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西药列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乌拉莫司汀用于谩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对翟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用小剂量可以维持较长的缓解期。还用于章样真菌病、具住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伊米苷酶(依米格西酶)如同阿糖苷酶一样,本品适用于确诊为Ⅱ型高歇氏病患者。高歇氏病主要症状是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肝、脾肿大。本品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恶病质和缩小肝和脾肿大的程度与阿糖苷酶相类似。

克拉屈滨注射液(艾博定)用于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临场上表现为贫血、嗜中性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养血饮片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胶囊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颗粒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可君片用于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升血小板胶囊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斑。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症见:全身瘀点或瘀斑,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见鼻衄,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益固脱。主治:气虚、阳虚所致胸痹、怔忡;咳喘;放化疗后气虚血亏术后体虚;阳虚水肿、尿频;胃疼、泄泻;痹症;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酸软、阳痿;劂脱及各种慢性病见有阳虚(气虚)症状者等。适应症:各型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心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血液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凝倾向、放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术前后稳定血压,血液透析后低血压。其他:支气管哮喘、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MODS)、糖尿病及其继发症、各类免疫功能受损或低下、各种虚寒慢性疾病辅助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冻疮。

双嘧达莫注射液(潘丁生注射液)诊断心肌缺血的药物实验。

双嘧达莫片(潘生丁片、潘生丁、渔人牌)主要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地榆升白片主治白细胞减少症,也可用于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

复方氨肽素片(迪银、丹生制银灵(复方氨肽素片)、复方氨肽素片(克银清)、制银灵片、丹生制银灵复方氨肽素片、汝立康(复方氨肽素片)、汇复(复方氨肽素片))用于银屑病(牛皮癣)。

大黄蛰虫胶囊1、肝胆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脂肪肝、肝脾肿大、梗阻性黄疸;急慢性胆囊炎等。2、妇科病:闭经、月经病、子宫肌瘤、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核、不孕症。3、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血淤头痛、高血压。4、血液病:高粘血症、高脂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5、癌症:原发性肺癌、肝癌、宫劲癌。6、胃肠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不良、便秘、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等。7、外科疾病:创伤骨折、外伤疼痛、腰肢冷痛、坐骨神经痛、劳伤过度、腹膜炎、肠粘连、肛裂、周围血管病、颈淋巴结核、鹤膝病等。8、皮肤病:鱼鳞癣、牛皮癣、颜面色素沉着等。

威力醛氢叶酸钙粉针

康艾扶正胶囊益气解毒,散结消肿,和胃安神。用于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免疫功能降低所致的体虚乏力、食欲不振、呕吐、失眠等症的辅助治疗。

归参补血片温补脾肾,益气荣血,用于脾肾两虚引起的虚劳贫血(缺铁性贫血),面色苍白,体弱肢冷,心悸,发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 分类查看 本药品列表被可按中成药和西药分类查看: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中成药物列表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西药列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品列表乌拉莫司汀用于谩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对翟奇金病、网状细胞瘤用小剂量可以维持较长的缓解期。还用于章样真菌病、具住红细胞增多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伊米苷酶(依米格西酶)如同阿糖苷酶一样,本品适用于确诊为Ⅱ型高歇氏病患者。高歇氏病主要症状是贫血,血小板减少,骨痛,肝、脾肿大。本品改善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恶病质和缩小肝和脾肿大的程度与阿糖苷酶相类似。 克拉屈滨注射液(艾博定)用于治疗毛细胞白血病,临场上表现为贫血、嗜中性白血球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养血饮片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胶囊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养血饮颗粒补气养血,益肾助脾。用于气血两亏,崩漏下血,体虚羸弱,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对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利可君片用于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 升血小板胶囊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斑。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症见:全身瘀点或瘀斑,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见鼻衄,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益固脱。主治:气虚、阳虚所致胸痹、怔忡;咳喘;放化疗后气虚血亏术后体虚;阳虚水肿、尿频;胃疼、泄泻;痹症;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酸软、阳痿;劂脱及各种慢性病见有阳虚(气虚)症状者等。适应症:各型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心脏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血液疾病: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医好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医好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 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的中药方,红枣中含有芦丁,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109升一300109升血小板减少的中药方,枣皮容易滞留在肠道中不易排出,占血液体积的03,孕期吃红枣的注意事项,妇女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在末梢血循环中,l3在脾脏中,并在两者之间相互交换。 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0109升L很常见,一般认为血小板在50109L 时易伴自发出血,因为红枣会造成血糖升高,在20109L时常有较明显自发出血血小板减少症中药方剂。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按其发生机理有生成减少,某些药物和病毒感染只选择性抑制骨髓巨核细胞而诱发血小板减少另外放射、化疗、肿瘤或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等在引起全血细胞生成减少的情况下使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药物免疫性和某些自身免疫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血小板消耗过多分布异常,常由于巨大脾脏扣押引起,因此吃枣时应吐枣皮。 血小板减少的中药方

血小板偏低要及时引起重视,除了出血外,特别是上述提到的部分病也是很凶险的,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大有益处。如果有这方面的疾病,红枣是一种容易变质,应积极重视治疗,孕妇产生不好的影响。 方一加味犀角地黄汤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多食红枣可起到养血安神,紫草10克知母10克,这主要是因为孕期的女性对铁的需求比怀孕前增加近4倍,沙参10克,红枣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品,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由于孕妇饮食中铁的含量低,板蓝根15克,特别是对于治疗孕妇心神不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能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方源谭家兴方。 方二鸡血藤30克当归12克,商陆(先煎3小时)20克,不妨在平日的汤或粥中加点红枣同食,墓头回23克,仙鹤草30克,侧柏叶15克,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生黄芪120克生地60克,生甘草30克水煎服,日I剂分2次服。 功能补气培脾活血化瘀。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

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

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该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该如何治疗 导语: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疾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有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虽然我们并没有听说过或者是很少听说,其实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贫 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疾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有难治性血小板减少,虽然我们并没有听说过或者是很少听说,其实它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贫血症,有的人贫血比较严重,治疗的过程比较艰难,所以被称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该怎么治疗这种病症呢。 1、患者既往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甲泼尼龙等效果不佳或维持剂量较大,因此需要逐渐减量,以免减停激素发生停药反应,若减量同时伴血小板下降,则找出最小治疗量,以维持治疗。症状严重者可用氢化考的松短期静脉滴注。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必要时输注单采血小板,但输注过多容易导致无效输注; 2、免疫抑制剂选择:对于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同时选用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以达到协同效应,加强用药效果,常用药物如下: (1) 环孢菌素A:口服应用,主要是用于难治性谢谢你减少症治疗,但要注意监测淋巴细胞亚群、环孢素浓度、血象来调整药物剂量; (2) 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静点,每星期应用一次,连续应用4-6周,注意监测患者血小板水平及这类药物副作用,如静脉炎等,注意用药护理,减轻副作用; (3)环磷酰胺(CTX)每星期用1~2次,见效后逐渐间歇给药维持,注意观察副作用如膀胱炎等; (4)达纳唑口服,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要注意观察血小板水平变化,指导用药剂量、疗程; (5)硫唑嘌呤:3-6周为一疗程,但容易导致粒细胞缺乏,需要监测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问题较多,逐一回答如下: 1.血小板减少症能治愈吗? 血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属于原发性(即没有白血病等其它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称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中多数是可以治愈的,特别是儿童、急性发病患者。 2.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形成抗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种抗体结合于血小板上,就会使血小板在脾脏内的破坏增加,寿命缩短,使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总体数量下降。 3.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为什么一感冒就会血小板减少? 该病(ITP)的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容易在感冒或其它感染后发作。 4.出院后孩子仍在口服地塞米松片,副作用较大,还有其他更好的措施吗?虽然ITP治疗选择很多,但首选仍然是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病情控制后即逐渐减量,直到停药。 5.如果想进一步检查,需要检查哪些项目,有必要先做骨髓穿刺吗? 从该患儿治疗效果看,糖皮质激素疗效很好,比较符合ITP的临床表现,不必做骨髓穿刺。 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 1.常见于儿童; 2.起病急骤,大多在1周以内; 3.发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 (二)治疗目标 1.尽量使血小板上升到安全水平(≥30×109/L)。 2.控制出血症状。 (三)推荐方案 中医治疗合西药免疫治疗及支持治疗。推荐方案类别: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四)西医治疗原则和目的 1.避免外伤、剧烈活动、有创治疗等。 2.采用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输注血小板等急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症状、体征、血小板计数。 (五)中医治疗方案 1.辨证治疗 急性、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脾虚失摄三个证型为常见。其中血热妄行证多见于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阴虚火旺及脾虚失摄证多见于重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热妄行:以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为主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斑。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 板兰根、栀子、生地黄、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玄参。 阴虚火旺:以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为主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宁络。常用药物有生地黄、 黄柏、龟甲、知母、旱莲草、侧柏叶、茜草根、牡丹皮。 脾虚失摄:以起病缓慢,紫斑色暗淡,多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细弱为主证。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黄芪、茯苓、阿胶、 大枣、丹参、三七、桃仁、红花等。 2.中成药治疗 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功用:清热解毒,镇静安神。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血康胶囊:每片含生药2g,每次6片,每日3~4次(小儿酌减),用药45~60天。功用:清热凉血。适用于血热妄行的患者。 以上药物以西医治疗为基础,配合使用起辅助作用。

欧洲心脏协会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译文

欧洲心脏协会-抗血小板治疗指南-译文 摘译:ESC Expert Consensus Eocument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he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 本文主要阐述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明确抗血小板治疗中获益远远大于出血风险的人群。 血小板病理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受损血管并在局部凝集的功能,这使它在正常及病理的凝血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说来,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应算为生理过程。但当粥样斑块突然破裂时,血小板激活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可控制的自身正反馈并放大激活的病理过程,最终引起腔内血栓形成,血管阻塞,一过性缺血甚至梗死。 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干预血小板激活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包括粘附、释放、聚集,在有效地预防动脉血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出血的危险。 讨论抗血小板治疗前,有必要重提几点: 1.正常生理循环中,每天新生成1011个血小板,机体有需要时这个数量可以成倍增加。 2.血小板在循环中最长寿命为10天,为无核细胞,以释放颗粒的形式储有化学因子,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 3.血小板被激活时,很快地反应性激活磷脂酶、环氧化酶1,TX合成酶,在这些酶的催化下,血小板可将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酸合成为前列烷素(主要为TXA2)。新生成的血小板尚可诱导表达COX的亚型COX-2和PGE合成酶,血小板生成加速时尤其明显。 4.活化血小板不能重新合成蛋白,但可将预存的mRNA转译为蛋白,如IL-1β可在数小时内合成。 因此,在炎症及血管损伤过程中,血小板可能具有以前未曾发现的作用。抗血小板的治疗也许会影响血小板源性蛋白信号的传导和/或更深层的反应。 血小板粘附聚集的负性调控环节包括:内皮源性前列环素(PGI2),NO,CD39/ecto-ADPase,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一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于这些环节,如阿司匹林和其它的COX抑制剂对PGI2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12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2013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将解读《指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内容,涉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溶栓后延迟PCI三种情况下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原则和建议。 1、指南推荐建议 2013版《指南》针对ST段抬高型心梗梗死(STEMI)临床决策中的各个阶段,推荐了不同资源配置情况下的疾病管理系统,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快速得到治疗。《指南》还提出了快速恢复闭塞冠脉血流的建议以及院外管理计划。《指南》作者指出,2013版《指南》的重点放在再灌注治疗的进展、患者转

运流程、基于循证的抗栓药物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上,总体目的是优化以患者为核心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管理。 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治疗后延迟PC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2、指南解读 直接PCI氯吡格雷证据级别提升 新版《指南》中,直接PCI患者推荐应用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Ⅰ类推荐,B级证据),与2009年版ACCF/AHA STEMI管理指南相比(Ⅰ类推荐,C级证据),证据级别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参考了两版指南发布期间出现的一些新的循证证据。例如CURRENT-OASIS 7研究和TRITON-TIMI 38研究结果的新数据。 CURRENT-OASIS 7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氯吡格雷在直接PCI患者的证据。另外,虽然在TRITON-TIMI 38研究中,普拉格雷组的30天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是,该研究中在冠脉血管造影之前很少有患者应用了氯吡格雷,另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医 脉 通w w w .m e d l i v e .c n 201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 ACCF)/美国心脏协会( 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 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 (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 (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血栓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l 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匹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 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t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 ADP) P2Y12受体拮抗剂:ADP 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 受体调控ADP 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受体:P2Yl 、P2Y12和P2Xl 受体。其中P2Y12受体在血小板活化中最重要。P2Y1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 P2Y12受体,干扰ADP 介导的血小板活化[3]。P2Y12受体拮抗剂有噻吩吡啶类和非噻吩吡啶 类药物。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均是前体药物,需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噻氯匹定虽有较强抗血小板作用,但起效慢且有皮 疹、白细胞减低等不良反应[4]。其后研发出的氯毗格雷具有抗血栓强和快速起效的特性,氯 吡格雷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受肝脏代谢酶基因多态 性影响,部分患者氯吡格雷标准剂量无法获得满意疗效[5-7]。普拉格雷也是噻吩吡啶类前体 药物,需在肝脏代谢转变为活性产物发挥抗血小板效应,普拉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强于也快于 氯吡格雷,但其出血风险高于氯吡格雷[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的通知 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目前发现的病原体包括人粒细胞无形体和一种新亚型布尼亚病毒(初步认定该病毒与此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疾病有关)。其中,关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防治,我部已于2008年2月20日印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给予指导。关于新亚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疾病,近期我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以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对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等工作。 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依据本指南及时开展相关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附件: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6.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近年来,河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相继发现并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为确定该类患者的致病原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有关省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研究。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初步认定检测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由于该病毒命名和进一步确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为及时指导临床医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做好该病的诊断、报告、治疗、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防控和公众健康教育工作,依据目前对该病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二)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

初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初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初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CD-10:D69.3)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2 ): 89-93。 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下: 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

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以及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2 ): 89-93。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可常规剂量或短疗程大剂量给药。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 (2)输注血小板。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分为: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 ?鼻出血鼻出血(epistaxis)是鼻腔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可由全身疾病引起,偶有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后者称之为借道鼻出血。 ?便血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 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 “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单位细胞数减少或缺乏的症状。发生血小板减少症,通常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症,通常 是由于身体所形成的抗体(有防护作用的生化物质)攻击自身的血小板所 致。某些急性感染是造成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服用某种药物(如磺胺、有 机砷、奎尼丁等)治疗别的疾病,在短时间内输血太多(如在动大手术期 间),或发生异常出血和凝血,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症紫瘢是较常见的一种。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常被认为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检查的典型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结缔组织病、脾功能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 识(完整版) 一、概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成人的年发病率为5~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血症状。部分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症状[1,2,3,4]。 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失耐受,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进血小板生成是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1,2,3,4]。 二、诊断要点 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1,2,3,4],其诊断要点如下: 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以及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MAIPA法和流式微球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较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主要应用于下述情况:骨髓衰竭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一线及二线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等罕见的复杂疾病。但该试验不能鉴别原发性ITP与继发性ITP。②血小板生成素(TPO)检测: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水平正常),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或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上述项目不作为ITP的常规检测。 6.出血评分:出血评分系统用于量化患者出血情况及风险评估。出血评分系统分为年龄和出血症状两个部分(表1)。ITP患者的出血分数=年龄评分+出血症状评分(患者所有出血症状中最高的分值)。 表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评分系统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大会发布了最新的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指南。让我们一起聚焦指南变迁,指导临床实践。 新指南VS 旧指南 新指南的新推荐

首次推荐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时长的评分系统 指南推荐使用PRECISE-DAPT 和DAPT 评分系统帮助更好的决策双联抗血小板的时间(IIb,A)。对于PRECISE-DAPT 评分,使用得分图计算分数:分别标记病人每个临床指标的数值,然后画一条垂直线到「得分」轴得出每个临床指标对应的分数,这些分值相加后得到总分数。分值≥25 建议短期DAPT(即3~6 个月),分值<25 建议标准或长期DAPT(即12~24 个月)。对于DAPT 评分,将对应指标的正值相加后再减去对应年龄的分值即的总得分,分值≥2 建议长期DAPT(即30 个月),分值<2 建议标准DAPT(即12 个月)。

CHF = 充血性心力衰竭;CrCl = 肌酐清除率;DAPT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Hb = 血红蛋白;LVEF = 左心室射血分数;MI = 心肌梗死;PCI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ECISE-DAPT 行支架植入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并发症预测;WBC = 白细胞计数。 具体推荐等级 1. P2Y12 拮抗剂的选择及使用时机 不论既往用药方案如何,若无禁忌,均推荐ACS 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替格瑞洛(负荷量180 mg,90 mg bid 维持)。(I,B) 对于行PCI 的ACS 患者,除非有高致命性出血风险或其他禁忌,均推荐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普拉格雷(负荷量60 mg,10 mg qd 维持)。

[权威解读]2016年ACCAHA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

[权威解读]2016 年ACCAHA 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指南 在2016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年会上,ACC 联合美国心脏学会(AHA )联合发布了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指南,大会并设置专场对DAPT 热点话题进行了探讨。'心在线'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沈珠军教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权威观点 心在线请聂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届ACC 年会上DAPT 专场的主要内容。 聂绍平教授是的,在本届ACC 年会上,一场非常吸引人的辩论邀请到两位在抗栓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一位是来自美国的Laura Mauri 教授,另一位是来自美国的Roxana Mehran 教授。两位专家分别作为正反方,来共同讨论DAPT 时程的问题。最终,双方观点殊途同归,一致认为--延长DAPT 时间可减少缺血风险,缩短DAPT 时间可减少出血风险,实际上就是一个'tradeoff (权衡)' 的问题。 心在线本届ACC 年会也发布了最新的DAPT 指南--2016 年ACC/AHA 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同时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杂志》(JACC )。请沈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指南亮点。

沈珠军教授3月29日,《JACC》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的DAPT 指南。此次指南的主要亮点为,对不同情况下的用药时程给出了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对缺血和出血事件危险因素的评估、以及DAPT 评分进行了推荐;此外,指南对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的必要性,以及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也给出了推荐。 心在线指南对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这两类患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推荐意见,对此,请问聂教授您是如何考虑的? 聂绍平教授稳定性冠心病与ACS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临床情况。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对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DAPT 时程不必过长,这一点在2015 年欧洲血运重建指南中得到了体现。 接受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术后进行6 个月时程的DAPT 治疗是合理的。对于ACS 患者,即使是接受溶栓治疗,也需要进行至少14 天的DAPT 治疗,最佳治疗时程为12 个月。因为ACS 是全身功能状态的一种反应,因此,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 指南对稳定性冠心病与ACS 两类人群的DAPT 治疗策略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治疗建议,可以说是此 次指南的一大亮点。 心在线进一步请教聂教授,对于ACS 患者,目前是否有证据表明,DAPT 时程超过12 个月会为患者带来进一步的获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