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

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

品不包括旅游购物品。

4、旅游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产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该定义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旅游业是所有旅游企业的组合

②旅游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是核心旅游产品

③核心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景观或娱乐设施形式存在的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旅游产品

5、一般如何进行旅游分类。

⒈旅游按照旅行游览动机可以分为:观光旅游、休假旅游、专项旅游(毕业旅游、蜜月旅游、保健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猎奇旅游、娱乐旅游、学生旅游、购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互助旅游)2.按照旅游资源特色分: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古色。

3.按照旅游时间分类如下:短期旅游、跨国旅游、一日游、二日游、一周游、一月游、半年游。

4.按照旅游目的地分类如下: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本地/本土旅游。

5.按旅游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猎奇旅游、娱乐旅游、学生旅游、购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互助旅游(交换旅游)。

6、旅游注意事项。

一、七忌

1.忌走马观花,出来旅行目的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如果每到一地而不去细心观察鉴赏当地的风土,则失去了旅行的意义。

2.忌行李过多,旅行时带过多的物品是没意义的,它是我们旅行的累赘。带在身边,行动又不方便;放在旅馆,又不安全。所以提倡一包政策:所有行李只须一个大背囊。

3.忌惹事生非,旅行的地点始终不是自己“地头”,蛮劲、霸气还是收敛点好。

4.忌分散活动,如果是一伙人去旅游,最好不要各有各的节目,至少保持两、三人的人数才分散活动。切忌单独外出!

5.忌钱人分离,多个心眼,小心为上的好。

6.忌带小孩,小孩子时刻需要大人的关照,使大人不能全身心享受旅行所带来的乐趣。

7.忌不明地理,每到一地请先买份当地地图,一可作走失时应急之用;二可留为纪念。

二、八要

1.要带个小药包,外出旅游要带上一些常用药,因为旅行难免会碰上一些意外情况,如果随身带上个小药包,做到有备无患。

2.要注意旅途安全,旅游有时会经过一些危险区域景点,如陡坡密林、悬崖蹊径、急流深洞等,在这些危险区域,要尽量结伴而行,千万不要独自冒险前往。

3.讲文明礼貌,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对人都要有礼貌,事事谦逊忍让,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4.爱护文物古迹,旅游者每到一地都应自觉爱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的花草树木,不任意在景区、古迹上乱刻乱涂。

5.要尊重当地的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忌讳。俗话说:“入乡随俗”。在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时,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视礼俗或由于行动上的不慎而伤害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6.要注意卫生与健康,旅游在外,品尝当地名菜、名点,无疑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享受,但一定要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切忌暴饮暴食。

7.警惕上当受骗,目前社会上不存在着一小部分偷、诈、抢的坏人,因此,“萍水相逢”时,切忌轻易深交,勿泄“机密”,以防上当受骗造成自己经济、财物上的损失。

8.周密的旅游计划,即事先要制定时间、路线、膳宿的具体计划和带好导游图(书)、有关地图及车、船时间表及必需的行装(衣衫、卫生用品等)。

7、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8、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旅游者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七心理水平的并调整心理结构的过程。

9、旅游审美愉悦。

旅游审美愉悦——旅游者在欣赏自然、艺术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⑴愉快;⑵可以时意志中断——陶醉;⑶愉悦的强度过量也不会厌烦;⑷只有人才感觉到的;⑸

感官的升华;⑹联系或印证或回忆。

10、旅游期望。

旅游期望——旅游者对即将所能获得的旅游体验的心理预期。

11、旅游交往。

旅游交往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他人发生的一种暂时型的个人间的非正式的平行交往形式。

⑴交往有水平上的差异:隔离、潜交、示意、互动、互助和竞争;⑵非正式性;⑶心理矛盾:理解与误解;喜爱与厌恶;同调与异调。

12、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旅游者为达到愉悦的目的而购买核心旅游产品的消费过程。⑴一种心理体验过程;⑵暂时获得观赏或体验;⑶强烈的自主参与性;⑷消费与生产的同时性;⑸旅游消费的效果个体差异性大;

13、旅游流。

旅游流——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位移现象。

14、旅游流向。

旅游流向——旅游流在持续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旅游路线。

15、旅游流量。

旅游流量——旅游在单位时间内和一定空间上所形成的规模。

16、旅游景点。

风景名胜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以其主要景观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八种类型:1.湖泊风景区(杭州西湖、江苏太湖、新疆天山天池、青海湖) 2.山岳风景区(黄山、泰山、华山、阿里山) 3.森林风景区(西双版纳、四川卧龙、湖北神农架)4.山水风景区(桂林漓江、长江三峡、武夷九曲溪) 5.海滨风景区(海南天涯海角、厦门、大连) 6.休闲疗养避暑胜地(河北北戴河、江西庐山) 7.宗教寺庙名胜区(五台山、九华山、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嵩山、武当山等)8.革命纪念地(延安、井冈山、遵义)

17、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

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应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18、会议。

会议是指人们怀着各自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信息交流、聚会或商讨的活动;根据活动特点与活动组织的方式,会议细分为政府会议、协会会议和公司会议三类

19、展览。

展览是某一社会组织或某一国家,将某一内容的社会产品通过集中方式,在规定时间里推荐给社会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把分散的产品或服务浓缩后,通过集中的方式介绍给客户,再分散传播到相关领域。

20、MICE

MICE( 即:Meetings, Incentives,Conventions, Exhibitions),是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奖励旅游、展览会与博览会、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我国译为会展旅游。

21、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

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服务行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性,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①会展对旅游的促进作用②旅游对会展的辅助作用。总之,旅游是会展的必要条件,会展拉动旅游,旅游促进会展,会展和旅游之间是一种相互需要、相互利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会展旅游是会展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旅游高端市场的兴旺,以及休闲时代的到来,会展与旅游的关联性将越来越高,互动性将越来越强。

22、会展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国际会议、研讨会、论坛等会务活动以及各种展览会而开展的旅游形式。

1、会展旅游不是节庆旅游。一方面,无限扩大会展旅游的内涵,使之包含本属并列关系、同为旅游活动形式之一的节庆旅游,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从举办动机、参与者、最终效益等来说,会展旅游和节庆旅游之间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2、会展旅游不是商务旅行和观光旅游的简单。简单地将会展旅游理解为将会展办到著名的旅游城市或风景区,与会者利用余闲顺便逛一逛,这是轻视和忽略开展会展旅游的必要条件而产生的一种认识,其实是对会展旅游的另一种误解。

3、会展旅游也不等于开博览会。如果不能把与会者转化

为旅游者,会展和旅游这两个不同行业间的合作就无法实现,也就无法产生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的特点: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高、停留时间长、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高、季节性弱

23、会展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点。

会展旅游产品是指旅游业为满足与会者休闲的愉悦需求而专门开发的旅游产品,简而言之,就是专门为参与会展旅行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会展旅游产品的特征:会展游客旅行的主要目的是会展,即商务或会议,会展旅游仅仅是其在闲暇或会后的休闲行为。会展旅游是都市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单个旅游产品的集合体,是一种混合型旅游。与一般的旅游产品相比,会展旅游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无形、生产和消费的同步、不可转移以及功能上的审美与愉悦等一般旅游产品的普遍性。短距离旅游的多,长距离旅游的少,休闲的多,旅游的少,会前、会后旅游的多,会中旅游的少,公费的多,自费的少,追加旅游产品的消费多,核心旅游产品的消费少,自由行的多,包价旅游的少。

24、发展会展旅游意义。

一、有利于会展活动的开展。会展业的发展一般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息息相关,一次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必然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这需要较为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相对成熟的服务行业。在会展活动举办的城市中,会展业与旅游业同属服务行业,产业关联性强,旅游业能够为会展活动提供运输、宾馆、餐饮、通讯、旅游产品等多种服务,同时会展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圆满完成所需的服务也依托于旅游业的发展。二、有利于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整合。由于一些大城市传统旅游市场受到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增长速度放缓,会展活动为旅游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增长点。会展旅游的发展其实就是旅游业抓住会展活动招徕大量外地游客的机会,从被动地接待游客变为主动地利用当地和区域的旅游资源而设计与开发适合会展游客的旅游产品。由于会展游客具有消费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影响小、观光和休闲的品位高等特点,这就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三、有利于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展旅游产品开发需要旅游线路重新组合、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如美食、休闲和娱乐等体验性旅游成分的不断更新和充实,因而能促进旅游业服务者需求,以及配套产品相关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由于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旅游形式和旅游内容的丰富,会展旅游产品开发也为普通旅游者提供了高品位的旅游选择,有利于促进和带动其它旅游产品开发,从而更进一步带动旅游相

关产业的发展。

25、会展业发展现状。

中国会展旅游业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但发展非常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这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

1.会展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截止2006年底,中国正式举办展览会2467个;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召开时,仅旅游一项收益就可达800亿元[25]。

2.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最近几年,由于中国传统旅游业增长速度放慢,而会展旅游业增长速度非常快,因而会展旅游逐步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且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如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上海世博会更成为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3.会展旅游城市能力增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交通、酒店、通信设施良好,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人数在我国名列前茅。各地会展公司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纷纷加入相关的国际会展组织。截止2002年5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北京市旅游局、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民间国际旅游公司,中国会议及奖励旅游组织、浙江中国世贸中心、中国世贸中心、中旅国际会展公司、华亭宾馆、春秋旅行社、山东国际旅行社、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锦江会展公司、上海旅游委等加入了ICCA组织。

4.地区发展状况。目前,举办展览会最多的5个省市依次为北京、上海. 广州、江苏、四川。如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现有的展览馆数量最多,占中国总量的36%,中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占23%、18%,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的展览馆数量相对较少[26]。北京是中国举办展览会最多的城市,2003年,北京共有392个展览会,其次是上海,有348个展览会;从专业展览公司分布看,截止2003年底,广东876个,上海480个,北京约400个,浙江114个,四川省市专业展览企业总数占中国的62%[27]。

5.会展收入状况。从组织者收入看,广东、北京、上海和浙江占据绝对份额,2003年,这四个省市分别为32.4亿元, 18.5亿元、1

6.2亿元和11.4亿元,总收入超过78. 5亿元,占中国展览组织者总收入的91%。从展览场馆收入分布看,近三年仅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四省市的展览场馆收入合计每年都占中国展览场馆总收入80%以上。6.形成新的会展经济带。据《2004年中国会展经济年度报告》公布,主要会展经济带包括分别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为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江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及中西部会展经济带等五大经济带。

7.会展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目前,中国的大型旅游集团如上海锦江、春秋旅行社等,已加入国际会议组织,但还没有完全介入会展旅游市场,仅仅从事接待服务工作,这些大型旅游集团已经普遍看好会展旅游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中国,越来越多的会展旅游批发商将中国列为重要的会展旅游目的地,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教案)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旅游服务一类考纲

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大纲 旅游服务一类 (2018年版) 一、考试性质 本职业技能考试是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旅游服务一类专业毕业生报考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的选拔性全省统一考试。 二、考试依据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旅游服务类》(教职成厅函〔2014〕11号)。 2.以中华人民国职业技能鉴定规为依据,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测试考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考试方法 旅游服务一类职业技能考试由专业知识(应知)和技能操作(应会)考试两部分组成,考试总分为350 分,其中专业知识(应知)部分为200分,技能操作(应会)部分为150分。 专业知识(应知)考试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容为旅游服务一类专业共性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试卷由计算机考试系统按规定的比例从题库随机抽取、组合。技能操作(应会)考试采取实际操作考试方式,分为酒店服务技能和导游服务技能,考试时间共约为20分钟。 四、考试容和要求 第一部分专业知识(应知) (一)考试科目与分值比例 1.旅游概论约占30% 2.中国旅游地理约占35% 3.餐饮服务与管理约占35%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约占50% 2.多项选择题约占20% 3.判断题约占30%

(三)考试围及要求 【旅游概论】 1.旅游概述 (1)了解旅游产生的过程。 (2)掌握旅游的定义。 (3)理解旅游与旅行、游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掌握旅游的属性、特点和类型。 (5)了解世界主要旅游组织及标识。 2.旅游简史 (1)了解世界和我国旅游、旅游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2)理解现代旅游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了解我国近代旅游业诞生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4)掌握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3.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2)理解旅游者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3)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及主题公园的概念。 (4)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5)理解旅游业的定义、性质、特点。 (6)理解旅游业的影响与作用。 4.旅游业的构成 (1)理解旅游业的构成。 (2)掌握旅行社的概念、类型、作用。 (3)掌握旅游交通的概念、类型、作用。 (4)掌握旅游饭店的等级、类型、作用。 5.旅游市场 (1)掌握旅游市场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理解旅游市场细分的标准。 (3)掌握旅游者的流动规律。 (4)理解我国旅游市场的容及构成情况。 (5)了解全面提升我国国旅游市场的原因及措施。 6.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作者: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WU Chu-cai, WU Zhang-wen, ZHENG Qun-ming , HU Wei-hua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森林旅游研究中心,长沙,410004 刊名: 旅游学刊 英文刊名:TOURISM TRIBUNE 年,卷(期):2007,22(1) 被引用次数:71次 参考文献(11条) 1.Fennell D A Ecotorism:An Introduction 1999 2.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1987(02) 3.诸葛仁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 2006(04) 4.Orams M B Types of Ecowurism 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 2001 6.The Ecotourism Society Newsletter cited in Catrina Brandon,Ecotourism and Conservation:A Review of Key Issue,Envirnment Department Papers 1996 7.郭岱宜生态旅游--21世纪旅游新主张 1999 8.Kutay K Ecotourism and Adventure Travel 1989 9.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 1993 10.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11.Elizabeth Boo Ecotourism:The Potentiais and PitfailsWWF 199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2,17(2) 2.张跃西.ZHANG Yue-xi生态旅游理论创新与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标准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7(11) 3.刘青.王智.钱谊.秦卫华.蒋明康.LIU Qing.WANG Zhi.QIAN Yi.QIN Wei-hua.JIANG Ming-kang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3) 4.王潇.WANG Xiao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9(10) 5.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5(10) 6.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LIU Zhong-wei.WANG Yang-Lin.CHEN Zhong-xiao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期刊论文]-地理研究2001,20(2) 7.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期刊论文]-旅游学刊2003,18(2) 8.李文杰.乌铁红.张宏磊.LI Wen-jie.WU Tie-hong.ZHANG Hong-lei中国传统自然观与生态旅游发展观的比照[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9) 9.薛怡珍.Hsueh I-Chen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台南市为例[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8(10) 10.叶文.薛熙明.YE Wen.XUE Xi-ming生态旅游本土化问题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 引证文献(72条) 1.王燕.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贵州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2013(6) 2.刘小莉.魏伟.李中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期刊论文]-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教案

第三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定义: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2.主题公园的缘起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3.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但一般或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 3.以主题内容划分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中国民俗村 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广东中山宇游科幻城 以动物观赏为主题;--上海野生动物园 以异国地理环境和文化为主题;--世界之窗 以影视文化为主题;--浙江横店影视城 以文学文化遗产为主题;--无锡三国城 4.以吸引范围划分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 具有区域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5.以规模大小划分 大型主题公园和小(微)型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被动游憩形式、投入高,占地规模大、高门票,高消费第四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空间集聚和竞争 ·决策者行为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 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

旅游者的概念及分类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旅游者的概念性定义或理论定义 (一)国际旅游者 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1963年“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特点: (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 3、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 (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 (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 (4)流亡者、流浪者或边境上的工作人员; (5)打算停留1年以上者。 可以计算为国际游客的: (1)为了娱乐、医疗、宗教仪式、家庭事务、体育活动、会议、学习或过境进入另一国家者; (2)外国轮船船员或飞机机组成员中途在某国稍事停留者;(3)停留时间不足一年的外国商业或公务旅行者,包括为安装机械设备而到达的技术人员; (4)负有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使命的国际团体雇员或回国进行短期访问的旅行侨民。 4、我国的界定: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 【摘要】通过阐述生态旅游的起源,及中外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归纳出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原因。通过研究旅游及生态的概念,及阐述反映生态旅游概念共性的8个指标,指出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不能偏离其经济本质。国内对其概念的研究在紧随国际潮流的前提下,要把研究重点从如何吸引旅游者专向如何教育旅游者。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经济本质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0亿年,有一位学者提出将漫长的数亿年地质年代压缩成百年的设想。在虚拟的地球百年中,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不到1天,大约开始于5分钟前的工业革命,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在个人和社会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人们的旅游意识开始觉醒,旅游类型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发展为度假、公务、专项旅游等。工业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地球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种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1930年的马斯河谷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四日市哮喘事件,近年来北京雾霾事件等。噪音、水、大气、土壤等污染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不是最佳活动区域。越来越多的人们逃离城市,选择去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去放松心情。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严重影响着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有害影响。旅游资源受

到破坏,旅游质量下降。在传统旅游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相驰的时候,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生态旅游的提出立即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但是,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很模糊,旅游供应商在市场营销中不断推出各种生态旅游活动,但多数结果都是非生态化。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旅游呢?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人们口中的时尚名词、市场营销的法宝、投资商的生财利器。而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家园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失去话语权。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使得它从理想的云端跌落下来。生态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要了解它的概念,首先要理解清楚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旅游。 (一)生态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用其修饰美好、健康的事物。生态即指自然生态,也指文化生态。 (二)旅游的概念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出现,旅游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目前,旅游已融入到

旅游概念

旅游概念 旅游概述 “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 按地理范围分类 按旅游者到达目的地的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1. 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分为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是指他国公民到本国进行的旅游活动,出境旅游是指本国公民到他国的旅游活动。 2. 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民在居住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内的旅游活动,也指在一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在该国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从旅游发展的历程看,国内旅游是一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按旅游性质和目的分类 旅游定义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

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定义旅游的三要素 尽管上文中所提及的技术定义应当适用于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这两个领域,但是在涉及国内旅游时,这些定义并没有为所有的国家所采用。不过,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定义中的三个方面的要素:出游的目的;旅行的距离;逗留的时间。 国际组织定义 (1)国际旅游者定义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速,因此在统计上迫切需要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义。1936年举行的一个国际论坛,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首次提出,“外国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他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1945年,联合国(取代了原来的国家联盟)认可了这一定义,但是增加了“最长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限定。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1963年,联合国国际旅游大会在罗马召开。这次大会是当时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英文名字的缩写为IUOTO,即现在的世界旅游组织,英文缩写为WTO发起的。 大会提出应采用“游客”(Visitor)这个新词汇。游客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去,且主要目的不是在所访问的国家内获取收入的旅行者。游客包括两类不同的旅行者:

旅游的定义与旅游的特点

绪论 一、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的 国际旅游先国际后国内 中国旅游先国内后国际------一开始是政府办公机构 二、旅游的定义(判别) 第一类是旅游的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即为了规范人们对旅游的本质认识,从理论上对旅游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到本质特征如流动,人际 A.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自己的常居环境,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B 从供给的角度定义旅游 概念性定义是特指旅游业;技术性定义是由为满足旅游者需求和愿望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机构和设施构成的产业 第二类是旅游的技术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即为了使旅游调查和统计具有可操作性,从某些具体指标上对旅游现象进行界定。-----提到具体的数字 A 从需求的角度定义旅游 技术定义主要是出于统计和立法的目的,需要将短途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区别开来 三、旅游与闲暇、游憩的概念关系(闲暇与游憩的区别)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它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其需要。 四、旅游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2.层次性 3.复杂性 4.开放性 5.动态性 6.地域性 五、我国关于国际旅游概念的定义 中国国家旅游局定义: 以目的和国籍界定,便于海关统计。 1979年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外籍华裔、华侨和港澳、台胞。 排除8种非旅游者:★应邀来访的部级以上人员及随从;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课程论文: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摘要:本文从概念、产生两个方面对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加以概述,并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谐;环保意识 引言 目前,旅游业作为关联度极强的朝阳产业备受各国重视。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公布的数字,1996年全球旅游业总产值达3.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7%。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经济机构和权威人士预测,旅游业将继石油工业、汽车工业之后,成为2l世纪的第三大产业。面对旅游开发与自然及文化保护的冲突,人类开始从生态学的角度寻求旅游发展的道路,倡导旅游业的绿色消费。21世纪,世界进入“环保时代” 绿色时代”。绿色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冲击着企业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者追求“生态”与“个性”的多样化需求,旅游业的经营触角也不断向未知领域延伸,于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应运而生。但就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定义以及内涵来说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生活中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一些旅游企业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以假乱真,混水摸鱼,误导旅游者,造成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损坏旅游者的利益等许多问题。为此,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本文就对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加以辨析。 1.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概念 1.1生态旅游概念及内涵 1.1.1 国外对生态旅游的几种定义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卡瑞(Ceballso-Lascurain)首次提出“生态旅游”这一名词,并于1988年第一次正式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1992年,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人员Elizabeth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 “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出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效益。”;日本的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生态旅游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似乎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993年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倡导增加对大众关

自助游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自助旅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人们通常用按是否需要通过旅行社等旅游代理机构来划分团队游客与散客,但随着旅游服务机构业态的发展以及旅游中介服务项目不断丰富,人们自行安排旅游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散客市场中有一个群体表现出共同的特征明显地有别于一般散客,人们将这一群体的旅游行为称之为自助旅游。 自助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可以表述为:以“张扬个性、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为目标,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活动,且没有全程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自助旅游在旅游组织方式和旅游目的方面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旅游活动安排的自主性,包括对旅游目的地和行程的确定、交通方式和食宿标准的选择、游览项目的安排等方面拥有个人自主权。同时,自助旅游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旅途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临时调整或改变行程; 其次是旅游目的主要以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求知、探险和满足个人特殊爱好等消遗性目的为主; 第三是没有全程领队、导游陪同,在旅途中需要旅游者自已打理一切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者在拥有自主权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旅行经验。 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自助旅游与散客旅游这两个概念有很大程度的交叉,既有重叠,又有明显区别。从旅行的组织方式上看,两者都是自行设计旅游线路、自行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但自助旅游并不排除通过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中介机构进行预订(尤其是交通及住宿设施)。但从旅游目的上看,一般散客的旅游目的涵盖广泛,而自助旅游更侧重纯旅游或消遣性的目的,不包括公务、商务和会议旅游以及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的旅游活动,但在出差目的地或途中自行安排的休闲消遣型旅游活动也应视为自助旅游。 (二)自助旅游的类型 目前,自助旅游的类型有多种,可按交通方式、旅游目的、旅行距离、消费等级、旅游活动内容等标准进行分类,本文主要侧重按交通方式和旅游目的来划分。 按交通方式可分为: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按旅游目的可分为:休闲度假自助游和专业目的自助游两类,而专业目的自助游又包括修学求知自助游、极限探险自助游、特殊兴趣自助游(摄影、登山、滑雪、高尔夫等)等。 (三)自助旅游的特点 自助旅游者追求在旅游中的自主性,或张扬个性、或放松身心;与整体旅游市场相比,他们的出游率较高,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1.两种类型的自助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有明显不同 休闲型自助旅游者多以家庭为单位,或流向以海滨为代表的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或流向城市周边的景区(点),而对城市周边游来说,自驾车旅游是比较流行的交通方式;专业型自助旅游者则追求新开发甚至尚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尤以西部地区更受青睐。他们在旅游目的地及出游时间的选择上都具有避热倾向,或是避开观光型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或是避开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

第1卷 第3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 o l.1 N o.3 2007年09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UN I V ERS ITY O F FORESTRY&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Sep.2007  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辨析Ξ 肖胜和1,诸葛仁2 (1.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2.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四川成都610036) [摘 要] 10多年来,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争论还较多,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发展模式、生态旅游是高档旅游还是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对象是自然区域还是可以包括地方文化区域等三个方面。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非生态化现象和“泛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将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混为一谈造成的。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的辨析,对相关问题作了初步解答,并试图还原生态旅游的本意,探索今后生态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生态化;旅游产品;旅游发展模式;辨析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7)03-0083-04 An Ana lysis of Ecotour is m and Ecolog ica lly Or ien ta ted Tour is m X I AO Sheng2he1,ZHU GE R en2 (1.Schoo l of Touris m&H ealth,Zhejiang Fo restry U niversity,H angzhou311300,Zhejiang,Ch ina; 2.A ustralian Cooperative R esearch Centre fo r Sustainable Touris m Ch ina O ffice,Chengdu610036,Sichuan,Ch ina) Abstract:w h ilst eco touris m w as develop ing rap idly in Ch ina fo r the last10years,m any theo retical argum ents cam e up and som e of w h ich still stay unsettled today.T he disputed issues can be m ainly concluded into th ree aspects: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a touris m p roduct o r a 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w hether eco touris m is fo r h igh2end o r fo r commonality and w hether eco touris m covers only natural areas o r it can also contain local cultural areas.D uring its developm ent,eco touris m is confronted w ith p roblem s as non2 eco logy and extensi on of eco touris m concep t due to peop le’s confusi on fo r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 h rough analyzing the definiti on and significance of eco touris m and 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h is article p rovides initial so luti ons to related p roblem s and tries to exp lain the o riginal concep t of eco touris m to exp lo re the co rrect m ethod fo r the future developm ent of eco touris m. Key words:eco touris m;eco logically o rientated touris m;touris m p roduct;touris m develop ing pattern;analysis 发展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种潮流。在这种潮流中隐含人们希望远离繁忙、喧嚣的日常工作生活环境,渴望“回归自然”、向往“原始的”自然环境的需求。但以中国目前状况而言,在迅速发展的生态旅游潮流中明显存在两个不同步:一是“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需求与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环境意识、生态知识的要求不同步,即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意识、生态知识大多达不到生态旅游的要求;二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生态旅游实践的不同步,即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赶不上生态旅游实践迅猛发展的势头。前一个不同步会导致生态旅游区因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压力有可能出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甚至破坏;后一个不同步会弱化甚至丧失生态旅游理论对生态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理论概念的混乱,就必将导致实践行为方向迷失和操作失误。因此,就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科学的辨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关观点进行分析,发现不同观点虽然表现形式不一,归纳起来基本上都是由于对“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未加区分造成的。本文试图通过厘清“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化”概念来寻 38 Ξ[收稿日期]2007204211 [作者简介]肖胜和(1965—),男,湖南娄底人,浙江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诸葛仁(1956—),男,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办事处主任兼“绿色环球21”中国首席代表,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标准与认证。

生态旅游学 教案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教师:闵冬梅 课程所属部:基础教学部

课程名称:生态旅游学 授课班级:12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课程类型:理论课 使用教材:生态旅游学(主编:李俊清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教学方法与手段: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考核方式:考试 主要参考书: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张广瑞. 生态旅游: 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第一章生态旅游概述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关文化区域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生态旅游学是研究生态旅游活动规律与生态环境伦理的一门学科,是生态学与旅游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2. 使学生了解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态旅游的内涵。 2.生态旅游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和讨论为主,配合启发式教学。 第一节生态旅游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顺应人类文明的更替应运而生,并努力寻求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ecotourism)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迅速兴起。它是当前各国生态学界和旅游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将成为21世纪的最新国际流行色。 一、旅游与生态学的关系 旅游是个人或集体外出旅行的一种观光活动。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标志。旅游即能使人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能提高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生理需求—精神需求),诸如参观历史文化遗产(宏村、故宫等),欣赏自然风光(黄山),游泳等都是最经常性的旅游活动。 (一)在旅游中描述生态:中国:司马迁,徐霞客。国外: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等。 通过游历,研究和描述了自然现象、动物行为特征和生物进化规律。(你在旅游中遇到猴子吃东西、打架等来了解猴子的生活习性)。 (二)在考察生态中旅游:国外:海克尔在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生物改造环境(旱化与水化的演变),洪宝德在美洲做植物调查写出《热带旅游》(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的适宜月份,植物对象和动物对象等一些旅游常识,会遇到的一些现象)。 这些人所做的旅游不是生态旅游,只是通过游历总结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为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认识生态学规律的旅游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总结:生态考察研究和旅游活动是结伴而生的,生态学是生态旅游的基础,二者共同点:旅游经历。 二、生态旅游的渊源 历史上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思想根深蒂固,生态旅游为这种保护思想提供了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行为模式。 肯尼亚生态旅游:最先以捕杀野生动植物获得经济效益,捕杀大象的主要目的是要象牙(象牙梳子、吊坠、簪子等),大象尸体遍布草原,惨不忍睹。现在开发的生态旅游,让游客进入动物和植物保护区进行参观,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既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又获得了大量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户外旅游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国际商业活动逐渐繁荣起来,为野营和徒步旅行配上积极先进的户外装置,旅游开发商的投资,鼓励当地居民参与,这些都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讲课稿

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1、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定义 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及将它与其他类似的、有时是相关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动区别开来。 技术定义 用它来为统计和立法提供旅游信息。各种旅游技术定义所提供的含义或限定在国内和国际范畴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定义的采用有助于实现可比性国际旅游数据收集工作的标准化。 从广义来说,旅游是人们处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年以内的短期外出访问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从侠义上说,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是发生在自由时间的休闲行为,其本质取决于旅游的目的,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里快感为目的的审美和自娱过程。 旅游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2、旅游的本质和它特征。 旅游的本质是愉悦,其中包括社会性愉悦,休闲性愉悦,消费性愉悦。旅游行为的特征异地性,暂时性,责任意识放松,占有意识外显。 3、旅游产品概念和特点。

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的地域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或劳务。其中最典型的旅游产品形式是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特点:①旅游产品是专门出卖给旅游者而生产或开发出来的。②旅游产品的生产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于旅游资源所生产的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二是凭借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仿造或创造的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③旅游产品主要供旅游者购买,其功能上具有可观赏性或愉悦性,在空间上具有地域性。④旅游产品可以是物质实体,也可以是某种现象。⑤旅游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人类专门为旅游目的投入的劳动,否则就不是旅游产品。⑥旅游者的各种媒介要素(如饭店、交通等接待性产业)不是旅游产品,但它们可成为旅游产品利益的追加组成部分。⑦旅游产品不包括旅游购物品。 4、旅游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产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该定义强调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旅游业是所有旅游企业的组合 ②旅游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是核心旅游产品 ③核心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景观或娱乐设施形式存在的满足旅游者愉悦的旅游产品

旅游的概念,性质教案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测试: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 学生异地读书 农民异地打工 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 三峡大移民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 来到某国家担任外交人员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 ………… 判断的标准:旅游的本质特征(主要目的是追求愉悦)和外部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和国家相关的规定。 辨别词义: 旅游:“旅”,旅行、离家出行(反义词:居家)。 “游”,游览、游玩。 二者关系:离家出行不一定是旅游;反过来,要去游览、游玩必须要离家出行。 迁徙:由此地到彼地定居,主要目的是求生存,不再回来。 旅行:travel 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不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旅游:tour或tourism由此地到彼地,主要目的是游玩,且一定时间内要返回来。 一、旅游的定义 迄今为止,关于旅游的定义众多(高教版9种、田里编著南开高职版8种、李天元编著南开版7种、魏向东林业版列出国际11种、国内7种),还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采用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如美国各州之间对旅游的定义都有不同。 对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理论性定义(或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 两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概念性定义旨在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用以确定旅游的基本特点,以将它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侧重于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技术性定义主要为了旅游统计、收集数据的需要,以便为决策立法提供旅游信息,所以侧重于对旅游者的定义及划分方法。 人们对旅游的定义之所以会这样多,与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关。因为旅游活动从产生以后,它的旅游实践和内容就在不断丰富变化,所以人们对旅游定义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例1:在中外的一般性语言词典中,对旅游一词的解释是指人们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离家外出旅行的活动。强调其目的的消遣性。(李天元主编南开版教材46页) 例2:“艾斯特”定义(1942年瑞士圣加仑大学教授亨泽克尔

旅游本质属性的理解

旅游本质属性的理解 一、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 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在历史上可能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并且这种研究一直主要地还是限于对旅游世界进行的某种直观的描述。旅游现象在今天已是深入人心并为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东西,因此,我们实有必要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旅游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直到今天,关于什么是旅游的问题我们还未能获得满意的答案。一些功利性的、泛化论的旅游观点仍弥漫在学术丛林之中,使我们难于拨云见日。 旅游的本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作为内核的审美与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甚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特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图表1是描述这一观点的示意图。在图中由上至下各层级之间具有规定或统辖关系,而由下至上则具有解释关系。 从图表1所表示的关系来看,在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与旅游者的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层次众多、构成复杂的干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作用,使旅游行为最终会以极不相同的外部形式体现出来,或规范,或怪异,或约束,或放纵,或从一而终,或随遇而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然而,在这些复杂的因素之中,却有主次之分,彼此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尽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最末端的旅游行为特征与旅游本质之间有某种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在旅游本质与旅游特征的主导力量影响之下的必然产物,同时,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也会为旅游行为的倾向性的表现规范出一个适宜的阈值。 在图表1中,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当然这种目的最终会反映到整个旅游过程中,这同时也使我们得以通过旅游的外部特征反观其本质的规定。旅游的特征是使旅游与其他具有相同目的的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它们使旅游成其为旅游。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是由旅游的特征决定的,或者说,旅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旅游行为特征的温床。 二、旅游的本质规定 从图表1我们看到,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关于旅游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在学术界曾有过论述。一些文化论者和社会论者,一直强调旅游所具有的这种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了与经济论者几乎针锋相对的看法。 从渊源上看,主张旅游主要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看法恐怕是与学术界把“旅游业”与“旅游”相互混淆的历史性错误有关。但更深刻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起初出自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功利性认识。为了早日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人们颇具倾向性地关注旅游所产生的经济贡献,并由这种贡献反推旅游的性质。今天已经没有人否认,旅游业不是一种事业而是一个产业。但旅游是什么的问题,反倒更加众口不一了。不过,近几年来从总的趋势上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现象的非经济性内核。叶朗在1988年1月20日的《中国旅游报》上曾撰文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虽语焉不详,但谈吐率直,令人警醒。而在沈祖祥看来,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