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常识

血常规常识

血常规常识
血常规常识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五分类血常规化验单word精品

姓名: 病人类型: 床号 : 标本号: 性别: 住院号: 费别 : 标本类型: 年龄: 科 室: 诊断 备 注: 代号 项 目 检验结果 单位 参考值 WBC 白细胞计数 6. 86 10^9/L 4—10 NEUTS 中性粒细胞# X55 10*9/1 2—7.5 LYMPH# 淋巴细胞# 2.82 10_9/L 0. 8—4 MONO# 单核细胞琳 0. 34 10'9/L ① 16—1+2 E0# 嗜酸性粒细胞# 0, 13 10'9/L 0+ 02--0+ 5 BASOtt 嗜碱性粒细胞# 0.02 10^9/L 0—0. 1 NEUT% 中性粒细胞% 5L74 % 50—75 LYMPHS 淋巴细胞% 4L 10 t % 20—4Q MONOft 单核细胞% 5.00 % 4—12 EOft 嗜酸性粒细胞伍 L94 % 0. 5—5 BASOK 嗜碱性粒细胞弔 0.34 % 0'-l RBC 红细胞计数 4,96 10"12/L 3. 5—5, & HGB 血红责门 156 g/L 110—160 IICT 红细胞压积 45. 8 % 37—49 MOV T :沟红细胞怵枳 92. 3 fL 82—95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31. a f pg 27—31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341 £/L 320—360 RDW-SD 红细胞分布宽度ED 41.4 fl 37—54 RDW-CV 红细胞分布宽度㈠ 12+4 % 11—W PLT 血小板计数 216 10'9/L 100—300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4. 8 fL 9—17 M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11.6 fL 9+4—12, 5 PCT 血小扳压积 0. 25 % 0. 11—0. 27 P-LCR 大型血小扳比率 37.1 % 13—43 RBC DISCRI PLT DISCR1 ill II I ■ 1 * li i. i ; j f >ll WBC DISCRI DIFF SCAT 送检医生: _______ 检验日期2011/09/11报告日期2011/09/11检验者: 审核者: XXX 血常规检验报告 单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如何做好血常规检验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6:43.9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陈浩 [导读]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 宜宾中康骨科医院检验科 644007 血常规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医检过程中。血常规检验更是一项确定人体疾病,观察内部血液是否正常的重要方式和指标,在血常规检验中,最常见的检验方式主要有液体和有形细胞检验两大类,血常规检验的细胞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几种。医生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检测项目的数量变化,以及细胞形态结构分布可以帮助判断患者身体结疾病。很多患者对血常处理存在一定疑惑。其实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以后疾病处理,提升自己寻医就诊的自信心。下面笔者就结合血常规检验前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患者正确理解和分析血常规检验提供参考。 什么是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医院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判断患者身体的感染程度。也是特殊的贫血患者和血液疾病患者必要的检验项目。在抽血需要处理过程中,很多患者对血常规检验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并对血常规产生了一定的疑惑或者误解。分析血常规检验特点,加强对其知识宣传和科普,对于以推动医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常规检验。其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就是检验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加强对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以及形态检验,可以进一步提升血液细胞形态监测。相应的血液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相关指标,白细胞相关指标,并结合血小板检验结果分析凝血功能变化,降低血栓造成的风险,结合血常规检验分析,可以了解血液疾病。可见,血液常规的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分析和处理。 血常规检验的系统 红细胞系统分析 在红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其检验的内容有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和压积,红细胞的平均指数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并通过网织红细胞数量和点彩红细胞数量等指标,可全面分析患者是否贫血以及贫血状况。 对白细胞系统的检验 在白细胞系统检验的时候,基检验内容包括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白细胞形态检验,通过这些检验指标可以分析患者是否有感染,有炎症反应,是否是因为病毒感染,或者是错误服用了药物。还可以根据各种白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其不同的监测数据也反映了人的不同的病理和生理状态。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 血小板系统的内容作用血小板计数和压积,以及血小板大小的分布宽度,这些结果主要是反映人体的止血功能,结合血小板的检验结果,是分析患者的身体健康程度和血液是否正常的值标。 如何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 对患者而言,拿到报告第一印象就是对其数字感到茫然。其实了解一些基本的内容你就可以了解血常规检验的报告重点。对于患者而言,常见的症状如头晕,草热,恶心,呕吐时候都会用到血常规检验,虽然其价格都较低。但是其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多项指标。当拿到血常规检验时报告,笔者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分析。 首先强调血常规检验的细节,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对其进行分析。虽然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心情差,结果也会存在较大偏差。但是每个检验结果的精准度都和患者的身体结构浮动较低,较为精准。 其次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有,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红细胞数量,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数值。这几项最重要的指标没有异常,那么血常规报告单结果就基本正常。 最后,如果上述几项指标有异常结果,患者就需要找医生结合自身情况分析原因,找到合适的解决和处理办法。 血常规检验应当注意的事项 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在前一天不应该吃过于油腻或者高蛋白的食物,部分患者还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的部分成分会麻痹神经,也会干扰血液检验结果。通常而言,建议患者在检验前一天晚8点后禁食,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度。此外,患者在抽血的时候应当放松心情,不要抱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以免人体心理紧张,造成血管收缩,也让血液的细胞成分发生变化。 血常规抽血过程分析 一般而言,血常规,抽血都是采用静脉抽血方式。且处理过程中首选部位大多是肘前静脉。较为特殊的营养,而小孩儿可以采用颈外静脉血液处理方式。 (1) 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 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 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在5ml左右。 血常规检验后处理应当注意的重点 在经过血常规检验后患者应当遵循以下几点,以保证抽血处理的有效性。首先,在抽血过后,患者需要在钻孔进行局部按压三到五分钟进行物理止血。一些男性患者要注意力度,以免造成皮下血肿的现象。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含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 (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 (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 (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绝对值 (BASO) 0.0~0.1 ×109/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注意事项 红细胞计数 (RBC) 3.5~5.6 ×1012/L 临床意义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注意事项 血红蛋白110~160 g/L

血常规常识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评价分析120例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并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本采集、仪器、生理因素以及人为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以及治疗相当重要,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严格控制具体的检测过程,保证采集标本质量,严格控制采集剂量、采血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误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方法;末梢采血;静脉采血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研究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者,男60例,女60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5.3)岁。 1.2检验仪器 血常规三分类分析仪,与之配套的稀释液,溶血剂,全血质控物,一次性20μl采血吸管,血细胞分析专用的真空采血管。 1.3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例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分析检验结果,并概括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1.4检验方法 待受检者休息15min后,取肘部2ml静脉血存储于采血吸管中,颠倒几次均匀混合后,留作备用;采集末梢血时,应采用针刺左手无名指深约2~3mm,将20μl全血与0.5ml稀释液进行均匀混合,之后对吸管进行反复冲洗,均匀混合,分别采用血液分析仪的WD和PD膜进行分析,末梢血需放置3min后才可进行检测,所有的标本必须在2h内完成检测。 1.5检测标准 检测时,必须保证保仪器处于正常运转状态下,室内质控参数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检测标准,以白细胞、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为标准。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对比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指标中的RBC、HCT、PLT、MCHC等与静脉血检测结果,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MCV值明显高于静脉血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血常规临床检查,为之后的临床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分别为采集因素、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比较静脉血以及末梢血检测结果,具体见表1。 表1比较末梢血以及静脉血检测结果 三、讨论 临床中血常规检验就是对血液中WBC、RBC及PCT等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血常规镜检标准

血常规镜检标准 1.手工复片镜检标准 1.1单一标准 1.血液病初诊病人; 2.临床医生要求分类者; 3.单核细胞高于16%( 确诊的肿瘤病人除外) 者; 4. 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者; 5.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者;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者; 6.WBC总数超过30×109/L者。 1.2复合标准 7.机器未分类,WBC散点图异常的;并伴随IP信息提示需要分类者; 8.WBC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 9.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 10.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细胞高于75%者。 2. 血常规检测项目仪器复检(复查)标准 l、检测项目结果处于危急值。 2、本次结果与上次近期结果差别较大。 3、血细胞分析仪提示需复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超出参考范围。 4、血常规白细胞未分类或其它不完整项目,复检后的化验报告“备注栏”注明“已复查”。 3. 血常规复片镜检的方法 必须保证良好的制片及染色效果,首先进行对血细胞数量的评估,选择在红细胞排列很少有重叠的部位进行镜检。 评估的方法:(经验) l、白细胞计数为4.0~7.0×109/L时,每个高倍镜视应见到2~4个白细胞; 2、白细胞计数为7.0~10.0×109/L时,每个高应见到4~6个白细胞; 3、白细胞计数为10.0~13.0×109 /L时,每个野应见到6~lO个白细胞; 4、白细胞计数为13.0~18.01×109/L L时,每个高倍镜野应见到10~12个白细胞; 5、油镜下每视野见到1个血小板相当于血小板计数10×109/L: 6、如果镜检评估的白细胞数量与仪器计数结果相差很大时,需重复进行计数测定。 7、复片镜检分类计数是根据白细胞数量而决定的,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分类方法是:(1)白细胞计数1.0~30.0×109/L时,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2)白细胞计数30.0×109/L以上时应计数200个白细胞;(3)WBC<1.0×109/L,不分类。

血常规标本采集与处理程序

血常规标本采集与处理程序 1.目的 规范血液常规检查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减少分析前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保证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血液常规检测标本的采集。 3.职责 3.1 门诊和临床各科护士、门诊检验工作人员负责标本的采集。 3.2 临床护士或检验科后勤组人员负责标本的运送。 3.3 检验科负责标本的接收和处理,负责指导临床各科室如何正确采集标本。4.程序 4.1 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 4.1.1 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紧张。建议取血前采取坐位5分钟。 4.2 标本采集 4.2.1 静脉采血法 4.2.1.1器材:真空采血针、含EDT A·K2(3.0-4.0mg)真空采血管、消毒液、消毒棉球、压脉带。 4.2.1.2标本采集部量:2.0ml。 4.2.1.3采血部位:手臂肘部静脉。 4.2.1.4 操作程序 a. 患者坐位或卧位,扎上压脉带消毒皮肤。嘱病人握紧拳头,暴露静脉。 b.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真空采血针,与皮肤呈30度角的位置迅速刺破皮肤,然后适当降低角度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中,见回血后,解开压脉带,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真空采血管中。 c. 利用真空负压,血液自动注入抗凝管直至所需血量。嘱患者松拳,用无菌干棉球压住伤口,拔出针头。 d. 立即将采血管轻轻颠倒5-8次,使其充分抗凝,并贴上对应病人及检测项目信息的条码。2小时内送检。

4.2.1.5 注意事项 a. 禁止在输液手臂同侧采血,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输液时采血”。 b. 止血带使用时间应少于1分钟,以免引起血液淤滞,血液成分的改变。 c. 防止溶血,避免采血管过度震荡。 e. 正确选择抗凝管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4.2.2 毛细血管采血法 4.2.2.1 器材:一次性采血针、微量吸管、小试管、玻片,75%乙醇棉球、消毒干棉球、无菌镊子。 4.2.2.2 采血量:20ul。 4.2.2.3采血部位:成人以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为宜,半岁以上儿童以中指为好,半岁以下婴幼儿通常选择足跟或拇指采血。 4.2.2.4操作程序 a. 操作者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乙醇棉球消毒局部皮肤,自然待干。 b. 紧捏刺血部位,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破皮肤,深度约2-3mm。 c. 擦去第一滴血,吸取从穿刺处自然流出的血液或从远端向指尖方向轻轻挤压的血液20ul,迅速轻轻注入已加入稀释液的小试管里。 d.用无菌玻片沾取末梢血一滴推制血片一张,用消毒干棉球压住伤口。 4.2.2.5注意事项 a. 末梢采血时,挤压力不能过大,以免过多组织液混入。 b. 避开冻疮、发炎、水肿部位,以免影响结果。 4.3 标本的处理 4.3.1 检测前的标本处理 对临床标本进行验收,对有凝块、溶血、采血量不符合要求、无条码或无标识等不合格标本,按照《标本采集与管理程序》处理。合格标本,常温放置,4小时内完成检测。 4.3.2 检测后标本的处理 按照实验室规定,血常规标本保存3天,对超过保存期的标本,由实验室工作人员放置于专门的污物间废弃标本箱中,再由医院专门工作人员统一处理。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9-08-16T10:23:09.73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3期作者:卫蓉[导读]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当中所有细胞的数值、分类和比值进行查看。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判断出各种潜在疾病。例如白细胞数目异常,人体的抵抗力会减弱,血小板数目异常,就会有血流不止的风险,或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肿瘤性疾病。(剑阁县元山镇中心卫生院四川广元 62800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35-02 血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对血液当中所有细胞的数值、分类和比值进行查看。通过检查血常规,可以判断出各种潜在疾病。例如白细胞数目异常,人体的抵抗力会减弱,血小板数目异常,就会有血流不止的风险,或者会出现贫血或者肿瘤性疾病。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人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液体,一部分是有形细胞。血液中的细胞分为三种,功能各不相同,一种是红细胞,一种是白细胞,一种是血小板。血常规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细胞情况进行检查,医生一般通过观察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来判断是否有相关疾病。 1 血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 1.1 一般在需要做血常规检查时,检查前两天开始就要避免剧烈运动,例如骑自行车、跑步、爬楼梯等。人在进行剧烈运动后进行检查,会影响许多项目的检查结果。当人有体力活动时,丙氨酸氨基转肽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肌酸激酶都会升高到一倍以上,甚至休息一小时后,仍然高于正常值30%。慢跑后,血液中的肌酐会上升45%,血尿素氮增高31%。所以体检前两天不要过量运动,保持常态。 1.2 通常需要空腹抽血的化验都属于生化检验项目,空腹指的是清晨未进食,距离前一餐的视觉要在12小时-14小时以上,人体餐后12小时-14小时后,肠胃的消化吸收基本已经结束,所以,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是恒定的,例如肝功、糖、蛋白质、无机离子等。这个时候抽血检测,检验出来的数值可以真实反映机体的变化,有助于医生对人身体状况的诊断。 1.3 抽血前一天不能吃太油腻以及高蛋白的食物,也不能饮酒,酒精中的成分会影响血液检查的结果。 1.4 抽血当天,要穿衣袖容易卷起或者容易脱掉的衣服,不能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这样不仅容易引起手臂肿胀,在采血时,也不利于医生操作。 1.5 抽血当天要保持心情放松,不要过分紧张,太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采血就会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采血完毕后,对针孔处要进行局部按压止血,不要用手揉,以免出现皮下血肿。 1.6 需要做不同的化验项目时,要向医生讲清楚,医生才能在采血时区别对待。例如做血糖检查时,如果是餐后血糖,必须是饭后进行检查,若是餐前血糖,在检查前,一定不能吃饭。在检查血脂时,尽量不要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检查胆固醇时,不要吃鸡蛋等。 1.7 注意药物对检查的影响。在服药期间做检查,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药物在人的体内会干扰检验测定的化学反应,同时也会改变一些体内物质的代谢。比如,维生素C会让AST、尿酸等的检测结果偏高,又使乳酸脱氢酶等的测定结果偏低。另外,如果吃口服避孕药或者雌激素类药物,会让甘油三酯升高。尤其是需要做酶学检查厚着激素检查时,必须停药后再检查,这样检查结果会更准确。许多人会忽略药物对检查的影响,因此要注意配合医生,按照医生叮嘱做检查。 2 怎么看血常规的检查结果? 一般血常规检查的化验单上如果出现异常数值,都会用箭头标注出来。箭头向下,表示该数值比正常值低。那么,血常规检查的结果怎么看呢? 2.1 血红蛋白。通过血红蛋白数值可以看出有无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值在120-16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在110-150g/L。因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如果检查出来的血红蛋白数值低于正常值的最低值,就表示有贫血。数值大于90属于轻度贫血,在60-90间属于中度贫血,如果在30-60间为重度贫血,小于30的就是很严重的贫血了。 2.2 白细胞。白细胞属于一大类细胞,它有抵抗外来物质侵害的作用,可以消灭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微生物,还可以清除人体坏死组织,消灭体内的衰老细胞,是人体免疫卫士。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数值是(4.0-10.0)×109/L,白细胞的数值如果增加,身体会出现应激反应,常表现为细菌感染和创伤等。白细胞数值下降时,常表现为病毒感染,放疗化疗的影响以及骨髓造血异常也会造成白细胞数值降低。 2.3 血小板。血小板的正常数值是100~300×10^9/L,血小板参与人体的止血和凝血。血小板的数目是恒定的,一般性感染不会影响到血小板的数值。血小板的数量如果下降,人的凝血时间就会延长,遇到外伤时,容易出血,刷牙时也会出血,而且血流不容易止住。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有障碍性贫血、放疗及化疗所致,白血病等。血小板增多时,常表示出现了骨髓增生性疾病,比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如果是轻度的血小板增多,不会有什么明显症状,如果血小板明显增加,很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需要尽早治疗。 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基本的一项检查项目。人在生病时,血液细胞往往会发生改变,所以,血常规检查通过对这些血液中的细胞数值和分布状态进行观察,能够初步判断出疾病情况。医生通过对血液中的异常反应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找出病人的症结,以便准确把握病情,对症治疗。通过上文讲述,我们清楚了血常规的检查内容以及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希望今后大家在做相关检查时,可以依据了解到的基本常识配合医生检查,保证检查过程的顺利和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关于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 2.血红蛋白(HGB或 Hb)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 (微米)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1、尿常规: 目的:检查尿液的色泽、透明度、比重、蛋白、糖定性、细胞和管型、酮体等,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治疗。 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留取晨起第一次小便约8ml于清洁容器内送检,晨起时尿液量及成分的含量较稳定,未受食物影响,PH值低,有利于尿中有形成分的保持。切勿将月经血混入尿中。 2、24小时尿标本留取: 目的:检查尿中的钠、钾、氯、肌肝、肌酸、尿糖定性、尿蛋白定性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备带盖的容器,嘱患者于晨07:O0留取24小时尿液,于次晨07:00排空最后一次尿后送验,容器置于阴凉处,一般在第一次尿液倒入后加入10ml甲醛溶液,起防腐作用,使尿液化学成份不变。 3、尿培养: 目的:取未被污染的尿标本作尿标本培养、药敏,以明确诊断,指导用药。 方法及注意事项:--留标本前应清洁会阴,必要时按导尿术对会阴进行消毒,嘱患者自行排尿,弃去前段,取无菌试管接取中段尿液,加塞后送验。 4、大便常规: 目的:检查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脓血、寄生虫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清沾容器采取少许粪便、及时送验。 5、大便隐血试验: 目的:检查粪便中肉眼不能看到的血液,以明确有无消化道出血。 方法及注意事:患者在检查前三天禁食肉类、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及含铁的药物,以免出现假阳性。 6、血标本采集: 目的: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采取适量血液送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选择合适的静脉,于穿刺上方约6cm处系紧止血带,用络合碘消毒皮肤2遍后,嘱患者握紧拳头,抽取所需的血液量,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按压针眼十分钟,以免造成皮下淤血。 注意事项: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分类等,它是临床检验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临床报告当中,血常规又分为三分类与五分类,分别由三分类血球仪和五分类血球仪检测,它们之间的区别和意义主要有: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五分类血球仪是根据一种流式技术将白细胞分成五群: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检测更准确,五分类可提示原始幼稚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核左移,核右移,血小板聚集,异型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不均等信息,提示镜检,降低了异常标本漏检率,在检测参数上也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诊断。 五分类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妊娠、运动、饮食)、急性感染或炎症(急性细菌感染)、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血液病、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恶性肿瘤、药物使用(肾上腺素、类固醇等)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严重的细菌感染、血液病(典型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 淋巴细胞增多:生理性增高(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 淋巴细胞减少:解触反射线、药物(抗肿瘤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辐射、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高,平均为9%,出生后2周婴儿可生理性增多达15%或更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结核、疟疾、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症等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查: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 min后进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采血不能与静脉输液同侧臂,以免造成结果不准确。 2)做生化检验时必须采空腹血。一般来说,需要抽空腹血的化验,大部分是做生化检验的项目。如肝功、糖、蛋白质、脂类与各种无机离子(钾、钠、钙、磷等)。空腹血是指清晨未进餐前,距前一餐约12—14小时所抽取的静脉血。由于餐后12—14小时胃肠的消化与吸收活动已基本完毕,因而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比较恒定。此时测得的各种数值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机体的生化变化,进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抽血当天,不要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以避免在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管血肿。 4)不同的化验项目要问清医生,区别对待。如血糖检查,餐后血糖,一定要吃饭后再做检查;餐前血糖,早上检查前一定不能吃饭;血脂检查之前,最好不要吃含油脂过高的食物,如排骨汤等;查胆固醇前,少吃或不吃鸡蛋。 (5)避免剧烈运动。运动锻炼和剧烈的体力活动影响许多项目的检验结果。如常用的丙氨酸氨基转肽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在体力活动增加后就会升高,可达一倍以上,甚至休息一小时后仍可偏高30%。慢跑后血中肌酐(Cr)可增高45%,血尿素氮(BUN)可增高31%。因此要求在体检前2天起要保持常态活动量,不要在剧烈活动后采血样 6)重视药物的影响。药物在体内不仅可以干扰检验测定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还可以改变某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如维生素C可以使AST、胆红质(Bil)、Cr、尿酸(UA)等检测结果偏高;使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脂(TC)等测定结果偏低。再如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类药可使甘油三脂升高等。特别是进行酶学检查、激素测定等,应以停药后进行为佳。药物影响易忽视,个人应注意主动配合医生,这样有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