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附件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司法鉴定文书格式(司发通〔2016〕112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彩文档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确定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恢复措施,量化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过程。

生态环境损害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

生态环境基线eco-environmental baseline

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

期间损害interim damage

指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生态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丧失或减少。

精彩文档

生态环境恢复eco-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指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补偿期间损害。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生态环境恢复可包括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

基本恢复primary restoration

指采取自然恢复或人工恢复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

补偿性恢复compensatory restoration

指采取各项恢复措施,补偿生态环境期间损害。

补充性恢复complementary restoration

指基本恢复或补偿性恢复不能完全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服务时,采取各项弥补性的恢复措施,使生态环境及生态服务恢复到基线水平。

永久性损害permanent damage

指受损生态环境及其功能难以恢复,其向公众或其它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完全丧失。

4 总则

精彩文档

4.1 鉴定评估原则

4.1.1 合法合规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南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鉴定评估报告应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南规定的程序、结构及内容要求。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4.1.2 科学合理原则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4.1.3 独立客观原则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4.2 鉴定评估内容

4.2.1 鉴定评估范围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时间范围以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发生日期为起点,持续到受损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为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空间范围的确定可以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依据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范围或破坏生态行为的影响范围确定。

4.2.2 鉴定评估内容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精彩文档

情况;鉴定污染物性质;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性质、类型、范围和程度;计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筛选并给出推荐的生态环境恢复方案,计算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

4.3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包括鉴定评估准备、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因果关系分析、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报告编制和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鉴定评估实践中,应根据鉴定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的工作,可根据鉴定委托事项适当简化工作程序。必要时,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基本工作程序见图1。

4.3.1 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和范围,筛选特征污染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4.3.2 损害调查确认

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环境损害状况调查或相关资料收集。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应编制调查方案,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的目标、内容、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并进行专家论证。

4.3.3 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和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3.4 损害实物量化

对比受损生态环境状况与基线的差异,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

精彩文档

4.3.5 损害价值量化

选择替代等值分析方法,编制并比选生态环境恢复方案,估算恢复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或采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计算生态环境损害数额。

4.3.6 评估报告编制

编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意见)书,同时建立完整的鉴定评估工作档案。

4.3.7 恢复效果评估

跟踪生态环境损害基本恢复和补偿性恢复的实施情况,开展必要的调查和监测,评估生态环境恢复措施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决定是否需要开展补充性恢复。

精彩文档

山西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次 1 立项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3.1国内现状 (3) 3.2国外现状 (4) 4 编制原则和技术路线 (5) 4.1编制原则 (5) 4.2技术路线 (6) 4.3技术依据 (6) 5 主要技术内容 (7) 5.1适用范围 (7) 5.2术语和定义 (7) 6 编制标准的基本方法 (9) 6.1本标准的指标分类 (9) 6.2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1 环境状况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9) 6.2.2 生态功能指标中评价指标的确定 (10) 6.3评价方法的确定 (10) 6.3.1 综合指数法的确定 (11) 6.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1) 6.4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11) 7 参考资料 (11) I

1 立项背景 1.1 任务来源 2006年国务院把山西省确定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要求山西建立煤炭开采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评价及监管制度。 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精神,2007年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发布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提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要实行矿区生态质量季报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审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加强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科学研究,重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及工程实施效果的技术审核与评估;建设以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相结合,野外核查与室内纠正相补充的矿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将生态监测和生态质量评价纳入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中,全面及时掌握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 然而,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考核体系和标准规范对煤炭矿山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为了支撑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保障季报和年审制度的贯彻实施,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于2010年7月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开展山西省煤炭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 1.2 工作过程 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在接到任务后,在收集和归纳总结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主要问题,开展典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现状和需求调研,广泛征求省内外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领域专家意见,构建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为实施全省煤炭企业生态环境年度审核制度和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季报制度,科学指导和评估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和绩效,提供标准化的评价依据和技术规范。 2010年7月21日,山西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召开了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研讨会,来自省内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9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就编制组提交的标准体系初稿进行了讨论,并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 2010年9月,在资料收集与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中心对形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稿)》进行了科学典型性的专家咨询工作,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和研讨会的形式。本轮咨询工作共邀请专家8位,其中省内专家5位、省外专家2位和企业内部高级工程师1位。 2010年10月,在多方协调下,中心排出调研小组5组共计24人对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阳 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附件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司法鉴定文书格式(司发通〔2016〕112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彩文档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确定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恢复措施,量化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过程。 生态环境损害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 生态环境基线eco-environmental baseline 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 期间损害interim damage 指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生态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丧失或减少。 精彩文档

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

附件 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 评审专家库(国家库)专家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 1 沈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2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 王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4 石利利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5 吕怡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 6 林玉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7 周连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8 许纲熙江苏省科技咨询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9 李森林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10 商照聪上海化工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11 邹莲花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12 马安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13 张后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14 孔德洋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15 赵慧敏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 学院 污染物性质鉴别 16 宋永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地表水和沉积物 —3—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 17 姚珏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18 李涌涛吉林中正司法鉴定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19 王红吉林省中实环保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0 周兵吉林省中实检测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1 黄启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2 李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3 黄泽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4 杨玉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5 张志强辽宁北方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 26 许振成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7 檀笑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28 彭晓武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 29 海景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30 吕梦华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31 李宗逊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32 马侠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33 李平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4 梁榕源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 35 袁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6 杨明珍沈阳蓝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7 沈浩松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8 杨淑英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 —4—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92-2015 代替HJ/T 192—2006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 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 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 A.1概述 A.1.1事件基本情况 介绍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背景。对于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写明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污染物类型、性质、产生和排放量,污染损害类型、范围与程度。对于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写明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基本情况;如果涉及企事业单位废水和废物排放、泄漏等情况,应写明生产经营历史、生产工艺、产排污环节、历史突发水环境事件、潜在污染源,倾倒、排放、泄漏的废水或废物类型、排放量,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前期采取的污染控制或污染物清理措施等基本情况。对于水生态破坏事件,应写明生态破坏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破坏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对地表水与沉积物的影响方式,已经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等基本情况。 A.1.2区域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气候气

象,地表水利用历史、现状和规划,环境敏感区分布,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等内容。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和主要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地方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人口、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水源供给等内容。 A.1.3鉴定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A.1.3.1鉴定评估目标 依据委托方委托的鉴定评估事项,阐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目标。 A.1.3.2鉴定评估依据 写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内容。 A.1.3.3鉴定评估范围 写明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损害类型、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及确定依据。 A.1.3.4鉴定评估内容 写明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恢复、恢复效果评估等方面。 A.1.3.5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详细阐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并给出相应的流程图。 A.2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 A.2.1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简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以及解决办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关系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尽管也有治理,但治理的力度却远远跟不上破坏的强度,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说,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再加退化和污染;局部有所改善,整体却是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每况愈下;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首先表现在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再加上汽车尾气,形成的雾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次是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农村污染逐渐跟城市一样,甚至超过了城市;其它的还有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在此以农村污染和大气污染为例。 首先是农村污染。一是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村人畜粪便、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农村三类主要废弃物。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地区粪便不经处理或化粪池便直接排入江河,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未能统一有效管理,农户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便倾倒、流向田头沟渠、池塘、路边,大量有害有毒废弃物如废旧电池等严重污染着土地、水源、庄稼,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场地一般都设在城镇郊区,农村承受了农村和城镇共同产生的生活垃圾。垃圾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及水分,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垃圾中的重金属被溶解并随渗滤液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垃圾中的病源微生物也可渗入滤液中,构成了有机物、重金属和病源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二是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有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且氮磷钾使用比例不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三是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乡镇企业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造纸、化工、建材等少数产业和土法炼磺、炼焦等落后技术上,大多数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环境污染严重。四是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其次是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关键词:环境损害;环境损害鉴定;环境损害评估;环境损害赔偿;评估机构 当前,我国环境损害事件频发,给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随着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建立完善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体系已成为环保实践的重要方向。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环境损害的公益诉讼在本次《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均有体现,也反映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国外相关经验和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实践来看,较为完善的环境损害鉴定制度体系,应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法律为核心,辅之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机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和环境损害赔偿的资金机制等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面临的问题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虽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和理念,但无论从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还是寻求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的维权实践来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我国目前存在以民事法律和环境法律并存的二元环境损害法律体系。前者以《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构建了环境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体系;后者是以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污染防治立法和《水法》 等自然资源立法的所建立的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方面的实体和程序性 规定为代表。然而二元的环境损害法律体系本身既有交集,也有争议,存在不同法律规定不一致、举证责任不明确、诉讼程序存在缺陷等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以及《大 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 关法律尽管对环境损害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缺乏对环境损害 鉴定评估的依据、标准、程序和管理以及赔偿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可操 作性的规定。 环境资源监管权利分散。环境损害的特点决定了环境损害鉴定评 估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的不足, 制约了环境损害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模式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级次的 监督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等管理部门均有权利和职责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这一体制决定了环 境监管主体的多元和监管权力的分散。因此,有必要明确环境监督管 理部门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权责,避免权力的重叠、冲突和漏洞 造成环境损害评估工作的不顺畅。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河南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草稿 一、总则 (1)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是指为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和司法部门开展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工作的特殊需求,对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立的资质; (2)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空气环境污染鉴定、水环境污染鉴定、声环境污染鉴定、光环境污染鉴定、土壤环境污染鉴定、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鉴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环境保护或治理工程项目评估鉴定。 二、依据 主要以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的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为依据,具体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3) (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3;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9)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0); (11; (12)《环境损害评估数额计算推荐方法》2011.06; (13)《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5号令《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6号令《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三、术语和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内容,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污染损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害=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事故影响损害+污染修复费用+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 本定义中的环境污染损害类别有:空气环境污染损害、水环境污染损害、声环境污染损害、光环境污染损害、土壤环境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等。 三、标准 1、资历与信誉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集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案例集 编制时间:2018年12月

案例一某地下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1项目背景 项目地点位于某市低山丘陵区村庄内,2015年5月,当地村民发现自用大口井地下水疑似受到污染。经当地环保局调查,调查区部分点位地下水中氯化物、氨氮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水标准。村民大口井北侧分布有1家洗煤厂、2家稀土抛光材料有限公司、1家盐酸厂。2016年11月起,受当地环保局委托,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该起地下水污染事件展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 图1项目区示意图

2评估目的 本次损害评估工作旨在查清地下水污染源,判定污染源与地下水污染的因果关系,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提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建议,估算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费用,为后续刑事诉讼、行政处罚、环境治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3评估思路与程序 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a)第一阶段——污染源调查和损害确认 b)第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c)第三阶段——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筛选与价值量化 4基线确定及损害确认 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环办法规〔2018〕46号)中规定的基线确定原则,因无法获取历史数据,采用未受污染环境行为影响且与调查区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相似现场,即“对照区域”数据确定基线。以指标值超过基线20%为判定依据,确认调查区2015~2017年间地下水受到损害,指标主要涉及氯化物和氨氮。 5因果关系判定 5.1污染源识别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价一般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2种方法。定性评价一般选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根据该指标的大小或优劣程度评价生态环境的好坏;而定量评价则采取一定的公式或模型对指标系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通常有脆弱度计算法、距离计算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模型法和生态足迹法等。 指数评价法 指数评价法从监测点的原始监测数据统计值与评价标准之比作为分指数,然后通过数学综合作为环境质量评定尺度。近几十年来,这一方法在环境质量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早期国外应用的指数法有美国的NWF环境质量指数和加拿大的“总环境质量指数”(EQI) 等,目前最常用的是综合指数法,应用此法,可以体现生态环境评价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行业标准,2006年5月1日起试行。 技术规范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是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值范围0~100。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规范》行业标准做出修改,重新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计算方法修改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退化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综合评价法是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具体应用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它是模拟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分析与综合过程,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很多,姚建、朱晓华等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 另外还有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关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马荣华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及GIS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要方法,进行了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

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制度

附件2 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专家库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的遴选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根据环保部发布的《关于成立环境保护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的通知》(环办政法函﹝2016﹞1311号)和环保部、司法部发布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司发通﹝2016﹞101号)中相关规定,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由省环保厅统一管理。 第三条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人员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关等单位符合条件的专家中遴选。专家库下设污染物性质鉴别组、地表水和沉积物组、环境大气组、土壤与地下水组、生态系统组、环境经济组、环境法组、其他类组(包括噪声、振动、光、热、电磁辐射、核辐射等)8个组。 第四条省环保厅负责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的建设、管理等工作。

(一)组织遴选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成员,建设省级专家库; (二)建立专家个人基本信息库,整理专家参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的信息; (三)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培训活动,依法委托专家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四)建立专家库信用制度和使用制度,规范相关管理工作; (五)其他管理职责。 第五条专家的主要职责: (一)对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发展规划、重要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的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效果评估等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三)参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科研项目和课题等征集、立项、中期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事项的咨询和评审; (四)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评审提供专家意见; (五)参加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教育培训及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浙江哪里最养人?丽水第一、杭州第二……近期,这则消息被广泛热议,其依据是省生态办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那事实果真如此吗? 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了负责指数评价的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胡尊英,她介绍现行指数反映的区域环境状况,仅考虑了部分人类活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宜居。 而就在3月中旬,环保部发布了新的评价规范,纳入了空气质量等更多指标,今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或将更贴近实际。 评价数据都从哪里来? 卫星遥感混搭统计年鉴 现行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简称EI)具体包括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5大指标,并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优、良、一般、较差、差五级。 被热炒的榜单中,11个设区市排名依次是丽水、杭州、温州、台州、

衢州、舟山、金华、绍兴、宁波、湖州、嘉兴。除嘉兴为良外,其余都属于优,生态环境指数为优的区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2%。 这其实是2013年度的评价结果。胡尊英说,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每年发布一次,上年数据通常在次年年底发布,2014年的数据源正在筛选中。 她介绍,指数评价时采用的数据主要依靠卫星遥感和统计年鉴:“评价规范都是非常明确的,像水田、湿地、植被覆盖率都来自遥感更新,COD、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自环境统计年报。”除了环保系统的统计,不少还源自省统计局、省水利厅、省测绘局等统计年鉴或普查结果。 2006年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对林地、河流、建设用地、水资源量等37项数据来源都有规定,计算方法也很严格。 从分指数的变化来看,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都比较稳定,环境质量指数略有变化,水网密度指数变数最大。 胡尊英介绍,这主要是受年降雨量影响:“像苍南这样的地方台风连续来几次,这个数据就会有明显变化。” 指数为何不意味着宜居?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管理制度

附件2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目的是加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人才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专家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咨询中的作用,引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为聚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人才要素,整合现有的人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打造专业、权威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主要职责与作用 1、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科学技术研究,提升鉴定评估业务水平,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咨询,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意见争议提供行业评议和技术判断。 2、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发展规划、重要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提供咨询和建议。 3、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评审提供专家意见。 4、为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鉴定评估提供咨询和专家意见。 5、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

6、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三、入选条件 1、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制度与技术规范,并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从事或参与相关专业工作累计十年以上。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操守。 4、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参加有关评审、评估和培训等活动。 5、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6、在高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承担过省厅级或地市级以上相关专业科研项目或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等。 (2)获得正高专业技术职称;或获得副高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 7、在企业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承担过省厅级或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取得相关专业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等。 (2)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专业技术高级资格或水平证书);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中级专业技术

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自然环境评价方法 1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等。 1.1方法 其主要通过类比调查既有工程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从而类比分析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所以选择好类比对象(类比项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1.2应用 1)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3)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4)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5)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6)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2列表清单法 列表清单法是Little 等人于1971 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 2.1方法 列表清单法的基本做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列在同一张表格的行与列内,逐点进行分析,并逐条阐明影响的性质、强度等。由此分析开发建设活动的生 态影响。 2.2应用 1)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因子的影响分析; 2)进行生态保护措施的筛选; 3)进行物种或栖息地重要性或优先度比选。 3生态图法 生态图法使用图来表达生态特征在空间上的变化,它在生态现状和生态影响评价过程中能够简单、直观、形象、明了地展示各种单个影响和复合影响的空间分布,并能够从空间或者时间上分析出变化趋势。 目前该方法主要用于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如线路(如管道、公路和高压线等)、矿业开发项目选址和滩涂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开发规划等方面,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图形叠置法除应用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之外,与计算机作图、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结合起来,可得到直观的动态变化显示,应用更加广泛。近几年来,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在铁路选线环境影响综合评价、铁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环境影响后评价、道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面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

附件2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版)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二〇一四年十月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 —4—

目次 1背景和目的 (6) 2适用范围 (6) 3规范性引用文件 (6) 4术语和定义 (7) 5总则 (9) 6环境损害确认 (10) 7因果关系判定 (12) 8损害评估方法 (13) 9鉴定评估报告的编制 (18) 10附则 (19) 附录A常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20) 附录B补偿性恢复方案的确定 (22) 附录C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29) —5—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版) 1背景和目的 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和《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发布以来,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推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适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需要,针对《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I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并总结国内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修订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并更名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版)》。 2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导致人身、财产、生态环境损害、应急处置费用和其他事务性费用的鉴定评估。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适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技术规范》。 3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方法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25.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T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6—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 资质标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河南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草稿 一、总则 (1)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是指为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和司法部门开展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工作的特殊需求,对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立的资质; (2)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空气环境污染鉴定、水环境污染鉴定、声环境污染鉴定、光环境污染鉴定、土壤环境污染鉴定、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鉴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环境保护或治理工程项目评估鉴定。 二、依据 主要以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的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为依据,具体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9)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0)《侵权责任法》; (11)《民法通则》; (12)《环境损害评估数额计算推荐方法》; (13)《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5号令《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6号令《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三、术语和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内容,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污染损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害=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事故影响损害+污染修复费用+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doc 87页)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doc 87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制作人: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

更多资料请访问.(.....) 第3章环境现状评价 3.1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位于闽东南滨海断隆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中,沿线穿越地貌单元有低山、丘陵、残积台地、山间盆地、滨海平原等。路线走廊带地形在公路工程上应属滨海重丘区。 低山地貌主要分布在罗源与宁德市交界的飞鸾段,山体陡峭,沟谷深切,地形起伏大,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相对高差300-500米,山地天然坡度达30度以上,局部陡壁坡度可达50度,山体走向具明显方向性,呈现北东向,与区内构造走向一致;丘陵坡地主要分布宁德市境内,一般海拔为300-500米,相对高差100-200米,丘顶浑圆缓坡,天然山坡稳定;残积台地主要分布在线路起点段,地形平缓,植被发育,残坡积层广布;路线部分落在河床阶地、残丘及海滩软土上,最低为起始沿海滩涂段,海拔为2-3米。沿线水系发育,河流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沟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 3.1.2 气象 区内年平均气温19.1-19.2℃,年平均降水量2099㎜,无霜期317天。雨季(4、5、6、7月)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量大于排泄量,地下水位抬高,涌水量

增加;枯水期(10、11、12、1月)补给贫乏。地下水以排泄为主,地下水位低,涌水量减少。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卵石层中,是区内较好的地下水含水层,受大气降雨补给,向谷底排泄。 3.1.3 水文 3.1.3.1 地表水 沿线水系发育,主要河流为金溪、起步溪等,溪流多呈树枝状,为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汇水面积小、径流途径短,上游山坡坡地呈“V”字型,基底岩石出露,下游地势平坦地段多为“U”字型,河床砂、卵石层厚约2-5m。本项目不跨越上述河流。 3.1.3.2 海水 项目跨越处位于宁德三沙湾海域,三都澳海洋站有较长期海洋观测资料,由于共处在同一海湾内,其间距不大,其潮汐特性、潮位的涨落基本一致。 1)潮汐 ⑴ 基准面及换算关系 本报告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与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的关系如下:黄海平均海平面 三都理论最低潮面 ⑵ 潮型及特征潮位值 潮汐形态系数为0.238,属正规半日潮。潮位特征值如下: 最高潮位: 5.25m(基准面为56年黄零,下同) 最低潮位:-4.34m 平均高潮位:3.08m 平均低潮位:-2.27m 平均潮差:5.35m 最大潮差:8.38m 最小潮差:1.94m 平均海平面:0.10m 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32分 平均落潮历时:5小时53分 ⑶ 设计水位: 设计高水位:3.66m(高潮累积率10%的潮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