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类与整理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第1课时

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小学数学}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1-[仅供参考]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按指定的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并能用图的形式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单一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例1情景图。 师: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有很多气球。 生2:有各种形状的气球。 生3:有各种颜色的气球。 师: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分类理整,汇报、交流。 生1:按形状分类。

生2:还可以按颜色分类。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来分类。 2.分一分,数一数。 (1)按形状分类。 师:下面我们先分组,按形状分一分,并数一数,每种气球各有多少个。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汇报。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按形状把这些气球分成了哪几类?每类气球各有几个,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怎么数的? 生1:我们按形状把气球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边数边画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生2:我们按形状把气球也是分成了球形的气球、心形的气球和长气球三类,我们是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知道球形的气球有5个,心形的气球有4个,长气球有3个。 出示表格: 按不同的形状分: 师:说得很好!那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生:球形气球最多,长气球最少。 (2)按颜色分类。

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2 课时) 长铁一中 谭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4.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逐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探究式、启发式 思路: 分散系及其分类 常见的胶体 Fe(OH)3胶体的制备 [问题1]怎么证明制得的分散系就 是胶体而非浊液或溶液 [科学探究1]:胶体与溶液的区别 ①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溶液没有[问题2 为什么?] ②分散质粒子大小关系:浊液> 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浊液的比较 练习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 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 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归纳与整理1] 相同点:都是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体系。(引出分散系定义) 溶液(溶液)澄清透明且无论放置多久都均一稳定; 不同点:CuSO 4 泥浆水(浊液)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引出分散系的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组成 ①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②组成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溶液(CuSO4溶液)和浊液(泥浆水)是两种不同的分散系。豆浆属于哪类分散系呢?] 2.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澄清、透明且均一、稳定 ( 实例:食盐水) Ⅰ)分散系胶体:澄清、透明且较均一、较稳定 ( 实例:豆浆、牛奶) 浊液:不澄清、不透明且不均一、不稳定 ( 实例:泥浆) [思考与交流2] 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2] Ⅱ)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对比如下: Ⅰ)常见的胶体 牛奶、豆浆、墨水、血液、果冻、蛋清、胶水 Ⅱ)胶体性质的探究 胶体的制备 ①Fe(OH) 3 [实验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1~2mL。继续煮沸,待液体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 3

苏教版五下数学八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教案

第1课时数的世界 教材第112~11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能熟练地解方程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1.教材第11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112页第6题。 学生读题,思考后列方程解答。 3.教材第113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4.教材第11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教师提问:6是8的几分之几? 5.教材第113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的。

1.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交流。 (2)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的数?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 (1)出示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 (2)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3.教材第113页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教材第113页第1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列方程解答。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5.教材第113页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4)集体交流。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弄清了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班上的有些同学对所学知识概括得很明确。通过这样的复习课,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分类与整理(第一课 时) 课时1主备人陈沐阳执教人陈沐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尝试运用自己的方式把整理数据的结果记录下来,感受图表的简 洁。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具体操作,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 也不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体会分类的目的和作用。 教学重点学会分类 教学难点怎么样去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引入 第一次给你们上课,老师带了一些礼物给你们,快看看一共有几件礼物? 出示画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都是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生答略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分类”。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出示:气球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师:你分了几类?每类有几个? 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呢?

师:你能看出谁最多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这一排最长 师:看来这一行他是来记录葫芦形状的气球,我们在下面画上一个葫芦形,表示这一行记录的项目。有一个葫芦形气球就画一个。另外两行是记录心形和圆形的气球,我们也在下面表示出来。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 师:这个同学记录方式你能看明白吗? 师:桃心形状的气球有几个? 师:他用一个数据来表示这一列的数量。(和图对应) 3表示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为了更加清楚整齐,我把同学们记录的画上线。 上面一行都是形状,下面一行都是个数,每一列又都表示这个形状的气球有几个,这样记录真清楚。 ④展示其它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按照形状把这些气球分为3类,而且自己设计图表把分类的结果表示出来,你们可真棒! 3、初步感受“一类”和“一个”的区别 师:如果增加一个的气球,这个表应该怎样改变? 如果增加一个小兔子形状的气球呢? 师:都是增加一个气球,怎么表格的改变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是桃心的增加一个,并没有增加种类,所以在桃心那列数上加1就可以了,而第二次增加的是一个新的形状,也就是增加了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2)

第3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

第2章 第1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 CuSO4溶液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 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 高分子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1教案 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组成及特点。 2.正确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小旗,直角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说说旋转后形成什么图形。 2.说说对于圆柱和圆锥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回忆知识点:自己看书,看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全面的搜集出所有知识,准确地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意义。 2.让学生对搜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把你整理的材料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2.全班交流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和需要补充的内 容。交流完后让学生再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下面的知识框架图: 圆柱特征: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侧面积:s 侧=ch 圆柱的表面积:s 表=s 侧+s 底×2 圆柱的体积:v=sh 圆锥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 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圆锥的体积:v=13 sh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觉得这部分内容哪点比较难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一点?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课本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集体交流。 (2)课本37页第2题 让学生先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明确第(1)题中的单位名称不同,要统一单位名称。 (3)课本3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课本37页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明确通风管只有一个侧面,要先求出一节通风管侧面的面积,再求出20节通风管的面积,也就是需要的铁皮。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课本38页第7题 先让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使学生明白求透明胶带的体积,要先求出外面圆柱体的体积,再求出里面圆柱体的体积,用外面圆柱体的体积减去里面圆柱体的体积就是透明胶带的体积。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检测题 1.填空题。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分类与整理 第一课时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分类与整理(1)教学设计

课一幅是凌乱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 的房间,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追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笑笑的房间 为什么会这么干净整齐呢? 小结:因为笑笑把所有的物品都分类整理好了,所以看着就很干净。过观察图片初步体会整理的重要性及 意义。 讲授新 课 (二)分类与整理 1.分气球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的气 球。 (1)小朋友们,找一找有多少种 类的气球呢? 提示:帮助学生给气球分类,先 按照气球的形状分,并且用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理解。 让学生自己 通过观察图 形发现问题。 锻炼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 力。 本课讲解的 分类与整理, 通过帮助学 生学习给物 体分类让学 生明白什么 是象形统计 图。

()()() 小结:像这样统计的图,可以称为象形统计图。 通过分类演示,就此引出“象形统计图”这个数学词语,给学生认知新的数学概念。 (2)你们觉得还可以怎样分呢? ()()() 2.练一练 下边有几个礼盒,有几种分法?分别有几个?3 4 5 按颜色分 3 5 4 按大小和 颜色 3 3 为了方便演 示,分别用三 角形、圆形、 正方形表示 不同形状的 气球。 由演示让学 生认知新的 数学词语。 让学生进一 步思考,气球 还可以怎样 进行分类。拓 展学生思维。 通过练习,让 学生加强对 分类的理解,

这些礼盒可以怎样分呢? (1)按大小分: () () (2)按颜色分: () ()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并且学会用多种形式来对礼盒进行分类。 3.练一练 下边有排球、足球、棒球和乒乓球,有几种分法?分别是多少?4 2 5 6 2 3 熟悉对物体 的分类与整 理。 让学生思考, 拓展学生思 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 动脑筋去想, 锻炼学生的 观察和思考 能力。 巩固提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 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目的,掌握了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类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例2同样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突出分类与统计的密切关系。 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例2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么分组呢”的问题出发,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组(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分类的含义、学会了分类的方法,例2只提示了两个分类的标准,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简单的统计表,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同时使学生看到: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体会不同分类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这里的“统计表”是非常简单的,非正规的,它是在例1中所呈现的第三种方法的基础上画上线以后得出来的,表头并不完整。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度”。 “做一做”是让学生自选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类),

并将分类的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进一步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教学难点是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重难点突破 1.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 突破建议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充分的“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过程,不应将数据直接提供给学生。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思想。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过程中,标准可有多个,具体选择哪个标准,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还可以多设置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分类活动,如立体、平面图形等,让学生体会分类的作用。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2课时)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等基本知识,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3、了解研究物质的转化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熟悉化学反应的常见的分类方法和化学反应类型。通过抽象分析,认识化学反应新的分类途径。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讨论 P3以对①空气、②乙醇(C2H5OH)、 ③硫酸铵、④铜、⑤碘酒、⑥碘、⑦氢气、⑧石墨、⑨食盐水进行分类为例,讨论物质分类的方法。 1.从物质的状态(常温下)分类: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液态:乙醇、食盐水、碘酒

气态:空气、氢气 2.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硫酸铵晶体不导电, 其水溶液能导电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酒、碘、氢气 3.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微溶:碘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4.从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空气、碘酒、食盐水 纯净物:乙醇、硫酸铵 二、物质的组成分类 非均匀混合物: 混合物 均匀混合物: 按组成分非金属单质: 单质 金属单质: 纯净物有机化合物: 化合物氧化物: 酸: 无机化合物碱: 盐: …… 三、氧化物 KOH属于碱,CO2、SO2是非金属氧化物。请写出足量KOH 溶液分别与CO2、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第31页的第6题) 四、应用练习 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第32页第7题) 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分类与整理——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7页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团结合作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本节课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适时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 1. 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的意义。 2. 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3.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学具: 课件,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磁性教具,气球,水果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 小朋友,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小朋友比一比谁的书包最整齐,愿意的举手。 同学们,你喜欢谁的书包为什么 下面我们看看这个书架,你觉得它怎么样 通过老师整理,它变得整齐有序。如果让你到书架上找一本书,你愿意到哪个书架去找呢

通过学生的回答,使学生明白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看到过“分类整理”的情景。 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超市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找到商品,房间物品分类可以让房间更整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分类整理”。 ( 板书课题:分类与整理 【这个环节中不仅仅导入了分类,而且和解决问题有了联系,这是修订后教材改变的地方,体现了新修订课标“四基”和“四能”的思想,这是需要所有老师高度重视的。】 二、新授 (一)分类整理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出示:气球图片 ! 问:你能把这些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 生答略 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 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跟气球一样的图片,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按照形状分一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分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可以摆一摆,写一写) ○1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 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依照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看、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猎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预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 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依旧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依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摸索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镇定说课的[摸索与交流2]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 [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如何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连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耀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看,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光束照耀时的现象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能够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 [板书]结论:能够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师:哪位同学能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专门好。通过大伙儿所举的实例,我们能够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要紧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明白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庞大数目的分子集合 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 高分子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3 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认识到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能对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用图表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5.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1.能按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2.能用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景,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课堂切入点,先讲单一标准的分类,再讲不同标准的分类,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分类的结果,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分类标准、正确分类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更好地得以发展,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与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加深对分类、整理以及用表格形式表示分类结果的认识。 【课时安排】3课时 1.分类与整理(1) 1课时 2.分类与整理(2) 1课时 3.练习课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例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按指定的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并能用图的形式表示出分类的结果。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情景导入】 1.感知分类。 (1)播放录像①:商场外景镜头。 (2)播放录像②:商场物品远景镜头(依次播放食品类、家电类、鞋类、文具类、服装类)。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③: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学生结合所看录像说说什么是分类。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 4.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卡片,纽扣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 课件出示:凌乱的书柜和整齐的书柜。(本班的书柜) 谈话: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两幅图,如果老师请你们在这书柜上帮我拿一本故事书. 师:你会选择在哪个书柜上拿书呢? 生:(2号书柜) 师:为什么你们会选择2号书柜呢? 生回答 师:哦!原来2号书柜的书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是啊!像2号书柜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板书:分类)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分类现象,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吗?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分类现象 师:超市里货架物品也是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的哦(饮料、食物),还有哦,分类垃圾桶也是将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 教师课件出示:超市的货架,分类垃圾桶等等。 二、分类计数,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一)借助情境,提出问题。 师:分类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哦,看,它来到了游乐园,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动态主题图。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第一课时单一标准 总课时数:2 授课时间:第五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玩具——气球的情景图,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形状给气球进行分类。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按不同形状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记录每种气球的数量,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以及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进行整理分类的结果。例题除了让学生选择以不同形状为分类标准外,还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按其他标准给气球进行分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先找出分类的标准,再按照这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情分析:】 分类这个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看起来像是一个全新的一块知识,但在上一册教材的有关容中,已经渗透看分类的思想。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进行分类整理,是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规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培养学生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者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能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填写分类结果,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1、让学生通过给不同事物进行分类,体验不同的的分类标准,分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能力目标: 2、通过在统计表中填写分类的结果,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全国二等奖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 作者:XXXXXX

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组。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呢?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分类统计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获取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素材。】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 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先让数错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数错了,再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数才不会漏数,不会重复数,不容易数错呢? 指导学生可以边数边做标记,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数清楚数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活动,在分类过程中进行细致地计数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对比研究,感受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师:哪种呈现方式最简洁最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分类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