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资料汇总

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资料汇总

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资料汇总
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资料汇总

一、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一)家纺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如期取消,以及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达成,中国纺织业保持了20.69%的增长速度,出口创汇1000亿美元,整体行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家居零售业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作为前两个行业的结晶产业:家纺行业的发展却是不尽人意。

家用纺织品属于家居装饰中主要的“软装饰”品种,可细分为巾(毛巾、浴巾等)、被(床单、被套等)、毯(地毯、壁毯等)、带(流苏、饰边等)、帘(窗帘、浴帘等)、袋(衣物袋、储藏袋)、厨布(桌布、餐巾等)、沙发和各类靠垫等八大类,它在营造家居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按发达国家惯例,进入成熟期,家纺在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可达三分天下有其一,日本则高达40%。美国人的家纺购买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去年,美国消费者购买了大约10亿条毛巾和大约5.5亿条床单和枕头套。这意味着美国1.1亿个家庭中,每个家庭购买了至少9条毛巾和5条床单及枕套。据统计,我国家用纺织品的人均消费占消费性支出还不到1%。

中国家纺消费市场的空间巨大。据权威预测,在未来10年中,家纺消费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不会低于20%,而人均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加的需求就是300多亿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仅北京家纺用品消费额将达到100亿元。

据中国家纺行业协会调查,国人人均纺织品消费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而家纺生产与消费占纺织品总体生产消费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50%,因此市场前景广阔。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竣工的住宅面积为5亿平方米,再加上大量的旧宅改造,每年家居装修的工程将达300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今后两年将达到5000亿元。居民装修房屋花在家用纺织品的购置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25%。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另外,目前国内家用纺织品有50%集中在大城市,30%集中在县级市,而人口占全国70%的农民,消费量只有20%。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及与城市间交流的频繁,使其对床上用品也会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而潜在的农村市场的启动将为家纺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较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必然催化中国家庭的人文家居建设,而家纺用品与每个家庭成员的接触时间占到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因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家纺消费市场需求逐步旺盛,即将呈现爆发式井喷势头。

(二)中国家纺市场发展过程

家纺市场发展至今,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以前,中国的家纺行业是作为被子、被套等单独的产品存在着,消费者那时候对家纺不叫“家纺”,而叫“床单”、“被罩”。

第二阶段:1996年到2000年,是中国家纺市场的起步期,今天的家纺大品牌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奠定自己的地位的。

在这一段时期内,家纺行业基本上是以产品的生产为导向,在国内市场上基本上只有区域性家纺品牌:比如富安娜在深圳;梦洁在湖南;罗莱在华东等地。

第三阶段:2000年到200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家纺行业的井喷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家纺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刚性地带动了中国家纺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纺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杉杉等行业外资本的进入,同时,在这一时期,市场发展的最大变数在于以罗莱为代表的南通家纺产业集群飞速发展,尤其近年来的行业黑马几乎个个都是出自南通,如乔德、凯盛、宝缦等;罗莱等企业之所以在本阶段取得长足进

步,首先是因为中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同时在渠道模式上,罗莱等品牌继富安娜之后,在渠道方面采取了加盟专卖体系,并开始打造品牌形象,于是快速成功。

第四阶段:2005年以后,家纺行业逐渐进入稳步增长期。

其第一个特征是,经过多年鏖战后,家纺行业还是非常分散,就连国内被消费者认为的第一品牌罗莱2006年销售额也仅为6亿,仅占总量的0.1%,床品的0.2%;国内销售额在1亿以上的企业则仅约10个(含床品和巾类);并且,排名前10的企业受资金、产能、研发、管理等压力,快速增长压力较大。可见,家纺行业市场集中度仍然非常低,市场的集中,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但是,中国家纺随之出现了第二个特征,就是市场格局已初现端倪:市场上已经形成了罗莱、梦洁、富安娜为第一阵营,凯盛、恐龙、堂皇、博洋、水星为第二阵营,其它小品牌、杂品牌形成的第三阵营,其中第一阵营年营业额在4-7亿,第二阵营年营业额在1-3亿。

在这个阶段,随着家纺行业消费与竞争的不断升级,家纺行业正处在从起步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即市场的最大变化是已进入高速发展中的第一个结构性调整周期;

这个结构性调整周期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大规模,低集中度,共同成长。

大规模是指中国每年6000亿的大家纺消费市场,近3000亿的床上用品消费额;低集中则是指行业集中度低;

另外,家纺行业还在高速成长,这个行业现在还处在一个快速成长的一个阶段,首先,是它的市场总量还在膨胀;其次,它还在往前跑,跑得很快、快速的成长,每一年的成长都能达到20%-30%这样的一个增长速度。

在基数如此巨大、增长又如此迅猛的市场中,家纺品牌的集中度又非常低,这就表示着家纺行业的总量仍在膨胀,此时市场的最大特征就是各个品牌共同成长、互不影响。

所谓共同成长,就是指整个市场的竞争还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你少我多,或者叫此起彼伏的阶段,还没有发展到你的市场份额下去了,我的市场份额就上来了的程度。也就是说对手跟对手之间的成长互相影响并不大。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下一个判断:中国家纺市场直到2007年底,还处在一个对手与对手之间没有大规模的正面竞争、而有点近似于“蓝海”的这样的市场阶段。

国内家纺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此时全面进入经营风险较小。进一步调研发现,全国家纺企业和品牌数以千计,其中包括13个“中国名牌”和5个“驰名商标”,但从市场角度对各主要家纺品牌的战略举措进行解析后显示,他们的战略价值曲线有很大的趋同性。

众多家纺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仍处于初级水平阶段——单纯依赖知名度、代言人推动,在传播自己的个性化品牌文化与设计风格方面落地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占据消费者的心智。

(三)家纺行业发展的弊病

当行业呈现蓬勃生机的同时,也不难看到我国家纺产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谓机会与危机并存。

1、市场趋于混乱。我们的经济规模发展了,消费量与水平提上去了,但我们家纺市场经营质量却是趋于恶化,市场秩序更加混乱了。如今,很多产业都把发展家纺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不仅纺织、服装企业向外延发展家纺,就是其他行业也看中了家纺,如不加以引导,势必形成同一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局面,严重打乱市场的格局。

2、企业管理水平落后。首先是行业基础相对薄弱,企业效益普遍不高,对市场冲击的承受力较低;其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高中级人才严重短缺,同时企业家队伍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建立适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产品开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资本运营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3、产品附加值低。目前行业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产业的低端,服务观念差,品牌意识薄弱,营销手段落后,行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缺乏过硬的品牌,大部分家纺软装饰产品的消

费附加值低,顾客满意度不理想。

4、开发设计能力弱,知识产权意识淡泊。随着家纺行业的迅猛发展,本就一向被忽视(比如无行业技能资格与职称身份)的中国家纺设计人才供应出现严重不足;同时,设计师行业知识浅薄,专业素养低,自主创意不足,行业基本上都是“拿来主义”,对本民族文化发掘不够。同时家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泊,品牌权益缺乏保护,产品盗版现象严重,在无视他人创造的同时对自身成果也不加保护。

5、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软装饰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家居软装饰环境体现出主人不同的性格、情趣、修养、文化品位等,因此家用纺织品不能仅限于生活用品的意义,它更是一种家居艺术,表达的是主人的生活主张和文化诉求。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产品显然对消费者研究不足,没有明显的文化特征,风格同质化、文化主张模糊化甚至无文化主张。

与此同时,近几年国内家纺市场发展突飞猛进,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并且行业平均利润率高达近30%!

二、家纺市场营销分析

(一)产品

众所周知,家纺行业现阶段的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正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市场相对还比较初级,初级的原因除了企业本身对市场的掌控能力不强、渠道发展不成熟等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家纺消费者的不成熟。

消费者对家纺的消费意识不成熟表现在:重产品外观,而不重品牌。

消费者购买家纺产品的心理动因是为了美化家庭环境、舒心、感觉好;与住房的装潢风格、布置匹配;因此,产品的颜色和花色图案等外在特征成为重要购买因素;另外在购买中,仅有2%的消费者关注所购买家纺产品的品牌,这是因为消费者对于家纺的品牌认知度太低!

可见,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因素是产品外观和价格,而品牌则排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与其他行业比如服装、快消品等行业相比,相差较大。其他行业的购买因素当中,品牌往往会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家纺行业却刚好相反。

由于消费意识的不成熟,就导致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不得不仅仅在产品外观上下功夫。现在国内的家纺产品在产品方面的创新还很有限,无非是多几个颜色、花型、款式、造型,新品类的开发很少,在同一层面上展开激烈的价格对抗,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服装包括家纺品牌,如果希望依靠设计文化在短时期内崛起,那是不太现实的。就拿中国家纺行业重镇南通叠石桥来讲,数以千计的家纺企业,拥有完整的设计师队伍的企业少之又少。拿行内人士的话讲,“产品开发那是没有的,一线品牌怎么设计呢?就是富安娜有什么新设计出来,一线品牌学富安娜的;二线品牌呢,学一线品牌的;三线品牌呢,则学二线品牌的,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下延伸…….”

因此,我们讲,对于中国家纺企业来讲,最适合的产品崛起之道是“设计+买手”的方式。

“设计+买手”型的特点是,企业一般拥有一个主导的设计师与一个买手团队,设计师作产品整体布局,在自行开发或采购回来的样品上导入与品牌相关的设计元素,如休闲时尚、艺术、经典等;而买手团队则分工到全国各地采购样品,组成订货会的一盘货,订货会结束后,达到单量的产品再向贴牌厂下单,自己的工厂只生产部分的强项产品。

这种“设计+买手”的产品开发模式,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中国的家纺行业。

中国家纺行业产品不可承受之轻的第二个方面体现在产品概念与产品本身的高度分离。由于产品的同质化,一些领先的家纺企业也希望能做出差异化来,但由于产品设计力量的薄弱,要在产品设计方面体现差异化,那是难之又难。

怎么办?产品设计不能差异化,那就从产品概念上差异化,先提出很多新的产品概念来,

至于产品设计嘛,能体现产品概念就体现产品概念,实在不能,那就算了。于是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现象,在千篇一律的家纺产品群里,虽然产品千篇一律,但叫出来的产品概念却千差万别,诸如什么:“质感家纺”、“婚庆家纺”、“大家纺”、“羽绒家纺”等等概念,可谓是产品概念满天飞。

但实际上呢,有了产品概念,却未必有与概念相匹配的产品。我们常讲,首先要“产品概念化”,也就是说做营销,首先要给产品赋予一个概念;然后,就要“概念产品化”,即要把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上去,让产品真正能够体现这个概念。否则,没有落地的产品概念,那就只是一张皮而已。但是,绝大多数的家纺产品概念,却仍然处于“一张皮”的阶段,这不能不引起家纺企业的重视。

(二)价格

目前,用自己的钱购买床品的消费者年龄特征在20岁以上,其性别构成多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知识女性。

从市场抽样的样本来看,购买高端产品价格在5000元以上的约占16%;其中购买中端产品价格在2000-5000元区间的客户约占25%;购买中低端产品价格在500-2000元的客户约占40%,其余19%购买500元以下,或是自己加工生产。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所占比重在15%~20%之间,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由于该阶段以工薪阶层居多,讲究生活品位,但对于消费也较为理性,目前以连锁专卖店经营的知名品牌,在许多消费者的心中制造了一种错觉,仍然被视为奢侈品。在一些知名品牌的专卖店里,一套小四件的零售价一般在600元左右,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偏高,事实上,当有的知名品牌开展促销活动,将促销价格定在300元左右的时候,往往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热购。可见,对于中档次的品牌有极大的需求,而在该档次却又未存在主导品牌,发展空间巨大。

由于没有领导地位的强势品牌,造成了领导品牌的定价仍以追逐利润为主,占据高端市场。而一般流通品牌尽管以低价进入,但由于自身实力弱、质量不稳定,对整个行业形成不了大的冲击。知名品牌的高端定位,与低价的流通品牌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同时,中档品牌市场出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渠道

现在已有的家纺销售渠道包括以下几种:商场联营或店中店、自营专卖店或加盟专卖店、专业家纺大卖场、超市内联营或超市外专卖店、批发市场、网上直销、电视购物、团购、家具(家居)大卖场等。鉴于行业的发展程度和买方市场的接受能力,现在家纺的销售渠道主要以前四种居多。

1、国内家纺渠道发展历程回顾

国内家纺渠道的发展历程,实际就是中国家纺企业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新渠道的出现都大大推动了家纺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家纺从九十年代开始算起,也就十几年,但这十几年却经历几次大的渠道变革。第一阶段是九十年代前,当时没有名牌的概念,渠道的模式也是非常的单一,销售渠道只是在批发市场、百货商场和少部分零售店进行经营,而且都是以本土品牌为主,几乎没有外地品牌。第二阶段是1990年-1995年品牌的点燃阶段,正是1995年深圳富安娜采用特许加盟连锁专卖店的渠道模式,打破以往陈旧的渠道格局,点燃了家纺行业走品牌道路的星火,随后国内的品牌纷纷仿效走连锁专卖的渠道拓展模式,特许加盟连锁专卖店的渠道形式为家纺行业带来了第一次大的发展。第三阶段是从1995年-2006年,家纺品牌的发展期,家纺渠道主要以连锁专卖和商场专区为主的多渠道模式,由于国内大规模拓展连锁专卖店,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打造了一些国内的知名品牌,如:罗莱、梦洁、佳丽斯等品牌。1995年后全国各大百货商场纷纷腾出宝地作为专区来经营家纺品牌,与连锁专卖店抢夺家纺这块大蛋糕,以百货商场专区为主要渠道的一些品牌也取得较好的业绩,比

如:恐龙(ESPRIT)、深圳爱迪蒙托、上海惠谊等等。也有部分家纺企业走连锁专卖、零售兼批发的渠道模式也取得较好的发展,比如:上海水星等。2006年中家纺在北京启动大卖场,这将标志家纺行业开始进入第四阶段,品牌的形成阶段,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些新的渠道模式去推动市场的发展,这也将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才能存活下来,并且越来越强势。

2、品牌定位决定了渠道的选择

在对富安娜、罗莱、梦洁的渠道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可分析发现,这三个品牌都是从自有品牌入手,并且从地方性的专卖店开始建设销售渠道,而且在发展步骤上三个品牌也是很相似的:第一步:以深圳、上海、长沙为根据地,建立旗舰店;第二步:大手笔参加家纺展会,全面亮相,大规模招商;第三步:攻城掠地,迅速增加网络终端;第四步:多品牌运作,借外力提升自身的不足;第五步:项目制操作。

国内的家纺品牌大多是民营性质,如大部分国内企业一样在资金方面存在短缺的问题,贷款也存在着诸多的限制。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市场立足,开店数量和销售额及销售毛利润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由于大牌企业的带头作用,现在的家纺市场的价格竞争已趋白热化,形形色色的促销活动层出不穷,在营销活动的投入都很大,从一些方面打压中小品牌,自身的利润也越来越低。在这一形势下,这些大牌企业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在研发的投入上开始加大力度。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品牌的合作,建立起互补学习的渠道。在销售渠道上也开始有了新的举措,进入家纺大卖场、促进团购计划、引入特许经营等新的销售模式不断丰富起来。

虽然现在家纺品牌大都选择了专卖店这一销售渠道,但专卖店由于其品牌单一、营业面积有限,而且在不同的城市,买方市场的消费水平不一样,对专卖店的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各品牌的首选渠道。而在商场,由于家纺产品所占面积与带来的利润不能成正比,而且商场较高的进驻门槛也使大部分家纺品牌望而却步,而厂家也仅看中其窗口功能,将经营重心逐渐转移。批发市场、超市虽然有价格优势,但产品主要为低端产品,并且展示面积不足、选择性不强,形象也不到位。而陈列效果恰恰是家纺产品重要的一环,专业性的不足决定其不可能成为主流渠道。

对于家纺行业,厂商们觉得越来越趋于微利,而很多消费者仍在抱怨床品套件的价格实在太高,在这种情况下,哪种渠道会成为将来的主流?在对消费者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地域特征、消费习惯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家纺渠道的选择。

在购买家纺产品的顾客中,很大一部分是刚买房子的年轻人或是乔迁新居的人群,他们在选择家纺产品时比较注重个性化和系列化,并不在乎价位,他们希望能够买到一整套成系列化的家居布艺用品,而避免了去自己搭配的麻烦,尤其是窗帘、地毯等配套产品的搭配。这样看来,如果能够在床品套件的基础上搭配上窗帘这些布艺产品,那么,在面积大和选择面广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家纺大卖场将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渠道。

风格各异的品牌在卖场高度的集中,直接导致了价格的竞争,卖场网络的迅速渗透,将对商场、超市甚至专卖店产生巨大的冲击。而消费者在享受物美价廉的家纺产品和舒心购物环境的同时,个性化需求也得到满足。单一品牌连锁专卖店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经营规模、销售优势、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来说,融合了家电、床上用品、窗帘布艺、灯饰、卫厨用品等产品的大型卖场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四)促销

作为家纺产品的经销商,每次的面对促销活动都头痛不已,一方面,每年的家纺厂商制定的促销方案和促销政策总是千篇一律,这也没有办法,厂家看重的是全国一盘棋,希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能出货就可以,这样就把风险和库存装移到经销商这里。另一方面,家纺终端的竞争已经陷入到了阵地战的胶着状态,价格战、广告战打得焦头烂额,辛辛苦苦

一年,收获寥寥,那么经销商如何在促销活动中取得竞争优势呢?

家纺作为一类耐用消费品,50%以上的销售额是在促销期间完成的,而促销旺季主要集中在劳动节、国庆节、新年前夕,此时正是结婚、乔迁、日常更换的高峰时期。同时家纺产品主要的渠道:商场店中店、大卖场超市等渠道,由于受到此类渠道的制约,家纺促销成了配合商场、卖场搞大型活动的工具,往往被一刀切,无法自主制定促销政策,加上过高的的营运费用和账期,促销变成了促死,众多的经销商选择开设专卖店的模式,进行销售。

因此作为家纺经销商来说必须结合产品特点、品牌文化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渠道与当地情况进行有节奏、有策略的调整,对促销旺季时段进行有效整合,每一次促销活动都能为下一次营销活动做铺垫做加法。对经销商来说,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就是将产品进行主题分类,而不是按照通常的品类分类,把相关联的床品、布艺、被子、浴巾按照“新婚、乔迁”的主体草滩形式陈列出来,而不仅仅是床品和其他传品分开来陈列,这样增加了体验氛围,刺激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如果受到面积所限,可以通过画册展示,或者现场组合体现出来,塑造与众不同的形象,吸引消费者。

另一方面,从家纺促销的形式来看,多采用直接打折促销和买赠促销:全场7折优惠酬宾、买满100送拖鞋,类似这样的促销手段,几乎所有的家纺品牌都在使用。导致促销活动也面临同质化,而且促销的目的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因为很多家纺专卖店现在很少正价销售,日常出货价格就在8折以下,可以说单纯通过价格吸引消费者,只能仅对一些低端产品销量带来提升。而所赠送的赠品往往是拖鞋、枕巾、枕套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对购买上千元的床品的新人来说,这些赠品又算什么呢?创意决定效益,因此必须在促销形式上有所差异,方能杀出重围。

专卖店的销售可分为“平时经营销售”和“促销活动销售”,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平时经营是为促销活动积攒人气,而促销活动又是在为平时经营宣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使两者之间生成恶性循环,平时没销量,促销没人气。最终走进“找死”和“等死”的死胡同。

由于家纺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价格战和促销战成为抢夺客源、提升销量的主要手段,再加上厂家在终端营运上缺乏指导性,使得终端呈现出“今天你全场5折,明天我全场3折起”的现象。很多人将促销看成是手中的救命稻草,把一切都压在了促销上面,似乎做好了促销就有了市场,就有了销量。价格战的加剧使得竞争更加恶性,而狭隘的思维使越来越多的经销商走到了“找死”和“等死”的两条绝路上。

在“找死”和“等死”的十字路口,很多经销商在艰难的寻求着出路。认为:突围并不难,只要规范的做好“平时经营销售”,适时的做好“促销活动销售”,生存并不困难。问题就在于经销商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或是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在平时的经营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经销商没有耐性,销售一低迷就降价,就促销,长期以往,不死才怪。

三、消费者群体分析

(一)消费者年龄层次

1)“0—10岁”:此年龄层无购买能力,但正处于被家庭呵护阶段,最需要健康成长。

2)“11—24岁”:此年龄层一般无购买能力,但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最需要快乐成长与个性共存。

3)“25—50岁”:此年龄层具备强大购买能力,含结婚、生子、生活美化与品质提升等诸多行为,且都可以创造购买行为。

4)“50岁”以上:此年龄层具备购买能力,处于晚年需要被子女照顾阶段。

(二)消费者购买特征

通过市场调查得知,消费者在购买家纺时,呈现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重产品外观而不重品牌。消费者购买家纺产品的心理动因是为了美化家

庭环境、舒心、感觉好;与住房的装潢风格、布置匹配;因此,产品的颜色和花色图案等外在特征成为最重要的购买因素;

另外在购买中,仅有2%的消费者关注所购买家纺产品的品牌,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家纺的品牌认知度太低,不是她们不认品牌,而是这个市场发展太初级,消费者还不知道行业有哪些知名品牌,但就不得不开始去购买家纺了。这从消费者角度讲,不是什么好事,但从企业角度讲,则是天大的好事,说明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机会。

第二个特征,终端氛围至关重要。有49%的消费者,也就是将近一半的消费者是通过自己在购物现场的观察来决定购买与否;有19%的消费者是通过朋友推荐或介绍来决定购买某种产品的。

因此,家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体验(朋友推荐)的方式产生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家纺行业的竞争,还没有进入品牌竞争的阶段,还处在产品竞争的初级阶段。作为家纺企业,我们应该把大部分的营销精力放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以及组货上,特别是要组出一盘在外观上有自己特色的货来。

可以这样讲,08年以后近两三年的家纺市场竞争,仍然还会停留在产品外观竞争的层次上,那些在产品外观方面下足了功夫的企业,将不战而胜。

(三)床品购买特征

随着家用纺织品市场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和营销质量的竞争已初具明显。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传统的消费需求,而是强调家用纺织品的艺术性、功能性、保健性以及销售的服务性。在实用性方面来说更多的消费者是倾向于购买四件套。

我们来看看消费者购买床品主要考虑的因素(如图)

从上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购买床品时主要考虑的是面料的质地、价格水平、功能性及款式花色。

我们还对受调查消费者购买四件套价位进行了调查(如图)

由上述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出厂价位在180-280元的产品有很好的销售空间,

在床品消费市场中,个性化、多样化和高、中、低档消费区别越来越明显。中高档消费群更多注意产品的品牌、风格与服务,也即追求产品附加价值。其中,在产品风格上,这些消费群主要注重于产品的图案、色彩和款式的设计组合及卖场陈列摆设上是否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个性化主题色彩,而这种个性化的风格产品与购买者家居环境风格相一致,均体现出购买者自身生活方式特征的一个缩影;中低档消费群则较注重的是产品的价格与品质,即面料与工艺方面是否与产品的价值相等。

四、家纺发展趋势与未来

(一)消费需求趋势

1、功能性家纺保健化趋势。

家纺消费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家纺的保暖(如床上用品)、装饰(如地毯)、实用(如毛巾)等常规功能,逐步向保健(如枕头)、环保(如特殊面料套件)、健康(如特殊靠垫)等方向过渡。

2、情趣性家纺风格化趋势。

中国政府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的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使国内房地产、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使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倡导,中青年消费者的乔迁之喜和80年代后生人的婚庆之喜,使家纺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家纺园艺化、家纺布艺化、家纺风格化成为现代人文家居文化缔造的三大主题。围绕这三大主题的家纺设计方向正在由强调情趣和体验的核心价值观向强调个性和风格的核心价值转变,情趣性家纺风格化趋势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风格大于设计。

(二)品牌演变趋势

1、品牌集中化趋势。

创新是未来家纺品牌发展的原动力;细分是家纺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整合则是家纺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近几年,国内家纺消费市场每年以20%以上的增长率飞速发展,在巨大市场空间的诱惑下,国外众多大牌企业挟品牌优势争相进入家纺行业,加之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二线品牌或地区品牌等各路诸侯,家纺品牌确实走到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刻。随着品牌建设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和原创品牌创新速度逐步加快,行业内领先品牌如罗莱、梦洁、水星、富安娜等市场占有率将逐步扩大,业内20%品牌拥有80%的市场份额的规律同样在家纺行业重演,品牌集中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品牌高档化趋势。

据了解,目前,我国家纺市场中低档产品基本以国产为主,高档产品以进口为主。针对消费者对名牌产品日益青睐,家纺高档市场潜力大于中低档市场的现状,国内一些著名企业纷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发展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随着罗莱高调引进国际顶级家纺品牌喜来登,孚日集团与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张肇达携手推出高档家纺品牌—孚日·马克,以时尚化抢占高端消费市场,家纺品牌高档化趋势将逐步改变家纺品牌的消费理念和销售结构,成为未来家纺市场流行趋势的晴雨表。

(三)渠道模式趋势

1、特许经营模式将逐步成熟。

国内家纺行业大踏步发展的10年,可以说是特许经营模式逐步推行并成为众多家纺企业模仿学习的10年。随着行业内博洋家纺在全国率先提出“家纺”概念,富安娜在全国率先开出第一家家纺专卖店,为家纺行业特许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罗莱家纺1998年率先在家纺行业导入特许经营,架构起“大中城市直营、中小城市加盟”的复合模式,连锁店一度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如今,罗莱家纺已在全国29个省市发展了300多家连锁加盟商,1000余家连锁店,并于2007年率先启动千城万店计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家纺行业领头羊。其他诸如梦洁、水星、紫罗兰、凯盛等家纺企业都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迅速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区域强势品牌。就连枕头企业适之宝枕工坊在全国业发展了300多家商场专柜连锁。但目前由于家纺特许经营店铺在全国统一化管理和全国零售终端形象统一等方面很难有突破,无法做到肯德基/麦当劳那样无走样复制,加之家纺企业招商加盟难度加大、渠道下沉效果不明显等因素,使这种模式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作为家纺品牌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特许经营模式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会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并在国内品牌企业的实践下逐步走向成熟。

2、伙伴共赢模式将向前探索。

家纺行业竞争逐步加剧,家纺产品的渠道沉淀使招商越来越难。因此,在酒水行业、服装行业等其他行业逐步兴起的伙伴共赢模式将逐步导入家纺行业。这种模式通过建立新型的厂商关系,以股份制形式由品牌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或代理商)通过1+1模式,集中资金、集中人力、集中资源共同运作市场,本着“风险共承担、利润共均沾”的原则,由厂家和经销商合力做品牌经营,并通过经销商地缘优势,在当地加大团购力度,对地方政府、重点企事业单位的关键人物进行公关,形成品牌销售氛围和良好的口碑,在会议团购、福利团购和定制团购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最终形成“以零售带团购,以团购推零售”的双轮齐转局面,实现伙伴共赢,成为区域强势品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

(四)终端创新趋势

1、终端模式创新呈现行业整合模式。

起着“室内软装饰”功能的家纺产品,与家具和室内硬装饰的搭配,是消费者最直接的需求。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整体的搭配和完美的视觉感受,家纺业与家具、建材等家居相关行业的密切融合,能结合每个消费者的不同喜好、个性、不同的居室风格来引

导消费者购物。为满足这种需求,现在许多家居中心、建材专卖店都引进甚至开辟了家纺产品销售专区,并针对人们生活需求的不同,推出不同的功能销售组合。比如床与床上用品的睡眠新概念组合、餐桌与餐桌布的用餐新体验组合等,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消费体验的营销模式。从关注产品到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型的卖场带给消费者的将不仅仅是家居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中国家纺产品的终端模式正悄悄转变,为中国家纺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2、新终端兴起正悄悄改变家纺终端格局。

专卖店、商场店中店是家纺品牌零售的主要终端。随着国际化大型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易初莲花以及国内连锁超市联华、新一佳等在全国攻城略地,宜家、居然之家等家居大卖场的纷纷开店,家纺品牌营销终端被不断刷新。新终端模型不断涌现,比如20平米左右的新的终端模型(在一个以生活方式为主的、面积20平米左右的家纺终端内:有一个大面积的电视展示墙,屏幕上显示着各种风格的家居设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心目中的陈列风格,对自己的家庭装饰进行现场的规划,同时有专业人士进行辅导,直到消费者现场搭配出自己最满意的风格设计,然后进行购买……这种家纺终端模式的创新,将大幅度的降低家纺企业的终端成本,给消费者以更多个性化和专业的选择,同时也解决了家纺终端很难快速扩张和复制的难题,对家纺的终端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房地产开发商合作的样板间终端模型(售楼处的样板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家纺企业的标准终端,针对样板间的终端设计,无疑可以使家纺企业的终端迅速扩张,同时达到最大化的针对性消费)以及和家具店合作的终端模型。同时,电子商务和电视直销也将会成为未来家纺行业重要的辅助销售模式。每一次新的终端细分出现都会对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自身资源整合提出不同的需求,企业必须在综合考虑到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资源利用的前提下,进行新的终端细分和变革。但可以肯定,每一次新的终端细分和终端模型的出现,都会蕴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一)、产品战略的突破口

1、每个家纺企业都需要自己的拳头产品

大家都知道,由于家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与营销能力弱,家纺行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十分严重,所有竞争对手在产品设计、品牌宣传和营销手段上大同小异,特别是在产品方面,基本上采用模仿、抄袭的研发方式,导致众多企业之间的产品严重同质化。

数量众多的企业、大家都不愿意做研发、产品严重同质化,这样的市场现状和行业薄弱点,就给愿意做出创新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自己的“球星”。仅仅只是拥有众多的“球员”,那是远远不够的。

从产品定位层面来讲,一个品牌,必须代表着什么。当您真正代表一样东西,特别是代表您所在的品类时,您将无比成功。也就是说,不管定位的方法有多少,最重要的定位还是“我能代表什么”?

要塑造消费者的心理认识,实施家纺品牌营销的核心就得明确的告诉消费者我是卖什么的!一个家纺品牌,只有当它能够代表一个什么产品品类的时候,它才能成其为一个品牌,它才可能成为一个“球星”。

比如我们一看到“七匹狼”就联想到商务茄克”,一看到“李宁”就联想到“运动服”,一看到“柒牌”就想到“中华立领”。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不管是从消费的需求,还是市场的区隔的目的出发,家纺企业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并在拳头产品这个领域做到极致,那是完全有必要的。

家纺行业前面十年当中涌现出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品牌,有很多企业都是在某一类产品或某一类工艺上做到极致,所以取得了核心竞争力,并建立了竞争壁垒。

比如:水星家纺在被子方面的努力;雅芳婷在枕头上的深度开发;堂皇在贴布绣工艺上的登峰造极;紫罗兰在绣品工艺和百万针家纺方面的孜孜追求。。。。。。这些家纺品牌在精品工程和产品工艺方面的精益求精,正是奠定它们在行业内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

就目前的家纺用途,我们可以将家纺业归纳为几大类,如商务用途、休闲用途、家庭用途、婚庆用途。其中,家庭类的家纺,我们又可以细分为“喜庆家纺”、“艺术家纺”、“经典家纺”等。所谓术业有专攻,家纺品牌也应该有自己专攻的方向,在某个方面做到极致,那你就能成为这个方面的老大。

就象当初服装行业开始出现西装、休闲服、运动服、茄克、保暖内衣、商务男装等等子类别一样,家纺行业也应该出现分门别类、打造子品类的企业。

我们想,随着家纺业分门别类趋势的不断深入,家纺行业将在未来的时间里,出现更多的新类别。

2、率先开发全产品线是制胜未来的关键

是以单品打天下?还是采用全产品线制胜市场?对于家纺企业来说,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我们先从相关行业的经验中,来看一看是否有经验可资借鉴。

1995年前后,以茄克起家的闽南男装面临销售瓶颈,七匹狼、柒牌等率先走出变革的道路,尝试发展专卖事业,遂有了新的突破;但由于仅有单品优势,发展缓慢。

2000年之后,随着专卖产品形态的逐渐完善,七匹狼开发出中薄茄克、休闲衬衫、正装衬衫、T恤、休闲裤、单西等南方强势产品,同时其厚茄克、棉服、风衣、毛衫等北方属性的产品也日趋完善;

因此,七匹狼南可在三亚生存,北可在漠河扎根,并且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得心应手,店

铺规模迅速扩大,不仅提前占据了店铺资源,而且抢在其它版块之前完成了品牌的综合积累。

七匹狼、柒牌等有了显著的终端竞争力,销售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与此同时,在衬衫、西服等单品上沉寂多年、举步维艰的利郎、才子等品牌也受到启示,大力完善专卖产品结构,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后起之秀。2005年开始,已在西裤(休闲裤)系列确立全国冠亚军地位的九牧王、虎都开始导入完善的专卖产品形态,遂又取得瞩目突破。

与男装业异曲同工的是,为了满足国内经销商开设品牌专卖店的需要,出于丰富卖场的考虑,安踏也是在运动鞋行业率先扩充产品线,做大运动概念,采取增加服饰配件作为补充商品的延伸策略,使运动服装和配件成为产品线中销售比例占到60%的产品,这样就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利润来源。

从服装与运动鞋服行业的经验当中,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总结出一条可资借鉴的规律,即:当一个行业在开始的时候,每一个企业需要拥有一个拳头产品,就象七匹狼的茄克、九牧王的西裤、才子的西装。。。。。。

但是,当这个行业已经被开发出来后,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进入,大家在核心产品方面已经不再拥有多少差异的时候,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拳头产品打天下,就容易陷入终端专卖形态不完整、终端空间与投资的浪费、利润来源有限、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更丰富的需求等陷阱。这个时候,在拳头产品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已有的拳头产品的范畴,开发完整的产品线,从拳头产品向其他相关门类的产品线延伸,将成为领先市场的最重要竞争策略。

就象七匹狼在茄克之外开发衬衫、T恤、西装,由茄克专家向商务男装的转型;就象九牧王在西裤之外开发衬衫、西装、T恤,由西裤专家向服饰专家的转型;就象安踏在运动鞋之外,重点开发运动服和配件,由运动鞋专家向运动用品专家的转型。。。。。。

对于家纺行业,这样的全产品线开发策略,合适吗?我们先来看看行业内人士的论述和行为:

罗莱老总薛伟成认为:“毛巾、床单、枕套这些家纺产品,在中国更像是‘耐用消费品’,能走的量又有多少呢?”在这样的行业判断之下,罗莱多年来展开了多品牌、垄断渠道资源和在床品之外再开发床垫、靠垫、地毯以及浴室家纺用品等配套产品的策略。

富安娜呢?富安娜已经提前启动“大家居”的整体规划运营。公司提出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的“大

家纺”概念,产品主要以套件、被芯、枕芯等床上用品为主,同时研发设计床垫、靠垫、帘幔、地毯以及浴室家纺用品等配套产品。从单一的床上用品产品线全面扩展到整体家庭室内装饰家居用品产品线,并尝试在全国主要城市设立“大家居”的形象店,终端上的每一套产品都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使睡衣、窗帘、桌布、餐具、拖鞋等家具,在设计或展示上都保持统一性。

通过罗莱、富安娜这些领导品牌的动作,我们发现,开发全产品线,使企业从床品专家向大家纺专家转型,这是一些领先型家纺企业下一步需要走的路。这样的路径选择,不仅仅在于要赶超领先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家纺行业的市场现实,要求我们这样做。

家纺行业一般被划分为三个子行业,即窗帘布艺行业、床品行业和家饰品行业,这三个子品类的产品在一个企业中基本不同时生产,并不在一个终端内销售。床品行业的主要产品就是套件、被芯和枕芯,最多再增加一些毛巾、枕巾和睡衣之类,但增加的这些小件其陈列量和销售量都极低。

这样的品类划分,造成的第一个后果是不能实现客流共享。

我们知道,最容易积聚日常客流的是小件家饰品,最容易积聚新居布置客流的是窗帘布艺,而床品的积客功能并不是太强,而且床品还有固定的淡旺季之分,家饰品和窗帘布艺的缺失,使得床品终端失去了最为宝贵的日常客流和部分新居客流,剩下来的,只是少部分新居和婚庆人群。

第二个后果,则是使得床品成为耐用消费品的特征更加明显,消费频率更低。

床品消费的人群主要集中在新居和婚庆,而这样的人群往往是一次性购买,之后很难再有第二次购买,形成不了象快消品那样的反复购买,专卖店日常特别是淡季的客流就无法保障;商场呢,虽然有客流,但是分流到床品楼层的太少,这样就使得目前床品的单店效率大大降低,这也是目前很多床品专卖店和商场专柜经营难以赢利的重要原因。因为产品线的单一,造成了终端利润来源的途径太少。

所以,为了实现客流共享、提高顾客进店率、提高顾客消费频率、实现终端真正赢利,打破床品单一产品的限制,融合窗帘布艺和家饰品,通过品类组合,实现整体家纺的一站式购买,是未来家纺企业的可选之路。

当然,要整合大家纺,我们的企业就需要在资金投入、生产管理和未来的供应链管理方面,下大功夫,这样的功夫,也并不是每一个家纺企业都能够有实力下得了的,各个家纺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做出符合企业本身情况的模式来。

在这方面,红豆家纺就根据红豆已经拥有成熟的服装、地毯和家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集内衣、家居服、家纺和地毯为一体的生活馆终端模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为了建设大家纺生产能力,富安娜、罗莱等领先品牌,都做出了巨大的投资。

富安娜建有深圳南山家纺生产基地、深圳龙华家纺生产基地和江苏常熟家纺生产基地等三大生产基地。

罗莱2005年在江苏南通新建的工业园投产,产值规模达8亿元左右,同时还利用长三角的产业资源优势,发展外协生产,增加产能的弹性空间;罗莱上市以后,拟利用募集资金21,704.10万元投资建设“南通家纺生产基地扩建项目”。该项目达产后每年将新增标准

套件120万套、被芯160万条、枕芯220万只的产能。

(二)、平价时尚的突破口

近年来,家纺行业的消费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由于国内家纺企业普遍的实力和规模较小,没有能力做产品结构的调整、研发设计和渠道扩张,大部分企业走的是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的道路,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竞争十分激烈,这使得这些企业无法积聚力量做技术升级,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一些领先型家纺品牌,走精英路线,价格高昂,低的在3000元以上,高的过万元,属于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据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我国仅有10.2%的企业生产高档产品,虽然有一定市场,但总量不大,远远不能满足步入“小康”社会后更多消费者在家居文化和审美意识方面的需求。

这样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低端竞争惨烈、重复建设,品质无法保证;高端高不可攀,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真正的中端消费,即大众消费,却没有被充分挖掘,这就是家纺市场的又一大薄弱环节。

从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往往是那些定位中端的企业,最容易做大规模、做大品牌,这样的市场薄弱环节,就是最大的市场机会所在。我们从服装行业的ZARA和H&M,就可以一窥这种平价时尚商机的端倪:

H&M服装公司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在全世界22个国家拥有1244家店的国际企业;2005年,H&M的营业额(包括增值税)为98亿美元;

ZARA则在全球44个国家、232个城市的商业区(中心地区)拥有531家零售门市,总共1558家店铺。超过4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9.7%的获利率!是世界500强。

H&M和ZARA成功的秘诀,就是“平价时尚”——一流的形象、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它们采用平价时尚的品牌定位、高速反应的供应链、少量多款平价的理念、组合产品而不是自己设计产品等经营策略,从商业模式上对传统的经典式的法国时装进行了颠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H&M和ZARA的成功,我们发现,家纺行业同样存在这样的机会。其关键则在于,你是如何去创新你的商业模式的。

(三)、印染和产品设计的突破口

家纺产品的消费结构正逐渐发生转变,正在从“实用”的单一功能逐步向“实用、装饰、美化、保健”等多重功能发展,品牌化、时尚化、软装饰化,正成为家纺行业的发展

趋势。

在以品牌为主导因素的消费环境中,决定产品品质与技术含量的是产品的设计和研发。研发设计能力直接决定其产品风格和品牌个性,是家纺企业创建品牌的基石,是决定产品附加值高低的关键,更是一个家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所在。

家用纺织品设计是整体纺织业技术实力的集合体,它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不但涉及纺织品设计的三个层面:面料设计、花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还需要有纺织业整体技术实力作为技术支撑。

在家纺行业中,由于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且推出新品被模仿快,很多企业基本不进行研发设计,整个行业中,模仿、抄袭、仿制现象较为普遍。一线品牌抄富安娜的,二线品牌抄一线品牌的,三线品牌抄二线的,不入流品牌抄三线品牌的,这样一层一层的抄下去,最终,众多的家纺企业都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纺企业,有如建立在黄沙上面的大厦,将一吹就倒。

产品毕竟是家纺行业的基础,没有好的产品设计,家纺品牌就有如空中楼阁,有如雾里看花。一个以前仅仅作为“床单被罩”而存在的新行业,要开创新的历史纪元,缺乏产品设计能力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众多的家纺企业都不愿意在产品设计上投入更多,而是一味的模仿,这就使得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产品设计是一个薄弱环节,与产品设计相同的是,家纺行业印染环节也非常薄弱。

在印染和设计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家纺行业普遍的现状。

而一些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从一开始,就从印染与设计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应该非富安娜莫属。

富安娜是行业中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艺术家纺”的企业,它把“原创设计、创新发展”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产品研发设计放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

富安娜总裁林国芳经常讲一句话:“家纺行业没有设计、没有创意,那就只能算是卖布”。

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和内部精心培养,富安娜组建了一支在国内家纺行业实力居前的研发设计团队,每年推出新款花型100多种、新产品400多款,现拥有各类花型和款式3,000多种、产品5,000多款。公司拥有外观设计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著作权121件,是国内同行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之一。

在设计核心技术开发方面,更重要的是,富安娜还发现圆网印花由于花型设计限制,一张床(单)面需要几次重复花型。通过持续不懈的自主研发,富安娜将欧洲时尚的设计理念与民族绣花工艺相结合应用于床上用品,实现了普通印染花型与绣花艺术的完美结合,并推出了平网印花工艺。

平网印花工艺,使得富安娜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推出代表国内床上用品行业最高水准的艺术平网印花系列产品,也使得富安娜成为目前全球仅有的实现平网印花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两家厂商之一。而且平网印花系列产品工艺难度大,其他厂家难以复制和模仿。

平网印染工艺和技术,运用精度最高的平网印花设备完成平网印花,通过电磁调控大大提高对花精度,使一张床单可以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显得大气而华贵。通过这一工艺印染的平网印花系列产品,可印大幅独立花卉,其花纹细腻,印花精致,色彩亮泽,图案自然流畅,层次丰富,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工艺难度极大,代表着国内床品行业的最高水准。从实际效果看,富安娜的“艺术家纺”确实已经做到了出神入化、外观无可比拟。

正是因为在平网印染工艺和设备方面,建立起了别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使得富安娜在研发设计和品牌销售两个环节,勾勒出家纺业界最完美的“微笑曲线”,开创了一个以“原创艺术”为核心的家居生活新时代。

从这些家纺行业领先企业的成功中,上海超限战营销策划机构总结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家纺企业,应该通过产业链的往上延伸,控制印染环节;再通过产业链核心环节——产品设计环节的投入,控制产品设计环节;这样,企业形成对印染和设计两个环节的掌控,就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为企业的霸业奠定基础。

解析家纺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

发布日期:2010-12-22 点击次数:574

本文导读:家纺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功能和装饰作用,他的差异化需要不亚于服装的差异化效应。家纺产品的销售周期较长这一点已经比服装行业优势了,这也就意味着商品库存风险的降低。如果这个时候多注重多元化开发和个性化定制,想想可以带给不少顾客的满意!

本文关键词:家纺行业发展空间

家纺的市场有与商品原因目前还处于粗矿阶段,集中的地方都集中,空白的地方都空白,对家纺商品需求的调研不足,现在只在满足刚性需求(比如搬迁、结婚等)为主,很多附加需求和潜在需求市场有商品品类不支持,尚属空白阶段!

接触家纺企业不多,认识也许不深,但出于职业的敏感和对家纺商品的爱好,浅谈一下家纺的商品未来空间!

家纺行业比服装行业起步较晚,市场的精细化程度要远远不如服装领域。除了家纺产品消费特征(使用周期长、回购率低、需求量少)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纺行业的发展阶段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便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如果你仔细观察分析下来,可以在商品上形成差异化竞争的空间还非常大!

首先第一:市场!目前家纺商品主要有三条路线,1是比较豪华高档的产品走向、2是结婚婚庆系列,价格档次略有拉开、3优雅小资的时尚产品走向,而其余就是各种配套的功能商品,如各种材质的被芯、枕芯、靠垫等。而作为家纺市场,这些产品知识满足了比较粗狂的需求,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一线城市、要么是三线城市,而剩下的需求消费者只有去逛超市了...

家纺的市场有与商品原因目前还处于粗矿阶段,集中的地方都集中,空白的地方都

空白,对家纺商品需求的调研不足,现在只在满足刚性需求(比如搬迁、结婚等)为主,很多附加需求和潜在需求市场有商品品类不支持,尚属空白阶段!

第二产品线!家纺类商品除了面料材质在品质、科技方面的差异之外,更多的区分是来自于家纺产品的品类、功能、风格的差异。如果这样来理解,我们就会发现家纺类产品在品类、功能、风格方面现在还比较基础,缺乏产品创新和风格差异化开发,由此产生的潜力市场不可小看。

家纺类产品也有服装相似的特征,就是产品款式的多元化。家纺类商品消费绝对不只是搬迁、结婚才需要的商品。每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和家纺类产品亲密接触8小时以上。如此具体真实的消费体验,自然会有更多多原化的追求。比如在年轻人的床品需求方面,价格经济、面料环保、图案色彩风格时尚的床品是很难被找到的!我曾见过一些原来客户同事的寝室、朋友家里的房子床品等,留意过你会发现他们的床品兼职简陋的不行,为什么,因为哪些图案高级华丽的床品既消费不起又不喜欢那种花哨的风格。(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会喜欢一些简洁含蓄的风格)类似于这样的需求尴尬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家庭主妇因为担心会把新的床品弄脏不好洗,就会找一些其他的布来代替铺在床品上面。这样的行为可以让床品多一点寿命,但是影响了实用效果。信息的品牌要关心这样的消费者,他们是忠实于商品的,就因为这样我们是否应该研发一些价格经济但风格图案比较好看的给我们的消费者,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商品的使用频率而增加购买频率,而且能够让时尚更好更多的融入更多的家庭生活。

第三顾客!商品可以吸引顾客也可以改变顾客。今天所有的顾客的消费习惯应该说都是这个商业环境给予的,因此我们做不能只关注刚性需要。成功的企业家更善于发现哪些前在消费者。

如果以床品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家纺的种类和风格我们在市场可以看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家纺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功能和装饰作用,他的差异化需要不亚于服装的差异化效应。家纺产品的销售周期较长这一点已经比服装行业优势了,这也就意味着商品库存风险的降低。如果这个时候多注重多元化开发和个性化定制,想想可以带给不少顾客的满意!

中国布艺家纺现状分析布艺品牌极其缺乏

一、布艺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的发展,家纺行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但是由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大势影响,众多的家纺企业,尤其是严重依赖出口订单的家纺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不少家纺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更多的布艺企业面对必须做好内销的压力,举步维艰,中国市场怎样开发?布艺产业是不是成为夕阳产业了?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在危机面前,正是布艺企业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机遇,中国人口高达13亿,据统计,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已突破21平方米,总共超过了273亿平方米,而布艺作为家纺和家居的跨界产品,包括窗帘、枕套、床罩、椅垫、靠垫、沙发套、台布、壁

布等,又在其中占多少比例呢,由于一直消费理念和市场教育相对滞后,这些产品比例相对还是较低,同时在中国崛起的2亿中产阶层,正在形成较强的购买力,消费潮流正在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尤其是各种生活方式、流行思潮的影响,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偏好带来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绿色环保的需求日趋明显,而这方面众多的布艺企业对此关注和开发的空间,因此布艺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才刚刚起步,但是朝阳产业为何不朝阳呢?

二、布艺行业的现状和问题

布艺作为古已有之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如今的发展并没有像床品、毛巾等产品那样获得蓬勃的发展,原因何在呢?

1、规模小,门槛低,底子薄

产值过亿的企业屈指可数,只有区区华龙、奥坦斯、裕隆几家,在浙江余杭3000家的布艺企业中,很多布艺企业的产值仅有几百万元,规模、资金和技术实力都有限制,而对比床品、毛巾、地毯其他家纺子产业,超过上亿元的中型企业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呢,除了布艺本身包含的产品线更为复杂外,不能单独使用,与其他家纺家居产品做配套,更多的原因是布艺行业整体的运营跨越式发展路径,缺少真正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市场影响力造成的。

2、产品线众多,很难形成整体系统

由于布艺的产品包罗万象,布艺窗帘、布艺床上饰品、布艺沙发、布艺玩偶枕套、椅垫、靠垫、沙发套、台布、壁布等等,造成产品品类款式众多,单一品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少批量、多批次的现象的出现,对库存压力和资金流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绝大部分布艺产品都是和其他布艺家纺产品、家居做组合配套,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销量,以销定产的定制化生产和销售模式在该行业还没有形成有效地系统,导致品种多,单品种销售额低,销售周期较长、市场趋势变化等因素影响。

3、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内销乏善可陈

目前众多的布艺企业的主要销量来自国外的订单,经过去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突然无法适应,在产品结构和转型准备上都遇到了障碍,尽管成立了主要对国内销售的部门,却因为完美全欧美化的产品与国内的消费构成的差异,缺少渠道建设、招商、营销的经验,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虽然投入很大,转战内销的却和预期差距很大(具体参加《外贸家纺企业如何做好内销》一文)。

4、抄袭模仿严重,自主创新不足

做过布艺的从业人员心里都很清楚,自己公司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设计理念和元素都是从德国法兰克福、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盟,大家都在比谁会抄,抄的准,抄的好,抄的有水平,抄的有销量,这种做法固然没有错,但是对布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取竞争比较优势带来了负面影响,试问都在使用同样的模式开发产品,各家的产品同质化,在所难免进

入价格战的泥潭中,而对企业自身的研发和设计重视不足,导致很多布艺企业随波逐流,靠天吃饭,靠别人的产品发展,一旦有了波动,就会发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许多布艺企业很难做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5、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落后

据笔者走访调研发现,很多布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天天忙于接订单的,却很少主动思考过,如何摆脱这种依赖自身个人能力的业务员的销售模式,一旦某个关键客户丢失,或者某个强人离开,企业就陷入困境的现象的发生,对其他家纺子行业成功的运营模式,以及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学习,导致固步自封,只是跟周围自己同类型的企业比还认为不错,滞后的营销理念和经营方式,导致了不少布艺企业基本上靠市场自然增长发展着,一旦出现变化就陷入停顿,对未来的预期就是接了多少个订单,卖出多少钱的货,纯粹加工贸易oem的模式,使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弱,为后续发展带来隐患……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现在消费者有需求,却没有充分唤醒,更不知道如何选择科学艺术的搭配。作为从事布艺的经营者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企业的未来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布艺企业如果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在有深入的筹划和准备。

三、布艺到底是卖什么?

确定行业的属性和定位,布艺行业是属于家居产业中--三个子行业家纺、家饰、家具三合一的复合行业,某方面来讲,就意味着该行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作为布料,仅仅是用来装饰的好看的布料,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认识透彻。

在中国大陆的营销体系中,布艺营销一直是处于较弱的地位,关注者少,手段雷同。在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衰退浪潮里,布艺企业的国外销售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企业开始回头关注在国内的销售,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大家突然一片迷惘:布艺应该如何营销,布艺营销的出路在哪里?

由于布艺产品由于产品线较广,至少包括窗帘、枕套、床罩、椅垫、靠垫、沙发套、台布、壁布、布艺玩具等。其分销渠道也较为多样,未来将呈现更加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趋势,但没有真正出现全国强势性布艺零售终端,所以做到很大的销量压力是非常大的,不同布艺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和定位,寻找有效渠道进行突破。如图:

装修设计公司大型建材家居店家饰专业市场布艺家纺专卖店批发市场网络

代表企业百安居上海家饰市场布老虎中国轻纺城淘宝

特征专业设计支持品种全

整体家居品种多

更专业品种较多

陈列效果好品种多

展示一般品类多

价格低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是解决不了布艺企业根本突破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市场和消费者出发需求出现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壮大之路:

四、关注主流消费群的偏好

我们都知道,布艺产品基本上属于低关注度产品,而任何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消费群的需求,但是对于主流消费群,一是装修乔迁新房的潜在消费群,而是日常购买布艺装点居家的消费群,作为布艺企业的相关人士,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实际上从总体上来看,家纺产品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中青年女性,中国家庭消费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女性支配和带动的,对于女性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伙伴式消费

通常一个中青年女性上街购物,往往不是一个人去,总要找个伴陪她,可能是老公、男友,也可能是女性朋友、同事、同学等。之所以这样,与大多数女性的“依附性”人格有密切关系,希望有人认可她、给她提建议、有人赞美她、有人照顾她,打发闲暇时光,避免作出不合理的消费决策。这对从事零售业的朋友们来说,必须有所察觉,做出相应的措施,可以提供专业的陪购导购服务。对陪伴者进行引导和赞美,使之女性消费在做出购买意向的时候,能够不唱反调,甚至可以利用,同伴消费,同时买两件商品,优惠多少,强化他们的购买决定。

当然,对布艺零售业者一定要注意,如果女性消费者带着男性去购物的话,尽量在店中设置休息区、或者可供男性休闲的场所,甚至可以在商场一楼搞一个“老公寄存处”。因为据统计发现,男性陪伴女性购物,通常不超过50分钟就会感到厌烦(原因涉及进化心理学比较复杂,感兴趣可与笔者交流),而此时的女性正处在被琳琅满目商品包围的阶段,对她们来说,逛街购物就是最好的娱乐方式。因此对他们之间的行为必须区别对待。

2、冲动性消费

女性在购物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产品独特的款式、包装、展示形象、价格折让所吸引。本来去商场购买一件羊毛衫,结果楼上楼下,商场有十层,自少跑了九层,最后才到卖羊毛衫的专柜选购羊毛衫,此时手上的大包小包已经拎了不少商品。这方面我们在日常消费行为中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冲动后的女性消费心理,从事销售工作的朋友们往往忽视了。

比如你的女友,或者你本人作为一个女性,会不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商场正在做促销,看到一双最新款式的休闲鞋不错,但是卖完以后,还没有走到家门就后悔呢,有可能

是感觉穿得不舒服,也有可能觉得这双鞋,没有合适的丝袜和衣服配。你接下来的举动,可能就是把这双鞋束之高阁,打入冷宫,要么第二天,为了配这双鞋能够更好看,又去商场买了裤子、裙子、衣服、丝巾、丝袜、袜子、手袋等一系列“配件”。或许,这样配下来,或许才满意,但是为此也付出了不少精力和财力,这就是所谓的沉默成本,作为商家而言,必须看清楚这一点,通过引导消费,让那些对过去购物产生不良体验的女性顾客,通过合理搭配,形成一体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购买行为,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从事一体化布艺,整体布艺的销售模式确定了基本的模式,比如对购买过布艺沙发的女性消费者,通过传播和服务,告知其使用布艺沙发,用什么样的靠垫抱枕、拿什配什么颜色的沙发巾,以及周边的布艺饰品等。往往比单纯的打着促销更有针对性。

3、感觉购物

女性天生比较敏感,打个比方,女性可以同时接收10条外在的信息,而男性最多3条。

因此,作为企业来说,有必要在产品、包装、终端、品牌形象方面进行多感官的刺激,引起女性的好奇和关注。

比如视觉方面,利用可爱的卡通人物和具有号召力的模特明星,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在画面创意上有新意,比如德国双立人厨具,一个穿着白色晚礼服的女性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类似这样的景象才能瞬间给女性产生更直观的印象。

4、攀比消费

很多职业女性,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事,买了一件高级名牌的手袋,她们可能半年打着减肥的旗号,不吃午饭、甚至晚饭,积攒下银子来,买一件更好的,这样的攀比消费比比皆是,其实为什么那么多商品要做品牌,真正的目标,就是能成为女性消费者用来攀比,体现自身价值形象的用具,这样企业就不用愁销路问题了。而现在一些企业,却特别强调性价比,仅仅卖产品本身,忽视了女性消费者“爱虚荣胜过爱美丽”的心理,有时候是不划算的。

即便是物美价廉,也要在形象上和传播方面,给女性消费者购买以后特有面子、特有气质的、特有价值的感觉,甚至要比那些很贵的奢侈品还要好,例如现在兴起的人造钻石、人造珠宝,必须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实际上,一些女性消费者即便可支配收入有限,但是也会想方设法,或者让老公、男朋友、父亲,实现自己的心愿的,因此布艺商家必须看清这一点,强生开发的针对女性补钙的巧克力保健品--钙诺败走麦城,就是没有看清这一点的,这样的产品一般女性是不会购买的,因为不存在攀比的价值,但是要转换诉求对象的话,是男朋友给他买的,攀比性就出来,一个女性听说一个男的给他老婆买了钙诺,她会怎么想,她会想这个老公真体贴、真浪漫,买巧克力还要买加钙的,马上就会给自己的男友或者老公脸色看,这样的一种状态,哪个有女朋友的男人会不卖呢?

5、关系型消费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及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构成 一、场内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又称证券交易所市场或集中交易市场,是指由证券交易所组织的集中交易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活动时间,在多数国家它还是全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场所,因此是全国最重要、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接受和办理符合有关法令规定的证券上市买卖,投资者则通过证券商在证券交易所进行证券买卖。 1、主板 主板市场也称为一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通常指股票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最低市值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 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2、中小板 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3、创业板 创业板市场(GEM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级证券市场,以NASDAQ市场为代表,在中国特指深圳创业板。在上市 门槛、监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条件、投资风险等方面和主板市场有较大区别。 其目的主要是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为风险投资和创投企业建立正 常的退出机制,为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供融资平台,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添砖加瓦。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 规则》,并将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内容,落实到上市规 则之中。 二、场外市场 1、NEEQ(National Equities Exchange and Quotations),全国中小企业 股份转让系统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2年9月20日,公司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立,注 册资本30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 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 为公司股东单位。

我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与外贸现状

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及外贸现状 摘要: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中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纺织业外贸依旧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在那个背景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动身,对我国纺织业进展历程进行回忆,就我国纺织业外贸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纺织业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纺织业外贸现状分析问题 一、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 (一)中国纺织业的进展

1.全面建设时期(1950~197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确实是尽快解决我国宽敞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热纺织原材料,重点进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的纺织进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进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进展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模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专门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其他必要的物资。 2.快速进展时期(1980~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纺织产业的进展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纺织产业的进展模式开始从内需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对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接着扩大对外开放,进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内外并举的进展思路,不仅纺织产业的工业基础有了专门大的提高,同时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 3.全面提升时期(2002年以来) 2002年以后我国正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身份参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量化投资分析资本市场分析报告

DUFE 实证金融与量化投资 学号:2015100406 专业:数量经济学 姓名:金博

一.阅读伯南克的“金融危机如何演变为经济危机?”,谈谈对金融体系、危机时央行的应对措施的认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2007—2009年那场金融危机,全球所有国家无一幸免都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影响力之广,持续期之长,是前所未有的。当危机发生时,全球的金融体系已经是更加复杂化和一体化了,而监管体系并没有跟上这些变化,这就导致美国金融界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类比的案例,而且很难从历史中找到可以直接拿来借鉴的应对举措。但如果将这场危机放到历史视角下去理解,却是很有意义的。 在当前这场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之间,最显著的两个因素就是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但这场危机之所以导致美国付出如此惨重的经济和金融代价,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恐慌本身,可以说,恐慌造成的代价不会小于次贷泛滥和房价泡沫造成的代价。对于金融危机的形成,是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行业间风险的溢出,在人们,机构,市场的恐慌中一点点传染,慢慢扩大造成的。金融体系间联系越紧密,传播的越快,最终造成的结果越严重,影响越广越深。 在此次危机中,美联储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之后才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在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随着对形势的了解越来越清楚,美国金融界便借鉴过去应对金融恐慌的经验,去指导他们对这场新危机的判断,并指导他们采取的对策。美联储的应对举措主要有4个元素:(1)降低利率,支持经济;(2)提供紧急贷款,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推动金融体系恢复稳定;(3)采取救助举措(必要时,与财政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协调),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倒闭;(4)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银行开展压力测试,评估其财务状况(和财政部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联合实施)。 美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的表现,确实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金融安全体系时,最核心的是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灵活性。对风险和危机的防范,使金融体系具备对风险和危机的抵抗力。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需要加快金融的对内自由化,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谈到应对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我认为我国需要做的,一是尽可能减少现有损失,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在减少损失方面,中国要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加强与美国各界的沟通,特别是政府沟通,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同时,我国应认真研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形势,避免错误的投资。二是应充分评估金融机构的损失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尤其要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防止损失在国内的传递和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 其次,金融本身具有不稳定性,加强有效监管是很重要的。监管部门需要与市场主体保持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资料汇总

一、中国家纺市场现状 (一)家纺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如期取消,以及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达成,中国纺织业保持了20.69%的增长速度,出口创汇1000亿美元,整体行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家居零售业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作为前两个行业的结晶产业:家纺行业的发展却是不尽人意。 家用纺织品属于家居装饰中主要的“软装饰”品种,可细分为巾(毛巾、浴巾等)、被(床单、被套等)、毯(地毯、壁毯等)、带(流苏、饰边等)、帘(窗帘、浴帘等)、袋(衣物袋、储藏袋)、厨布(桌布、餐巾等)、沙发和各类靠垫等八大类,它在营造家居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按发达国家惯例,进入成熟期,家纺在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可达三分天下有其一,日本则高达40%。美国人的家纺购买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去年,美国消费者购买了大约10亿条毛巾和大约5.5亿条床单和枕头套。这意味着美国1.1亿个家庭中,每个家庭购买了至少9条毛巾和5条床单及枕套。据统计,我国家用纺织品的人均消费占消费性支出还不到1%。 中国家纺消费市场的空间巨大。据权威预测,在未来10年中,家纺消费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不会低于20%,而人均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加的需求就是300多亿元。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仅北京家纺用品消费额将达到100亿元。 据中国家纺行业协会调查,国人人均纺织品消费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7%,而家纺生产与消费占纺织品总体生产消费的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50%,因此市场前景广阔。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竣工的住宅面积为5亿平方米,再加上大量的旧宅改造,每年家居装修的工程将达3000亿元以上,而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今后两年将达到5000亿元。居民装修房屋花在家用纺织品的购置费用,约占整个工程的25%。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另外,目前国内家用纺织品有50%集中在大城市,30%集中在县级市,而人口占全国70%的农民,消费量只有20%。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及与城市间交流的频繁,使其对床上用品也会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而潜在的农村市场的启动将为家纺业可持续发展带来较深远的影响。 中国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必然催化中国家庭的人文家居建设,而家纺用品与每个家庭成员的接触时间占到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因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使家纺消费市场需求逐步旺盛,即将呈现爆发式井喷势头。 (二)中国家纺市场发展过程 家纺市场发展至今,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以前,中国的家纺行业是作为被子、被套等单独的产品存在着,消费者那时候对家纺不叫“家纺”,而叫“床单”、“被罩”。 第二阶段:1996年到2000年,是中国家纺市场的起步期,今天的家纺大品牌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奠定自己的地位的。 在这一段时期内,家纺行业基本上是以产品的生产为导向,在国内市场上基本上只有区域性家纺品牌:比如富安娜在深圳;梦洁在湖南;罗莱在华东等地。 第三阶段:2000年到200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家纺行业的井喷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家纺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刚性地带动了中国家纺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纺行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杉杉等行业外资本的进入,同时,在这一时期,市场发展的最大变数在于以罗莱为代表的南通家纺产业集群飞速发展,尤其近年来的行业黑马几乎个个都是出自南通,如乔德、凯盛、宝缦等;罗莱等企业之所以在本阶段取得长足进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人杰 2013-04-16 16:04:45 来源:《中国证券期货》(京)2012年9期 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快速、持续、稳定的发展局面。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的巨大转变,现在已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取得巨大发展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促进了经济和企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阻碍市场发展、缺乏监管有效性的许多突出问题,表现为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普遍,市场经常暴涨暴跌,市场参与者和公众的满意度不高,监管政策常常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监管活动和过程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识别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对于发挥监管的应有作用和实现监管目标,确保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现状 自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以来,有关方面就一直强调加强监管。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在保证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在驾驭市场、管理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监管有效性逐步提高。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运行的科学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到监管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的问题,考虑到如何通过符合市场的

规律来加强监管的问题,逐渐认识到确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监管新思路,强调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加强市场监管上;明确提出“保护投资者利益,是证券监管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样的监管目标。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开设确立了比较科学的监管理念,并开始用新的思路指导对市场的监管。 2005年监管部门根据法律实践的需求,对1999年开始实施的《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保证了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法律框架体系和集中统一的监管架构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已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监管部门也开始拥有一定的执法权限。这些工作和成绩,对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思路,提高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实事求是地说,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有效性有了初步的增强,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局面。这些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市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通过贯彻执行《证券法》和修改制订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有关行政法规,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初步改善;二是通过强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建立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等举措,使上市公司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运作逐步规范。 第二,执法力度逐年加大,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查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0T14:49:28.903Z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囡囡卢进勇 [导读] 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 赵囡囡卢进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 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起飞、发展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行业结构、方式、主体、区域都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调整,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70 年代末,可谓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数量逐渐增加,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渐多元化。从投资数量、区域和行业领域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79 年—1991 年:萌芽阶段 1979 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外贸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凭借自身的外贸特许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援助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先行者。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加之外汇短缺、国家在外资政策的运营方向上主要偏重于对外引资,并不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 (二)1985 年—1991 年:起步阶段 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意识到对外投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先后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投资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向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三)1992 年—2000 年:起飞阶段 1992 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阶段中国在海外平均每年投资新建企业达到了280 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也扩大到了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扩展到加工装配业、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百货商店、旅游业、餐馆、林业、矿业、渔业等各行业。 (四)2001年以后:发展阶段 在中国GDP 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投资数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 亿美元。自1985 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 年下降到9.16 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 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680亿美元。 (二)投资行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行业不足10%。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已有9年的历史,证券市场发展迅速,1991年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1998年初已有819家,上市公司的市价总值达到了210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左右。 一、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也不长,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表现在多个方面。 1.筹集生产资金。我国是个资金短缺的国家,企业的负债率比较高,好多企业负债经营。这使得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了两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负债率、高利息率及资产的低回报率。两高一低使企业财务成本偏高。企业运行困难。那么如何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自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共筹集资金2650亿元,其中1140亿元是通过发行B股、H股以及红筹股的方式筹集到的。这些资金扩大了企业的自有资本规模,大大缓解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2.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的,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已经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任命。据调查,现在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占上市公司的60%,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的达到65%。上市公司的发展为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3.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目前的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发展股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因为,我们在审批上市公司的时候,必须考虑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它的主营业务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就可予以批准,对于那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要给予抑制。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使上市公司把筹集起来的资金投资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建设项目上。同时,上市公司配股时,也要考虑到它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有市场,是否有发展前途。另外,最近几年出现的资产重组,也有改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功能。 4.提高经济效益。与未上市的国有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比较高。例如,1997年745家上市公司中,亏损的只有45家,大约占上市公司的6%左右。而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一半以上的发生亏损。当然这并不否认有的上市公司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严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上市公司的业绩比未上市的国有企业有明显的提高。 5.股份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税收收入。1997年,仅股票交易印花税一项,就接近300亿元,成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印花税外,还有许多中介机构,它们的所得要缴所得税。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了通讯行业的发展,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 6.加快了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是相当快的。主要有三种方式:发行B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国内发行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股票),发行H股(在国内注册的企业,在香港发行股票)以及红筹股(在香港注册的企业,其股票的发行和交易都在香港,但是其资产大多投在内地)。此外,我国企业还在美国股票市场挂牌上市。最近,香港正在策划成立创业板市场或者叫二板市场,并准备让一批内地的创业企业在香港上市。这是另一条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并与之接轨的途径。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不仅表现在利用资本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向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靠拢,这为我们今后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资本市场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并对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有国家股、法人股(这两种股权又称为公股)和公众股,有些公司还有外资股。国家股、法人股的特点就是股权不能上市流通。当初设计国家股、法人股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设计在后来的运作中却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一是它不符合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按照股份制的性质,任何一个股东的股份都应该是同股同利的。但是在我们的股权设计中,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只有一个权力,即不卖的权力。而公众股的股东则有两个权力,即卖的权力和不卖的权力,这是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权必然会造成同股不同利。例如,现在很多公司可上市流通的公众股,不管原来的发行价是多少,发行后的市场价格都已大大超过了发行价。但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只能进行协议转让,而协议转让时的股价很低,有时甚至只值两三块钱。 另外,由于许多公司都进行配股,国家股、法人股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一般来说,公众股的投资者非常愿意参加配股,因为配股价总是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所以股东卖了配股以后,一般都可赚钱。但是,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他购买了配股股份的股票后,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实际上就把资金给套牢了。如果要让资金变现,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而协议转让的价格通常要比市场价格低得多,所以配股对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来说是不合算的。结果就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股东大多放弃了配股权,而公众股的股东却积极申购配股,最终造成公众股的比重不断提高,而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比重逐渐下降。估计15年之后,国家就有可能从绝对控股地位降为相对控股地位,再过若干年以后,连相对控股的地位也难保,最后成为一般性的参股。实际的运行效果刚好与政策设计者原先的愿望相反。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还给市场造成了股市扩容的压力。不少投资者担心一旦政府改变政策,决定让国家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股价就很可能会出现大幅度下跌,造成股市崩盘。所以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成了悬在股东头上的一把剑,但目前让国家股、法人股流通的难度也比较大。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股市供求关系不协调。股市刚出现时,由于当时上市的股票很少,而需求很旺,所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股价大幅度上升的现象。而现在的股市却相反,利好政策不断,但股市反应冷淡,有时甚至不涨反跌。除了外部环境不太理想,投资者开始不断成熟以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股市扩容速度太快,导致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不足。 当前股市扩容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新股上市的速度相当快。从国家的计划来说,1993年新股上市的规模为50亿人民币,1995年为55亿,1996年迅速增加到150亿,1997年又增加为300亿。也就是说这几年的上市规模在成倍地扩大。从新股上市的家数来说,也非常快,从1990-1995年,上市公司只有323家,也就是平均每年60家,而1998年一年就207家,也就是说,这几年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股市资金却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增加,所以出现了股市扩容过快而有效地需求不足的现象。新股上市是股市扩容的主力军,其次还有好多公司送股配股也使得股市大幅度扩容。第三是上市公司按照规定设有职工内部股。职工内部股也要上市流通。这三路扩容大军使股市的供给规模越来越大,而对股票的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造成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 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1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伴随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形成中国资本市场的要素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源于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的内生需求,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结束了新中国没有正规证券交易所的历史,是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尝试,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零起步。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由探索到逐步推广、由起步到快速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我国基本完成了由资本穷国向资本大国的转变,并向资本强国迈进。 一、资本市场萌芽孕育阶段 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80 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抚顺支行新居办事处向当地红砖厂成功发售280 万股,每股1 万元的“红砖股票”,它的发行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标志着新时期中国股票市场的萌芽。1981 年,我国首期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债券市场的萌芽。可以说,“红砖股票”和首期国库券的发行把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推上了新的历史舞台。随后在1982-1985 年短短的四年间,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企业不断出现在国企中或公开发行股票的现象。其中,影响较大的两次股票发行是上海“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股票的发行。1984 年11 月18 日,上海飞乐音响以每股50 元,向社会公开发行1 万股股票;1985 年1 月14 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10 元,分别发行法人股5 万股和个人股45 万股。这两次股票发行被海外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在此阶段,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股票、股份公司等认识不充分及其它一些原因,股票和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发行企业的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只有一级发行市场,没有二级流通市场。另外,一些企业以“股票”之名发行,实际发行的却是有固定期限和有提前兑现的选择权“企业债券”。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种子已经萌芽并开始逐渐发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