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汪慧倩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李昱

2012年 12月 21 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1.引言 (4)

2.智谋天下 (5)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

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

3.计与争锋 (8)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

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

4.战术风云 (10)

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

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

5.结束语 (12)

6.参考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

1.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如临其境。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

互影响,三国演义中每一场战争的描写,都是以每一次政治斗争为前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军事斗争发生之前必定会发生政治斗争,而军事斗争永远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通过对各个展战役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非常注重谋略,谁能在战略中寻得先机,谁就能在战略中取得主动权,所以说谋略在双方斗争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一些战争之前通常都会进行几次政治外交,其目的是为了促使有利条件向自己一方转化。在三国演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有:官渡之战(第三十回),赤壁之战(第三十回至第五十回),夷陵之战(第八十一直八十四回),这三次战役最具历史代表性,他们影响着整个三国的历史进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个战中所用到的一些智谋与战略

2.智谋天下

古语有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战争胜败的原因,除取决于政治、经济、地理等条件外,还取决于指挥者采取的战略战术。《三国演义》在进行战争描写时,除了对交战双方的实力进行交代外,还用大量笔墨来写双方主帅之间的斗智斗勇。《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写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写战争不着力写武力相斗,而更注重写智谋较量。在洋洋洒洒百万言中,写用智几乎随处可见,

从而使全书增光溢彩,“瑰伟动人”。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司马懿是作为诸葛亮的第一对手出现的。正是因为有了司马懿的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最终使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惨遭失败。最后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实际上是死于跟司马懿的对抗当中的,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军事较量则将三国演义所描绘的战争艺术完美表达。如“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和“上方谷司马受困”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相互斗智。在首回合较量中,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大败蜀军。而在接下来的较量中,司马懿使诈降计反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大败。前两回合,两人互使诈计,各有胜负。第三次较量时,双方费尽心思,使出浑身解数。将整个战争色彩推向高潮。先是司马懿为消耗蜀军粮草而坚守不出。到诸葛亮在察看了上方谷地

形后,想到破敌之计。秘令手下造木牛流马,用来运输粮草。司马懿得知后,派人劫得数匹木牛流马,用来运送己方的粮草不想正中诸葛亮下怀,粮草被蜀军截去。而当司马懿前去救援时,又中伏兵,狼狈而逃,且差点丢了性命。此后司马懿变的更加小心翼翼,只与蜀军对峙而不出战。在此情况下,诸葛亮又生一计,先是故意让魏军多次劫得蜀军粮草,使魏军上下麻痹轻敌,接着又派人散布他不在祁山的消息。司马懿大喜,一面派人攻打祁山大营,一面领兵去上方谷“烧其粮草”,结果自己险些命丧上方谷,不但没攻得蜀军祁山大营,反而丢了自己的渭南大营,并且“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这些都生动反映了双方在战争中的斗志斗勇,足智多谋。司马懿采取的战略决策是:战略上防守,战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后会赢,所以从不担心在战争过程当中一次又一次地输。司马懿不停地在和诸葛亮“磨”,你来硬的我就来软的,你进攻我就守,你撤退我就追,反正我粘着你。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牛皮糖”战术:打不赢也打不垮,你急我不急,粘你没商量。所以,“六出祁山”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在这个僵持阶段里,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屡战屡败,但又屡败屡战。司马懿总是不会败到一败涂地,总是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继续跟诸葛亮抗争,打持久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他们的智谋。

2.2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赤壁之战”是小说精彩部分之一。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故事,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有关篇章记载的史料着意剪裁,组织润色而综合写成的。作者匠心独运,设计精巧。主要写了魏、蜀、吴三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赤壁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大战之前,三方却先进行了一场奇智异谋的较量,它启示人们:智术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一、诸葛亮“隆中奇策、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便挥师南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刘备兵败当阳,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建议刘备开始实践其战略大计:联吴抗曹(见42回)。“联吴抗曹”’的目的是促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诸葛亮在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的图兴汉室的根本大计.早在隆中时,他就向刘备分析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

可图中原也。”(38回)刘备只有取代庸弱的刘表、刘璋,据荆、益二州,先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才有可能图兴汉室。这也被后人誉为“千古奇策”。众所周知它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劣敌优”的经典战例。赤壁战争之前,已在北方的军阀混战中,破陶谦,平张绣,擒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击乌桓,纵横天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接着又乘势挥师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荆州不战而降,刘备节节败退。当曹操以八十三万大军逼近长江、挥师江南的时候,与其对抗的孙刘联军仅有五万人马,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这场战役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以智取胜。因为这次战役虽然用了八回的篇幅铺写,但真正的战场厮杀却只有一回,其他几回都是人物间计谋智慧的比拼。

二、周瑜黄盖“苦肉诈降、东风助火”的战术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于是周黄二人便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好戏。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最后巧借东风,黄盖诈降,深入曹营,曹军战船一时俱燃,因各船已被铁锁连在一起,所以水寨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地延及北岸的曹军大营。危急中,曹操在张辽等十数人护卫下,狼狈换船逃奔北岸。孙刘的各路大军乘胜同时并进,曹军被火焚水溺、着枪中箭而死的不可胜数,曹操本人也落荒而逃。周瑜、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至此取得重大成果,它是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重要计谋之一。

3.计与争锋

战争不但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战役谋略的比拼。我国古代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三国演义》中,无论是其描写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各种人际关系,都大量运用了各种计谋。正所谓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前人从战争中总结出了各种谋略形成了三十六计,而读《三国演义》能使人增长智慧,就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日本的商业界把《三国演义》列为必读书类,将其中的战争谋略运用到商界中而大获收益。所以说用心去读三国演义,便可收获其中的一些计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此处得可知有心者可以好好利用其中的一些计谋来助于自己。而我们在三国中可以看到那些谋士无论是在外交斗争、政治斗争还是在军事斗争中都采用了一些小小的计谋来帮助自己解决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能够帮助自己在战场上由败转胜。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其中就以“反间计”来举例子,通过查找资料可得知它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一是当敌方某个将领对本方构成威胁时,故意捏造他为我所用的假证据,以离间对方领导层内部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敌方高层最终舍弃这个将领,为我方拔去“眼中钉”。孙子说,“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唐人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三国演义中反间计被使用多数,例如:周瑜假书赚蒋干(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是江东孙氏集团中一个足智多谋的将领。他用反间之计,一举除掉了曹操手下两个得力的水军将领。即使曹操这个足智多谋的人才也有所准备,但是通过周瑜的一番用计,他们也无从知道,蒋干当初是周瑜的“青梅竹马”矫情颇厚,现在他成为了曹操的帐下幕宾,这次他主动请命无非就是祥和;周瑜心中有数就有意封住蒋干的嘴,声称:”老同学见面,但须朋友之情,不言军旅之事,又言者便当即斩首。”我们知道这其中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周瑜便让自己的干将夸赞他,让他无法说出由来,周瑜故装作大醉,倒床就鼾声如雷,而将干没有完成任务,便无法入睡,便偷看了周瑜原先放置好的投降书,这时蒋干就把投降书偷取给了曹操看,曹操还不知缘由就将自

己的两名干将(蔡琩、张允)给杀了。不知是该说蒋干笨还是曹操蠢,也许是周瑜精。在这一回合,周瑜的确是干了一个漂亮仗,既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出尽了风头。当然也不否认,在这一回里,从开头到结尾,周瑜一直想算计诸葛亮,而到麋竺见刘备,也是含着一股乐气。就像周瑜说的那样: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至杀之,突为国家除一后患。可见他的心肠狠毒。回过以来看蒋干,是该说他自以认为是呢?不说也是,他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只会耍些小聪明,以为能满天过海。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结果是一事无成。而曹操呢,也许会说他是奸雄,明知犯错却死不承认,乃调众将众日:“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当然不说也明白,大家心知肚明,他只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就把这事推得一干二净了。真的是应了他那自经典名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后人为此事而嗟叹。

3. 2 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来造成敌人错误判断,常能达到排难解危之目的。“空城计”中所含的这种谋略思想,古人不仅用于守城,也用于敌众我寡的遭遇战。作为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用实力战胜敌人,而是透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惊退敌兵。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主要写了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打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只有一些文官,五千兵中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吓得司马懿军队后退四十里。文章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知己知彼、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可以成功巧在两个方面:一、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生性多疑,此番见到空城心下已经不敢冒进。他自己本身性格。诸葛亮一生以谨慎著称,从不做无把握之事。而此时兵临城下,而他又在城墙上谈笑自如,不慌不忙,不合常理。若换经常冒险的人用此计就不一定成功了。空城计妙就妙在他们二人都了解对方,而诸葛亮又棋高一着,利用了这种了解,摆了这个空城计。二、诸葛亮以身试险,为了把戏演得更加逼真,诸葛亮还亲自上场担任这场戏的主角。他“披鹤

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一副悠然自得的轻松神情。而这恰恰需要勇气与谋略。司马懿初闻“笑而不信”,既见则疑惑不解,而后便令退兵。所以说斗争不只是光靠自己的兵力有多雄厚,也不是光靠了解自己的兵员,而是在了解自己的情况狂之下更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和他们的特点,这就是取胜之道。

4.战术风云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演义了大大小小四十多场战役,各个战役的作战战术是不一样的,他们必须有着天时地利的机会,那么其中的地理环境就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不看别的战役就看看里面几个让我们熟悉的战役: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这二大战役发生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那么决定交战双方的胜负分别所采取的战术也就不同,特别是实力弱小的一方,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战术,那么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过去是如此,如今也是一样的。

4.1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这值得我们深思啊!曹操除了能够善用人才之外,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精妙的战略部署以最终取得胜利。学了地理我们知道它发生在今天的河南、山东境内,这一带地势开阔,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凭借的隘口,官渡在黄河边上,是许都的大门,失去官渡,曹操将会一溃千里,因此,在曹操打算放弃官渡时,荀彧力主“扼其喉而使不能进”,守时待变。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四月,曹操决定率兵救刘延。他采纳

谋士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曹操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操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曹操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袁绍下令退军阳武。后又得许攸透露袁绍机密,火烧袁绍乌巢囤粮之地,失去粮草,袁绍几十万大军不战而溃,曹操遂取得决战的胜利,奠定北方霸主地位,

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与官渡之战有许多类似之处的彝陵之战,同样处于至弱一方的东吴陆逊,却采取了与曹操截然不同的战术。彝陵之战中,双方交战的地点在今天的重庆、湖北交界处的长江上,据有猇亭、彝陵、马鞍山等关隘,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所,因此,陆逊要“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彝陵之战从章武元年秋八月至章武二年夏,历时近两年,东吴军队并没有出现当初曹军的“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现象,反而是刘备“心中焦躁”,“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陆逊等的就是这一刻,诸葛孔明的话音未落,七百里蜀营已是烈焰熊熊了。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等等两次战役最后弱方由败转赢的例子,他们的取胜之道就是利用了当地的地理环境采取了不同的战术,所以说战争不光是靠军事实力也要靠智慧和用计谋略。

5.结束语

总之,《三国演义》的战争特色描写不仅给我们读者描绘了一幅又

一幅惊心动魄、多姿多彩的画面,而且还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文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战役的描写以及一些谋士的用计之策都大大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也正因为这样大大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给广大读者以巨大的艺术享受。《三国演义》中的战役大大小小正如先前调查所知有四十多次,而我以上仅对战争与智谋、用计、战术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虽然分析的不是足够全面,但是所选战争皆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战役,正因它们妇孺皆知,深刻体现了《三国演义》中的战争艺术经典,也更有代表性,所以选取上述战役分析,不碍我们管中窥豹,以小见大。

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让我明白要想写完一篇值得肯定的论文,就必须时常地与人交流、查阅资料和不懂得地方就得询问为什么。比如我在写关于战争的时候,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也不知道怎么取小标题的时候,我就打电话问了老师和朋友进行了讨论。再如,我还经常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查证找据,综合分析,在这过程中我自己也如沐春风,再一次在我们国家深远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陶醉而有所得,我想我给大家分析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战争艺术的范例,而是一段历史,一段值得我们去回顾并骄傲的历史;一段文化,一段值得你我记忆并传承的文化……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三国志》陈寿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著

《品三国》易中天著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 《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三国演义》战争艺术分析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题目(中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汪慧倩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李昱 2012年 12月 21 日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浅析《三国演义》之战争艺术特色》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是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独自承担。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汪慧倩 2012 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1.引言 (4) 2.智谋天下 (5) 2.1 懿亮之争,斗智斗勇 (5) 2.2 赤壁之战,彰谋显略 (6) 3.计与争锋 (8) 3.1外交斗争—无间道之反间计 (8) 3.2军事斗争—心理战之空城计 (9) 4.战术风云 (10) 4.1 后发制人—官渡之战,声东击西,以少胜多 (10) 4.2地利之战—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以弱胜强 (11) 5.结束语 (12) 6.参考文献 (12)

论三国演义战争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小说对战争的描写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它大小共计四十多场,场场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它能让读者充分领略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深刻感受变幻莫测、星移斗转的战场风云,获得酣畅淋漓的精神愉悦。它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在这些战局中作者突出了智慧的力量,把握了战争的焦点,洞悉了战争的变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历史战争智慧深刻 1.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写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小说。它是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当时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其生动,凌厉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国历史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历史文化都极具时代特色,三国演义中一共描绘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小到军阀混战,大到王朝覆灭,作者罗贯中以战争为轴,将乱世三国70余年的历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三国演义中对战争的描写更是让读者刻骨铭心。如临其境。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六个词:丰富、深刻、生动。所谓丰富,是指他描绘出了三国战争的多姿多彩,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制弱、或先胜后败、或败中取胜等等每场战争都各具特点。所谓深刻,是指通过艺术描写,反应了三国的战争艺术,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等等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所谓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战争其实就是各个人物之间在军事政治上的分歧,战争的爆发必定会牵涉军事与政治,二者合二为一,相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三国演义》是人们最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不单是中国人,连我们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好多人都能够说出里面的一些精彩章节,特别是里面各种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描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如果要问大家《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都有哪些,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今天,我斗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聪明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的智呈妖邪。诸葛亮可以说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的智慧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凡人的境界,到了今天,在华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他所干的事却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所能干成的,说大点根本就不是凡人所能干成的,他的智慧中总透着那么一丝邪性,像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哪一样不是在提着脑袋干的,我们一般的人不用说干成一两件了,甚至连敢想一两件都不敢想。因此,鲁迅先生说他的智已经近妖了,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他的智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得有些邪性的人大有人在,平时做事还是收敛一些好,那些聪明人只能作为大都数人奋斗的目标而已,没事的时候,激励一下自己的上进心也就罢了,千万不要照着去学,如果按照他们的风格去行事,总想着自己的奇才可以舌战群儒,到头来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自讨苦吃的下场,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最终成了众人的笑料。 曹操的智呈豺狼;在三国的名人中,曹操的奸诈狠毒那可是出了名的,狼性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因泄愤屠城、因疑心杀朋友一家、因一句话杀谋士杨修等等一系列的做法想想都让人后怕,然而他却从一个太监的养孙——一个小混混起家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如果细想一下曹操所杀的人,他们要么是他的敌人,要么是他潜在的敌人,对付这两类人曹操从来都是不会手软的,他那样做无非是为了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罢了,像他梦中杀人不就是为了获得睡觉的安全嘛!但是对于为自己打天下或投奔自己的人,他的做法绝对不会是这样,例如对关羽的容忍就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学习的就是对待敌人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毫不留情。把对自己的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要尽可能地予以清除,从而使自己前进的道路尽量畅通。这也是东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教训,时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司马懿的智呈田鼠;司马懿的胆怯在三国名人中可以称得上一个之最了,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司马懿窝窝囊囊一辈子,他对曹家示弱,对满朝文武示弱,特别是对诸葛亮示弱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家送来的女人衣服都穿!但是谁能想到三国最终会统一在司马家的门下。到头来才发现司马懿才是三国中最高明的人。他像一只田鼠一样当别人耀武扬威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积蓄着力量。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一举发威,置对手于死地······司马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付强大的敌人,示弱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对手众多的纷乱环境中,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先让众多的对手去争,去消耗各自的实力。等到最后,当他们弄得几派俱伤时自己好轻装上阵,毫不费力地一起收拾。这一点可是连最聪明的诸葛亮也没有弄明白呀。他一生和周瑜斗,和曹操斗,和孟获斗,和司马懿斗······到头来落得个心力憔悴,死不瞑目,其实想想都是自找的。出头的椽子先烂嘛! 刘备的智呈傻子。表面上看起来,刘备可以说是三国名人中最傻的一位了,他降低自己皇叔的身份三番五次去拜见还是村夫的诸葛亮,为了一个大将赵云想摔死自己的儿子等等一系列的举动真让人瞧不起他,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时竟然告诉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自己当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傻到家了吗?然而正是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最傻的人物却得到了当时那么多各阶层精英的拥护,从社会最底层一个贩席的小商贩当上了一国之君。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仔细分析他的做法会发现内藏玄机,因为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

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简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战争描写等方面谈谈其艺术成就。 一:情节组织: 《三国演义》的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变化。整部小说围绕着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封建政权的中心,一会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一会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喜庆、吊丧;有火攻、有水淹。真是变化多端,扣人心弦。同是写火攻,周瑜的赤壁之火和陆逊的火攻各异。赤壁之火是较长时期的不断用计,反复较量后在江上所放。陆逊的火攻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对方的轻敌大意在陆地所烧。“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中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是相雷同的。情节如此富于变化,既符合三国时期各种斗争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又使作品的描写避免千篇一律,显示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二: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非常出色,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求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赵云就是在单骑救主、保护刘备入吴娶亲、截江夺阿斗、谏阻伐吴兵等故事的反复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主要性格特点。另外,小说还通过典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诸葛亮在忠贞之外,还有智慧卓绝、谦虚、谨慎、精细等特点。曹操除了奸诈这一性格的主要方面外,还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果敢机警的一面。不仅如此,小说还写出了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其他性格特点的矛盾。作者对重要人物总是有褒有贬,褒贬结合。刘备虽然被写成“圣君”的形象,但作品对他不顾大局,一意孤行地报关羽之仇而伐吴,是批判态度的。对关羽固然“特多好语”,但也揭示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张飞虽然勇猛粗豪,但也写了他莽撞急躁的特点。正由于此,《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既鲜明生动,又真实丰满。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赵学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其中更以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描写中体现出谋略的应用。 关键词:军事思想谋略的应用战争描写

浅谈《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善于描写战争,提供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这本书在描写军事战争的同时,也不失文采。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如下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性。 一、《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 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b5E2RGbCAP 一( 《三国演义》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 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 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 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 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p1EanqFDPw 1( 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 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DXDiTa9E3d 2( 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 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RTCrpUDGiT 3( 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 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 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 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5PCzVD7HxA 5( 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 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 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jLBHrnAILg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语录 [1000字]

《三国演义》十大经典语录 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奸雄的写照:曹操误杀吕伯奢全家,被陈宫责问,曹操非但面无愧色,反而颇为自得,大言不惭,多疑、自私,而又奸诈的性格暴露无遗。) 2、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荀彧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是一句“若不早图”泄露了天机,既然为勤王兴兵,何惧“人将先我”。) 3、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有眼力,看出了刘备的抱负和能力;但竟然纵敌,堪比鸿门宴上项羽放跑刘邦。问题是,项羽是妇人之仁,曹操可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一定不是曹操一时疏忽,而是刘备太能装了。由此看来刘备的忍术,远超过他的高祖刘邦。) 4、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刘备英雄末路,感慨岁月蹉跎,壮志未酬。) 5、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孩子,笼络人心。长板坡前,赵云百万军中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却把阿斗扔在地上,假装关心赵云。赵云和在场的将士感动得一塌糊涂,无不感到得遇明主,发誓誓死效忠。“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是刘备的观点,刘备能与曹操、孙权抗衡,凭的就是这一手。) 6、大丈夫只患名誉不立,何患无妻。(赵云拒婚,豪气冲天。虽然稍显不近人情,不过与吕布贪恋女色相比,那境界可是高多了。) 7、既生瑜,何生亮。(周瑜不服,所以气死;司马懿服了,结果诸葛亮累死。人与人,是有差距的;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愧为曹操的子孙。不昏,能看透司马昭的野心;不畏,敢率领几十人去讨伐司马昭。虽然卤莽无谋,以卵击石,不过比汉献帝是强多了。魏国没有亡在曹髦手里,应当是上天对他的勇敢的奖励。) 9、此间乐,不思蜀也。(后主刘禅投降后的保命之计。虽然留下了“没有心肝”、“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但是的确让刘禅得以安享晚年,混了个善终。仔细想一下,亡国都亡了,投降也投了,千古骂名是一定的了,还真不如窝囊到底,保住性命重要。刘邦、刘备面对项羽、曹操的时候,也是这么装孙子的,刘禅不愧为他们的子孙。) 10、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投降后,被带到晋国,晋国皇帝司马炎让他坐下。并客气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已。”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孙皓倒驴不倒架、肉烂嘴不烂,竟敢这么猖狂。孙皓以暴君闻名,性格刚烈,估计是投降以后后悔了,想找死。司马炎没有计较这厮的无礼,真是够宽宏大量的了。)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一个各方势力军阀割据、战争频发的换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宏大而残酷的战争史。而《三国演义》就是以这个历史时期为题材的,描写整个三国的形成和三国最终统一归晋的伟大历史小说。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战争的历史性再现,因而战争描写成了小说的主基调,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一、在描写战争的进程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在描写战争时,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在紧张激烈的战争中展现各色人物的性格和神态,成功的塑造出各种各样形神兼备穷形尽相的人物形象。 小说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例如在赤壁大战中,在紧张激烈的环境下,曹操却横槊赋诗歌以咏志,霸气十足;赤壁惨败后他竟“三次大笑”。他在一场惨烈的杀戮中败下阵来仓皇而逃,却仍笑说:“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诸葛、周瑜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种败军之将反过来讥笑对手无能的反常行为,表现了曹操这一人物的独特性格:虽处劣势逆境仍雄心勃勃,不坠青云之志。再如在讨伐陶谦的战斗中,曹操为泄其父被杀之怒气,下令攻破城池后,将城中百姓全部屠戮,甚至还发掘坟墓,暴露了曹操的极尽凶残的一面。在西凉与马超的大战中,曹操为了逃命脱袍割须;在被追赶落马后,巧妙的绕树而行。虽然出足了洋相,但是他在危急之中仍然沉着应对,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与临危不惧。在当阳之战中,当曹操在观阵中,看到赵云力杀群雄毫无畏惧,赞叹道“真虎将也!”并说“吾当生致之”。命令众将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一句赞叹,一个命令,把曹操重才爱将的形象成功地刻画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的刻画,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跃然纸上。 优秀的小说往往能够以寥寥数笔写出多层次的事件与人物。当阳之战,不但写出了曹操的形象与气质,更成功的塑造了张飞这个人物形象。当他听说赵云去投奔曹操时,他勃然大怒,草率地认为赵云定是贪图富贵背信弃义。但当看到赵云向他求救时,又义无反顾地让赵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三国演塑义》的思想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而展开的。它对刘备、诸葛亮等的歌颂和对曹操等人谴责,表达了作者在“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衣下,蕴含的崇尚“忠”“义” ,主张用“主道”“仁政”治理天下的政治思想以及这种思想未能完全得以实现的悲哀。作为一部直接描写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间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用艺术手段展示的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首先,《三国演义》虽然在创作很大程度地依据了有关三国的历史文献,但却能不受史实的限制,根据表现人物和设计情节的需要,发挥想象加以艺术虚构,从而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得到了有机的统一。其次,《三国演义》刻划人物,选取许多典型的事件,将人物置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他们的言行来展示性格,并注意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艺术手段来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再次,小说采用了多头绪,多层次的网状结构形成,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写得条理清楚,主次分别,有声有色。此外,《三国演义》在吸引史传语言高度成就的基础上又适当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叙述描写,简洁明快,雅俗共赏。 《水浒传》的思想意义: 《水浒传》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从封建社会中诞生出来的一部反抗封建统治的小说巨著,这不啻是中国古代文坛中的一个奇迹。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由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各自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星星之火,最终发展为潦原之势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失败的悲惨结局,客观上总结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鼓荡于作品之中的反抗精神,给历代读者以极大鼓舞,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首先,《水浒传》最被人称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成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一方面将想象中的英雄所应具有的勇和力、传奇式的本领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又精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性格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英雄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实可亲。(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既以高度夸张的情节来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汉的豪气,使读者产生对英雄的仰慕;同时又以逼真的细节刻画,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本身的行动以及人物间的映衬。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使读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实可信。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也富有特色,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杰出的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创造地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以来“说话”的语言艺术,在运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锤炼,使语言具有了非常准确、生动、通俗而又洗炼的特色。最后,《水浒传》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是以单线发展的方式来构架情节的。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 《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故事,充分赞扬了反抗传统秩序、坚决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的伟大理想和信心;并以神魔世界观照现实人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讽刺。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 (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 (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

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

三国演义之十大倒霉人物

三国演义之十大倒霉人物第一名吕伯奢 吕伯奢,司州成皋[今河南荥阳]人,三国中对他介绍很少就提到是曹操故人。我对这个人物的关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吕伯奢是整个《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单姓双名的人物;二是他在这本书前期对刻画曹操人物性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演义》中写到“孟德”献刀失败以后曹操逃到中牟县,后被陈宫释放并追随,当走到成皋曹操想起了这位故交并在吕伯奢家暂住一晚,半夜里曹操听到后院有人磨刀;随起疑心,认为吕伯奢要害他,便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屠杀,结果完全是一场误会,原来是吕伯奢的家人在杀猪招待曹操,事已至此走为上策。当曹操走到半路撞见吕伯奢打酒归来,随将吕伯奢一并杀死,并引出一段话,“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灭门一案从《魏书》、《世语》、《孙盛杂记》及《三国演义》各自表述来看,各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尤其是曹操因猜忌而杀人全家的说法,也非常不合情理。我们就从《三国演义》的表述来看吕伯奢及其家人确实死的是不明不白,为了照顾故人来访好酒好菜的招呼,结果却是引狼入室糊里糊涂的就丢了性命,可谓是倒霉之极! 三国演义之十大倒霉人物第二名王垕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余,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王垕本是曹操军中一个监管粮草的小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曹操的“借头”便不会有这场战役的胜利。但事实只有曹操一人知道,临死之前还要遭受那么多人的唾弃,实属冤屈啊! 三国演义之十大倒霉人物第三名王朗 王朗字景兴。生于公元152年,卒于公元228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人。以通经典被任命为郎中,历任菑丘长,会稽太守,谏议大夫,魏郡太守,御史大夫,最后死在司徒(相当与宰相)任上。谥号“成侯”。有一子名王肃,乃三国曹魏的一代经学家。 “武乡侯骂死王朗”事情发生在诸葛亮首伐中原的途中,时王朗时年已七十六岁已是汉朝老臣,听说蜀国大举进犯,想显示一下威风主动请战,带着副将郭淮来应战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对策就用了区区三段话就把这位司徒大人吗死于马下!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色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每次战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全书最突出的是关于三大战役的描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大的战役,都影响到三国时期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又在全书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者是很用心地写出来的,所以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三次大的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都是强弱转化,弱者战胜了强者。但作者写来却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显得丰富多彩。这是因为作者具体地写出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不同的特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次战争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写出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真实描写中,判断出谁胜谁负,而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负的原因。 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描写得最为精彩的。这实际上写的是在一场重大的军事斗争之前的一场外交斗争。作者以精彩的笔墨,生动地写出这场尖锐复杂、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表现了《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描写战争时眼界很开阔,不是只看到具体的战役本身,而是对战争的进程和全局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说明《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的深刻性,其中所揭示的内容,与以科学总结战争客观规律著名的《孙子兵法》是完全相符的。如: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以已之长,攻敌之短;骄兵必败等等。这些,即使在今天进行战争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对我们处理其他事务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国演义》对战争的描写,有时从大处着墨,如大将军勒马横刀,收“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效;有时从小处下笔,收“低眉信手续续弹”之功。两种手法往往互相补充。例如(《三国演义》第46回),“用奇谍孔明借箭”一回,就写得忙中有闲,动中有静。孔明与鲁肃坐在扎满草人的船中,向曹军水寨开去。鲁肃惊问:“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却谈笑自若。作者又别具匠心,引了前人一篇《大雾垂江赋》,给异常紧张的气氛增添了无尽的诗情画意。一面是“只顾酌酒取乐”,一面是鼓声震天,箭如雨发。结果是诸葛亮空赚了曹军十万余支箭。既损了曹军军备,又破了周瑜加害之心。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忽而低沉、忽而昂扬;忽而紧迫、忽而松散。戏剧性的情节给人以高度的美感。 总之,《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余次战争,这些战争写得千变万化,各俱特色,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有声有色。《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接的速决战,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这些战争,有的以强制弱,有的以弱胜强,有的先胜后败,有的转败为胜,有的刀枪相向,有的出奇制胜。整个战争描写风云变幻,曲折跌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