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戏中戏_伊恩_麦克尤恩小说《赎罪》文本的不稳定性

戏中戏_伊恩_麦克尤恩小说《赎罪》文本的不稳定性

戏中戏_伊恩_麦克尤恩小说《赎罪》文本的不稳定性
戏中戏_伊恩_麦克尤恩小说《赎罪》文本的不稳定性

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时代背景及影响 【学习目标】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特点;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 【重难点】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无产阶级文学成就难点:文学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1、背景:经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浪潮;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宣传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时间: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中叶 2、代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拜伦:①代表作:叙事长诗和 ②特点:具有和精神,抨击 (2)雪莱:①代表作: ②特点: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 (3)德国海涅《》 (4)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5)俄国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 3、特点: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关注下层劳动群众;采用 夸张、幻想等手法;体现理想主义;情节跌宕起伏。 二、现实主义文学 (一)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金钱主义至上,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 时间:19世纪30年代——20世纪初 2、代表:法国司汤达的、巴尔扎克的 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俄罗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1)《人间喜剧》展示了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被誉为“” (2)《战争与和平》描写了 3、特点:注重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 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塑造正面人物和英雄人物;创作形式以长篇小说为主(二)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1、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被公认为 2、创作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风起云涌。 3、特点: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歌颂不胃强暴、坚持斗争的精神。 三、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20世纪以来,尤其二战以后 1、背景:和等社会危机的冲击。 时间:20世纪20年代以来 2、典型代表流派——荒诞派戏剧: (1)代表作:爱尔兰的 (2)作品地位:

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 二者的文体区别 一、时间的限制。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所以,表面看来,戏剧故事的心理时间可以完全自由,实际上这种心理时间仍受到物理时间的制约,故事在舞台上的直观呈现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二、空间的限制。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三、表现媒介的限制。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1](p101) 演员这一媒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既是创造的材料,又是创造工具,还是创造者这三位一体的统一。 四、情绪效果的限制。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2] (p278)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实际上情绪效果的限制是由戏剧欣赏环境的限制决定的,周宪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中就指出:“戏剧是所有艺术样式中最具有现场效果和群体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因其剧场性和活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得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更具有直接性和大众性。”[3](p3) 正是由于戏剧与小说所受的限制不一样,使得二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形态特征,二者的文体不同可以归纳如下: 一、容量不同:小说比较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容量大,篇幅也比较长,而戏剧则要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追求舞台演出所要求的那种集中性和概括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戏剧的情节是由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史诗和长篇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 二、节奏不同。小说的主体语汇流程呈平辅状,速度比较缓慢,而戏剧则进展较快,呈跳跃状。戏剧情节不仅要单纯集中,更要具有动作的一致性,情节的展开要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意志、一个行动,要能“从高潮看统一性”[8](p205) 。同时,情节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变化(节奏不是匀速的),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动作与反动作),有悬念、突转和发现,有阿契尔所谓的“危机”和劳逊所说的“平衡的破坏”。否则情节一枝蔓,节奏就受影响。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 考向预测 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山东省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没有用这几个高考题,而是单独出示了一个,选的是日本作家武田泰淳的《信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活动以及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戏剧的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是指矛盾冲突的过程。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戏剧情节的“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其思想意 义,这也就是戏剧作品的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戏剧都是与诗歌、散文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分析小说,一般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除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刻画的方法以外,还经常用到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方法,如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或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可能用到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往往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可以有质朴清新(如孙犁)、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等等。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小说表现手法还包括:对比、人物独白、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幽默、象征、情节上的主线副线穿插、明线暗线穿插、时空交错、多线索穿插、抑扬手法、英雄群像描写、利用巧合、荒诞、悬念、使小说具有某种地域烙印(如沈从文《边城》)、故意使用方言写作(如老舍)等。 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主题。因而在分析鉴赏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时,要注意联系它对于人物及主题的表现作用。 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人物外部形体动作和内心动作来表现。戏剧冲突往往是集中的,而且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运动。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富于动作性、个性化和表现力, 往往言简意丰,动听易懂。分析鉴赏戏剧,一般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表情动作等角度进行。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戏剧的表现手法也和其体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第一,个性化的对话语言。第二,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由于受有限的时空限制,往往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三,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第四,台词的表现形式丰富。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而其他人物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此外,象征也是现代戏剧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往往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分析。 ③务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分析形象是鉴赏小说的重头戏,要从情节出发,从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入手,看看作品中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形象的什么性格特征;看看作品中有没有侧面烘托形象之处,继而归纳整合,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对于形象的意义,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联系社会现实来分析;也可以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

在赎罪中成长——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pdf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 2009No.1 一伊恩·麦克尤恩(Ian M 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创作领域甚广,作品多次获布克奖提名。继1998年小说《阿姆斯特丹》获该奖后,2001年出版的《赎罪》(Atonement )再次入围,虽然最终落选,但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书评中称它展现了“一副壮丽的全景画卷”。而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成为2007年度最受关注的影片之一,甚至被称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来的完美的电影”。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年仅13岁的女孩布里奥尼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 成年后的布里奥尼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 过严格、 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尼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尼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尼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各种评论,有人赞扬其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人分析其中的赎罪之路,也有人评论其结尾的元小说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的成长主题。总体而言,《赎罪》讲述的是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然而小说对布里奥尼的成长叙述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板块式的结构,几个突出的人生经历便构建了她的整个成长历程。 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到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到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布里奥尼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本文就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二 “成长小说”一词译自德语“Bildungsroman ”,又译作“教育小说”、“发展小说”和“塑造小说”等等。作为小说的一种形式,成长小说在欧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第一部小说,也是这类题材中的经典作品。 顾名思义,成长小说就是以成长为主题,以青少年为描 写对象,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的小说。在这个 概念的定义上,众多理论家给出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综合了各种定义给出的解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出现以前,长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是静态的,人物性格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了,小说叙述的不是人的成长,而是人的命运。但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也就具有了情节意义。巴赫金指出了成长小说的特征,即主人公动态的成长。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练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对这个过程的叙事包括这样一些主题:出走,教育,考验,爱情,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等等。 三 为了表现成长的变化,成长小说的叙事往往起始于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的状态,《赎罪》的第一部分中 小布里奥尼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尼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热衷文学创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敏感而又神经质。为了迎接兄长及其朋友的到来,她完成了处女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The Trials of Arabella),并执意要把剧本搬上舞台。当表姐弟都不与之合作的时候,百无聊赖的布里奥尼透过窗台,看见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喷水池边上演的一幕尴尬场面:彼此倾慕又执拗不肯说话的两个年轻人在水池旁边起了争执,古瓶的把手被扯断掉进了池中,塞西莉亚脱掉外衣跳入水里,而后又湿漉漉地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 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尼的视角出发把这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同一情景的两个叙述版本恰恰反衬出小布里奥尼视角的偏见。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13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 如果说水池旁的一幕让布里奥尼对罗比产生了误会,那么她偷看罗比的道歉信则让她肯定了自己的猜测。罗比写了封言辞得体的信欲向塞西莉亚道歉,却错拿了另外一 个条子,上面是他信手涂鸦写下的对塞西莉亚的性渴望。 布在赎罪中成长 ———解读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主题 蔡晓燕 摘要《赎罪》讲述了一个13岁的女孩如何通过赎罪而步入成熟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但批评界 对其成长主题却鲜有评论。本文从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的叙事特点,分析《赎罪》中年轻主人公布里奥尼在赎罪过程中的成长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关键词:《赎罪》成长小说叙事角度成长历程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065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2008-05-23 18:16:27) 标签:高考教育 考纲解读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山东省2007年的考试说明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选考中的阅读要求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范围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了一下具体要求: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依据上述考题和考试说明的分析,我们对“小说与喜剧”这部分按照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对它进行讲解和训练。 考向预测 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山东省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没有用这几个高考题,而是单独出示了一个,选的是日本作家武田泰淳的《信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活动以及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戏剧的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

小说与戏曲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重点掌握: 1、《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癩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

InBetweentheSheets床笫之间-伊恩麦克尤恩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I a n M c E w a n C o l l e c t i o n f i r s t p u b l i s h e d i n1978

C o n t e n t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f a K e p t A p e T w o F r a g m e n t s D e a d A s T h e y C o m e I n B e t w e e n t h e S h e e t s T o a n d F r o P s y c h o p o l i s P o r n o g r a p h y O'B y r n e w a l k e d t h r o u g h S o h o m a r k e t t o h i s b r o t h e r's s h o p i n B r e w e r S t r e e t.A h a n d f u l o f c u s t o m e r s l e a f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m a g a z i n e s a n d H a r o l d w a t c h i n g t h e m t h r o u g h p e b b l e t h i c k l e n s e s f r o m h i s r a i s e d p l a t f o r m i n t h e c o r n e r.H a r o l d w a s b a r e l y f i v e f o o t a n d w o r e b u i l t-u p s h o e s.B e f o r e b e c o m i n g h i s e m p l o y e e O'B y r n e u s e d t o c a l l h i m L i t t l e R u n t.A t H a r o l d's e l b o w a m i n i a t u r e r a d i o r a s p e d d e t a i l s o f r a c e m e e t i n g s f o r t h e a f t e r n o o n. "S o,"s a i d H a r o l d w i t h t h i n c o n t e m p t,"t h e p r o d i g a l b r o t h e r..."H i s m a g n i f i e d e y e s f l u t t e r e d a t e v e r y c o n s o n a n t.H e l o o k e d p a s t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麦克尤恩作品中的道德伦理解读 杨雯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活跃于英国文坛的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从早期的“阴森的尤恩”到当今的“国民作家”,麦克尤恩的创作主题逐渐从阴暗的乱伦、血腥转变到了更加宽广的社会、政治领域,写作技法也日臻成熟。在麦克尤恩的作品中,不少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的主题,而这个主题也成为了学者在进行麦克尤恩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伦理道德 麦克尤恩早期的作品因为充斥着暴力、怪癖、乱伦等阴暗主题而备受争议,他因此也被戏谑为“阴森的麦克尤恩”,但80年代以后麦克尤恩的创作方向开始向广大的社会、政治领域转变,虽然两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的关注贯穿了其所有作品。从《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到《赎罪》,再到《日光》,都从不同程度地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索,《时间中的孩子》及之后的作品道德伦理指向相对清晰。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们在本质上是道德的存在”①,而“小说是一种深化的道德形式,是进入他人心灵的完美介质。我认为在移情层面上来说,道德问题始于小说”①。麦克尤恩将道德问题归于小说,实则表明了麦克尤恩对伦理道德于小说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对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十分明显的。 沈晓红在《论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困境》中就《水泥花园》、《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三个作品为例对麦克尤恩作品中的伦理困境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探究,“麦克尤恩三部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包括: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每一个主要困境都来自他对时代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不同创作时期的艺术特色。‘伦理’在文中主要指人们对是非的特殊认识与体验;‘困境’意味困难的处境。……研究表明,伦理困境在麦克尤恩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体现,且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脉络,总体来说呼应了时代伦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艺术技巧的提升。”②沈晓红在论文中指出伦理困境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麦克尤恩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描写上反映出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自由悖论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政界腐化所造成的伦理危机、男权思想下脆弱的婚姻、人与自然的对立、道德命令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扭曲的社会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对决之下,人性开始变态,开始扭曲,进而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的变态人性和行为。伦理困境的存在为小说人物的形成和转变提供了条件,变态的环境催生出扭曲、脆弱的人性,表现了伦理无序中的道德堕落与迷误。麦克尤恩采用极端反伦理的一面来描写自由的积极面,实则凸显了另一种伦理指向,让读者进行更为深刻的伦理维度思考。 邱枫在《男性气质与性别政治—解读麦克尤恩的<家庭制造>》中通过对作品主人公霸权男子主义的批判,揭示故事的积极的道德维度。“文学的目的在于愉悦和教诲,而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中带来的是震惊和教诲的‘不在场’。叙述者表面上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作任何道德批判,但读者在震惊中无疑受到了比乏味的说教更深入的教化。”③邱枫认为麦克尤恩并不是利用作品人物的角色伦理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把握故事情节; 2. 揣摩人物形象; 3. 注意环境描写; 4. 概括主题内容; 5. 品味语言特色; 6. 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理情节”题型: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 “析人物”题型: (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2)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 “看环境”题型: (1)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 “谈构思”题型: (1)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2)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 “讲方法”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4)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 “明主题”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3)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4)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16135533.html, 伊恩·麦克尤恩的《梦想家彼得》 作者:唐书哲 来源:《新高考·英语进阶(高二高三)》2016年第02期 作家简介:伊恩·麦克尤恩(lan McEwan)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1948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小镇奥尔德肖特(Aldershot),父亲是一位军人,曾参加过敦刻 尔克战役。童年的麦克尤恩曾跟随父亲辗转于东亚、德国和北非等地,1959年返回英国,在 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同学大都来自破碎的家庭,粗鲁而残暴。在孤寂的中学时代,麦克尤恩沉浸于文学的世界,大量阅读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和艾丽丝·默多克(lris Murdoch)等作家的作品,希望通过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1967年,麦克尤恩进入苏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学习,主修英语和法语,广泛涉猎弗洛伊德的作品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毕业后进入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攻读创作硕士学位。1975年,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1975)出版,在 欧美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一举成名。迄今为止,麦克尤恩已经发表了20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地位。2008年,麦克尤恩被《泰晤士报》(The Times)评为英国自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小说家之一。 作品简介:麦克尤恩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共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 集、2部儿童小说、2部剧作和3部电影剧本,有不少作品已经被改编成了电影。麦克尤恩的小说直指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和善恶等永恒的主题,文笔冷峻犀利、细腻幽默。余华对麦克尤恩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麦克尤恩“在写下希望的时候也写下了失望,写下恐怖的时候也写下了安慰,写下寒冷的时候也写下了温暖,写下荒诞的时候也写下了逼真,写下暴力的时候也写下了柔弱,写下理智冷静的时候也写下了情感冲动”。麦克尤恩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无辜者》(The Innocent,1990),《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98)和《赎罪》(Atonement,2001)等。 内容提要:彼得(Peter)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孩子。10岁的彼得常常在幻想中离开现 实,沉迷于自己迷梦般的世界:他和猫交换灵魂,让母亲和妹妹消失,惩治学校恶霸,机智地抓住小偷……每一次,彼得都被家人从白日梦中唤醒。在《梦想家彼得》(The Daydreamer,1994)这部儿童文学作品中,麦克尤恩抛弃了一贯的黑色叙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孩子梦幻的世界。选文中,彼得第一次送妹妹上学,产生了小小男子汉强烈的自豪感,在公交车上想象自己在山口和狼群斗智斗勇,保护妹妹凯特,在危机之中点燃了枯枝落叶,吓走了狼群。下车后的彼得依然沉浸在白日梦中,以为忘记从山口把妹妹带回,又开始拼命追赶公交车,被追赶上来的妹妹凯特唤醒,累得瘫倒在草地上,差点弄了一身狗粪。 The Daydreamer(An Excerpt)

第18课诗、小说与戏剧

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课程标准: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教学流程: 导课:从学生最熟悉的一句话讲起。 投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问: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特别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有什么强烈感受? 学生发表见解。(鼓舞、坚强的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精神? 结论:乐观主义精神。 了解雪莱吗? 一、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和拜伦 1、雪莱:出生富豪贵族家庭,他所进的学校也是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1810进入牛津大学。雪莱对当时由教会所严格控制的大中学教育深感不满,广泛阅读课程以外的书籍,广泛的阅读对雪莱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具有追求真理、进步的思想。在牛津大学不过半年,因为散发自己所写的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而被学校开除。这激怒了他的父亲,家庭从此和他断绝了关系,只保留对他微薄的金钱接济。从此,雪莱就成了被上层社会排挤出去的流浪儿。 雪莱虽然出身贵族,但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贵族的年轻人,却一直关注英国社会,同情穷苦人民。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我看到了悲惨的景象。工人们处于饥寒中。我们的士兵被派到诺丁汉去了……若果他们是为了去杀死当地任何一个饥民的话,让上天去诅咒他们吧。”他到了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他写道:“在这以前,我从没有想到人间的悲惨可以达到如此地步。都柏林的穷人确实是最不幸最悲惨的了。在他们那狭小的街上,仿佛有成千人在一起蜷伏着——简直是一堆活人的垃圾。这种情景多么巨烈地震动了我!” 1815年,在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下,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英国法庭剥夺了雪莱对自己两个孩子教养权,迫于压力,他被迫离开祖国。 问题:生活的磨难、坎坷的经历、社会对雪莱的挤压和迫害,这些并没有使雪莱屈服,没有向旧势力妥协,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拿起笔,用诗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明天的向往。 请同学们看他的代表作——《西风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在他读的时候,同学们都思考:在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11 在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孩子常作为主人公加以表现。与其他英国传统作家不同的是,麦克尤恩小说中孩子的成长史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虽然保存有一般成长痕迹,但却表现出与以往作家的不同风格。 一“成长”这个话题是文学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成长小说”起始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 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了主题的多样性,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作者常常把主人公的人生写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主要描述其成长历程,重点突出讲述其成长的方式和原因,凸显个人和环境的冲突,显著表现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扰、青春期的萌动与不安、羞怯焦虑、抗争叛逆、探索追求等纠结的情感和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在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教训,在社会的熔炉磨练中变得成熟。 随着成长小说创作的兴盛,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喜爱。这类小说基本都是围绕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而展开的叙事内容,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性格发生变化,生活因而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被人们统称为“成长小说”。 根据成长小说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描绘青年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成长”过程。如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各种有意义的事,终于正确认识了外面世界;二是认知自我的身份与价值并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成长”过程,如乔伊斯所著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磨难后,重新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世界,从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 由上可见,经典的成长小说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小说多以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为主人公,讲述的都是他们从无知到成熟的变化发展,并突出主人公如何克服苦难认识自我;其次,小说中都会有仪式性的事件作为成长的标志,小说注重个人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最后,小说的基调是乐观的,结局一般都是皆大欢喜。 二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叙事模式 成长小说在形式层面上有着鲜明的标记:叙事模式化。叙事模式一般包括主观模式、客观模式、第一人称模式、第三人称模式、评述模式等类型。如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都是通过叙事功能描写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落与追寻的对立,进而构成了整部小说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遇到独特的、只属于他或她自己的契机—— —成长性事件,而这一事件触发了未曾获得的 认识时,被视为成长的契机。在这种契机中,主人公能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对意志、智力、情感等的考验,得到磨炼,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例如,《时间中的孩子》的主人公斯蒂芬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靠着智慧和能力赢得幸福—— —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婚姻、乖巧的女儿。斯蒂芬特别喜爱女儿凯特,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意外而变成不幸,女儿凯特在超市丢失了,这给主人公斯蒂芬带来巨大的情感打击,他的成长契机也在此时出现了。小说以走失的孩子为导火索,描写了斯蒂芬生活和情感的巨大变化,女儿的丢失使斯蒂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其他我什么也不要。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 主人公斯蒂芬由于伤失爱女之痛,沉浸在过去,逃避现实。生活和工作也随之变得混乱而颓废,他的现实充满了回忆,回忆使得现实有了意义,这使他陷于悲伤和怀念的情感中,导致生活一度不能自理,无法自拔地退入了孩子半封闭式的个人世界。主人公丢失女儿的事件仅仅发生了一次,却被麦克尤恩多次反复地描写,造成了叙述上的重复,丢失孩子的重大事件使斯蒂芬的内心遭受磨砺,以此突出事件的重要性,是促使他成长的一个契机。最后,当斯蒂芬认识到完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才最终摆脱女儿丢失的阴影,走出成长的困境。麦克尤恩在小说中反映出家长要珍惜孩子,关爱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又如,《赎罪》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是一个早熟、敏感、充满文学幻想的小孩。她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行动和思考。因此,当庄园发生强奸案后,鲁莽的小布里奥妮在自己的猜测和推断下,指证罗比是施暴者。由此,布里奥妮成长的契机出现了:布里奥妮的诬陷把罗比送进了监狱,而她的草率使她的后半生都陷入悔恨之中。是妒忌以及无知让那个女孩犯下了如此大的过错,小布里奥妮这一鲁莽的举动不仅毁了姐姐和情人的爱情,也使她本该美好的童年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小说中,麦克尤恩将罗比的“清白”与布里奥妮的“罪”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麦克尤恩的成长小说中,他塑造的角色因为成长契 摘要《时间中的孩子》和《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麦克尤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这两部小说都从成长形象这一角度入手,透过异彩纷呈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历经挫折和磨难、艰辛成长的故事,表现了麦克尤恩叙述现实、再现历史的执着,反映了麦克尤恩独特的成长叙事模式。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麦克尤恩成长小说叙事视角解读蔡雨秋 045

文艺学系列课程(2.1.26)--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文学理论第二章·术语解释 1.文本(text) “文本”(text)又译为“本文”。文学文本是指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现代批评理论有时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用文本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2.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即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是指,特定的体裁不仅在语言形式、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上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在生活素材的选择、创作情感的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上也都有自身的规定性。体裁就是根据这些规定性,从文体上对文学所作的一种划分。主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3.意蕴: 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4.诗歌 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体。抒情性和讲究语言的韵律是诗歌的主要特点。 5.意象 (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6.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7.小说(novel) 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的虚构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8.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所以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一般来说,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9.全聚焦叙事 又称为全知叙事,是迄今为此发展得最成熟、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叙事角度,这种叙述的主要特点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不仅知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任何事情,他的过去和未来,而且还知道他们的内心活动,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任何一个人认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