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何用?

(一)案例分析

1.为什么上大学?

我来告诉你一件我的教师生涯中最早的一次令我啼笑皆非的经历。

那是2000年1月我刚刚从研究生院毕业,开始了在一所大学的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来到我的课堂,坐了下来,两臂交叉往胸前一放,看了我一眼,好象在说:“好吧,哥们儿,教我点什么吧!”两个星期后我们开始上《哈姆雷特》,三个星期后的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双手放在臀部,“你要知道,”他指着桌上的书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成为一个药剂师,可是为什么非得学这个?”

虽然我是一名新教师,我也完全可以告诉这名学生,他现在上的是大学,而不是技术培训学校,在大学里学生接受的应该是教育而不仅仅是培训。我试着这样向他解释。我说:“对于你以后的日子,平均每天大致24小时。这24小时中,大约有8小时要睡觉,你既不需要培训也不要受教育就能安然地度过你的生命中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每个工作日的大约8小时里,我希望你能从事有用的职业,假设你读完了药学或是工学院、法学院甚至别的什么学院,在工作的8小时里你就可以完全地应用你的专业知识,在你生命的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你当药剂师的职责就是不把氯化物弄到阿司匹林里去,当工程师就不能让工程失控,当律师就要做到你的当事人不因你不称职而上了电椅。这里面包含了每一个人都尊重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都能给你良好的基本需求。除了满足其他的需求外,这些职业将来会是你餐桌上的食物,养活你的妻子,抚育你的儿女。职业是你的收入的来源,祝愿你的收入永远够用。”

“那么还有另外8小时的时间,也就是说你生命中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你怎样度过?还是回头说说你的家庭吧!你要把你的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们能够接触到高深的思想吗?我们自认为是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成员,文明社会只有保持其创造性,才能存在。将来你成为一家之主的时候,你的家庭是否对整个人类文明思想有起码的了解?或者你的家庭生活的内容只有冰镇啤酒?你的家里是不是应该有一些书呢?或者说应该有些画?你的家人能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能不能就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意见?你的孩子能不能有机会听到巴赫的音乐?”

我说的大致就这些,可是那个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得了,”他说,你们这些教师有你们教育孩子的的办法,我有我的一套。至于我嘛,我要赚大钱。“我愿你赚到大钱。”我对他说,“因为你若不赚钱买东西就会难受。”

4年过去了,我仍然在读书,我在这儿想告诉你的是:大学的任务不仅是对你进行培训,还要向你介绍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如果你不抽点时间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学点最基础的哲学,学点艺术,学点我们称为历史的人类发展的过程,那么你就不该来上大学,你就会成为一个只会使用机器的人,一个只会按电钮的人。谁也不可能没有人帮助就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自己去创造成为文明人应有的一切知识,一辈子的时间也是不够的。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只要在中学的物理课上没有睡觉,就比过去那些大科学家的物理知识强。你之所以比他们知道的多是因为他们把他们的知识留给了你。任何科学的、最初的过程都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你必须去学习那些前人学到并留传给你的知识。人类技术的发展是如此,人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是如此。书籍中包含着绝大多数技术和精神的资源,在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在增加着你的人生阅历。读一读荷马的史诗,你的头脑里就有了一些

荷马的一些思想。通过书,你至少能获得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等无数前人的一点点思想的火花。因为一部伟大的著作就是一份厚礼,它使你经历一些你一生中没有时间来经历的生活,它把你带到一个现实中你没有时间去游历的世界。一个文明人的头脑中包含许许多多这样的生活经历和这样的世界。如果你急着去赚钱,或者对自己的知识甚为得意,从而把亚里士多德或爱因斯坦的思想这些能提高你的思想素质修养的礼物拒之门外,那么,你将.....我认为,要是一所大学不能使你们学生---无论是作为专门人才还是普通人物---去接触那些人们头脑中应该有的大师思想,那么这所大学就没有真正的办学宗旨。然而你们自己若没有努力去吸取那些大师的精髓的话,那么,你们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人。既然无论是作为大学还是作为大学生,都没有对这个文明社会所具有的文明起到传承和推动的作用,那么对于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来说,两者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2.信念值多少钱?

罗杰·罗尔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却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

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信念值多少钱?信念是不值钱的,它有时甚至是一个善意的欺骗,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 这件事情给我们一种启迪,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的人,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其实不光是成功的人,每一位追求幸福,工作中有一定成绩的人,他们都有个人所坚持的信念。

(二)主义譬如一面旗帜

1.主义:孙中山说,主义就是一种力量,主义就是一种信仰,主义就是一种理想

毛泽东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一旦立了起来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2.主义与行动的关系:(1)通俗的理解:没有理论指导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一定导致失败;(2)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三次巨变充分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1999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选定,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最近,路透社

又邀访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虽然爱因斯坦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但这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并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评出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投票选出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机构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中酝酿遴选出来的。这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某些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淡漠、偏见和动摇态度的人,是一个极大的警醒。这是世纪之交时代赋予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值得纪念的礼物。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马克思逝世(1818年)已经190年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也已一个半世纪了,为什么马克思仍然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崇敬呢?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说明了马克思为人类精神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只要不带任何偏见,人们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具体来说,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发展的伟大贡献,两大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马克思的学说有极强的阶级性,它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同时又是科学的真理,是严整的科学体系,革命性和科学性在马克思学说中是高度统一的;这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且说明当今仍需要马克思主义,当今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重新激起了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为了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人们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寻找思想武器,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起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虽然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处于低潮,相反世界范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却悄然兴起,理论研究是社会变革的前导,许许多多多马克思主义研讨活动将汇成巨流,推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再度复兴,让我们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昂首阔步迈向21世纪。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层含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时代的产物:三个巨大的历史反差,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经济沿上升线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沿下降线迅速滑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与无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下降为社会次要矛盾;无产阶级的斗争性日益增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消亡。这三大反差说明,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而且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革命的性质,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产生。

(2)阶级斗争条件: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为自己指明方向。

(3)科学技术条件: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生涯和科学精神

(1)《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2)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剩余价值学说成熟;

(3)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和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成。

3.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创新,实现变革的关键是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辨证法是统一的,到近代出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辩证法);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创新,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创新,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形成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2)沙皇俄国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

道路。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20世纪20----40年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扎根开花结果,分别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还在发展之中——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

四、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1.要处理好老祖宗与新境界的关系,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重视系统地学习其整个理论体系,又要强调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为例,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首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也就提到了首位。与此相应,毛泽东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不朽的代表作;在建立了新中国尤其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提到议程。这一时期我们党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此相应,毛泽东写下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光辉著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们党十分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产力理论和社会主义观来考察中国的社会主义。这就是邓小平强调的学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的道理所在。

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著

我们说,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学马克思主义要精、要管用。这绝不是说可以忽视甚至不去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马克思主义原著与原理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懂、学透原著,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

3.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世界形势已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宕起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既有高潮,又有低潮。社会主义运动既有凯歌奋进的辉煌岁月,又有过严重挫折的时期,甚至到今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还没有走出这个时期。如果我们能联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一定会对社会主义未来充满信心。邓小平曾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邓小平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信心,就是来自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思考题

一、需反思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何在?

2.马克思主义最早在西方播种,却在东方中国首先收获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4.马克思主义如何解决以下重大时代课题

(1)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这三大时代潮头带来的新问题

(2)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要潮头的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新问题

(3)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受到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双重威胁而出现的新问题(4)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大曲折深刻根源,探寻走出低谷之路的新问题

(5)中国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又能保持民族主体性,把握战略机遇的新问题

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1.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培根、洛克的“白板说”、笛卡儿的“二元论”

3.爱尔维修的“环境决定论”、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4.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三、多项选择题

1.千年交替之际,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

A.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旗帜

B.过去的千年属于马克思主义,新的千年仍将属于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洞察力和预见性深深吸引了全世界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人们

D.马克思一生追求的人类理想社会的目标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要求

E.苏东剧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民主的、人道主义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E.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4.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指()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B.马克思恩格斯兼有的“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C.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D.19世纪科学发展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E.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5.19世纪30—40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起义”是()

A.1848年欧洲革命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工人起义

C.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

D.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E.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19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7.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E.谢林

8.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A.托马斯.莫尔

B.昂利.圣西门

C.沙尔.傅里叶

D.诺埃尔.巴贝夫

E.易波特.欧文

9.马克思恩格斯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E.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0.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必须反对()

A.教条主义 B.形式主义 C.实用主义 D.本本主义 E.经验主义

11.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B.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组合

C.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E.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和谐社会理论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D.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E.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5.学习马克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E.哪些是已经过时的个别理论

【答案】

1.ABCDE

2.ABDE

3.BCD

4.ACDE

5.BDE

6.ABC

7.BC

8.BCE

9.CD 10.ABCDE 11.ACDE 12.ABCE 13.BCE 14.ABCDE 15.ABCDE

四、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机体。

【答案要点】

上诉观点正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论。这种理论品质论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僵化的思想体系,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活的机体。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论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即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根据实践的发展而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也包括他的后继者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不断地给马克思的机体注入新鲜血液,使其青春永驻,活力十足,魅力四射。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具有阶级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是科学的。

【答案要点】

第一,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具有阶级性的,都是体现一定阶级利益和愿望的,但是由于所代表的阶级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决定其思想体系的特点和性质是不同的。与以往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相比,马克思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内在统一,克服了剥削阶级思想体系因阶级的局限性而存在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这是由于无产阶级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阶级。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由此便超越了一切剥削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固有的狭隘性与片面性,把科学性和阶级性高度的统一起来。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实践性为根本保证的。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看,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使其理论成为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科学思想体系,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深厚基础和最可靠的保证。上述观点没有对问题作深入的具体分析,没有对马克思的科学性进行深入的具体分析,没有对马克思的科学性进行深入的把握和认识,而用简单推理的方法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和看法。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马克思的主导地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正确理解,是非常准确的。

第一,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给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同步发展、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因此,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际,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毫不动摇,就必须坚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之业。

参考书目:

1、《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王东主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十分复杂和广阔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因此,试图给哲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下一个确切定义也是很不明智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几乎是不可能的。哲学的特点一是抽象,二是令人头疼,哲学大师对此问题也颇感头疼与疑惑。今天在这里我们引用哲学大师孙振禹老师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哲学大师对哲学的理解

1.文学家歌德说,人们只有在知识很少的时候才有准确的知识,怀疑是产生知识与思考的根源,思想越丰富,要求越高,痛苦也就愈深。

2.哲学大师黑格尔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挂在觜边的名词,往往是最无知的东西,熟知并非真知,最真知的东西往往是最无知的东西。

3.哲学家孙振禹老师说,哲学就是对“自明性”的追问、分析与思考。即把人们认为是公理的当成思考的对象,如:规律是什么?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哲学家要对此进行思考。既然规律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为何能够认识到,怎样认识到。又如:狼是吃羊的,狼是凶残的,但现实生活中,人比狼吃的羊还多,那么能得出人是凶残的吗?这说明真、善、美的东西不能用在动物身上。正是如此简单的道理是哲学要思考的。原因就在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从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难怪有人说,研究哲学的人就是吃饱了没事干)那么,如何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呢?譬如:桌子是客体,人是主体,二者有何关系呢?是先有人(思维)还是先有桌子,即哲学中的主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

难。还可以再深入思考,我的认识过程,外表看起来有颜色、硬度,这就涉及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再深入研究,在这个地方是桌子,在另一个地方还叫桌子吗?这涉及到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再深入研究,我能不能再创造的更好,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此简单的普遍的一个桌子,引入诸多话题,这导致了哲学的魅力是思辩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哲学就是爱智慧。这里的智慧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哲学就是对智慧的一种态度、一种思考、反思、追问,哲学是大智慧,大聪明,而非小智慧,小聪明。大智慧依中国传统的解释概括为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智慧。明代的王守仁

(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智慧。宋明理学家张载

(3)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智慧。庄子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智慧。司马迁

而具体到生活中的大智慧又如何去思考的呢?

(1)首先思考宇宙的本质、世界的本源。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思考人类、思考人类社会。世界大师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最伟大的就是会思考,有思想因而显得高贵。正因为如此,人类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仍然是人类,应反思人类的本质。

(3)反思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最现实的智慧。李大钊曾说,哲学者就是论理想的东西,人们被许多细小的东西压跨了,但哲学给了很大的力量,使人摆脱生活的琐事,明确人生的终极追求与价值,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诸如感情、友谊、职业、家庭等东西,我们有许多困惑与迷茫,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做到:通达的心态;明辩的一种理性;真切的情感;执着的意志。要做到这些,哲学要求去思考,必须给一定的思想,获得智慧。张超说,成大事者就是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1.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学习哲学有何用

1.有时邂逅多年未见的隔行的熟人,对方往往会客气地询问:“您干什么工作?”当我说自己从事科学哲学的教学工作时,问者先是茫然不解,继而发问:“哲学有什么用处?”一开始,我还详细地解释哲学是什么,它对社会文明,人类文化和个人心智健全发展的意义。听明白了的,似乎点头称是,未听明白的依旧云里雾中,未了还要追问一句,哲学到底有什么用处?此时我到是明白了,原来他们的所谓“用处”是指“实用”。或者说白了,是问哲学研究有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而且巴不得就立竿见影。在这里可以引用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问题。中江兆民说:“哲学不一定有显著的功效可以让人看得见或听见,对于贸易的顺差逆差、银钱的松紧、工商业的发展与否等等,好象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国家没有哲学恰如客厅没有字画一样,不免降低了这

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没有哲学的人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中江兆民的一席话可谓单刀直入,个中要害。如果仍然达不到振耳发聩的地步,我们还可以看

2.哲学能给人以智慧。开普勒在《宇宙的奥秘》第一版的献词。他说:“是呀,我们一定得像议论一道甜食值几个钱那样去评估神圣事物的价值吗?可是,你们也许会反驳道,当腹中空空如也时,理解自然有什么好处,整个天文家又有何益?然而,有理性的人并不理睬无教养者因此而发出的要我们停止这种研究活动的吵嚷。我们容许画家存在,是因为它悦我之目,承认音乐家,是因为它愉我之耳,虽然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其他实惠。我们不问鸟儿歌唱具有什么有用的目的,因为它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歌唱,歌儿既是它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人脑要烦扰于探索宇宙之奥秘,造物主给我们的感官添上脑子,这不仅是为了使人能因此而挣来谋生的物品,而且也是为了我们能够从双目所见到的事物中思索出其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使这项工作并不具有更进一步的实用目的。

3.哲学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企业家、“三株”公司总裁,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1997年中国首富的吴柄新为例。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这一生得益最大的就是哲学思想,尤其是我的下半生中,我的一切作为,包括我写的论文,做的事情,对企业的管理,对困难的克服,对将来的开拓,对风险的化解,无不与哲学有关。哲学能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不利的情况下找到最有利的条件,使人在最困难的时刻,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时候,进行正确的选择,从而找到准确的人生坐标。

4.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为道”与“为学”的关系(知识与智慧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可以看作是老子关于知识与智慧区别的看法,为学日益,就是说,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是由外到内的过程。为道日损,就是越能体会道,人自身的欲望就越是减少,最终达到复归人的本性,顺其自然的地步,即最终达到无的境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为道就是学习哲学,能增加人的智慧,提高人的境界,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

二、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起源

1.根源于蒙昧时代产生的愚昧狭隘的观念。如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是上帝创造的,生死由天富贵在命。人类产生之初,就在思考着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这时,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天人之辩”。天是否知人的祸福,人是否对天有所作为。传说朱熹小时候刚会说话,他父亲指着天说:“天也”,朱熹反问“天之上为何物?”;英国哲学家罗素5岁时,到海边玩,就问他的姑姑,海螺会思考吗?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会思考吗?为什么动物不会思考;陆九渊说,上下四方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天地何所穷际,吾心既是宇宙。

2.中世纪后,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哲学一直处于冬眠状况。但魏晋时的中国仍有“有无之辩”与“形神之辩”。王弼的贵无论,世界万物统一于“无”。

3.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诞生后,哲学基本问题冲破了神学的束缚以尖锐的问题提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还是人创造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宋元至明清时期,这时中国有“理气之辩”与“心物之辩”,世界是统一于“理”还是“气”。

(二)内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现实社会

的表象和概念能不能正确的反映现实。对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导致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主观唯心主义承认认识世界是同自己的感觉、知觉打交道,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如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陆九渊的“吾心既是宇宙”。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理解,是自己认识自己。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运行的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界阶段、精神阶段。当绝对精神处于逻辑阶段时还是纯粹的思想、观念、概念,经过发展这种思想外化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进入自然阶段,在自然界出现了人以后,绝对精神又进入人的精神阶段变成人的思想认识。人在现实世界认识到的不是现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的思想内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花是美的,因为美使花变得美”。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导致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代表人物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我们只能认识感觉到的,不能认识感觉不到的。康德把现实分为此岸和彼岸,我们只能认识此岸不能认识彼岸,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因为二者有矛盾。他的著名的“二律背反”观点可以说明,康德认为,人在认识世界本体时必然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有四组两两相对的命题,他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但各自本身却都同样可以证明为正确:“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有起点与开端的与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是没有起点与开端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可分的与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杂的、不可分的;世界上有自由与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世界上有最初的原因与世界上没有最初的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处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迷茫中,如我们希望改革又担心改革,希望社会发展又担心自己发展不了,既痛恨腐败自己又不得不腐败,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对不可知论彻底批驳。

(三)意义

1.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实际工作中的两种出发点和两种态度和两种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是实事求是还是自以为是;是调查研究还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

3.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把握实际问题,思考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反思社会、反思自然。英国哲学家汤因比说:“凡是对社会问题提出挑战的回答那是社会之大事,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当前对小康的理解不容乐观。有人认为我们已进入中下等发达国家的水平(4600美元/月);农村不实行现代化,现代化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国两制”新理解,农村一种体制城市又是一种体制,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严重;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发达、发展、一般和低水平)。

(四)关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对立的哲学派别。

2.唯心主义(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

(1)唯心主义的含义

(2)唯心主义的产生

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我们重点从认识论的根源去探讨唯心主义的产生。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的存在,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而且今天仍然存在。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直线性和片面

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认识论根源。列宁曾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在对人的认识的非直线性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所表述的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对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这种回答,不仅符合人类的经验常识,而且被科学所证实。而唯心主义的产生不是以时间先在性来认识事物的,而是以逻辑先在性来认识的。“逻辑先在性”指的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这种“逻辑”上的“优先地位”问题,可以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哲学唯心主义的产生和演化,是同片面地夸大以至歪曲这两种情况的“逻辑先在性”密不可分的。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这里所说的逻辑优先地位,并不是先有事物本质后有事物的现象,而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之所以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之所以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因为事物的本质较之事物的现象具有逻辑的优先地位。

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种自在意义上的本质对现象逻辑优先性,只能成立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关系之中,是人们在自己认识活动中以“逻辑”关系去把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产物。就事物的本身来说,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却必须肯定本质对现象的逻辑先在性。从而以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去把握和说明纷繁复杂的现象。一旦人们把这种认识的“逻辑”对象化为事物本身,就把这种认识的“本质”看成是独立于“现象”外,并且决定事物本原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理念”与事物割裂开来。认为“理念”是事物的原型,事物不过是理念的摹写,其根源在于柏拉图歪曲地夸大了本质对现象逻辑优先性。

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即从“逻辑”上看,客体之所以是客体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成为主体对象的存在,只能是“自在之物”,而不是主客体关系中的客体。进一步说,客体成为主体的对象,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如你要欣赏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如果你不懂音乐,再美妙的乐曲也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再进一步说,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的意识、目的、激情、意志、思维也是有一种“逻辑先在性”。毫无疑问,主体对客体的先在性,只能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而不是主体的意识、目的、激情、意志、思维等在时间上优先于客体而存在。而唯心主义者无限地夸大了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先在性,把主体的感觉(贝克莱),思维(黑格尔),意志(叔本华)视为本原存在,把客体视为派生性存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感觉、观念等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代表人物: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陆九渊的“吾心既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把理念、绝对精神作为唯一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精神高于一切,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代表人物:朱熹的“理”,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含义(2)类型:17世纪英国的培根、洛克(白板说);;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爱尔维修(环境决定论);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人本学)。

(3)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唯物主义

三、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一)哲学的时代性。哲学中的概念、范畴和命题虽然很抽象,但哲学不能脱离它的时代,哲学是以哲学方式来回答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二)哲学民族性。是说各种哲学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它的中心问题、思维方式、范畴概念、价值观念和作品风格等,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三)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哲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哲学家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哲学在民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同时又是文化的存在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性”的哲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局限,各门具体科学都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以“知识总汇”的形式存在。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出去,获得了独立的形态,旧哲学不理解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而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同时又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认为哲学可以包括甚至取代具体科学。旧哲学,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因而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正确地说明了哲学在人类知识中的位置,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对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从而第一次正确地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以及在历史领域唯心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旧哲学在内容上存在着两个矛盾:一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出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辩证法,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都不可能贯彻到底。二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在旧哲学中,存在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是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内在矛盾,对唯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改造,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并把它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领域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1.以实践观为核心的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严整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列宁把它比喻为“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的一整块钢板”。

(1)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他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

(2)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它体现在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的理解中,体现在对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认识中,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每一个原理之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二者相互渗透,彼此贯通。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崇尚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它在理解世界的本质问题时就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渗透或体现着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把辩证法的规律看作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历史观置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基础上,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从始至终都体现和贯穿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精神。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在作用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三个特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特征,马克思不仅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基本观点,而且把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主张理论为实践服务,强调改造世界的功能,实践性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它来自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避免了主观性和片面性,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焦点和目的,就是实际地“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种革命性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即坚持用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现存事物绝对化、凝固化。辩证法不崇尚任何东西,其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实践中又集中表现为它的阶级性。即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根据和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对人们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正是在于它把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它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实践。当代社会实践在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同时又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社会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的基本原理在印证着这些真理。当代社会实践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对社会发展动力、

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深入研究,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加深了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认识,并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加深了马克思的物质观;分子遗传学说明了生命现象的秘密;人工智能印证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提出了许多问题:科学与道德、科学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远景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大学生应时刻把握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学会从哲学的视角解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1.对世界本质的哲学探讨。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是任何哲学家或哲学体系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唯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没有把握物质的本质特性,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结构,因而,不可能科学地概括世界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物质观提高到现代唯物主义水平。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感觉上感知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物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既强调了物质的客观性,又指出了物质世界的辩证法,从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中把握物质,从而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把人类实践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包含在物质概念的理解中,既为能动的反映论奠定了基础,又把客观性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从而又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重要意义

(1)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从而体现了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2)它指出了物质世界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感知,可以被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科学的可知论。

(3)它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他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

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就产生了如何看待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问题。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没有触及或改造过的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或属人自然则是被人的实践改造过的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无论是自在自然还是人化自然都具有

客观实在性。虽然人化自然的形成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他体现了人的需要、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但它依然是一种客观实在。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界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具体属性,但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科学证明意识是从物质的一般反应特性合乎规律地发展而来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重要环节。从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产生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或生物学的过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并一起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劳动的发展不断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出新的要求,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从而推动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发展。如关于“狼孩”、“猴孩”和“猪孩”的说法。1974年,辽宁省鞍山市高力房镇锅怪子村,“猪孩”王显风,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由于小时候患脑炎成为中度呆傻人,父亲是聋哑人,她11年的生长发育期都与猪为伍,造成心理严重畸形。既没有人的感知能力,也没有人的理性思维能力。个人情绪也极为简单,就是乐、惧、怨,没有悲伤。后来在社会的关注下,摆脱了动物的心理,重新回到人类的怀抱。(《半岛晨报》2003)

(3)意识的本质。意识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不是机械的、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对于同一现象、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但是,这种差别产生的根源却是客观的,即由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决定的。这一切标明意识依赖于物质。

2.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联系与区别

人类思维可以用人工智能模拟,即把人的意识或思维活动转化为机械的、物理的运动形式。智能机器人、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原理,利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计算机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1)联系:“机器思维”与人的思维在形式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命令→行动)(2)区别:人类思维是有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主要是生理和心理过程,它具有社会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人工智能是无生命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不仅是机械的和物理的过程,而且是被人所设计,创造和操纵的,只能按人输入程序工作。所以电子计算机、机器人不过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以代替人脑思维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过被模拟的人类思维。

⑴1997年5月11日,地点:美国纽约公平大厦。人机大战。IBM公司“深蓝”→国际象棋大赛(卡斯帕马夫→16岁特政国际象棋大师,1984)

⑵维纳中讲了一个魔术师的徒弟的故事。

打水的零工→扫帚→咒语→。“你如果让扫帚给你打水,它就可能淹死你。”维纳看出了工具异化的可能。我们可以做这样改编,我们用咒语叫扫帚不停的打扫,最后:这把扫帚就会扫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最终的结局是连我们也被这把扫帚扫掉了。人们对工具的异化、对计算机恐惧的想法主要有:计算机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的进化速度,未来

的某一天,机器人将会统治我们人类;人类制造生物计算机,可以像动物一样繁衍后代并能优胜汰、自行进化;机器人具有人的感性世界,今后人们将无法区分机器人与自然人;机器人因程序错误而产生暴力行为危害人类。但我们应当坚信,人永远是机器人的主宰。机器人不可能永远超过人类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意识是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离开社会存在,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机器再完善也不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不可能产生人的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1)意识能动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对此作过通俗而精练的概括: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方案、战略、战术、政策方能做好。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集中表现于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3)意识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人的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能控制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等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去改造世界。(如,永远都要坐前排的案例。)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子,有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她的父亲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别落在别人后面,不能说:“我不能”,“太难了”之类的话。1979年终于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永远都要坐前排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坐前排的人却总是不多。之所以坐不到只是把他当成理想而没有行动。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读者》2002年2月)

(5)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如果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必然导致主观主义,如果贬低或者否认主观能动性,就会导致机械论或宿命论。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由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1.科学的发展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理论证明,地球及其存在物与整个宇宙是统一的;

(2)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无机界和有机界是统一的,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

(3)思维科学证明,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体系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是思维的物质基础;

(4)社会科学证明,人类社会尽管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但同自然界一样,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2.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坚持从具体与抽象、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中去思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依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2)它是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3)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它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特征

实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环境的活动中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而人类是在能动地对待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有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对实践的本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唯心主义夸大实践活动中精神的方面,把实践归结于精神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则把实践理解为消极地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的错误或缺陷,从现实社会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实践本质上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实践虽然离不开一定观念的指导,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活动。它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以实际的物质力量作用于客观世界,它同感性世界一样具有直接现实性。无论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还是实践的手段和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活动又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和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它是有人们的目的、意图、愿望所参与的,是人们按造自己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或社会关系,并且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历史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而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实践的两极。实践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是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则是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是与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客观事物。

实践主体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实践主体具有复杂的能力结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知识、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生理基础;人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能因素;情感和意志构成了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第二,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实践主体在现实中总是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个人主体等形式。主体不仅同客体发生一定的关系,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也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第三,实践主体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控制实践活动过程、改造客体的功能,因而主体是能动的因素,客体是被动的因素。主体在实践中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断权,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按造自己的内在尺度去改变现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总之,实践主体既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纯粹精神的实体,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

实践客体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实践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它是进入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自然客体还是社会客体,其存在都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体,所具有的客观性质并不会因为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而改变。第二,实践客体是对实践主体历

史地制约着的。客观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实践活动的对象,它被纳入主体的对象活动范围有一个过程。人们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发展,才能不断扩展活动的新的领域,纳入新的对象,发现客观事物的新的属性和结构,从而以新的方式改造和利用它们,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三,实践客体的存在与变化是对主体力量的确证。实践客体的存在与变化展示了主体的能力及需要的变化发展,反映了实践过程的变化发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复杂的。首先,主体与客体相互存在,互为存在的前提。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关系范畴,是实践过程中缺一不可的要素。无主体就无所谓客体,无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其次,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和影响客体的状态和性质,客体的状况及规律限制或制约着主体及其活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主体的对象化和客体的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过程。主体的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的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含着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方面。实践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认识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关系。价值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即主体需要与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不同侧面。其中实践关系决定和制约着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而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也影响着实践关系。

(二)实践的运行机制及其基本环节

实践活动是一个由主体、客体和中介(工具和手段等)构成的动态的发展系统。实践的具体功能是通过实践系统中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来实现的。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依据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三是完成、检查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四是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及其相互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从总体上看,它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从理论形态上看,它是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进一步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畴。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唯物辩证法主张,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三)关于规律和范畴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存在着普遍联系,但并不是一切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称之为规律,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和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代表着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环境科学概论作业_1 姓名:;学号: 第1章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1.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有何区别与联系? 2.什么叫环境问题?它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关系? 3.环境问题有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4.环境问题有哪些性质?其实质是什么? 5.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2章生态学基础 1.何谓食物链?何谓食物链的营养级?研究食物链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服从什么规律?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对指导生产活动有何意义? 3.一块地一年的作物产量可供M个农民食用,如果将作物的一半饲养牲畜后再一并供农民食用,问此时养活的人口数是第一种情况下养活人口数的多少倍? 4.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5.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6.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与环境保护有何关系? 7.生态学规律在环境监测中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的? 8.试指出一种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并分析它的特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有何意义? 9.试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如何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调控城市环境质量? 第3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举例说明,大型水电站对环境的正负效应。(提示:如长江三峡、埃及阿斯旺水坝等)。 2.如何理解粮食安全?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是什么? 3.有哪些途径可提高粮食产量? 4.为什么施用化肥、农药能污染环境?应如何防治? 5.试系统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示: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电、水力发电等方面) 第4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1.大气稳定度等级的确定 目前我国使用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简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大气稳定度等级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按表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2查找稳定度等级。 表1.太阳辐射等级数 表2.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一篇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及类型 1.环境的概念 (1)概念 ①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 ② 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③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人与环境关系图 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 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 图1-2 环境类型图 表1-1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具体内容 整体性 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 区域性 不同时空尺度下区生态环境特征变化很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 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对稳 定性 环境系统具有一定抗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干扰强度不超过

二、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 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 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3.环境科学的任务 ① 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 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 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健康的生活提供服务和 指导。 ④ 帮助人类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手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分支学科 按环境科学性质及作用分为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和社会环境学,每一学 科分支又包括许多更细的分支学科(见图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1)识记: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个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以下几点说明: ①马克思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 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

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在其形成、壮大和准备资产阶级革 命时期的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 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黑格尔把辩证法应用于 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把人类社会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 并且不能把发展的观点坚持到底,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括

马思主义的鲜期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个)①内容与形式②本质与现象③原因与结果④必然与偶然⑤现实与可能为什么矛 盾的方法是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矛盾分析方法。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什么是底线思维,如何坚持培养提高底线思维?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①要严守原则,不仅要划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②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于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③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价值的基本特性:①价值的主体性②价值的客观性③价值的多维性④价值的社会历史性。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价值的组成:①维护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①货币资本循环。 ②生产资本循环。③商定资本循环。新变化的表现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班级:动医1402班 姓名:石苓竹 学号: 20140201702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严峻 曾几何时,大学生找工作时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今这种优越感几近消失,面对就业问题眉头紧皱,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多角度的看待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特点问题和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如今,社会经济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关于就业方面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有关经济理论,并结合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新就业理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有所不同,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开始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而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几乎都是供过于求,大学生毕业后,几乎都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加速户籍改革以实现要素充分流动;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三是强化市场就业保障以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是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