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三章 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重庆医科大学张彦

一、血糖及糖代谢紊乱

二、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

三、糖代谢紊乱主要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

了解低糖血症、先天性糖代谢异常及其生化检验

熟悉糖尿病分型及各型特点、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并发症

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

第一节血糖及糖代谢紊乱

血糖及血糖调节

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

低血糖症

糖代谢的先天异常

一、血糖及血糖调节

blood glucose)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维持在3.89~6.11mmol/L (70~110mg/dl)范围内。

血糖食物糖

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糖异生CO 2、H 2O 、能量氧化分解肝(肌糖原)

合成

其他糖类衍生物其他非糖物质

尿糖转换

转换大于肾阈

血糖浓度的稳定取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平衡。

血糖升高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激素

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超过7.0 mmol/L时称为

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

病理性高血糖症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有时伴随有多食及视力下降,并容易继发感染,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可并发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糖尿病的分型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反映了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的轻度异常。

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反映了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的减弱。

二者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它们可单独或合并存在。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两种:

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

胰腺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胰腺功能损伤。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参与,引起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和/或相对不足,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病,与HLA有很强关联性。自身免疫: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对胰岛细胞的破坏。

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因素、肥胖、体力活动缺乏、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

病机制的2个主要环节。

insulin resistance,IR )指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目前认为IR是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约90%的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

1. 1型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主要是因胰岛β细胞的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引起。

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和特发性糖尿病。

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

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大多数由T细胞介导,多数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具有酮症酸中毒倾向。

(1)胰岛细胞抗体(ICA)

(2)胰岛素自身抗体(IAA)

(3)抗65-kD谷氨酸脱羧酶抗体(anti-GAD65)(4)胰岛瘤相关抗原IA-2和IA-2β

(5)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六章糖代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果糖(F),半乳糖(Gal),核糖 双糖:麦芽糖(G-G),蔗糖(G-F),乳糖(G-Gal) 多糖:淀粉,糖原(Gn),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各种组织细胞 门静脉 肠粘膜上皮细胞 体循环 小肠肠腔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 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 肠腔 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 吸收途径: SGLT 肝脏

过程 四、糖的无氧分解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乳酸生成 反应部位:胞液 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ATP 数量:2×2-2= 2ATP E1 E2 E3 调节:糖无氧酵解代途径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变构剂对三个关键酶进行变构 调节。 E1:己糖激酶 E2: 6-磷酸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 NAD + 乳 酸 NADH+H +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生理意义: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关键酶 调节方式 ?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 乙酰CoA ATP ADP 胞液 线粒体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 HSCoA CO 2 , NADH + H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生物化学 糖代谢

糖代谢 一、多糖的代谢 1.淀粉 凡能催化淀粉分子及片段中α- 葡萄糖苷键水解的酶,统称淀粉酶(amylase)。 主要可以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γ-淀粉酶、和异淀粉酶4类。 (一)α-淀粉酶 又称液化酶、淀粉-1,4-糊精酶 1)作用机制 内切酶,从淀粉分子内部随机切断α-1,4糖苷键,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及与非还原性末端相连的α-1,4-糖苷键。 2)水解产物 直链淀粉 大部分直链糊精、少量麦芽糖与葡萄糖 支链淀粉 大部分分支糊精、少量麦芽糖与葡萄糖,底物分子越大,水解效率越高。 (二)β-淀粉酶 又叫淀粉-1,4-麦芽糖苷酶。 1)作用机制 外切酶,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割α-1,4-糖苷键,生成β-型的麦芽糖;作用于支链淀粉时,遇到分支点即停止作用,剩下的大分子糊精称为β-极限糊精。 2)β-淀粉酶水解产物 支链淀粉 β-麦芽糖和β-极限糊精。 直链淀粉 β-麦芽糖。 (三)γ-淀粉酶 又称糖化酶、葡萄糖淀粉酶。 1)作用方式 它是一种外切酶。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割α-1,4-葡萄糖苷键,产生β-葡萄糖。遇α-1,6和α-1,3-糖苷键时也可缓慢水解。 2) 产物 葡萄糖。 (四)异淀粉酶 又叫脱支酶、淀粉-1,6-葡萄糖苷酶。 1)作用方式 专一性水解支链淀粉或糖原的α-1,6-糖苷键,异淀粉酶对直链淀粉不作用。 2)产物 生成长短不一的直链淀粉(糊精)。 3)现象 碘反应蓝色加深 2.糖原 (一)糖原分解 糖原的降解需要三种酶,即糖原脱支酶,磷酸葡糖变位酶和糖原磷酸化酶。 (1)糖原磷酸化酶

该酶从糖原的非还原性末端以此切下葡萄糖残基,降解后的产物为1-磷酸葡萄糖。 (2)磷酸葡糖变位酶 糖原在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下降解产生1-磷酸葡糖。1-磷酸葡萄糖必须转化为6-磷酸葡糖后方可进入糖酵解进行分解。1-磷酸葡糖到6-磷酸葡糖的转化是由磷酸葡糖变位酶催化完成的。 (3)糖原脱支酶 该酶水解糖原的α-1,6-糖苷键,切下糖原分支。糖原脱支酶具有转移酶和葡糖甘酶两种活性。在糖原脱支酶分解有分支的糖原时,首先转移酶活性使其3个葡萄糖残基从分支处转移到附近的非还原性末端,在那里它们以α-1,4-葡萄糖苷键重新连接的单个葡萄糖残基,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被切下,以游离的葡萄糖形式释放。 补充: 1.糖原磷酸化只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实际上磷酸化酶的作用只到 糖原的分支点前4个葡萄糖残基处即不能再继续进行催化,这时候就 需要糖原脱支酶。磷酸吡哆醛是磷酸化酶的必需辅助因子。 2.糖原的降解采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 (1)磷酸解使降解下来的葡萄糖分子带上磷酸基团,葡萄糖-1-磷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血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定量检测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77例前列腺癌患者尿NTx和血ICTP水平。结果:骨转移组患者尿NTx和血ICTP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以及正常参考值范围(P均<0.01)。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尿NTx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84.7%、(P<0.01),血ICTP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3%、80.3%、86.4%(P<0.01)。骨转移患者尿NTx与血ICTP 水平与骨转移范围成正相关(r=0.485,0.482,p<001)。结论:尿NTx和血ICTP对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协助及时诊断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 【关键词】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1] ,骨转移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判断有无骨转移对前列腺癌 的分期、判断预后及确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目前骨转移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如SPECT、MRI和CT等,但价格昂贵不适合用于监测和随访,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如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被认 为是最有前景的骨代谢生化指标 [2]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前列腺癌患者尿NTx、血ICT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入组125例,年龄51岁至76岁(59岁±12岁)。入组患者分为骨转移组(CT或MRI或X线证实骨转移)和无骨转移组(SPECT无骨转移征象)。骨转移组根据骨痛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骨痛组(V AS评分为0分),轻度及中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1~6分),重度骨痛组(V AS评分为7~10分);根据骨转移范围(累及骨数目)分为2个亚组:1处骨转移组,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组(肋骨和肩胛骨为一处,骨盆、脊椎、头颅、长骨各为一处)。入组标准:诊断均有细胞病理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临床分期为III期或IV期。排除标准:有骨代谢性疾病;筛选前90天内曾接受过双膦酸盐、激素、钙制剂治疗;筛选前3个月内曾有外伤性骨折;筛选前4周内曾接受过放射治疗;妊娠或哺乳期;严重的并存疾病;其他不适合入组的情况,如精神障碍、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1.2实验方法:清晨空腹静脉血2ml,室温放置2-3h,以3500r/min离心10min,

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检测 发表时间:2016-04-14T15:24:05.30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9期供稿作者:柳居泊岳磊 [导读]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免疫室对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研究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免疫室 475000 摘要:目的:对佝偻病患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研究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方法:对91例佝偻病患儿与29例健康患儿应用ELISA法检测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并根据患儿病情将佝偻病患儿分为严重组与轻度组。结果: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严重组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佝偻病患儿的骨钙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骨细胞功能活跃,脱氧吡啶啉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的骨吸收功能较高,这三项指标与佝偻病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 关键词:佝偻病;生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脱氧吡啶啉;5-羟维生素D3 本文主要对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探讨了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情况。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3月所诊治的91例佝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佝偻病诊断标准,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中的29例作为对照组。根据91例患儿的病情与年龄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患儿的年龄均在1岁以内,其中有女性患儿12例,男性患儿16例,患儿平均年龄为(5.86±1.25)月,患儿均为轻度或者中度骨骼改变,X线没有明显异常,且患儿的磷、钙、碱性磷酸处于基本正常。B组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上,其中有女性患儿10例,男性患儿15例,患儿平均年龄为(26.13±5.17)月,患儿均为轻度或者中度骨骼改变,X线没有明显异常【1】,且患儿的磷、钙、碱性磷酸处于基本正常。C组中有女性患儿20例,男性患儿18例,患儿平均年龄为(25.03±4.07)月,患儿为中度或者严重骨骼改变,X先为恢复期或者活动期改变,磷、钙及碱性磷酸酶存在明显异常。对照组中有女性17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Wie(23.16± 2.46)月。 1.2方法: 1.2.1 标本采集对所有患儿与29例对照组体检幼儿在清晨8:00-10:00采集空腹静脉血3ml-4ml,不抗凝,取血清。部分血清用于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剩余的部分血清将其冷藏与零下20摄氏度的冰箱中【2】,并留取清晨空腹尿3ml对肌酐进行测量,同样留取一部分存储于零下20摄氏度的冰箱中。 1.2.2 测定方法 生化指标测定应用7170A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对ALB、Gr、BUN、ALP、P、Ca2+进行测量。 BALP半定量法应用安徽高山药业有效公司所生产的试剂盒进行测量【3】。 骨代谢指标测定使用美国生产的Elx800全自动酶标仪与MERTA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应用 ELISA对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进行测定。 25-羟维生素D3测定用硬过IDS公司所提供的是一盒与美国所生产的Elx800全自动酶标仪对25-羟维生素D3含量进行测定。 2.结果 2.1 佝偻病患儿维生素D的缺乏情况与不足比例 维生素D不足的患儿约占本组研究对象的32.9%,其中佝偻病患儿的维生素D不足的患儿约占总数的35.8%。本组研究对象中,维生素D缺乏约占总数的3.8%,佝偻病患儿中维生素D缺乏约占患儿总数的4.5%,其中C组患儿的维生素不足约占改组的60.0%。 2.2 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比较 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含量明显增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明显高于A、B组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佝偻病组患儿的25-羟维生素D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佝偻病患儿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25-羟维生素D3之间的相关性 患儿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呈负相关,骨碱性磷酸酶、脱氧吡啶啉的含量与25-羟维生素D3的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脱氧吡啶啉与骨碱性磷酸酶与骨钙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3.讨论 在儿科佝偻病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佝偻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的骨代谢异常,因此对该疾病的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与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儿的骨转换速率【4】。新生儿佝偻病患儿的骨代谢过程中也存在较为活跃的骨吸收活动,其中骨钙素与骨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骨细胞功能活跃,而脱氧吡啶啉的含量升高表示患儿的骨吸收功能较高。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佝偻病患儿在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而25-羟维生素D3与正常幼儿没有明显差别,且病情较严重的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更高,这充分的表明佝偻病患儿的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且脱氧吡啶啉、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含量表现为正相关。 参考文献: [1]张红艳,闵秀全.微量元素与儿童佝偻病[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3):241-243.DOI:10.3969/j.issn.1008- 6579.2005.03.021. [2]庄帝钱,张惠玲,罗荣等.新生儿佝偻病骨代谢转换生化标志物检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6):1267-1269.

生物化学糖代谢知识点总结

各种组织细胞 体循环小肠肠腔 第六章糖代谢 糖(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是指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根据其水解产物的情况,糖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单糖:葡萄糖(G )、果糖(F ),半乳糖(Gal ),核糖 双糖:麦芽糖(G-G ),蔗糖(G-F ),乳糖(G-Gal ) 多糖:淀粉,糖原(Gn ),纤维素 结合糖: 糖脂 ,糖蛋白 其中一些多糖的生理功能如下: 淀粉: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糖原: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架 一、糖的生理功能 1. 氧化供能 2. 机体重要的碳源 3. 参与组成机体组织结构,调节细胞信息传递,形成生物活性物质,构成具有生理功能的糖蛋白。 二、糖代谢概况——分解、储存、合成 三、糖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糖的存在形式以淀粉为主。 1.消化消化部位: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消化过程:口腔 胃肠腔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单糖 吸收机制:依赖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转运。 2.吸收吸收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CO 2 NADH+FADH 2 H 2 O [O] TAC 循环 ATP ADP 变 五、糖的有氧氧化 1、反应过程 -1 NAD + 乳 酸 NADH+H + 调节方式 ① 别构调节 ② 共价修饰调 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 G (Gn ) 丙酮酸乙酰CoA 胞液 线粒体

○1糖酵解途径(同糖酵解,略) ②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为乙酰CoA (acetyl CoA)。 总反应式: ③乙酰CoA 进入柠檬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概述: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或 Krebs 循环,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反应部位:所有的反应均在线粒体(mitochondria)中进行。 涉及反应和物质: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 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CO 2;在循 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分子ATP ;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NAD +或FAD ,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H2。 总反应式:1乙酰CoA + 3NAD + + FAD + GDP + Pi + 2H 2O2CO 2 + 3(NADH+H + ) + FADH 2 + CoA + GTP 特点: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生理意义:1. 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同通路 。 2. 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 丙酮酸乙酰CoA + +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生物化学第三章糖类化学的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糖没有还原性() A麦芽糖B蔗糖C木糖D果糖 2.下列有关糖苷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在稀盐酸中稳定B在稀NaoH溶液中稳定C糖苷都是还原性糖D无旋光 A D与 8.下列有关糖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α-1,4-糖苷键B有α-1,6-糖苷键C糖原由α-D-葡萄糖组成D糖原是 没有分支的分子 9.下列有关纤维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纤维素不溶于水B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C纤维素是葡萄糖以β-1,4糖 苷键连接的D纤维素含有支链 10.下图的结构式代表哪种糖() A.α-D-葡萄糖 B.β-D-葡萄糖 C.α-D-半乳糖 D.β-D-半乳糖 A.

A.N- 16.17.下列关于淀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淀粉不含支链 B.淀粉中含有α-1,4和α-1,6糖苷键 C.淀粉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D.直链淀粉溶于水 18.下列哪一种糖不是二糖() A.纤维二糖 B.纤维素 C.乳糖 D.蔗糖 19.组成RNA 的糖是()

A.核糖 B.脱氧核糖 C.木糖 D.阿拉伯糖 20.下图的结构式代表哪种糖() A.α-D- 1. 2. 3. 4.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应该有醛的特性反应,但实际上不如简单醛类那样显着,例如葡萄糖不能与schiff试剂发生紫红色反应,也难与发生加成反 应。 5.单糖的羰基在适当的条件下被还原,例如用处理醛糖或酮糖,则被还原 成。

6.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他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7.自然界中常见的糖醛酸有、、。 8.棉籽糖完全水解产生、、各一分子。 9.天然淀粉一般含有两种组份、。 三.判断题: 1.单糖是多羟基酮或醛。————————————————————— 2. 3. 4.D- 5. 6.β-D- —————————————() 7.葡萄糖是多羟基醛,因此显示部分醛的性质,与schiff试剂发生紫红 色反应。—() 8.链状结构的葡萄糖与环状结构的葡萄糖的手性碳原子数相等。———— ————-()

生物化学 糖习题参考答案

糖习题 1.下列无还原性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木糖 D.果糖 2.下列单糖中属于酮糖的是(A ) A.果糖 B.核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3.淀粉中的糖苷键主要为( A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4.构成纤维素的糖苷键为( C ) A.α型 B.γ型 C.β型 D.X型 5.下列无变旋现象的糖是(B ) A.麦芽糖 B.蔗糖 C.甘露糖 D.半乳糖 6.糖蛋白中蛋白质与糖分子结合的键称(A ) A.糖肽键 B.肽键 C.二硫键 D.3,5-磷酸二酯键 7.乳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8.糖类的生理功能不包含(A ) A.主要的储能形式 B.蛋白聚糖和糖蛋白的组成成分 C.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D.提供能量 9.麦芽糖的糖苷键类型为(A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10.纤维二糖的糖苷键类型为(B ) A.α-1,4糖苷键 B.β-1,4糖苷键 C.β-1,6糖苷键 D.α-1,6糖苷键二、填空题 1.构成纤维素的的基本单位为纤维二糖,其糖苷键为β类型。 2.双糖的重要代表为:纤维二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等。 3.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 4.糖是含多羟基醛或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和缩聚物的总称。根据糖类物质是否水解及其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糖。 5.单糖的构型有 D 、 L 两种,它是与最简单的单糖之一甘油醛的构型相比较而确定

的。 6.直链淀粉由葡萄糖通过α-1,4 糖苷键连接而成。而支链淀粉除含此键外,还含有α-1,6 糖苷键。 7.多糖是由许多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大分子物质。 8.单糖与浓酸和α-奈酚反应能显红色,这一鉴定糖的反应叫 Molish 反应。9.单糖直链构型由离羰基最远的手性碳原子的排布决定,环状构型由决定直链构型的手性碳原子和异头碳羟基二者的排布来决定。 10.淀粉水解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分子大小不等的复杂多糖,依次为淀粉糊精(与碘成蓝色),继而生成红色糊精(与碘成红色),再生成低分子质量的无色糊精(与碘不显色),以至麦芽糖,最终生成葡萄糖。 11.蔗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是果糖和葡萄糖,其糖苷键为β-1,2 类型。1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α-1,4 ,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13.己糖的优势构型是 D 型,优势构象是椅式。 三、判断题 1.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有一个还原端,所以他们都具有还原性。非还原端更多(-)2.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没有因果关系(-)3.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不一定有变旋性,而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一定有旋光性。(+)4.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由右旋变为左旋,或从左旋变为右旋。旋光度的改变(-)5.纤维素和淀粉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所以理化性质相同。糖苷键类型不同 (-)6.糖的变旋现象是由于糖在溶液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成环时异头碳羟基的空间取向有变化 (-)7.从热力学上来讲,葡萄糖的船式构象比椅式更稳定。(-)8.乳糖也即葡萄糖α-1,4-半乳糖苷,麦芽糖也即葡萄糖β-1,4-葡萄糖苷。反了(-)9.具有旋光性的物质一定有变旋性,具有变旋性的物质也一定有旋光性。(-)10.淀粉具有还原性,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11.动物体内储存的多糖类物质为糖原。(+)12.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化糖代谢练习题

糖代谢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 1、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____异柠檬酸脱氢酶____和___α- 酮戊二酸脱氢酶_____催化。 2、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1、3二磷酸甘油酸________ 和________磷酸烯醇式丙酮酸________ 3、糖酵解途径中的两个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_____磷酸甘油酸激酶 ________ 和______丙酮酸激酶_______ 催化。 4、三羧酸循环在细胞____线粒体_______进行;糖酵解在细胞___细胞质(或胞液)________进行。 5、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____4____次脱氢过程和_____1___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6、每一轮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____1个_____分子GTP,____3个_____分子NADH和____1个_____分子FADH2。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H+来自的氧化。 8、糖酵解在细胞内的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9、许多非糖物质如______,______,以及某些氨基酸等能在肝脏中转变为糖原,称为___________ 10、线粒体内部的ATP是通过载体,以方式运出去的。 11、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代谢途径转化为_________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

分子ATP。

12、糖酵解在细胞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能将_________转变为丙酮酸。 13、三羧酸循环脱下的_________通过呼吸链氧化生成_________的同时还产生ATP。 14、糖酵解过程中有3 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15、由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或糖元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作用。 16、糖是人和动物的主要物质,它通过而放出大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17、lmol 葡萄糖氧化生成CO2和H2O时,净生成__________mol ATP。 18、三羧酸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产物是___________。 19、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 糖苷键相连。 1、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2、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4、线粒体,细胞质(或胞液) 5、4,1 6、1个,3个,1个 7、3-磷酸甘油醛 8、细胞质,葡萄糖,丙酮酸,ATP和NADH 9、甘油,丙酮酸,糖原异生作用10、腺苷酸,交换11、2,2 12、浆,葡萄糖13、氢,水14、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生物化学第三章

《生物化学》第03章在线测试 《生物化学》第03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2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 A、尿嘧啶 B、腺嘌呤 C、胞嘧啶 D、胸腺嘧啶 2、某DNA分子中腺嘌呤的含量为20%,则胞嘧啶的含量应为: A、20% B、40% C、60% D、80% 3、DNA的Tm值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A、G+A B、C+G C、A+T D、A+C 4、核酸对紫外线的最大吸收峰在哪一波长附近 A、280nm B、260nm C、220nm D、340nm 5、某一DNA片段,其中一股的碱基序列为5ˊ-AACGTT-3ˊ,另一股应为 A、5ˊ-TTGCAA-3ˊ B、5ˊ-AACGTT-3ˊ C、5ˊ-UUGCAA-3ˊ D、5ˊ-AACGUU-3ˊ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DNA二级结构的维系力有: A、氢键 B、盐键 C、碱基堆积力

D、磷酸二酯键 E、疏水键 2、ATP是: A、直接供能物质 B、RNA合成原料 C、DNA合成原料 D、蛋白质合成原料 E、参与物质代谢调节 3、Tm是表示DNA的: A、螺旋温度 B、水解温度 C、复性温度 D、融解温度 E、变性温度 4、DNA和RNA的区别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戊糖组分 B、碱基组分 C、紫外吸收的波长 D、生物学功能 E、二级结构 5、参与体内合成RNA的核苷三磷酸有 A、UTP B、CTP C、dTTP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_王智存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710100) 王智存施婕邹远妩王卓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均统计,老年人群已占据全国人口约8.3%,且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骨密度(BMD)的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EXA)具有精确度好、准确度高、测量范围广、速度快、辐射量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已成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有效手段和金标准[1,2]。骨代谢生化指标是用于评估骨转换率有效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无创伤性的特点。本研究以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N端骨钙素(N-MID)以及DEXA测定BMD,分析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15例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均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排除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药物后,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3]。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 DEXA检测各部位BMD。 215例经BM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以年龄对其分组,<70岁组106例,年龄55~70岁,平均(64±10)岁;≥70岁组109例,年龄70~91岁,平均(79±12)岁。对照组110名,均为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均经BMD诊断为非骨质疏松症,年龄56~73岁,平均(63±7)岁。 1.2骨代谢指标的检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测量仪器为德国罗氏cobase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指标为PINP、β-CTX及N-MID。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数据可见,<70岁组及≥70岁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较高的PINP、β-CTX及较低的N-MID检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0岁组患者的PINP、β-CTX及N-MID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β-CTX、PINP和N-MID检测诊断骨质疏松症与用BMD诊断骨质疏松症金标准进行比较:见表2。以β-CTX ≥0.290ng/mL、N-MID<23.1μg/L和PINP≥341.56ng/mL为检测值超出截断值,记为骨质疏松症阳性,否则为骨质疏松症阴性。β-CTX检测敏感度70.3%,特异性80.4%;PINP检测敏感度7.5%,特异性64.0%;N-MID敏感度13.0%,特异性 较,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有学者报道,ELISA与TPP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12],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有效避免漏检和误诊,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13]。 综上所述:ELISA和TPPA对梅毒具有较高的检测效能,在临床实验室中,可用ELISA进行常规筛查,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采用TPPA进行验证,可提高临床检测效率。 参考文献 [1]Lafond RE,Lukehart SA.Biological basis for syphilis[J].Clin Microbiol Rev,2006,19(1):29-49. [2]Daskalakis D.Syphilis:continuing public health and diagnostic challenges[J].Curr HIV/AIDS Rep,2008,5(2):72-77. [3]Cameron CE,Lukehart SA.Current status of syphilis vaccine development:need,challenges,prospects[J].Vaccine,2014,32(14):1602-1609. [4]Phiske MM.Current trends in congenital syphilis[J].Indian J Sex Transm Dis,2014,35(1):12-20. [5]Peterman TA,Furness BW.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syphilis[J].Sex Health,2015(12):126-134. [6]王菲,唐国建.TP-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淮海医药,2015,33(4):365-366. serological assays for the detection of syphilis infection[J].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07,26(10):705-713. [8]Gu W,Yang Y,Wu L,et https://www.doczj.com/doc/0d4602319.html,paring the performance char- acteristics of CSF-TRUST and CSF-VDRL for syphilis:a cross- sectional study[J].BMJ,2013,3(2):e2204. [9]赵建,殷竹君,田玲玲,等.TRUST试验不宜作为入出境人员梅 毒诊断的血清筛查试验[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69- 270. [10]Lin LR,Zheng WH,Tong ML,et al.Further eval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ponema pallidum-specific IgM antibody in syphilis serofast reaction patients[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1,71(3):201-207. [11]郭家权,洪敏,林永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 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5):738-740. [12]魏方,张鹏.ELISA法与TPP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相关 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51-652. [13]刘春华,孙国清,薛秀娟,等.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在梅毒 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6):142-144. (收稿日期:2015-07-25)

骨代谢标志物

骨代谢标志物 1.一般生化标志物 如:血尿钙、磷、镁 2.骨代谢调控激素 1)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 维生素D的作用:①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②促进肾小管钙磷重吸收,③促进骨钙动员到循环中,④促进钙盐在骨基质内沉积。25羟维生素D(25(OH)D)半衰期21天,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是25(OH)D经过1α羟化酶羟化后的产物,是最具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产物,但半衰期只有4~6小时,且血中浓度仅为25(OH)D的千分之一。因此临床上常用25(OH)D来反应人体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 2)甲状旁腺素(PTH) PTH的生理功能:①在肾脏增加尿钙重吸收、抑制尿磷重吸收并调节维生素D在肾脏的活化和代谢,②既刺激骨形成也刺激骨吸收,但刺激骨吸收占主导地位。PTH易受生理节律及进餐状态的影响,应在过夜空腹状态下检测。 3)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 FGF23是一种由骨细胞分泌的磷调节激素,作用:①减少近端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泄,②抑制1,25(OH)2D的合成并增加其代谢,从而减少肠道对磷的吸收。 3.骨转化标志物(BTMs) 包括: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 成骨细胞中含有大量Ⅰ型前胶原,成骨时被分泌到细胞外,裂解为Ⅰ型前胶原N端肽 (P1NP)、Ⅰ型前胶原C端肽(P1CP)、Ⅰ型胶原。Ⅰ型胶原被组装在类骨质中,钙磷沉积其中形成羟基磷灰石(即类骨质的矿化);P1NP及P1CP作为代谢产物进入血尿中,及临床上检测的反应骨形成的标志物。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由成骨细胞分泌,肝功能正常人,来源于骨骼及肝脏的ALP各占总ALP的一半,当bALP生高时,总ALP也相应升高,故总ALP也可反映骨形成的状态。 骨钙素(OC)产生较晚,在成骨细胞合成类骨质时释放到细胞外骨基质,同时破骨时OC 也会生高,故其事反应骨转化水平的总和指标。骨钙素的大N端片段比OC全片更稳定,敏感性及重复性更佳。 2)骨吸收标志物 在骨组织中,Ⅰ型原胶原两端的非螺旋氨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 或羟基端肽区——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通过吡啶啉(Pry)或脱氧吡啶啉(D-Pry)将两个相邻的Ⅰ型原胶原分子相连,而羟脯氨酸(HOP)在胶原分子内部通过氢键起到稳定胶原纤维的作用。当Ⅰ型胶原在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下降解后,即释放出HOP、NTX、CTX、Pry、D-Pry,着五种标

生物化学 糖代谢小结

糖代谢知识要点 (一)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 步反应降解为2 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 分子NADH+H+与2 分子ATP。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 及磷酸变成丙酮酸, 脱去的2H 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二)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 分子NADH+H+。乙酰辅酶 A 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 与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与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三)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与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 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 分子GTP 与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 分子CO2,产生3 分子NADH+H+,与一分子FADH2。 (四)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与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 CO2,同时产生NADPH + H+。其主要过程就是G-6-P 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 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与转醛反应生成5 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 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就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 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五)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与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不就是糖酵解的逆反应,因为要克服糖酵解的三个不可逆反应,且反应过程就是在线粒体与细 胞液中进行的。2 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 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 分子ATP 与2 分子GTP。 (六)糖原与淀粉的降解与生物合成 糖原磷酸化酶与脱枝酶就是糖元降解过程的主要酶类,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的直链部分,从 糖原的非还原端分解末端葡萄糖残基,生成1- 磷酸葡萄糖与少一个葡萄糖分子的糖原,脱枝酶就是具有双重功能的酶,一种起转移葡萄糖残基作用的酶,称糖基转移酶。另一种就是水解葡萄糖α-1,6-糖苷键作用的酶,称糖原脱枝酶,又称α-1,6-糖苷酶。 淀粉则在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α-1,6-糖苷酶的作用下淀粉切断成分子量较小的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 在蔗糖与多糖合成代谢中糖核苷酸起重要作用,糖核苷酸就是单糖与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所形成的化合物。在植物体中主要以UDPG 为葡萄糖供体,由蔗糖磷酸合酶催化蔗糖的合成;淀粉的合成以ADPG 或UDPG 为葡萄糖供体,小分子寡糖引物为葡萄糖受体,淀粉合酶催化直链淀粉合成,Q 酶催化分枝淀粉合成。 糖代谢中有很多变构酶可以调节代谢的速度。酵解途径中的调控酶就是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与丙酮酸激酶,其中6-磷酸果糖激酶就是关键反应的限速酶;三羧酸反应的调控酶就是柠檬酸合酶,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就是关键的限速酶。糖异生作用的调控酶有丙酮酸羧激酶,二磷酸果糖磷酸酯酶,6-磷酸葡萄糖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酶就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它们受可逆共价修饰、变构调控及能荷的调控。二、习题

生物化学习题及答案糖代谢

糖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糖异生 (glycogenolysis) 2.Q酶 (Q-enzyme) 3.乳酸循环 (lactate cycle) 4.发酵 (fermentation) 5 6 7 8 9 10 11 1. 2. 3. 4. 5. 6. (三)填空题 1.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_________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完全水解。2.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3.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糖酵解抑制剂碘乙酸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酶。

5.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2分子乳酸异升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7.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8.延胡索酸在________________酶作用下,可生成苹果酸,该酶属于EC分类中的_________酶类。 9 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两种脱氢酶是 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的辅酶是_______。 11 12 13酶 14 15 16 17和 18 19.参与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的辅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0.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二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__,其辅酶为______________;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三碳单位的酶为___________。 21.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包括3种酶,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催化丙酮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__________,它需要______________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