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溶液吸附法测定比表面

实验七:溶液吸附法测定比表面 一、实验目的: 1、用溶液吸附法测定颗粒活性炭的比表面; 2、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的基本原理; 3、进一步熟悉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1) 比表面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其数值与分散粒子大小有关。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BET低温吸附法、电子显微镜法和气相色谱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都需要复杂的装置,或较长的时间。而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还可以同时测定许多个样品,因此常被采用,但溶液吸附法测定结果有一定误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时非球型吸附层在各种吸附剂的表面取向并不一致,每个吸附分子的投影面积可以相差很远,所以,溶液吸附法测得的数值应以其它方法校正之。然而,溶液吸附法常用来测定大量同类样品的相对值。溶液吸附法测定结果误差一般为10%左右。 (2) 水溶性染料的吸附已广泛应用于固体物质比表面的测定。在所有染料中,次甲基蓝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固体上,次甲基蓝吸附都是单分子层,即符合朗格缪尔型吸附。但当原始溶液浓度较高时,会出现多分子层吸附,而如果吸附平衡后溶液的浓度过低,则吸附又不能达到饱和,因此,原始溶液的浓度以及吸附平衡后的溶液浓度都应选在适当的范围内。本实验原始溶液浓度为0.2%左右,平衡溶液浓度不小于0.1%。 (3) 根据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理论,当次甲基蓝与活性炭达到吸附饱和后,吸附与脱附处于动态平衡,这时次甲基蓝分子铺满整个活性粒子表面而不留下空位。此时吸附剂活性炭的比表面可按式(1)计算:

(1) 式中,S为比表面(m ·kg ); C为原始溶液的质量分数; C为平衡溶液的质量分数; G为溶液的加入量(kg); W为吸附剂试样质量(k g); 2.45×10 是1kg次甲基蓝可覆盖活性炭样品的面积(m ·kg )。 (4)次甲基蓝分子的平面结构如图4.1所示。阳离子大小为1.70×10 m×76×10 m×325×10 m。次甲基蓝的吸附有三种趋向: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1.35×10-18 m ;侧面吸附,投影面积为7.5×10-19 m ;端基吸附,投影面积为39.5×10 m 。对于非石墨型的活性炭,次甲基蓝可能不是平面吸附,也不是侧面吸附,而是端基吸附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在单层吸附的情况下,1mg次甲基蓝覆盖的面积可按2.45 m

溶液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溶液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3学时) 一、目的要求1、了解溶液表面吸附量的物理意义及其测定原理。 2、了解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了解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液面弯曲度、溶液表面张力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当一种溶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质在溶液表面的浓度与其在溶液本体中的浓度存在着差别,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表面吸附。理论上,可用“表面吸附量”(或称表面超量)表示溶液的表面吸附程度大小,表面吸附量的物理化学意义是指溶质在溶液表面处的浓度与其在溶液本体中浓度的差值,通常用符号表示,其SI 单位为mol.m -2。 Γ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表面吸附量(mol m -2)、溶液中溶质的活度和溶液表面张力Γa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式(8.1)中的Gibbs 等温式进行描述: ()1N m γ?(8.1) a d RT da γ Γ=?在浓度不太大时,可以采用浓度代替活度,因此Gibbs 等温式可写成:() 1mol L c ?a (8.2) c d RT dc γ Γ=?可见,只要通过实验测得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溶质浓度的关系曲线,即可利用公式γc (8.2)计算得到某一个浓度条件下的表面吸附量。 c Γ例如,图8.1为溶液表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曲线,若要求溶质浓度为 时溶液的表1c 面吸附量,可在浓度轴上点作浓度轴的垂线,该垂线与关系曲线相交于A 点,1Γ1c ~c γ则曲线在A 点处切线AB 的斜率即为,由图8.1可知,AD 为纵轴的垂线,则有d dc γ。又因为,则得到,代入到式(8.2)中即可DB AD d dc γ=1AD c =()1DB c d dc γ=求出浓度为时溶液的表面吸附量。 1c

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最大气泡压力法 【摘要】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并根据Gibbs吸附公式和Langmuir等温方程式的到了表面张力与溶液吸附作用的关系,用作图法求出了正丁醇分子横截面积,从实验上进一步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以及表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并得到了一个测量表面张力的简单有效而又精确的方法。 【关键词】最大气泡法表面张力吸附作用 一、前言 正丁醇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使溶液表面张力下降。利用最大气泡压力法,可以测量出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根据表面张力与气泡压力的关系,由σ-c曲线可以求出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单个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S)。 1、物体表面的分子和内部分子能量也不同,表面层的分子受到向内的拉力,有自动缩小的趋势,表面分子的能量比内部分子大。体系产生新的表面(A)所需耗费功(W)的量,其大小应与A成正比。在等温下形成1m2新的表面所需的可逆功为,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N·m-1,通常称为表面张力。 2、纯液体情形下,表面层的组成与内部的组成相同,因此液体降低体系表面自由能的途径是缩小其表面积。对于溶液,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根据能量最低

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同理 。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 Gibbs 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间的关系式 =T c RT c ??? ??- ??σ 当( )?σ ?c T <0时, >0,称为正吸附。反之,( )?σ ?c T >0时, <0,称 为负吸附。 正丁醇溶液浓度极小时,溶质分子平躺在溶液表面上,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被吸附了的表面活性物质分子占据了所有表面形成了单分子的饱和吸附层。 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由Langmuir 等温方程式表示:ΓΓ=?+?∞K C K C 1 或 C C K ΓΓΓ=+ ∞∞ 1 以 C Γ ~C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斜率即可求出Γ∞。在饱和吸附情况下,正丁醇分子在气-液界面上铺满一单分子层,则可求得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S N 01 = ∞Γ~ 3、最大气泡压力法:当表面张力仪中的毛细管截面与欲测液面相齐时,液面沿毛细管上升。当此压力差在毛细管端面上产生的作用 力稍大于毛细管口溶液的表面张力时,气泡就从毛细管口逸出。 张力与浓度的关系图

溶液吸附法测量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详细参考)

实验十 溶液吸附法测量固体物质的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原理和方法。 2.用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 3.掌握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物质的比表面。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在某些溶液中吸附溶质的情况可用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方程来处理。其方程为 Kc Kc m +Γ=Γ1 式中:Γ为平衡吸附量,单位质量吸附剂达吸附平衡时,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g-1);Γm 为饱和吸附量,单位质量吸附剂的表面上吸满一层吸附质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量(mol ·g-1);c 为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质在溶液本体中的平衡浓度(mol ·dm-3);K 为经验常数,与溶质(吸附质)、吸附剂性质有关。 吸附剂比表面S 比 : S 比 =ΓmLA 式中:L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A 是每个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占据的面积。 配制不同吸附质浓度c0的样品溶液,测量达吸附平衡后吸附质的浓度c ,用下式计算各份样品中吸附剂的吸附量 m V c c )(0-= Γ 式中:c0是吸附前吸附质浓度(mol ·dm-3);c 是达吸附平衡时吸附质浓度(mol ·dm-3);V 是溶液体积(dm3);m 是吸附剂质量(g )。 Langmuir 方程可写成 K c c m m Γ+ Γ= Γ 1 1 根据改写的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方程,作Γc ~c 图,为直线,由直线斜率可求得Γm 甲基兰的摩尔质量为373.9g ·mol -1 。假设吸附质分子在表面是直立的,A 值取为1.52 ×10-18m 2 。 三、实验步骤: 1.样品活化 2.溶液吸附 取5只洗净的干燥的带塞锥形瓶编号,分别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活化过的活性炭0.1g ,至于瓶中,分别配置五种浓度的次甲基蓝50ml ,振荡4-6h ,分别移取滤液2ml 放入250ml 容量瓶中,并定容,待用; 3.原始溶液处理 4.次甲基蓝标准溶液的配制

吸附等温线地测定方法

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大致了解只是动力学是做时间变化曲线,热力学是温度变化曲线。 查文献的时候没有具体步骤,只是有图(好像纵坐标用Qmg/g表示)。 吸附等温线是研究固体表面状态和孔结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吸附等温线 的测定方法及其测定条件。 .1 试样预处理 固体表面的性质与试样的预处理条件紧密相关,必须仔细研究并控制预处理条件,防止在 预处理过程中改变固体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因此,要求预先详细了解试样的性质。如 对于微孔物质,由于微孔内吸附势非常大,连氦气也能被吸附。比表面积测定中使用的氮 气能很强地吸附在沸石等复杂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性位置。氧化铝的相变化很复杂。对 具有孔结构的物质,预处理温度过低,不能充分除去吸附水和孔内的其他吸附分子;温度 过高,容易发生羟基间的缩聚脱水,或发生烧结引起孔和表面的变化。因此,需要选择合 适的温度进行预处理。最好是利用第6章介绍的热分析等方法预先掌握吸附质的脱附温度、试样的结构变化温度、相转移温度、分解温度,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 除了质量管理等特殊情况外,测定气相吸附量和液相吸附量时都必须确定预处理条件,使 试样上原来吸附的分子完全脱除,或者预先吸附一定量的某种吸附质。预处理条件因试样 而异,下面介绍预处理时的一般注意点。 .1.1 预处理的保护气氛 对容易发生氧化还原等表面反应的试样以及要求严格脱除原来吸附分子的试样(如金属粉 末和活性炭),预处理时需要采用高真空或高纯氮、高纯氦等惰性气体。粉末试样在抽真 空太快时,由于粉末内部包含的气体突出,容易发生粉末飞散。这不仅减少了试样质量, 而且细粉末还会进入到压力计等真空测量系统内,降低体系的真空度,且很难清除干净。 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预先干燥试样,控制除气和升温速度不要太快,还可在试样 上方装过滤样,控制除气和升温速度不要太快,还可在试样上方装过滤器以防万一。 .1.2 抽真空 除气时间要足够长。对于沸石、活性炭和硅胶等多孔体,微孔内的吸附物质完全扩散到孔 外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保证充足的除气时间。试样附近的真空度一般低于真空泵的真空度,当压力计安放在真空泵附近时,更要注意这种差别。因此,要求排气管短,内径大, 充分除气,切实保证真空度。油旋转泵要使用抗污油,并定期更换抗污油。真空泵与试样 之间要设置液氮浴,使油蒸气不扩散到试样中,防止污染试样;从试样过来的气体不进入 到油中,防止这些气体降低油的蒸气压。液氮浴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如条件允许,预处理 和吸附测定最好分别使用不同的真空管线。高真空时最好使用不需要油的分子涡轮泵。此外,由于吸附水的脱附可能在孔内引发表面水热反应,因此要控制真空除气速度,保持加 热温度和除气速度的平衡,最好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除气和气温的速度,防止发生水热反应。

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实验十九 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预习题 1.为什么表面活性物质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2.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表面张力时,为什么气泡必须均匀缓慢冒出? 3.为什么毛细管端要刚好与液面接触?若毛细管端浸入溶液,则使最大压力差变大还使变小?为什么? 4.毛细管常数如何测定? 5.表面吸附量Γ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6.浓度为4.00×10-4 mol·L -1时的溶液表面吸附量如何得到?此表面吸附量的单位是什么? 7.分析影响本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一.实验目的 1.用气泡最大压力法测定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从而计算溶液在某一浓度时表面吸附量Γ。 2.熟悉斜管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在指定的温度下,纯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一定的,一旦在液体中加入溶质成溶液时情况就不同了,溶液的表面张力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也与溶质的种类,溶液浓度有关。这是由于溶液中部分分子进入到溶液表面,使表面层的分子组成也发生了改变,分子间引力起了变化,因此表面张力也随着改变,根据实验结果,加入溶质以后在表面张力发生改变的同时还发现溶液表面层的浓度与内部浓度有所差别,有些溶液表面层浓度大于溶液内部浓度,有些恰恰相反,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表面吸附作用。 根据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2.303lg cd d RTdc RT d c σσΓ=-=- (1) 式中,Γ代表溶液浓度为c 时的表面上溶质的吸附量(mol·m -2),c 代表平衡时溶液浓度(mol·L -1),R 为理想气体常数(8.314 J·mol -1·K -1),T 为吸附时的温度(K )。 从(1)式可看出,在一定温度时,溶液表面吸附量与平衡时溶液浓度c 和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率d dc σ成正比关系。 当0d dc σ<时,Γ > 0表示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则溶液表面发生正吸附,此时溶液表面层浓度大于溶液内部浓度。 当0d dc σ>时,Γ < 0表示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则溶液表面发生正吸附,此时溶液表面层浓度小于溶液内部浓度。 我们把能产生显著正吸附的物质(即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本实验用表面活性物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配制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分别测定这些溶液的

测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

测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 ——最大气泡压力法 PB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系 摘要: 本实验利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液体表面张力,即测定气体从毛细管口逸出时的气压,此时气压的作用力略大于毛细管口溶液的表面张力;并通过对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物质正丙醇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之间的关系,求得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单个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积。 关键词: 吸附作用表面张力最大气泡压力法表面活性物质 序言: 液体表面的分子和内部的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能量也不同。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表面张力就是内部分子对表面分子的作用力,它是液体的重要属性之一,与所处的温度、压力、液体的组成共存的另一面的组成等因素都有关。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 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法法测定液体不同浓度条件下的表面

张力,由此计算溶液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吸附量、表面活性物质正丁醇的横截面积,并验证了表面化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实验部分: 一、实验设计 1.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 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 T c RT c ??? ????Γσ=- 在已知 σ与c 关系式和c 、T 值后可以求得吸附量 Г。 2.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由Langmuir 等温式表示: Kc 1Kc +=∞ΓΓ ∞Γ为饱和吸附量,K 为经验常数,与溶质的表面活性大小有关。将上式转化为直线方程,有: ∞Γ∞ΓΓK 1c c += 若以Γc ~c 做图可得一条直线,由直线斜率可得∞Γ。在饱和吸附的情况下,正丁醇分子在气-液界面上铺满一层单分子层,则可用下式来求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 A N 1So ∞Γ= 3.最大气压法测微压差: 当表面张力仪中的毛细管截面与欲测液面相齐时,液面沿毛细管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中级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一、 实验目的 1. 用亚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炭、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 的比表面积。 2. 掌握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3. 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优缺点。 二、 实验原理 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BET 低温吸附法、电子显微镜法和气相色谱法等,不过这些方法都需要复杂的装置,或较长的时间。而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物质比表面,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还可以同时测定许多个样品,因此常被采用,但溶液吸附法测定结果有一定误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时非球型吸附层在各种吸附剂的表面取向并不一致,每个吸附分子的投影面积可以相差很远,所以,溶液吸附法测得的数值应以其它方法校正之。然而,溶液吸附法常用来测定大量同类样品的相对值。溶液吸附法测定结果误差一般为10%左右。 根据光吸收定律,当入射光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时,某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及溶液层的厚度成正比 kc bc I I A ==-=ε0 lg (5) 式中,A 为吸光度,I 0为入射光强度,I 为透过光强度,为吸光系数,b 为光径长度或液层厚度,c 为溶液浓度。

亚甲基蓝溶液在可见区有2个吸收峰:445nm 和665nm 。但在445nm 处活性炭吸附对吸收峰有很大的干扰,故本试验选用的工作波长为665nm , 并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量。 水溶性染料的吸附已广泛应用于固体物质比表面的测定。在所有染料中,亚甲基蓝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固体上,亚甲基蓝吸附都是单分子层,即符合朗格缪尔型吸附。但当原始溶液浓度较高时,会出现多分子层吸附,而如果吸附平衡后溶液的浓度过低,则吸附又不能达到饱和,因此,原始溶液的浓度以及吸附平衡后的溶液浓度都应选在适当的范围内。本实验原始溶液浓度为100ppm 左右,平衡溶液浓度不小于10ppm 。 亚甲基蓝具有以下矩形平面结构: S H H N N CH 3 H 3C CH 3 - 亚甲基蓝分子的平面结构如图所示。阳离子大小为1.70×10-10m ×76×10-10m ×325×10-10m 。亚甲基蓝的吸附有三种趋向: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1.35×10-18m 2;侧面吸附,投影面积为7.5×10-19m 2;端基吸附,投影面积为39.5×10-19m 2。对于非石墨型的活性炭,亚甲基蓝可能不是平面吸附,也不是侧面吸附,而是端基吸附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在单层吸附的情况下,1mg 亚甲基蓝覆盖的面积可按2.45m 2计算。而对Al 2O 3则可能是侧面吸附。求出各种固体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后,即可求出各种固体的比表面积。 三、 实验步骤

实验四溶液的吸附作用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四溶液的吸附作用和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用最大泡压法测定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物质(正丁醇)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的表面张力; 2.应用Gibbs和Langmuir吸附方程式进行精确作图和图解微分,计算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截面积,以加深对溶液吸附理论的理解; 3.掌握作图法的要点,提高作图水平。 二、基本原理 T一定,溶液表面吸附量Γ γ测定,毛细管半径r,其抛压出时受到向下压力∏r2P,最大时离开管口:P max =P 外 -P 系 。测 Pmax 气泡在管口受到的表面张力:2∏r*γ γ=rPmax 用同C溶液γ 1/γ 2 =P max1 /P max2 所以:γ1=(γ 2/P max2 )P max1 =KP max1 求常数K。 对于单分子吸附,其吸附量Γ与浓度c之间的关系可用等温吸附方程表示,即: 式中Гm为饱和吸附量,a为吸附平衡常数。将此式两边取倒数可整理成线性方程: 在饱和吸附时,每个被吸附分子在表面上所占的面积,即分子的截面积S为: 三、仪器与试剂 表面张力仪1套;恒温槽1台;1ml移液管1个;烧杯(250ml) 1个;100ml容量瓶1个;50ml容量瓶5个; 正丁醇(二级.);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样品编号123456789容量瓶体积/cm31005050505050505050 V醇/cm3 3.仪器系数的测定。先用少量丙酮清洗毛细管3,再用蒸馏水仔细清洗样品管2和毛细管3,然后加入适量蒸馏水。在减压管1中装满水,压力计5中注入适量的水,在活塞8打开的情况下,调节活塞6使毛细管端面与液面相切。关闭活塞8,打开活塞7使体系减压,当毛细管口逸出气泡时,调节活塞7使液滴缓慢滴下,读出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最大数值。 再更换样品重复测定两次,取平均值。已知25o C水的表面张力=,计算仪器系数K。 4.乙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取3%的乙醇溶液(一号样品)洗净样品管和毛细管,然后加入适量溶液,待恒温后,按上述操作步骤测定Δh。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精)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Tension Using Maxinum Bubble Pressure Method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 学会以镜面法作切线,并利用吉布斯吸附公式计算不同浓度下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吸附量。 3. 求正丁醇分子截面积和饱和吸附分子层厚度。 二、实验原理 在液体的内部任何分子周围的吸引力是平衡的。可是在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却不相同。因为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因此在液体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如图1所示)。 这种吸引力使表面上的分子向内挤促成液体的最小面积。要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分子的内向力而作功增加分子的位能。所以说分子在表面层比在液体内部有较大的位能,这位能就是表面自由能。通常把增大一平方米表面所需的最大功A或增大一平方米所引起的表面自由能的变化值 图1 分子间作用力示意图 ΔG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J.m-3。而把液体限制其表面及力图使它收缩的单位直线长度上所作用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是N.m-1。 液体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和它的表面张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欲使液体表面积加△S时,所消耗的可逆功A为: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表面张力愈小。到达临界温度时,液体与气体不分,表面张力趋近于零。液体的表面张力也与液体的纯度有关。在纯净的液体(溶剂)中如果掺进杂质(溶质),表面张力就要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 定于溶质的本性和加入量的多少。当加入溶质后,溶剂的表面张力要发生变化,。根据能量最低原理,若溶液质能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则表面层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的

物理化学-表面张力及表面吸附量的测定-175

1.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表: 2.质量分数与浓度转换: 3.实验曲线: 实验温度 T=28℃ 水的表面张力 σ0=0.07150N ?m -1 序号 ω乙醇 最大压差Δp/Pa 仪器常数 K/m σ/ N ?m -1 Z/ N ?m -1 Γ mol ?m -2 1 2 3 平均 1 0%(水) 541 541 542 541 1.339×10-4 0.07244 / / 2 5% 414 415 415 415 0.05557 0.01112 4.441×10-6 3 10% 372 372 373 372 0.04981 0.0141 4 5.648×10-6 4 15% 304 302 302 303 0.04057 0.01433 5.723×10-6 5 20% 272 272 271 272 0.03642 0.01474 5.887×10-6 6 25% 264 265 263 264 0.03535 0.01398 5.584×10-6 7 30% 239 239 239 239 0.03200 0.0136 8 5.464×10-6 8 40% 218 218 217 218 0.0291 9 0.01101 4.397×10-6 9 0%(水) 534 535 533 534 0.07150 / / 计算公式: 最大 p K ?= σ 最大 p K ??= σ Z= σ0i -σi RT Z = Γ ω乙醇 密度ρ/kg ?m -3 浓度c/mol ?L -1 0%(水) 998.20 0 5% 989.34 1.0737 10% 981.89 2.1313 15% 975.17 3.1751 20% 968.54 4.2046 25% 961.58 5.2180 30% 953.72 6.2105 40% 935.13 8.1192 计算公式: M c ρω = 实验曲线分析: ①“表面张力σ-浓度c 图”:当乙醇浓度不断增大,表面张力随之减小,二者成反比关系。 ②“表面吸附量Γ-浓度c 图”: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表面吸附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乙醇浓度为4.2046mol ?L -1(质量分数为20%)时,表面吸附量出现最大值为 5.887×10-6mol ?m -2。因为当乙醇的浓度较大时,乙醇和水有良好的互溶性,乙醇在液体表面的增加量就会小于其在液体内部的增加量,故液体表面与液体内部的乙醇含量的差值减少。

测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

测定正丁醇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力 ——最大气泡压力法 PB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系 摘要: 本实验利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液体表面力,即测定气体从毛细管口逸出时的气压,此时气压的作用力略大于毛细管口溶液的表面力;并通过对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物质正丙醇溶液的表面力和浓度之间的关系,求得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单个正丁醇分子的截面积。 关键词: 吸附作用表面力最大气泡压力法表面活性物质 序言: 液体表面的分子和部的分子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能量也不同。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部的浓度低。表面力就是部分子对表面分子的作用力,它是液体的重要属性之一,与所处的温度、压力、液体的组成共存的另一面的组成等因素都有关。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 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法法测定液体不同浓度条件下的表面

力,由此计算溶液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吸附量、表面活性物质正丁醇的横截面积,并验证了表面化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实验部分: 一、实验设计 1.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 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 T c RT c ??? ????Γσ=- 在已知 σ与c 关系式和c 、T 值后可以求得吸附量 Г。 2.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由Langmuir 等温式表示: Kc 1Kc +=∞ΓΓ ∞Γ为饱和吸附量,K 为经验常数,与溶质的表面活性大小有关。将上式转化为直线方程,有: ∞Γ∞ΓΓK 1c c += 若以Γc ~c 做图可得一条直线,由直线斜率可得∞Γ。在饱和吸附的 情况下,正丁醇分子在气-液界面上铺满一层单分子层,则可用下式来求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 A N 1So ∞Γ= 3.最大气压法测微压差: 当表面力仪中的毛细管截面与欲测液面相齐时,液面沿毛细管上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拉环法.doc

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拉环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的意义及表面张力与吸附的关系。(2)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吉布斯表面吸附量和乙醇分子的横截面积,掌握拉环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二实验原理 (1)表面张力 在温度、压力、组成恒定时,每增加单位表面积,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值称为表面吉布斯自由能(J·m-2),用γ表示。也可以看作是垂直作用在单位长度相界面上的力,即表面张力(N·m-1)。位表面层上分子比同数量内层分子引起体系自由能的增加量称为比表面自由能。比表面和表面张力在数值和量纲上一致,故常用表面张力度量比表面自由能。 (2)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小。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体的浓度有关,在溶剂中加入溶质,表面张力就会发生变化。 (3)表面张力与吸附量的关系 表面张力的产生是由于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引起的,当加入一种物质后,对某些溶液(包括内部和表面)及固体的表面结构会带来强烈的影响,则必然引起表面张力的改变。如果溶质加入能降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时,边面层溶质浓度比内部大;反之增加表面吉布斯自由

能时,则溶液在表面的浓度比内部小。由此可见,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的吸附量与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关,即吉布斯等温吸附方程:

Γ= -(dγ/dc)T(c/RT) 其中Γ为溶质的表面超额,c 为溶质的浓度,γ为溶液的表面张力a 若dγ/dc<0,Γ>0,为正吸附,表面层溶质浓度大于本体溶液, 溶质是表面活性剂。 b 若dγ/dc>0,Γ<0,为负吸附,表面层溶质浓度小于本体溶液, 溶质是非表面活性剂。 溶液的饱和吸附量: c/Γ= c/Γ∞+1/KΓ∞ 分子的截面积: S B = 1/(Γ∞L) L=6.02×1034 (4)吊环法测表面张力的原理 测表面张力的方法很多,有毛细管上升法,滴重法,最大气泡压力法,吊环法等。吊环法是将吊环浸入溶液中,然后缓缓将吊环拉出溶液,在快要离开溶液表面时,溶液在吊环的金属环上形成一层薄膜,随着吊环被拉出液面,溶液的表面张力将阻止吊环被拉出,当液膜破裂时,吊环的拉力将达到最大值。自动界面张力仪将记录这个最大值P。按照公式校正后,可以得出溶液的表面张力数值γ。校正因子: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五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了解Langmuir吸附理论及溶液法测定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比表面积是粉末及多孔性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它在催化、色谱、环保及纺织等生产和科研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 测定比表面积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色谱法及BET法。常用BET法(又分静态法和动态法),但仪器及数据处理复杂是其缺点。而本法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验采用亚甲蓝染料水溶液吸附法测定硅胶的比表面积,亚甲蓝具有很强的吸附倾向,可被大多数固体物质吸附,在一定条件下为单层吸附,该吸附具有Langmuir吸附特征。 根据Langmuir理论,当吸附达饱和时,吸附质(亚甲蓝)分子铺满整个吸附剂(硅胶)表面而不留下空位。此时,单位质量的吸附质分子所占的面积就等于被吸附的吸附质的分子数与每个分子在表面层所占面积的乘积。通常通过测定吸附质的重量而求得吸附质分子数。按下式计算吸附剂的比表面积S(m2/g): S=Γ∞N A A/ΓM 5-1 式中:M为吸附质分子量(亚甲蓝的分子量为373.88),N A为阿弗伽德罗常数 (6.0222 ×1023),Γ为吸附剂的质量(g),Γ∞为吸附达饱和时吸附质的质量(g),A为吸附质(亚甲蓝)分子吸附投影面积。 亚甲蓝易溶于水呈天蓝色,在空气中较稳定,不易受吸附剂酸碱性的影响。亚甲蓝水溶液在445nm和665nm处具有吸收峰,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附前后溶液吸收度值的变化,求出Γ∞。 由于亚甲蓝分子具有矩形结构,分子长16.0 ?,宽8.4 ?,最小的宽度为4.7 ?,如下图所示:它吸附于吸附剂上有三种取向,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135 ?2,侧面吸附投影面积为75 ?2,端积吸附投影面积为39.5 ?2。因此,对于不同吸附剂或同种吸附剂的不同条件,吸附取向不同,投影面积也不同,测得的A也不同。所以实验时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通常用已知比表面积的样品,实验测得Γ∞和Γ,用上式反求A。 三、仪器和试剂 水浴振荡器亚甲蓝硅胶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配制0.05mg/ml亚甲蓝标准液的配制 水为溶剂。 2.硅胶比表面积的测定 精密量0.05mg/ml亚甲蓝标准液15ml加入50ml具塞三角瓶中,共三份,然后准确称未知硅胶15mg加入,盖塞,在振荡器上振荡2小时,静置后取滤液稀释4倍,加水稀释至刻度。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测定溶液的吸收度,按标准曲线计算溶液浓度。 3.亚甲蓝吸附投影面积的测定 除样品用已知比表面积的微粉硅胶,其余操作和步骤2一致。将已知比表面积S和测得的Γ和Γ∞代入式S=Γ∞N A A/ΓM,求得A值。 4.亚甲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用水稀释得到分别浓度为2.5μg/ml,5μg/ml,7.5μg/ml,10μg/ml,12.5μg/ml, 15μg/ml的溶液,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测定溶液吸收度,以吸收度值对溶液浓度(μg/ml)进行直线拟合,得拟合直线方程。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通过对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吸附量关系的理解 3、学习使用Matlab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原理 1、表面自由能:从热力学观点看,液体表面缩小是一个自发过程,这是使

体系总的自由能减小的过程。如欲使液体产生新的表面A ?,则需要对其做功。功的大小应与A ?成正比:-W=σA ? 2、 溶液的表面吸附: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 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显然,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 用热力学的 方法推导出它们间的关系式 T c RT c )(??-=Γσ (1)当0 0,溶质能减少溶剂的表面张力,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大于内部的浓度,称为正吸附,此类物质叫表 面活性物质。(2)当0>??? ????T c σ时,Γ<0,溶质能增加溶剂的表面张力,溶液表面 层的浓度小于内部的浓度,称为负吸附,此类物质叫非表面活性物质。由 T c RT c )(??- =Γσ 可知:通过测定溶液的浓度随表面张力的变化关系可以求得不同浓 度下溶液的表面吸附量。 3、 饱和吸附与溶质分子的横截面积:吸附量Γ浓度c 之间的关系,有Langmuir 等温方程式表示:c K c K ·1·+Γ=Γ∞ 4、 最大泡压法: (3) 实验装置与流程:将燃烧热实验的主要设备、仪器和仪表等 按编号顺序添入图下面相应位置: 图11-4 最大气泡法测表面张力装置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摘要:本实验采用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了液体表面张力,通过对不同浓度下正丙醇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其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表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能的意义以及表面张力和吸附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吸附作用、表面张力、最大气泡法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dsorption effect and surface tension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according to Gibbs formula and Langmuir equal-temperature equation, we apply the biggest bladder pressure metho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absorption and the consistency of a substance in the solution besides the surface tension. The phenomenon show that the consistency of a substance in the surface of the solu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side is called absorption. Keyword:Surface tension, The biggest bubble pressure method, Absorption effect

1. 序言 物体表面的分子和内部的分子所处的境况不同,因此能量也不同,表面张力就是内部分子对表面分子的作用力,它是液体的重要属性之一,与所处的温度、压力、液体的组成共存的另一面的组成等因素都有关。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 溶液的表面张力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要计算溶液的表面自由能、最大吸附量等都必须精确测定其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它的方法较多,如毛细管上升法、滴重法、吊环法和最大气泡法,但最简单、实用、普遍的方法是最大气泡法。本实验正是采用该法测定液体不同浓度条件下的表面张力,探究表面张力、表面能与吸附作用的关系,并验证了表面化学的相关基础理论。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CS501型超级恒温水浴1台重庆试验设备厂 DMP-2B型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南京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 恒温套管,250ml分液漏斗,毛细管(半径为0.15—0.2mm); 100ml容量瓶(7只),2ml移液管(1支); 正丁醇溶液(分析纯) 2.2 实验步骤 1)按实验装置图装好仪器,打开恒温水浴,使其温度稳定于35℃。取一支浸泡在洗液中的毛细管依次用自来水、蒸馏水反复清洗若干次,同样把玻璃套管也清洗干净,加上蒸馏水,插上毛细管,用套管下端的开关调节液面恰好与毛细管端面相切,使样品在其中恒温10分钟。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注意切勿使体系漏气。然后调节分液漏斗下的活塞使水慢慢滴下,这时体系压力逐渐减小,直至气泡由毛细管口冒出,细心调节出泡速度,使之在5-10秒钟内出一个。注意气泡爆破前数字式微压差测量仪的读数,并用电脑采集数据得到最大的压差值,取连续6个数据取平均值; 2)用2mL移液管分别移取0.40ml、0.80ml、1.20ml、1.60ml、2.00ml、2.40ml、2.80ml正丁醇到100ml容量瓶中,然后稀释到刻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按照由稀至浓的顺序依次进行测量。 2.3 注意事项 1)测定用的毛细管一定要先洗干净,否则气泡可能不能连续稳定地通过,而使压力计的读数不稳定;

实验五 表面张力及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预习

实验五表面张力及表面吸附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表面吸附量和乙醇分子的横截面积。 (2)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及表面张力和吸附量的关系。 (3)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和表面吸附量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一)表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在一个液体的内部,任何分子周围的吸引力是平衡 的。可是在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却不相同。因为表面层的 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 体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力比后者大。 因此在液体表面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并指 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这种吸引力使表面上的分子向 内挤,促成液体的最小面积。要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分子的内向力而作功,增加分子的位能。所以说分子在表面层比在液体内部有较大的位能,这位能就是表面自由能,通常把增大一平方米表面所需的最大功A或增大一平方米所引起的表面自由能的变化△G,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J·m-1;而把液体限制其表面及力图使它收缩的单位直线长度上所作用的力,称为表面张力,其单位是N·m-1。液体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和它的表面张力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如欲使液体表面面积增加ΔS时,所消耗的可逆功A应该是: -A=ΔG=γΔS (1)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愈高,表面张力愈小。到达临界温度时,液体与气体不分,表面张力趋近于零。液体的表面张力也与液体的纯度有关,在纯净的液体(溶剂)中如果掺进杂质(溶质),表面张力就要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大小,决定于溶质的本性和加入量的多少。 (二)表面吸附和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在纯液体情形下,表面层的组成与内部的组成相同,因此液体降低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唯一途径是尽可能缩小其表面积。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 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显然,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它们间的关系式

实验二 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二溶液中的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最大气泡压力法(周二 7周 16:00—19:20) 12.1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测定不同浓度(c)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σ),由σ-c曲线求溶液界面上的吸附量和单个正丁醇分子的横截面积(S0)。 2.了解表面张力的性质、表面能的意义以及表面张力和吸附的关系。 3.掌握一种测定表面张力的方法——最大气泡法。 12.2 预习要求: 1.掌握最大气泡压力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 2.了解影响表面张力测定的因素。 3.了解如何由表面张力的数据求正丁醇的横截面积。 12.3 实验原理: 1.物体表面的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处的境况不同,因而能量也不同,如图12-1所示,表面层的分子受到向内的拉力,所以液体表面都有自动缩小的趋势。如要把一个分子由内部迁移到表面,就需要对抗拉力而作功,故表面分子的能量比内部分子大。增加体系的表面,即增加了体系的总能量。体系产生新的表面(△A)所需耗费功(W) 的量,其大小应与△A成正比。 - W=σ△A (12.1) 如果△A =l㎡,则- W=σ,即在等温下形成1㎡新的表面所需的可逆功。故σ称为单位表面的表面能,其单位为N·m-1。这样就把σ看作为作用在界面上每单位长度边缘上的力,通常称为表面张力。它表示表面自动缩小的趋势的大小。表面张力是液体的重要特性之一,与所处的温度、压力、液体的组成共存的另一相的组成等有关。纯液体的表面张力通常指该液体与饱和了其自身蒸气的空气共存的情况而言。 图12-1 分子间作用力示意图 2.在纯液体情形下,表面层的组成与内部的组成相同,因此液体降低体系表面自由能的唯一途径是尽可能缩小其表面积。对于溶液,由于溶质会影响表面张力,因此可以调节溶质在表面层的浓度来降低表面自由能。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显然,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用热力学的方法推导出它们间的关系式 ( 12.2) 式中,Г—气-液界面上的吸附量(mol·㎡);σ—溶液的表面张力(N·m-1); T—绝对温度(K);c—溶液浓度(mol·m-3); R—气体常数(8.314 J·mol-1·K-1)。 当时,Г>O,称为正吸附。反之,时,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