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高职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探讨

【摘要】论述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并就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知识结构及要求与能力结构及要求、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设置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在农业发展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也日益强烈,但迄今为此,尚未见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报道。在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为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养大批急需的、具有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相应人才的需求。这对提升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旅游高职院校开设乡村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并对该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原则与方案等进行探讨。

一、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对资源从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开发三个阶段,实现了乡村旅游产品从简单农家乐到休闲度假游的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统计,在我国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2012年5月30日)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民和旅游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业的重点来抓,通过有序引导和政策支持,使我县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乡村旅游接待点有66家,其中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家,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9家,直接从业人员达2360人、间接就业人数达5800余人。2011年,全县接待人数达135.7万人(次),实现收入1.1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77.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04万元,分别占全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的56.9%和57.3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经验 1、坚持政府引导先行。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针对以上特点,对所有从事休闲园、“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乡村旅游餐饮接待点”、“乡村

旅游住宿接待点”等标牌,实行挂牌经营。通过这种方式,将全县以休闲园、“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户全部纳入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引导、星级评定、重点扶持,并将星级休闲园、“农家乐”列入县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定接待单位,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联合工商、卫生、物价等部门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民和旅游良好形象。 2、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为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点文化品位,编制完成了《民和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从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新设计、施工改造、提升档次。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经营户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整改后达到星级标准的,经省乡村旅游评定委员会审评后列入星级旅游接待点,并积极争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项目资金,在星级接待点分别实施厨房改造、微缩景观、厕所改造以及修建迎宾大门,制作指示标牌等充满乡村文化品位的项目,从而提升档次,全力为乡村旅游服务。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增加文化内涵,通过项目争取,在国家AAA级景区——桃园林区,通过修建景观大门、观景台、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石等举措,积极打造了“翠泉农家乐一条街”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从新农村发展出来,带动了旅游业和乡村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从成都乡村旅游发展背景现状,讨论了成都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的相应对策和新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成都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of Chengdu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of tourism. Such a new tourism model gradually from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nd rural.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engdu,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engdu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directions. [keyword] rural tourism and new rural Chengdu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一)乡村旅游的起源 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中国的乡村旅游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自然感受为追求,以城市生活为实质,一开始便很好地顺应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潮流。(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乡村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考核试卷

2017年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考核试卷 一、考核内容 本技能试卷包括旅游服务礼仪、旅游英语、河南旅游、旅行社运营实务四门课程,包含基本礼仪姿态展示、专业英语情景会话、少林寺模拟讲解、郑州一日游线路设计四项内容。 二、试题分值 序号课程名称考核试题分值配比 (一)旅游服务礼仪基本礼仪姿态展示20分 (二)旅游英语专业英语情景会话20分 (三)河南旅游少林寺模拟讲解30分 (四)旅行社运营实务郑州一日游线路设计30分 合计100分 三、考核时间与具体要求 (一)考核时间 本次技能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以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四道试题同时交叉进行考核。 (二)具体要求 1.基本礼仪姿态展示:考生按准考证号分组,每组5人同时进行考试,标准考试时间3分钟。 2.专业英语情景会话:考生按准考证号分组,每组2-3人。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规定专业英语情景会话的模拟表演,标准考试时间3—4分钟。 3.少林寺模拟讲解:每位考生按准考证号个人进行考试,标准考试时间10分钟。 (1)现场模拟讲解:考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适当取材与组合,主要内容包括景区景点所在地市的概况介绍、相关风土人情及抽取的应试景区景点相关知识,进行共5分钟的讲解。 (2)规范服务能力:评委就考生抽取的应试景区景点或应试景区景点所在地市相关知识进行提问,每个考生提问3道问题。每人不超过3-5分钟。 4.郑州一日游线路设计:考生按准考证号分组,每组2-3人。采用小组合作设计合理有特色的一日游线路,并作出介绍。 5.其他 (1)考生进入考场,由评委统一口令“开始准备”进行准备,准备时间2分钟。准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1.了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意义、作用和相关政策; 2.了解基本游客心理学; 3.了解“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点的一般经营管理知识; 4.了解城市与农村的主要区别,懂得如何突出农家特色,设计出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重点】 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难点】 将农业生产资源体验方式与农村生态资源体验方式有机结合,设计游客参与的体验活动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学时分配】 12学时 专题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介绍 〖引入〗 国家政策: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 〖理论知识〗 一.休闲农业介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

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2.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②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③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④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⑤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⑥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体验、科普活动。近年来,随着人们休憩时间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青睐。 2.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要把握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应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①从地理角度来看,乡村是与都市相对的一个空间概念,它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②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存在于乡村的资源。它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农事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乡村社会文化等无形的旅游资源。 ③乡村旅游有别于农业旅游,前者是按旅游的地域空间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是按旅游对象来分的一种旅游形式 ④要区分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民俗旅游指的是以特定民族的传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624.1-1995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DB37/T 1671-2010 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3.1 乡村旅游 3.2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主要指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体中,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服务的专职或兼职从业人员。 4 4.1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要求。 4.2 声环境质量符合GB 3096要求。 4.3 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GB 3838要求。 4.4 生活饮用水质量符合GB 5749要求。 4.5 污水排放符合GB 8978要求。 4.6 固体废弃物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5 5.1 遵守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诚实守信,公平交易。 5.2 尊重游客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个人习惯。 5.3 对游客热情、友好、礼貌、真诚,一视同仁。 5.4 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6 6.1 职业道德要求 6.1.1 遵守社会公德,创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服务环境。 6.1.2 遵守员工守则、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6.1.3 遵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6.2 制度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实施方案

旺苍职业中学2011年度“阳光工程”乡村旅游培训 乡培训点实训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为了鼓励各地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自主开展围绕乡村旅游等培训,引导受训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根据四川省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实施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推进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紧紧围绕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和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提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培训目的: 乡村旅游培训共计100名名额。由于东河镇是旺苍全力打造的农家乐旅游胜地,因此本期拟100名东河镇农民进行乡村旅游与服务技能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加技能培训,加实地操作指导这一运作方式,使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特别是树立和提高正确的服务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三、培训对象: 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旺苍籍青壮年农民均可参加培训,乡镇农家乐业主,乡镇服务业人员为培训主力。 参训人员报名时查验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并交纳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一张。有相片者交纳1寸彩照3张.(未交纳者我们也可以统一照相、电子存档) 四、培训内容: 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食品卫生安全、农家乐餐饮服务与管理、农家乐营销策略、农家乐服务礼仪。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 T XXXX.2—XXXX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送审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为规范我省乡村旅游服务,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为乡村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服务,促进我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山东省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山东大学旅游系。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冲、于凤贵、王明波、王晨光、孔榕榕、殷文彬、周玥、付学申、孟大乾。

乡村旅游服务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乡村旅游服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以及有关言行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服务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624.1-1995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DB37/T 1671-2010 山东省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乡村旅游 指以农民(渔民等)为经营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游客观光、游览、体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度假、健身、养生、购物等需求的旅游业态。 3.2 乡村旅游服务人员 主要指在各类乡村旅游经营服务实体中,为乡村旅游游客提供服务的专职或兼职从业人员。 4 环境和资源保护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滨海县现代教育中心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职业岗位分析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及现状 朝阳产业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旅行社和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朝着高档次、高星级发展,与旅游相适应和配套的吃、住、购、娱的产也迅速扩张,就滨海县而言,过去只有滨海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滨海宾馆)一家星级饭店,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天海元、财苑宾馆等16家星级宾馆,餐饮也行成了规模化经营,全县旅游服务与管理从业人员达万人。但目前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对经专门培训的优秀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旅游从业人员需要有职业道德观念,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灵活、恰当地处理好和宾客的关系,并提供优质的服务。 职校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源素质低、教材偏难。从中职的培养目标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凸现实践性与参与性的教学宗旨出发,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应运用行为导向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的情景尤其是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实践,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1.旅行社业 25% 2.酒店业 45% 3.其他行业(旅游投资企业、营销业等)20% 4.窗口服务行业 10% (三)主要职业岗位 本专业学生能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有: 1.旅行社各管理岗、导游岗、计调岗等。

2.星级宾馆前厅部、营销部、客房部、餐饮部等部门的管理岗、服务岗。 3. 旅游营销公司营销人员岗、景点讲解员岗、管理岗。 4. 各类企事业单位秘书岗、接待人员岗。 5. 窗口行业客服人员岗 三.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培养品学兼优的中等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二)专业要求 1.文化知识要求 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科学知识,能用英语、粤语进行日常对话以及酒店中的对客服务;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会使用计算机办公;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会综合能力。 2.专业知识要求 熟练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要求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能胜任本专业(旅行社和酒店)各管理、服务工作;能使用普通话、常用旅游英语和粤语等接待宾客、处理业务、锻炼出健康的体魄和得体的仪表。 四.教学进程与时间分配表(见附表) 五.理论与技能教学内容说明 (一)专业理论课 1.《餐饮服务与管理》 讲授酒店餐饮部组织结构和各岗位职责,菜点酒水知识,中餐服务程序及西餐、酒吧、自助餐、送餐等服务知识及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餐饮服务知识,能灵活处理常见与疑难问题,能胜任餐饮部各岗位工作。 2.《客房服务与管理》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T 634—2007)-PDF版

ICS03.200 A12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The criter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ecologic tourism region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浙江省旅游局提出,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大学旅游研究所、浙江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玲强、聂献忠、肖歌、金炳雄、骆文斌、白鸥、郑萍、陈寿田、华抗美。

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术语与定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规划建设、经营服务、制度与管理、生态教育、社区共建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内各类生态旅游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T10001.1-2006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 GB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生态旅游 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3.3 生态旅游区 生态旅游区是指通过本标准评定,具有明确地域界限的,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为目的的特定旅游区域。 4总则 4.1总体目标 生态旅游区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依据,对旅游景区实行生态化发展与管理,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 4.2.1环境友好原则。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体验视角的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北京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普及性不强。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城的加快,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旅游者新的体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世界各国政府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衰退、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北京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4个阶段,实现了由最初的自发式发展向规范式标准化、由单纯的“农家乐”向类型多分布广的“乡村游”、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想内涵式提高的三大转变,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分工、定位清晰、社区营销、基础完善、融资创新、标准管理”的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短期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方式,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北京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类型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这些成为制约京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其中服务质量不高又是其软肋之处。服务质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京郊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以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试图给出一个明确规定,却仍未达成共识,探讨还在继续。但对于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是大家所逐渐认可和接受的。 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Unusual Environment)下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3]。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乡村旅游作为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满足游客寻求平衡和解脱的心态,满足他们从喧嚣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简单和平静的生活体验[4]。所以,开发形式多样的体验性乡村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大力发展工商业,而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是工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旅游管理业务的发展方兴未艾,该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加入WTO,中国经济将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体系,这必将为我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在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日益投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数十万的中、英文导游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正在酝酿着历史性的创新。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旅游行业的基本管理知识、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动手、组织、决策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主要国家的风俗习惯、交往礼仪;熟练应用外语、计算机管理和运用相关软件能力的初级旅游应用型人才,为此,我校决定申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 一、社会需求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必须实施以现代化的旅游管理积累资金,促进工业、农业与商业,促进经济信息化战略。当前,旅游管理业务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古迹旅游、山水旅游、人文旅游与革命传统旅游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建设日益开发与发展,中外游客不断增加。旅游业正在酝酿着历史性的创新。宾馆、饭店、

旅游公司、旅游社、旅游

景区规划建设等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日趋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传统的管理方式正在受到挑战。如何更迅速地将管理方面的国际先进经验,以及有关的新技术、新成果变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和信息化的浪潮,直接引发了面向旅游管理方面的新需求。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国际化又推动了旅游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学校让多批学生到有关的单位实习实训,使学生们迅速地培养为合格的灰领人才。做到知识够用、技术过硬、证书多样。 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充分证实了现代化的旅游管理,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推进电子导游、旅游信息化、旅游经济规范化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管理业务同传统各行业的发展融合。另外,中国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一步步地向国际市场迈进,引来更多国际旅游专家的注目,目前我国从投融资、税收、现代旅游管理技术、国际性合作旅游、旅游装备、旅游环境、旅游法律法规建设等多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标志着我国旅游管理业务进入现代化整体腾飞的关键历史阶段。 在我国绝大部分大中专院校中,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脱离了企业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大量实用的旅游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校开办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它将成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重要渠道。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正确答案:欧洲 2、目前国内学者较统一的认识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始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正确答案:20世纪80年代 3、下列选项不是体现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的是。 A: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B:增加农民收益,让农民脱贫致富 C: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D:有利于城乡结合 正确答案:有利于城乡结合

4、本土化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 A:普通因素 B:重要因素 C:关键因素 D:次要因素 正确答案:关键因素 5、下列选项符合乡村旅浙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特色化 B:品牌化 C:规模化 D:时尚化 正确答案:时尚化 第二章 1、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是的开发和组织。 A:旅游资源 B:旅游产品 C:旅游市场 D:旅游要素 正确答案:旅游产品 2、乡村旅游资源是以为基础、人文因素为主导的人类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文化景观。 A:自然环境

B:地理环境 C:社会环境 D: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自然环境 3、乡村旅游商品是乡村居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不断挖掘地方特色而形成的食品、特产和传统工艺等,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A:民俗文化 B:自然文化 C:历史文化 D:乡村文化 正确答案:乡村文化 4、一个乡村社区的文化气质、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又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即的氛围。 A:自然景观 B:社区文化 C:人文景观 D:乡村文明 正确答案:人文景观 5、乡村的节庆、农耕等活动均具有很强的可性。 A:群聚 B:融合 C:参与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研究 1 “农家乐”在国内外的发展 1.1 农家乐在国外的发展 农家乐起源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典型例子。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乡村旅游的开端,而其广泛兴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尹衍波,2005)。20世纪50年代,国外出现了集生产、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观光农场,这种农场融合人工与天然,使农业景观更具观赏性(王云才,2002)。法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也很早,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也有40几年的发展历程(方忠权,2008)。法国的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乡村旅馆的兴建和随之而来的全国性联合经营组织的组建。过去,乡村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近年来,国外的乡村旅游又向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看”而且“干”,由过去欣赏结果,变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 1.2 农家乐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成都市三圣乡的“农家乐”是我国目前公认发展最早的地方,我国早期开发的历史文化景点、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家庭宾馆应是“农家乐”原始雏形。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更多资料请访问.(.....)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力者,学制2+1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服务意识、较高职业道德素质,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较熟练专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 1.星级饭店从事前厅、餐饮、客房、康乐中心等各部门的服务接待和基本管理工作。 2.旅游企业门市接待、导游服务等相关工作 3.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和导游讲解服务 4.旅游资源的简单规划 5.旅游交通部门从事票务、地勤等工作

三、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结构及要求 (一) 知识结构及要求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与旅游相关的法律、宗教、园林建筑、历史、地理与文学知识; 3.掌握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礼仪常识; 4.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基本知识。 5.了解服务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6.掌握饭店前厅服务与管理知识。 7.掌握饭店客房服务与管理知识。 8.掌握饭店餐饮服务与管理知识。 9.掌握饭店康乐服务与管理知识。 (二) 能力结构及要求 1.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5.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 6.具有胜任前厅服务和前厅部基层管理的能力。 7.具有胜任客房服务和客房部基层管理的能力。 8.具有胜任餐饮服务和餐饮部基层管理的能力。 9.具有胜任康乐服务和康乐部基层管理的能力。 10.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1.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12.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及要求 1.将学生的素质分成“思想道德(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含专业知识、技能、科学)素质、人文(含人文修养、现代意识、社交能力)素质和身心(含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2.结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主动地在各门课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共同配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 3.培养必要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道德素质。 4.现代意识和社交能力。 5.人文与心理素质。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见附表 (二)文化基础课教学要求 1、职业生涯与规划(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简介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640151 二、专业名称:旅游服务与管理 三、专业性质:非师范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旅游及酒店企业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旅游客源开发、组团、旅游接待策划、带团导游、旅游产品营销、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供应部门)、与旅游相关的部门从事服务接待、管理、开发、文秘、公关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五、培养具体要求 1、熟悉旅游学基本理论和旅游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当代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熟悉我国及我省有关旅游发展方针、政策和法规。 2、掌握导游服务基本知识;掌握导游专业必备的组团、带团及一般的演艺、摄影等技艺,具有运用旅游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旅游业职业道德规范和礼貌礼节的基本知识,能通过国家导游员资格考试。 3、具有从事旅行社营销、接待、协调等主要业务的经营管理能力; 4、具有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通过酒店经理职业资格考试。 5、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7、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健康的体魄。 8、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网络技术知识。 六、学制:三年 七、学分:131 八、专业层次:专科 九、开设的主要课程 本专业总学时为2048学时。 (一)必修课:为本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1724学时,占总学时的84%。 1、公共课:(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定),652学时,占总学时的32%。 包括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公共体育、计算机等课程。 2、专业必修课: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1072学时,占总学时的52%。 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管理学概论、旅游与酒店会计、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学、公共关系学、旅游资源学等课程、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课程。 (二)选修课:为本专业的选修课程,324学时,占总学时的16 %。 为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礼仪与形体、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中外文化概论、旅游美学、装饰布置艺术、音乐欣赏、旅游信息系统等课程十、实习实践 军事训练1.5周,社会实践2周;形体训练(含礼仪训练)2周,模拟导游训练2周,旅行社业务实习2周,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实践2周;毕业实习12周。 1、军训:1.5周 2、社会实践:2周 3、专业实习实践 形体训练(含礼仪训练)1周,模拟导游训练2周,旅行社业务实习2周,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实践2周。 4、毕业实习:12周 十一、毕业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所有教学环节,修满131学分,成绩合格、遵纪守法,毕业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准予毕业。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就是它的经营者,因此,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其开发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由农户、旅游企业、当地政府、村集体等不同的经营主体组合而成。 一、“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主和农民共享利益。个体经营者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可以将当地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并按照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市场化竞争,使小生产和大市场成功对接。 二、“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其典型案例有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因此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由于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这种模式对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开成规模化发展,因此比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三、“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旅游公司的介入和带动,吸纳社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它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通过开发各类丰富的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提高服务水平,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利益,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公司+农户”的延伸模式是“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但专业的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则由旅游公司来组织,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如公司负责规划、开发、营销、宣传和培训;村委会成立专门的协调办、负责选拔农户、安排接待、定期检查、处理事故等;农户则主要负责维修自家民居,按规定接待、导游服务、打扫环境卫生等。 四、“政府+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是当前国外最常见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做法是: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在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很完善的地区,由政府组织,全盘把握,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的这一经营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

《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

《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标准的制定任务来源于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第一批拟立项地方标准项目,由星子县旅游局、星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负责该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1.2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为规范农家乐的发展,美化农家乐的经营场所,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和品位,丰富农事参与及农事体验活动,创品牌、创特色,促进农家乐向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使农家乐成为我省休闲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特参照SB/T 1042-2007《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DB36/T 458-2005《江西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和评定》,制定了《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旨在引导我省农家乐发展,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中的作用以及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精神风貌优化和农民增收。 1.3主要工作过程 2012年10月,星子县旅游局、星子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了项目组,并召开了项目会议,确立《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的框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13年1月初,项目组成员召开会议,成立《农家乐经

营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编制小组。参考了其他地区的地方标准、结合星子县温泉的特色,就标准的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确定了标准的结构和内容,对标准编制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13年5月标准编制小组对大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后,形成了标准的草稿,期间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大量的回馈意见,起草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对标准草稿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讨论,最终开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 2.1 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在遵循“适用性、充分的可预见性、高效的协调和兼容性、灵活的开放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力求各项要求科学合理,符合景区实际需要,并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2.2主要内容和相关说明 本规范的从六个方面规定了温泉旅游度假区服务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适用于江西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温泉旅游景度假区的服务管理规范,主要包括服务总则、水质要求、设施要求、环境空气质量、安全要求、卫生要求、服务人员要求、服务质量检测与持续改进。本标准主要参考SB/T 1042-2007《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DB36/T 458-2005《江西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和评定》,并结合九江、上饶两地时间情况,对我省的农家乐的服务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 3 主要试验的分析、综述报告以及预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