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INKOOL论坛

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以下资料由珠海市丹俊打印耗材提供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传时间:2008-7-1关键词:专利产品/修理/再造/专利侵权内容提要:专利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使用人可以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进行使用和修理,但不能进行专利产品的再造。在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应当坚持兼顾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原则、物尽其用原则和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我国在制定相关立法时应当首先界定修理与再造的定义,并考虑专利产品的报废程度、维修难度、市场需求等因素。近年来,美、日等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与专利产品维修有关的专利纠纷案件,引起各国知识产权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最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审理的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在我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该案的判决结果,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广大的修理企业的生存问题。专利产品的维修问题,既涉及到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的大小,更涉及到专利权用尽理论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专利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所以,该问题不仅是当前知识产权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为例,结合国外司法实践探讨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这一问题,以便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意见。一、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日本佳能公司生产销售BCI-3e喷墨墨盒,中国境内某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这些墨水用尽的墨盒,将它们重新灌墨制成再生墨盒并出口到日本,RA公司由(即Recycle·Assist公司)销售。2004年4月,佳能公司以RA公司进口、销售的再生墨盒侵犯其JP3278410号日本专利为由提起诉讼。JP3278410号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权利要求1,一个是方法权利要求10。产品权利要求的主要技术特征为要素H与K,要素H为“所述压接部界面的毛管力比第1及第2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管力高”;要素K为“向负压发生构件收纳室填充无论墨盒如何放置整个压接部界面可以保持一定量的液体”。一审法院认为灌墨不属于新的生产,专利权用尽,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佳能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提出上诉。二审高等法院认为,专利权不用尽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利产品寿命终结后再使用它,属于专利权不用尽;第二种是更换或者修理专利产品的本质部分,使它再延续它的生命,这属于专利权不用尽。本案承认墨盒仍然有使用寿命,法院认为本案属于第二种专利权不用尽的类型——“

修理或更换了本质部分”,即再灌墨恢复了要素H和K。二审高等法院同时认为被控侵权物侵犯了方法权利要求。因此,该法院判决RA公司侵犯了佳能的专利权。RA公司不服二审判决,现已上诉至日本最高法院。[1]该案件涉及如下几个问题:修理的含义是什么?修理与专利产品的再造是什么关系?如何判断专利权的用尽范围?二、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权的用尽专利权授予后,专利权人取得了专利产品的制造权。所谓制造,是指专利权人自己

或委托他人生产专利产品的行为,即制造的本质是“新产品的生产”。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消副教授

1

费者可以购买并自由使用。但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专利产品往往会发生损坏。此时,使用人可能会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以便对其重新利用。所谓修理,是指“为维持或恢复机器最初运动(运转)状态而采取的行为”[2]。修理发生的前提是原专利产品不能发挥其功能,在修理中有时需要更换零件,有时则不需要。关于修理的合法性,理论上通常用专利权用尽理论来解释。所谓专利权的用尽,是指专利权人自己制造或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产品(包括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专利产品)被合法地投放市场后,任何人对该产品的销售或使用,不需要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且不构成专利侵权。确立该理论的意义在于促进专利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如果每次专利产品的流通都需要得到专利权人的同意,则专利产品的流通就会受到妨碍。[3]另一方面,当专利产品投放市场时,专利权人通过行使销售权,已可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即使消费者购买专利产品再予以转手,专利权人的利润也不受影响。[4]因此,承认专利权的用尽理论,既无损专利权人的利益,又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保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当然,在适用该理论时,应当注意,专利权用尽的对象应该是合法投放到市场的商品,而不是侵权商品。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消费者可以对专利产品进行正常的使用。那么,使用中的修理是否合法呢?从修理的目的来看,修理是对已损害的专利产品进行维修,以恢复其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修理不等于产品的制造,从本质上讲,修理是产品使用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按照专利权用尽理论,专利产品合法取得后的修理也是正当的。因此,多数国家都在司法实践中承认专利产品修理的正当性。如果使用人以修理为借口而对专利产品的结构进行改造,实现了专利产品的“再造”,则不宜认定该行为的合法性。这是因为,修理的本质在于维持原有产品的寿命,而“再造”的本质在

于生产一个新的专利产品。只有专利权人才享有制造专利产品的权利,如果法律上允许他人随意再造专利产品,则专利权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专利权人也不愿意将产品投放到流通领域,这就与设立专利权用尽制度的初衷相违背。三、国外关于专利产品修理、再造行为的区分标准专利产品的购买人对于专利产品的修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权利要求范围以外部分的修理,这种修理不应作为专利侵权来对待;另一种是权利要求范围内的部分的修理,此时就需要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如果购买人对专利产品的维修不是正常的维修,而是生产了专利产品,则其行为构成专利侵权。但是,要从法律上区分修理与再造的界限是非常困难的。正如美国的一个上诉法院在审判时曾经指出,“试图在这个问题上制定一个规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专利发明数量巨大,情况各异。……修理与再造的认定更多地依据通常意识和理智判断,而不是技术规则和定义。”[5]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有关专利产品修理的案件较少,理论界对该问题讨论不多。下面,笔者以美国和日本的司法实践为例来展开讨论。日本学者吉藤幸朔从修理的内容及修理的程度方面作了分析:(1)如果将专利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分解、清污、再组装,不构成专利部分的新的“生产”,当然不侵犯专利权。(2)将专利部分全部换件,其行为构成专利部分的新的“生产”如无特别情况,,构成专利侵权。(3)换件部分已基本上将专利部分全部换去,其行为构成专利部分的新的“生产”,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构成专利侵权。(4)更换部分未超过专利部分的一半,原则上应解释为未侵犯专利权。(5)如修理的程度处于第(3)种及第(4)种情形之间,则看其行为与哪种情形更

2

为接近以便判断是否侵权。(6)如果在修理时对专利产品进行改造,使产品成为不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物品,则改造不构成侵权。(7)如果改造专利产品但不更换零件,即使改造品属于专利发明的技术范围,由于不是新的“生产”,也不能作为专利侵权对待。(8)改造专利产品且更换零件,改造品属于专利发明的技术范围,则适用关于修理的规则。[6]从以上论述

可以看出,吉藤幸朔教授认为,如果修理不构成产品的再造,则其行为合法。如果修理行为导致了产品的“生产”,则其行为构成专利侵权。在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吉藤幸朔教授主要是从产品修理及更换的程度来判断。这种解释是从量的角度来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不足之处在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抽象,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的要求。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大量涉及修理与再造区分的案件。从案件的审理来看,区分修理与再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更换机器中损坏的部件以恢复机器原有性能的行为属于修理。美国最高法院在1850年审理了Wilson v. Simpson“刨床案”。原告的专利产品是一种刨床,该刨床由不单独受专利保护的部件如齿轮、轴、刀片等部分组成,其中刀片用几个月就不能用了。被告是刨床的使用人,在刀片用钝后,被告从第三人处购买了这种刀片以更换用旧的刀片。原告认为,当刀片报废后,专利产品从物质上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更换一个刀片,就是制造了整个专利产品,构成侵权。美国最高法院认为,“根据本案的证据,这种刨床可以使用几年,而刀片每60天到90天就需要更换一次。在购买者购买刨床时,更换刀片的权利就转移给了顾客,否则,顾客购买这种刨床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认为被告更换刀片的行为违反了法律,或侵犯了原告的专利权。法院指出,”即使一个部件损坏而使整个机器不能使用,并不能说机器“不存在”了,而更换损坏的部件以恢复机器原有的使用性能是法律允许的修理。最后,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是修理,不侵犯原告的专利权。[7]笔者认为,在该案例中,顾客购买了刨床,就取得了对该产品进行使用的权利。当刀片损坏时,被告更换破损的部件,这是为了继续使用刨床而对其进行维修的行为,该行为与重新制造刨床的行为明显不同。因此,被告的行为是修理,不侵犯原告的专利权。后来,在1961年的Aro Manufacturing Co.v.Convertible Top Replacement Co.“帆布车顶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也采取了这一观点。在该案中,权利人享有一项汽车可折叠顶部的组合性专利,由金属支架和纺织物(均为非专利产品)构成。当纺织物破损后,金属支架依然可用,因为有人提供纺织物以供更换。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更换可折叠顶部的纺织物是修理整个顶盖,而不是重新制造;制造和销售可替换的纺织物不构成侵权。[8]2.在修理过程中允许对原产品中不成熟的技术进行改造。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于1997年审理了“打印机墨盒案”(Hewlett-Packard Co.v.Repeat-O-Type Stencil Mfg.Corp.)。在该案中,专利权人惠普公司拥有关于喷墨打印机的专利,主要包括墨盒及墨盒内的部件。惠普公司生产和销售了不可重新灌注的墨盒,并在墨盒上标明“立即扔掉旧的墨盒”。被告购买了惠普公司的新墨盒并将其改造为可重新灌注的墨盒进行销售。惠普公司对被告提起诉讼。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

认为,当惠普公司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销售被专利保护的产品时,买方获得了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的默示许可,但不包括再造专利产品的权利。被告的改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理,因为被专利保护的墨盒没有被破坏或变得有缺陷。被告的改造改善了该专利墨盒的应用性,不是不允许的“再造”,更近似于对不成熟产品的修理。在缺少

3

合同限制的情况下,买方有权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修改,只要不是对已经报废的产品进行再造就可以。因此,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类似修理”,而不是“再造”,不构成对惠普公司专利权的侵犯。[9]3.将已整体报废的产品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的行为构成产品的再造。1882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了Cotton-Tie Co.v.Simmons“棉包捆扎带案”。原告的专利产品棉包捆扎带是一个由金属扣和金属带组成的用于捆扎棉包的带子。顾客购买了这种捆扎带以后,用于捆扎棉包以便于把棉包从种植园运到棉花加工厂。在棉花加工厂,这种带子被分割为若干段。被告将分割后的碎片收集起来,并铆接在一起,再加上原来的金属扣,作为新的棉包捆扎带出售。美国最高法院认为,“不管被告对使用旧金属扣有什么权利,他都不能将金属扣和实质上新造的金属带连接在一起,来制造一个棉包捆扎带。当被告将金属扣连接在用旧带子的碎片铆接在一起而制成的金属带上时,他制造了棉包捆扎带。将带子碎片连接成一体,在通常意义上,不是对带子的修理。带子被顾客在棉花加工厂自愿割开,因为带子已完成了其捆扎棉包

以便于从种植园向加工厂运输的作用。它作为带子被使用的性能已经被自愿地破坏了。”据此,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属于对专利产品的再造而不是修理,因而构成侵权。[10]从以上案件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十分注重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法院会考虑专利产品是否整体报废,修理的经济价值,修理的难度,修理部分占整个专利产品的比例,修理的市场需求等因素。尽管美国法院在各个案件中的分析不同,但将这些判决所确定的因素综合起来,将对我国立法产生重要的参考作用。四、我国相关法律规则制定的立法建议我国以前在司法实践中很少遇到涉及专利产品维修的纠纷,因此对于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行为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最高人民法院曾于2003年10月拟定了一个《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讨论稿),但并未正式公布实施。随着日本佳能公司起诉RA公司案件的发生,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遇到此类案件。为此,我

国理论界和司法界应当未雨绸缪,及时制定有关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的规则。在制定相关法律规则时,笔者认为应当坚持如下原则:1.兼顾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原则。专利产品在使用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损坏,随即发生专利产品的修理行为,消费者之所以享有修理权乃是专利权用尽原则的延伸。在允许消费者修理专利产品的同时,应当防止消费者以此为借口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为此,法律上应当禁止专利产品的再造行为。在制定规则时,应当注意使专利权人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保持平衡。在前文所述的“刨床案”中,美国法院认为使用人更换刀片的行为对专利权人并无损害,因为专利权人已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得了专利费用,所以这种行为属于修理。而在“棉包捆扎带案”中,被告将已经作废的带子又重新加工成新的棉包捆扎带,影响了专利权人产品的销售,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因此被告的行为不是修理行为而是再造。这些判决都较好地处理了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平衡问题,值得我国在立法时予以借鉴。2.物尽其用原则。专利产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如果使用人不经修理就随意扔掉磨损的专利产品,这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财富的浪费,损坏了社会的效益。因此在判断一种行为是修理还是再造时,应当考虑社会的效益,看看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在前述“帆布车顶案”及“打印机墨盒案”中,社会公众有着对专利产品进行维修的迫切要求,更换帆布车顶的行

4

为及改造墨盒的行为都延长了专利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这些行为应当认定为修理为宜。而在“棉包捆扎带案”中,棉包捆扎带经过使用已经接近报废,已无法对其修理,被告是通过再生产行为来利用捆扎带材料,因此该行为属于再造而不是修理。3.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专利产品的保护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多数国家在对专利权人的利益进行保护时都规定了禁止专利权人滥用权利的原则。在前述“打印机墨盒案”中,专利权人销售的墨盒是不可重新灌注的墨盒并且还要求消费者“立即扔掉旧的墨盒”。这实际上是限制消费者对专利产品进行修理,迫使消费者购买其高价产品。由于墨盒的主要部分还能继续使用,因此专利权人的行为既浪费了社会的资源,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在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应当考虑社会公众的消费习惯,不能允许专利权人滥用权利。美国法院在审判时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出发,裁定被告改造再生墨盒的行为是一种修理,就维护了社会公众的正当利益。我国在制定该区分规则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1.准确界定修理的定义。关于修理的定义,《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讨论稿)第27条将其解释为“专利产品的合法使用人为使专利产品能够正常使用而进行的修理、更换零部件等维护性行为”。笔者认为该规定将修理的主体限定在“专利产品的合法使用人”,其范围太窄。从现实生活来看,从事修理的既包括专利产品的使用人,也包括专门的修理单位。因此,修理的定义应当解释为“在专利产品合法出售或让与后为使专利产品正常使用或更好地发挥性能而对该产品进行的维修、更换零部件等维护性行为”。这里,之所以强调“更好地发挥性能”是因为,如果使用人或修理单位对产品进行一些改动以便更好地发挥产品的性能,这一行为也应当视为是

修理。2.准确界定再造的定义。《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讨论稿)第27条规定的再造行为包括“为生产经营目的回收他人使用过的包装物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用于包装自己的产品”。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当外观设计专利产品销售后,他人回收该外观设计产品并用于包装自己产品的行为并不能认定为专利侵权,因为专利权已经用尽。所以,将这种行为认定为“再造”并不妥当。实际上,为生产经营目的回收他人使用过的包装物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用于包装自己的产品的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及消费者的利益,该行为应当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而不是由专利法来规范。所以,该行为不是一种再造行为。笔者认为,再造是指“当专利产品整体报废后,在报废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产品的行为。”再造行为的构成条件有:第一,专利产品已经整体报废,而不是可以通过替换部分零件来维持其功能;第二,利用专利产品的技术特征生产出一个功能、性质与原专利产品相同的新产品。 3.确立合理的参考因素。在区分修理与再造时,法院应当确立合理的参考因素,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应当包括:(1)专利产品的报废程度。如果专利产品整体已报废,则对其进行修理在价值上不合算,针对专利产品的维修行为应当解释为再造为宜。如果专利产品并未整体报废,仅仅是一些零件需要修理或更换,则针对该产品的维修行为应当解释为修理。(2)更换零件的价值占整个专利产品价值的比重。如果更换的零件的价值与整个专利产品的价值几乎相当,如洗衣机仅剩外壳可以用而其它零件都需要更换,则这种维修行为并无经济价值,所以该行为应当

解释为专利产品的再造为宜;如果更换的零件的价值仅占整个专利产品的一

5

定比例,则维修该专利产品对使用人较为有利,该维修行为应当解释为修理。(3)更换零件的寿命与整个专利产品寿命的比较。如果被更换的零件的寿命短,需要经常更换,则更换零件的行为应当解释为一种修理。[11](4)市场对于零件更换的需求。如果市场上有较多的使用者都希望对产品的零件进行更换,则这种更换行为应当解释为“修理”,如“帆布车顶案”和“刨床案”都在判决中采纳了该观点。反之,如果市场上仅有少数使用者希望进行更换,则说明修理无必要,则维修行为应当解释为“再造”行为。例如,在“棉包捆扎带案”中,棉包捆扎带使用后已磨损,多数使用者都会将其扔掉而不是继续利用,而被告将它们又组装成新的棉包捆扎带来出售,因此该行为是一种“再造”(5)更换零件的难度。如果对。专利产品中的某个零件或某些部件的更换非常复杂,需要经过较多的步骤,则该更换解释为“再造”为宜;如果更换比较简单,则解释为修理为宜。(6)参考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如果在对产品进行维修的过程中,维修人全部实施了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则其行为应当解释为“再造”;如果仅实施了个别技术特征,则其行为宜解释为修理,因为专利保护的是整个技术方案而非其中的某个技术特征。应当注意的是,法院在参考上述因素来审理案件时,应当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理而不是仅仅适用某一标准。五、对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再生墨盒案”的分析在作了以上讨论后,我们不妨再回到佳能公司诉RA公司的“再生墨盒案”。根据前文所述的区分修理与再造的参考因素,笔者对再生墨盒案作如下分析:(1)BCI-3e喷墨墨盒的报废程度。日本佳能公司将此类墨盒设计成一次性墨盒,当墨水用完后不允许消费者自行灌墨。实际上,该墨盒的结构保持完好,在填充墨水后还能继续使用,因此该墨盒并未完全报废。所以,佳能公司的行为是滥用其专利权的行为,妨碍了墨盒使用者对专利产品的修理权。就此而言,墨盒使用方或受让人有权对该产品进行修理。从增进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对墨水用完的墨盒重新灌墨,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减少浪费。对此,日本学者田村善之先生指出:“墨盒作为墨水的容器具有再利用的可能性,与作为消耗品的墨水相比耐用期限很长。从环境保护以及节约的角度来看,墨盒的再利用价值也会超过最廉价的墨盒,因此本案中的注入墨水行为不构成新的生产行为,应当属

于专利权用尽范围内的行为。”[12](2)灌墨的难度。中国企业将再生墨盒进行灌墨,所使用的技术非常简单,因此应当解释为修理。(3)市场需求。市场上有众多的使用者不愿忍受佳

能公司滥用专利权的行为,愿意购买再生墨盒,因此对该类墨盒进行修理改造的市场需求很大,因此灌墨并制成再生墨盒的行为宜解释为修理。(4)修理部分占整个墨盒的比重。中国企业所修理的部分只是喷墨墨盒中的很少的一个部分,墨水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整个墨盒,因此,灌墨并制成再生墨盒的行为应当解释为修理。(5)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看,再生墨盒产品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要素H和K,要素H为“所述压接部界面的毛管力比第1及第2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管力高”要素K为;“向负压发生构件收纳室填充无论墨盒如何放置整个压接部界面可以保持一定量的液体”。要素H是最主要的技术特征,要素K是要素H的延伸。在本案中,中国企业仅仅是灌注墨水而未对墨盒中的海绵体进行更换,因此未实施要素H所记载的技术特征,所以这种行为并不是产品的再造,不应该被认定为专利侵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生产再生墨盒的行为应当视为是法律所允许的修理,再生墨盒是一种合法的产品,RA公司进口、销售再生墨盒的行为并不构成间接侵权。

6

综上所述,区分专利产品的修理与再造行为对于识别专利侵权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修理行业的发展非常关键。我国在专利法的修订过程中,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制定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的法律规则。注释:[1]参见超青:《再生墨盒是否构成专利侵权?》《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6月22日。,[2][日]吉藤幸朔:《专利法概论》,宋永林、魏启学译,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09页。[3] Michael Turton,Aleta Mills,The First Sale Doctrine and Parallel Im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Jazz Photo,E.I.P.R.,Vol.26,No.3,2004,pp.148—152.[4]参见[日]布井要太郎:《知识产权法的基础理论》,信山社2004年版,第128页。[5]Goodyear Shoe Machinery Co.v.Jackson,112 F.146.150.[6]参见[日]吉藤幸朔:《专利法概论》,宋永林、魏启学译,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7]Wilson v.Simpson,50US(9How.)109(1850)[8]Aro Mfg.Co.v.Convertible Top Replacement Co.,365U.S.P.Q.354(1961).[9]Hewlett-Packard Co.v.Repeat-O-Type Stencil Mfg.Corp.,123F.3d1445,43USPQ2d1650(Fed.Cir.1997).[10]Cotton-Tie Co.v.Simmons,106 U.S.89(1882).[11]参见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专利文献

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12][日]田村善之:《修理、零部件的更换与专利侵权的判断》,李扬译,载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第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出处:《法学》2006年第12期

7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INKOOL论坛 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以下资料由珠海市丹俊打印耗材提供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0e11772737.html,/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传时间:2008-7-1关键词:专利产品/修理/再造/专利侵权内容提要:专利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使用人可以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进行使用和修理,但不能进行专利产品的再造。在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应当坚持兼顾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原则、物尽其用原则和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我国在制定相关立法时应当首先界定修理与再造的定义,并考虑专利产品的报废程度、维修难度、市场需求等因素。近年来,美、日等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与专利产品维修有关的专利纠纷案件,引起各国知识产权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最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审理的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在我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该案的判决结果,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广大的修理企业的生存问题。专利产品的维修问题,既涉及到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的大小,更涉及到专利权用尽理论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专利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所以,该问题不仅是当前知识产权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为例,结合国外司法实践探讨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这一问题,以便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意见。一、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日本佳能公司生产销售BCI-3e喷墨墨盒,中国境内某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这些墨水用尽的墨盒,将它们重新灌墨制成再生墨盒并出口到日本,RA公司由(即Recycle·Assist公司)销售。2004年4月,佳能公司以RA公司进口、销售的再生墨盒侵犯其JP3278410号日本专利为由提起诉讼。JP3278410号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权利要求1,一个是方法权利要求10。产品权利要求的主要技术特征为要素H与K,要素H为“所述压接部界面的毛管力比第1及第2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管力高”;要素K为“向负压发生构件收纳室填充无论墨盒如何放置整个压接部界面可以保持一定量的液体”。一审法院认为灌墨不属于新的生产,专利权用尽,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佳能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提出上诉。二审高等法院认为,专利权不用尽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利产品寿命终结后再使用它,属于专利权不用尽;第二种是更换或者修理专利产品的本质部分,使它再延续它的生命,这属于专利权不用尽。本案承认墨盒仍然有使用寿命,法院认为本案属于第二种专利权不用尽的类型——“ 修理或更换了本质部分”,即再灌墨恢复了要素H和K。二审高等法院同时认为被控侵权物侵犯了方法权利要求。因此,该法院判决RA公司侵犯了佳能的专利权。RA公司不服二审判决,现已上诉至日本最高法院。[1]该案件涉及如下几个问题:修理的含义是什么?修理与专利产品的再造是什么关系?如何判断专利权的用尽范围?二、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权的用尽专利权授予后,专利权人取得了专利产品的制造权。所谓制造,是指专利权人自己

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标准样本

合同编号:WU-PO-501-49 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标准样本 In Order T 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Each Party, The Cooperative Parties Reach An Agreement Through Common Consultation And Fix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Party,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Restricting All Parties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标准样本 使用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协作的当事人为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经过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把各方所承担的责任固定下来,从而实现制约各方的效果。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范文篇一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受委托方:(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在友好协商,诚实信用的基础上甲方委托乙方生产产品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委托乙方生产的产品(附件一)在本合同期限内,乙方应按合同制订的质量标准及价格执行,委托加工合同中产品规格及含量、质量必须与所提供的相关产品资料一致(配方及成份含量见附件二),否则属于不合格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 颁布日期1984. 03. 12 实施日期1985. 04.01 失效日期 时效性有效 内容分类工业、知识产权法 法规了类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文号 ( 1 9 8 4年3月1 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衣人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1 9 9 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衣人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V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第三章专利的申请 第四章专利申请的审査和批准 第五章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 第六章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第七章专利权的保护 第八章附则 总则 第?章 第?条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发明创造是指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受理和审査专利申请,对符合本法规定的发明创造授予专利权。 第四条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人利益需要保密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五条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 第六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 单位;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全民所有制单位申请的,专利权归该单位持有;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个人申请的,专利权归该单位或者个人所有。 在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企业: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专利权归申请的企业或者个人所有。 专利权的所有人和持有人统称专利权人。 第七条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压制。 第八条两个以上单位协作或者?个单位接受其他单位委托的研究、设计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 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单位;申请被批准后?专利权归申请的单位所有或者持有。 第九条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第十条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 全民所有制单位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必须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 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必须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必须订立书血?合同,经专利局登记和公告后生效。 第十?条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销售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专利权彼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上两款所述用途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专利产品遇到侵权需要打官司有什么技巧_专注鱼网

专利产品遇到侵权需要打官司有什么技巧? 遇到专利产品侵权纠纷的时候,由于涉及到的内容都很专业,同时给专利权人造成的损害也比较大,因此当事人多半都会选择向法院起诉,也就是打专利侵权官司,以这种方式来维权。而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技巧可言,那么打专利侵权官司有什么技巧呢?下面就让专注鱼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侵权的证明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证据的完备极为重要。原告需要证明:被侵权的产品或方法被专利权利要求所覆盖;被告侵权行为属于法定侵权行为。 这方面也有一些反面的例子,由于告错了对象,导致诉讼中的被动。如美国一家知名的日用化工企业,其专利是洗涤液包装瓶的外观设计,被告辩称包装瓶是外购的,而被告销售的是瓶中的洗涤液,不应作为侵权的主体。据此,法院认为被告不存在法定的侵权行为,原告被迫与被告和解。 2、专家意见

在专利诉讼中,北京法院和外地法院对专家意见的依赖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在涉外专利侵权诉讼中,外地法院一般要指定专家鉴定机构,对涉案专利进行比对、鉴别;而北京法院更重视当事人的自述,如果当事人能把技术说清楚,通常不需要专家提供意见,更接近当事人主义。 3、诉前禁令 几乎所有的专利权人都非常关心诉前禁令的问题,因为诉前禁令的效力非常强,几乎所有的专利权人都希望通过诉前禁令的方式使侵权人诉前停止侵权行为。要申请诉前禁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侵权的证据必须是确凿的,清楚的;关于侵权的判定也必须是明显和有说服力的。另外还要有证据证明,如果不采取诉前禁令,会有无法弥补的损失。多数案件难以满足后一条件。 有相当一部分国外权利人,是在起诉之后,申请诉中禁令。对于诉中禁令,各地法院在处理上很不一致。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是不存在诉中禁令的概念的。所以很多法院坚持认为,除了诉前禁令和判决后的永久禁令之外,是不存在诉中禁令这样一个临时措施的。但是也有一些法院认为,诉中禁令可以比照先予执行的方式来执行。但是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先予执行的范围非常有限,针对的是给付、赡养这些特定的情况,法院可以裁定先予执行。但是对侵权案件中的诉中禁令的给予,我们认为是缺乏法律依据的。所以,如果法院不给予诉前禁令,当事人一定要采取必要的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的措施,以便保证将来判决的执行,同时,要尽量配合法院加快案件的审理。目前在中国,专利案件的审理越来越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 墨盒案谈起胡开忠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从再生墨盒案谈起 胡开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8-7-1 关键词: 专利产品/修理/再造/专利侵权 内容提要: 专利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使用人可以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进行使用和修理,但不能进行专利产品的再造。在区分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应当坚持兼顾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原则、物尽其用原则和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我国在制定相关立法时应当首先界定修理与再造的定义,并考虑专利产品的报废程度、维修难度、市场需求等因素。 近年来,美、日等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与专利产品维修有关的专利纠纷案件,引起各国知识产权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最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审理的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在我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该案的判决结果,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广大的修理企业的生存问题。专利产品的维修问题,既涉及到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的大小,更涉及到专利权用尽理论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专利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所以,该问题不仅是当前知识产权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件为例,结合国外司法实践探讨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这一问题,以便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 日本佳能公司生产销售BCI-3e喷墨墨盒,中国境内某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这些墨水用尽的墨盒,将它们重新灌墨制成再生墨盒并出口到日本,由RA 公司(即Recycle·Assist公司)销售。2004年4月,佳能公司以RA公司进口、销售的再生墨盒侵犯其JP3278410号日本专利为由提起诉讼。JP3278410号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有两个:一个是产品权利要求1,一个是方法权利要求10。产品权利要求的主要技术特征为要素H与K,要素H为“所述压接部界面的毛管力比第1及第2 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管力高”;要素K 为“向负压发生构件收纳室填充无论墨盒如何放置整个压接部界面可以保持一定量的液体”。一审法院认为灌墨不属于新的生产,专利权用尽,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佳能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提出上诉。二审高等法院认为,专利权不用尽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利产品寿命终结后再使用它,属于专利权不用尽;第二种是更换或者修理专利产品的本质部分,使它再延续它的生命,这属于专利权不用尽。本案承认墨盒仍然有使用寿命,法院认为本案属于第二种专利权不用尽的类型——“修理或更换了本质部分”,即再灌墨恢复了要素H和K。二审高等法院同时认为被控侵权物侵犯了方法权利要求。因此,该法院

专利产品委托加工合同(完整版)

合同编号:YT-FS-8115-51 专利产品委托加工合同 (完整版) Clarify Each Clause Under The Cooperation Framework, And Formulate It According To The Agreement Reached By The Parties Through Consensus, Which Is Legally Binding On The Partie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专利产品委托加工合同(完整版) 备注:该合同书文本主要阐明合作框架下每个条款,并根据当事人一致协商达成协议,同时也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制定。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专利产品委托加工合同范文一 甲方: 乙方: 第一条:总则 1、双方本着友好合作、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 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2、甲方以本协议为基准,把协议规定的心惠安系 列产品委托给乙方生产,乙方接受此委托, 并保证将合格产品提供给甲方。 第二条:本协议应用范围 1、本协议适用于根据此协议由双方缔结的、以书 面形式确认的,所有具体的委托加工的心惠安系列产 品。 2、所有委托加工的心惠安系列产品,如有不明确、

不详尽之处,将按此协议相关条款执行。 第三条:项目约定 1、甲方委托乙方加工生产之产品为生活用纸心惠安系列产品,乙方保证按甲乙双方确定的委托加工要求进行生产. 2、甲方负责提供委托加工成品的品质检验标准和验收方法,经乙方确认后作为产品的唯一验收标准。 3、乙方保证不向任何第三方公开或透露甲方产品与乙方的关联,保护甲方产品的独立性,且不得将产品任何相关资料透露或转予第三方,亦不可授权第三方代为加工。 4、包装印刷样式由甲方负责提供,由乙方制作。 第四条:包装、运输及交货要求 一、因甲方产品的特殊性,专用包装材料由甲方提供,通用周转包装材料,由乙方提供。乙方最终产品的包装形式,要符合甲方的要求。 二、甲方提供的原材料由乙方来车送至乙方所在地,成品或者待检品由已方送到甲方公司。

三种专利介绍

三种专利介绍 发明 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发明可以是有形产品、例如医疗器械、电子元件;也可以是无形产品,例如药品配方、基因序列、化合物结构式;还可以是各种方法,例如检测方法、制备方法、种植方法;还可以是用途,主要指药品的新适应症。 费用:公司申请9000元/件(政府资助3450元) 个人申请7000元/件(无资助) 实用新型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只保护产品,而且必须是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的有形产品,例如复合层状材料、机械、家用电器等。 费用:公司申请3000元/件(政府资助500元) 个人申请2500元/件(无资助) 外观设计 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外观设计可见于任何工业制造的商品,例如食品、药品、计算机、手机、电视、运动器械、卫浴器材、首饰、钟表、服装鞋帽等等。 费用:公司申请2000元/件(政府资助2000元) 个人申请1500元/件(无资助) 以上费用均包括申请费、赚稿费、代理费、实审费,直到拿证书期间不会产生任何费用

专利所需资料: 1、盖章营业执照复印件2份 2、盖章组织机构代码证2份 3、请求书和资助表盖公章(我公司会提供) 4、技术交底书 发明专利:产品工艺流程图、原理、配方、有益效果等; 实用新型:产品的链接方式,结构图、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等; 外观专利:产品的外观照片图,可移动的产品提供7个面效果图,不可移动的,提供主体显示部分和整体立体图、产品的特性和功能。 5、申请人信息(地址、电话、设计人等

知识产权维权:专利权用尽原则的适用问题

知识产权维权:专利权用尽原则的适用问题 专利权用尽原则是专利产品经专利权人授权被首次销售后,专利权人即丧失对该专利产品进行再销售、使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按照专利权用尽原则,专利产品合法取得后的修理也是正当的。 案情: 邹某是zl*******.2号酒瓶外观设计专利的专利权人。牡丹江酒厂经邹某许可使用zl*******.2号酒瓶外观设计专利生产、销售牡丹江特酿白酒。雪乡酒业公司通过回收废旧的牡丹江特酿白酒酒瓶,包装其生产销售的雪乡情白酒。为此,邹某将雪乡酒业公司诉至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判令雪乡酒业公司停止使用其外观设计专利酒瓶,并赔偿损失。 结果: 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雪乡酒业公司提出的理由不符合专利权用尽情形,构成侵权。判决雪乡酒业公司停止侵权,赔偿邹某经济损失及其因调查、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雪乡酒业公司不服一审判决,仍以原专利权已经用尽为由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回收利用他人享有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产品是否属于权利用尽情形、是否构成侵权没有明确规定。在此情况下,简单作出判决不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本着既要充分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利益,又要使专利产品的社会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做到物尽其用、利益平衡的原则,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牡丹江雪乡酒业公司不再使用涉案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并一次性予以赔偿。 博威时代点评: 专利权用尽原则,是指专利权人自己或者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产品(包括依据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被合法投放市场后,任何人对该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不再需要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或者授权,且不构成侵权。换言之,专利产品经专利权人授权被首次销售后,专利权人即丧失对该专利产品进行再销售、使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按照专利权用尽原则,专利产品合法取得后的修理也是正当的。因为“修理”,旨在“为维持或恢复机器最初运动(运转)状态而采取的行为”,可见修理发生的前提是原专利产品不能发挥其功能,修理的本质在于通过修复、更换零件等方法维持原有产品的寿命或原有功能。多数国家都在司法实践中承认专利产品修理的正当性。但是如果使用人以修理或废物利用为

除氟专利产品介绍

除氟专利产品介绍 国内外主要的除氟方法 1. 活性颗粒氧化铝吸附法,pH=5~6,可冲洗和再生; 2.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3. 电渗析(ED)和反电渗析(EDR); 4. 骨炭(Bone Char)吸附 5. 化学沉淀法(沉淀絮凝法) 前四种方法适合于低浓度含氟废水的处理,适用于中小型水处理系统,不适用于含较高浓度氟化物的工业废水。 化学沉淀法(沉淀絮凝法)除氟介绍 Ca2+、Al3+、Fe3+可与F-反应生成难溶氟化物: 1. 石灰是便宜的原料,因此,除氟常用石灰作为沉淀剂: Ca(OH)2+2F-=CaF2+2OH- 添加阴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可使难溶的CaF2生成更大的矾花并加快澄清速率。 此方法的问题在于:Ca(OH)2溶解性较低(0.07%),因此,要求反应过程中Ca(OH)2试剂过剩,以达到更完全的沉降效果,最大程度除氟。此外,受电荷限制,CaF2的溶解性(Ksp=4×10-11)决定了此方法不能使F-达到完全去除。 2. 采用FeSO4与废水中氟化物反应生成[FeF6]3-聚合物,也不能取得完全 满意的效果。 3. Al3+与F-形成复杂的化合物:根据OH-与F-离子半径相似,Al(OH)3矩 阵分子结构能够吸附F-,因此添加铝离子聚合物或者含铝助凝剂能够达到除氟的目的。但PAC或者PASS+Al试验结果显示除氟效果并不稳定。 公司专利除氟产品介绍 该公司有着20多年成功的水处理工程经验,拥有专利除氟技术并已成功应用于全球多家饮用水及工业含氟废水的除氟处理单元,包括美国、墨西哥、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该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可口可乐公司的罐装可乐生产厂。该专利除氟产品反应时间更短,去除率高于98%。 1. 产品除氟原理介绍: 1) 石灰预处理(必要时) 便宜的石灰浆预处理方法常用于高浓度含氟废水(F->1500 ppm)处理 工艺中,出水F-含量在25~60 ppm左右。处理效果取决于接触时间、反 应条件等。当处理原水F-为80~130 ppm(如轮胎废水)时,可省去此步 骤。 2) 除氟产品处理 出水上清液进行如下处理:

你的专利无法保护你的产品

创新之路充满艰难险阻。有人说,国内司法体系对于专利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因此专利无用。这虽然是现实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笔者在专利维权实践中发现,对于专利保护创新之路造成重大阻碍的,还存在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更严重。 笔者平时遇到专利有关的咨询,最常见到的是两种。一种是要申请专利的时候,企业老板非常兴奋的说,“我们在这个行业耕耘了很多年,这个产品是我们的技术研发团队原创设计的,我要赶紧申请个专利保护起来。”另外一种是,有些企业有很好的创新技术,也获得了针对核心的创新技术的发明专利。当他发现市面上有有大量的模仿该专利技术的产品时,企业希望拿起发明专利维权。大多数的情况是(绝非孤例),笔者分析了发明专利以及涉嫌侵权的产品之后,只能无奈的告诉这家公司的老板,维权没有任何胜算。因为通常你会发现,发明的申请文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权利要求设定的保护范围非常苛刻,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某些参数值精确到某一个特定的数值,无法锁定侵权产品;有的是独立权利要求中划定的技术特征涉及中间过程,根本无法锁定侵权的证据;有些权利要求中限定了一些非必要技术特征,涉嫌侵权产品不能覆盖权利要求,不构成侵权。拿这些专利去维权,必输无疑。有些企业老板不死心,还是进行了起诉。结果往往是一审判定败诉,二审接着败诉。于是有些老板,再谈起专利问题,就会悲愤的哀叹:我的专利保护不了我的产品。

我的专利保护不了我的产品,这对于以技术创新开启创业之路的企业家来说,似乎是在运用专利保护创新之路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我们看表面的话,也许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专利申请文件中存在这样的、那样的缺陷,甚至可以进一步说,是因为专利申请文件在撰写的过程中,处理的不够完善。但是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呢?是因为我们国内的专利代理机构不够专业?不够有责任心?专利申请代理 费用太过低廉?专利代理人无法花费足够的心力在专利申请文件的处 理上?这些都不是根本的原因。套用土豪的话说,这些问题都是多花点钱就能够解决或改善的问题,不算是很大问题。毫不夸张的说,导致“我的专利保护不了我的产品”的 根本性的问题是对于专利保护创新的错误的观念,以及由此错误的观念导致的系统性的错误行为,由系统性的错误行为导致的无可挽回的错误的结果。 我们最需要理清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你的专利保护不了你的产品。也许你会很惊讶,不会吧!怎么可能这样?!那我申请了专利又有何用?但是,这的确是专利权的本质属性。专利法、有关的司法解释、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你的专利可以保护你的产品。专利权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排他权,也就是说你的专利申请被授予专利权之后,你被授予的一项权利是,你有权排除他人非经许可实施你的专利的行为,禁止他人实施你的专利。没有任何一个法律条文或司法解释规定,你被授予了专利权,意味你自己可以实施你自己的专利。因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发明创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出的,专利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对此论文的简单介绍:(论文正文已删除,不能看到正文请谅解)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再制造作为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新事物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法律问题的产生。本文将从专利侵权角度出发,阐释专利产品的再制造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判断专利产品的再制造行为是否构成对原专利权人权利的侵犯,关键点在于对其行为性质的认定,继而产生了“修理”与“再造”之争的问题。按照专利法基本理论,专利权人自己生产的或授权他人生产的专利产品售出之后,购买人有权使用该产品并可以为了使用而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修理,使之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的状态。但是,这种修理并非毫无限制,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在实质上重新制造了一个新产品,就构成法律禁止的“再造”。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然而,基于修理与再造之间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划分。另外,由于专利权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问题就显得更为复杂。要想厘清该问题,必须对作为侵权判定法律基石的专利权用尽原则和默认许可原则进行深入的剖析。鉴于美国在知识产权实务上的丰富经验和重要地位,本文以美国相关判例为基础,探析美国在这一系列问题上的做法和相关理论。同时对比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指出我国相关理论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的差距,以期能够为日后制定完善的专利侵权制度尽到绵薄之力。为此,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问题的理论背景。首先对专利侵权判定的相关理论做了介绍。然后结合专利产品再制造行为的自身特点,指出该侵权问题的关键在于“修理”和“再造”之争,并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二章,通过对美国相关判例的解析,探求美国在区分修理和再造上的标准和实际做法。然后对比我国现有的相关规定,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制定思路。第三章,主要讨论作为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判定深层次理论依据的专利权用尽原则和默认许可原则。首先介绍两理论在不同国家的发展脉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其次通过对美国案例的引用,阐述了在侵权问题中适用专利权用尽原则和默认许可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对专利产品再制造侵权问题的实例分析,引发我国制定比较完善的专利权用尽理论的反思和构想。关键字:专利产品,再制造行为,侵权行为,专利权用尽,默认许可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从再生墨盒案谈起 胡开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上传时间:2008-7-1 浏览次数:493

专利简介范本

专利简介范本 1、项目简介:严格按照如下所举2个范例撰写 2、图片要求:图片清晰,可直观反映项目情况,3-5张图片(电子图片应在300万像素以上并配有图片说明,图片格式为JPG),图片不粘贴在文本中,与文本放于同一文件夹中。 专利名称:植物种子中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时间: 授权时间: 专利号:ZL200510017294.X 专利权人:吉林农业大学 主要发明人:王大为张艳荣 专利简介 1、产品性能:本发明属于植物种子中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方法。将植物种子去除杂质,并适当预处理后进行粗破碎、微波振荡破壁快速干燥、精粉碎制成一定粒度的粉末,将所得粉末进行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采用适当的萃取条件选择性提取、分离及纯化原料中的ω-6多不饱和脂肪酸。本发明产品生产过程中原料被充分利用,无废渣、废汽产生,对环境无污染。产品生理活性高,口感优良。以ω-6多不饱和脂肪酸为原料可生产软胶囊剂型的产品 2、主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本产品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及抑制血栓形成等功效,是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理想的健康食品。 3、主要特点:本发明产品原料天然安全,对人体无任何副作用,

可长期食用,产品制造过程中原料被充分利用,无废渣、废汽产生,对环境无污染。 市场应用前景:本项目可以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副产物玉米胚为原料,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及显著的功效性。整个研究工作的开展均以产品工业化生产为目的,因此,本项目技术成熟、无环境污染、产业化程度高,且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显著,可大幅度提升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效益,适合吉林省乃至我国玉米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本项目具有很好的应用和产业化前景。 专利名称:营养型参地土壤保水剂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申请时间: 授权时间: 专利号:ZL2009100664590 专利权人:吉林农业大学 主要发明人:赵英 专利简介 1、产品性能:根据人参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以及人参的需肥规律,将硅藻土和沸石与人参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混合制成营养型参地土壤保水剂,可以解决人参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不足问题。 2、主要作用:使人参全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80%左右,人参叶面积增加,光合速率高,参根增重快、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都较高。 3、主要特点:可以保持一定的土壤水分,维持人参生命周期中水分代谢的供求平衡。 4、应用效果:使用营养型参地土壤保水剂,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18.8%,结果期增加15.4%,根增重期增加12.6%,人参保苗率增加18.4%,人参产量增加12.0%~21.5%。

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区分

来源:作者:阅读数: 1009 闫文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原载《专利法研究》2004年卷) 按专利法理论,专利权人自己生产的或授权他人生产的专利产品售出后,购买人能够使用该产品并能够为了使用而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维修。但假如在该专利产品报废以后,购买人又在该产品的基础上重新制造一个专利产品,则可能侵犯专利权人的专利权。什么行为是法律同意的修理,什么行为是法律不同意的再造,这是一个既涉及事实又涉及法律的复杂问题。关于因此而引起的纠纷,美国一百多年来有大量的判例。我国的学者、专家对这些判例也进行了一定的介绍。i[1]我国尽管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纠纷,但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司法界的注意。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的《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涉及到了这一问题。ii[2]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笔者将介绍更多的美国判例,并对这些判例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我们制定司法解释和处理有关纠纷有所裨益。 一、美国有关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判例简介 在大量的美国判例中,笔者选择了以下十一个判例。这些判例,有的是曾被反复引用的经典判例,有的是具有“新颖性”的最近几年刚作出的判例。 1、“刨床案”(Wilson v. Simpson)iii[3] 此判例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850年作出的,是美国第一个有名的关于区分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案件。案中的专利产品是一种刨床,该刨床是由不单独受专利爱护的部件如齿轮、轴、刀片等组成。其中刀片使用几个月以后就不能再用了。被告是该专利产品刨床的使用人。在刨床中的刀片用钝以后,被告从第三人处购买了这种刀片更换了用旧的刀片。原告认为,当刀片报废后,专利产品从物质上来讲差不多不存在了。假如更换一个刀片,确实是制造了整个专利产品,构成侵权。美国最高法院认为,“依照本案的证据,这种刨床能够使用几年,而刀片每60天到90天就需要更换一次。在购买者购买刨床时,更换刀片的权利就转移给了顾客,否则,顾客购买这种刨床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认为被告更换刀

最新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金家律师修订 本协议或合同的条款设置建立在特定项目的基础上,仅供参考。实践中,需要根据双方实际的合作方式、项目内容、权利义务等,修改或重新拟定条款。本文为Word格式,可直接使用、编辑或修改 专利产品委托生产合同 委托方(以下称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方(以下称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 甲乙双方均为经过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合法登记注册并有效存续的、从事铝合金经营和加工的企业。 甲方已经获得了产品的专利权人的特别授权,并与专利权人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该合同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了备案,备案号为,专利权人持有的专利证书号为:。 专利权人已经在国家商标局申请了____商标并获得注册。商标持有人与甲方签订了《商标授权使用合同》,授权甲方在该专利产品上使用该商标。 乙方已为甲方实施该专利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生产条件。甲乙双方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在诚实信用、平等自愿、互利共赢基础上,经友好协商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甲方在被授权的许可范围内委托乙方生产该专利产品达成协议,特签订本合同以资双方共同遵守。 一、专利产品的知识产权 1、甲方被专利权人授权对专利产品进行专利实施。 2、甲方被商标持有人授权在该专利产品上使用该商标。 3、专利技术由专利持有人负责改进,改进成果归专利持有人。 4、不经权利人授权,甲乙双方对专利技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密。 二、产品的委托加工流程 1、甲方以订单形式委托乙方对该产品进行加工,订单约定产品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商标包装、质量标准和交货期。 2、乙方负责严格按照甲方订单按期进行产品加工过程,达到双方约定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另附) 3、产成品暂存放在乙方仓库,由乙方负责保管和定期盘库。等甲方条件成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从再生墨盒案谈起().docx

专利产品的修理、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 ——从再生墨盒案谈起 胡开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上传时间 :2008-7-1 关键词 :专利产品/修理/再造/专利侵权 内容提要 : 专利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使用人可以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进行使用和修理,但不能进行专利产品的再造。在区分 修理与再造行为时,应当坚持兼顾专利权人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物尽其用原则和禁止专利权滥用原则。我国在制定相关立法时应当首先 界定修理与再造的定义,并考虑专利产品的报废程度、维修难度、市 场需求等因素。 近年来,美、日等国相继发生了一系列与专利产品维修有关的专利纠纷案件,引起各国知识产权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最近日本知识产 权高等法院审理的佳能公司诉 RA公司案件,在我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该案的判决结果,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广大 的修理企业的生存问题。专利产品的维修问题,既涉及到专利权人的 权利范围的大小,更涉及到专利权用尽理论的适用范围,还涉及到专 利权保护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问题。所以,该问题不仅是当前知识产 权法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基于此,笔者将以日本佳 能公司诉 RA公司案件为例,结合国外司法实践探讨专利产品的修理、 再造与专利侵权的认定这一问题,以便为我国的相关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日本佳能公司诉RA公司案 日本佳能公司生产销售 BCI-3e 喷墨墨盒,中国境内某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收集这些墨水用尽的墨盒,将它们重新灌墨制成再生墨盒并出 口到日本,由 RA公司(即 Recycle ·Assist 公司)销售。 2004 年 4 月,佳能公司以 RA公司进口、销售的再生墨盒侵犯其 JP3278410 号日本专利为由提起诉讼。 JP3278410号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有两个: 一个是产品权利要求 1,一个是方法权利要求 10。产品权利要求的主要 技术特征为要素 H 与 K,要素 H为“所述压接部界面的毛管力比第 1 及 第 2 负压发生构件的毛管力高” ;要素 K 为“向负压发生构件收纳室填 充无论墨盒如何放置整个压接部界面可以保持一定量的液 体”。一审法院认为灌墨不属于新的生产,专利权用尽,权利人不能主 张权利。佳能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日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提出上诉。 二审高等法院认为,专利权不用尽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利产品寿命 终结后再使用它,属于专利权不用尽;第二种是更换或者修理专利产 品的本质部分,使它再延续它的生命,这属于专利权不用尽。

专利产品委托加工合同

委托加工合同 委托方(以下称甲方):**** 公司 加工方(以下称乙方):**** 公司 鉴于: 甲乙双方均为经过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合法登记注册并有效存续的、从事铝合金经营和加工的企业。 甲方已经获得了产品的专利权人的特别授权,并与专利权人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该合同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了备案,备案号为,专利权人持有的专利证书号为:。 专利权人已经在国家商标局申请了“***”商标并获得注册。商标持有人与甲方签订了《商标授权使用合同》,授权甲方在该专利产品上使用该商标。 乙方已为甲方实施该专利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生产条件。 甲乙双方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在诚实信用、平等自愿、互利共赢基础上,经友好协商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甲方在被授权的许可范围内委托乙方生产该专利产品达成协议,特签订本合同以资双方共同遵守。 一、专利产品的知识产权 1、甲方被专利权人授权对专利产品进行专利实施。 2、甲方被商标持有人授权在该专利产品上使用该商标。 3、专利技术由专利持有人负责改进,改进成果归专利持有人。 4、不经权利人授权,甲乙双方对专利技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密。 二、产品的委托加工流程 1、甲方以订单形式委托乙方对该产品进行加工,订单约定产品规格、型号、技术参数、商标包装、质量标准和交货期。 2、乙方负责严格按照甲方订单按期进行产品加工过程,达到双方约定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另附)

3、产成品暂存放在乙方仓库,由乙方负责保管和定期盘库。等甲方条件成熟后成品需存放在甲方指定仓库,由甲方保管。 4、甲方拥有对该专利产品的绝对销售权,乙方不得销售。 三、产品价格和结算方式 1、产品价格:双方约定订单产品的结算单价由该产品所用铝材在上海长江有色金属网在甲方下达订单当日(如遇节假日按照节日前一天)公布价格的“均价”另加该产品的工厂加工价(详见本合同附件:《铝材加工价格表》)为甲方与乙方的结算价格,该价格为含税价格。 2、结算处理:甲方在下单之日付给乙方该单产品总价的 %作为预付货款,乙方提货前1日内需付清剩余货款。 3、甲方需向乙方指定的银行账户进行汇款,或以现金、承兑汇票方式向乙方指定的人员进行结算。 4、乙方向甲方提供有效的增值税票。 四、甲方的义务和权利 1、甲方向乙方提供该产品的生产授权委托手续、技术支持服务、商标标识包装印刷品模板。 2、甲方提供加工产品所需模具,乙方无偿配合模具试验至产品合格。 3、甲方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以传真、电子邮件或书面形式给乙方下达生产订单。明确订单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质量标准、数量、单价、商标、防伪标示、包装样式和供货期限等。 4、甲方可视具体情况对订单进行相应调整,调整计划需在原订单完成日前天向乙方以书面形式提出,调整量不得超过原订单总量的 %。若超过 %,双方另行协商。 5、甲方需按期提货,并在约定期限内付款。 6、货物的出厂运输由甲方自行负担。 7、甲方根据市场需要可对产品进行改善并向乙方下达新品试制要求。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修理、零部件的更换与专利侵权的判断

修理、零部件的更换与专利侵权的判断 一、序言 根据专利权用尽理论,专利权人投放市场的专利产品,他人购入后可以进行自由使用。 但是,购入的专利产品经过使用会发生磨损或者损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对磨损或者损坏的专利产品进行再利用而进行的修缮行为是否构成专利权侵害行为,就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专利权用尽理论的适用范围到底有多大、是否符合专利产品的“生产”的判断、消耗品的更换应不应该归结为非侵害行为、在专利权人表明反对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在物理上存在障碍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换又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相互缠结在一起,各种观点错综复杂,莫衷一是。 本文将结合相关案例的动态对此进行探讨,以图提供一个相互讨论的平台[1].作为出发点,下面将首先探讨和用尽理论相关的问题。 二、和用尽理论的关系 1、专利权用尽理论 根据专利法,专利产品一经转让或者使用,就构成“实施”。但是,如果每次转辗流通都要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专利产品的流通就将受到过度妨碍(应当承认专利权用尽的积极理由)。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权人在将专利产品第一次投放市场的时候,通过对专利发明的市场利用,就拥有了获取利润的机会,因此在这个时候也考虑到产品以后的流通的话,就足以事先确保足够的利润(承认专利权用尽的消极理由)。因而,专利权人或其被许可人在国内制造、销售的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专利权就已经通过使用而消尽,自此之后对专利产品的转辗流通专利权人就不能再行使专利权。这就是所谓的专利权用尽理论[2]. 最高裁判所1997年对关于平行进口的“BBS专利平行进口”一案的判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问题,该案通过判决已经明确了国内用尽理论的妥当性。自此之后,在下级法院的审判中,对专利权人制造销售的专利产品一直存在承认专利权用尽的案例。比如,东京地方裁判所2001年终审判决的“红外线放射球”案、一审判决的“置换プリンIV”案,2004年终审判决的“液体收纳容器”案、大阪高等裁判所2000年终审判决的“药剂分包机用纸管”案;奈良地方裁判所1975年判决的“网户”案。即使在获得物品的生产方法发明专利的情况下,和物品专利一样,对根据专利方法生产的产品的受让人也肯定了用尽理论的适用,比如前述东京地方裁判所2004年终审判决的“液体收纳容器案”[3]. 关于专利权用尽理论的理由,虽然也存在通过默示实施许可来进行说明的观点[4],但是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当专利权人产生了反对的意思表示时不得不肯定有关行为

专利工作情况简介

公司专利工作介绍 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是专注于高档木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专业制造型企业。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郎山南麓,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江山市峡口镇工业区,距黄衢南高速路出口仅200米,交通十分便捷。企业总投资5100万元,资产额达到370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占地面积74亩。现已建成现代化厂房9座40000多平方米,4层办公楼2000平方米,厂区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员工近2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有40多人。企业从2008年2月开始投产,至目前为止已有3条木门生产线,年产木门30多万套,年产值可达亿元。 公司于2008年4月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9年成为江山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木门窗专业委员会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双承诺活动单位”,产品为衢州名牌产品,是江山市木门企业联盟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木门生产企业三十强。 公司从2007年成立伊始,就以科技为企业发展之龙头,分别申请一种立木芯细木工板、木板表面装饰用压花辊工艺门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至目前为止,在江山市科技局专利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已累计申请专利50项(外观专利40项、

实用新型7项、发明专利3项),其中42项专利已获授权(外观专利35项、实用新型7项),8项专利已受理。近二年来实现专利产值10116万元,在江山企业中起到了模范作用。公司被授予“江山市专利示范企业”,公司董事长毛庆德,2010年度被江山市科技局、江山市知识产权局评为“专利工作先进个人”。 在专利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健全,有科学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公司董事长毛庆德为公司科技工作带头人,重点抓公司产品“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工作,倡导提出“品质成就品牌,创新成就未来”经营理念。公司为了在研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运用专利及专利制度的特性和功能,增强本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争取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本单位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专利工作方针、专利战略和具体工作措施。特设立专利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的专利工作。并设立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由专利小组统一管理,用于专利申请、专利奖酬、专利工作事务及专利信息网络建设等费用支出。 公司有年度专利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并将其列入各部门及其领导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是指对专利及专利制度特性和功能的运用状况,包括专利授权量、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