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5 ~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

4.淋巴细胞(L): 20~40 ~4

5.单核细胞(M): 3~8 ~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

男~L 女~L

临床意义:

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减低:各种贫血。

(四)网织红细胞测定

百分数:成人~ 新生儿3~7

绝对值:(24~84)×109/L

临床意义:

1.评价骨髓造血功能:增多提示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常见于再障、骨髓病性贫血等。

2.观察贫血治疗效果。

(五)红细胞沉降率

男0~15mm/1h末女0~20/1h末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以上老人、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炎症(感染是最常见原因)、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血浆球蛋白增高性疾病等。

(六)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性感染/溶血、某些恶性疾病等。

2.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

二、尿液检查

(一)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多呈淡黄至深黄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淡红或红色:为肉眼血尿。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和尿路结石、泌尿系统炎症、泌尿系肿瘤、感染及出血性疾病。

2.茶色或酱油色:主要为血红蛋白尿。见于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3.深黄色:为胆红素尿。见于梗阻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

4.乳白色:①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感染。②脂肪尿:见于肾病、挤压伤、骨折、肾病综合征等。③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肿瘤、腹部创伤等所致的淋巴循环受阻。

(二)气味

正常尿液为挥发性芳香味,久置有氨臭味。

临床意义:

新鲜鸟有氨臭味见于膀胱炎或尿潴留;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鼠尿味见于苯丙酮尿症。

(三)尿比重

晨尿~,随机尿~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肾前性少尿、糖尿病、蛋白尿等。

2.减少: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尿崩症等。

(四)酸碱度

多在~之间。肉食为主者偏酸,素食偏碱。久置可变碱性。

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脱水、通风等。

2.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五)尿蛋白测定

参考值:0~80mg/24h

临床意义:

见于剧烈运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肾小球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肾小管性(肾盂肾炎、重金属中毒等)、混合性(见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累的疾病)、溢出性(浆细胞病、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等)。

(六)尿糖测定

参考值:~24h

临床意义:

摄入性、应激性、代谢性(可作为糖尿病诊断)、内分泌疾病、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七)显微镜检查

红细胞:0~3/HP 白细胞:0~5/HP

上皮细胞:①肾小管上皮细胞:无;②移行上皮细胞:无或偶见;③扁平上皮细胞:少量。

透明管型:0~偶见/HP 生理性结晶:可见磷酸盐、草酸钙、尿酸等。

临床意义:

1.红细胞:(镜下血尿)肾形红细胞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非肾性红细胞见于泌尿性结石、肿瘤等。

2.白细胞:(镜下脓尿)多见于泌尿系感染。

3.上皮细胞: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肾移植术后持续增多提示出现排斥反应;出现较多的片状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提示肾盂至尿道有炎症或坏死。

4.管型:①透明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②细胞管型:肾实质损害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之一;白细胞管型是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③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

5.结晶:若磷酸盐、尿酸及草酸钙结晶持续出现于新鲜尿中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应考虑结石;胆红素结晶见于阻塞性黄疸和干细胞性黄疸;酪氨酸、亮氨酸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白血病等;胆固醇结晶见于尿路感染、乳糜尿;磺胺类药物结晶见于使用磺胺类药物者。

三、粪便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与性状

(1)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前者见于各种肠炎(小儿肠炎为绿色,假膜性肠炎为含有膜状物的黄色);后者见于消化不良和肠功能紊乱。

(2)粘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直肠癌等。

(3)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4)胶冻样便: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5)柏油样便:粪便呈褐色或黑色、富有光泽,隐血试验阳性,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6)白陶土样便:鉴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胆管阻塞。

(7)鲜血便: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

2.气味

慢性肠炎、胰腺疾病及直肠癌溃烂时呈恶臭;阿米巴性肠炎粪便呈鱼腥味。

四、肾功能检查

1.内生肌酐清除率

参考值:80~120ml/min

临床意义:

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②判断功能损害的程度:肾衰竭代偿期(51~80)、肾衰竭失代偿期(50~20)、肾衰竭期

(19~10)、尿毒症期(<10)。

2.血尿素氮测定(BUN)

成人~L 婴幼儿、儿童:~L

临床意义:

BUN增高见于: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衰竭代偿期<9;肾衰竭失代偿期>9;肾衰竭期>20。2.肾前性少尿。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

3.血清肌酐测定(Scr)

全血肌酐:~μmmol/L 血清或血浆肌酐:男53~106μmmol/L 女44~97μmmol/L

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2.鉴别肾实质性和肾前性少尿。

五、肝功能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1.血清总蛋白(STP)、清蛋白(A)、球蛋白(G)及比值测

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1。

临床意义:

1.总蛋白增高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或蛋白合成增加;总蛋白降低见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脏蛋白合成功能障碍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丢失过多等。

2.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病等。清蛋白减低见于营养不良、各种肝脏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蛋白质消耗增多、蛋白质丢失过多以及血液稀释等。

3.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脏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病、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损害以及慢性炎症和感染等。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素或免疫抑制剂、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等。

G比值减低或倒置常见于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蛋白电泳

清蛋白62~71% α1球蛋白3~4% α2球蛋白6~10% β球蛋白7~11% γ球蛋白9~18%

临床意义:

1.肝病型:清蛋白减低,α1、α2和β球蛋白有减少倾向,

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蛋白血症型:清蛋白轻度减低,单克隆γ球蛋白明显增高,γ区带、β区带或β区带与γ区带之间出现明显的M蛋白区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肾病型:清蛋白和γ球蛋白减低,α2和β球蛋白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肾病综合征等。

4.炎症型:α1、α2和β球蛋白均增高,见于急慢性炎症或应激反应等。

5.其他:如结缔组织病常有γ球蛋白增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

STB:~μmol/L CB:0~μmol/L ~μmol/L CB/STB:~临床意义:

在~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在~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2.通常溶血性黄疸为轻度,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阻塞性黄疸为中、重度黄疸。

及CB升高为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及UCB升高为溶血性黄疸,三项均升高为肝细胞性黄疸。根据比值可协助测定:<提示

溶血性黄疸,~提示干细胞性黄疸,>提示梗阻性黄疸。

2.尿胆红素(BIL)及尿胆原(Uro)测定

尿胆原定量~μmol/24h

临床意义:

溶血性黄疸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红素隐性;梗阻性黄疸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尿胆红素强阳性;肝细胞性黄疸尿胆原中度增加,尿胆红素常呈阳性。

(三)血清酶学检查

1.血清转氨酶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40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40 U/L

ALT/AST≤1

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AST均显著升高,但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ST增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进入活动期。

3.非病毒性肝病:如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

4.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12小时,AST开始增高,24~48

小时达到高峰,3~5天恢复正常,如AST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

5.其他:胆汁淤积、皮肌炎、胰腺炎等转氨酶可轻度增高。

2.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成人50~110U/L 儿童<350U/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增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的肝胆疾病,ALP轻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骨肉瘤、骨折愈合期等。③其他:如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妊娠后期等。

3.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测定

参考值:<50U/L

临床意义:

1.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淤积、肝癌等,γ-GT明显升高。

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γ-GT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γ-GT正常,若γ-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3.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炎,γ-GT可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

4.其他如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γ-GT 可轻度增高。

4.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参考值12~40U/mL

临床意义:

1.肝脏病变:重症肝硬化及肝硬化伴肝癌,MAO活性明显增高;早期肝硬化MAO增高不明显;急性肝炎时,MAO大多正常,但伴急性肝坏死时MAO增高。

2.肝外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糖尿病、甲亢等MAO也可增高。

六、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1.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多浑浊,病因不同可有以下改变:①深黄色脓样: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②红色:见于结核病急性期、恶性肿瘤等。③绿色:见于铜绿假单细胞感染。④乳白色:见于淋巴管阻塞。

2.凝固性:漏出液一般不宜凝固;渗出液相反。

3.比重:漏出液比重多<;渗出液比重多>。

(二)化学检查

1.粘蛋白定性试验:漏出液多呈阴性反应;渗出液相反。

2.蛋白定量检查:漏出液蛋白总量多<25g/L;渗出液的蛋白总量多>30g/L。若蛋白质在25~30g/L之间,则难判断其性质。

3.葡萄糖定量检查:漏出液中葡萄糖含量于血糖相似,渗出液中葡萄糖较血糖明显减低;癌性积液葡萄糖若明显减低,提示肿瘤广泛浸润,预后不良。

(三)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漏出液常在100×106/L以下;渗出液常>500×106/L。

2.细胞分类:①漏出液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②渗出液因病因不同而异:中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化脓性积液及结核性积液早期;淋巴细胞为主常见于慢性炎症引起的积液;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所致积液;其他细胞:在狼疮性浆膜炎偶见狼疮细胞;陈旧性出血的积液中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

3.细胞学检查:检出恶性肿瘤细胞对诊断癌肿有重要价值。

4.寄生虫检查:乳糜样积液可有微丝蚴;阿米巴病的积液中可见阿米巴滋养体。

七、常用血液生化检查

(一)血清电解质检查

血清钾:~L 血清钠:135~145 mmol/L 血清氯:96~106 mmol/L

血清总钙:成人~ mmol/L;儿童~ mmol/L;血清离子钙:~ mmol/L

血清磷:~ mmol/L;儿童~ mmol/L

临床意义:

1.血清钾: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出减少③细胞内钾外移增多。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细胞外钾内移增多。

2.血清钠: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③内分泌病变。

减低见于:①丢失过多②摄入不足③细胞外液稀释。

3.血清氯: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排泄减少③脱水④过度换气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②丢失过多③水摄入过多④呼吸性酸中毒。

血清钙:

增高见于:①摄入过多②溶骨作用增强③钙吸收作用增强④其他(肾衰、Addison病等)。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成骨作用增加③钙吸收作用减弱④其他(急慢肾衰、肾病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人参等)。

血清磷:

增高见于:①内分泌疾病②肾排泄受阻③维生素D摄入过多④其他(肢端肥大症、多发性骨髓癌、骨折愈合期、急性肝坏死等)。

减低见于:①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②丢失过多③转入细胞内④其他(酒精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

(二)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检查

1.血清脂质测定

(1)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成人~L 儿童~ 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见于长期大量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冠脉硬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血清总胆固醇减低:见于急性肝坏死、肝硬化、严重贫血、

甲亢、营养不良及某些药物。

(2)甘油三酯测定

~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脂饮食、肥胖、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甲状旁腺减退症、阻塞性黄疸等。

减低:见于严重肝脏疾病、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低β-脂蛋白血症和无β-脂蛋白血症等。

2.血清脂蛋白测定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

临床意义:

HDL-C增高:见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HDL-C减低:见于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及应用雄激素等。

LDL-C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其他如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肥胖、阻塞性黄疸等也升高。

LDL-C减低:见于甲亢、肝硬化、吸收不良等。

3.血糖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1)空腹血糖(FBS)测定

葡萄糖氧化酶法:~L 邻甲苯胺法:~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各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应激因素;药物影响;其他(高热、窒息、脱水等)

减低见于:胰岛素过多、缺乏抗胰岛素激素、肝糖原贮存缺乏、其他(急性酒精中毒、严重营养不良、特发性低血糖等)。

(2)口服糖耐量试验

空腹服糖~1小时,一般为~,峰值应<,2小时血糖≤,3小时应恢复至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2次空腹均≥,或服糖后2小时≥,随机血糖≥,或有临床症状,诊断为糖尿病。

2.糖耐量减低:指空腹血糖<,服糖后2小时~,血糖高峰时间可延迟至1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时间延至2~3小时以后,且有尿糖阳性。多见于2型糖尿病、甲亢、皮质醇增多症等。

3.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指空腹血糖低,服糖后血糖增高不明显,2小时后仍处于低水平。常见于胰岛B细胞瘤、腺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 (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5 ~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 4.淋巴细胞(L): 20~40 ~4

5.单核细胞(M): 3~8 ~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最新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名词解释:临床实验室临床实验室是指为提供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信息,或为评价 人类健康,对 源自人体的物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化学、免疫血液学、生物 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及其他方面检查的机构 2.分析前阶段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阶段,包括检验申请、 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和运送到实验室 3.分析后阶段患者的样本分析后检验结果的发出到临床应用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结果的正 确审核和发出,检验人员对结果的合理解释及咨询服务的过程 4.测量不确定度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它表征被测量的真 值所处的量值范围 5.室内质控运用设定的判断限或控制规则对控制图上的测定值(控制值)进行评估,以判 断分析质量是否在预期的控制范围内 6.13s控制规则1个控制测定值超过x±3s控制限,即失控,此规则对随机误差敏感 7.室内质控的目的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 常规测定工作批间或批内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8.全面质量管理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完成分析检测结束,包括检验申 请、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样本检测、报告的审核、临床的咨询、意 见的处理等全过程中一系列保证检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9.室间评价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样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上报的结果评 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 10.统计质量控制又名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QC,指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11.循证医学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 的一门学问 12.POCT中文名:床旁实验,是随着近年来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迅速成熟起来 的一种检测手段 13.实验室信息系统(LIS)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存储 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为一体,用 于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与控制 14.数据一般指没有经过组织、加工处理的资料,可以以数值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表现为 非数值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图像等 15.信息指经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后的数据 16.电渗法当水流过电极板时,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沉降,水中 溶解的盐类电解析出,从而使水纯化 17.三极水用于一般化学分析试验、自动化仪器的冲洗、实验器材洗涤、配置微生物培养 基等,三级水可用反渗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备 18.实验室认可通过授权的认可机构对实验室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按照约定的标准进 行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以正式承认其能力的活动 19.生物危害源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源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由于实验人员处理大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血液检查 红细胞成年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N 50~70% E 0.5~5% B0~1% L20~40% M3~8% 血小板(100~300 )×109/L 红细胞比容男0.4~0.5 女0.37~0.48 红细胞平均指数MCV82~92fl MCH27~31pg MCHC320~360g/L 出血时间Duke法 1~3min 凝血时间试管法 4~12min 凝血酶原时间11~13s 网织红细胞0.5%~1.5% 平均1%新生儿2%~6% 红细胞沉降率男0~15mm/h 末女0~20mm/h末 尿液检查 颜色淡黄色 尿量1000~2000ml/24h 平均1500ml/h 比重最大变动范围 1.003~1.030以上 一般变动范围 1.015~1.025 晨尿 1.020左右 尿沉渣检查 红细胞 0~偶见/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白细胞<5/HP 透明管型 0~偶见/LP 12小时沉渣计数(Addis计数) 白细胞<1000000 /12h 红细胞<500000/12h 管型<5000/12h 1小时尿细胞计数 白细胞男<7×104/h女<14×104/h

红细胞男<3×104/h女<4×104/h 中段尿培养菌落形成单位(CFU) 杆菌:>105CFU肯定为感染 球菌:>103CFU肯定为感染 尿葡萄糖定性(—)定量斑氏法 0.1~0.9g/d 尿蛋白定性(—)定量<150mg/24h 尿蛋原 稀释试验<1∶20 定量 0~5.9mol/L(0~3.5mg/d) 尿酮体试验定性(—) 尿胆红素试验定性(—) 尿妊娠试验定性乳胶法(—) 粪便检查 颜色:黄褐色量100~300g/日细胞(上皮细胞或白细胞)0~偶见/HP,食物残渣、大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纤维等。隐血试验阴性。 血清蛋白测定 总蛋白60~80g /L 白蛋白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比值 1.5:1~2.5:1 甲胎蛋白(α-FP,AFP)0~25μg/L (0~25ng/ml)血清C反应蛋白(CRP) 单向免疫扩散法〈8mg/L 尿素氮成人3.2~7.1 mmol/L 儿童1.8~6.5 mmol/L 尿酸119~238μmol/L 肌酐全血88.4~176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血糖(空腹) 全血(Folin-吴法)4.4~6.7(80~120 血清(邻甲苯胺法)3.9~6.4 mmol/L(70~110 mg/dl) 血钾(K+)4.1~5.6 mmol/L(4.1~5.6 mEq/L) 血钠(Na+)135~144 mmol/L(135~144 mEq/L) 血钙(Ca2+) 2.2~2.7 mmol/L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名词解释和大题整理

名词解释: 1.临床实验室临床实验室是指为提供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信息,或为评价人类健康,对 源自人体的物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血清学、化学、免疫血液学、 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及其他方面检查的机构 2.分析前阶段 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终止的阶段,包括检验申请、 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和运送到实验室 3.分析后阶段患者的样本分析后检验结果的发出到临床应用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结果的正 确审核和发出,检验人员对结果的合理解释及咨询服务的过程 4.测量不确定度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而对被测量值不能肯定的程度,它表征被测量的真 值所处的量值范围 5.室内质控运用设定的判断限或控制规则对控制图上的测定值(控制值)进行评估,以判 断分析质量是否在预期的控制范围内 6.13s控制规则 1个控制测定值超过x±3s控制限,即失控,此规则对随机误差敏感 7.室内质控的目的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 常规测定工作批间或批内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8.全面质量管理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完成分析检测结束,包括检验申 请、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样本检测、报告的审核、临床的咨询 、意见的处理等全过程中一系列保证检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9.室间评价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样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和反馈实验室上报的结果评 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 10.统计质量控制 又名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QC,指应用统计方法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进行监控与诊断,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11.循证医学 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 的一门学问 12.POCT 中文名:床旁实验,是随着近年来医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迅速成熟起来 的一种检测手段 13.实验室信息系统(LIS) 集现代化管理思想与基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存储 技术、宽带传输网络技术、自动化仪器分析技术为一 体,用于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与控制 14.数据 一般指没有经过组织、加工处理的资料,可以以数值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表现为非数值形式,包括文字、符号、图像等 15.信息指经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后的数据 16.电渗法 当水流过电极板时,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沉降,水中 溶解的盐类电解析出,从而使水纯化 17.三极水 用于一般化学分析试验、自动化仪器的冲洗、实验器材洗涤、配置微生物培养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常见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一、常见的临检项目: 1.血常规: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 小板4大类,共20项。 看血常规主要看4项,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120-160g/L 4.0-5.5×1012/L 成年女性:110-150g/L 3.5-5.0×1012/L 新生儿:170-200g/L 6.0-7.0×1012/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6.0×1012/L >170g/L 成女:>5.5×1012/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成男:<4.0×1012/L <120g/L

成女:<3.5×1012/L <11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理性增高,常见于肺心病、先心病、脱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降低则见于贫血、失血、白血病等。 (2)白细胞计数: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粒细胞减少症:<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0.5×109/L 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出血、损伤、心梗、粒细胞白血病等; 粒细胞降低见于伤寒、再障、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某些抗癌药物等; ?淋巴细胞:20%-40%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0.5%-5% 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降低:伤寒、副伤寒等; ?嗜碱性粒细胞:0-1% 增多:慢粒、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3%-8% 增多:伤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值100-300×109/L 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DIC等;增多一般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真性细胞增多症等; 2.网织红细胞: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 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障。 3.有核红细胞:需要空腹抽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在出生1周之内的新生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少量。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结果阳性可能疾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小儿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病,增多增生性贫血、红白血病、恶性贫血、癌肿。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临床实验室检验可行性分析报告(2017word资料)

临床实验室检验可行性分析报告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一、临床血液学和体液检验病例 【病例1】血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1﹒临床病史 患儿:男性,5个月。症状:患儿为阴道自然分娩,无其他症状。既往史和药物史:无特殊异常。家族史: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凝血因子Ⅸ活性为16%;舅父患中度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Ⅸ活性为2%。体格检查:无出血征象。其他检查:无异常。 2﹒检验结果 患儿出生时即刻做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测定无结果,疑“可能存在继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复测凝血试验:患儿FⅨ浓度明显减低、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结果阴性 3﹒问题与解答 (1)患儿哪几项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患儿虽无出血史,但家族史有血友病。实验室APTT明显延长、FⅨ:C明显减低;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试验阴性(参见表1‐1‐1)。 (2)如何解释患儿这些异常的检验结果? 答:针对患儿APTT延长:首先,需结合患儿临床是否有出血症状和体征,如有临床症状,则有助于APTT异常直接与出血的病

因相联系。其次,患儿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F Ⅸ活性低;舅父为中度乙型血友病,FⅨ:C仅2%。故可解释患儿APTT延长、FⅨ:C<1%的可能原因。出血症状的鉴别包括:肝素治疗、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友病(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或凝血因子Ⅸ缺乏症)、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等。非出血症状的APTT明显延长应考虑:狼疮抗凝物或接触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Ⅻ、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故患儿需鉴别的主要疾病有: 1)血管性血友病(vWD):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FⅧ的一种载体蛋白,其缺乏则使FⅧ加速从血浆中清除。通过检测vWF抗原和(或)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可诊断vWD。 2)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此病少有自发性出血现象。异常出血常见于损伤或手术后,特别是在有高纤溶活性的身体部位,如口腔、鼻腔及泌尿生殖道。3)实验室狼疮抗凝物阳性疾病: 此类疾病无出血但有静脉、动脉血栓形成史。 4)接触因子缺乏症:此症并不出血,而有FⅫ和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可导致APTT延长。前激肽释放酶缺乏只引起APTT轻度延长。在疑接触因子缺乏症时,应首先检测最常见的FⅫ缺乏。(3)此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重度血友病乙。患儿初诊时,虽未见出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精修订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 现实验室诊断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肾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一、肾病综合征: 二、1、定义:“肾变病综合征”简称肾综,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肾 小球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等肾小球病变为主的一组综合征临 床具有四大特点:①大量超过3.5g/d,可有脂质尿;②低血症血清白蛋 白小于30g/L;③;④水肿根据不同病因和病理将本征分为3类:即、继 发性综合征。 三、2、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每日>3.5g/1.73m2体表面 积)、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伴或不伴有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应为大量蛋白尿和。大量蛋白尿是肾小球疾病的特征,在肾血 管疾病或肾小管间质疾病中出现如此大量的蛋白尿较为少见。由于低蛋 白血症、高脂血症和水肿都是大量蛋白尿的后果,因此,认为诊断的标 准应以大量蛋白尿为主 3、实验室检查: (1) (2)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血浆蛋白测定 (4)血脂测定 (5)肾功能检查 (6)血液流变学检查 (7)电解质及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 1.定义: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 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 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 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 化。 2.临床表现:(1)水肿:在整个疾病的过程中,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 的水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早晨起床后发现眼眶周围、面部肿胀或午后双下肢踝部出现水肿。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然而也有极少数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始终不出现水肿,往往容易被忽视。

肾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肾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及其意义 2011-11-08 18:50 发表者:韩呈武 一、尿液化验 包括尿常规化验、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及尿白细胞分类等检查。 (一)尿常规化验 现在尿常规检查,此法局限性很大,尿比重及pH值结果常不准,尿红、白细胞检测常呈假阳性,只有尿蛋白及糖检测结果可靠。对该检查法的上述局限性必须有清楚认识,而且,该法无法判断有无管型。尿红、白细胞及管型检查对肾内科极重要,所以,我们认为在做试纸浸尿机读检查同时,必须配合做尿沉渣及做尿沉渣镜检,而且尿标本一定要先离心再留沉渣,否则又易出现假阴性结果。观察沉渣时也应注意各种尿路上皮细胞,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能提示肾小管坏死等疾病,女性病人尿白细胞增多同时伴随大量扁平上皮细胞,即应注意有无白带污染, 不要轻易下尿路感染诊断。 (二)尿蛋白定量 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化验是半定量检查,其检查结果受尿量等因素影响,而且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时无论尿蛋白量增减,其结果均为4+,临床意义有限,因此肾内科必须做尿蛋白定量检查。 肾小管、肾间质及肾血管性疾病(主要指高血压肾病及老年缺血性肾病等)尿蛋白量仅呈轻、中度增加,而肾小球疾病却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对疾病鉴别有意义。而且,对肾脏病(尤其肾小球疾病)进行治疗时,尿蛋白定量 增减也能帮助判断疗效。 (三)尿红细胞形态 用相差显微镜(有经验者完全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代替)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可以鉴别变形红细胞性血尿及均一红细胞性血尿。内科性疾病的血尿均应为变形红细胞性血尿,而外科性疾病的血尿却为均一红细胞性血尿,可资 鉴别。 鉴别血尿性质除上叙红细胞形态检查外,还可作尿红细胞容积曲线检查及尿红细胞被覆Tamm-Horsfall蛋白检查。前者用容积微粒自动分析仪检测,内科性血尿呈非对称曲线,其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小于静脉血红细胞分布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而外科性血尿呈对称曲线,其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略大于静脉血红细胞分布曲线峰值上的红细胞容积。后者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内科性血尿红细胞表面被覆Tamm-Horsfall蛋白,而外科性血尿红 细胞表面Tamm-Horsfall蛋白阴性。 (四)尿白细胞分类 离心后尿沉渣涂片做瑞特染色,用显微镜进行尿白细胞分类,可帮助肾脏病鉴别诊断。尿中多形核白细胞增多除泌尿系感染外,也可见于某些肾小球疾病(此时尿细菌培养阴性),如急性肾炎早期、急进性肾炎及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等;尿中出现嗜酸性白细胞,提示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二、肾小球功能检查 肾小球的主要功能为滤过功能,下列化验均为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 (一)肌酐清除率 肌酐(分子量113d )能自由地从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重吸收,肾功能正常时也不从肾小管排泌,故临床常用肌酐清除率(CCr)来表示肾小球滤过率(GFR)。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如下事项,肾小球功能损伤早期CCr变化最敏感,只有CCr下降超过正常值1/2时,SCr才上升,但是,严重肾衰竭时,CCr值的变化(下降)却不如SCr值变化(上升)敏感。所以,肾小球功能损伤时,早期应着重对CCr进行观察,而后期观察SCr变化更重要;肾小球功能恢复时,单化验SCr不行,必须追踪至CCr正常。另外,还要注意肾功能损害对CCr化验值的影响。肾小球功能正常时,肌酐并不从肾小管排泌,所以CCr值能很好反映ARF。可是肾小球功能严重损害时,部分血清肌酐即能从肾小管排泌至尿中,致使CCr值比实际ARF高,其值不能准确反映肾小球功能损害程度。此时若要准确测定ARF, 需用99m Tc-DTPA(99m锝-二乙三胺五醋酸)核素检查。

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应用

骨髓检查的临床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左大鹏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殊的临床检验,是血液细胞形态学研究和血液病诊断的主要方法,其重点是发现血液细胞量和质的异常,并结合临床和血象等资料所分析的结果,作出明确的诊断。骨髓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适应证): 1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2 、诊断某些感染性疾患; 3 、协助诊断恶性肿瘤骨髓转移; 4 、协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Niemann-Pick 病(可在骨髓中找到其特殊细胞)。 一、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各种造血因子作用下发育成不同类型的细胞。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成熟一般要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又可人为地分为原始细胞、早幼细胞、中幼细胞和晚幼细胞四个具体阶段。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只分为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巨核细胞在发育中的阶段命名为原始巨核、幼稚巨核、颗粒巨核和产板巨核。 PPT4 显示的是血细胞发育示意图,可以看出造血功能干细胞最后发育成红细胞、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嗜碱)、单核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 PPT5 用图表显示骨髓血细胞的发育规律(从原始- 幼稚- 成熟过程)。 PPT7 显示的是红细胞发育中各阶段形态变化规律示意图。可以看到从原红到早幼红到中幼红到晚幼红、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细胞体的变化,核的变化,核仁及染色体的变化。

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点 (一)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1 、原始红细胞 直径15- 20um ,多为圆形或微椭圆形边缘常有瘤状突起,胞核多呈圆形,约占细胞直径的4/5 ,位于中央或稍偏于一侧,染色质为粗颗粒状,核仁1-2 个,胞浆量少呈油墨蓝色,胞浆中不含颗粒。 PPT8 的图片显示的是原始红细胞。 2 、早幼红细胞 直径10—18um ,细胞形态与原红相同,胞核变小,核染色质开始聚集,常出现部分的浓染区域,核仁模糊或消失,胞浆量增多,呈深蓝色,局部可有少量血红蛋白产生。 PPT9 显示的是早幼红细胞。 3 、中幼红细胞 直径8-15 μm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体积的1/2 。核染色质凝集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由于血红蛋白的形成,胞浆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PPT10 显示的是中幼红细胞。 4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0 μm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体积的1/2 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浆量多,染成浅灰或成熟红细胞色。 PPT11 显示的是晚幼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点

实验诊断学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实验诊断学第四章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肾小球功能和肾小管功能检查的各项正常值。 2、掌握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检查结果异常的临床意义。 3、熟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检查的原理和采样方法。 4、了解肾脏功能检查的方法和步骤。 5、了解肾活检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的意义。 【内容精要】 一、基本概念 1、肾脏是一个重要的生命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 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三种:①尿液检查;②肾活检的病理检查;③肾功能检查。 二、肾小球功能检查 1、各种物质经肾排出的四种方式:①全部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②全部由肾小球滤出,又全部由肾小管重吸收;③全部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吸收、不排泌;④除肾小球滤出外,大部由肾小管分泌后排出体外。 2、菊粉清除率测定。 3、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4、血清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的测定:正常值及意义。 三、肾小管功能试验 1、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又叫昼夜尿比重试验或莫氏试验。正常成人:24h尿量1000~2000mL;少尿<400mL/24h;无尿<100mL/24h;多尿>2500mL/24h;12h夜尿量<750mL;最高一次比重>1.020;最高比重与最低比重之差不少于0.009。 2、尿渗量(渗透压):正常人:600~1000mOsm(当血渗透压为275~305 mOsm时)。 3、肾小管功能试验的其他方法:①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②尿液酸化功能测定等。 四、有效肾血流量测定

1、放射性核素法:SPECT。 2、对氨马尿酸盐清除试验。 五、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 1、氯化铵负荷试验。 2、碱负荷试验。 六、肾脏活检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 1、肾脏活检病理检查包括: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种方法。2、肾活检10种病理类型的临床意义。

常见病实验室检查.pdf

常见病的辅助检查 一、呼吸系统: Lab辅检: 1、普通感冒: ⑴血常规: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⑵病原学检查: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和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德类型,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较重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⑵X线胸片:多表现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3、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显示节段性片状密度增高影。 小叶性肺炎:X线显示沿肺纹理分布的融合性斑点状阴影 间质性肺炎:X线显示为一侧或双侧肺下部的不规则条索状密度增高阴影。 ⑴血常规:WBC升高,N>80%,并有核左移或中毒颗粒; ⑵痰涂片:革兰染色阳性及荚膜染色阳性;痰培养及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体;PCR和荧光标记抗体检测。 ⑶胸部X线检查:早期:肺纹理增粗或受累肺段,肺叶稍模糊;实变期: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消散期:炎症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现“假空洞”征;多数3~4周后才完全消散。 4、肺脓肿 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在90%以上,慢性病人可稍增高或正常。 ⑵胸片:大片浓密模糊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可检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 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需要做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治疗和发现病因,还可行肺泡灌洗术,协助局部引流。 5、肺结核 ⑴胸片:可确定病灶部位、范围、性质,是否典型的浸润型病灶,纤维钙化病灶及空洞等。

肾内科常见疾病诊疗(特选借鉴)

第四篇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急性肾小球肾炎 概述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ghritis)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伴一过性肾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病理上以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为主要表现。补体IgG、C3在毛细血管袢和/或系膜区颗粒状沉积,肾小球上皮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为特征。多见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见于其他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本节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炎为例,制定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d左右)起病,呼吸道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皮肤感染者短。本病起病较急,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呈亚临床型(仅有尿常规,血清C3异常),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大多预后良好,常在数月内临床自愈。 (1)血尿:常为起病的第一个症状,几乎全部患者均有尿,肉眼血尿出现率约30%-40%,血尿可持续存在数月,大多于一年内痊愈。 (2)蛋白尿:大部分患者尿蛋白阳性,在0.5-3.5g/d之间,仅约不到20%的患者蛋白在3.5g/d以上,长期不愈的蛋白尿、血尿提示病变持续发展或为其他肾小球疾病。

(3)水肿:常为起病早期症状及主要表现,见于60%以上的病例。轻者为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可延及全身。 (4)高血压:见于80%左右病例,主要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有关,多为中等度的血压增高,随着利尿而恢复正常,偶可见严重高血压、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 (5)尿量减少:大部分患者起病时尿量减少,可由少尿引起氮质血症。2周后尿量渐增,肾功能恢复。 (6)肾功能损伤:常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血肌酐及尿素氮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竭。 辅助检查 1、尿检异常。 2、肾功能异常。 3、肾脏病理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多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也可见其他病原体感染)1-3周(平均10-14d)后发病,起病急。 2、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即尿异常、水肿及高血压,部分病人尚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尿异常包括:血尿(肾小球性血尿)、蛋白尿(少数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白细胞尿(尿微生物培养阴性)及管型尿(常见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管型)。 3、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下降,并于8周内恢复正常。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_图文.

讲睦|JIANG妇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85(2008 l㈣18-04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姜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 110023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 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 (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 (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 (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Ire— 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 (CHE。常用肝功能指标及参考值见表1。 2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2.1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000: 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表1常用肝功能指标及参考值 项目名称英文缩写参考值

丙氯酸转氨酶 (谷丙转氯酶门冬氨酸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蛋白 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前白蛋白 总胆汁酸 胆碱酯酶 o.40U,L 5—,34U/L 40-150U/L %4U/L 3.4.-20.5U/L o.-.8.6pmol/L 3.4—11.9pmol/I.., 60.--83g/I., 35~539/L 1.1—, 2.0:l 0.18一o.45班 0.5-10.0pmol/L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酸碱反应PH夜间尿较 6 约多数 PH 昼间尿为酸 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 HP尿液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PH 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尿蛋白质定性Pro阴性㈠者为蛋白尿。尿蛋白++++~如化验报告出现尿蛋白为+除功 能性体位之外,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早期而易被 忽视的指标。 编辑本段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做尿常规检查所得结果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单上 的指标包括:酸碱度( pH)、尿比重( SG)、尿胆原( URO)、隐血( BLO)、白细胞 (WBC)、尿蛋白( PRO)、尿糖( GLU)、胆红素( BIL)、酮体( KET)、尿红细胞 (RBC)、尿液颜色( GOL)。 尿常规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 各指标的意义: 异常正常名称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平均值酸碱度(pH)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平均值酸碱度(pH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 病等)SG尿比重(~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尿比重(~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尿胆原 (URO<16)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阳性()-阴性()BLO隐血(.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WB阴性白细胞(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阴性或仅有微尿蛋白PRO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糖GL阴性-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阴性胆红素BI-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KE阴性酮体(常阳性提示可能泌尿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RB阴性尿红细胞(黄绿色、尿浑浊、血红色等就说明有问浅黄色至深黄GO尿液颜色(查注意事项 、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 1 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尿常规 2 、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 准确性。、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 3 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 结论。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 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解读报告注意事项编辑本段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 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 2 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疾病、肾脏 3 1min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

临床常用试验室检查

第五章临床常用试验室检查(各项医学指标) 第一节血常规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2岁儿童(5.0—12.0)*109∕L 新生儿和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参考范围: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细胞0.01~~0.05(1%~~5%)嗜碱性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三、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范围:男性(4.09—5.74)*1012∕L ,女性(3.68—5.74)*1012∕L 新生儿(6.0—7.0)*1012∕L,儿童(4.0—4.5)*1012∕L 四、血红蛋白HB 参考范围:男性131—172g∕L,女性113—151g∕L 儿童120—140g∕L,新生儿180—190g∕L 五、血小板计数PLT 参考范围:儿童、新生儿、男性(100—300)*109∕L 女性(101—320)*109∕L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范围:Westergren 男0~~15mm∕h ,女0~~20mm∕h

第二节尿常规检查 一、尿液酸碱度Ph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晨尿pH5.5~~6.5 ,随机尿pH4.5~~8.0 二、尿比重SG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成人晨尿1.015~~1.025 成人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 三、尿蛋白PRO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定量:﹤100mg∕L;﹤150mg∕24h 四、尿葡萄糖GLU 人尿糖值:0.1~~0.3g∕24h 或 50~~150 mg∕L 五、尿胆红素BIL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定性:阴性 六、尿隐血BLD 参考范围:尿血红蛋白(urine hemoglobin)试管法:阴性 尿肌红蛋白(urine hemoglobin)试管法:阴性 七、尿中白细胞LEU 参考范围:干化学试带法阴性 镜检法:正常人混匀一滴尿WBC 0~~3∕HP 离心尿:WBC 0~~5∕HP 混匀尿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法:男性WBC 0~~12∕ul, 女性WBC 0~~26∕ul 八、尿成渣管型参考范围:镜检法:0或偶见(0~~1∕HP) 九、尿成渣结晶 十、尿酮体KET 十一、尿肌酐参考范围:碱性苦味酸法男性8.8~~17.6mmol∕24h 女性7.0~~15.8mmol∕24h,新生儿8.8~~13.2mmol∕24h 十二、尿尿酸参考范围:磷钨酸还原法 2.4~~5.4 mmol∕24h 十三、尿淀粉酶参考范围:碘—淀粉比色法 100~~1200U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