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教育系统2010年党建和行风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行风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更加自觉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我根据集体研究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简要情况

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在XX市教育工委和XX市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㈠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建立中共XX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XX市教育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明确市委教育工委对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的宏观指导职能,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制定下发《XX市教育系统创建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召开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区创建推进会。2010年底,19所学校创建成党建工作合格校,12所学校创建成党建工作示范校。按组织部门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五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举办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培训班,发展新党员42名。

㈡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组织355名校长参加国家远程教育网络培训,选派3名校长到苏南学校挂职锻炼、近百名中层以上干部到苏南考察学习。落实9名校长进行任职交流,新任命11名校级干部。召开“爱心与责任”主题座谈会,组织师德模范巡回演讲;组织1000多名党员义工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1名同志被评为XX省优秀党员,3名同志被评为XX市党员教师爱生模范,1所学校、5名同志分别被授予XX市“师德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㈢群团工作活力有效激发。积极组织并成功承办XX市第三届“局长杯”乒乓球赛,组织210人的教师合唱队参加“激情广场,走进XX”演出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沙龙、追寻英模足迹等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组织关工委老同志义务为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一校一品”德育工作经验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良好影响。2010年,创建省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

3个,3人获省教育工会表彰,1人荣获“XX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XX小学、XX小学少先队大队分别被表彰为省英雄中队和省优秀中队。

㈣教育行风政风不断优化。组织9000多名教职员工参加万人帮困助学“阳光行动”,与帮扶学生谈心11万人次,辅导功课18万人次,资助衣物6.8万件,捐赠助学资金103万元,受益学生总数1.2万人。65所中小学创建成XX市“四无”学校,通过了XX市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验收。深入推进“机关执行力提升年”活动,“五化”执行理念基本树立,“服务群众零投诉”品牌基本建成。教育行政权力实行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教育信访总量进一步压降,办结率达100%,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㈤社会热点问题逐步破解。教育收费和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三限”政策得到严格执行。改制学校全部回归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就近免试入学,重点班与实验班基本杜绝,择校热得到进一步控制。中考体育考试严密规范,经得起社会监督。学校安全空前加强,各学校普遍设立“安全办”或“综治办”,“四防”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5所学校获得省“平安校园”称号,64所校(园)接受“XX市平安校园”验收。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仍存在组织建设不健全、党员管理不到位、“三会一课”走形式等问题,少数学校以校务会或校长办公会代替支委会,影响了党组织在学校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和党员没有起到应有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行风建设方面,教师的师德表现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企盼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偿家教现象还需要进一步整治。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年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教育规划和《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行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教育系统党建水平和行风建设水平,有效推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为XX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工作思路是:在全面完成XX市教育工委、XX市委部署的党建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切实强化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保障和促进中长期、“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全面理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实现全市学校党建工作“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以及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考核”的管理目标;规范提高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整体水平,全面建成XX市学校党建工

作示范区;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改进师德师风,全面提升队伍素质。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㈠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切实强化思想建设

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1年工作要点》,深入推进全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我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都要以创先争优为统揽,切实强化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1.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坚持争先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争先发展包含沿着正确的轨道加快发展的理念,体现了锐意进取、活力迸发的精神面貌。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周边县市教育快速发展对XX教育的压力面前,争先发展是XX教育抢抓机遇,不断在更大区域、更广范围争先进位的紧迫要求,也是各学校党组织负重奋进、勇争一流的现实需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领先苏中,再创辉煌”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XX教育人进一步调高发展标杆,进一步调优精神状态,进一步调强发展举措,努力实现市级机关目标管理考核进入第一方阵、教育质量XX地区保二争一、单项考核力争第一的目标。建设特色学校,打造优势品牌,形成一批XX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品牌特色学校。

2.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不偏移。要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就要遵循教育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大力推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校一品”工作经验,大力推广小学段以“基本行为规范和基本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试点实验成果。深入思考“钱学森之问”,切实强化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各学校要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当成学校工作的核心,真正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努力探索一种顺应学生生动活泼和健康发展的自由幸福的教育生活,使教育回归到本质属性上来。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之路。管理教育靠什么?靠的是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规范教育行为、保护教育权益、维护教育形象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全系统要在巩固“五五”普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普法教育,全面落实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依法、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

3.凝聚人心,人人有为,坚持跨越发展的精神不松散。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发展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发展社会教育为目标,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国家以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用事业的发展激励人,用和谐的关系稳定人,用真情实意温暖人,努力使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的“磁场”。要把创先争优和做好本职工作、实施单位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党员干部谋划教育发展大局

的积极性、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在推动我市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彰显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要努力提升“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中心组学习的质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想一想、查一查,我们是否还保持了那种是第一就争、是红旗就扛的拼搏精神?是否还保持了不服输、不松劲、坚韧不拔的持久恒心?是否还保持了敢于抢、勇于拼、全力争的顽强毅力?要强化党员教师爱心和责任心的培养,认真选树、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党员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爱生奉献的模范,进一步振奋党员教师的精神,使党员教师敢与高手比,敢与强手拼,努力推动XX教育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新的跨越。

㈡以党要管党为重点,切实强化组织建设

做好党务工作是党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要坚持党要管党的方针,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抓好党务工作,充分发挥我党坚强的政治堡垒作用。

1.不断强化组织建设。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去年年底,市委下发《关于撤销中共XX市教育系统委员会建立中共XX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市委教育工委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一方面直接领导直属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指导农村学校党组织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党建工作的“瓶颈”问题,从根本上克服学校党建管理缺位和失位现象,实现“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和“四同步”的管理目标。二是健全党的组织。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党组织。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独立法人学校都要建立党组织,并依据市教育局2010年统一的学校名称规范党组织名称。加强民办学校和幼儿园的党组织建设,实现民办学校党组织全覆盖。三是配优配强班子。按照专兼职结合、相互兼职、一人多岗的原则配备党组织成员。党组织负责人主要从政治品性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担任校级领导的党员中挑选。是党员的校长原则上实行校长、书记“一肩挑”。近两年未实施换届选举的学校党组织年内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具体工作市委组织部和教育工委将另行部署。

2.提升素质,有效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强化发展党员工作。各学校党组织要按照《党章》要求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制定党员发展规划。注意从教学一线中35岁以下、大专以上、女教师和优秀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努力使新党员结构达到组织部门规定的比例。吸纳新党员做到注重师德、注重业绩、注重潜质、注重民意,真正把具有高尚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教师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做到早选苗、早培养、早成熟,不断充实教育系统党员队伍。二是强化党员评议工作。对照党章和党员先进性的要求,认真抓好学习教育、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鉴定四个环节,不断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三是强化

后备干部培养。注重从局机关年轻同志和学校年轻骨干教师、女教师中选拔后备干部,不断完善多渠道选人、多层次培训、多方位管理、多岗位锻炼的选拔培养机制。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放在一些重大活动和重点岗位上交任务、压担子、挑大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素质后备干部队伍。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工作。要健全党管人才的体制和机制,与教师培训工作相结合,推进教育系统省“333”和市“31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学科拔尖人才、领军人才。

3. 扎实抓好党务工作。全面对照XX市党建工作示范校标准,切实加强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构建“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责任网络;完善权力运行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实行民主决策;健全师德建设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XX市师德建设“十条禁令”》和《XX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坚决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年内,全市所有学校都要建成XX市党建工作合格校,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XX市党建工作示范校。另一方面要有效带动群团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优势和特点,切实提高广大青年团员和少年儿童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制度,加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力度;健全学校妇委会组织,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对教育工作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做好离退休老教师工作,经常听取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做好对他们的服务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㈢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切实强化作风建设

今年,全系统要按照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动员和组织万名教育工作者共同打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工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1.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在教育中改进作风。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先进性教育,组织讨论“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为党留什么”,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的意识,切实解决党性意识不强、集体主义思想淡化、服务育人意识淡薄等问题。各学校党组织在参加全系统组织的庆祝活动的同时,要积极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同唱红歌,重温党史。组织党员干部廉洁知识考试,进一步强化纪律教育和廉洁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廉政文化教育,努力营造“敬廉崇洁”的文化氛围。

2.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改进作风。一是要认真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

办人民满意教育”和“三争三创三满意”主题实践活动。3月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召开“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提出“两三年内解决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要求。各学校要切实将本次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组织好、落实好。师德师风决定着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师德水平是人民群众对教师、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洋思中学开展的践行师德教师向家长当面承诺、学校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做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各学校要总结推广洋思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双承诺”的经验,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违诺的责任,从而自加压力、激发动力。市局决定将4月9日定为师德建设承诺日,在局机关,个人向组织承诺,机关向社会承诺;在学校,教师向家长承诺,学校向社会承诺。通过承诺,让崇高的师德扎根在每位教职工的思想中,成为自觉行动与共同追求,自觉接受师生员工、家长和社会监督。二是要深入开展万人帮困助学“阳光行动”和“四无”学校创建活动。阳光行动是体现爱心、温暖人心的善义之举,是提升教师形象、开展师德教育的良好载体。要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阳光行动”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在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在“关爱学生、升华师魂”上下工夫。市局将把“阳光行动”列入学校工作的考核,各学校也要把“阳光行动”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职工绩效考核。各学校要进一步细化“四无”学校创建措施,年内全部创建成XX市“四无”合格学校,并努力达到XX市“四无”学校先进单位要求。三是继续开展“服务群众零投诉”品牌创建和机关干部“下访周”活动。局机关的作风建设要走在全系统的前列。充分发挥局机关对学校的示范作用、“两服务一满意”创争科室对其他科室的带动作用,确保作风建设整体联动,同步推进。严格执行《XX市机关作风建设“十条禁令”》、《XX市教育局工作规则》,全面落实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和项目责任人等制度,增强为民意识,改进机关作风,提升服务效能,确保“当日事当日毕、当月事当月清、当年事当年成”,努力实现“有科室进入最佳,无科室列入最差,整体水平全市中上游”的目标。要进一步健全机关干部下访工作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3.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效能,在监督中改进作风。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对不同层次的履职过程,用制度来规范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克服随意性,增强约束力。加强对干部提拔任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教材图书资料征订和行政审批、招生考试、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教师招聘、财务管理等工作的过程监督,努力减少和预防违纪违法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加强对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的监察监控,促进依法行政和勤政廉政建设。要把解决行风突出问题纳入各级干部履责目标和岗位绩效考核的重点,把社会监督引入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的全过

程,以有力有效的监督保障作风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4.加大违法违纪查处力度,在整治中改进作风。令行必须禁止。要联动推进机关作风和系统行风建设,重点查办党员干部不听招呼、顶风违纪案件,坚决刹住师德失范这股有伤师尊、有损教风的不正之风,在抓苗头、防反弹、控蔓延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坚决查处各种违规收费案件,做到露头就打。坚决查处索要、收受家长钱物以及从事有偿家教等师德失范行为。通过查处,让那些明知故犯的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得不偿失,以净化教育发展环境。在整治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向群众宣传教育改革的新机制、教育发展的新成效、教育惠民的新举措、教育队伍的新典型,让广大群众全方位了解教育,以积极有为的宣传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教育形象。

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切实强化能力建设

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动力。各级党组织要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方法创新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

1.大力增强减负增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党员教师要争当减负增效的排头兵,带领广大教职员工自觉落实XX市减负增效“八项规定”和“十六条要求”,真正将减负增效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统筹兼顾素质与学业的关系。广大党员教师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牢固树立面向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责任意识,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不动摇。二是要统筹兼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辅导。对因家庭经济困难、个人学习困难和其它因素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要适时、适当地做好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努力促进他们成人成才。三是要统筹兼顾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研究怎么用最少的时间、巧妙的教法达成教学目标。要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和体艺教育场所等,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高效地开展自主学习。要举办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办成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改进家长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课堂。

2.大力增强提高效益、全方位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能力。一是要想管。想管是一种责任,一种激情。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对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是否满腔热情、富有激情,事关工作成效、事业成败。要坚决摒弃“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的错误思想,真正肩负起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责,肩负起推动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肩负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是要敢管。敢管是一种气魄,一种胆识。要坚决杜绝遇到问题绕着走装糊涂、不敢顶真碰硬做老好人的现象,敢于正视问题、触及矛盾、解决困难,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要会管。会管是一种能力,一种本领。要从严守“五严”规定上断后路,从遵循教育规律上找方向,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上挖潜力,从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上求突破,从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上要质量,着力构建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管出水平,管出效益。

3.大力增强破解难题、立体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围绕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以及瓶颈问题,深入研究并创新破解难题的体制和机制,为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要从舆论、文化、制度、考核等层面认真调查、梳理阻碍教育发展的消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积极探索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机制,还学校一个健康、有序的良好环境。要探索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的新机制,促进安全工作真正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全覆盖。要积极探索队伍建设的新机制,努力解决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自律奉献意识不强等问题。要研究解决学校发展均衡度不高的问题,探索在师资建设、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促进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新机制。

同志们,做好今年的党建工作和行风建设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意义十分重大。希望大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为实现XX教育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TheoryResearch 学论 理★★★★收稿日期:2013-03-15 作者简介:尹凯丰(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西方社会思潮研究。 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尹凯丰 (黑龙江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27) 马克思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需要的理论,他认为:“他 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 他还认为,人性不是抽象的,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还描述了需要实现的基本过程,并以实践的观点考察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 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引起新的需要。”[3]79 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它要指向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是需要现实来印证的。从受教育者需要角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现实中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效实现的选择。 一、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着社会、社会群体与其成员之间的双向互动。社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 点、 道德规范相对于其成员的外因体现,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来解读,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体系,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使这些外因体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因需要。“如果从生理上讲需要就是欲望,那么反应在心理上,需要就是希望、愿望和要求,这是生命体为了进行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而进行的各种积极活动的客观依 据和内在动因。”[4] 相对于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说,其成员即受教育者。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总体上来 说体现着共同性、 根本性。必须看到,就单独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不会被每个人都认可。 因此,受教育者的需要特征不仅要符合社会要求的基本底线,还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需要,主观需要的关注点往往体现在个人的生存、爱好和心理,也会因为受教育者个体社会 地位、文化素养等方面在个人素质中差异构成而产生的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需要。 这种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个人需要的层次性,马克思将人类历史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物质生活本身后新的需要、人类生命的增 长。他认为, 人类的这三个层次需要基本上同时存在,“从历史的最初时期开始,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 在。”[3]213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也指出,这五个需要并不按照固定的模式发展,它们的次序会因为不同情况而变化。受教育者的需要在现代社会,即便是生理需要,也要合乎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受教育者需要的除了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同层次性以外,还表现出它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它的实现不能完全是个人行为。在实现个人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目标要体现着社会或社 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根本要求,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也要符合上述的根本要求。可以这样说,受教育者需要它的表现形式上是个体的主观愿望,它的实现要在社会的环境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社会的标准最终考量。 二、实现受教育者需要的基本途径 实现受教育者需要大致过程包括这样几个步骤,受教育者在参照社会或社会群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前提下,明确自身的需要。实现受教育者需要过 程,也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其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其成员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或社会群体也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对于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认知和践行上的差异性。在尊重这些差异性的同时,寻求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与受教育者需要的最大公约数,促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这个过程也是以共同的思想观念、政 治观点、 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互动过程。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依据这一基本 概念,受教育者需要从本质来说是其社会存在与发展需要,体现着对于社会、 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根本遵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受教育者需要的共同性、根本性总和,基本规范着受教育者需要的实现。关键词:社会群体;受教育者;需要;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34-02 334

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姓名:金浩娇 学校:信阳师院 学号:20130103002 指导教师:徐黎 定稿日期:2015年4月

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金浩娇 2015年4月 摘要:“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社会理想而努力的奋斗,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新时期提出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在新时期的重要的社会任务和重大历史工程。在共建和谐社会中,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保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的完成,才能使我们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不断的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上奋勇前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作用

目录 摘要———————————————————————————————————2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精神前进的前提条件——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4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4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和谐创造和谐的条件———————————4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智力保障————————————————————————————————————5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5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服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6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6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6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人民群众———————————6 参考文献——————————————————————————————7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第18卷第3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8,No.3Jun.,2012 2012年6月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 正确认识和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那么,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实现两者和谐发展?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1]3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以及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扩大交流规模和开展合作,关键是要求我们形成系统的国际化思想,制定明确切实的国际化战略,能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本土化要求在审视高等教育时,能考虑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和独特经历,谋求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2]就我国而言,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又要注重和保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变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加快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虽然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发展速度、重点和环境的不同,这种交流对各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从国际知识系统看,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再加上其强大的政治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许 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200) 收稿日期:2011-12-30 作者简介:许悦(1985-),女,江苏金坛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与高教管理。 摘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出发,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才是提高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2)03-0102-04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努力推动教育和谐发展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教育系统2010年党建和行风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2011年全市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和行风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进一步动员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更加自觉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下面,我根据集体研究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行风建设工作简要情况 2010年,全市教育系统在XX市教育工委和XX市委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㈠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增强。建立中共XX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共XX市教育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明确市委教育工委对全市教育系统党组织的宏观指导职能,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制定下发《XX市教育系统创建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召开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区创建推进会。2010年底,19所学校创建成党建工作合格校,12所学校创建成党建工作示范校。按组织部门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五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举办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培训班,发展新党员42名。 ㈡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组织355名校长参加国家远程教育网络培训,选派3名校长到苏南学校挂职锻炼、近百名中层以上干部到苏南考察学习。落实9名校长进行任职交流,新任命11名校级干部。召开“爱心与责任”主题座谈会,组织师德模范巡回演讲;组织1000多名党员义工开展便民服务活动,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1名同志被评为XX省优秀党员,3名同志被评为XX市党员教师爱生模范,1所学校、5名同志分别被授予XX市“师德模范”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㈢群团工作活力有效激发。积极组织并成功承办XX市第三届“局长杯”乒乓球赛,组织210人的教师合唱队参加“激情广场,走进XX”演出活动。举办青年教师沙龙、追寻英模足迹等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组织关工委老同志义务为学校举办法制教育讲座,“一校一品”德育工作经验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良好影响。2010年,创建省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发展观 [摘要]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 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 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作家,他从实践出发,建立和完善了“全面和谐教育理论”,不仅对我国20世纪中、下叶的教育理念有影响, 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中度过的。他1935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先后经历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经历了1958年的教育改革,经历了60年代教育的现代化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活动阶段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苏联的普遍教育中,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主要原因是苏联在 30~50 年代曾经强调劳动者知识化, 普通学校中也以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作为主要任务, 但在50年代中叶以后,因中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高校不能容纳全部中学毕业生,而这些学生又未在中学做好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因而不可能顺利就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游手好闲的人,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主张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兼顾人的个性发展。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和谐教育;启示 一、和谐与和谐教育 “和谐”一词,在英语中为“harmony”,表示感情、兴趣、意见等的和睦、一致,体现了一种整体的和谐统一。在汉语中,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之义。一般地说,和谐是事物之间的一种有序协调的秩序[1]。和谐从本质上说,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统一性,是事物的成分和比例配合的适当和匀称,是整齐、对称和平衡。物各得其和以为生,各得其养以为成。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和谐”与“中道”都被认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民主的政治,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更需要和谐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其主体——和谐的人的积极参与,而和谐的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和谐的教育[2]。因为“人均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社会民众道德教养的优劣,以及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化水准的高下,才是决定和谐社会是否成功构建的重要指标”,而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局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应重在和谐教育的依托与支持”[3]。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4]。 二、孔子的和谐教育思想 1.和谐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孔子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君子。而君子应当做到“仁”与“智”的统一,获得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的专称,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君子是孔子实施教育的目的。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呢?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这表明孔子所要求的君子有两个条件:其一,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其二,君子要使老百姓能得到安乐,即君子是治邦安民之才。可见孔子要求的君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然后将他们选拔到统治岗位,即“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是孔子的教育目的。这—观点与当时的世袭制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孔子以前的教育是有“类”的,教育权为贵族所把持,能够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如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运用“五小”教育方法 强化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县公安消防大队因地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机动灵活的“五小”载体,确保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因地制宜,积极开辟“小课堂”。以部门、大(中)队、班为单位,层层分化,开辟教育“小课堂”,充分调动各层级教育主动权,实现“同频共振”。牢固树立“现场即课堂”理念,采用“辩论式”、“问答式”、“互动式”等教学法,把授课与讨论相结合,不断活跃“小课堂”气氛,有效缓解执勤压力。 二是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小时间”。针对当前灭火执勤、监督执法任务重的特点,变集中教育为分散教育、变“教育大餐”为“教育快餐”,化整为零,突出重点环节,合理有效利用“小时间”,建立集中教育“三个半小时”制度,即执勤执法间隙半小时开展教学、午休前半小时组织自学推荐篇目、晚饭后半小时讨论交流心得。 三是打破格局,大力培养“小教员”。积极创新集中教育小教员选拔任用机制,通过“个人报名、组织审核、试讲试听”等环节,广泛选拔“小教员”,通过集中培训、以老带新等形式,加强对“小教员”备课、授课、答疑、辅导能力培训,力求效果明显。 四是以人为本,定期收集“小纸条”。坚持发挥官兵主

人翁作用,开展“问题个人查、措施大家想、难题共同解”活动,以“小纸条”形式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及时反映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定期收集整理官兵心得体会、剖析材料,引导官兵广泛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力争达到“人人抓教育、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五是立足经常,精心制作“小课件”。针对官兵自学不便和补课难的问题,立足教育内容和单位实际,精心制作教育“小课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展评,既方便了官兵课下自学巩固,又有效解决了公差勤务人员补课难的问题,受到官兵普遍好评。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2013-01-12 20:47:21) 转载▼ 分类:学科素材 标签: 杂谈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教 长达35年,他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 展的观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 改革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就是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结合起来(①认识、理解客观世界;②人的自我表现。及世界观、意志、信念、性格在劳动和创造 中以及机体的互相关系中的表现)使之达到平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正是在人的自我表现上。应当深入研究,并朝着这个方向来改革教育工作。他认为,教 育工作的许多弊病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不和谐,在于人的表现的 片面性,在于把人的表现局限于知识的评分上:一个人得了好分数,他就是好 学生;得了坏分数,就是毫无出息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思想丝毫没有不 重视学习的意思,他说:“我的思想是:要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热烈 地爱科学、爱学习和爱学校,使书籍、科学、学校和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主要 爱好和主要兴趣,使少年和青年把追求智力充实的、丰富而美满的精神生活当 作自己的重要理想,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身不熄地燃烧下去。”在此,主要强调要重视人的活动的另一种职能:即人的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人的时候,不要忽视:“人的所有 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中起决定 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就个体发展而言,德、智、体密不可分,但“德”是体现个体精神面貌的决定 因素,“德”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动力,调节着“才”的运用。苏霍姆林斯 基认为,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积极的正面教育, 努力发掘其人格中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善的行为多加赞赏,触发其处于潜意识 状态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即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 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 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 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 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 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则要求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杨跃 (四川宜宾学院高教所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主要是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就业,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他的这一思想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启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过分强调劳动者知识化,而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年代中期后,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招生计划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中学生的求学愿望;同时未能升学的中学生既无就业的思想准备,也无就业的技能,这时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游手好闲的人,且数量逐渐上升,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并且相当数量的家长、学生都鄙视厌恶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耻辱,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兼顾升学与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内涵 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这也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想。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是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1] 同时他认为:“‘全面’和‘和谐’是个性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理想的个性应该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就不能达到和谐的发展。”[2]那么“和谐发展”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他认为应该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3]可见,这就是他对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最新的阐释,也是自己办学的教育理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的含义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学前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这里作者个人认为: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位公民必须接受的、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当然,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平性。作者个人认为,它还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许会赋予新的内涵。 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他主张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同时主张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 1.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获得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他的学校里,他殚精竭虑地使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置都活起来,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念、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组织学生安排、布置、创设和保护学校里的所有财物与周围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魂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帕甫雷什中学,这所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工作过的“快乐学校”,早已成为我国许多教师向往的教育圣地。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教育遗产被誉为“活的教育学”,虽然历经时代变迁,却仍散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饱含着他对学生的爱和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个人,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5个方面得以和谐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必须要改善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思想与传统片面的学科知识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教育同创造性的生产劳动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教育力量相结合,学生受教育过程与自我教育过程相结合等等。“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以上这些因素和谐共存的状态中得以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通过推行一系列的创举来实践其“和谐教育”理念,譬如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建立家长学校以保证学生在校和在家所受影响的一致性等等。 在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即《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所结集而成的《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到处充满着“和谐教育”的精神。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教师在“和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要使“和谐教育”得以开展,教师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两者处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之中;二是要处理好学生各种才能的发挥问题,使其各方面的表现能和谐发展;三是要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动力问题,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霍姆林斯基就已经将“和谐教育”的概念纳入到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并作了实践尝试,“和谐教育”的精神也成为贯穿其教育思想的精髓。而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发展,让人不禁欣喜地发现,原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教育这一重要战略取向的精神竟是如此相似和吻合! 笔者作此文之时,恰逢在珠海举行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一些专家和长期工作在教学前线的中小学校长们就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其中一些学校已经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实践,来源于实践,也必然需要后人去还原、付诸实践。当前,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充分实践“和谐教育”思想,才是真正透彻地理解、汲取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世的珍贵教育遗产的精髓。 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来发展教育科学的光辉典型。他的教改经验和他的教育思想是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要求的。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索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的理论建树。 一、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花都司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决定着能否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界定 所谓功能是指由若干要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是产生的结果,它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表示系统对环境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结果,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我国,把功能概念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域中来,或者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70一80年代。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主要存在着两大类型:即“主观论”与“客观论”。 “主观论”即是从主观视角来看待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主要有“目的论”等。“客观论”则坚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是在“客观论”者内部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即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里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以及“效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从主观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陈万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曹书庆则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之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之构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人造就的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重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机制,是培养和谐人的必然要求。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构建 一、和谐教育的目标体系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和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必须把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素质最基本的规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客观环境中,在受教育者所依赖的学校、社会、家庭三大外部环境上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要用先进的理念和目标凝聚广大人民,实现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和谐。 二、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 (一)机制 “机制”又称机理,源于希腊文Mechane。原指机器的构造、各零部件的功能特性以及运转过程中基于一定机械原理的工作方式。在《辞源》中关于“机制”的解释有三,一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二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三是“泛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内部组织运行变化的规律等”。①“机制”一词,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之中。人们把“机制”引入社会生活,主要是指社会机体中某些部门、领域通过建立富有生机活力的制度、体制、程序、规则、督导等,使该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体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机制是指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时内在各要素趋向教育目标的有效性联系。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或关系)和运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由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的,即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运行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发表时间:2010-08-04T14:07:06.7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作者:李燕 [导读]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高等学校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61-01 一、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1.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根本;全面、和谐、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手段、途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方向、宗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高等教育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知识、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创造知识、创造文化、传承知识、传承文化的基地,只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高等教育如何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落实以人为本,离不开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也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搞好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工作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职责,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全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贯主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4.坚持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要坚持和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只是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不是以“扩招”为主旨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必须协调,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走办学效益好、教育质量高、人才培养对路、教育结构合理和资源优化的新路子。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为解决高等教育矛盾和问题的动力和基础,以保持高等教育和学校持续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保证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5.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格调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则是陶冶全校师生情操,使之文明化、高雅化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校园是全体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品位和格调,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⑤①

用心教育,和谐发展

用心教育,和谐发展 西校高三王在伦 尊敬的各位领导,晚上好 站在这里总觉心里惴惴不安。因为做年级管理,我的时间最短,资历最浅,经验最缺;今天我谨抱着学习的态度,说一下自己对年级管理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希望得到领导、老师们的指导和建议,以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能少走弯路,从而更快、更好的提高自己。 初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我心里更多的是担忧:我能做好吗?能对得起校领导的信任吗?但每每想到:没有卧龙学校的发展,我进不了县城,也不会有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以高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为我们打造的平台,也不会有自己的个人成长;心中充满感动,如今被委以重任,尽管能力有限,底气不足,但是必须全力以赴,不负重托。 总部和分校领导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指导,给了我努力前行的不竭动力和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张主任、李主任、袁主任一如既往地帮助我,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了诚恳的指导和建议。我深知,年级管理面对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和更多的学生,要处理更复杂的情况,那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心胸和更努力的工作,我要求自己要有---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之心,加强学习,虚心求教,心怀感恩地工作,经常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利用工作间隙阅读教育专著十几本,学习教育前辈、教育家的先进教育和管理理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每天都写的工作反思帮助我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得与失,明确第二天的工作方向。 进入高三以来,在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指引下,紧紧围绕“身心健康,厚德崇礼,志向高远,博学多才”的育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高考备考为重心,扎实落实两个习惯养成教育,严抓级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备考氛围,实施“心教育”,关心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成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人成才,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能量,努力打造和谐年级,促进成绩的全面提升。 一、以澎湃激情激励学生成人成材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激情,生命也就失去了光彩。教育呼唤激情,唯有激情,才会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奏出生命的灿烂乐章。 1、成人仪式,点燃激情 高三伊始,我们为学生隆重的举行了18岁成人仪式,由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中学生们自编自演配乐诗朗诵、父母为孩子佩戴成人纪念章、家长读给孩子的一封信、进行成人宣誓,激情澎湃,场面感人至深。成人仪式的举行,见证了学生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进步,8班班长王莉同学对班主任说:“18岁,意味着出发。18岁意味着担当。老师,我长大了,我成人了,从今天起,班里的事情您就放心吧!”22班班长樊迪,父母不在身边,成人仪式后,她给妈妈打了电话,这位妈妈给班主任回电话,对我们的活动赞不绝口。成人仪式的成功举行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违纪现象明显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纷纷打电话给班主任致谢。有位家长打来电话说:“通过活动,孩子变化很大,主动和父母交流,学习更努力了,立志要考一所好大

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的和谐必然要求教育的和谐,用和谐的教育来实现和谐的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和谐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呢?从教育者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和谐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通过阐述其发展过程,把握了和谐教育的实质。 和谐教育教育教学育人发展一、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得到发展,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改进。和谐教育思想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古希腊只所以能够提出和谐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为了社会阶级统治的需要,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缓解社会内部矛盾,加强民主而出现的教育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和谐教育思想对当时以至以后的教育影响很大,当时教育界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亚里斯多德就是当时比较著名的几位教育学家之一,他继承和发扬了柏拉图的很多优秀教育思想,尤其是关于灵魂三分法的思想,不断把灵魂进行了分类,更重要的是真对不同分类进行了不同的教育,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灵魂的三部分具有密切的联系,认为和谐教育相关的要素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对人普遍采取的和谐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古希腊的和谐教育过

多地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时代,出现的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普遍具有社会历史特征,那就是都非常注重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强调从多方面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1378-1446)、早期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英国人莫尔(1478-1535)、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拉伯雷(1493或1494-1553)等。 二、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 和谐教育自产生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每一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1.夸美纽斯(1572-1670),他关于和谐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大教学论》,该书中充分阐述了和谐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是普遍的,是针对所有人的,让人们都能享受到和谐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对人的教育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来进行,对人要进行道德、知识艺术等方面的全面教育。他在《大教学论》中还阐述了一切教学必须依循自然的秩序。他还以“自然类比”的思想方法阐明了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适应自然”的原则。在教育史上,也曾有很多教育界专家学者,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但是夸美纽斯关于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含义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他的引证“自然”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就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新方法,有效的冲击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