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总学时:120 (其中理论课90 学时,实验30 学时)学分: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面向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结构、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理论、知识方面

1. 树立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新理念;

2. 掌握常见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3. 掌握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4. 了解疾病过程中的共同病理变化;

5. 了解常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6. 了解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7. 了解病理临床联系;

8. 能够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常用检验指标。

(二)能力、技能方面

1.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掌握观察、描绘大标本和切片的病理变化的方法;

3. 掌握病理生理学动物实验的操作方法;

4. 能用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5. 能通过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学习观察病变表现的方法;

6. 学会识别基本病理过程;

7. 能用疾病时的机能改变解释临床表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

第二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1.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2. 理解: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3. 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2. 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难点: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二)第一章应激(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第三节应激与疾病

第四节护理及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

2. 理解: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

3. 了解:应激原及其分类,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

发生机制,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

难点: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三)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4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损伤的适应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细胞老化

第四节预防治疗坏疽的护理原则

【基本要求】

1. 掌握:化生、萎缩、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玻变、坏死、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坏疽、液化性坏死、修复、机化、肉芽组织、瘢痕组织、创伤愈合等概念及病变特征;坏死的病变、分类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功能;老化的概念。

2. 理解:肥大、增生、化生及玻变的分类;肝脂肪变性的发生机制。

3. 了解:损伤的机制;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的概念及其形态特点;老化的学说。

2. 重点、难点

重点:变性的类型及病变特点,坏死的类型、病变及结局。

难点:细胞、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

(四)第三章修复(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再生

第二节细胞生长与调控

第三节纤维性修复

第四节创伤愈合

【基本要求】

1. 掌握:再生的概念、种类;肉芽组织的概念、成分、形态、作用;。

2. 熟悉: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3.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再生修复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骨折愈合影响因素。

2. 重点、难点

重点:肉芽组织的结构;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

难点:损伤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基本要求】

1. 掌握:淤血的概念;肝、肺淤血的病变;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后果;血栓的形态特征;栓塞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形态特征。

2. 理解: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梗死的类型;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3. 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特殊的栓塞类型。

2. 重点、难点

重点:血栓的形成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原因和影响、结局。

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机理,血栓的形态,梗死的病变。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急性炎症

第三节慢性炎症

第四节炎症与临床护理的联系

【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变;炎症介质的概念;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特征;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点。

2. 理解:炎症的原因、局部的临床表现、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炎症介质的作用;

3. 了解:炎症介质的来源及种类,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2. 重点、难点

重点:炎症的基本病变,炎症的类型,特别是各型渗出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慢性炎症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难点:炎症介质在炎症发生、发展的作用。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第二节肿瘤形态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第五节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九节常见肿瘤的举例:

第十节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环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机制

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第十四节肿瘤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的相互关系。

第十五节肿瘤与护理学的联系

【基本要求】

1.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移行上皮细胞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一般特点。癌前病变(癌前疾病)、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

2. 理解: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生长动力学;肿瘤的分期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化学致癌物。

3. 了解:肿瘤浸润转移的机制;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

2. 重点、难点

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肉眼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

难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钠代谢障碍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基本要求】

1. 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 理解:体液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水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知识;熟悉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

3. 了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难点: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正常酸碱平衡

第二节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第三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四节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节判断酸碱失衡的基本方法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1.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2. 理解: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3. 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了解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

2. 重点、难点

重点: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第三节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四节发热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2. 理解: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

难点: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

(十一)第十章缺氧(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第五节氧疗与氧中毒防治及护理

【基本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3.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

2. 重点、难点

重点: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难点: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十二)第十一章黄疸(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第二节黄疸的分类

第三节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新生儿黄疸

第五节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防治及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2. 理解: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3. 了解:防治及护理。

2. 重点、难点

重点:黄疸的概念,黄疸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黄疸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十三)第十二章休克(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休克病因和分类

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第三节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第四节休克的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

2. 理解: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3. 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休克的概念和分类,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

难点: 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十四)第十三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血栓形成

第三节止、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基本要求】

1.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2. 理解:FⅫ、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

3. 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凝血与抗血相关概念,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

(十五)第十四章缺血-再灌注损伤(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第四节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和护理的病理生理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

2. 理解: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和心、脑、肠、肾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

3.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

难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十六)第十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8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高血压病

第三节风湿病

第四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五节心瓣膜病

第六节心肌疾病和病毒性心肌炎

第七节心功能不全

【基本要求】

1.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冠心病的类型、心肌梗死的病变及后果。高血压各期病变及后果。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慢性心瓣膜病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等概念,掌握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降低的主要机制。

2. 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后果,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恶性高血压的特点;风湿病基本病变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心瓣膜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诱因,熟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熟悉心肌改建对心功能的代偿作用及不利影响。

3.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高血压的类型及基本病变;风湿病的基本病变以及风湿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相关概念及发生机制。

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心力衰竭发生机制。

(十七)第十六章呼吸系统疾病(6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肺炎

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源性心脏病

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第五节呼吸功能不全

【基本要求】

1.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变特点及因果关系;支气管扩张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硅肺的病变特点及合并症;“非典型性肺炎”的概念。鼻咽癌、肺癌的病变、转移特点及常见类型。掌握以下概念: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真性分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压点,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血气变化特点及功能代谢变化。

2. 理解: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病理联系;硅肺的临床分期原则。熟悉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分类,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 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制;鼻咽癌、肺癌的病因。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及给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 重点、难点

重点: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的病理变化;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呼吸功能不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发生机制。

难点: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的形成机理;病毒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

(十八)第十七章消化系统疾病(8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胃肠疾病

第二节肝胆疾病

第三节胰腺疾病

第四节肝功能不全

【基本要求】

1. 掌握: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和分级。胃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及合并症。病毒性肝炎和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及原发性肝癌的类型、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肝功能不全、肝纤维化、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2. 理解:慢性胃炎的类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及原发性肝癌的转移途径。熟悉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分期,熟悉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熟悉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 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及原发性肝癌的组织学类型;了解肝性脑病、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病理变化、组织学类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各型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肝癌的病理变化及组织学类型;肝功能不全相关概念,肝性脑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难点: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肝性脑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十九)第十八章泌尿系统疾病(6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肾小球疾病

第二节肾盂肾炎

第三节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第四节膀胱癌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五节肾功能不全:

【基本要求】

1. 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掌握功能性肾衰和器质性肾衰的鉴别,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展过程及各期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GFR降低及少尿的机制,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分期及各期的变化特点以及尿毒症的概念,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2. 理解: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常见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熟悉引起尿毒症的主要毒素及其作用机制。

3. 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各型肾炎超微病理。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了解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 重点、难点

重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理;各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变。

难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二十)第十九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5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二节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三节乳腺疾病:

【基本要求】

1. 掌握:乳腺癌病理变化及分类、扩散与转移方式;慢性子宫颈炎的类型、病理变化。

2. 熟悉:子宫内膜增生症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宫颈癌、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 了解:子宫平滑肌瘤、子宫体癌、卵巢肿瘤、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变化。

2. 重点、难点

重点:子宫颈癌的病变特点;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乳腺癌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难点: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十一)第二十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淋巴瘤

第二节髓样肿瘤

第三节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病理与临床护理联系

【基本要求】

1. 掌握:恶性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淋巴瘤各型的病理改变特点。

2. 理解: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3. 了解:类白血病反应。

2. 重点、难点

重点:霍奇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

难点:非何杰金淋巴瘤的分类及病变。

(二十二)第二十一章内分泌系统疾病(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垂体疾病

第二节甲状腺疾病

第三节肾上腺疾病

第四节胰岛疾病

【基本要求】

1. 掌握: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特点;糖尿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2. 理解:尿崩症、性早熟症、垂体性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催乳素过高血症、垂体性侏儒症、Simond综合征、Sheehan综合征、垂体腺瘤、垂体腺癌的病变特点;重体腺瘤的分类;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癌、肾上腺髓质肿瘤的病变特点;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胰岛细胞瘤的各类型及病变特点。

3. 了解: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Cushing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的病变特点;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变特点;APUD瘤的概念。

2. 重点、难点

重点: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特点;糖尿病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难点: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变特点。

(二十三)第二十二章神经系统疾病(2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大脑变性疾病

第三节神经系统肿瘤

【基本要求】

1. 掌握: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神经鞘瘤的病变特点。

2. 理解: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Alzheimer病、Parkinson病的病变;中枢神经肿瘤(胶质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的病变特点;周围神经肿瘤(神经纤维瘤)的病变特点。

3. 了解:海绵状脑病、狂犬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Alzheimer病、

Parkinson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神经鞘瘤的病变特点。

难点: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

(二十四)第二十三章传染病及寄生虫病(4学时)

1.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染病概论

第二节结核病

第三节伤寒

第四节细菌性痢疾

第五节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节钩端螺旋体病

第七节性传播疾病

第八节深部真菌病

第九节阿米巴病

第十节血吸虫病

【基本要求】

1.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艾滋病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理解: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转化规律;肺外器官(肠、腹膜、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及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淋病、尖锐湿疣、梅毒、艾滋病的病因。

3.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2. 重点、难点

重点: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性肺结核及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类型;伤寒的病理变化、结局和并发症;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尖锐湿疣、梅毒(后天)的基本病变;肠及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肺型并殖吸虫病的基本病变及后果。

难点:结核杆菌的传播及致病机理;肠阿米巴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四、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为中心设计了14个验证性实验,将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相关课程知识相互

融合并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

五、学时分配

六、大纲说明

本教学大纲根据护理医学本科病理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第3版教材编写。总教学时数为120学时,其中理论 90学时,实习30

学时。

考核内容与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病理学教学内容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以上)。理论考试占总评成绩70%(闭卷、笔试);实验考查占20%(大体、镜下);平时考查占10%(考勤、课堂提问、作业)。

教学要求:本大纲教学内容按三级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应精讲,使学生理解、牢记,并能联系实际加以临床运用;熟悉的内容,教师应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了解的内容,教师可概括讲解,使学生有一般理解和认识。

七、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 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3] 李玉林.病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

[4] 刘健翔.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 唐朝枢,刘志跃.病理生理学(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执笔:高蓉

审阅:×××

审批:×××

2020年主管护师资格考试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 (44)

2020年主管护师资格考试题库 专业实践能力-第十七章常见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菌痢流行期间易感患儿可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该疫苗得免疫期可维持 A、1~3个月 B、3~6个月 C、1~6个月 D、6~12个月 E、6个月 2、接触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易感患儿应检疫 A、1周 B、2周 C、3周 D、5天 E、3天 3、流行性腮腺炎应隔离至 A、体温恢复正常 B、腮肿完全消退后3日为止 C、腮肿完全消退,再观察7天 D、腮肿完全消退,再观察10天 E、发病后21天 4、下列关于百日咳患儿的护理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A、夜间痉咳影响睡眠可遵医嘱服用镇静剂 B、应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较稀的食物 C、痉咳后进食,食后应少动 D、采用少量多餐的办法 E、痰稠频咳者用雾化吸入 5、易感婴幼儿在接触百日咳患者后,能有效预防发病的首选措施是 A、立即接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 B、口服红霉素 C、使用百日咳高价免疫球蛋白 D、立即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E、肌内注射青霉素5~7天 6、丙种球蛋白用于小儿被动免疫,主要用于预防 A、麻疹 B、川崎病 C、咽结合膜热 D、风疹 E、幼儿急诊

7、易感儿接触麻疹后进行被动免疫应在 A、接触后5天内 B、接触后10天内 C、接触后2周内 D、接触后3周内 E、接触后1个月内 8、关于小儿时期传染病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传染病发生率较成人高 B、起病急 C、症状轻,容易忽视 D、病情复杂多变 E、容易发生并发症 9、下列关于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管理说法正确的是 A、传染病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 B、患儿预诊后按不同病种分别在指定的诊室进行诊治 C、将传染病患儿隔离置特定场所 D、卫生宣教是搞好传染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E、以上说法均正确 10、猩红热患儿隔离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消失后解除隔离 B、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解除隔离 C、有无并发症必须隔离至痊愈 D、咽拭子培养阴性后解除隔离 E、症状消失后2周才可解除隔离 11、下列关于猩红热患儿的护理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A、高热时忌酒精擦浴,可以采用冷水降温 B、急性期应注意补充大量维生素 C、用温水清洁皮肤禁用肥皂水 D、预防并发症,每周送尿常规检查2次 E、应及早使用青霉素治疗 12、无并发症的水痘患儿应隔离至 A、出疹后5天 B、出疹后10天 C、部分皮疹结痂 D、全部疱疹结痂 E、全部结痂脱落 13、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以下正确的是 A、可以多进食饼干、薯片等调节食欲 B、严禁温盐水漱口,防止疼痛加重 C、可进食水果和补充维生素C片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大专

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小儿疾病的护理强调连续性、整体性、系统性,将小儿保健、住院护理和家庭作用紧密融合在一起。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护理范畴的拓展,儿科护理学的教学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护理评估、常见护理诊断、预期目标、护理措施和护理评价进行讲述。注重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使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提高临床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总之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临床学科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及评估方法,熟悉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了解和认识现代儿科护理的观念及原则,为今后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及小儿保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儿科护理的特点;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及角色。 了解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课程内容 一、儿科护理学概述。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护理的特点。 二、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划分和各自的特点。

三、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四、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五、儿科护理的发展趋势。 考核知识点 一、儿科护理的特点。 二、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各期的特点。 三、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 四、儿科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考核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的划分及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护理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儿科护理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体格生长和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和测量方法;计划免疫程序。 熟悉生长发育规律及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各年龄期小儿的健康指导。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 课程内容 一、生长发育概述 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二、生长发育评估 见习体格生长的测量及判断,包括测量方法,计算公式及正常值;体格生长的评估;与体格三、生长有关的其他发育。 四、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神经系统发育,感知觉发育,运动功能发育,语言发育,小儿心理发展过程和特征。 五、各年龄期小儿的健康指导 六、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护理;计划免疫。 考核知识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二、小儿体格发育各项指标及测量、计算方法。 三、小儿动作,语言和适应性能力的发展过程。 四、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要点。 五、计划免疫程序和注意事项。 考核要求 一、掌握小儿体格发育各项指标及测量、计算方法;计划免疫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各年龄期小儿的护理要点。 三、了解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动作,语言和适应性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三章住院患儿的护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住院患儿的健康评估;儿科护理技术。 熟悉小儿门诊、急诊、病房的设置及护理管理。 课程内容 一、参观儿科门诊、急诊和病房的设置及管理。 二、示范小儿病史的采集及护理体检。 三、示教小儿用药护理、小儿约束法、头皮静脉输液法。 考核知识点 一、小儿病史采集内容及护理体检 二、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理工学科部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一五年七月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1、基本建设和分类。 2、基本建设程序。 3、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基本要求: 1、熟悉基本建设和分类。 2、了解基本建设程序。 3、了解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掌握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重点:基本建设和分类、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难点: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第二章水工程造价编制与组成 课程内容: 1、投资估算。 2、设计概算。 3、施工图预算。 4、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基本要求: 掌握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本章重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本章难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第三章工程定额 课程内容: 1、定额概述。 2、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 3、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 4、单位估价表。 5、工程预算定额。 基本要求: 1、熟悉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2、掌握单位估价表。 本章重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本章难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第四章水工程概预算费用与计价程序 课程内容: 1、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水工程计价程序。 3、水工程费用计算。 4、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工程量清单计价。 基本要求: 1、熟悉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了解水工程计价程序。 3、掌握水工程费用计算。 4、了解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学会工程量清单计价。 本章重点:水工程费用与组成;水工程费用计算。 本章难点:水工程费用计算。 第五章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概述。 2、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5、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基本要求: 1、了解给水排水工程系统。 2、熟悉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掌握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本章重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本章难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第六章消防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2、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 (公共课限选课) 总学时:80 理论学时: 58 实践学时: 22 学分数:5 适用专业: 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学。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合理内容。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确定以坚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儿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3.关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则,促进师生互动。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临床见习与实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4.体现《儿科护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理念。 5.注重《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进程中新科学、新技术的使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附件1: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Byh19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4 学时数:64 适用专业:护理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儿童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阶段,儿科护理学自始至终贯穿这一动态发展的特点。《儿科护理学》是建立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 性应用科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任务是 通过学习儿科疾病及其护理,从身体——心理——社 会三方面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从而真正体现以人 为本的特点。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明确儿科护理学的任务目标 2.明确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及护理要点 3.明确儿科常见的四大疾病佝偻病、肺炎、小儿腹泻、 贫血 4.掌握泌尿系统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小儿 的护理 5.掌握缺铁性贫血小儿铁剂的治疗和护理 6.明确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小儿喂养的知识 2.学会儿科常用的护理技术 3.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小儿进行整体护理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 3.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2.熟悉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和任务 3.了解儿科护士的素质要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2.熟悉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和任务 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儿科护理学任务和范围 一、熟悉儿科护理学的范畴和任务 第二节儿童年龄分期 一、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第三节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一、儿科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第四节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一、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及规律 2.掌握应用儿童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判断儿童生长 正常或异常的方法 3.熟悉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4.了解儿童发展的一些相关理论 5.了解小儿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及其干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林业技术经济学》(新版)教学大纲

《林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林学专业2007级 学时数:27 学分数:1.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是林学专业的选修课。林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是对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的科学,即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林业技术经济学也是林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0.5学时) 要求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简单应用:简述林业技术经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原理(1.5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如何处理林业生产中不同技术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 全面理解:经济效果原理。 难点分析:经济效果原理和如何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第二章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和评价标准(2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 全面理解:评价林业技术方案的客观标准。 难点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 综合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 第三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2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的作用和设置原则。 全面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 重点掌握: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难点分析: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第四章林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3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的一般步骤,以及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内容。 全面理解: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难点分析:因素分析。 第五章技术经济预测和决策(4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经济预测概述。 全面理解:定性预测法、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其它方法,马尔科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决策和效用曲线。 难点分析:回归预测和效用曲线的应用。 第六章线性规划(1学时) 本章内容要做好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到数学内容的较多,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讲解清

2020年主管护师资格考试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 (27)

2020年主管护师资格考试题库 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一、A1 1、下列关于小儿泌尿道感染易感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泌尿道感染发生率男孩大于女孩 B、男孩由于包皮过长,包茎积垢,易引起上行感染 C、小儿输尿管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于发生尿潴留 D、IgA抗体生成不足使细菌易于侵入 E、使用糖皮质激素增加感染的几率 2、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 A、细菌 B、真菌 C、支原体 D、病毒 E、衣原体 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B、大量血浆蛋白经尿中丢失 C、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 4、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其主要机制是 A、肾小球滤过膜内皮窗孔径异常过大 B、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 C、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裂隙增大 D、肾血流量增加 E、肾静脉回流障碍 5、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改变中意义最大的是 A、氮质血症 B、高脂血症 C、水钠潴留 D、低蛋白血症 E、大量蛋白尿 6、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根据中哪一项是关键 A、全身水肿 B、高血压 C、尿少 D、血尿及红细胞管型尿 E、蛋白尿及透明管型尿

7、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是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单纯性肾病 C、泌尿道感染 D、肾炎性肾病 E、慢性肾小球肾炎 8、下列关于正常小儿尿液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出生后前几天尿液色较深,稍混浊,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 B、正常婴幼儿尿液寒冷季节放置后可出现乳白色沉淀 C、正常婴幼儿尿液淡黄透明 D、清洁新鲜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一般有管型尿 E、正常小儿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 9、小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故小儿腹部触诊时容易扪及肾脏的年龄是 A、2岁以内 B、2.5岁以内 C、3岁以内 D、3.5岁以内 E、4岁以内 10、下列不属于小儿肾脏生理功能的是 A、肾小球滤过功能 B、产生抗利尿激素 C、调节酸碱平衡功能 D、浓缩和稀释功能 E、肾小管重吸收及排泄功能 11、单纯性肾病患儿的辅助检查通常不出现的是 A、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 B、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C、血胆固醇升高 D、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升高 E、尿蛋白++++ 12、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最典型的尿液特征是出现 A、蛋白 B、颗粒管型 C、透明管型 D、红细胞管型 E、脓细胞 13、年长儿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 A、肠炎 B、肺脓肿 C、脑膜炎

《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重庆高级建筑技工学校《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课教研组编写教师:魏佳强 2013年2月23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概述。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较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适用对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专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教学对象:2011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上学期的成专学生。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并对建筑工程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初步的经济分析、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成为一名技术强、能力过硬并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技术管理人才。 三、本课程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用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既牵涉基础课,又涉及专业基础课,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法规》、《建筑材料》、《工程量计价》。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 四、教学方法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方法上,要在讲清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工程经济规范条文的应用,熟悉各种经济指标,能熟练地运用规范进行各种基本构件的经济效果评价。 作业对熟悉基本理论和计算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有计划地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足够的习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规范的相关规定。

《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理论教案学时,实践教案学时) 学分: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化学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工业的特点; .通过学习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效计算、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增强经济效益观念,提高效益分析能力; .理解和应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掌握工程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能对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化学工程的选修课程,可以为先学习化工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增加了解本课程化工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设计。 四、本课程的教案内容 (一)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教案内容和教案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及作用;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目的与要求: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了解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 明确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 了解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 . 明确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二)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投资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 设备折旧的计算方法; 成本及费用的估算; 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 目的与要求: . 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评价原则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项目资产的组成; . 掌握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 了解设备的折旧和折旧率; . 掌握设备折旧计算的基本方法; . 了解成本及费用的概念; . 掌握成本及费用的估算方法; . 理解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之间的关系。(三)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可比原则;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衡量; 利息与利率;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资金等效值的概念; 资金等效值的计算方法。 目的与要求: . 了解可比原则的概念和应用;

继续教育学院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护理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护的一门学科,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与喂养、儿童身心方面的健康促进、儿童疾病的防治与护理等。其任务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充分利用先进的医学、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提供“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以增强儿童体质,维护和改善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儿童生命质量和人类整体素质。 本课程教学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突出重点,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沟通,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为考试课,学时30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营养及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疾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原则。了解和认识,儿童解剖、生理及心理特点,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儿科护理的发展,为今后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及儿童保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技能 掌握儿科常用专科护理技术:如温箱、光疗箱使用,婴儿喂养技术、儿童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等,了解现代儿科护理技术的发展,并增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 (三)基本素质 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具有与儿童及其家庭有效沟通的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

三、学时分配 单元名称理论学时 1 绪论 1 2 儿童生长发育 1 3 儿童保健 1 5 儿童营养 1 8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4 9 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2 10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11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12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13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14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15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 20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3 21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2 合计30 四、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标 1.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 (1)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2)儿科护理的特点及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 (3)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3.了解 (1)儿科护理相关的伦理与法律。 (2)儿科护理学的发展趋势。 内容 1.重点阐述 (1)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建设工程经济 教学大纲

《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建设工程经济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查) 学时:36 学分:4 适用对象: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土木工程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内容包括:建筑工程经济总论,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经营预测与决策,价值工程,工程建设方案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高职高专作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 1、熟悉基本建设的概念,内容,作用,分类及其程序; 2、了解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建设与建筑业的关系; 3、理解经济效果的含义; 4、掌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建设项目的投资及其来源,固定资产折旧; 5、熟悉建筑工程经济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本章首先从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入手,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状况,主要论述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简要介绍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 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 《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培养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运用护理程序,从疾病概要(包括疾病概念、治疗原则)、护理评估(包括健康史的采集、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实验室检查内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这几部

护理学知识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护理学知识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护理学知识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资料来源汕尾中公教育 2014年医疗卫生招聘考试护理学知识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 1.为低体重儿进行蓝光治疗时,应调节床内温度为( ) A.22-24? B.25-28? C.29-31? D.32-36? E.37? 2.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 ( ) A.出生时体重的2% B.出生时体重的4% C.出生时体重的5% D.出生时体重的8% E.出生时体重的10% 3.中性温度是指: ( ) A.肛温 B.腋温 C.皮温 D.环境温度

E.口温 4.小儿前囟应在什么时候关闭:( ) A.2-3岁 B.1.5-2周岁 C.1-1.5周岁 D.3周岁 E.半岁 5.下列关于头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出生时平均32cm B.3个月时34cm C l岁时46cm D.2岁时50cm [键入文字] E. 5岁时58cm 参考答案: 1.标准答案: D 解析:治疗时,光疗床内温度为30-32?(早产儿和低体重儿32-36?),湿度保持55%-65%,灯管距离 患儿为30-50cm。 2.标准答案: E 解析: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十天左右,恢 复到出生时体重。 3.标准答案: D

解析: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少,代谢率最低,蒸 发散热量也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 4.标准答案: C 5.标准答案: C 解析:头围可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出生时平均33-34cm,l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护理学知识题库——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测试题,共五题,均为单选题目。 1.3岁小儿的平均身长是: ( ) A.71cm B.75cm C.81Cm D.85cm E.91Cm 2.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胆红素最高不超过 ( ) A.85.5μmol/L B.171μmol/L C.205.2μmol/L D.256.5μmol/L E.307.8μmol/L 3.按形态学分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属于 A.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细胞性贫血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Economy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27 学分:1.5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化工技术经济是一门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相互渗透和外延发展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学工业的特点,研究化学工业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及科研等个方面和个阶段的经济效益问题,任务是将化工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和统一,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工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的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等有一个系统的评价,掌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以达到能对具体化工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准确评价的目的。 开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增强经济观念,培养效益意识,使学生能将化工技术实验与经济效果正确地结合起来。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着重讲述化工生产中技术经济问题,培养学生作为化学工程师备的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了解 2 第二章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掌握 4 重点与难点投资、项目资产、成本和费用的基本概念及销售收入、

儿童保健学教学大纲

儿童保健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儿童保健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healthy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0 总学分:1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儿科保健学是介绍小儿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的一门科学。在整个儿科保健学教学中,要注意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保健的特别之处。同时要注意研究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疾病的预防与成人的差别之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保健的相关知识。如小儿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小儿的一般护理.有助于提高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的工作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儿科保健学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环节。本教学大纲将各章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即“掌握”,“了解”。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能融会贯通。对“了解”的内容,教师作一般讲授。要求学生能理解并记忆其基本概念及特点。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三章小儿的一般护理 第四章住院儿童的护理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紊乱患儿的护理 第六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四、学时分配表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儿科护理学》,崔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2年出版 参考书: 《儿科护理学考试指导》,林晓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六、有关说明

1.先修课程: 各门基础医学课程、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2.适用专业: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 3.撰稿人:蒋玉宇 4.对学生培养能力的要求,该门课程为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学生了解儿童保健的相关知识,有利于实施整体护理. 5.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既供教师备课使用,又供学生预、复习时使用,已明确学习中的基本要求与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些合理调整。以进一步完善本大纲。 6.大纲的制订说明:大纲分为二级要求:了解、掌握。

《技术经济学》模拟实习教学大纲

《技术经济学》模拟实习教学大纲 实习名称(中文):技术经济学模拟实习 实习名称(英文):Practice of Technical Economics 课程编号: 实习学期:第七学期 适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学时:1周 学分:1学分 撰写人:刘德弟 审定人:刘德弟 一、实习目的 模拟实习是《技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模拟实习就是把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模拟成为教学案例,然后用案例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较强,为使学生具有初步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安排一周摸拟实习,主要内容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技术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模拟实习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取得一定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模拟实习的目的,就在于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二、实习基本要求 为了达到模拟实习目的,完成实习任务,对模拟实习提出如下基本要求:1.参加模拟实习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习内容和进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2.严格遵守实习纪律,不准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

如有特殊情况,应向指导教师请假。 3.同学必须认真对待实习,要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按时、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努力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习结束后,要认真写好实习报告。实习成绩不及格者,按规定进行重修。 三、实习内容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础数据估算。 2.财务评价: (1)财务评价数据及报表。 (2)财务盈利能力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资本金利润率。 (3)清偿能力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4)不确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 (5)财务评价的结论。 3.国民经济评价: (1)国民经济评价数据及报表。 (2)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 (3)不确定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 (4)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结论。 5.主要方案比较::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 四、实习时间分配表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从胎儿期至青少年时期的小儿生长发育规律、预防保健、儿童心理及智力发展、疾病治疗和护理,以及如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以达到恢复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儿科护理学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对儿童提供综合性的、广泛性的护理,是护理专业必修的课程。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及心理的特点,掌握儿童保健和临床疾病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够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宣传,能利用护理程序对小儿实施整体护理。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关心患儿,做好儿童身心全面护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示教、实验、自修、电教、小组讨论、临床见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课堂参与、个人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4.本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41学时,实验13学时。

实践项目及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技能实验、临床见习、个人作业、病例讨论、电教、自修等 评价方法 理论考试 技能考试 个人作业:书写护理病历、见习报告、讨论报告等。 课堂参与:出勤、发言的质量、讨论发言次数。 评价标准(百分制) 1、评分比例理论考试60% 技能考试20% 个人作业10% 课堂参与10% 2、评价等级 90分及以上优 80分及以上良 70分及以上中 60分及以上及格 60分以下不及格 第一章绪论 一、绪论:1h 二、本章描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儿科护理学的概念、任务和范围,儿科护士的角色任务及素质要求,以及儿科护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课程教学大纲

《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项目投资与融资决策 五、课程说明: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已修财务管理和会计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项目投资融资决策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进行项目投资和融资决策以及资产评估的实用技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投资方案评价与比选的原理与方法;投资项目费用收益辨识原理及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决策的原理与方法;项目多目标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的项目融资方式及其适用条件;以上理论与方法在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新技术开发项目、公共项目投资和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六、教材和参考书: 《工业技术经济学》(第三版),傅家骥、仝允桓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项目融资》张极井著,中信出版社,1997 七、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要求: 教学总体要求:根据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反映本学科新的研究成果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情况,系统讲授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经济效果评价、项目多目标综合评价、风险决策、资产评估和项目融资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这些理论与方法在项目投资和融资决策中的应用。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和现代计算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学时48学时,全部课程内容分十二章,各章具体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章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述 (4学时) 内容:介绍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程序和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项目周期与项目实施程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项目市场分析、建设条件分析、项目选址、技术方案分析、环境影响分析、组织结构设计、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等的主要工作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项目现金流量构成(4学时) 内容:介绍典型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构成要素及其计量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投资的概念及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原值、净值及折旧、摊销的概念及计算;项目成本费用构成和生产费用要素;经营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概念及其在项目评价中的意义;项目评价涉及的主要税种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项目评价中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税后利润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工业投资项目财务分析(8学时) 内容:介绍新建工业投资项目财务分析中费用收益辨识、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效果评价的方法,主要的投资评价指标与参数的经济涵义、选择原则、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要求学生掌握:项目财务分析的目标、工作内容及程序;工业项目财务分析中费用与收益的识别;财务分析中基础财务报表的内容及编制方法;债务偿还的主要方式及借款还本付息表的编制;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及资金来源与运用表的编制;资金结构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及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全投资经济效果与自有资金经济效果的概念;全投资现金流量表与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新建工业投资项目财务效果评价方法。 第四章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决策(4学时) 内容:介绍投资决策中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决策的原理与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不确定性与风险的概念;项目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影响盈亏平衡点的因素及成本结构与项目风险的关系;项目敏感性分析方法;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风险决策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改扩建项目财务分析(2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