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2016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剖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述类:

?波兹曼的诅咒(2005年)

?纯朴的嗜血者(2008年)

?说“异”(2009年)

?谈“静”(2010年)

?“捧”于“挖”(2011年)

?笑的价值(2012年)

?论名声(2013年)

?乾坤草亭(2014年)

?罗丹的雕刻(2015)

?成人不自在(2016)

现代文阅读考纲十一条要求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1)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七年高考考题回顾

2010《谈静》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17.作者认为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的原因是什么?

18.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2011《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2012年《笑的价值》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2013年《论名声》

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2014《乾坤草亭》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分)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 .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2015《罗丹的雕刻》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6分)

2016《成人不自在》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做论述类文章阅读的三个意识

一、文体意识——把握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1、论证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叫“引论、本论、结论”)其结构可以是总分式结构和破立式结构(破是驳斥对方观点,立是摆明自己的观点)。

3、本论部分逻辑结构:并列、递进、对照

二、文本意识——把握答案来自文中的原则

1、考纲对论述文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鉴赏,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2、做题时可采用“逐段阅读梳理法”,一画观点,二标材料,三圈出线索词和关键词。

三、规范意识—即规范作答

1、如果是归纳要点的题要分点作答,不同点体现不同角度,另外要注意根据问题角度来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做到答案清晰简洁。

2、答题的语言可以直接取自阅读文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跟压缩概括的知识点相通)

3、从文本到答卷语言的转换,往往包括三个方面:①具体的要加以概括②抽象的要加以阐发③含蓄的要加以解说。

题型归纳

一、理解类

(2010年)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词语的理解)

(2008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怎么理解?(句子的理解)

(2013年)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句子的理解)

从句子本身入手,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一)、重要词语的理解

在文章中,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准确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之一。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而不是从词典上背下来的一般意义。

1.关键概念的理解

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准确理解它们中间带有关键性质的词语,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的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钥匙。高考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2.指代性词语的理解

所谓指代性词语,是指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弄不清它们的具体含义,那就说明还没有读懂文章。

3.关联性词语的理解

所谓关联性词语,这里是指连词及文章中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

在论述类文章中,关联性词语所揭示的,不仅有文章的内容与信息之间的联系,还包括文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就是说,它们以词语的面目出现,而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及所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

(二)、重要句子的理解

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从正确理解句子开始,因为文章是由语句构成的。因此,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语句,特别是关键性语句,对理解文章非常重要。《考试大纲》中对此不仅有着明确的要求,还把它作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近几年的高考,几乎历次都把它列为必考内容,道理就在于此。

一般而言,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语句所证明或解说的特点。在文章中常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与结句(或称首句与尾句),以及在文中起关键作用或关联作用的句子。

抓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

第一步: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句子所在段落。

第二步: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语句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句子与全文、与该段的关系。

★语句若在文首(总领)文末(总括),答案将在全文寻找,或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的大意即可;

★如在段首,答案从本段寻找(阐述);若在段末,既要考虑本段(归纳),还要考虑下一段(领起);若在段中,一般在该句前后寻找(解说)。

第三步:从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一般要找出比喻的“本义”。有时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2.概括内容类

(2005)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6分)(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2012)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2011)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

(2013)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对于论述类文章来说,信息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文中显示观点态度的语言材料,它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态度等;二是文中用作论据的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筛选信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或按照一定的标准,经过辨别、梳理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整合信息,就是将从文中筛选出的相对分散的相关信息集中起来,并进行加工组合,形成一个较为条理化、系统化的信息链。

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一般论述类文章往往要运用或涉及一些概念,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

(2)从重要的语句中获取信息。

(3)从引述的材料中获取信息。论述类文章中的一些叙述性或说明性材料往往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这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筛选信息的一般方法:

(1)明确筛选的目的和标准。目的和标准是筛选信息的依据,心中要始终装着“标准”这一概念。这里的标准是指题干的要求或选项的话题。

(2)重点对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文中的信息最容易混淆最难以判断的就是那些相对、相反、相近的信息,理清了它们的界限,问题就解决了。

(2)注意信息表述方式的变化。相同的信息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容易造成误解,要透过语言形式的外表把握信息内容。

整合信息的一般方法

(1)剔除多余重叠信息。筛选出的信息有的是多余的,有的是交叉重叠的,整合时,要进行甄别。

(2)合理加工组合信息。采用要点化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序列将信息组合起来,语言表述要顺畅。注意不要遗漏信息,防止因表述不当而造成误解。

3、分析思路类

2010年江苏高考朱光潜的《谈静》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2011年江苏高考鲁迅的《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2012年江苏高考伍尔芙的《笑的价值》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 分)

2014《乾坤草亭》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2015《罗丹的雕刻》

?17.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016《成人不自在》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考点风向

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高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江苏卷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考查它,凸显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江苏卷命题角度有二: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的论述层次。今年如果考查它,大体上不会有多大变化。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但它是富有变化的:

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

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

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

论述文的基本结构

本论内部结构方式:

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此外,还要注意先驳论(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的结构。

梳理思路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

①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②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

②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概括思路

1.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2.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

(这里必然有把意义相近的段落合并的过程)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用语可以摘取、合取、自撰)

(表达的时候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

4、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类

2008年

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2010年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2012年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对社会、人生、自然现象的认识、理解和感悟,所要承载的作者的各种丰富的情感,所要展示的作者的胸襟与抱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懂得去把握这种观点态度是直露的还是含蓄的。

1.直露的观点态度

直露的观点态度在文章中许多显眼的地方就能看出来:(1)通过标题来体现;(2)通过开篇的中心句来体现;(3)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来体现;(4)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来体现;

(5)通过文中极富感情的抒情句来体现。

2.含蓄的观点态度

含蓄的观点态度的把握难度就大一些,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握:(1)注意文章所表达内容的象征意味;(2)注意对文章中修辞格运用的理解;(3)注意文章使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4)注意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分析方法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②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其标志性语词往往是“认为”、“以为”、“感到”等。

③抓住文中运用的材料。

论述文,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了作者的好恶感情。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④抓住作者的评述。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⑤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题干要求等。

5、论证方法类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2011《捧与挖》)

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

三例证之间存在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说服力更强。

?答题格式:举例论证。用……事例论证……论点,论证十分具体,说服力更强。

? 2 、对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对比论证。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

?作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格式: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证明了……观点,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引用论证。

?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

?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引用论证。引用……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

?5、类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类比论证。通过……和……的类比,突出强调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其他

(2013《论名声》)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答出我国“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

【评价】很多考生以为是要答出如何看待“三不朽”的,属开放性题目,没想到还要答出异同。此题在表述上是有误导性的。题目直接写成“请谈谈我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与叔本华的说法的异同”,或许更明确。

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推测要点。

分析题干句子结构,勾画重点词语,明确概括的对象、角度、重点。

第二步:定区位。

从“综观全文”这些提示语推测找答案的范围。

第三步:回到原文,分析本句、上下句,寻找要点。

第四步:从不同角度摘录语句,整合归纳,组织成句。

做题基本原则

原则:宁全勿缺,切分要点,机智排序。

①宁全勿缺。只要扣住题意,宁可多答一些,因为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反而要扣分。

②切分要点。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分要点作答,这样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③机智排序。对切分出来的要点可以按与题干要求贴近的程度排列先后顺序;如果对贴近的程度不能通盘把握,则可将自己最有把握的要点排在前面,把握不大的要点排在后面。这样处理既可统筹兼顾,又可突出重点。

答案的语言组织: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采用摘句法进行压缩。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采用合并法――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提取精要,找准角度,独立归纳。

组织答案要注意:

1.要点要齐全。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2.要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要点,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思考作答。

3.要明确题干指向,根据文本组织答案,不要答非所问。

4.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多用原文中的重要词

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哈佛名言

赢家和失败者的区别是,赢家总拿他们的成就和他们的目标比,失败者总是拿他们的成就和其他人比。

赢家永远说:我能,我来做。失败者永远说:我不能,这不是我的事。

方法指津

第一步:读——梳理思路,把握主旨

第二步:析——分析题干,明确要求

第三步:找——准确定位,捕捉信息

第四步:答——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国学的焦灼》例析

方法指津

第一步:读——梳理思路,把握主旨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文化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在当下的“国学热”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但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一、(1)提出何为国学焦灼心态。

二、(2-4)国学焦灼心态不必要。

2、第二节指出国学焦灼的本质。

3、第三四节通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吸收四方观念的例子,举例论证,指出国学焦灼的不必要。

4、第五节通过日本学西方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国学焦灼的不必要。

三、(5)得出结论

最后一节得出结论: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第二方法指津

步:析——分析题干,明确要求

第三步:找——准确定位,捕捉信息

第四步:答——组织语言,准确表达

?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

?筛选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C级

1、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

答:担心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冲击)下,失去自身特色,沦为没有文化的西方的精神殖民地,从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

①一旦接受外来与新生,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

②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③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

评析:没有找到答题的具体区域,外延扩大或漫无边际。

一方面要想中国文化复兴,要接受西方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害怕西方传来文化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使中华文化缺少本民族特色。

评析:没有用文本中词语或短语作答。

?迫切期待民族复兴,认识到依照孔孟之道解决问题已不可能,必须学习西方,但又担心接受外来文化导致失去民族特色,变成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殖民地。

评析:既找到答题的区域,又能用文本中词语或短语作答。

2.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持否定态度。理由: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

?①给以理解,因为中国有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不容易放得下;

?②认为其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文化包容性和交流;因为对民族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③认为不必要,因为中国文化在吸收西方观念后,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根植于中国,不必担心成为西方精神殖民地。

观点庞杂

?①持肯定的态度。每个人都渴望民族复兴,这种“焦灼”迫切希望民族复兴的表现;

?②否定态度。这是一种不自信的体现,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观点骑墙

?持批判、反对的态度。

?①因为“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表现接受西方文化并不会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

?②“焦灼”迫心态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而且作者认为它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③文化具有一些社会基础性的普适性,具有包容性和交流,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实现文化复兴。

顺序颠倒,且理由不充分。

?3如何理解黑格尔所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作者为何要引用这句话?(6分)

答:黑格尔的话是指无论一个人走多远,都不可能改变他的肤色,意思是文化不会因为发展而失去它的根本。(2分)

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证明鲁迅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2分)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2分)

方法指导:

一、答案一般都是由浅入深:

先有表层意,然后才有深层意。

二、所有的论据和论证都是为论点或作者的观点服务的。

作者通过引用黑格尔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并且丰富文章内容,作者认为中国文化吸收了西方的观点,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具有民族特色,这是无法摆脱的。顺序颠倒,没有表层含义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题

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 环境的问题。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6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 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 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项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理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

(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

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呼!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9分)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⑴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 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 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 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⑵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⑶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答: 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小题。(16分)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⑴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 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 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⑵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⑶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4分) ⑷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 江苏卷 ) 语文 I 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 _________________ ,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 ___________________ ,你 ,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 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D. 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2. 下列熟语中 ,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化干戈为玉帛 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 分) A.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往事历历, 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 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 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 去寻找无言的山水, 远逝的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 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第一组 : 《看见 <看见 >》《书虫诞生记》 《对话苏东坡》 《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 《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 《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 《我的 “离经叛道 ”的话》《扪心自问》 《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 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 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 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 新笙歌里 古衣冠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高山流水觅知音 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 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 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 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 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教子读书, 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 特耕而不获耳, 藨蓘②尚不敢不勤。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 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 2016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包括附加题 )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 丹铅。《易经》 3 分) 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 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 C. 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3 分 )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D.情人眼里出西施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 的一项是( 3 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④开幕几疑非傀 儡 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汝则已矣,还 ”文洁曰:“有是乎? “子文当名世,何止

2020浙江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训练:第2板块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强化训练9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 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 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2019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对吏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法、道各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理论和方案。 儒家以“君权神授”和“以德配天”理论为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并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对权力行使者寄予“自我良善”的期待。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礼约束官员。儒家相信人的道德自觉和内心的自我约束,希望通过对权力执掌者的道德引导和改造,实现权力的正义本性。孔子有关君子、圣贤的人格理想和追求首先是针对执政者提出的,其“庶人之礼”与“士人之礼”的区别,同样意在给权力执掌者提出更高的道德性要求。 在儒家的社会等级理论中,统治者阶层优越的地位要与其重大的伦理责任相对应:士者为仕,不仅要自己修身以成仁,还要为“一国兴仁”,为“天下兴仁”“泽加于民”。儒家的吏治思想内涵存在于其博大的“仁学”理论体系中,这一理论所构建的道德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权力执掌者的自我约束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其反复强调和敦促统治者以德修己的理念,对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儒家“伦理学”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法家批判儒家喻君臣为父子的亲情谎言,而以“上下一日而百战”来解读现实中的政治关系,在“君臣利异”及“坏人”假设的前提下,主张对臣下

全面防范、制约。韩非子认为为人君而要等待臣下忠其心、诚其意、不反叛,必将陷于被动;对待臣子,君主唯有主动出击,科之以法、驭之以术,方可立于不败。因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法家吏治思想的核心:严明赏罚,奖功罚过——广泛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处罚官吏的违法行为,督促官吏尽职守法。在以法治吏的同时,为君主者还必须懂得和善于运用权术——暗中试探、观察、发现、控制、打击臣下的种种不轨行为,以非常手段实现权力控制。法与术相互配合,构成法家吏治主张的主体框架。 在吏治问题上,道家对现实中政府权力及制度的合法性心存质疑:“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道家看来,圣人及其礼法制度都是失道的产物,它们的存在和正当性于天道无据,甚至是违反天道的结果。在道家观念中,政治实为“恶之源”,只有最大限度地限制政府作为,实现权力谦抑,才能矫治天下乱象。在现实的吏治问题上,道家的贡献如下:主张“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的权力价值取向,为吏治的开展提供前提和方向;以“守道”“无为”为权力运行法则,借此批判现实政府的扰民之政,主张废止“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恶法”;以效法天道、抱朴守真、崇俭寡欲等修身理论告诫天下人秉持中和,克服贪欲和自我膨胀,对执掌权力的官员来说,以上告诫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摘自孙季萍《封建帝制下吏治的努力与无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5江苏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高清版

2015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高清版)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图1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时18日12A.2月时日20月B.218 时日4C.2月19 12时日D.2月19 4.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D. 题。3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5.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C.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D. 6.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C.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4 图题。7 ~8 景观图。读图回 答. 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图5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6年高考真题——语文(江苏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2.下列熟语中,没有 ..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 ...语境的一项是(3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__群文通练一知识付费

群文通练一知识付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知识付费就是为获取特定知识而支付费用,是一种满足自我发展需要购买信息内容和服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为获取知识而付费的方式:与网络服务紧密相连,有别于线下为参加培训的缴费;是特定人群为获取知识及相关信息、技能、经验等而实施的消费行为,有别于线上为娱乐消遣的付费;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主体在知识付费平台上购买特定知识产品的消费行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图书。 知识付费是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只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新形式。知识共享有过两次升级。第一次由1.0版到2.0版。1.0版为静态(以百科为代表的静态知识,无互动),2.0版为动态(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动态知识,有互动)。第二次为2.0版到3.0版,表现为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学界所称的“用户制造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不再免费共享,而是创造价值了。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知识付费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换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 (丁晓蔚、王雪莹等《知识付费:概念涵义、 兴盛原因和现实危机》,有改动) 材料二: 知识付费典型平台发展状况

(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 2017年1—2期《互联网经济》,有改动) 材料三: 去年大学毕业后,姜女士一直准备着公务员考试。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和考试相关的付费学习平台,姜女士购买过不同平台的公务员备考网课。“我认为这个钱是需要投入的。一方面,网络授课形式方便,只要有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学习,如果错过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另一方面,网课比一两万元高价的备考面授班,便宜多了。”姜女士说。 大部分付费课程背后,有一个诸如教室一样的社区,报名后就可以在里面交流,也有老师在线答疑、布置作业等,就像上学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像姜女士一样愿意在互联网上知识付费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付费知识省去了东寻西找的时间。 市民林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平常会付费看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以了解先进的设计理念,“知识付费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抱着猎奇的心态去提问或者去看答案,这本身就不存在知识一说”。林先生身边也有不少人爱看《月薪3000和月薪3万元的区别》《毕业一年如何赚到20万》一类文章,他说:“如果说你想通过一篇文章就能提升自己能力、开阔眼界,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2018年4月25日《宁波日报》,有改动) 材料四: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危机。据“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的在线调查,有过为知识付费行为的网民满意度为38%。对消费者来说,知识付费的内在驱动力是投入较低的时间成本,获取自己所短缺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的体验是由知识短缺造成的焦虑并不能彻底消除。同时,一部分消费者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在知识付费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显现。据统计,他们“对短视频的耐心已经下降到57秒”。在知识付费兴盛之前,消费者就有为娱乐付费的做法。由为娱乐付费到为知识付费是一种进步:知识进一步体现出其无可否定的价值;知识产品及其价值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尊重,知识付费体现的是对知识产品及其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