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

目录

一、问题提出 (1)

(一)引言 (1)

(二)研究方法 (2)

(三)研究目的 (2)

二、资源型企业并购现状 (2)

(一)全球资源型企业并购的现状 (2)

(二)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3)

三、海外并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5)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5)

(二)国外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 (5)

(三)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6)

(四)资源型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7)

四、影响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的因素研究 (8)

(一)企业外部因素 (8)

(二)企业内部因素 (9)

(三)整合因素 (9)

(四)其他因素 (10)

(五)建立模型 (10)

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对策略研究 (11)

(一)加强公关,减少东道国政治责问,降低政治风险 (11)

(二)分析竞争对手,灵活运用竞争战略 (11)

(三)扎实练好基本功,塑造核心竞争力 (11)

(四)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12)

(五)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12)

(六)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12)

(七)收集信息,积累经验 (12)

六、案例分析----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13)

(一)事件简介 (13)

(二)并购动因分析 (14)

(三)并购成效因素模型分析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7)

英文摘要(关键词) (18)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

吴章良(学号:2005041215)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

指导老师:林梅

【摘要】资源匮乏逐渐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成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桎梏,缓解这一矛盾资源型企业就必须得积极“走出去”整合海外资源。当前,以并购方式涉足海外市场成为大多数资源型企业走出国门的首选。但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的运用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成功率不高。论文以相关理论为依托,对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个影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的因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策略。最后,本论文以该模型对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一案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一)引言

中国虽然地域广阔,但资源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资源匮乏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重要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可供储量的保障程度,除稀土等有限资源保障程度为100%外,其余均大幅度下降,其中铁矿石为35%、铜为27.4%、铝土矿为27.1%、铅为33.7%、锌为38.2%、金为8.1%。可采年限石灰石为30年、磷为20年、硫不到10年,钾盐现在已是需远大于供。而国内的石油资源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早在1993年中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在逐年增长。可见,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时,资源匮乏已成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桎梏。在资源匮乏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往往要受制于他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资源型企业饱受海外原材料采购成本不断上升而利润大幅下降的折磨。拿钢铁行业来举例:2008年钢铁行业进口铁矿石的价格创下了几年来的最大涨幅,世界上主要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力拓公司的PB粉矿、杨迪粉矿、PB块矿将在2007年基础上分别上涨79.88%、79.88%、96.5%。而近几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不断攀升:2005年上涨了71.5%,2006年上涨19%,2007年上涨9.5%。而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在50%以上。

要缓解这一矛盾资源型企业就必须得积极“走出去”整合海外资源。近年来,不少的中国资源型企业也选择了并购方式整合海外资源,有欢喜也有悲伤:中石油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而中海油等因涉及到战略资源等国家安全问题而使到并购搁浅,

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尚属初级阶段,经验缺乏。现有的并购理论无法完善地指导中国企业并购行为。本文先对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一个影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的因素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理论、动机进行了综合梳理,并根据现实中中国资源型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实践活动总结出影响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的因素,并结合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一案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因素,着眼于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大背景,提出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旨在为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资源型企业并购现状

(一)全球资源型企业并购的现状

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何昕指出:近年来,全球矿产和金属行业并购活动迅速升温。自2003年以来,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导致供不应求的格局,引发了产品价格的高涨且持续处于高位。与此同时,成本上升幅度远远不及价格的上升造成行业持续的高景气度,矿业类公司盈利非常丰厚,带来了庞大的现金流。另一方面,相较于自有矿山的勘探与开发,收购已成熟经营的矿企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时效性。全球矿产和金属行业的并购和整合,给市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定价权增强。并购浪潮的兴起说明了全球矿业金属资源的紧缺,价格的支撑将更为强劲。

表1: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历年并购交易数量与金额

数据来源:我的钢铁网https://www.doczj.com/doc/0416831055.html,/gc/MRIztbg/2008/10/27/115053,1889855.html

图1:全球矿业和金属业历年并购情况

数据来源:我的钢铁网https://www.doczj.com/doc/0416831055.html,/gc/MRIztbg/2008/10/27/115053,1889855.html 总的来说,全球资源型企业并购有以下特点:

(1)全球的资源型企业之间的并购数量和与金额在整体上都在上升,特别在06、07年并购的数量与金额都出现了小高潮。06年的数量比05年的增加了137个,而金额则增长了近一倍。07年的基础上数量再增加了202个,而金额则增长了近20%。

(2)亚洲和北美是资源型企业并购事件的高发区。亚洲地区的并购数从2002年的97个增加到2007年的367个,增长率为279%。其次是北美,由108个增长到356个。

(3)大多数资源企业并购为中型并购,大型的在100亿美元以上的案例数量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7年之间,全球资源并购额超过100亿美元以上的只有5起。其余的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并购,06年和07年的平均并购金额为2.51亿美元2.34亿美元。

(4)在最近五年里很多并购都导致资源型企业生产更为集中,世界排名第一或第二的制造商的出现。如:2007年3月RUSAL与Sual&Glencore Aluminum合并成为最大的铝制造商2007年11月Rio Tinto并购Alcan成为最大的铝制造商;2008年2月 Xstrata并购Jubilee 成为第二大镍制造商;

(5)受次贷危机的影响,08年全球资源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较07年有所下降。据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公布的研究报告,2008年全球矿业并购交易近1668项达1534亿美元,从数量和价值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4%,2007年为1732项达1599亿美元。

(二)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何昕指出:我的钢铁网国内并购在历史上曾经比跨国并购更有优势和受欢迎。然而,现今全球很多金属和矿产生产由自由民主国家的企业所控制,拥有更加开放的外方投资政策,这使跨国并购成为可能。在过去的两年里,矿业的跨国并购超过了国内并购,反映了全球对资源安全的关注及一些企业利用商品价格回升的机会进行投机的心态。

表2:我国部分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列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并购报告》、网易财经、新浪财经等报导整理

(1)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处于初级阶段。在2007年前20位并购目标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1,交易额1342百万美元,占总交易额的1%左右。在前20位并购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5位,交易额2566百万美元,占总交易额的1%左右。

(2)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03年,国内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额为175亿美元,占国内矿产金属领域并购总额的38%,而到2007,国内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额升至1227亿美元,占该领域并购总额的58%。

(3)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安全,政治阻力大,并购的成功率不高。如:中海油等因涉及战略资源等国家安全问题而使到并购搁浅;

(4)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初始阶段决定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在以后的海外并购中的失败不可避免。

(5)国有企业充当资源型企业并购的核心力量,民营企业的力量弱小。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主体多数是我国的龙头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会看到龙头企业的影子。如表二所示,几乎是清一色国有企业和国内大型公司。

三、海外并购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资源型企业的界定

黄娟等(2005)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认为资源型企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生产和经营的矿山企业。

马莉(2007)在《资源型企业与政府建立建立和谐发展关系研究》一文中认为只有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企业才是资源型企业。

伊国伟(2007)等在《资源型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认为,资源型企业可以定义为地理空间上特定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劳动对象,生产制造业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基础原材料的企业,如矿山、油田、坑口和风力发电、海洋资源提取、森林砍伐等企业。

朱院利(2008)在《资源型企业转型路径研究》一文中提出资源型企业是指那直接从事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等资源企业。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综合上述对资源型企业的定义,本人将资源型企业定为:资源型企业是指从事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经营的企业,包括开采、加工、经营、终端零售等。

2.并购的相关定义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兼并(Merge)指公司的吸收合并,即一公司将其他一个或数个公司并入本公司,使其失去法人资格的行为。是企业变更、终止的方式之一,也是企业竞争优胜劣汰的正常现象。在西方公司中,企业兼并可分为两类,即吸收兼并和创立兼并。收购(Acquisition)意为获取,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实现对该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的行为。有接管(或接收)企业管理权或所有权之意。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收购可分为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类。

海外并购又称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国际并购就是指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二)国外海外并购的动因研究

(1)效率理论;该理论被视为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传统的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即1+1>2。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亦可分为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多元协同效应。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并购双方在管理能力上有

差异,并购后管理能力强的一方向管理能力弱的一方输出自己的管理能力。②并购双方在经济上有互补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购后增加收益或降低成本;③财务协同,从目标企业来说,并购后将外部融资转化内部融资,减少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从并购企业来说,企业利用其多余的现金寻求投资机会和降低资本成本,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并购企业将高市场份额低市场成长性的部门(金牛业务)产出的现金投资于高市场增长低市场份额的部门(明星业务)以支持其市场份额目标,而实现利润的再增长,提升公司生命力;如果目标企业有一定的债务,并购企业还可以减少上缴税收;④多元化协同效应,并购可以实现多元化,降低经营风险。鲍莫尔(1982)提出可竞争市场和沉淀成本理论,进一步支持效率理论。

(2)交易费用理论:科斯(1937)提出通过并购企业将企业间的外部交易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行为,通过用内部管理代替市场机制的协调,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纵向并购行为的发生。

(3)企业价值低估论:企业价值低估论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当某个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其他企业就可能通过收购股份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从而用相对低廉的成本完成扩张。詹姆斯·托宾(1969)提出托宾的Q比率,该理论提供了的选择目标企业的一种思路

(4)产业组织论;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核心技术和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都可能对企业的行业进入形成产业壁垒。而企业通过对行业内原有企业的并购,获得其生产能力、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规模、技术壁垒,规避政策限制,实现有效进入。在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面临更高的产业壁垒;而政策上,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对外资进入有更多的限制,构成了更高的产业进入政策壁垒。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层次上提出了产业壁垒也对跨国并购产生影响。

(5)垄断优势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时, 会遇到诸多障碍如语言、法律、文化、经济制度的不同等, 与东道国相比,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因此, 跨国公司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就必须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如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规模经济、信息、国际声望、销售等优势, 这些垄断优势足以抵消上述劣势, 因此可以保证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取丰厚利润。

(6)获得速度的经济性理论:该观点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转换资源的数量,还取决于时间和速度。跨国并购可以跨国并购可以迅速获得目标公司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研发能力等资源,在抢占先机的同时还可以防止东道国原有厂商的报复,对后期进入的其他跨国公司构成威胁,与新建相比风险小得多。

(三)中国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邓欢英(200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分析了四点动因;王黎明、宋明明(2008)《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及存在问题研究》分析了七点动因;李超(2008)《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之探析》阐明五点;其中内容大同小异,总结他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品牌驱动型

中国企业在世界上的品牌知名度不高。所以获得优质资产和品牌,抢占国际市场成为中

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动因之一。首先,欧美国家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进入的成本高壁垒多难度大。其次,很多跨国企业回归主业,加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利润率。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给了中国企业并购的机会。再者,并购成功后企业在利用目标企业的品牌效应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其销售渠道,将并购企业的产品引入,迅速地占有市场。联想并购IBM 的PC业务就是典型的例子。

(2)自然资源驱动型

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过去几年了,中国的绝大部分石油、铁矿石、煤炭都是靠国外进口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的,自产自给的一部分所占比例甚小。中国的经济靠着消耗大量的资源而支撑起来的,资源对中国来说,其战备意义不言而义。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将自然资源上升到战略资源层次。中石化、中石油大力收购国际能源企业就以掠取战略资源为目的。

(3)核心技术驱动型

大多数中国企业其一大不足就是自身研发能力不强,技术落后,技术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技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使得企业在技术开发这一块步履维艰。而跨国并购却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且实时实效性强。通过跨国并购,并购企业可以迅速获得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材,保有目标企业的研发能力。

(4)市场竞争驱动型

一方面部分中国企业在中国的市场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市场空间极大的减少,为了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便到国外去寻找市场空隙,将自己的优势资源转移,以期在新的市场里拉动公司销售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以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格局中获得竞争优势,国际化已经成为企业必须经历的一条道路。

除此之外,驱动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因素还有:政府驱动、获取企业成就、逃避壁垒驱动型、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等。

(四)资源型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尚飞鸿(2007)在《国内外矿业并购动态及动因分析》一文中提到矿业并购的动因除了并购经济学中:协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多元化经营、谋求增长等动因外,还特别强调了中国资源需求急速增长促使国际矿业并购浪潮的迭起。

李天星(2007)在《全球能源业:并购整合涌新潮》一文中总结了三点动因::一是政府控制的国家能源企业的崛起。它们之中有许多来自资源富裕的国家,这些国家已从飙升的油气价格中获益匪浅,目前正寻求在全球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二是潮水般的全球流动性带来了大量新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投资于能源行业。三是新型对冲基金和维权投资者的出现,成为收购的推动力量。

刘强(2007)在《跨国并购——中国矿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强调资源战略储备的意义,和全球资源紧缺的现状两者推动矿业并购的迅速发展。

我的钢铁研究中心何昕(2008)则总结出资源型企业并购的动因有:

(1)全球性资源需求的增长。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球性资源需求的增长的动

力之一。2007年,中国需要足够多的铁矿石来制造钢铁,为1900万城市移民建造高层公寓,生产850万辆汽车,完成17个主要城市的机场建设,建成数万公里的铁路、隧道、桥梁和公路。同时,也会导致资源并购的竞争更为激烈。印度也是如此。印度刚刚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落后中国大概10~15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总共有30亿人口,当这几个国家人均GDP都有所提高时,乘数效应会使金属需求大大增加。

(2)资源安全保障。由于全球金属和矿产的大部分供应都为自由民主国家的公共企业所控制,从理论上说在一个合理的价位就能收购其资产。很多国家的企业开始认真审视并购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及其产生的价值。

(3)商品价格高企。矿产和金属业产品创纪录的价格成为市场的驱动力。价格高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对金属和矿物的持续强烈的需求,特别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其增长的潜力仍然巨大;由于设备、基建、劳动力、投资等的短缺,以及限制性法规和增加产能所需的长时间等因素,造成供给不足。

(4)规模经济和市场营销力量的增强。如今新发现的大型矿山资源越来越少,且资源质量、金属品位下滑,矿山的建设费用大幅增加,且许多矿用设备的交付周期大大延长,而并购的不确定性远远小于矿山的直接开发。因此,相较于风险较大的自有矿山勘探与开发,收购已成熟经营的矿山企业对公司来说更加具有经济价值与时效性。在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并购或合并可以帮助企业达到更大的规模经济,生产更为集中,产生市场营销能力更强的大型企业。

除了以上因素,何昕(2008)还提到驱动全球矿业并购的动力还有:私募股权的大量参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出现、分散风险等等。

四、影响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成效的因素研究

(一)企业外部因素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一直是海外并购的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经营资源等战略物资的资源型海外并购更是如此。况且,“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范围内广为流传。政治风险一般包括:目标国政治稳定性、政策风险、目标国与母国的政治关系、目标国的市场开放程度、相关利益集团干预、第三国的干预等。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往往会被东道国国家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施以严厉的检查程序,受到东道国国家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审查,举行听证会。并购企业的并购计划往往就因为通不过东道国家政府的审查而夭折其中。中海油、中石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失败等因涉及到战略资源等国家安全问题而使到并购搁浅便是其中有力证据。

2.竞争对手

资源型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必须得认真观察和考虑竞争对手一举一动。竞争者可能来自东道国内的企业,也可能是国际竞争者,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企业必须认真全面地

分析竞争对手,积极进行竞争者分析和情报收集,制定缜密的市场竞争战略,在对手出其不意时可以灵活及时地改变策略。

(二)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能力

根据并购效率理论,并购方应该有自己的企业核心能力,这样并购后并购方才能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向目标企业输出,从而使并购活动达到1+1>2的效应。这种优势可以包括经营能力、技术水平、渠道能力、营销能力等等。

2.人才储备

资源型企业要走向国际化,要进行海外并购,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人才是其极其重要的支柱。中国企业全球化,海外并购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经验的人才缺乏成为企业海外并购的瓶颈。如何培养和储存具有国际视野和管理才能的人才成为企业海外并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整合因素

整合是并购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企业在并购后不能成功地整合。企业有可能陷入亏损的困境,有甚者连整个企业都会因此颠覆。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包括管理层整合、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等等。很多中国企业并购就在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摔跟头,并购目标企业后因为不了解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因而时常产生冲突,使到目标企业的人材流失,造成目标企业并购后经营困难。其中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尤为困难。

1.文化整合

海外并购比本土并购来得更猛烈与困难,本土并购,毕竟企业之间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海外并购则要面临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大,如果不充分考虑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并购后给企业整合带来的是灾难性的毁灭。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除了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管理经验外,与目标企业有较为一致的的管理语言,业务上有共同基础之外,还要考虑双方的企业文化相似度,以及如何将双方的企业文化的差异进行磨合。能否将双方融为一体,消除双方的冲突与隔阂成为企业海外并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人力资源整合

如何保住目标企业被并购的人才成为海外并购中的另一大难点。并购目标企业,其目标之一就是获得目标企业的管理人才管理经验,保有目标企业的研发人才以及研发技术。如果并购造成目标企业人才的流失,这种并购也不能算成功。而往往企业之间的并购造成人才的流失是最严重的,其中原因是并购双方的文化不兼融,管理风格的迥异,所带来不可消除的冲突与隔阂。所以了解目标企业的生活文化、企业文化、管理风格,了解目标企业人才的需求,这些在并购之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而且要切实提出一套符合目标企业人才生活大背景的需求的解决方案,与目标企业的人员进行蹉商,以求达到和谐相处,再度发展。

(四)其他因素

1.进入方式

本文说的进入方式非不是指一般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这里的进入方式主要关注两个点内容。第一,有前期准备的进入和贸然进入。不经过了解并购目标的情况和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而贸然进行并购是非常危险的,其并购的失败的概率也会大大的提高,而这种前期的准备最好是企业在并购之前应该有贸易联系。第二,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进行并购和与其他实力雄厚的利益伙伴共同并购。越是引进更多的利益集团,共同承担风险,并购活动越是容易成功。

2.信息经验

信息充分与否关系到决策的正确性,进行决定着整个并购事件的走向。然而在市场竞争者之间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如何收集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每一个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经验对企业并购很重要,成功的并购与丰富的并购经验是离不开的,西方国家企业并购有一百多年并购的历史,在国内的并购的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后才走向国际的。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不长,数量不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鲜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远远不足,不熟悉海外并购方法及风险的规避。

(五)建立模型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建立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关键影响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图2: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关键影响因素模型

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对策略研究

(一)加强公关,减少东道国政治责问,降低政治风险

东道国的政治责问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因素之一,资源型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得详细了解目标企业周围的法律环境与政策,务必使自己的并购目标与政府的意图靠近。东道国在外来企业并购企业时考虑最多的除了并购行为是否存在某些不安全因素外,更多的考虑是能否给其提高就业率、加速其经济发展、展显其政绩、安定其社会以及在环境方面的损害程度。当年日本八十年代在美国掀起的并购浪潮大量鲸吞美国企业时,为了打消美国政府的顾忌,包括尼康、松下、索尼等日本大企业都建立或增加了驻华盛顿的代表机构或办事处,进行公关,以期改变其在美国人心中的印象,增加美国对日本的信任。此外,日本还举办各种各样有关日本投资的各种论坛,发表证明日本投资对美国经济所带来的的各种效益的报告。在美国的日本企业不仅通过聘用美国和平人作为高层管理者,还从当地采购物资。从而展显其极大促进美国经济建设的美好的一面。我们国家和企业亦可以通过各类渠道同东道国进行沟通,表明态度,举办宣讲会,进行形象宣传,以期消除东道国和东道国公民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的恐慌与敌意。

(二)分析竞争对手,灵活运用竞争战略

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可以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如图3所示),还可以用SWOT 和战略管理中竞争态势矩阵(CPM )等工具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完善且灵活的竞争战略,以灵活应付其变化。

图3:五力模型

(三)扎实练好基本功,塑造核心竞争力

中国资源型企业绝,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扎实的根基。企业的产品、品牌都还不具备世

潜在的新进入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

界范围的竞争力,还有其他能力如:管理经验、市场运作、流程、资本、人才、制度、文化等更多层面上,也都不具备海外扩张的综合本领。所以倡议回归企业基本功的练就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必须客观地评测自己,莫妄自尊大。

(四)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资源型企业进海外并购,其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海外并购环境的不熟悉,不能有效地参与海外市场竞争和防范海外并购风险。企业要进向国际市场,必须提前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有准备才能取得胜利。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促进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另一方面,企业也应当加强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

(五)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首先,并购后的整合难度的低估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一大因素。很多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错误地估计了整合所花费的成本,并购后的整合成本成为中国企业难以承受的负担。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一定要对并购后的整合给予极大的重视。

其次,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是并购后整合的两大难点。对于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前必须正确评估并购双方的文化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文化求同存异。对于人力资源的整合,并购对目标企业内产生的动荡非同小觑,如何稳住员工的心态,给员工新的希望很重要。

再者,整合这一词暗示着姿态过于强硬,可能引起的冲突更大。整合不如融合来得融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融合以求同存异、实现并购后的目标才是我们想要的。

(六)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目标市场多数在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市场竞争激烈,使得中国企业并购的成本和整合的成本大大得出乎意料,这也是中国企业失败的因素之一。其实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战略时应更关注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并购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本国成熟、适用的技术、提供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以此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素质的提高,这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的重要选择。

(七)收集信息,积累经验

中国企业并购刚刚起步,而西方等国家已经跨时一百多年的五次并购浪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而且中国现在在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颇与日本八十年代所处的背景相似之处不少。无论是借鉴西方还是近临日本中国企业都可以受益良许。总结经验与教训,让一家企业的经验成为多家企业的经验,借前车之鉴,让后来者走更少的弯路。

六、案例分析----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一)事件简介

1.中石油简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下称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5位。2008《财富》世界500强中石油以1297.98亿美元排名第25名。

2.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简介

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英语: PetroKazakhstan,下称PK)是一家在加拿大注册的国际石油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资产主要位于哈萨克斯坦。总资产12.69亿美元,是当地第二大外国石油生产商,也是最大的石油商成品油供货商,日产油量约15万桶,已证实和可能的原油储存量共有5.5亿桶。PK公司在哈拥有12个油田的权益、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3.事件重现

并购起因:

1996年起,政府加强了对产业的控制,哈石油与政府之间摩擦不断。2000年,哈政府要求公司必须以折扣价供油,在收获季节禁止出口,以确保供应。这一行为严重损害哈石油投资者的利益。2004年底,哈政府通过了油田开采伴生气处理的法律,要求必须确保资源的利用。受该政策影响,2005年预计哈石油每天的产量将从15万桶减少到11万桶,比早先预期17万桶的产量整整低了35%。

哈石油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勘探投入,使得公司的可持续增长面临挑战。从1997年到2004年,虽其日产量增长了236%,但已探明及潜在油气储量仅增长了50%。

与政府的摩擦和发展的瓶颈,使得哈石油的投资者坚定去意;迭创新高的油价,则提供了退出良机。05年6月,哈石油正式向外界出售全部或股份股权。

并购的过程:

8月22日,中石油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提出的每股55美元现金出价击败了来自印度的竞购对手。其后,印度方面在重新提高报价的努力未果后,指责该交易的公平性。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则向加拿大地方法院提出申请,暂缓出售PK公司,试图通过法律诉讼,阻止中石油的并购。

10月4日,哈国会上议院随后通过一项禁止外资转让国家石油资产交易的法律修正案,哈政府有权取消违反这一修正案的所有交易。

为了应对最新石油资产交易法律,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于10月15日签署了《相互谅解备忘录》。据此,中石油将向后者转让PK公司的部分股份,哈国家石油公司并获得在对等条件下联合管理奇姆肯特炼厂和成品油的权力。

10月19日,PK公司股东大会以99.04%的支持率通过了中石油的报价。2005年10月26日,中石油最终以41.8亿美元成功收购PK。

(二)并购动因分析

1.扩大规模,增加原油产量

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是当地第二大外国石油生产商,也是最大的石油商成品油供货商,日产油量约15万桶,已证实和可能的原油储存量共有5.5亿桶。PK公司在哈拥有12个油田的权益、6个区块的勘探许可证。中石油一旦将哈萨克斯坦纳入旗下,5.5亿桶原油储存量将使中石油的原油量增长6%。

2.保障石油进口,缓解油价飙升的压力

中国海关200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仅去年一年,中国就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率高达34.8%,进口量增速为4年来最快,进口价值339.1亿美元,增长71.4%。全年共多支付外汇70.68亿美元。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稀缺程度日益扩大,世界上各国各大石油公司都在加快掠夺石油资源的速度。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能够为我国石油供应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在源头上缓解国际油价飙升给国内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3.构建全球体系,加快中石油发展进程

按照经济学家泊尔穆特的跨国公司成长阶段论,跨国公司的合理成长都要经历国内创业到区位性国际战略,并最终发展为全球战略;中石油要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竞争性的现代化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势在必行。PK公司是完全西方背景的独立石油公司,拥有完整的油气工业上中下游业务链,42个分或子公司、192个银行账号,在五国上市、五地办公,经营地域分散,业务链及法律架构复杂,管理幅度和难度都很大。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可以增加中石油海外管理能力,可以成为中石油迈向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桥头堡。

(三)并购成效因素模型分析

图4:利用模型对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分析

1.企业外部因素

政治风险的规避:其一,中石油选择哈萨克斯坦充分利用了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双边稳定而友好的关系,哈萨克斯坦作为产油国,原油销售是其重要经济来源。而中国又是其最重要的原油客户之一。其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石油就已经进入哈萨克斯坦,取得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部分股权,进而获得阿克纠宾油气田的开发权益。经过数年来的苦心营运,已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为其中石油成功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增加了不少筹码。其三,收购时机得当, 很好的利用了此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哈时所促成的两国良好的政治氛围。

竞争者的应对: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时遇到了两大劲敌。印度国营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及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印度国营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在第一轮竞价时的最初报价比中石油每股高出1美元。中石油迅速调整策略,通过全资子公司中油国际提出的每股55美元现金共41.8亿美元出价超过印度企业39亿美元。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因数年前与PK公司以1:1的股比,合资成立了“图尔盖石油公司”(TurgaiPetroleum),而自认为公司有对PK公司的“优先购买权”,要求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地方法院对中石油的收购要约发布延期禁令。

2.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能力:2006年全球竞争力组织出版《2006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中,企业竞争力中石油排名第一。多次被评为中国最赚钱的公司。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5位。

2008《财富》世界500强中石油以1297.98亿美元排名第25名。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管理优势。

人才储备:从1998年起,在集团的局、处级干部中,通过严格考试考核,选拔出有明确培养方向的管理后备人才,送往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著名高校,用2至3年时间攻读MBA。2003年,此项培养计划总投入达400多万美元,2003年时已选拔53人赴国外学习,其中19人已学成归国,他们在西气东输工程、海外油田并购等重大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石油集团总部每年还选拔200人左右,送入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攻读MBA、法律和工程硕士学位,加上所属企业自行组织的,已先后培养了2230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中石油集团立足于超前培训,为开辟和拓展海外项目提前准备各类人才,仅为开辟中亚市场,集团就先期投入2300万元,在俄罗斯著名大学培养了近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石油还对跨国经营人员实施了“721”培训工程,即:70%的人员在海外项目工作,20%的人在国内总部工作,10%的人接受脱产培养,确保海外员工有充足的“充电”时间。

3.整合因素

文化整合:中石油进驻PK公司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演讲与座谈,播放宣传片,介绍了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及海外业务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宣传了中国石油对此次并购的各项政策,对PK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强调了并购后的人事劳资政策和“三个稳定”策略等;公布了整合组联系邮箱和电话,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及时回答员工所担心或者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对一些重大议题和决议,利用PK公司内部网站和布告栏及时通报并购动态、解答员工提出的问题;同时还和公司中高层员工一起组织参加了多个社交晚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拉近了彼此距离,增进彼此了解,增强了合作友谊。

在汉语、俄语、英语培训基础上,组织跨文化培训。介绍中国、哈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外,还实行了“优秀员工中国培训计划”,每年选派一引起优秀的哈籍和西方雇员到中国进行短期培训,并到中国石油总部及国内油田和炼厂参观学习,他们看到了PK公司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为能够成为中国石油大家庭中的一员而自豪。

创新企业文化,培育共同价值观。PK公司在过去西方人管理的十几年里积累和运用了很多很好的做法和制度,以西方文化为主流,提倡敬业和责任心。并购后,中国石油没有强制推行中国石油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而是在学习欣赏PK公司原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提倡“相互欣赏、享受工作”,推动力没民族文化的融合。结合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公司还把员工非常熟悉的英文缩写CNPCI(中国石油国际公司)和PKI(PetroKazakhstan Inc.)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人力资源整合:中国石油明确了交割后公司初稿初步控制的策略。采取更换高层、重塑形象的“换脑”策略;针对人心不稳的外籍员工和哈籍员工,采取稳定基层、稳定哈籍“稳定”策略;为了使利益相关者及时获得准确信息,避免谣言惑众,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等。首先,公司全面更换了公司董事会成员,并对管理层进行了大换血,根据需要和自愿,保留他们担任公司高级顾问,协助和配合中方新管理层工作,保证控制权的顺利交接和管理的平稳过渡;再者,稳定员工队伍。加强沟通和宣传,并向公司雇员承诺在收购后将加大投资力度、维护队伍稳定,改善薪酬体制、引入业绩红利、提供更好培训、支持社区经济等。

4.其他因素

进入方式: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和双赢式的策略。渐进式:中石油

自1997年开始进入哈萨克斯坦开展油气合作。2003年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收购了沙特尼玛石油35%的股份。同年两个月后,中石油再次接手了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65%的股份。双赢式:而为了顺利完成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收购,中石油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相互谅解备忘录》将向后者转让PK公司的部分股份,哈国家石油公司并获得在对等条件下联合管理奇姆肯特炼厂和成品油的权力,从而实现风险分担,达到双赢。

信息收集:中石油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时,建立跨国投资的信息支持系统, 建立完善的情报体制与信息网络, 并尽可能与国外信息系统保持紧密联系, 及时掌握各国、各地区被列入破产倒闭和孺要并购的企业情况,以便为我国企业提供全面而可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跨国并购投资的正确决策。

结语

中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势在必行。扎实企业的基本功、培养企业的世界性核心竞争力,不断地进行国际人才储存,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前提;充分收集情报信息,正确地评估与处理政治、经营、整合风险,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保障;利用双赢或多赢的策略,很多时候能够直接影响到“走出去”的成败。希望中国资源型企业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 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黄中文.海外并购[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

[3] 宾建成.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 工业技术经济,2009,(183).

[4] 程子潇,韩平.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思路探析[J], 价值工程,2008,(2).

[5] 黄中文著,李玉曼,刘亚娟著.跨国并购实务[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

[6] 牛国良. 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8)

[7] 童生,成金华.我国资源型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及其规避[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8]Simone I. Flynn, Ph.D.. Corporate Development: Mergers & Acquisitions, Research Starters

Business, 2008, p1-1, 1p; (AN 27577826)3.

[9] 薄启亮. 跨国大并购后的大整合——中石油并购PK公司的安全研究[J].经济管理,2008,(11).

[10]Philip H. Mirvis, Mitchell Lee Marks. Managing the merger making it work [M].华夏出版社,1999. 致谢

在此感谢林梅老师的细致指导与严格的要求,使我得以顺利地完成论文表示诚挚的谢意。

The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trategies of China's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in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u Zhang Liang (Student Number: 2005041215)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llege of Management

Direct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Lin Mei

【Abstract】Lack of resourc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ajor obstacle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h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one of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in solving resources shortage problems is "going aboard" investment exploring overseas. At present, overseas M&A are the major choice for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going aboard" in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However, M & A strategy using is still in the trial, experimental stage,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overseas M&A is not high. This papers analysis situ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overseas M & A, which based on Relevant theoretical, building an effectiveness factor model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success in overseas M & A, and Proposing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Finally, using the model in the cas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mpany purchased PetroKazakhstan analyzed.

【Key Words】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相关数据,笔者试图归纳其对我国国家经济这个宏观层面、行业经济这个中观层面以及同类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措施。 标签:跨国并购;现状;影响 中国商务部《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的调查统计显示:跨国公司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投资倾向于独 资新建;进而,相对于外资企业投资总额和所占比重的同比增长(2010年增长到76.58%),数据显示,中外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占比逐年下降。这种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外商直接投资中独资的形式成为主流。然而,并购是跨国公司扩大企业规模,在中国市场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最便捷的途径。 1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行业,诸如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的一个亮点。主要体现在: (1)规模呈扩大化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的外资并购市场无论是案值还是并购交易的项目数都创新高。2000年以来,多数跨国公司在华,单个并购案值都超过1亿美元,有些更是达到10亿美元之多。例如,美国花旗集团以56.7亿元收购广东发展银行20%的股份。具体并购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到:2002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掀起了高速增长的浪潮,并购额从2001年的23.25亿美元一跃蹦到2002年的80亿美元;此后更以年均约45%的速度增长,并于2008年达到460亿美元;而且,其比重占到整个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49.79%。 (2)并购领域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 从并购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2006年,我国工业39个行业中,“三资”企业在19个行业的销售额已超过30%。其中,采矿、皮革羽绒等加工、文体产品、电子、仪表这六个行业的销售额占到50%以上,而服装、家具、橡胶、塑料、电器设备等行业的销售额也占到40%左右。由于我国制造业开放较早以及发展较为成熟的原因,该行业并购比重的不断上升是主流;同时,由于服务型社会的到来及其与制造业的关联性,致使其(尤其是金融业的银行业) 比重大大超过了制造业的,例如香港汇丰银行以199%(案值高达144.61亿元)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摘要] 近年来,跨国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受到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谓是风起云涌。然而,中国企业大规模并购中却不乏失败之例。本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从并购的一般程序的不同阶段探讨了企业海外并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 跨国并购技巧程序风险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从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均以发达国家制造业厂商为对象构筑其理论体系,强调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须在国内活动中获得具有独占性的技术优势。邓宁从微观角度概括了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主观方面,企业拥有对特定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某些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适合这些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把两者联结起来,促使企业跨国化扩展的则是其转移使用无形资产的内部化组织能力。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对市场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并不完全具备。结合刘易斯·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和坎特威尔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它们一致强调发展中国家对现有生产技术的开发利用程度,指出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发展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在于现有技术与当地市场供求关系、企业学习能力的有效结合,在于对技术的创新性吸收。我国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还比较欠缺,应依靠对现有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以技术差异化和本土化来实现跨国经营。 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外庞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并购能力冲入中国,迫使你必须寻找你的合作者。因此,我们要主动寻找和全球合作的机会,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还要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全球价值链中,跟全球资源进行整合。任何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国家,而是要几十个国家来完成,每个国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生产价值链上发挥作用,取得一定的份额。中国企业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寻找自己的份额,让自己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最初,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几乎是清一色的绿地投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中国企业逐渐积累海外扩展的经验,降低海外扩张的风险,但建设的周期较长,扩张的速度过慢。对于制造业来说,并购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抓住市场机会。此外, 自然资源的短缺是“走出去”的又一动因,并购后,企业可以获取稳定的原料来源,开拓和争夺市场。国企到国外买油、买矿、买森林、买资源性产业,是中国并购大规模增多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技术方面的动因,企业通过并购能完整地获得原有企业的经验,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优势。跨国并购方式能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 从宏观层面看,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资源禀赋条件的逆转。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庞大的国家外汇储备再加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中国财富增长很快,储蓄存款大量增长,企业积累的资金也高速增长,可以说中国已具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新趋势及对策研究现状资料

3.1 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规模分析 从1980 年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至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走过了接近30个年头。据我国商务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投资设立的企业累计超过57万家,投入资金累计超过6650亿美元,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9%,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8.5%,缴纳税收达6349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1%,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的人员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总数近11%。截至2006 年9 月底,中国的外商投资来源地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在中国有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480多家。2007 年我国吸收FDI全口径数据(含银行、证券业)为: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88 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71家,同比下降8.6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8%。尽管中国利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但是据商务部介绍,自2003 年颁布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以来,外资并购得到规范发展,但中国吸引外资仍以“绿地投资”为主,2006年外资并购仅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2%。本文对比了1994年至2005 年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金额占直接投资的比例与全球并购金额占全球直接投资的比例,如图3.1、图3.2、图3.3、图3.4 所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剧,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确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来也呈现逾来逾活跃的趋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并购与海外并购活动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也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 西方的跨国并购理论大多以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实践适应性不强。中国出海并购的先行者们在缺乏经验情况下,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的及时跟进,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理论的创新,并对海外并购整合的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以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成本收益特征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其次,从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跨国并购中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途径的比较以及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基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然后,分析了优势无形资源在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系统化的理念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购中无形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 最后,本文还对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三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这部分主要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并对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本文预期可能的创新点。本章所呈现的研究逻辑框架与思维模式,不仅突出了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且还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思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_王含笑

3.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3. 2. 1交易规模呈上升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数量和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金额的并购事件出现。 2002年中国海洋石油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尼的五大油田部分权益,并购 金额达5. 85亿美元,紧接在2003年又以6. 15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气集团里海 卡拉干油田8. 33%的股权。同年,中国石化以6. 15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北里 海项目1/12权益。2004年,联想集团以12. 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 圈在跨国经营的方式上,中国虽然仍以新建为主要投资方式,但是以跨国并购 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并且规模也在扩大。这将是中国企业 跨国并购的发展趋势。 3.2.2目标公司的区域与行业呈多元化趋势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实力较弱,国际市场的信息 获取不灵通等条件限制,目标企业主要为东南亚地区的公司,并且多数为发展中 国家。东南亚国家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而文化氛围与我国相似,拥有丰富的自 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因此它自然成为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首 选之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实力的积累和壮大,东南亚地区的市场 己经不能满足它们的投资需求,于是它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海外投资的企业分布区域广泛,己遍及160多个国 家和地区。投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跨 国并购涉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自然资源,我国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并购 总量明显增加,如电子、电器、信息通讯、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国外的这些行业 拥有着成熟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先进的理念,对于我国企业的自身发展是十分 有利的。而国外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一些服务公司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的,随着我国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跨国 并购将发生在这些领域之中。 3.2.3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仍然是跨国并购的主体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它们逐渐活跃于跨国并购活动当中。如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2月12口以3. 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 半导体株式会社(Hynix)属下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工S)的TFT-LCD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这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一起海外收购案。 但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的经济实 力较为雄厚,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发展成熟,并且有政府的支持,这无疑将降低 并购的风险。因此它们有实力并且也敢于选择跨国并购这条道路。 3. 2. 4我国跨国企业并购的层次仍然较低 西方国家共有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 横向并购是这次浪潮的特点,主要通过同行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从而扩大生 产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这次并购 主要以纵向并购为主,即被并购的目标公司的产品处在并购公司的上游或下游, 并购后,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可以一体化,更利于管理,获得更多的利润。X29' 20 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发生的第三次并购仍然以横向并购为主,但混合的并 购形式也呈上升趋势。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形成的第四次并购浪潮中又 出现了新的特点,这次并购形式呈多元化,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并存。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入市以及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日趋活跃。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无疑能给我国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本文对一些学者在此问题的探讨上进行综述,对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影响和应对措施做简单分析。 关键词:跨国公司;并购;影响 一.引言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 依照东道国法律取得东道国某些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1]。外资并购分为跨国兼并与跨国收购两种形式,前者是指将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为一家现有的企业;而后者是指外国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当地企业的股票或股权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而当地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经取代新建投资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伴随着入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从广度上和深度上也迅速提升[3]。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并购,可以吸收更多的外资,弥补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4],另外,它对于加强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作用[5]。但同时,在积极的作用外,它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更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对此现象,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积极寻找应对策略。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跨国公司已在彩管、微电机、小汽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纤电缆、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医药等行业实际上取得垄断或控制地位。在计算机行业中,长城、四通、中环等外商投资或协议投资的项目中,外方均占有控股权。在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 家,且全部是中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 位的大企业[6]。一些我们熟知的名族品牌,也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外国人的囊中物。众多的并购案例,更让我们认识到它对我国经济甚至政治方面的威胁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近年来众多的并购案例,我们对并购的特点也可略探一二。周晓武[7]、李慧、张绍焱[8]、陈佳慧、黄群慧[9]都认为,从产业上来看,跨国公司并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问题研究

哈尔滨剑桥学院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面临问题 及对策分析 姓名: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前全球正处于产业重组的新时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强强联合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经济重要支柱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跨国并购中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来提升全球竞争力。 我国海外并购经过1999年国家提出的“走出去”战略前后的尝试阶段,到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特别是2002年至今,形成了一股海外并购热潮。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遭受重大的冲击,全球经济萎靡不振,而我国经济确是一枝独秀,仍保持高速增长。在国际跨国公司均不同程度放慢了扩张的步伐,甚至实施收缩战略的同时,我国企业却从这次危急中看到了进行国际扩张的机会,海外并购交易不减反增。 我们可以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他们对应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高峰期。 第一阶段,1992年一2000年,出现了第一个对外投资的高峰,这一阶段主要以窗口公司或者比较有创新思维的公司为主,而且集中于一些能够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的行业和产品,如机电产品、纺织产品。而从区域来看,这个阶段的投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总的来讲,此时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尝试性的,并购的规模并不大。 第二阶段,2000年我国加人WTO后至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始了第二高峰。对外投资总额从2001年的70多亿美元激增到2002年的200多亿美元,此时的中国企业意识到只有走出国门,融人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才能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如图一) 图一2000年到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中国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交易总额到2011年的交易额,无论交易数量还是金额的迅猛增长都令人叹为观止。另外,并购主体也经历了从国企“独霸天下”到民企异军突起过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浅析 陈 玲 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的案例日益增多,并购金额也有所增大。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2年,中国企业并购海外资产的规模庞大。针对这一新情况,本文从国际投资阶段理论入手,基于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的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原来在海外投资建厂,逐渐转向通过海外并购,取得主动权,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陷入紧缩泥潭的2002年,全球跨国并购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超过40%。与此同时,据《亚洲并购》杂志的统计,2002年前11个月中涉及中国企业的商业化并购交易总规模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的10起并购交易的单项规模都超过10亿元,在这最大的10起并购案中,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项目占了一半。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单就上海企业而言,就先后用上亿美元成功吞并6家海外知名企业。例如,2002年10月,上汽集团出资5970美元收购韩国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10%的股份;上海电气与美国晨星共同出资900万美元,收购日本秋山印刷机械公 司的所有技术和设备;上海制皂集团也成功收购了2家美国企业。 笔者认为,基于来自中国企业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跨国并购的数量将增多,资金规模也将增大,中国企业会展开一次新的跨国并购浪潮。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依据 在80年代初期,J. H. Dunning 提出了国际投资阶段理论,从动态角度解释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GNP )计算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是:第一阶段,人均GNP 不超过400美元。处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特点

三、外资在华并购的特点 1.中国在全球企业并购格局的重要影响地位 在世界上主要国家外资规模都在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热土”。到2002年11月,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到486亿美元。尽管中国的外资流入仍以新建投资为主,但并购所占比重提高的趋势则是明显的。外资愈加倾向于采取收购的方式,从与中方合资转向独资经营,外资在华并购在今后几年将呈现不断升温的趋势外资在华并购以及受此影响的中国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部将对全球投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全面国际化推动着本土企业的外向联合,这恰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中的理想投资方式相契台。从而,中国的外资并购以及本土企业之间的并购,在全球企业并购格局中的地位都将显著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并购活动,将改变它们自身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对它们如何掀起下一轮的全球企业并购浪潮,以及在新的浪潮中充当重要角色,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在华并购是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的重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对于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在其全球资源配置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的频频发起的并购活动,就是针对其他国际竞争对手的一种反应。据调查,有近八成的外商企业认为,目前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国外竞争对手,而非来自中国国内的企业。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并购,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与其他外国公司竞争的必然选择。例如,世界汽车巨头经过一年来在中国的加速扩张,与它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相同,9家外国汽车企业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已高达95%。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变成西方汽车列强的竞争。 3.中国企业在外资并购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就中国企业而言,在外资并购活动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纳入跨国公司经营系统之中。不少跨国公司的高层主管人员都认为,在进行行业分析或者外部基准化时,根本不必考虑中国的国内企业,而是重点分析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外资企业。事实证明,对于中国企业,外商企业从整体上在早巳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正在掀起并购浪潮形势下,众多国内企业面临着是否能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严峻选择。尽管受到种种因素的制衡,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利益诱惑,本土企业不能不纷纷期待着与外资的合作,甚至被收购。在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面前,国内企业大多将处于合作中的从属地位。从近年来国内的外资并购形势中,可以看到,许多并购事件我方部是处于被动地位,跨国公司很轻易地将合资企业纳入其经营系统,并通过收购剩余股权,从台资走向独资。4.本土企业享有更多的选择外资空间 首先,由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I临着全球性竞争,也亟需不断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这会加大中国企业向外方讨价还价的余地,提高我方在并购中的谈判地位。有利于保证自身的短期和长期利益。其次,我方依托本土文化优势,通过采取跟进和学习策略,可与跨国公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格局。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看,中国企业不仅将决定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空间,而且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大大提高,并最终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到国内外的企业并购活动中。 5.母公司主导的对华并购现象突出 入世后中国外资流入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跨国公司母公司为主的系统化投资显著增加。母公司在中国追求的目标.是建立主导性的全国范围的市场地位和开展世界级的业务为落实总体竞争战略。在这种雄伟目标的指导下,母公司直接出面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重组它们在华投资集团体系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华不断增加的状况中,外企母公司对中国投资重视程度也略见一斑。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说明母公司开始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资和战略投资.并对在中国分散的单个投资项目进行重新优化组台.以新的重组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并购理论国内外研究 1 引言 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 2 国内学者对并购理论的研究 由于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发生的企业并购,是在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而我国的企业并购及其理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理解中国的企业并购动因,应先了解中国企业的并购历史。严格来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并购应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依据这一定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并购可以看成不同的两组市场合约的对接和叠加过程。然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起源和产权结构是因战时的动员经济体制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产品经济体制对私人工商业的私有产权的剥夺、赎买和分封的结果”。因此,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企业的并购动因将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我国企业并购的过程分为起步阶段(1984-1987)、第一次并购高潮(1988-1989)、低落阶段(1989下半年-1992年初)、第二次并购高潮(1992至今)。由此可以的出我国企业并购动因有如下: 2. 1 消费亏损理论该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受着长期的、涉及面广的、规模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企业亏损问题的困扰,并购是消灭亏损企业的一个有效办法。同时,由于传统的行政方法和经济补贴方式未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416831055.html,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作者:王中超 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第六次并购浪潮袭来,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海外并购的活动中。本文以吉利公司为主线,运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分析,对并购前后吉利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从企业自身方面和政府方面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公司并购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即使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仍然庞大,同时国内的自主品牌产品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及核心技术。吉利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是连年财政赤字,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并购价格大幅下降,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这一时机,获得宝贵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原沃尔沃的专业人员和其他资源,同时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民营汽车企业,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一,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的企业。 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品牌轿车以安全性著称,尤其在汽车安全产品的研制方面。1999年,沃尔沃集团出售其汽车业务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具体交易概况如表1所示: 二、案例分析 并购前,沃尔沃母公司福特公司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尤其在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营业收入跌入谷底的1463亿美。仅并购发生前三年福特总亏损额就高达300亿美元。其连年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福特早在几年前就欲将旗下沃尔沃出售来获得流动资金缓解自身的债务危机。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的豪华车市场需求以超过40%的增长快速发展,全球轿车生产企业逐渐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沃尔沃汽车的销量增长更是于2009年在中国突破了80%的增长速度,中国地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基于以上原因,对于福特和沃尔沃来说,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选择一个中国买家无疑是个明智且理性的决定。 2010年8月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正式完成,吉利花费25.5亿美元取得了沃尔沃汽车100%的控股权,其中交易的并购资金为18亿美元,另外7.5亿美元为接管沃尔沃后的营运资金。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及模型 跨国并购现状模式 一、并购主体及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迅速壮大并成为跨国并购市场中的一直生力军。上世纪末期,以国企为主进行海外并购的尝试阶段。新世纪伊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2001 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掀起海外并购热潮。在此阶段,国内家电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排头兵”。 2006 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国内证券市场的爆发式转型,企业海外投资也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大型国企的海外并购取得更多成功。二是民营企业也频有作为,如2007年11 月雅戈尔以1.2亿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进行了一宗购并活动,成为目前中国服饰界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中国企业把握优势,加强国际化的一个良好机会。 中国对外跨国并购投资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占FDI的比重却时高时低,波动较大。资料显示,我国的跨国并购在整个FDI中还不能说已经占有优势。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无论从实际金额还是占世界并购交易额的比重看都较小。 二、并购产业及地区分布 由于历史、人文及地缘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投资分布的区域最初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200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实力增强,并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本壮大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获得国外

先进技术,规避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开始将并购延伸到美国、澳大利亚、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几乎所有的并购案例都是和收购主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致或高度相关的。2005年以前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等行业。就并购金额来看,第一产业最多,该产业的石油、矿产等资源开发型行业的并购,涉及金额动辄达上亿美元。200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开始逐渐转移到金融、服务等第部门。 三种产业分布各有重点区域。具体来说,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如石油行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矿产行业主要发生在拉美、澳大利亚等地区;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壁垒较高的区域,如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下属一家电冰箱厂,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等;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如中国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信公司,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等等。 三、并购动机与效果 我国的我国企业的并购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历程。起初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政府行政性干预等非经济动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的开放,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中国市场逐渐规范化,我国的企业跨国并购已经开始走向市场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动因为对核心技术、国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寻求,其次是多元化经营动机和其他动因。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和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促使企业,尤其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