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主流使用的弓网动态仿真计算软件人机交互繁琐的情况,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仿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jclink。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过程,该程序能创建基于弓网参数的仿真模型,并自动的创建仿真软件需要的参数文件,并分析仿真计算结果,生成指导性的数据图表和仿真方案报告等。

关键词:jclink;接触网;仿真

abstract:mainstreamdynamicsimulationsoftwareofpantographo fdomesticishardtointeractive,inviewofthissituation,thispa perfocusesonresearchanddesignofdataprocessingprogramjclin kforsimulationsoftware.throughsimplehuman-computerinterac tionprocess,thisprogramcancreatesimulationmodelbasedonpan tographandcatenaryparameters,generateparameterfilesthesim ulationsoftwareneeded,getandanalyzesimulationandcalculati onresult,andgenerateprescriptivedatasheetsandsimulationre portsautomatically.keywords:jclink;ocs;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概述

目前国内主流使用的弓网动态仿真计算软件,可以评估接触线和受电弓之间的接触压力或受电弓弹簧和滑板之间的作用力、描述受电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仿真指定检测点在弓网作用下的动态情况

接触网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接触场平面设计 设计题目:站场平面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铁道电气化 年级: 2011级 姓名:浩 学号: 20116687 指导教师:王老师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5年 1月8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铁道电气化姓名浩学号 20116687 开题日期: 2014年月日完成日期: 2015 年月日题目接触场平面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接触场平面设计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平面设计图纸的使用;基本掌握站场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的元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的容及要求 1.负载计算。2.最大跨距计算。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力增量曲线决定。5.平面设计:(1)基本要求;(2)支柱布置;(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4)锚段关节;(5)咽喉区放大图;(6)接触网分段。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安装参考图号。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 (签章)

年月日 接触网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原始资料 1.悬挂形式:正线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2.气象条件:学号尾数1的为第一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2的为第二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3的为第三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4的为第四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5的为第五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6的为第六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7的为第七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8的为第八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0、9的为第九典型气象区。 3.悬挂数据:学号尾数0、1的结构高度为1.1米,学号尾数2的结构高度为1.2米,学号尾数3的结构高度为1.3米,学号尾数4的结构高度为1.4米,学号尾数5的结构高度为1.5米,学号尾数6、7的结构高度为1.6米,学号尾数8、9的结构高度为1.7米。 站线:承力索JT70,Tcmax=1500kg;接触线CT85,Tjm=1000kg。 正线:承力索JT70,Tcm=1500kg;接触线CT110,Tjm=1000kg。 e=4m 4.土壤特性: (1)女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挖方地段。 (2)男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填方地段。 二、设计容 1.负载计算 2.最大跨距计算 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 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力增量曲线决定 5.平面设计 (1)基本要求 (2)支柱布置 (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 (4)锚段关节 (5)咽喉区放大图 (6)接触网分段 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 支柱编号、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安装参考图号 三、验算部分 1.各种类型支柱校验 2.缓和曲线跨距校验 四、使用图纸 按学号最后两位相加之和的末位数使用站场0---站场9的图纸 五、课程设计于任务书下达后六周交老师,延期交以不及格论处,特殊情况申请延期除外。

接触网设计规范

接触网设计规范

外及跨线建筑物范围内)正常情况不应小于5700mm;困难情况不应小于565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5330mm。 接触线最低高度值在高程1000m以上的区段,应按本规范第5.5.2条规定随空气绝缘间隙值的加大而相应增加。 5.1.5 接触线高度变化时,其坡度不宜大于3‰;确有困难时,不宜大于5‰。 接触网设计的强度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铜或铜合金接触线的强度安全系数,当磨耗面积小于或等于15%时,不应小于2.5;当磨耗面积大于15%且小于25%时,不应小于2.2。 2.各种绞线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软横跨横承力索中的钢绞线4.0; 2)承力索、定位索及附加导线中的钢绞线5.0;硬铜绞线 2.0;铝绞线、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2.5。 3.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瓷及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受机电联合荷载时抗拉)2.0; 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2.5

3)针式绝缘子(抗弯)2.5; 4)其他材质绝缘元件,无阳光照射处(抗拉或抗弯)2.5;有阳光照射处,应视材质抗老化性能酌情增加; 4.耐张的零件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5.0。 5.1.7 各类悬挂的接触线弛度(弹性吊弦引起的支柱处高度变化不计在内)均不宜大于250mm;对行车速度不大于45km/h的低速区段,可为350mm。 运行中,接触线(被受电弓顶起)的抬升量按100mm、受电弓的左右摆动量按200mm计算。 5.1.8 隧道内接触悬挂应根据隧道净空高度,隧道内气象条件和各项空气绝缘间隙确定。隧道内悬挂类型宜与区间一致,其零部件应加强防腐蚀措施。 5.2 气象条件 5.2.1 接触网设计的气象条件,应根据最近记录年限不少于20年的沿线气象资料计算,并结合既有电气化铁路或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 5.2.2 接触网的最大设计风速,应采用空旷地区、高地面10m高处的10min自动记录10年发

高速铁路接触网精测精修实施办法

高速铁路接触网精测精修实施办法讲义 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通过几年高速铁路的运行总结的基础上,总公司运输局从2016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铁总运(2015)363号,为中国高速铁路的检修模式开始新的探讨。下面根据363号文件一起学习。本办法共分8章,内容主要在前7章,37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高速铁路接触网性能和状态管理,规范高速铁路接触网精测精修工作,确保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安全,在总结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营规律的基础上,依据《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接触网精测精修是指通过检测动态条件下的弓网作用参数,测量静态条件下的接触网几何位置,检验零部件质量状态,依据检测、检验分析结果,全面调整接触网静态几何参数、更换失效或接近预期寿命的零部件和设备、更换局部磨耗接近限界的接触导线,恢复接触网标准状态。 接触网精测精修包括精确检测、零部件检验、分析诊断与设计、精确修理、验收等工作。 第三条标准状态资料至少包括相关设计文件、接触网平面竣工图、“一杆一档”数据和非接触测量的完整数据(含波形图)以及接触网零部件预期寿命状态等资料。 第四条接触网精测精修工作应参照《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高速铁路

部分)》《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执行。 以下仅运行200km/h及以上的铁路和200km/h本办法适用于第五条. . 动车组列车的铁路。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六条正常情况下,一般运行7年或弓架次达到50万次以上应安排进行一次精测精修。 遇有动态检测发现弓网动态作用特性成区段持续不良;接触网超标值增多或故障多发且分析后认为有必要实施精测精修,以及线路纵断面发生调整的区段,应在规定时间内提报精测精修计划。 第七条接触网精测精修工作执行铁路营运线施工有关规定,安排在天窗时间内进行,接触网精测精修天窗时间一般不少于4小时,一个任务周期内,天窗日计划原则上应逐日安排连续进行。 第八条铁路总公司监督、检查、指导全路高速铁路接触网精测精修实施情况。各铁路局负责编制接触网精测精修计划,组织审批设计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和竣工验收。 第三章精确检测 第九条接触网精确检测和分析工作一般应由具有高速铁路接触网综合检测设备、具备高速铁路接触网检测数据和设备质量分析诊断能力的专业单位承担,如需要外部单位承担,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1. 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① 2t t tp min max += ② 5-2t t t min max o +=弹 ③ 10-2 t t t min max o +=简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 o 弹、t o 简—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度℃; 2. 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 n i I n i I L L LD 1 13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 ).........(3 3 23 113 n n i I L L L L +++=∑=—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211 n n i I L L L L +++=∑=—锚段中各跨距之和; 3. 定位肩架高度B 的计算公式 2)101 +( h d h I e H B + +≈ 式中 B —肩架高度(mm ); H —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 e —支持器有效高度(mm ); I —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 d —定位点处轨距(mm );

h —定位点外轨超高(mm ); 4. 接触线拉出值a 地的计算公式 h d H a a - =地 式中 a 地—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 地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地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 —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 h —外轨超高(mm ); d —轨距(mm ); 5. 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max a ?的计算公式 2 max 2 max E I I a z z -- =?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 Z L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 max E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 6. 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 max 2115a a a ?± = 式中 a —导线设计拉出值(mm );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 15 a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 )。a 15与a 的变化关系,主 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 max 的变化量的大小,当Δa max 变化量较大时,则a 15相对a 值的变化较大,当Δa max 变化量较小 时,则a 15相对a 值变化量较小。但Δa max 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E max 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大,则a 15≠a ,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小,则a 15≈a 。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 15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 15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接触网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接触网站场平面设计 设计题目:站场平面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铁道电气化 年级:2011级 姓名:陈浩 学号:20116687 指导教师:王老师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5年1月8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铁道电气化姓名陈浩学号20116687 开题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日期:2015 年月日题目接触网站场平面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接触网站场平面设计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平面设计图纸的使用;基本掌握站场平面设计需要考虑的元素;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负载计算。2.最大跨距计算。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张力增量曲线决定。5.平面设计:(1)基本要求;(2)支柱布置;(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4)锚段关节;(5)咽喉区放大图;(6)接触网分段。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安装参考图号。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年月日

接触网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原始资料 1.悬挂形式:正线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2.气象条件:学号尾数1的为第一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2的为第二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3的为第三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4的为第四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5的为第五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6的为第六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7的为第七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8的为第八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0、9的为第九典型气象区。 3.悬挂数据:学号尾数0、1的结构高度为1.1米,学号尾数2的结构高度为1.2米,学号尾数3的结构高度为1.3米,学号尾数4的结构高度为1.4米,学号尾数5的结构高度为1.5米,学号尾数6、7的结构高度为1.6米,学号尾数8、9的结构高度为1.7米。 站线:承力索JT70,Tcmax=1500kg;接触线CT85,Tjm=1000kg。 正线:承力索JT70,Tcm=1500kg;接触线CT110,Tjm=1000kg。 e=4m 4.土壤特性: (1)女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挖方地段。 (2)男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填方地段。 二、设计内容 1.负载计算 2.最大跨距计算 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 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张力增量曲线决定 5.平面设计 (1)基本要求 (2)支柱布置 (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 (4)锚段关节 (5)咽喉区放大图 (6)接触网分段 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 支柱编号、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安装参考图号 三、验算部分 1.各种类型支柱校验 2.缓和曲线跨距校验 四、使用图纸 按学号最后两位相加之和的末位数使用站场0---站场9的图纸 五、课程设计于任务书下达后六周内交老师,延期交以不及格论处,特殊情况申请延期除外。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接触网仿真数据处理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主流使用的弓网动态仿真计算软件人机交互繁琐的情况,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仿真软件的数据处理程序jclink。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过程,该程序能创建基于弓网参数的仿真模型,并自动的创建仿真软件需要的参数文件,并分析仿真计算结果,生成指导性的数据图表和仿真方案报告等。 关键词:jclink;接触网;仿真 abstract:mainstreamdynamicsimulationsoftwareofpantographo fdomesticishardtointeractive,inviewofthissituation,thispa perfocusesonresearchanddesignofdataprocessingprogramjclin kforsimulationsoftware.throughsimplehuman-computerinterac tionprocess,thisprogramcancreatesimulationmodelbasedonpan tographandcatenaryparameters,generateparameterfilesthesim ulationsoftwareneeded,getandanalyzesimulationandcalculati onresult,andgenerateprescriptivedatasheetsandsimulationre portsautomatically.keywords:jclink;ocs;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概述 目前国内主流使用的弓网动态仿真计算软件,可以评估接触线和受电弓之间的接触压力或受电弓弹簧和滑板之间的作用力、描述受电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仿真指定检测点在弓网作用下的动态情况

接触网预制计算

接触网工程课程设计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2012 年 7月 13日

1方案选择 1.1设计题目 软横跨的预制计算。 1.2设计方案 结合软横跨所在位置、支柱类型,确定软横跨模拟简图,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参数测量及负载计算,完成软横跨的预制计算,并校验正确性,节点设计。 2设计计算 2.1设计数据 软横跨预制计算。在计算中,一般应具有以下原始结构尺寸数据: (1) 1CX 、2CX 为侧面限界,在正线轨面水平面内,左右侧支柱内缘分别至临近线路中心的距离(m )。 (2) L 为横向跨距,直两支柱悬挂点(支柱顶端内缘向下100mm 处,下同)间的水平距离(m )。 (3) 1l 、2l 为不等高悬挂或不对称悬挂,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的水平距离(m )。 (4) 1δ、2δ为支柱结构的斜率和调整倾斜度之和,即安装后的支柱内缘相对于铅垂线的总斜率(mm/m )。 (5) 1d 、2d 为偏移距离,即支柱结构斜率和调整倾斜率值所形成的偏移距离之和, 简称偏距,其值为11δH d =,22δH d =,1'1δS H d =,2'2δS H d =(其中,'1d 、' 2 d 为在上部定位索处的偏移距离)。 (6) 1S 、2S 为基础面至正线轨面的高差,即支柱地面(钢筋混凝土支柱由地线孔至轨面)至轨面的垂直距离,当支柱底面高出轨面时,S 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7) 1f 、2f 为横向承力索的驰度,即由横向承力索最低点分别至两悬挂点铅垂方向的距离,当为等高悬挂时,m in 21f f f ==。 (8) 1a 、2a 、 、n a 为相邻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其中:111δH CX a +=,221δH CX a n +=+。 支柱类型:15 200 2G 。安装后外缘垂直,经现场实际测量,m 61=CX ,m 32=CX ,m 55432====a a a a ,mm 4501=S ,mm 2502-=S ; 接触网悬挂类型: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接触网常用参数标准及测量计算 一、拉出值(跨中偏移值) 1、技术标准 160km/h及以下区段: 标准值: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安全值:之字值≤400mm;拉出值≤450mm。 限界值:之字值450mm;拉出值450mm。 160km/h以上区段: 标准值:设计值。 安全值:设计值±30mm。 限界值:同安全值。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拉出值测量:受电弓滑板平面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检测仪与两钢轨平面平行,测量时无需考虑外轨超高,直接校准定位点在检测仪上的投影位置,此位置与检测仪中心点的距离就是拉出值。 二、导线高度 1、技术标准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 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6500mm;任何情况下不低于该区段允许的

最低值。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2、测量方法 利用DJJ多功能激光接触网检测仪进行导高测量:将测量仪置于两钢轨之上与两轨面平行,利用测量仪上的观察窗校准定位点位置,测出定位点至两轨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导高。 三、导线坡度及坡变率 1、技术标准 标准值: 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200-250km/h区段≤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 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限界值:120km/h及以下区段≤8‰;120-200km/h区段≤5‰;200km/h及以上区段同安全值。 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2、测量与计算方法 定位点A与定位点B之间的坡度测量:1、测出A点的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接触网技术参数统计 1刚性接触网 1.1锚段及跨距 每个锚段一般不超过250米。 1.2锚段关节 (1)关节中间处两接触线等高。 (2)转换悬挂点处非工作支不得低于工作支,可以比工作支高出0~8mm(0~4mm),困难情况下不超过10mm。 (3)受电弓在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和拉弧现象。 (4)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00mm(75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15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长度为150mm。 (5)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接触悬挂的拉出值均为±150mm(130mm),汇流排中心线之间距离为300mm(260??),允许误差±20mm。接触线外露150mm。 绝缘貌端关节示意图

1.3线岔 (1)在受电弓可能同时接触两支接触线范围内的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2)在受电弓始触点后至岔尖方向,渡线接触线应比正线接触线高出0~10mm(0~4)。(3)在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应平滑无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4)单开道岔悬挂点的拉出值距正线汇流排中心线为200mm,允许误差±20mm。平行段距离为2000mm。 (5)交叉渡线道岔处的线岔,在交叉渡线处两线路中心的交叉点处,两支悬挂的汇流排中心线均距交叉点100mm,允许误差±20mm。 (6)侧线端部向上弯70mm左右。 (7)线岔处电连接线、接地线应完整无遗漏,连接牢固。 道岔分类

刚性悬挂线岔示意图 1.4刚柔过度 (1)两根柔性接触网等高并列运行进入刚柔过渡元件约500mm后,在过渡原件外面的导线逐渐抬高脱离接触,其最终的抬高量不应小于35mm。 (2)刚柔过渡处刚性悬挂应比柔性悬挂高20~50mm。 (3)柔性悬挂升高下锚处绝缘子边缘应距受电弓包络线不得小于75mm。 (4)刚性悬挂带电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50mm。(5)受电弓距柔性悬挂下锚底座、下锚支悬挂等接地体不应小于100mm。 (6)受电弓双向通过时平滑不撞击及不应出现固定拉弧点。 (7)两支悬挂的拉出值为±100mm,间距为200mm,允许误差±20mm。 贯通式刚柔过渡单链悬挂示意图

(完整版)3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技术条件-20140710

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 暂行技术条件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组成和功能 (2) 5. 技术要求 (3) 6. 安装 (5) 7. 检验方法 (5) 8. 检验规则 (7)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 10. 功能扩展 (9)

前言 为提高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构建电气化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以下简称3C装置)是6C系统的组成部分。 3C装置安装在运营动车组或电力机车上,实现对接触网的动态检测,检测结果用于指导接触网维修。 为了规范和统一3C装置的组成与功能、技术要求、安装和试验,确保检测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其应用效果,特制定本技术条件。 本技术条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负责解释。 本技术条件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 本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王保国、王祖峰、李志峰、张克永、孟葳、韩通新、刘会平、吴积钦。

1.范围 本技术条件规定了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的术语和定义、组成及功能、技术要求、安装、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存储以及功能扩展等。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6C系统的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条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正或修订,只有当修正或修订被本技术条件引用之后,才适用于本技术条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6.1-1983 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 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2008 电磁兼容性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1413.1-2008 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 GB/T 21413.1-2008 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 GB/T 2423.1-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 低温 GB/T 2423.2-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 GB/T 21563-2008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 GB/T 24338.4-2009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GB/T 25119-2010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GB/T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TB 10758-2010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T 1335-1996 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 TB/T 1484-2001 铁路机车车辆电缆 TB/T 1677-1997 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术语 TB 3271-2011 铁路应用受流系统受电弓与接触网相互作用准则 EN 50317-2002 铁路应用受流系统受电弓与接触网动态相互作用的测量要求与确认 铁运【2012】136号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总体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TB/T 1677-199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受电弓pantograph 从一条或多条接触线集取电流的装置,由弓头、框架、底架和传动系统等部分组成。 3.2 接触网overhead contact line equipment 通过受电弓供给机车/动车组电能的架空导线系统,主要由支柱、基础、支持结构及接触悬挂等组成。

接触网计算题

1.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0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一20℃,吊弦离中心锚结9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吊弦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59mm。 答:向下锚偏459 mm. 2.在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85,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20,吊弦离中心锚结6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30℃时吊弦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204 mm。 答:向下锚偏204mm。 3.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G L C B85/173,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为-20℃,某悬挂点离中心锚结500m. 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一10℃腕臂相对支柱中心的偏移值。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170 mm。 答:向中锚偏170 mm。 4.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0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20℃,某悬挂点离中心锚结8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定位器相对中心的偏移值。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08

mm。 答:,向下锚偏408 mm。 5.在半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区段,采用G J-70+T C G-110,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20℃,吊弦离中心锚结800m,a j=1.7x l0-5/℃,计算温度为40℃时吊弦偏移。 解:由tp=(tmax+ tmin)/2,得tp=10℃,由E=Laj(tX - tp),得E=-408 mm。 答:向中锚偏408 mm。 6.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35m,K=4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0=(L一2e)/(K-1),得Xo=9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m。 7.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45m.,K=5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o=(L-2e)/(K-1),得Xo=9. 25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25 m。 8.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55m.,K=6时的吊弦间距。 解:由Xo=(L一2e)/(K-1),得Xo=9.4 m(注意e=4)答:吊弦间距为9.4 m 9.在某电气化铁路区段,采用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计算跨距L为65m.,K=7时的吊弦间距。

接触网系统工作原理及组成

目录 绪论 (1) 1.电气化铁道概述 (1) 2.电气化铁路的组成 (1) 第一章供电系统工作原理 (1) 1.电力牵引的制式 (1) 2.电力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 (2) 3.牵引网与接触网 (4) 4.接触网的工作特点 (5) 5.对接触网的基本要求 (5) 6.接触网的分类 (5) 7.接触网的供电方式 (6) 8.接触网的电分段 (6) 9.架空式接触网的机械分段 (7) 第二章接触网的组成 (9) 1.架空式接触网的组成及结构 (9) 1.1.接触悬挂的种类 (9) 1.2.接触悬挂的导线结构与类型 (12) 1.3.接触悬挂的下锚方式 (14) 1.4.支持与固定装置 (15) 1.5.支柱和基础 (19) 1.6.接触网的张力和弛度曲线 (21) 2.接触轨式接触网组成及结构 (21) 2.1.上磨式 (22) 2.2.下磨式 (22) 2.3.侧面接触式 (22) 3.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简介 (24) 3.1.架空刚性悬挂系统简介 (24) 3.2.“Π”型刚性悬挂接触网特点 (24)

绪论 1.电气化铁道概述 采用电力机车为主要牵引动力的铁路称为电气化铁路,它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最先出现。早期的电气化铁路多采用直流供电方式,电压等级较低,需设整流装臵,不利于设臵在长距离的铁路干线上。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比较先进的单相工频交流制电气化铁路,它便于升压和减少电能的损耗,可以增加牵引变电所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电力机车和牵引供电装臵的工作性能不断提高。低能耗、高效率、高速度的电力牵引已成为世界各国铁路发展趋势,是铁路现代化的标志。 我国电气化铁路自本世纪50年代末发展以来,走过了几十年艰苦创业的历程,根据80年代铁道部确定的以电力牵引为主内燃牵引为辅的技术政策,国家拨款和吸引国外资金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借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相继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性能的电气化铁路,已使我国电气化铁路初具规模,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接触网自动化检测、牵引变电所远程自动控制、微机保护系统等,普遍应用在电气化铁路上。为了提高铁路运输能力,铁道部又制定了发展高速铁路的计划,可以预测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2.电气化铁路的组成 由于电力机车本身不携带能源,靠外部电力系统经过牵引供电装臵供给其电能,故电气化铁路是由电力机车和牵引供电装臵组成的。 牵引供电装臵一般分成牵引变电所和接触网两部分,所以人们又称电力机车、牵引变电所和接触网为电气化铁道的“三大元件”。本书主要讨论和介绍接触网的有关内容。为便于全面了解电气化铁路,我们对电力机车和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内容作一些简单介绍。

接触网风偏计算

接触网风偏移值计算 接触网支柱结构设计风荷载取值 1.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小于30 m/s时,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大于30 m/s时,以30 m/s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2.路基地段接触网结构设计风速,按l0 m高度的风压高度系数考虑风速;高度小于等于30 m的桥梁,按照30 m高度的风压高度系数考虑风速;高度大于30 m的桥梁,建议采用其他悬挂安装方式,以提高悬挂的可靠性及稳定性。 3.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按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计算,同时应考虑列车气动力影响,初步选择支柱截面尺寸,再采用结构设计风速校核支柱的强度,并以此最终确定支柱截面尺寸。 4.接触网支柱基础、基础螺栓按照结构设计风速进行设计。 目前所设计的国内高速铁路,如:郑西、武广、京津城际等均未设置挡风墙,海南东环线也未设置挡风墙。因此可以认为30 m/s就是列车运行的最大限制风速,超过该风速,列车停运。 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风速设计 1.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小于30 m/s时,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2.当接触网风偏设计风速大于30m/s时,以30 m/s作为接触网支柱标准容量设计风速。 接触线最大偏移值的公式为: 式中——————接触线和承力索单位长度的风负载(KN/m); ——————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KN/m)。 曲线区段接触线拉出值的选择 在直线区段受电弓中心与线路中心重和,接触线之字值沿线路中心对称,其标准为±300mm。提速后为200~250mm之间;拉出值350~450mm之间。在曲线区段,拉出值和曲线半径大小有关。 接触线拉出值是接触网自身结构参数,其取值直接影响弓网运行安全。在运营中发现曲线区段拉出值超标严重,这是因为在设置拉出值时,未考虑受电弓中心线在气象条件、线路参数、机车及受电弓型号和参数、运营方式、运行速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基于此种情况,有必要对运行速度、线路参数及施工误差等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曲线区段受电弓中心在动态下的侧偏规律,合理设置拉出值,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机车良好受流。 拉出值是指定位点处接触线距受电弓滑板中心的距离,在曲线区段拉出值确定: 式中,a为接触线拉出值,单位mm;m为定位点处接触线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单位mm;c为定位点处受电弓中心与线路中心的水平距离,单位mm;c=h-H/L,其中,h为外轨超高,H为接触线高度,L为轨距。但在动态取流条件下,由此确定的拉出值常存在超标情况。下面就影响弓一网相对位置变化的几个主要因素做一理论分析。 运行速度对受电弓中心线位置的影响 列车通过曲线区段时,为了平衡自身重力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保证内外两股钢轨受力相等,均会将外轨抬高,其抬高的设计值: 式中,为设计平均速度。;R为曲线半径,m。 实际上,通过曲线的各次列车,其速度不可能是相同的,当运行速度 V>时,外轨超高不足,产生欠超高,而当V<时,产生过超高,这些未被平衡的超高使得设置在机车与转向架之间的弹簧产生压缩或伸张,进而使受电弓中心线发生偏移。 线路参数对受电弓中心线位置的影响

浅谈接触网动态检测

浅谈接触网动态检测 冯磊 摘要:接触网检测技术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之一。随着铁路的不断提速对电 气化接触网的要求会更高。不确定因素会更多,对检测设备要求也会更高。因此, 不断提高检测技术及设备水平才能保证电气化接触网的良好状态,才能保证电气 化铁路的运输畅通。 关键词:接触网动态监测 一概述 铁路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时代、内燃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过程,提速离不开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担负着把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直接输送给电力机车使用的重要人物,因此接触网的质量和工作状态将直接影响着电气化铁道的运输能力。 接触网是沿公务线路架空布臵,向电气列车连续提供电力的设备,是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露天、无备用、架空等特性,运行状态和技术参数受机车车辆、公务线路和自然环境影响极大。运行中的电气列车通过受电弓滑板和接触线间的滑动摩擦从网上取流,弓网间机械运动会对接触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随时改变接触网设备的技术状态,甚至造成行车事故,如发生弓网故障造成断线,断续的取流过程有可能造成接触线烧损,机车带电过分相会毁坏分相绝缘器,受电弓状态不良造成定位线夹脱落、偏移等。公务线路外轨超高的改变会造成动态拉出值增大,发生刮弓故障。严冬季节雨雪天气会造成接触网覆冰,发生接触网断线故障,风力过大甚至导致支持装臵翻转和接触网舞动,严重危及行车安全。因此随时掌握接触网的运行状态以及有关参数,及时对接触网设备进行检修,确保接触网设备技术参数和运行状态符合安全运行的要求,对安全运输的顺利进行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接触网动态检测就为这种要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二重要性 接触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供电系统,要达到向电气列车安全不间断的供电目的,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条件: 1、符合安全运行要求的几何参数,如拉出值、导线高度、各种限界等。 2、具有与运输能力相匹配的供电能力,电器参数复合要求,如网压、主导电回路载流能力等。 3、在一定速度下要有良好的弓网关系,如硬点产生的冲击尽可能小,接触压力不得过大或过小,离线时间较短等。 4、接触设备各部件质量良好,如接触网零部件、线索、支持装臵的材质、工艺等符合要求。 接触网动态监测主要是针对前三方面的要求进行动态测量,并根据对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接触网当前的运行状态和弓网关系做出恰当的判断,向生产站段提出接触网检修设备的检修内容。 接触网检测是运用技术手段对接触网参数进行在线检测,根据接触网设备可测得的和外部可辨认的特征对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在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上,电气化铁路以其显著的优点被许多国家作为大力研究和重点发展的目标,使得接触网设备的检测特别是动态监测变的越来越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通过不同条件、各种项目检测的结果分析,验证预期效果,找出设备运行规律,为今后设计、施工、维修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接触网作为电气化铁路的重要设备,其质量优越与电力机车运行安全直接相关,由于接触网设备露天布臵且无备用,工作环境恶劣,如不加强设备检修,及时发现整治设备隐患,就会危及行车安全,

接触网计算公式

接触网计算公式 3 2接触网上部悬挂的载荷 3 2 1负载分析 接触网上部悬挂结构受到的主要外载荷包括:接触线和承力索在风作用下的风负载F风、以及接触线和承力索在覆冰作用下的冰负载Ft、接触线作用下的之字力P、地面对支柱的支持力F冰、受电弓作用下的抬升力N和其自身的重力Q。 由于接触网外部悬挂结构多种多样,但每一种结构的分析方法都大同小异。本文选择一种典型的接触网上部悬挂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计算,即直线段中间支柱反定位悬挂形式。其示意图如下 其中F风=Pc+Pj,F冰.合成在Qo中 以兰新线武威南至嘉峪关段直线段中间柱反安装为例,取侧面界限Cx=3.1m,安装角a=45°。 标准典型气象区选Ⅳ区,最大风度Vb=lOm/s,覆冰厚度b=5mm,吊弦单位长度自重取g。=0.5×l03 KN/m,跨距取l =65m,拉出值a=200 mm。 承力索和接舷线的相关参数如表3.1。 表3.1 承力索和接触线的参数 接触线长度65m,考虑弛度的影响,承力索实际长度为 L=l+8F/3l 计算得到承力索实际长度l=65. 02m。 (1)单位长度风负载 P =0.615akv2d×106(kN/m) 式中p——绳索所受的实际风负载: a——风速不均匀系数; k——风负载体型系数; d——绳索的直径。 代入数据计算得到: 单位长度承力索风负载:P cb=1.494×10-3(KN/m) 单位长发接触线风负载:P jb=1.494×10-3 (KN/m) (2)单位长度冰负载 g b=πr b b(b+ d)g H l0-9 (KN/m) 式中g b——绳索的覆冰重力负载 b——覆冰厚度;

电气化铁道接触网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接触网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接触网九区平面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铁道电气化 年级:2007 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王老师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年月日 接触网课程设计 一、原始资料 1.悬挂形式:正线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站线半补偿简单链形悬挂。 2.气象条件:学号尾数1的为第一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2的为第二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3的为第三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4的为第四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5的为第五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6的为第六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7的为第七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8的为第八典型气象区,学号尾数0、9的为第九典型气象区。 3.悬挂数据:学号尾数0、1的结构高度为1.1米,学号尾数2的结构高度为1.2米,学号尾数3的结构高度为1.3米,学号尾数4的结构高度为1.4米,学号尾数5的结构高度为1.5米,学号尾数6、7的结构高度为1.6米,学号尾数8、9的结构高度为1.7米。 站线:承力索GJ—70,Tcmax=1500kg;接触线TCG—100,Tjm=1000kg。 正线:承力索GJ—70,Tjm=1500kg;接触线TCG—100,Tjm=1000kg。 e=8.5m 4.土壤特性: (1)女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挖方地段。 (2)男生:安息角(承载力)Φ=30o,填方地段。 二、设计内容 1.负载计算 2.最大跨距计算 3.半补偿链形悬挂安装曲线计算 4.半补偿链形悬挂锚段长度及张力增量曲线决定 5.平面设计 (1)基本要求

(2)支柱布置 (3)拉出值及之字值标注 (4)锚段关节 (5)咽喉区放大图 (6)接触网分段 6.站场平面表格填写 侧面限界、支柱类型、地质情况、基础类型、拉杆及腕臂/定位管及定位器、安装参考图号 三、验算部分 1.各种类型支柱校验 2.缓和曲线跨距校验 四、使用图纸 按学号最后两位相加之和末位数使用站场0---站场9的图纸 五、课程设计于第七周末交,延期交以不及格论处,特殊情况申请延期除外。 第一章 接触网的负载计算 各种气象条件下悬挂负载的计算: 原始资料:1)悬挂形式:正线全补偿链型悬挂,站线半补偿链向悬挂 2)气象条件:第九典型气象区 3)悬挂数据:结构高度为1.1m 站线:承力索GJ —70,cm T =1500kg ; 接触线TCG —100,jm T =1000kg 。 正线:承力索GJ —70,jm T =1500kg ; 接触线TCG —100,jm T =1000kg 。 e=8.5m 4)土壤特性:安息角(承载力)为300,填方地段 1、气象条件:m ax t =40℃;min t =-20℃;b t =-5℃;m ax V =30m/s ;b V =15m/s ; b=20mm;3/900m kg b =γ;05V t C =-(查标准典型气象区表) 2. 线索条件:承力索GJ-70: max c T =1500Kg ; Δc T =±10%c T ;c g =0.615Kg/m ; dc=11mm ;s=72.20mm 2 接触线TCG-100:jm T =1000kg :;ΔJ T =±15%j T ;A=11.8mm ; B=12.8mm ;j g =0.89kg/m ,d g =0.05kg/m 。 风速不均匀系数 : α=0.85(查风速不均匀系数表) 风载体型系数: K=1.25(查风负载体型系数表) 计算过程: 1.垂直负载:

交大接触网课程设计

接触网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班 学 姓 2012 年 2 月24 日

1基本题目 1.1 题目 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的分析与研究。 1.2 题目分析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和普通意义上的输电线路有本质区别。输电线路在铺设时只需预留出热胀冷缩导致输电线内张力变化的裕量,而接触网的负载时高速移动的电力机车,为了确保受流质量,预留裕量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在一个锚段的两端,在接触线及承力索内串接张力自动补偿装置后,再进行下锚。 2题目: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的分析与研究 2.1 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的概念 张力自动补偿装置,又称张力自动补偿器,它是装在锚段的两端,并且串接在接触线和承力索内,它的作用是补偿线索内的张力变化,使张力保持恒定。因为在大气温度发生变化时,接触线或承力索也会发生伸长或缩短,从而使线索内的张力发生变化,这时就会影响到接触线或承力索的驰度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使受流条件恶化。为改变这种情况,一般在一个锚段的两端,在接触线及承力索内串接张力自动补偿装置后,再进行下锚。 对张力自动补偿装置的要求有二:其一,补偿装置应灵活,在线索内的张力发生缓慢变化时,应能及时补偿,传送效率要高;其二,具有快速制动作用,一旦发生断线事故或其他异常情况,线索内的张力迅速变化时,补偿装置还应有一种制动功能。一般对于全补偿的承力索内的补偿装置,如果不具备这种功能时,还需专门加有断线制动装置,以防止在一旦发生断线时,坠砣串落地而造成事故扩大、恢复困难。 张力自动补偿装置有许多种类,有滑轮式、棘轮式、鼓轮式、液压式及弹簧式等。 2.2 滑轮式张力自动补偿装置 我国电气化铁路广泛采用滑轮组式补偿装置,它是由补偿滑轮、补偿绳、杵环杆、锤铊杆、限制导管和坠砣组成。对于半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为硬锚,就是直接下锚,如图2.1所示;对于全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和承力索都通过滑轮组补偿装置后下锚,此时承力索采用三个滑轮,接触线采用两个滑轮,承力索张力为15kN,接触线张力为10kN,承力索采用的传动比为3:1,接触线采用的传动比为2:1,所以坠砣的重负载都是5kN,如图2.2所示。这种全补偿装置的断线制动装置是另外的加设的。 应该指出,各种线索的张力值不是任意选用的,而是根据线索的拉断力(抗拉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