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发表时间:2010-08-04T14:07:06.7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作者:李燕

[导读]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高等学校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61-01

一、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1.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根本;全面、和谐、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手段、途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方向、宗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高等教育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知识、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创造知识、创造文化、传承知识、传承文化的基地,只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高等教育如何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落实以人为本,离不开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也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搞好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工作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职责,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全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贯主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4.坚持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要坚持和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只是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不是以“扩招”为主旨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必须协调,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走办学效益好、教育质量高、人才培养对路、教育结构合理和资源优化的新路子。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为解决高等教育矛盾和问题的动力和基础,以保持高等教育和学校持续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保证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5.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格调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则是陶冶全校师生情操,使之文明化、高雅化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校园是全体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品位和格调,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⑤①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第18卷第3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8,No.3Jun.,2012 2012年6月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 正确认识和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那么,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实现两者和谐发展?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是:“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1]3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以及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如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意味着扩大交流规模和开展合作,关键是要求我们形成系统的国际化思想,制定明确切实的国际化战略,能从全球的视角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本土化要求在审视高等教育时,能考虑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现实情况和独特经历,谋求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2]就我国而言,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又要注重和保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变革,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变革,加快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虽然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双向或多向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由于发展速度、重点和环境的不同,这种交流对各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从国际知识系统看,欧美发达国家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再加上其强大的政治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许 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200) 收稿日期:2011-12-30 作者简介:许悦(1985-),女,江苏金坛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与高教管理。 摘要: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出发,分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才是提高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2)03-0102-04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完整版)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同志们: 在全党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省委、州委、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要求,从201X年3月至201X年2月,全县分两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 从201X年3月开始,201X年8月基本完成,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及试点乡镇,官店、红岩、长梁是第一批,官店是全州的试点单位;第二批: 从201X年9月开始,201X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村、中小学等。3月25日,县委召开了动员大会。为抓好教育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局党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拟定了工作方案。刚才学习了《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供大家讨论和征求意见。等一会儿,县领导小组派驻的检查指导组的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二是在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三个必须坚持”;三是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学习领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有多深,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有多大,事业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就是教育要优先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一方面,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紧迫地要求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必须更好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优先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于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一是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在教育、管理、科研中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全心全意建设教师队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这样两个原则,统筹好教师队伍建设与基本条件建设,辨证地处理好硬件与软件、大楼与大师的关系,认真研究如何吸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当教师、如何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到新水平、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三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努力做到: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信息安全管理新局面截至今年6月,我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452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69.4万户,备案网站达到6.2万个。信息化发展在造福于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必须高度重视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如何把握网络信息的健康发展方向,在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维护互联网各方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监管能力建设,保证通信行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领会内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同样通信行业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建立在改革发展基础上的。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因此需要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其次,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通信监管工作要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安全管理是为保障网络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通信网络发展的丰硕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再次,要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要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管理的关系。坚持“两手抓”,发展与管理并重,在加快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

工作格局,切实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实现有序发展和有效管理的协调统一。 二、突出实践特色,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整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互联网由窄带向有线宽带、无线宽带、除尘滤布电视宽带升级,网络终端由pc向手机、掌上电脑等产品推进以及固定网与移动网的加速融合,网络应用对传统产业的渗透日益加深,各种新业务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内容层面上,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网络诈骗与盗窃、网络病毒、黑客攻击、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赌博等有害信息和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攻击我国政府和政治制度、损害党和国家荣誉与利益、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等违法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当前我们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缺少适应新情况的科学发展的政策和管理的新思路,对新业务的管理方式仍沿用老办法;分类管理和针对性指导的机制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亟需通过学习实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三、着力推动工作,结合监管实际创新信息安全管理思路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富有活力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净化网络环境,推进我省互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可以在几下几个方面努力:

毛概复习题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 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 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 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 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 十七大 B. 十六大 C. 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 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 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 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 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 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 综合国力增强 C. 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A. 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 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杨跃 (四川宜宾学院高教所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应时代的要求而诞生的,主要是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更好地引导就业,促进就业,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能力。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他的这一思想仍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我国;基础教育;启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苏联本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中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过分强调劳动者知识化,而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50年代中期后,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招生计划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中学生的求学愿望;同时未能升学的中学生既无就业的思想准备,也无就业的技能,这时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众多的游手好闲的人,且数量逐渐上升,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并且相当数量的家长、学生都鄙视厌恶体力劳动,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一种耻辱,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社会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兼顾升学与就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内涵 他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这一教育思想。这也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想。他认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是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1] 同时他认为:“‘全面’和‘和谐’是个性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理想的个性应该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就不能达到和谐的发展。”[2]那么“和谐发展”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人呢?他认为应该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3]可见,这就是他对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最新的阐释,也是自己办学的教育理想和终身奋斗的目标。 三、基础教育的含义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学前教育相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相对于中学教育而言是基础教育,这里作者个人认为:它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位公民必须接受的、相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通教育。它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当然,其基本特征是: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公平性。作者个人认为,它还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也许会赋予新的内涵。 四、“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他主张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教育。同时主张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共同发挥育人的作用。 1.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获得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他的学校里,他殚精竭虑地使一切物质环境、器物、设置都活起来,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用以培养他们的观念、信念和良好的习惯。他组织学生安排、布置、创设和保护学校里的所有财物与周围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政策》试题及答案85.71分

考试标 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理论与政策》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5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 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政策》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贫富差距太大不利于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正确 错误 2. 解决“三农问题”必然要伤害到城市和工业的利益,伤害到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 正确 错误 3. 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础的条件。() 正确 错误 4.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正确 错误 5. 农村社会保障就是农民生活最低保障。 正确 错误 6.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治国理政,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到实处。() 正确 错误 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正确 错误

8. 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看城市像欧洲,看农村像非洲”。因此,城市不需要再发展了,只需要全力发展农村。() 正确 错误 9. 农民数量多,素质比较低,收入水平低是理所应当的。() 正确 错误 10. 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5 道) 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 A. 农民 B. 领导 C. 政府 D. 党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理论是() A. 马列主义 B. 以人为本思想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3. 2008年中央1号文件的基本精神是() A. 发展现代农业 B.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C. 多予少取放活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发表时间:2010-08-04T14:07:06.70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1期作者:李燕 [导读]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制约与促进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推进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树立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高等学校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61-01 一、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地位。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 1.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根本;全面、和谐、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手段、途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方向、宗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又好又快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高等教育为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知识、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创造知识、创造文化、传承知识、传承文化的基地,只有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高等教育如何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尊重人、关怀人、服务人。落实以人为本,离不开以人为对象、专门培养人的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也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搞好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在教育目标和任务上,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和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工作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是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职责,在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全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贯主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4.坚持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教育上,就是要坚持和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这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不只是片面追求速度的发展,不是以“扩招”为主旨的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必须协调,要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走办学效益好、教育质量高、人才培养对路、教育结构合理和资源优化的新路子。要正确处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作为解决高等教育矛盾和问题的动力和基础,以保持高等教育和学校持续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保证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5.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格调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校园文化则是陶冶全校师生情操,使之文明化、高雅化的重要环境因素,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在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校园是全体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场所,它应该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校园文化反映一所学校的品位和格调,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⑤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最新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加强安全 文化建设(最新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最 新版) 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在重庆燃气集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燃气集团把安全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调研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专项的实施意见,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下重要的组成部分,扎实推进。重庆燃气集团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统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全局,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质,努力在“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四大体系上下功夫,并细化了推进措施。 精心提炼安全文化理念,打好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重庆燃气集团将结合燃气企业的行业特点,提炼出富有特色、内涵深刻、易于记忆、便于理解的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并形成安全文化理念体系。同时做好固化安全文化理念工作,将安全文化理念让职工处处能看见,时时有提醒,外化于形,固化于心,寓于各项工作之中,成为企业职工的自觉行动。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

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