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中药药动学——血药浓度法在方剂配伍合理性研究中的应用

费金钰赵泽宇

中药药动学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

单味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量-时效关系,

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学科

中药血药浓度法

与化学药物的药动学研究原理方法相似,通过测定中药及复方中一个或几个已知成分在体液中的浓度,使用相关软件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拟合药-时曲线,确定药动学模型,以此来反映中药及复方中成分的体内行为与规律的方法

方剂

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而拟定的治疗处方

方剂组方配伍合理性的研究是关键问题

方剂配伍合理性的研究集中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体外:方剂的煎制过程可能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复杂的成分变化

体内:组方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转运环节也会因为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

仅在体外寻求配伍导致的化学物质结构与量的变化难以深入阐明方剂配伍的原理和合理性

血药浓度法:提供科学客观的药动学参数,揭示配伍的合理性,为方剂配伍的优化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吸收速率 血药浓度法 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 问题与展望

消除速率

01

配伍对吸收速率的影响

一些中药制剂需发挥急救作用,客观要求其有效成分短时间内吸收入血从而发挥疗效如用于治疗心绞痛的复方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片

药动学

生物利用度

丹参三种活性物质:丹酚酸A(SAA)

丹酚酸B(SAB)

迷迭香酸A(RA)

i.v. 丹参提取物

ig.

丹参提取物

ig.

丹参提取物&冰片5, 10, 20, 30, 45, 60, 90, 120, 180,240, 300,360 分钟后

眼球取血

HPLC测定血药浓度

小鼠

迷迭香酸A(RA) 丹酚酸B(SAB) 丹酚酸A(SAA)

?双峰:肝肠循环;多位点吸收

?与冰片配伍后,迷迭香酸和丹酚酸A的达峰浓度增加,丹酚酸B 的第一个达峰时间由原来的 30 min 缩短到 5 min,吸收速率明显加快,并且使得丹酚酸 A、B 的 AUC、t1/2 和 MRT 增加

?可能机制:冰片抑制了 CYP3A 酶的代谢;抑制了 P-糖蛋白的外排

?药动学参数的改变充分说明,在治疗心绞痛方面,丹参与冰片配伍合理,使得复方制剂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疗效

02

配伍对吸收程度的影响

配伍对吸收程度的影响

方剂配伍后使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增加为常见现象,臣药、使药与君药之间体内和体外的相互作用,增加了君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程度,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使组方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君药:芍药臣药:甘草

芍药苷甘草次酸

芍药苷

SD大鼠

0, 5,10, 20, 30, 60, 90, 180, 240,

360 和480分钟

取血

HPLC测定血药浓度

甘草次酸

芍药甘草汤

芍药苷 ?与单味药相比,给予芍药甘草汤后大鼠血浆中芍药苷达峰浓度升高2倍,AUC 增加4倍

?甘草次酸的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增加2倍

?同时两成分均出现半衰期缩短现象

?臣药甘草促进了君药芍药中芍药苷的吸收,提高了其体内浓度

?君药芍药加快了臣药甘草中甘草次酸在体内出现的时间,并增加了其体内的数量

甘草次酸

03

配伍对消除的影响

配伍对消除速率的影响

?消除速率加快:方剂减毒?消除速率减慢:延长药效

消除速率加快

小柴胡汤黄芩根提取液

汉黄芩苷

消除速率加快

SD大鼠

0.083, 0.167, 0.333, 0.5, 1, 2, 4,

6, 8, 10, 12,14, 16 和24 小时

取血

LC-MS测定血药浓度

小柴胡汤

黄芩根提取液

oral

oral

天麻素天麻

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制剂工艺 中药材前处理生产管理要点 1. 中药材的验收 (1) 中药材验收人员,必须由有中药材鉴别真、伪、优、劣、规格、等级的业务知识,并掌握质量标准的人员担任。 (2) 净选前的中药材,包装应整齐每件附有合格证。注明品名、产地、进厂编号、检验证号,毛重、皮重、净重。并逐件检斤验质,将检验情况逐项填写原始记录。 (3) 合格的待加工中药材按通则要求码放,并发出加工通知书。 2. 净选本工序包括清除杂质和分离、去除非药用部用部位等过程。 (1) 中药材净选前应按通则要求做好清场工作。 (2) 净选工序应由会使用净选工具,掌握各种净选技术,熟悉加工方法,分清药用部位及非药用部分的人员操作。 (3) 净选后的药料要标明品名、批号、规格(等级)、数量、工号、挑选日期,并做好记录。 3. 水制 对水制的用水量,时间等技术要求,必须根据品种、规格(等级)、季节、气候等条件制订,并认真操作, 严格控制。 (1) 水制设施应清洁无异物。 (2) 水制应用饮用水,浸过一种药材的水,不得浸另一种药材。 (3) 淘洗药材时,最后一遍水洗应用流水冲洗。 (4) 除必须浸泡的药材外,应做到“少泡多润”、“药透汁尽”。 (5) 水制后药材应无泥沙、杂质、无伤水腐败和霉变异味及非药用部位。 (6) 水制后的药材,应及时淋干或甩干后,装入洁净容器,标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4. 切制 切制包括切、镑、创、挫、劈等过程。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所使用的机具切制技术。 (1) 各种中药材饮片企业应有切制规格的标准,并按规格要求进行操作。 (2) 按质量要求进行切制,切制后的药材装在洁净的容器里,注明品名、重量、件数、生产日期、批号、工号迅速转入下工序。 (3) 切制后的药材应及时干燥并做好记录。 5. 炮制本工序包括炒、灸、煮、蒸、炖、烊、煨、烫、制霜、制炭、水飞、复制、发酵、发芽、提净等过程。 (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是具有二年以上炮制操作经验的技术工人,并在中药技师的指导下操作。 (2) 应制定炮制品质量标准,并有炮制前、后实物标本作对照。 (3) 各类药材炮制前应符合饮片质量标准,炮制时应严格按炮制规范应用辅料,根据品种特点制定炮制时间、温度和程度等工艺规定,严格掌握操作方法和质控要点,炮制后炮制品应符合质量标准。 (4) 炮制品冷透后应用洁净专用容器盛装,标明品名、数量、工号、炮制日期、批号、作好原始记录,及时转入下工序。 (5) 对直接入药无需灭菌的炮制品应用无菌包装盛装。 6. 干燥 (1) 干燥设备应清洁无异物。定期检查其干燥设备的温度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应依药材性质不同制订各类饮片干燥方法,提出不同的工艺条件。 (3) 干燥中要定时倒盘和翻料,防止糊化,并应定期验证干燥设备温度的均匀性,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4) 干燥后的净药应用洁净容器盛装,附标签,标明品名、数量、工号、批号、生产日期并作好记录。 7. 配料 (1) 本工序操作人员应由能鉴别中药材、掌握药材质量标准、保管技术熟悉配伍及上、下道工序工艺操作的人员担任。 (2) 本工序收、存、发等过程操作,应参照通则生产技术管理中的车间物料管理办法执行。收料时做好验收、检验工作,认真核对药材的品名与实物、称重无误后收料。 配料时由专人填写配料卡、车间工艺员复核并签名,投料操作者与复核者核对品名与物料一致后,称重投料并签名。对剧毒、贵重和部分容易发生差错的净药料应建立监督投料制度,由车间工艺员、质检员监督投料,签名并严格执行。

血药浓度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药动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为了准确、灵敏的检测血药浓度,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等的工作规范。 1.方法学的开发:根据我院临床的需要及检测仪器设备(HPLC、TDX等)的情况,对部分有必要进行TDM的药物建立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方便临床常规检测。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药物分析进展,不断开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简便的体内药物测定方法学,并形成论文发表。 2.通过院刊或其他途径向临床宣传TDM开展的必要性及能开展的项目,以使临床对该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开展监测的药物的峰、谷浓度采血时间、血样采集量、采血所用的试管、药物的半衰期等资料汇总,并向临床介绍。 3.设计TDM申请表,其内容应包括: 3.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及临床症状等。 3.2患者的用药情况:用药剂量、间隔时间、用药途径、方法、疗程及合并用药等。 3.3标本采集情况:标本种类、采集时间。 4.临床TDM的申请及标本采集 4.1对本实验室能监测的药物,临床根据患者的症状、疗效或毒副反应的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填写TDM申请表。 4.2采集时间

4.3标本采集后应连同TDM申请表立即送实验室。 5.测定: 5.1接到标本后,要按测定方法立刻对标本进行处理并测定,确实因工作安排关系,不能立刻测定者,要将标本处理后,放冰箱(0℃以下)冷冻保存,并尽早安排测定(要求当天检测完)。 5.2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度及灵敏度,使用TDX检测时,每一次测定均要求与质控一起检测,并根据质控的测定结果校正测定的浓度;使用HPLC法进行测定时,根据柱效及时重做标准曲线及使用对照品重做回收率等。 5.3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证仪器设备的良好性能。同时要及时补充各种试剂及对照品、试剂盒等。 5.4测定后,应及时填写血药浓度检测报告单(当天完成)。 6.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 6.1要求:对实验室开展的TDM项目,收集群体参数值(K a、K、V d 、Cl、T 1/2 及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等),列成表,方便查找,并及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及时更新。熟悉掌握测定药物的使用、相互作用、患者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的表现等,并及时收集最新的资料。 6.2接到TDM申请后,实验室立刻通知负责结果解释及个体化用药方案设计人员或相关专科的临床药师,由其到相应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及临床疗效或毒副反应。 6.3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情况、实际临床疗效、是否出现毒副反应等,结合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解释。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研究 何莎学号:201202191501 摘要:当前临床用药中,需要进行临床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有几十种,有时用药目的也决定了药物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的必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针对血药浓度监测不同方法的研究,本文分别从高效液相、液质联用、免疫分析等方面进行概述,探讨不同监测方法的异同和优劣,为临床血药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药浓度监测;方法;临床 The research on method of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Abstract:In the current clinical use, the drugs whitch need for monitoring of blood concentration have a few kinds, sometimes the purpose also determines the drugs for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he necessity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has be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emphas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research on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ocus on from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liquid mass combined, immune analysis, whitch we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clinical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blood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Methods; clinical 前言 众所周知,当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血液成为体内转运的中枢,绝大多数药物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或受体部位,并以一定浓度产生药效(也包括副作用,甚至毒性作用)。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到产生药理作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故各种因素都可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弱,而探讨各种因素对药理作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血药浓度监测是应用先进的微量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的药

(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内容

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的技术要求 制备工艺是中药新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制备工艺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方剂中药物进行方药分析,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和中试等系列研究,并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使制备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使研制的新药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制备工艺研究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辅料、新设备,以提高中药制剂研究水平。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药物使用的必备形式。中药剂型的选择应根据临床需要、药物性质、用药对象与剂量等为依据,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试验予以确定。应充分发挥各类剂型的特点,尽可能选用新剂型,以达到疗效高、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运、携带、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提取工艺研究 由于中药新药的研制一般以中药材为起始原料,为了达到疗效高、剂量小的要求,除少数情况可直接使用药材粉末外,一般药材都需要经过提取。针对影响提取效果的多种因素,可从三方面进行提取工艺研究。 (一)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中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是保障制剂质量的基础,投料前原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有关规定与处方要求者方能使用。此外,还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药材质地、特性和不同提取方法的需要,对药材进行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等

加工处理。凡需特殊炮制的药材,应说明炮制目的,提供方法依据。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各异,组成复方并非药物简单相加,因此对复方中药一般应复方提取。在工艺设计前应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每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结合临床要求与新药类别、所含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及其理化性质;再根据提取原理与预试验结果,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设计合理的工艺路线,并应提供设计依据。 (三)提取工艺技术条件的研究 在提取工艺路线初步确定后,应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采用准确、简便、具代表性、可量化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与方法,优选合理的提取工艺技术条件。在有成熟的相同技术条件可借鉴时,也可通过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合理的提取工艺,应达到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提供相应文献资料)。 三、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分离与纯化工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根据粗提取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分离方法与条件,以得到药用提取物质。二是将无效和有害组分除去,尽量保留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可采用各种净化、纯化、精制的方法,以为不同类别新药和剂型提供合格的原料或半成品。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新药类别、剂型、给药途径、处方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提取成分的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不同而异。应设计有针对性的试验,考察纯化精制方法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提供纯化物含量指标及制订依据。对于新建立的方法,还应进行方法的可行性、可靠性、安全

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首次备案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首次备案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2018年第19号,下称《公告》),特制定本工作指南。 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下称传统中药制剂)备案,是指医疗机构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将表明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和质量可控性的材料提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公开、备查的过程。 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国家总局《公告》中规定的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工作。 1.1由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或油提取制成的丸剂、散剂、丹剂、锭剂、煎膏剂(膏滋)、膏药、汤剂等传统剂型; 1.2由中药饮片经水提取制成的颗粒剂以及由中药饮片经粉碎后制成的胶囊剂; 1.3由中药饮片用传统方法提取制成的酒剂、酊剂。 2备案主体

传统中药制剂备案人应当是本省省内医疗机构(下称申请人)。 3备案流程及要求 3.1获取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 申请人应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获取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的申请。申请登录帐号的具体方式沿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网上办事平台数字证书申请方式。 3.2产品备案信息填报、提交 申请人获得备案信息平台登录帐号后,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https://www.doczj.com/doc/0e10123891.html,/sites/szck/gdsspypjdglj/index.html)找到传统中药制剂备案事项,点击进入平台,认真阅读并按照相关要求逐项填写申请人及申请传统中药制剂备案品种相关信息,打印系统自动生成的备案申请表,连同其他备案材料,逐页在文字处加盖申请人公章。 申请人将所有备案纸质材料清晰扫描成彩色电子版(PDF格式)上传至备案平台,确认后提交。 申请人已取得批准文号的传统中药制剂,在该批准文号有效期届满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再注册,符合备案要求的,进入备案平台后,可按规定进行备案(注册时已提供的材料,不需要重新提供);对此前已受理的此类制剂注册申请,申请人可选择申请撤回,改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中药新药分类及申报资料项目 本文中的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本文中的天然药物是指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中药制剂分析习题五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常用于纯化样品的担体是 A. 中性氧化铝 B. 凝胶 C. SiO2 D. 聚酰胺 E. 硅藻土 2.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成分常在碱性条件下使用的担体是 A. 三氧化二铝 B. 纤维素 C. 硅藻土 D. 硅胶 E. 聚酰胺 3.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碱时常用的显色剂是 A. 10% 硫酸—乙醇溶液 B. 茚三酮试剂 C. 硝酸钠试剂 D. 硫酸铜试剂 E. 改良碘化铋钾试剂 4.可用于中药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B. 薄层色谱法 C. 气相色谱法 D. 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 分光光度法 5.不宜采用直接称重法进行含量测定的生物碱类型是 A. 强碱性生物碱 B. 弱碱性生物碱 C. 挥发性生物碱 D. 亲脂性生物碱 E. 亲水性生物碱 6.生物碱成分采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主要依据是 A. 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 B. 生物碱在醇中的溶解度 C. 生物碱在低极性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D. 生物碱在酸中的溶解度 E. 生物碱pKa的大小 7.使生物碱雷氏盐溶液呈现吸收特征的是 A. 生物碱盐阳离子 B. 雷氏盐部分 C. 生物碱与雷氏盐生成的络合物 D. 丙酮 E. 甲醇 8.生物碱雷氏盐比色法溶解沉淀的溶液是 A. 酸水液 B. 碱水液 C. 丙酮 D. 氯仿 E. 正丁醇 9.含有下列药材的中药制剂可用异羟肟酸铁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是 A.黄连 B.麻黄 C.防己 D.附子 E.黄柏 10.雷氏盐(以丙酮为溶剂)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1.苦味酸盐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大纲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前言 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制剂质量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中药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学科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掌握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主要渠道。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制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能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研究,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制定中药制剂质量标准打下一定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注意听讲,课后练习独立完成,不能孤立学习中药制剂分析课程,把所学到的知识紧密联系中药学各专业课程中去,联系其他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中药制剂分析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见附表)。 章节内容时数 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中药制剂的鉴别 3 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检查 4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4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5 第六章含动物药、矿物药的中药制剂分析 3 第七章各类中药制剂分析 4 第八章生物样品内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测定 2 第九章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2 第十章中药制剂分析中的新方法与新技术简介 2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特点,发展趋势及中药制剂分析在药品质量分析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一般介绍中药制剂分析的意义和任务,内容;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局(部)颁标准及中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第二章中药制剂的鉴别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理化鉴别方法、薄层扫描法在中药制剂定性鉴别中的应用,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 (二)掌握显微鉴别用于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的操作要点;熟悉薄层色谱鉴别在中药制剂分析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中成药显微鉴别的意义、适用范围、制片方法和观察要点;中成药理化鉴别方法及应用。 (二)重点讲解薄层色谱鉴别的分类,基本操作,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标准品对照法,标准药材对照法。薄层扫描法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及基本操作。 (三)一般介绍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在天然药及复方制剂分析中的应用及图谱分析。 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中药制剂的检查包括制剂通则检查、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 (二)掌握一般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特殊杂质检查的目的意义、操作要点;农药残留量的检查项目、检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详细讲解一般杂质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农药残留量检查的检查方法、目的意义。 (二)重点讲解重金属检查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砷盐检查法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干燥失重法、水分测定法的操作方法,农药残留量检查中检查项目。 (三)一般介绍特殊杂质检查,黄曲霉素的检查。 第四章中药制剂的含量测定 一、目的和要求 (一)熟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在中药制剂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中药制剂工艺技术论文

浅论中药制剂工艺技术 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药制剂新技术中较常用的几种新型技术作一概述,着重介绍他们的原理和目前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中药制剂新技术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超细粉碎,固体分散,包合,包囊和三超技术。 muge ji (anhui province pharmaceutical design institute,hefei 230009)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everal kinds of new technologies which were in common use and which were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recent years. their principles and present application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foreground of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was viewed. key words: new technologies of prepa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exceed-fine crush, solid disperse, wrap, in wrap and three-supers technologies.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中药生产也由过去落后的手工作坊式,转变为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制开发新剂型、新制剂,使中药生产

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七、一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与治疗作用的关系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乙醚 丙烯炔巴比妥 溴化物 苯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司可巴比妥 戊巴比妥 氯乙烯醇 炔乙蚁胺 导眠能 安眠酮 甲乙哌啶酮 杜冷丁 溴梦拉(bromuml) 阿达林 水合氯醛 副醛 硫喷妥 trimethobenzamide 丙咪嗪 去甲丙咪嗪 阿密替林 去甲替林 羟基安定 锂 达尔丰 吗啡 镇痛新 保泰松 醋氨酚 苯丙胺类900~1000 1~4 40~50 20 20 1 1 4~6 5~10 0.2~0.4 2~5 10 0.6~0.7 1~3 1~3 5~10 30~150 30 1~2 2~6 0.6~1.4 0.3~0.9 0.015~0.035 1~2 0.5~1.3mmol/ml 0.1~0.2 1 0.14~0.16 40~60 10~20 1~2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催眠作用 抗眩晕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抗抑郁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镇痛作用 中枢兴奋

续表 药物血药浓度(μg/ml)药理作用 利多卡因 水杨酸盐 丙胺卡因 洋地黄毒甙 地高辛 苯妥英钠 溴苄胺 普鲁卡因酰胺 奎尼丁 心得安 醋磺环己脲 氯磺丙脲 降脂酰胺 甲磺丁脲 抗组胺药 brompheniramine 扑尔敏 麦沙吡立伦 丙烯硫喷妥 丁巯二胺 酰胺咪嗪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扑痫酮 甲琥胺 乙琥胺 三甲双酮 利眠宁 眠尔通1~2 50~100 350~400 >250 <2 0.014~0.030 0.0003~0.0013 4~24 12~23 0.5~1.3 4~8 3~6 0.035~0.20 20~55 30~140 150~250 50~95 0.008~0.016 0.008~0.016 0.008~0.016 2~4 30 2~4 2~10 10~20 10~20 10~20 2.5~7.5 30~50 600~800 1~2 10~20 局部麻醉 镇痛 抗痛风 治疗风湿热 局部麻醉 强心 稳定窦性节律和抗心律失 常 抗心律失常(窦性期前收 缩) 抗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 过速)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 β-阻滞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降血糖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抗组胺作用 催眠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抗惊厥作用

实验二__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4 实验二 血药浓度法测定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药动学参数 [实验目的] 掌握口服给药后用血药浓度法测定药物制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原理与方法,并加深对这些参数的理解。 [仪器与试剂] 同实验一 [实验原理]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透皮给药等。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一级吸收模型)。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对大多数药物来说,吸收速率常数k a 大于消除速率常数k 。当k a 远远大于 k ,且t 较长时,则e -kat 趋向零,上式可简化为: kt a a e k k V FX k C -?-=) (0 利用尾段直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 。 残数浓度C 残与时间t 的关系式为: t k a a a e k k V FX k C -?-=) (0残 利用残数线即可计算消除速度ka 。 [实验方法] 1 标准曲线的制备(同静脉给药项下) 2 给药与取样 称取0.5g 对乙酰氨基酚,用蒸馏水配制成20mL 的混悬液。 取体重2.5~3kg 的健康家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h 。给药前,先由兔耳缘静脉取空白血约2ml 。然后将预先配制的乙酰氨基酚混悬液灌胃给药,在给药后20、40、60、90、120、150、180、210、270min 时采血约2ml ,其它操作同

5 静脉注射给药项下。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 将血药标准曲线数据列表(表2-1),求出回归方程A=a+bC (C :浓度,a :截距,b :斜率,A :吸收度)及线性相关系数r ,同时用坐标纸画图。 表2-1 血药浓度-吸收度数据表 标准液浓度(μg /ml ) 50 100 150 200 250 吸收度(A ) 回归方程 2 血药浓度的数据处理: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扑热息痛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将有关实验数据列表(表2-2)。 表2-2 静脉注射血药浓度表 取样时间(min ) 20 4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70 样品吸收度(A ) 血药浓度(μg /ml ) 按单室模型处理数据,用残数法计算消除速度常数k 、半衰期t 1/2、吸收速度常数k a 、达峰时间t m 及峰浓度C m ,同时用梯形法计算AUC ,填入表2-3。画出C-t 的关系图,并根据计算结果写出口服给药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相关公式:)() (0t k kt a a a e e k k V FX k C ----= k k k k k k k k t a a a a m lg 303.2ln ln -=--= m kt e V FX C -=0max k C t t C C AUC n i i n i i i +-+=+-=+∑)](2[11 01 表2-3 动力学参数表 参 数 k t 1/2 k a t m C m AUC (梯形法) 动力学方程表达式: [思考题] 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测得的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原因是什么?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的临床应用 稳态血药浓度,也是药物效应相对稳定的浓度。通常用“Css(mg或ug/ml)”表示。是指在连续恒速静脉滴注给药或按半衰期(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 经4~5个t1/2使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近似平衡的状态。如果以药物的t1/2为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首次剂量加倍即可达到Css。增加给药的剂量,只能提高血浆药物的浓度,不能缩短到达Css的时间。单位时间内的给药剂量不变,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只能减少血浆药物浓度的波动范围(即缩小Cssmax与 Cssmin的差值),不能影响Css 和到达Css的时间。 口服给药的Css包括:“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峰值(Cssmax)”和“稳态血药浓度谷值(Cssmin)”。Cssmax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大有效浓度,Cssmin 是口服药物在一定剂量下血浆中的最小有效浓度。 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的Css则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只要口服剂量不变按t1/2间隔时间恒量重复给药或静脉滴注连续恒速给药,任何药物经过20个t1/2以后,蓄积剂量和排泄剂量完全相等(即蓄积剂量=给药剂量),它们的有效浓度不会因用药时间的长短而增大或减少,药物效应亦稳定在一定水平。 一、Css的估算:任何药物必须按该药t1/2连续恒量给药,并经该药的9个t1/2后,才可认为达到Css(5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6.9%,7个t1/2后蓄积剂量为99.3%,9个t1/2后蓄积剂量99.8%)。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一定剂量达到Css以后,给药后的2h(大多数药物2小时几乎全部吸收入血,即蓄积计量+给药剂量)时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ax;Cssmax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蓄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即应该服药的时间时的蓄积计量)为一定剂量下的Cssmin;Cssmin的计算公式为:给药剂量÷(体重公斤×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in+Cssma)÷2。例如:某患者,体重78公斤,口服某药物20mg/次, 按t1/2 q8h给药,9次以后达到Css。估计该药物的Cssmin为0.0032mg/ml(20mg÷(78×8%×1000);Cssmax为0.0064mg/ml【(20mg+40mg)÷(78×8%×1000)】;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0.0048mg/ml【(0.0032+0.0064)÷2】。如首次剂量加倍(40mg/次),口服后2h时即可达到Cssmax 【40mg÷(78×8%×1000)=0.0064mg/ml】;到一个t1/2间隔时间时为Cssmin。 2、静脉给药。某药物的t1/2为1h,以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每小时滴入180mg (3mg×60min),9h后血液中药物的蓄积剂量才能达到180mg。按上述患者体重计算Css为0.029mg/ml(180÷(78×8%×1000)。但是,在病情危重时则需要立即达到Css的剂量,可首次静脉注射180mg后,再继续以一个t1/2时间内滴注180mg(3mg/min)的速度连续恒速静滴,即可始终维持0.029mg/ml的Css。 二、临床应用: 1、用于确定给药的最适剂量。临床上在药物的允许用量范围内,如用量过大,则不良反应亦较大;用量过小则疗效较差。选择和确定最适剂量是临床给药的关键环节。给药的最适

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二、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中药制剂的特点,制订本技术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指导中药制剂的研发,为中药制剂配制工艺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要求。配制工艺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制剂的安全有效,并与制剂质量的可控和稳定密切相关。应做到剂型选择合理、配制工艺可行,工艺参数明确、质量稳定可控。 (一)剂型选择 根据临床需要及用药对象、药味组成、剂量和理化性质,并借鉴临床用药经验,通过文献调研或预试验确定剂型,充分阐述剂型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工艺路线设计及预试 根据选择的剂型及药味理化性质进行工艺路线设计和试验,以考察所选剂型及初步拟订的工艺路线的可行性。 (三)药材的前处理 1.药材的鉴定与检验 投料前的药材必须经过鉴定或检验,鉴定和检验的依据为中国药典、部颁中药材标准、地方药材标准、各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药材的炮制与加工 药材投料前应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以及药材质地、特性的不同和提取方法的需要,明确药材的净制、切制、炮制、粉碎、破碎等炮制加工方法及达到的要求。需炮制的药材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各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要求进行,未收载的炮制方法应提供方法来源及研究资料。 (四)提取与纯化工艺研究 应选用浸膏量、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等指标对工艺进行评价。 1.提取工艺一般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多水平(如正交试验)等方法,对溶媒种类(包括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溶媒用量等进行考察。 2.分离纯化工艺一般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等方法考察分离纯化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保留率,如对醇沉、水沉、滤过、离心等方法的考察。通过实验

对中药制剂工艺研究评价指标的浅见

对中药制剂工艺研究评价指标的浅见 谢秀琼 提取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评价提取工艺的优劣,用什么 作评价指标,便成了研究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设计时须先行选择好。提取工艺的 评价指标应是提取有效成分质和量的代表,也是提取物临床作用性质和强度的代表,对 于一、二类中药新药所用的提取物——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来讲,评价指标较好选择。 有效成分可直接测其量,有效部位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也与疗效有直接量效关系,可以代 表。但对三、四类新药来讲,大复方成分多,各中药成分不太清楚,作用亦不一样,用 什么作评价指标呢?很难选择。目前提取工艺研究中常用以下项目作评价指标。 1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用提取物中的成分含量多少评价提取效果,此法量化程度高,表述清楚,也 易于操作,且耗资较少。但复方提取物或单味提取的有效部位选什么成分才能代表其质 量呢?药品提取物的质量即指临床疗效的好坏,也就是说所选成分其作用性质、量效关系都应与复方的功能主治保持一致。这点太难,中药复方本来就是利用各药的综合疗效, 一个复方里有若干成分,很难找到一个成分,它的作用完全与功能主治一致,可以作为 真正的代表。一般可用多指标评价: 1.1 水浸出物《中药新药研究指南》提出:“在研究提取工艺中对提取效果的评价,不 宜单纯用浸膏中总固体量作为评价指标,因总固体量的高低往往并不代表提取效果的优劣。”众所周知,水的溶解范围很广,再加热促使各种分子运动加剧以及沸腾的搅拌作 用,直接搅拌的作用,使各种成分及微粒都进入煎液中。相同重量的药材,当药材质地 较软(如花、叶、全草等),含糖分、淀粉、粘液质重(如熟地、山药、黄柏等),而煎煮时加水量多,火大,煎熬时间长,其干膏收率一定比常规条件下提取量高得多,实际上 有效成分含量并不一定比常规条件下提取的量多,所以它与功能主治的疗效强度不成量 效关系,不能仅用它作提取工艺的评价指标。但在工艺研究中水提干膏率这个指标还是 要的,有它的用途: a.作选择剂型的参考指标; b.作考查工艺水平的评价指标; c.作固体制剂日服量、单服剂量及包装规格确定的依据。所以,无论单因素筛选或正交试验, 都应将水提干膏收率列入计划。 1.2 有机溶剂浸出物根据中药制剂是应用多种成分的总体作用治病的原则,可按处方多数主要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溶解性质,选择适当的有机溶媒进行浸提,用此提取物作评 价筛选工艺。如处方药物含有挥发性的当归、川芎、荆芥、薄荷等,或含乌头碱的生川 乌、生草乌等,因它们都易溶于乙醚,则可以用乙醚浸出物作提取工艺评价指标,若处 方药物多含生物碱,可用氯仿浸出物作提取工艺评价指标;若处方药物多含皂甙,可用 正丁醇浸出物作提取工艺评价指标;但常见的是既含生物碱,又含甙类,也有黄酮、蒽 醌等成分,因它们都能溶解于较高浓度的乙醇,所以用70%或80%或85%乙醇浸出物作提取工艺评价指标。这种指标尽管较粗,专属性不强,但有以下特点:第一,含杂质少, 有效成分多,且与疗效有直接关系;第二,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易于普及,目前 应用较多。 1.3 大类成分以方中主要药物的某类具有一定疗效的成分(如总生物碱、总黄酮、总甙、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 一、需要进行监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原因 1.安全范围窄,治疗指数低一些药物治疗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接近甚至重叠, 极易中毒,只有通过TDM调整剂量,才能既保证疗效又不致产生毒性; 2.以控制疾病发作或复发为目的的用药此类用药多需数月或数年的长期用药, 如果不进行TDM,临床只能根据病症是否出现或复发、毒性反应是否发生为调整剂量的依据。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再调整剂量,将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延误病情,甚至不可逆的后果; 3.不同治疗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 4.药物过量中毒; 5.药物治疗无效原因查找; 6.已知治疗浓度范围内存在消除动力学方式转换的药物; 7.首过消除强及生物利用度差异大的药物; 8.存在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病理情况; 9.长期用药及可能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联合用药。 二、需要进行TDM的药物特点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强的药物; 2.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大的药物; 3.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4.患心、肝、肾和胃肠道等脏器疾病时使用的药物; 5.为预防慢性病发作需长期使用的药物; 6.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很接近的药物;

7.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的合并用药; 8.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的药物。 具有以下特点的药物不需要进行检测 1.有客观而简便的观察其作用指标的药物;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大、毒性小的药物; 3.短期服用、局部使用或不易吸收进入体内的药物。 三、TDM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1.监督临床用药,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确定最佳治疗剂量,保证个体化给药, 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2.研究与确定常用剂量情况下,不产生疗效或出现意外毒性反应的原因。 3.确定患者是否按照医嘱服药。 表1 临床常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分类临床使用的代表药物 强心甙地高辛、洋地黄毒甙、毒毛花苷K、西地兰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碘酮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扑米酮、丙戊酸钠 、乙琥胺、加巴喷丁、拉莫三嗪、非氨酯、托吡酯、 氨己烯酸、唑泥沙胺、奥卡西平、泰加平、左乙拉西 等 抗抑郁药丙米嗪、地昔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

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评价指标的选择 中药、天然药物制剂工艺研究过程中,对关键技术条件的筛选和确定,需要采用科学、客观、可量化比较的实验方法与评价指标,以获得科学、合理的结果。如何使有效成分得以保留,如何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如何求证工艺的科学、合理,或用什么作为制剂工艺的评价指标,是新药工艺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由于中药、天然药物所含成分十分复杂,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含量极低;药效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不同的新药品种往往需要性化的工艺,些都给制剂工艺的研究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对评价指标的选择,尤其是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的情况是:(1)以处方中某一药材的某一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其成分可能是有效成分之一,也可能仅是指示性成分;(2)以水浸出物或有机溶剂浸出物为指标;(3)以某一成分的转移率、浸出物的量等几个指标综合评分,以其结果作为评价指标;(4)以生物学指标或药效学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1.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制剂 对于有效成分制剂和有效部位制剂来说,其评价指标较好选择,可以直接选择与其疗效有关的有效成分或(和)有效部位的得率、纯度作为评价指标。但对于有效部位制剂,有效部位中多种成分可能存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以多个有效部位为目的物的有效部位制剂,各有效部位在疗效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对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如何保证其成分的基本稳定应是在分离纯化研究中所要考虑的问题,并且在选择工艺研究的评价指标时也应考虑上述因素。 2.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对于复方制剂来说,由于处方、功能主治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背景各不相同,因此工艺研究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总体原则是:用该评价指标所选择的工艺应是真正能反映该处方或药味的疗效的工艺。 复方制剂的现实情况是:成分十分复杂,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有效成分往往不明确,或者含量极低;其作用的发挥常常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发挥作用。因此,以处方中某一药材的某一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提取转移率为指标,虽然量化程度高,但是可测、可量化的成分或部位作为指标成分有可能难以反映药物功效或难以全面反映药物功效,因而不能真正评价药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的合理性。因此,建议选择有代表性的多个成分作为多个指标进行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