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线索,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有了思想性就有了探究的意义,有了典型性就有了迁移的活力,对华北平原的探究和学习,必将对学生研究和探讨其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帮助。

②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新课标中提倡要让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华北平原是来自学生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案例,因为真实所以复杂,因为复杂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素材的呈现与整合

本节课选择了初高中教材中都没有独立成章节的华北平原作为研究的案例。并且在选择案例的基础上,对华北平原的各种素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关注素材的真实性、全面性,着重形成素材的结构性。说的夸张点就好象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在编写教材,然后通过幻灯片或是学案、资料包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搜集我国各省粮食产量的数据,从国际政治、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角度,导入本节课的课题。搜集华北平原的地形图等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华北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时收集大量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等资料制作成资料包印发给学生。

二、搭建能力培养的平台

1、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之一就是通过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节课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最怕流于形式。本节课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素材支撑、合作探究、评价激励等的有效设计和实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实现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2、平台的搭建

下面以本节课难点突破部分为例,说说在区域地理整合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搭建平台

本节课的难点是分析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各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

从学生来说,起点能力是学生会对某一自然要素的成因、规律进行分析。终点能力是要求学生在区域背景下,利用资料,运用整体性思维,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各方面的要素,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并用思维框图的形式进行表达和阐述。很显然,难度是非常大的。学生欠缺的恰恰就是一种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那么怎么突破这一难点呢?基本方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操作要点有三:

操作要点1:任务驱动

每一组都会通过抽签的方式拿到一个资料袋,里面有一张纸,上面写有本组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

设计意图:用任务驱动学生。通过任务抽取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每一个小组设定明确的、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任务。让每个小组、每个人都知道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完成我们的目标。

操作要点2:问题引领

例如:例如第五小组的任务是分析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土壤盐碱化的问题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任务要求后附加了以下三个问题。地势高低和地下水位高低有什么关系?盐碱化和地下水位高低又有什么关系?什么季节盐碱化问题比较严重?

设计意图: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操作要点3:平台支撑

学生的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讨论和探究必须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资料包,内含大量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隐含解决问题的线索,并打乱顺序,增加难度。每组的资料包都是一样的,学生从中选择对有用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材料给学生的思维提供“物质基础”,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了老师精心搭建的平台,学生才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当时学生讨论的成果,确实让老师非常惊喜。

承转: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以案说理,以案传道。为此本节课的设计还特别注重了思想方法的提升

三、思想方法的提升

知识金字塔图中,最底层的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对地理学科而言就是地理的事实和现象,也就是有什么、是什么、它在哪儿,的问题;第二层是规律性知识,对地理学科而言就是地理的核心概念、原理、规律以及一般方法,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第三层是学科方法论,对地理学科而言就是地理的学科观念、基本的思想方法,比如“整体性、差异性”“因地制宜”“人地关系思想”等,它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最高层次的知识是哲学。

作为教师,你不能总是给学生事实和现象,而是要帮助学生向上位提升,以本节课来说:

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问题就是实时性的知识,如何提升呢?分成两个层次:层次一:从具体区域到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主要由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在华北平原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发展条件的一般思路。

层次二:从一般方法到学科思想

在提升一个层次就是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层次了

首相我让学生总结分析过程中运用的两种地理学科思想,一是整体性——再分析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二是人地关系的思想——都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来分析成因,体现了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老师强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是我们地理学科最核心的思想,也是我们分析各种地理现象成因的最有力的武器,希望大家以后能更好的运用这一武器。

其次,我让学生梳理了分析为题的基本思路,提出本节课大家分析体现了两种思路:

1、由果推因的逻辑思路:举例(风沙灾害的分析寻根溯源)——优点是利于理解,逻辑性强——缺点受思路所限有时不全面,特别注意这一思路与答题表达顺序相反。(答题:由因到果、前因后果)

2、系统分析思路:先搭框架,再从各个角度思考——优点是比较全面,——缺点是如果你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牵强附会的现象。

最后老师强调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两种思路的训练,通过因果推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系统分析形成方法和答题模板。

设计意图: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上位提升,从事实性知识(华北平原)提升到一般方法(规律性知识),再进一步提升到(整体性、人地关系等)学科观念,基本的思想方法。因为越是上位的知识就越具有迁移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

高中阶段复习区域地理,要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对初中的地理知识

进行加工、整合、拓展和提升,以区域为载体,重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实现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能力。

幼儿教育论文: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以花园建构主题为例

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以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为例 作者:文客阿D(百度搜索)摘要:本文以幼儿为中心,结合中班幼儿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幼儿建构活动原则和幼儿建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并以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为目的,对幼儿建构过程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构;空间认知能力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递减的。若婴儿从一出生就进行潜能激发教育,那他的潜能开发度可以达到100%;若从5岁开始进行,则潜能可开发度为80%;若从10岁开始则仅能开发60%;若放任不管,则仅能开发20%。人类潜能递减原则提出之后,幼儿的潜能开发教育就开始受到关注,加强幼儿潜能激发教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幼儿建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搭建方式繁多,将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融会在一起,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升。 一、幼儿建构与空间认知能力 (一)幼儿建构 幼儿建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

想象力,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幼儿建构通过多种材料(积木、泥沙、纸箱、社会废旧物等)的搭建(拼接、粘连、接插、垒积、编制、穿、绑等)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和愿望。 根据幼儿建构的含义和内容,幼儿建构活动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是一种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利用建构物作为表征手段,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利用建造“建构物”来表征其对周围事物的印象;(2)幼儿通过建构游戏能获得空间想象力、构造结构思维和象征能力;(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认知、感受和体验,可形象地描述其内心的担忧和冲突、期望和愿望、快乐和困惑等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部分。空间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物体特征的总结能力。比如看到的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线是粗的还是细的;空间记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脑中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回忆和重构。比如说到太阳,脑海中对其形状、特征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将已知的物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特征联想在一起。比如看到桌子可以将其和长方形联系在一起;空间思维能力指的是对空间物体的抽象概况能力。比如对长方体中直角数量的统计。 空间认知能力的四个层次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空间观察能

010 大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策略研究 8000字

大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促进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方法验证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促进大班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模型认知能力发展趋势一致,实验干预促进了儿童模型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能力有效维持较差。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完成的具体任务和项目上。实验组儿童在模型认知的目的、顺序和创新性上均优于对照组。运用日常生活情境进行模式指导的具体策略包括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模式学习机会、提供多感官刺激的模式活动、提供多层次的模式类型和材料、采用多样化的多层次模式指导形式等。 关键词数学教育模式认知能力教学

Abstract In this study,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was used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daily life situations to promot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large class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l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nsistent, the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del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effectively maintained. This differ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tasks and projects complet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purpose, sequence and innovation of model cogniti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pattern guidance in daily life situations include creating rich patter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providing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of pattern activities, providing multi-level pattern types and materials, and adopting diversified multi-level pattern guidance forms. Keywords Mathematics Educationmodel Cognitive Abilityteaching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幼儿绘画心理揭秘 发布时间:2007-11-11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0月作者:山东省济宁市李凌李影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图1“我的家”中,在画的右下方,小 作者已穿上衣服等着妈妈梳妆好送她 上学。因她没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不会处理被挡住的部分,她没把妈妈 画在梳妆台的正面,她认为画了妈妈 坐在梳妆台前,就不能正面表现妈妈 梳妆的情景了。但她为了能表达妈梳妆的想法,把妈妈梳妆改成了面对梳妆台的侧面,这样,虽不遮挡也交 代清楚了妈妈梳妆的事了。 图2 “过生日”中的人物依圆桌而 坐,如果按画面上的座位顺序往下发 展,圆桌下方的人物的头就是朝下 的。她不会处理这样的景象,就采取 了避让,干脆不画了。 幼儿对画面的空间分布意识都围 绕着主题物设定。图3 “野餐”中所有 的人物围着一块野餐的桌布,桌布上 方的人物安排在视觉上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但桌布下方如果画上真实的情景,画的人就会背对着观众,人还会

挡住桌布上的食物。幼儿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 空间关系,他也采取了避开的方法,让人物离 开桌布,桌布下方的人也背对圆桌,这样也少 了处理“遮挡”的麻烦。 图4与图2、图3相比,在认识上简单了许 多。因她的年龄稍小一些,对空间的了解还不 多,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画面上人都以圆桌 为点各就各位,即便是头朝下,也没觉得有不 妥的地方。她认为,一圈人围桌布而立,在桌 布下方的人物头朝下才符合自己的看法和理 解。但画面上也有一人“单独行动”,在画面右 边的女孩按她画上的“道理”应头朝外脚对着桌 子。这个站立女孩的出现,说明了她对空间认 识的“模糊”性刚刚开始,以后再画这样的题材 就会像图3,出现站立的人会更多。事实上幼 儿在处理这样的视觉难题时,也是很矛盾的, 但幼儿却不知道形成难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 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这种对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好多有趣的画面。 由于幼儿对空间位置的认识不足,在画侧面人物时大多把人“横着”摆到那里就算完了(见图2、图3),看图3中的酒杯方向也正好与“横着”的人对应起来。5岁幼儿能完成正常视角的侧面的画不多见,即便是偶尔发现,也大多是“无意识”表达。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幼儿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认知某事物的年龄就不会对某事物认知,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会再犯这样的认知上的“错误” 了。 图5中生日圆桌两边的人是画了侧面人物的,她 画的人物的视角与成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人和椅子 是正侧面的,这个年龄画出这么客观实景的幼儿不 多见。右边的人还“踏实”地坐在了座位上,只是她 不懂得遮挡,画的线条是透明的。图5的作者年龄 稍大一些,虽然画出了正侧面人物,但圆桌下方的 人仍头朝下。这也说明了她对空间的认识的模糊性。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解读汉英量词的认知模式 本文通过对汉英量词认知主体视角的转换分析,发现了汉英量词在把名词范畴化的同时,自身也被视角的聚焦方式所范畴化为完形计量、侧面描绘和选择凸显。这三个范畴由共性到个性,分别对应了认知的四种模式:命题模式和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由于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范畴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认知的需求发展变化的。 标签:汉英量词完形计量侧面描绘选择凸显 一、引言 人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对世界的经验,人类理念上普遍认识的事物的机制和方式就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人们组织其经验的方式。认知的主体是具有客观能动性的人,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量词和其他词类一样,都是人们在漫长的认知过程中对世界经验的储存。 语言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汉英量词的视角。王文斌(2009、2008)对汉英中“一物多量”“一量多物”和“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等问题在认知缘由、意象图式、隐喻构建机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阐释,他在《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中说,人们可以通过“局部放大”“侧面延伸”“整体把握”等不同,撷取有形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全部,删除事物的其他细节,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祖林(2009)研究了汉英量词的概念意义形成的认知机制。我们认为,量词的选择反映了认知视角的选择:从整体上描绘事物的数量、种类、属性、此事物和彼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是完形(gestalt: the idea of“perceives whole”)计量(E.Ungerer,2008);认知主体从事物的一个方面描述事物,这是侧面描绘;认知主体聚焦于事物的一个特征,借他物来达到凸显此特征的效果,这是选择凸显。本文论证汉英量词自身被认知主体视角范畴化,而且这三个范畴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产物。 二、量词的范畴化 莱考夫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表现为四种子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命题模式表明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意象图式模式涉及空间结构;隐喻模式是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转喻模式是在以上模式的基础上,使其中某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发生联系,从而使部分得以替代整体的模式。认知语言学更重视后三种非命题话语的性质和意义,本文认为命题模式是认知所有模式的基础,它渗透于每个模式中,不易割分。 王文斌(2008:258)认为,量词所描述的诸种对象由于具有客观上的相似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 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x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 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9.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 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但考虑到八年级(下)阶段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区域位置应有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如何理解“认知负荷模式”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活动。译员在从事口译时,面对重重困难。口译具有不可预测性,现场气氛会对译员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这项工作是个体操作,译责重大。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内容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译员具有高超的即席应变能力,流利的现时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语言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得体的行为举止等。作为口译的最最初学者来说,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记不住不断涌入脑中的信息,甚至会头脑空白混乱,以至于难以表达出来,更不用说达到准确、流利的标准。 口译,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其过程都是接受、解码、记录、编码、表达,这一系列过程是高度内化的,存在于人脑的思维活动中。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就需要注意的均衡分配。如果注意饱和了,或是注意的分配有所失衡,都可能导致认知超负荷,影响任务的执行。Gile认为口译过程是一个精力消耗的过程,而译员的脑力是有限的。口译过程几乎能消耗掉译员所有的精力,有时甚至超出了译员的精力总量,达到饱和状态,这时译员的口译质量就会有所下降,如果遇到专有名词、密集信息等困难,“错译”“漏译”将会不可避免。针对这些现象,Gile 从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视角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假说 (EM, Effort Models)。按照这一模式,吉尔“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

力总量必须小于译员大脑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总量。口译过程中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注意力也必须小于大脑所能提供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口译中大脑加工能力必须大于口译所需的能力。该理论以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借用“有限注意力资源”和“任务困难程度与任务实施时限强关联性”两个主要的认知概念,重在描述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中译员如何分配精力(effort)处理听、理解、记忆、产出等几乎同时发生的任务,并根据口译工作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同传的口译模式”、“交传的口译模式”和“口译的理解模式”。 (1)同传的口译模式:SI=L+M+P+C 即: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传达 (2)“交传的口译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为不同的任务: Phase Ⅰ:CI=L+N+M+C 即:交传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记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s)+协调(Coordination) Phase Ⅱ:CI=Rem+Read+P 即:交传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3)口译的理解模式:C=KL+ELK+A 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 这一点和释意理论的认知补充,注重理解思想、重新表达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17890832.html,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作者:刘旭东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7期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当前,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效初显,但是学生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尚有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种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讨论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方法 一、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学生总区域认知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以所在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有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都不够理想,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部分学生只善于比较常见的区域地理要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已经学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区位因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当遇到实际问题需要比较区域差异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只能比较区域中的常见要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和劳动力等,而对于区域之间的市场、政策、国内外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则很少会考虑到。这表明高中生头脑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最后,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不足。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地图并不敏感,他们不能准确地从地图上识别出所需要的信息。众所周知,地图中承载着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够将地理事物复杂的时空变化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果学生不会读图识图,必然会制约其区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案例教学法增强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意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对中重度弱智儿童认知能力的训练 采用协同教学的形式 近些年来,弱智教育迅速发展,人们对弱智儿童教育的课程设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随着轻度弱智学生随班就读的增多,培智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源对象已从过去的轻、中度学生逐步转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这些学生由于大脑先天发育不全或者因为后天脑伤,造成心理发展迟滞,智力落后,感知觉与动作不协调,接受知识缓慢,记忆能力差;所以他们在认知能力方面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动作、行为、精神、肢体等多方面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为了提高中重度弱智儿童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补偿训练。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势必突破原来的班级传统模式,将触角延伸出去,跨越班级的界限,进行专业合作,以团队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即所谓的协同教学。 一、协同教学的基本概念 协同教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的关系,组成教学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其特征如下: (一)教师在同样学生群组的共同学习当中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二)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教师所构成。 (三)在学生的分配、时间的分配、分组的调配或空间的配臵等是多样性、多变化的。 二、实施协同教学的意义

采用协同教学,从学生个体来说:提供并增加了个别学习机会,充分发挥与活化每个弱智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在一次活动中能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少个别差异,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同时,不论是单科还是跨学科,教师将片段、零星知识、概念予以整合,成为有系统、有组织的完整的教学内容,使一次教学活动能达到最大的效果。从教师团队来说:协同教学提升教師群组的教育力量,充分运用教师的个别能力、专长、兴趣及活化教师的个性,为适应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教师也应发挥能力与个性;也使得某一教师团队应运教学的需要而共同备课、共同商讨、互相合作,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能互补不足,取长补短,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所长,优化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协同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协同教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实施协同教学,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有爱心和责任心,又能互相配合、协调的教师团队,并且了解协同教学的目的、功能及有关的专业知识,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建立协同教学的观念,进而共同商讨、策划协同教学活动。 在我班首先采用协同教学的模式对弱智儿童进行认知能力的训练,并且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我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互相配合,分别教授数学和语文。由于弱智儿童的自制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容易养成,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他们往往也会在课堂上会做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时会随便说话或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任意走动,也会不服从教师的命令而随心所欲,还会有突发事件发生。如果一位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维持纪律就要浪费许多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够正常完成。

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类试题的考查目标主要是通过考查检验和确认考生的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理想信念、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立场原则和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所报考岗位的相关要求和发展需要。曾庆红同志在全国实施《公务员法》工作会议上把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概括为32个字,即“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原人事部公务员司的司长刘家林提出新时期的公务员要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良好形象。新时期的公务员要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精神的32字要求,全力打造新时期公务员的良好形象,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 一、考核目标及主要内容 具体来讲,该类试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 性格特点:热情向善、忠诚正直;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自动自发、团结协作;。2. 志向情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败观等。3. 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责任观、群众观、权力观、财富观。4. 能力结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5.正确的方法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辩证分析、联系发展;学习创新、重在执行;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目标管理责任制。 自我认知能力试题考查的具体目标分别是: 1. 性格特点:热情向善、忠诚正直;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自动自发、团结协作。(因为公务员这种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一名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于领导,强调尊敬和服从;对于同志强调尊重和协作;对于人民、对事业,强调热诚服务、艰苦奋斗、勤勉敬业、甘于奉献、学习创新。这些都要求公务员要具有以上相关的性格特征。) 2. 志向情趣: (1)价值观(即荣辱观)。也就是正确看待价值的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光荣的,什么是无价值的、耻辱的,价值的大小与实现)。公务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定了公务员职业必须树立“绝对忠诚党和祖国、热诚服务人民群众、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坚持原则遵纪守法、锐意求真务实创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价值观,把这些要求作为自己价值观取舍的基本立场。符合这些立场的观点都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追求和坚持的,不符合这些立场的观点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值得追求和坚持的,而且是注意警醒和防范的。 (2)成败观(即得失观、挫折观)。也就是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机遇和挑战、困难与挫折的问题。公务员的职业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要正确的看待成功和失败。坚持认为成功是正视现实、科学规划、艰苦奋斗、善用时机和综合把握的结果。成功属于过去,成功具有偶然性、成功不会永恒。这就要求公务员在成功的时候不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而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坚持认为失败是不能求真务实、科学规划、艰苦奋斗、善用时机和综合把握的结果。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失败属于过去而指向将来,失败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它扩展了个案服务介入的焦点,构成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技巧中不可缺少的有机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03-03T13:31:37.0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作者:张明康[导读] 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354000 摘要: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鉴于此,高中地理老师应着重于增强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策略 对地理区域的认识是地理课程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这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所必需的技能之一。它在区域地理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概述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区域划分,这是高中地理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种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区域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区域的认知和对区域本身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以便利用特定的空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风格。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考试,其教学过于正规化,很难有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效整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探究和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和感知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1.感知记忆并获得有效信息。所谓的感知记忆就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再现、识别和再认过程来有效地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并可以在再现场景的过程中有效地增强,巩固信息记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授高中空间地理区域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经纬度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确定空间中的区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并让他们有效地理解和记忆重要区域的经度和纬度。例如,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三面环山,东南是北京平原,缓缓地向渤海倾斜。北京平原的海拔是20-60米,山脉通常在海拔1000至1500米之间,与河北省接壤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属北京最高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经纬度、海洋和陆地位置以及重要的地标和物质信息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可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学习和记住很多的知识点。每个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造成人文景观的差异。如此多种多样的知识点,教师讲解起来与学生背诵记忆起来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教授区域地理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知识框架,从而优化地域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会减少学生记忆的难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并指导他们根据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构建开放式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自由创新的足够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跟踪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合高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实践是评估真相的唯一标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研究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在生活中得到正确应用,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正确解答高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高考题与区域性认知结合起来,以高考的实际题为例,不断培养学生的地域知识和地理知识、区域认知素养的应用。例如,在教学 “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高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总结等环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人口迁移知识,教师即可以引入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应用欧盟境内欧盟人口和非欧盟人口的人口结构图了解欧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知识,并通过解题了解欧盟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地理现象并培养其整合数据的能力,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庭新任务新模式新教法——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 [2]夏宏华刘建平江盼盼刍议高中地理学习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18),15-18。 [3]陈祝清探究研学旅行见闻提升地理区域认知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