者、律师、建筑师,又是阅历丰富的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莫尔耳濡目染,学识大为长进,摩顿曾向他的朋友介绍说,“在我们桌子旁服侍的这个孩子将本会对每一位能看到他成长的人表明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莫尔14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学习古典文学。曾向格罗辛学习希腊文,而学习希腊文有崇拜异教的嫌疑,校当局和他的父亲大为不满,他于是被牛津大学革除。追于父命,他于1494年回到伦敦,入法律学校学习,1496年以优异成绩获准进入伦敦的林肯法律大学,这是一所十分有名的法科大学,莫尔在该校受到严格的训练,1502年毕业后,他被委派到一所法律学校任教,后来,被邀请回林肯大学任教,同时,从事律师的工作,他处理案件廉洁正直,因而声望日起。 公元1504年,年仅26岁的莫尔被选为国会下议院议员,开始了政治生涯,他勇敢地履行职责,带头反对亨利七世增课新税的要求,亨利七世激怒得发狂,把莫尔的父亲投入伦敦塔监狱,不过,交纳一百镑保释金后被释放。面对暴政,莫尔毫不畏惧,他愤然离开国会,重操律师旧业,并从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潜心研读教父的著作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著作。他一度致力于宗教的研究,并迷上了卡尔图斯教团,亲身实践极端的苦行生活,并寻思加入这个教团,正在这时,初遇伊拉斯谟,从而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1509年亨利八世继位,为了巩固王权,设法笼络莫尔,屡召莫尔入宫,均遭拒绝,后来不得不亲自到莫尔家中与莫尔一起进餐,从此莫尔重回政界,但莫尔对亨利八世不存幻想,有一次,人家祝贺他受国王的爱顾时,他回答道:“假使我莫尔的人头真会让他得到一座法国城池,这颗头准得

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 张金泉 3120103413 医药1213班指导老师:许莉萍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其发展也越来越处于不可控制的状态,资本主义的弊端也越加突出。从贫富差距的扩大到金融危机的爆发再到全球霸权的腐败,无疑更加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缺陷,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认识也越发显得重要。对于多数对马克思主义缺乏了解的人而言,他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主义,缺乏经验和实际可操作性,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但是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会停下,马克思主义将以其现实的实用性及优越性证明她不是乌托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经济发展;历史的进步 中图法分类号:A811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iv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is also growing at an uncontrollable state of the ills of capitalism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rom the wealth gap widened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n to global hegemony corruption, undoubtedly more exposed the flaws of capitalism an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most of the Marxist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people, they believe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theory is a kind of idealism, lack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operability that Marxism is a utopia. But do not stop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arxism will be its practicality and realities prove her superiority is not utopia. Key words:Marxism; utopia; economic developm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1.什么是乌托邦 被现代汉语音译为“乌托邦”的 Utopia 一词,出自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一书,原意指“并不存在的地方”。而现在人们一提起“乌托邦”,常常是在把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的,将它视为“空想”、“乌有”的代名词。但是乌托邦又不等同于幻想,哈贝马斯在谈到乌托邦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我以为 , 决不能把乌托邦 (Utopia) 与幻想(Illusion) 等同起来。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 , 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 , 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 , 批判经验现实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 , 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我们可以将乌托邦理解成是没有实际基础的一种理想的环境,虽然这种环境不能在人类已知状态下存在,但至少给人一种发展的希望。就如佛教的轮回转世一样,它给人一种信仰,相信的人会得到一种永生的希望,而不信的则认为是一种宗教迷信。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乌托邦一词含贬义的态度,但既然它出现在人类的词汇或历史长河中,存在即是合理,这也就证明它也有它的必要性,可以说它代表一种希望,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痴人说梦。不同人的态度尽然不同,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就是它是人类自己创造出的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它给了人们一种对比,现实的残酷以及理想的美好的对比。

轻奢男装品牌广告语

轻奢男装品牌广告语 广告语,轻奢男装品牌广告语 1、不喧哗,自有声——兰邦男装。 2、气若兰香,风流倜傥。 3、让未来,为我而来——兰邦男装。 4、兰邦,昂藏七尺的男装。 5、选择兰邦男装,个个风流倜傥。 6、我的热爱——兰邦男装。 7、兰邦,更懂男人的服装。 8、时尚、舒适,缺一不可——兰邦男装。 9、兰邦——轻奢男装领导品牌。 10、尚自由,更自我——兰邦男装。 11、自信于品,从容在心。 12、兰邦男装,尽显绅士气度。 13、兰邦,恰到好处的精致。 14、穿兰邦,高大尚——兰邦男装。 15、兰邦男装,帅哥欧巴。 16、有一种生活态度叫轻奢——兰邦男装。 17、职场男人,休闲兰邦。 18、举重若“轻”,低调从容。 19、兰邦,尽显男人本色。 20、遇见内心,不管出身——兰邦男装。 21、女人的智慧,男人的眼光——兰邦男装。 22、男衣经典,兰邦首选。 23、低调本色,兰邦出色。 24、兰邦轻奢男装,品位精彩男人。 25、男人的风度——兰邦男装。 26、尊贵担当,品味兰邦。

27、取舍有度,张驰有范。 28、穿兰邦男装,不怕见家长。 29、兰邦轻奢男装,邂逅男人的轻奢高雅。 30、衣你所想,自有主张。 31、高雅皆有风情,兰邦卓尔不群。 32、兰邦好服饰,男装高品质。 33、兰邦,男人该有的魅力。 34、优雅绅士的选择——兰邦男装。 35、精致男人,由心时尚。 36、匠心质造,雅士之选。 37、轻有道,奢之耀——兰邦男装。 38、衣品幽兰,因你不凡。 39、打开男人一扇窗——兰邦男装。 40、英雄本色,一装尽显。 41、是天空兰,是乌托邦,是选择的存在。 42、气质如兰,邦君致远。 43、兰邦,让生活充满时尚。 44、究匠心,奢有型——兰邦男装。 45、奢尚臻品,懂你之选。 46、兰邦男人,成功爱人。 47、品质如“兰”,轻奢之“邦”。 48、兰邦,为轻奢男装代言。 49、选择兰邦,自此从容。 50、绅士的名片——兰邦男装。 51、我型我塑,轻奢兰邦。 52、身有兰邦气自华——兰邦男装。 53、兰邦好男装,时尚溢芬芳。 54、轻奢兰邦,风流倜傥。 55、兰邦,男士衣柜的实力担当。

乌托邦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者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所描绘的一个并不存在的国家,在那里,财产实行公有制,人人平等,社会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所有的人穿着一样的统一的服装,在公共餐厅就餐,所有的官员由秘密投票产生。因此,长久以来,“乌托邦”这个词语演变成了一切理想社会的象征。在上个世纪,很多文学家、学者不停地设想人类未来乌托邦式的美好生活,然而,阿道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却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反面乌托邦”的著作。赫胥黎在这部小说中对“美丽新世界”的种种“美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现代人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部著作使乌托邦的美丽神话破灭,同时,也迫使人们对乌托邦神话以及人类现代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人们生活在被称之为“文明社会”的“新世界”中,除了“文明社会”,还有供印第安部落居民居住的“蛮族保留区”。在“文明社会”长大的柏纳和蕾宁娜在去保留区游玩时遇见了琳达和约翰母子。得知琳达曾是新世界居民,但由于不慎坠崖而留在保留区之后,柏纳将琳达母子带回了“新世界”。然而,琳达却由于过量服用索麻而去世,约翰在经历了对新世界的向往崇拜转为厌恶的情感变化之后,自缢身亡。 一新世界的“美丽” 在《美丽新世界》的开篇,作者将故事定格在遥远的未来,并对这个乌托邦式的社会进行了详尽的描绘。然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新世界”却并不是人们所期望的那个美好的乌托邦。 1 天性的失落,人性的贫乏 新世界的社会,由五个等级的人群组成。这五个等级的前两级属于上层社会精英人群,负责智力与科技方面的工作,被称为阿尔法(α)和贝塔(β);后三级属于下层,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蓝领,负责体力劳作,分别称作伽马(γ),德塔(δ)和埃普西隆(ε)。社会等级极其分明森严,各个阶级之间禁止任何非工作性质的接触。 与批量“生产”不同种类的人类以及泾渭分明的社会等级随之而来的,是对人性的催眠与制约。人类在被“生产”出来之后,会统一接受社会规范的教育与灌输,以期每个人都被培育成热爱社会,热爱自身责任使命的好公民,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高度统一与规范。 2 理性的泯灭,物欲横流以及精神空虚 在新世界里,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殆尽,信仰也被摒弃,在催眠教育的影响下,人们只追求纯感官的享受。娱乐生活与闲暇时光也受到了制约,独处被严格禁止,因此各种集体娱乐活动大肆扩张。人们在下班后可以选择观看电影,体育赛事,参加舞会,团体合唱等活动,更重要的是服用索麻以及与性伴侣上床来得到感官的满足。 与现代社会不一样的是,在新世界中,性生活成为了一种娱乐。家庭,婚姻和专一被无情的反对与批判,性自由成为了主导风尚,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同阶层的性伴侣,同时也有义务满足同阶层的任何人对自己的性要求。性生活就像唱歌,踢足球,跳舞等其他娱乐活动一样普通,甚至儿童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做性爱相关的游戏。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新原则,反对一切长久持续的感情,比如书中的蕾宁娜,因为与一男子在一起四个月就被认为与社会原则相违背,被认为不正常。得益于性自由,现代社会中人们因爱情所体会的相思之苦,分手之痛以及背叛之伤都不会再出现。 在历史上的欧洲,人们曾拼命挣脱“神”的枷锁,提倡人性的重要和回归,这被称为“理性主义”。理性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然而在新世界中,理性已经完全灭失,人类不去思考,个体意识已然消失,历史文明与文化,宗教信仰,都成了过去式,没有了存在的舞台。在只崇尚消费和娱乐的新世界,人们不再读书,不再思考,不再去追求与欣赏真理和美,对文化,科技,艺术的传承也消失殆尽。人们变成了一个统一体,在催眠教育下与社会制约下泯灭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新世界中不再有造物者上帝的崇拜者,只有对汽车大王福特――生产线的创造者――的狂热追随者,这个新“上帝”成为了他们的新“信仰”,与之相关的“宗教活

ZARA品牌店分析报告

ZARA品牌店分析报告 目录 一、ZARA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品牌介绍··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品牌理念··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经营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顾客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品牌特色··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ZARA在中国的店铺设计与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模特:定型形象的诱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橱窗里的情景剧··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ZARA主要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ZARA总部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ZARA采购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ZARA物流配送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ZARA分店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ZARA简介 1.1品牌介绍 ZARA是西班牙著名品牌,是世界四大时装连锁机构之一,(其它三个为美国的休闲时装巨头GAP、瑞典的时装巨头H&M、德国的平价服装连锁巨头C&A),ZARA的本领是它是全球唯一的一家能够在15天内将生产好的服装配送到全球850多个店的时装公司。ZARA 是Inditex集团下的品牌,Inditex是西班牙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在全球52个国家拥有2000多家分店。旗下拥有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等九个服装品牌,ZARA是其中最成功的,被认为是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ZARA公司位于西班牙的拉克鲁尼亚,有2.7万名员工,年销售服装9000万件,在全球50多个国家拥有2000多个销售商店(其中有760多家ZARA专卖店)。ZARA公司对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够做到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就快速制作并进行销售。所以在服装业已经被作为极速时尚业的头把交椅,他的营销模式非常的独特,ZARA可算得上是“抄版大王”,在战略上采取了快速、敏捷、多品类、小规模、大终端的竞争战略。 1.2品牌理念 ZARA品牌的设计与应用,从立体到平面以及到标签,都富有很强的设计感与时代感,深受全球时尚青年喜爱,设计师品牌的优异设计,价格却更为低廉,简单来说就是让平民拥抱High Fashion。 1.3经营范围 女装,男装,童装,鞋靴,帽子,围巾。 1.4顾客来源 ZARA的顾客定位——25~35岁的主力顾客层,一般以年轻时尚人士为主。ZARA的目标消费群是收入较高并有着较高学历的年轻人,主要为25—35岁的顾客层,这一类的购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的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定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媒介系统分为示现的、再现的、机器的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的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的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偏向空间的媒介。 名词解释: 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与“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而在后台的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定进一步表演的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的行为开玩笑。 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她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她们的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就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她们就是孤立的,封闭的。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她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就是3Com公司的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其内容就是: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定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的定律,该定律由新科技推广的速度决定,所以网络上联网的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的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梅特卡夫定律常常与摩尔定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定律就是信息科学的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语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新的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思想。单方面的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其传播渠道的双向性与网络的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的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的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面。在大众传媒大战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的系统

乌托邦的历史 - 大建筑巨构建筑

乌托邦的历史- 大建筑巨构建筑 摘要:从远古时代到上世纪中叶,我们人类有过太多激动人心的理想。时至今日,我们对未来的一切宏大的想象好像都停滞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的极度狂热。另一方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头脑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塞,感官被过量的信息所轰炸,欲望被无止境地引诱和放大,我们实际上已经退化到眼睛和几个手指并作的高等低能生物,我们越来越沉溺于被动地接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机器生产的包装完美的"视听食品“,却在饕餮之后根本无力消化,更无力产出,这种机能的退化和反复的恶性循环加剧了想象力的丧失。这是一个“盛世空前”的时代,我们在物质层面已经拥有了太多,但我们的城市却越来越缺乏精神、缺乏人性、缺乏情感。那些理想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难道我们只能靠技术靠资本去掩盖我们想象力的匮乏?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去构筑一个新的未来? 关键字:乌托邦,大建筑,想象力,技术,巨构建筑,实践,历史,理想,未来 作者:野城 ----------------------------------------------------------

乌托邦的历史 从《圣经》的伊甸园到但丁《神曲》的地狱,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人类在建构现实世界的同时一直在平行地虚构着另一个想象的世界。而对于理想中的世界,或出于对完美时空的追求,或源自对远景蓝图的展望,或表达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或沉溺于深度的虚无,乃至最后落入反乌托邦的境地。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末,西方的乌托邦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乌托邦对城市乌托邦的促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他们的论述中都提出过对理想城市的构想。古希腊是乌托邦思想的发源和根基,而雅典卫城和帕提农神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将神话的乌托邦以城市和建筑的方式展现出来。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让乌托邦思想跌入低谷,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回流,又促使了新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再度产生。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城市乌托邦仍旧在维特鲁威的几何城市的控制下难以突破。或许我们可以在达.芬奇所构筑的古典科幻乌托邦里找到一点前瞻的现代性,虽然达.芬奇绘制的那些诸如飞行器、潜水艇或巨型桥梁的纸上发明,对于刚刚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来说无疑是疯狂的臆想。卡尔.曼海姆(Karl Mannheim) 说过:“今天的乌托邦很可能变成明天的现实,各种乌托邦都经常只不过是早产的真理而已。”1 如果说想象力就是未来,乌托邦就是未来的世界,那么,对现实感到绝望的人们或许可以感到一些宽慰。

世界顶级高档HI-END音响品牌及厂家介绍总汇

世界顶级高档HI-END音响品牌及厂家介绍总汇 超级高档的Hi-Fi音响产品:通常,人们将此类家用音响称为Hi-End或极品器材,无论是音 箱、功放或CD机,都有Hi-End产品。 Hi-End音箱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由Hi-End音箱厂家生产的产品,这种厂家一般规模不大,以美国厂商居多,产量也不高,他们只生产高价位的极品音箱,例如美国Avalon、Genesis、Hales、Thiel(超奥)、Martin Logan(马丁·罗根)、Wilson Audio(威信);意大利Sonus Faber(世霸);英国Wilson Benesch等厂家的产品。第二种是由音箱大厂生产的代表公司形象和实力的旗舰产品和特殊产品(纪念性产品),如英国B&W的Nautilus(鹦鹉螺)、Silver Signature 25(25周年银禧签名版);Tannoy(天朗)的Kingdom(帝国);法国JM-Lab(劲浪)的Grande Utopia(至尊乌托邦);美国JBL公司的K2、Centura Gold(50周年纪念版);丹麦Jamo(尊宝)的Orile、Avance(皇冠)的Century、Dynaudio(丹拿)的Evidence等。第三种是原来为录音室监听之用而设计制作的音箱,由于效果超卓而被资深发烧友在家庭里相对较多使用的产品,如英国B&W旧款的Matrix 801 S3和新款Nautilus 801、ATC的SCM 50、Tannoy的System 215;美国JBL的4344MKⅡ等。还有一种类型是音箱大厂生产的高价位主力产品,如英国B&W包括上述Nautilus 801在内的鹦鹉螺800系列、Tannoy的Prestige HE系列、KEF的Reference(参考)系列、AE的AE2和AE5;法国JM-Lab 的Utopia(乌托邦)、Mini Utopia(迷你乌托邦)和Electra系列;丹麦Dynaudio的Contour3.0 和3.3等产品。 Hi-End晶体管功放的保真度极高,价格也十分昂贵,同样以美国产品为主,像Ayre、Cello、Jeff Rowland(乐林)、Krell、Mark Levinson(马克·列文森)、McIntosh(麦景图)、Threshold、Pass Labs是美国著名Hi-End功放品牌。另外,丹麦Gryphon(贵丰)、法国YBA、荷兰Sphinx (灵狮)、英国Chord(确特)、加拿大Classe、日本Accuphase(金嗓子)、Luxman(力士)等公司也生产Hi-End功放。一般情况下,Hi-End晶体管功放绝大多数是作成前后级分体式的,但由于价格昂贵,配一套前后级往往需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所以销量很有限,近来以上Hi-End晶体管功放厂家纷纷推出每声道输出功率100~250W的合并机,价格相对较低,如Krell KAV300i(售价约2万多元)就是典型产品。 Hi-End电子管功放(胆机)在国际市场上并未消亡,因为喜欢胆机声音的发烧友大有人在,它以法国Jadis公司的产品为典型代表,此外,像美国Audio Research、Cary Audio Design、加拿大Sonic Frontiers、意大利Unison Research也是著名Hi-End胆机品牌。和Hi-End晶体管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电子乌托邦

2018新闻传播学考研名词解释:电子乌 托邦 81、”电子乌托邦”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但是,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 82、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83、”把关人”“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50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84、媒介技术决定论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85、媒介功能融合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影象、声音、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86、媒介内部控制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

浅谈个人主义与“乌托邦”精神

浅谈个人主义与“乌托邦”精神 个人主义与“乌托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它们褒贬兼有、毁誉不一。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在当代的萎缩和消解,而片面地否定其的积极性,从而将它们遗弃。我们要做的是突破它们的消极作用,尽可能地以其精神本质造福于人类。 一、个人主义 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传承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i李慎之先生也曾经说过,个人主义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 (一)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是在19 世纪以法文形式出现的。关于个人主义的内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人主义,是泛指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随着反封建压迫和神权统治的斗争而形成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而狭义的个人主义,主要是指“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出现以后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强调人事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二)个人主义的渊源 关于个人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即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精神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本身就潜含着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的精神。而基督教文化作为继承希伯来文化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结合体,认为信仰本身就意味着每一个人在主面前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两希文化的根本区别只在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精神底蕴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而以《旧约》和《新约》圣经为范本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在精神实质上是神本主义的。ii (三)个人主义理论的形成 1、个人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通过人权对神权的挑战,再次确认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人道主义原则,从而为现代意义的个人主义诞生提供了理论前提。但文艺复兴运动仍然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框架内对个人价值的呼吁,其逻辑起点和最终结论仍然放在基督教的个人拯救上,人最终得归于上帝的怀抱。宗教改革运动则重创了基督教神学体系,却没有完全推翻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反而使上帝更加神秘飘渺,使其成为纯粹的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规定。它对个人主义的贡献在于,积极肯定了个人良心的独立抉择和判断,为个人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通过宗教改革运动,“个人信仰不需要中介,他对自己的精神命运负主要责任,他有权利和义务以他自己的方式并通过他自己的努力,直接建立他与上帝的关系”。iii 2、个人主义在哲学观念上的确立。 由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使个人主义在哲学观念上开始确立。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并把这一命题作为建立新哲学体系的“基石”。这一命题的内涵可理解为:每个人认识的基础或出发点就是他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是任何其他个体,也不是整个社会的存在。作为理性的“自我”是决定一切活动的独立实体,只有它才能推导出外部物质世界和上帝。这样,每一个人所做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是他认识或行动的唯一合法基础了。但是,这在逻辑上便假定了一个彻底摆脱他人、自然、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制约的抽象的个人存在,每个理性的“自我”个体都成为了一个封闭的单子,相互内在隔绝。 在笛卡尔之后,康德对个人价值的强调更为彻底。他认为:人就是这个地球上的创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