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访工作概论11

信访工作概论11

信访工作概论11
信访工作概论11

一、名词解释(4'*5)

二、简答题(6'*5)

三、辨析题(5'*2)

四、论述题(15'*2)

五、材料分析(10'*1)

一、名词解释

1、执政党社会沟通机制:是指在参与政治生活过程中,执政党利用各种渠道与民众进行信息交流的结构、程序、规则和过程的总和。

2、参与类信访:指对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机关及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及批评的信访事项。

3、涉法涉诉类信访:涉法信访就是与司法过程有关的或者理应通过法律程序和法律手段来解决信访问题,广义上的涉法信访是能够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信访事项,狭义上的是指专门针对司法诉讼的信访事项,因此又称为涉诉信访。

4、信访制度:是事关信访活动的规约体系,包括信访机构、运作程序、信访法规等公共权力方面关于信访活动的所有相关制度性规定。

5、信访人: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6、信访案件督办:指信访立案交办后,立案机关为及时掌握案件办理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对办案进行催办,督办,促其抓紧办理,按期结案,方法有:上门,电话,发函以及会议。

7、集体访:指集合多人到同一机关反映共同意见和要求的群体上访行为,集体访既是信访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8、信访风险:指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作出重大决策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属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风险。(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农村土地,社劳保,社分管)

9、信访风险评估:指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对实施重大决策可能引发的大规模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不稳定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论证,完善决策方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重大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简答题

10、简述普通人人群的总体特征

普通人社会功能的释放与普通人人群的总体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普通人人群的总体特征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群体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生活目标的不一致性

(3)功能主体关系的松散性

(4)社会生活的本质性

(5)社会能量的潜在性

(6)能量方向的可塑性

(7)松散力量的可逆性

(8)聚合力量的难以抗拒性

11、普通人的社会功能

(1)建构功能,是指普通人不仅是形成和构筑社会组织的主要成分,主要材料,主要构成部分,还是构筑活动的主要行为者。没有材料,何以构筑?没有构筑活动,构体何来?无论从材料的视角,还是构筑行为的视角看,普通人都是社会组织的构筑者。没有普通人,就不会有社会组织形态。领袖和能者在社会构建活动中具有独特作用。这种独特作用却不能完成和实现对社会的构建。人群之所以形成社会组织,主要在于群体中普通人的构建功能。人类社会是由于普通人普通人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因为非普通人的存在而存在。普通人对于人的社会的构建功能无可替代。

(2)滋养功能,是指普通人人群所承载的对于社会的物质的滋养,文化的滋养和思想的滋养。普通人是滋养社会的主体力量。人的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体征和活力,一刻也离不开物质,文化,思想的滋养。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具有滋养社会的作用,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的滋养者。人的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寄生虫,腐败者和败坏者。

(3)调理功能,所有生命体,都有一个健康问题。健康的社会,内外部各种关系平衡,矛盾运动协调、有序,社会文件持续进步。当社会的运行不健康时,各种关系紊乱,矛盾和冲突时常升级、恶化,社会失却了平衡、协调,不是这里出现问题,就是那里出现问题,社会病态频发。

12、信访工作原则:(1)方便信访原则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3)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

13、信访现象的特征:(1)主体上的特定性,社会成员是信访行为的发生主体,社会管理组织是信访行为的终结主体

(2)主体上的对向性,信访行为存在两种主体意识行为即上访行为和接访行为,两种行为出现在同一信访事件中共同组成信访行为形成一致,便可达成谅解,反之便形成对抗和博弈。

(3)政治上的沟通性,首先表现为社会管理者给予秩序考量的鼓励和默许,其次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

(4)体制内的救济性

17.二、影响权利救济方法选择的因素

1、社会发展程度

熟人社会以道德情理为规范,通过自我和解或依靠有威望的第三人的调解来实现纠纷的解决,熟人社会的主要规范是礼仪;

半熟人社会是调解、利用诉讼程序并存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陌生人社会则强调个体利益,权利本位成为主导,纠纷多利用诉讼程序来解决。

2、法律传统

一定时代、一定国度对诉讼救济的偏好或贬损往往取决于一定的文化因素,包括法律层面的文化、权利层面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文化。

中国的法律传统养成了对诉讼外救济模式的偏好,和睦与调解的思想一向优于诉讼中的主观权利思想。“无讼”、“息讼”理想对中国古代权利救济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3、成本计算

包括诉讼成本和诉讼收益

诉讼成本即讼费、律师费、机会成本和法外成本。诉讼收益包括财产收益与给付和储备收益(预期收益)

4、对审判的信任。一是不包括自己主体努力在内的、相信审判制度或法院会给自己做主的依存性信任;另一是认为自己作出了主体性的积极努力,审判制度或法院就不会使自己失望的主体性信任。这两种信任与社会经济的种种属性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

21、联系实际谈一谈当代信访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一、互动制衡的制度功能。互动制衡的制度功能,不仅仅与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相关,更与人的精神生活的需求相关,是人的总的社会生活的需求。互动制衡的制度功能,不仅仅与社会低端人群相关,也与社会高端人群相关,是社会公共生活、个人生活的共同需求,是人类整体生活的需求。公民主权定位的中国信访制度中互动制衡制度功能的设计与安排,可以使公民的良性互动日常生活化、规范化,为满足社会对制度功能的时代性要求提供充分的制度条件。

二、信息传输的制度功能。公民主权定位的中国信访制度中信息传输的制度功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能够顺应社会高速变化的自适应系统,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制度系统。三、社会监督的制度功能。社会监督的制度功能,将公共权力始终置于国家公民的监督之下,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

四、社会管理的制度功能。社会管理的制度功能,是公民主权定位的中国信访制度的核心功能,它使公民的信访行为成为一种行使主权权力的行为。主权的权利,无事无权,有事大权。公民的管理,管大事,管小事,不管具体事。

五、权益救济的制度功能。信访救济的本质就是权益的救济,是公共权力认同与尊重公民权益的行为象征。司法、行政救济始终是社会救济的主渠道。权益救济的制度功能虽然只是辅助救济机制,却是社会救济功能实现的最后保障,是在其他救济制度功能弱化、失效或者无法实现时的补漏式救济。

六、社会控制的制度功能。中国信访制度中社会控制的制度功能是社会组织的自调整、自适应系统,给社会控制理论和实践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和价值。

22、评述中国信访制度的研究和设计的误区。

一、客观地认识信访活动的本质特征。正确的视角和俯瞰全局的立足点,是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信访活动本质特征的重要前提。

二、要防范彻底否定信访制度的价值。“信访困境”的发生,不是信访制度惹的祸。信访制度的改革,一定要防范彻底否定信访制度的价值、逐步革除信访制度的改革思路。

三、要防范公民主权实体地位的制度性缺失。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使公民的主权者地位得到制度化的体现与保障,一定要防范公民作为主权者的实体地位的制度性缺失。四、要防范信访制度不能有效解决信访问题的制度设计。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不是要遏制或者减少信访者的信访行为,而是要能够及时地回应信访者的信访行为,有效地解决信访公民揭示的信访问题。一定要防范信访制度不能有效解决信访问题、信访机构只是“第二邮局”的制度设计。

五、要防范信访制度功能与人的能动性的割裂、对立。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防范信访制度功能与人的能动性的割裂、对立——只有人的能动性与制度功能的积极互动,才会有公民主权制度的良性运转机制。

六、要警惕和防范公民主权的滥用。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定要防范信访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割裂、对立。在强化普通公民的地位,将公民的主权者地位制度化的同时,警惕和预防公民主权的滥用。

一,尊重民意,不仅要尊重多数的,公开的,正义的民意,同时也要尊重少数的,潜在的,非正义的民意。

正确,这里所指的民意就是广义的民意,广义的民意既包含公意和众意,是公意与众意的统一,是公开与潜在意识的统一,是正义与非正义的统一,同时也是历史传承与现实生成的统一。

二,信访不是救济法律关系而是一种监督法律关系

正确,在我国公民往往把信访看成是一种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救济,更愿意或更习惯通过信访渠道去实现救济,事实上,信访难以像复议,诉讼等救济制度一样实现救济功能,信访法律关系的直接主体为信访人和信访机构,信访机构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对所有信访案件,实体问题的处理权。

管理学(周三多)书后习题-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管理学(周三多)书后习题-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一、习题 (一)填充题 1.所谓领导就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的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领导班子的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领导方式基本上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布莱克和穆顿在提出管理方格时,列举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照权变理论,领导方式是领导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函数。 7.菲德勒将领导环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权变理论任务,低LPC型领导比较重视_____________的完成,高LPC型领导比较重视_______。 9.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权力。 10.领导更多的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之上。 11.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天生的,与后者的培育、训练和实践无关,因而传统的特性理论也称为___________。 12.权变理论中的领导者特征主要指的是领导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3.菲德勒设计了一种问卷来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询问领导者对______________的评价。 14.菲德勒模型认为在环境较好和较差的情况下,采用_________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在环境中等的情况下,采用_________LPC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15.争取众人的信任和合作,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菲德勒模型中的职务权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菲德勒模型中的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__________和部下对这些任务的_____________。 18.管理方格图中的纵轴表示领导者对___________的关心程度,横轴表示领导者对________的关心程度。 19._____________型领导是指领导者撒开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20.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__________型到_________型之间,存在着多种过渡类型。 (二)选择题 1.提出领导者应具备的五种激励特征、八种品质特征的是_________________。 A..亨利 B.鲍莫尔 C.吉沙利 D.戴维斯 2.领导方式的主要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管理方格理论 B.连续统一体理论 C.期望理论 D.激励强化理论E权变理论 3.在菲德勒模型中,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较好的领导环境_____________。 A.人际关系差,工作结构复杂,职位权力强;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的本质是()。 A、用权 B、影响力 C、协调人际关系 D、管理职能 2.在管理方格理论中,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和生产的关心程度能保持平衡,一边注意计划、指挥和控制工作得以完成,一边注意对下属的引导和鼓励以保持士兵和满足度但缺乏创造的领导方式是()。 A、乡村俱乐部 B、任务型 C、中庸型 D、团队型 3.根据领导者运用职权方式的不同,可以将领导方式分为专权、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式领导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A、纪律严格,管理规范,赏罚分明 B、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C、按规章管理,领导者不运用权力 D、员工关系融洽,工作积极负责,富有创造性 4.领导者不同的领导方式应适应不同的环境,而不同的工作环境也需要不同的领导方式。这种观点出自哪种理论()。 A、领导行为理论 B、领导特质理论 C、领导权变理论 D、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5.下面哪个理论关注下属的成熟度()。 A、费德勒权变理论 B、途径-目标理论 C、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D、领导权变理论 6.彼得.杜鲁克认为,“领导者的唯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一些人是思想家,一些人是预言家,这些人都很重要,而且也很急,但是,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这句话说明()。 A、领导者的实质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B、领导者需要权力 C、追随者比领导者更重要 D、领导只有一个定义,其余的定义是错误的 7.在以下何种情况下,领导的影响力最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A、占有领导职位的人具有相当强的能力 B、员工遵守纪律 C、影响力来自领导职位,而不是具有相当强的能力 D 、企业具有很好的经营策略 8.某部门多年来生产任务完成得都很好,职工经济收入也很高,但领导和职工的关系却很紧张。请根据管理方格理论判断属于哪种领导类型()。 A、贫乏型B、任务型C、乡村俱乐部型D、团队型 9.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某公司的总经理不仅给下属提供工作所需要的资料、条件和咨询,并负责协调各部门关系,而且征求下属的意见共同决策。根据领导情境理论,该总经理的领导风格属于哪一种()。 A、高任务——低关系B、高任务——高关系 C、低任务——高关系D、低任务——低关系 10.针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管理现象,某人深有感触地说:“有的人有磨盘大的权力捡不起粒芝麻,而有的人仅有芝麻大的权力却能推动磨盘。”这句话反映的情

第11章:领导概论练习题

(领导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18分) 1.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如果让组织运转起来,需要通过管理的(D)来完成。 A.劳动分工; B.作业活动; C.人力资源; D.领导职能; 2.领导和管理从权力的构成看,二者都与(D)的()设置有关。 A.部门划分、职务; B.层级划分、职务; C.部门划分、岗位; D.层级划分、岗位; 3.在管理中侧重于“做什么”和“为什么做”,旨在做正确的事,他一定是:(D)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领导者; 4.领导的核心是:(D) A.追随者; B.影响力;

C.职务; D.权力; 5.领导者的本质体现在:(B) A.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以及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B.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 C.有效的进行激励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D.必须拥有下属; 6.某教练在某场篮球比赛时,换下在场上发挥不佳的篮球队员,该教练行使的是何种权力(C) A.专长性权力; B.惩罚性权力; C.法定性权力; D.感召性权力; 7.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B) A奖赏性权力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领导者要确切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 B.只有领导者才拥有奖赏权。被领导者没有; C.专长性权力是知识的权力; D.感召性权力的大小与职务的高低无关,只取决于个人的行为。 8.在企业发展初期和企业面临复杂突变的环境时,采用下列哪种领导方式较为有效(D) A.变革型领导者;

B.魅力型领导者; C.民主式领导者; D.集权式领导者; 9.密歇根大学研究试图比较(B)如何随着领导者行为的变化而变化。 A.员工满意度; B.群体效率; C.人际关系; D.领导绩效; 10.下列属于领导权变理论的是:(B) A.领导四分图理论; B.路径-目标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期望理论; 11.费德勒认为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是指领导者的(C)和工作经历。 A.个人品质、职位权力; B.人际关系、职位权力; C.个人品质、价值观; D.人际关系、价值观; 12.战略领导者特征是();其最重要的技能是(D)。 A.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概念技能; B.务实的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管理学复习纲要 (政治学院政教081 刘备0803012045) 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第一节领导的内涵 一、领导和管理 1、管理和领导的区别:(重点) 管理: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 领导: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但更多则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等基础之上。 从过程的角度来分析 管理:计划、预算;组织安排;控制、解决问题 领导:定经营方向;联合群众;激励和鼓舞 2、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差别 A、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但领导者 不一定时管理者。 B、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权力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所处职位赋予 的正式权力。 领导者是可以任命,也可以是一个群体充产生出来的,他们可以运用正式权力之外的活动来影响他人。 3、究竟是领导者就一定是管理者?还是相反,是管理者就一定是领导者?(重点) 职能:是管理者就一定是领导者,反之未必。 影响力:是领导者就一定是管理者,反之未必。 一般来说,一个人是管理者又是领导者,但常常存在两者分离的现象。 (1)领导者未必是管理者。(非正式组织的头头)非正式组织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组织没有赋予他们职位和权力,他们也没有义务去负责企业的计划和组织工作,但他们却能引导和激励、甚至命令自己的成员。对非正式组织中有影响力的人参加企业正式组织的管理,会大大有益于管理的成效。 (2)管理者不一定是领导者。领导的本质在于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有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二、领导的作用 1、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必须知道) (1)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十二章 领导概论

第十二章领导概论 1.对领导的认识(选、填★★) 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工作=f(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 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领导的核心是权力。 2.领导和管理的异同(了解★) 相同点: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关。 异同点:从本质上讲,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而领导则可能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强制性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且两者所负担的工作内容不同。 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是正确地做事。 3.领导权力的来源(选、填、简答★★★★★) 领导权力通常就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根据法兰西和雷温等人的研究,领导权力有五种来源,可以分为正式权力(职位权力)和非正式权力(非职位权力和个人的权力)两个方面。其中正式权力包括法定性权力(传统观念)、奖赏性权力(资历因素)、惩罚性权力(职位因素);非正式权力包括感召性权力(品格、感情)和专长性权利(知识、才能)。 4.领导的作用(选、填、简答★★★) (1)指挥作用。是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2)激励作用。是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是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5.领导者的分类(选、填★★) 按领导权力的运用方式,分为集权式领导(优点: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易造成决策失误、下属缺乏工作主动性、易产生依赖性)、民主式领导(优点:积极性高、员工能力能提高;缺点:内部资源流动速度减缓、決策速度降低、增大组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成本)、放任式领导(优点: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积极性高;缺点:缺乏领导与协调,各自为政,缺乏团队精神,目标难以实现); 按创新方式,分为魅力型领导(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变革型领导(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而不同寻常的影响); 按思维方式,分为战略型领导(用战略的思维进行决策,能创造战略变革能力)、事务型领导(通过明确的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领导方式的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即按着经理权力的动用下属的自由度,将领导的方式从集权型(最左端)到民主型(最右端)分为连续的七种类型。 6.领导特性(选、填、简答★★)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第十一章经济性规制

第十一章经济性规制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性规制:一般指政府在进入、退出、价格、产量等方面对企业决策 所实话的各种强制性制约。 2、自然垄断:指由于生产和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网络经济效益、范 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仅被限定为一家或 极少数几家的产业。 3、信息偏在:是指市场活动的主体赖以决策的信息存在不全面、不对称、 不真实和不完善的情况。 4、进入规制:指政府对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规制。 5、退出规制:指政府为了保证供给的稳定性,对已经进入自然垄断产业的 企业退出该产业的“供给责任”规定,以限制企业任意退出产业。 6、价格规制: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在的领域,政府为了保证资源的 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对价格(收费)水平和价格结构进行规制,以限制垄断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7、广义的投资规制:是政府规制者为了规范、保护和促进投资市场的发展, 对社会投资过程中的资金筹集、证券发行和交易、投资行为和信息披露 等进行干预,具体包括对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规制。 8、狭义的投资规制:指实业投资的规制,主要包括对被规制者投资项目的 立项决策、项目能力、项目收益的审核和批准。 9、放松经济性规制:指取消一部分或全部经济性规制条款,实行竞争和开 放政策。 10、激励性规制:是从传统微观经济规制中蜕变出来的新型微观制方式。 二、简答与论述: 1、经济性规制的目的:是防止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 2、自然垄断领域实行规制的原因:在自然垄断产业,如果实行行竞争,既 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生产低效率又容易导致不良后果,因而政府 的任务是限制进入,维护垄断。同时,在自然垄断产业的经营企业,具 有相当大的市场垄断力量,存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 政府不对这些企业进行规制,它们就会利用长春垄断力量和垄断地位, 通过制定垄断高价谋取超额垄断利润,损害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扭 曲社会分配效率。所以,政府在此领域又一任务是防止企业利用其垄断 地位谋取高额垄断利润,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3、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接受合约的一方一般拥有私人信息, 并且利用另一方缺乏信息的弱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 和结果违背信息缺乏者的愿望,出现在一方得益、另一方受损的情况, 从而不能满足帕累托效率使交易双方共同得到剩余的条件。 4、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过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地增 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5、经济性规制的具体目标:经济性规制的目的是防止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经济性规制具体目标的达成:(1)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提高企业的内部效率。(3)避免不合理 的收入再分配。(4)稳定企业财务。

管理学(周三多)书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

管理学(周三多)书后习题答案-第十一章领导概论 三、习题答案 (一)填充题 1.指挥,带领,引导,鼓励; 2.指挥,协调,激励; 3.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4.专权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5.任务型,乡村俱乐部,中庸之道型,贫乏型,团队型; 6.领导者特征,追随者特征,环境; 7.职务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 8.工作任务,人际关系; 9.合法的,有报酬的,强制性权力; 10.个人影响权,专长权,模范作用; 11.伟人说 12.个人品质,价值观,工作经历; 13.最难合作的同事; 14.低,高; 15.平易近人,信任对方,关心他人,一视同仁; 16.领导者所处的职位所具有的权威和权力的大小; 17.明确程度,负责程度; 18.生产,人; 19.放任 20.专权,放任型。 (二)选择题 1.C 2.ABE 3.D 4.A 5.E 6.B 7.B 8.B 9.A 10.A11.B12.B13.D14. C15. C16. B17.C18. A19. A20. D21.A22. C23.D24. A25. C26. A27. B28.C29.D (三)简答题 1.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的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下属必须遵循管理者的指示。在此过程中,下属可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也可能只尽一部分努力去完成工作。而领导,更多地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管理者和领导者两者分离的情况也是有的。一个人可能是领导者但并不足管理者。非正式组织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2.所谓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个定义包括下列三要素。⑴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⑵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⑶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第十二章 领导概论 专插本必备

第十二章领导概论 1领导:是个体对他人施加影响,带领和指导他人活动以实现群体或者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领导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联系:主要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从行为方式上看,两者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们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②从权力构成上看,两者都是组织层级岗位设置的结果。 (2)区别:从本质上说,①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对下属命令的行为;②而领导则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且两者所负担的工作内容不同 3管理者的本质:是依赖被上级任命而拥有某种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而进行管理,被管理者往往因追求奖励或害怕处罚而服从管理。 4领导者的本质:被领导者的追求和服从,它完全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而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职位与合法权力。 5领导权力:指影响他人的能力,在组织中就是指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6领导权力的来源: (1)法定性权力:是由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决定的; (2)奖赏性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 (3)惩罚性权力:指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能力; (4)感召性权力: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各种优点而自愿的追随和服从他; (5)专长性权力:是知识的权力,指因为人在某一领域所特有的专长而影响他人 领导权力还可以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两个方面。其中正式权力包括法定权力、强制性权力、奖励性权力。非正式权力包括感召性权力、专长性权力 (1)构成正式权力的主要因素:①传统因素;②职位因素;③资历因素 (2)构成非正式权力的主要影响因素:①品格因素;②才能因素;③知识因素;④感情因素 7权力在行使领导职能中的作用: 权利是领导的基础,是实现指挥引导、沟通协调、激励鼓舞等领导职能的基本条件。领导者

第十章 领导概论

第十章领导概论 §1 管理者与领导者 一、领导与管理 在字面上,“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是“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所以,领导既可以指一种类型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作用于被领导者的一种活动。可见,领导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两者没有什么差别,人们通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我们看一看它们的共性。从行为方式看,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的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从权力的构成看,两者也都是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的结果。 其次,我们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区别。从本质上说,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权力基础上的对下属命令的行为。而领导则是可能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也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权和专长权以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因此,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而领导者和管理者两者相分离的情况也会存在。从行为方式的作用对象来看,行使管理职权的人称为管理者。但管理者的本质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惩罚,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相比之下,作为行使领导职权的领导者,则既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某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如,梅奥20世纪30年代在霍桑试验的研究中指出的非正式群体的头领。所以,领导者也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但是,并不等于说所有的领导者必然具备完成其他管理职能的能力,因此,不应该所有的领导者都处于管理岗位上。一个人能影响别人这一事实,并不表明他具有组织运行及其岗位要求的管理能力,如计划、组织、控制以及创新等。领导的本质,就是被领导者的追随和服从,它不是由组织赋予的职位和权力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因此,有些具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管理学意义上的领导者,是指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管理的制 度权力的人。 二、领导者与管理者 管理者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对下属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领导者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群体中产生出来的,他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在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必然具备完成其他管理职能的潜能,因此不应该所有的领导者都处于管理岗位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