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其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其中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肠炎多见泄泻的症状。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辨证护理,收到较好疗效,根据泄泻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可分为3型进行辨证护理。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肝气乘脾

1.1 症状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一般痛连两胁,泄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因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护理对患者影响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着“待患者如亲人”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开朗,防止郁怒。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病房有关规章制度,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汤、鸡蛋汤、新鲜蔬菜等,可吃些萝卜以调理气机。(3)症状护理: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调整肠胃机能,祛痛止泻,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气丸,或者陈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气止痛。

2、脾胃虚寒

2.1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色淡不臭,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适,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且易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做安慰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情绪愤怒,悲伤,进餐时不要谈论影响心绪的话题,不要思虑不愉快的事情。保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2)饮食护理: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

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忌酒禁烟。汤药宜热服。(3)症状护理:注意保暖,且勿受凉,必要时可采用腹部热敷法。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时间,粪便的情况,伴发的症状,诱发因素,与寒热饮食的关系以明确诊断。对出现受寒泄泻的患者可服用生姜加红糖水。也可刺天枢、合谷、阳陵泉,调整胃肠功能,可达到止泻止痛的目的。也可神阙隔姜灸,祛寒消痛止泻。

3、饮食积滞

3.1 症状腹痛胀鸣,痛则欲泻,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3.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多给予患者安慰、关怀,消除紧张情绪,努力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舒适的环境,使患者心情愉快。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应解释清楚。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痛苦。(2)饮食护理:首先禁食,待患者病情缓解后,方可进流食,多饮水。身体恢复后,告诫患者要注意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忌食不消化食物。(3)症状护理:对暴饮暴食,胃脘胀满严重者可用探吐法,使胃中停滞物吐出,探吐动作要轻柔。可饮服山楂水以消食化积。对食滞胃脘胀满疼痛者,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以和胃理气止痛。

1.2.5章中医护理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 1.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的著作是 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D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本草从新》 D.《神农本草经》 3.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史著是 B A.《伤寒杂病论》 B.《诸病源候论》 C.《难经》 D.《金匮要略》 4.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者是 C A.扁鹊 B.华佗 C.陈无择 D.刘完素 5.我国第一部脉学史著的编撰者是 A A.王叔和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杲 6.认为百病多因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清热的医家是 C A.张从正 B.李杲 C.刘完素 D.朱震亨 7.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内生”的医家是 D A.李时珍 B.朱震亨 C.张从正 D.李杲 8.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 B A.张仲景 B.张从正 C.王叔和 D.李杲 9.认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医家是 C A.李杲 B.张井岳 C.朱震亨 D.张从正 10.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史著是 A A.《针灸甲乙经》 B.《铜人腧穴针灸经》 C.《针灸资生经》 D.《针灸大全》 1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为 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C.整体护理与整体观念 D.以上都是 12.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叶天士 B.吴又可 C.吴鞠通 D.吴琨 13.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提 出“瘟疫”病因为“异气所感”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叶天士 D.吴琨 14.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首 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B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 ............................... 一般护理常规....................................... 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 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 咳嗽… 哮喘… 悬饮… 肺痈… 肺胀… 胃脘痛呕吐… 便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 肺胀 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 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6、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 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的中医护理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其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其中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肠炎多见泄泻的症状。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辨证护理,收到较好疗效,根据泄泻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可分为3型进行辨证护理。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肝气乘脾 1.1 症状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一般痛连两胁,泄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因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多是因情志而起,所以情志护理对患者影响很大。注意多做患者思想工作,抱着“待患者如亲人”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精神上安慰患者,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性格开朗,防止郁怒。帮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作息就餐时间及病房有关规章制度,缩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距离,使之愉快的接受并配合治疗。(2)饮食护理:悲伤、发怒、生气时切不可进食。忌食辛辣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品。如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阻气机的食物。应以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鱼汤、鸡蛋汤、新鲜蔬菜等,可吃些萝卜以调理气机。(3)症状护理:腹痛泄泻明显时,可针灸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行间,调整肠胃机能,祛痛止泻,舒肝健脾,或者口服舒肝理气丸,或者陈香粉,延胡粉各1g以理气止痛。 2、脾胃虚寒 2.1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色淡不臭,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适,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且易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2 护理措施(1)情志护理:对患者多做安慰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防止情绪愤怒,悲伤,进餐时不要谈论影响心绪的话题,不要思虑不愉快的事情。保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2)饮食护理:饮食应定时定量,食物以软、烂、温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得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得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咳嗽………………………………………………………

哮喘………………………………………………………悬饮………………………………………………………肺痈………………………………………………………肺胀………………………………………………………胃脘痛……………………………………………………呕吐………………………………………………………便秘………………………………………………………泄泻………………………………………………………黄疸………………………………………………………积聚………………………………………………………水臌………………………………………………………水肿………………………………………………………肾衰………………………………………………………淋证………………………………………………………癃闭………………………………………………………消渴………………………………………………………心悸………………………………………………………胸痹………………………………………………………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2017年护士资格证中医护理笔记: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下面是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护理评估 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温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肠道温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3)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饮食。 (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 (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症)施护 (1)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肠道温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3)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三、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护理常规_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症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3)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促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小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专科中医特色护理常规)

急诊专科中医特色护理 一、根据本科三个优势病种泄泻、外感高热、急性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积极开 展临证施护,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泄泻病寒湿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芳香化湿;以藿香正气散为主方加减治疗,汤药趁热服用,服后覆被静卧并取微汗,病室内需保持温暖,避免复感风寒,腹痛者可局部热敷,表证明显者,可用苏叶、藿香、生姜煎水饮以驱散风寒.针刺可取穴中脘、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可加艾灸或隔姜灸。 湿热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清热利湿;以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夏日盛暑发生泄泻,且兼有面垢、自汗、心烦、脘闷,可用荷叶、藿香、香薷、滑石等煎水服,以清暑化湿。病室需要通风,并且清爽干燥,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辛辣、厚腻等生热助湿之品。肛门灼热疼痛,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再涂以黄连膏。其针刺穴位同上,但手法以泻法为主,忌艾姜灸。 伤食泄泻证:治疗与护理给予消食导滞;以保和丸为主方加减治疗,腹泻期间以禁食、少食为宜,待好转后,在进食细软或半流饮食,痊愈后要做到饮食有节,以免再次因伤食复发。泻下不畅者,为使积食尽快排出,可用大黄、枳实、神曲煎水内服,以痛腑荡积,腹痛可针刺脾腧、中脘、天枢、足三里、里内庭等穴,针刺时亦兼有健脾化滞作用。 外感高热病外感风寒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散寒;轻者可先用红糖水或生姜煎水热服以发汗解表。亦可用葱鼓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以解表散寒。重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或麻黄汤。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发汗驱邪。

但发汗不可太过,以遍微有汗出为宜。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者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可饮热姜汤水或葱白萝卜汤以助辛温解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等品。若头痛较重无汗出者,宜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以及配合针刺合谷、列缺、印堂、百会、凤池。鼻塞流涕明显者针刺迎香等穴。 外感风热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表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轻者可日服一剂,重者可日服二、三剂,咽喉疼痛较重时鼓励病人喝银花甘草水,并可针刺双侧少商穴放血。汗出时可用温水擦干,及时更换衣被,以免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之品,若有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或用番泻叶泡茶饮。 外感暑湿证:治疗与护理给予解暑化湿;方用新加香藿饮加减,观察体温变化注意防暑降温,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防止暑热秽浊,诸邪侵入人体,发热可用物理降温(若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数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或针刺大椎、凤池、曲池、合谷、内关等穴位,或少商、十宣等穴点刺出血降温。 急性中毒:治疗与护理给予解毒驱邪,益气回阳固脱;解毒三联法治疗:①洗胃排毒法:使用解毒汤Ⅰ号进行洗胃②护胃防变法:口服或鼻饲解毒汤Ⅱ号③导泻排毒法:予解毒汤Ⅲ号保留灌肠,以加快肠道毒物的排泄。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

泄泻中医护理的解决方案.doc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 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伤食泄: 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二)风寒泄: 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三)湿热泻: 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四)脾虚泄: 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五)脾肾阳虚泄: 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腹泻 1.观察腹泻的程度。 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患儿出现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及时报告 1 / 4

医生配合处理。 3.腹泻的护理: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治疗。 5.遵医嘱予刮痧治疗。 6.遵医嘱予捏脊疗法。 7.遵医嘱予暖脐膏贴脐部。 (二)腹痛 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注射给药(二)特色技术 1.小儿推拿 2.艾灸 3.小儿捏脊疗法 4.刮痧 5.穴位贴敷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2.陪护人员 1~2 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3.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1)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 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 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 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 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 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 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得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

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 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 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 1~3 克,每日 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 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 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 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 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与灸。 每日 1-2次。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2)。 3、艾灸(详见附录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