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讲义公共政策

整理讲义公共政策

整理讲义公共政策
整理讲义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学讲义

题目一:公共政策的功能(具体政策说明)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即指公共政策通过其所具有的特定的强制性的规范,具有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机构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所做出的对社会公众行为的规定和准则,而这一规定和准则不仅是社会公众必须执行和遵守的,而且,由于公共政策的目标本身相对于将发生的行为而言是预设的,具有超前性,从而,通过这一公共政策的强制执行和遵守,将社会公众和社会的发展导向预定的目标。这样,公共政策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漫无目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的目标有序前进”.可以说,公共政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的有序化主要依赖于各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也离不开公共政策.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公共政策的影响,没有公共政策的引导,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政策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政策导向功能所包含的内容:

a、规定目标确定方向。

b、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因势利导.

例如先富带动后富政策.

二、控制功能

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总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典型的例子是计划生育政策.

三、协调功能

协调功能,即指公共政策对包含于社会公共问题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社会的人总是活生生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并相应组成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不同个人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总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利益冲突,而当这些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矛盾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的公共的问题时,就必须要靠公共权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节,而公共政策就是一个调节公共问题所包含的利益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总是要考虑人们的公共利益,它所解决的政策问题本身是公共性的.实际上,公共政策是人们利益相互作用相互趋近的产物.只考虑少数个人的利益要求,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公共政策。例如民族政策、民主党派政策?

四、分配功能

分配功能,即指公共政策能将社会的公共利益按一定的标准对一定的对象进行分割,这是公共政策本质最集中而典型的表现。实际上,公共政策在一定层面上通过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能对社会矛盾进行调节,根本上正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用强制性的政策来调整了现实的社会利益关系,从而调节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通常,当利益冲突引起矛盾进而导致特定的公共政策出台后,随着这一公共政策付诸实际,必然是一部分人获得利益,另一部分人未获得利益;或者一部分人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可能不仅没有增加利益,反而减少了原有的利益。一般来说,作为立足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基点上,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为了减少社会成员的利益磨擦和冲突,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挥利益分配的作用.

五、象征功能

政策的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它仅仅在于影响公众的看法、观念或思想意识。例如我国推广的普通话政策,关于国旗、国徽的政策等

题目二:某一政策为例分析其政策系统(主体、客体、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具体政策)

一、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1234为官方的政策活动者,567为非官方政策活动者)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2.行政机关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

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4.司法机关

作为国家或政府组成部分的司法机关,在公共决策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也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之一。

在美国,司法机关(法院)能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而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判例对经济政策(财产所有权、合同、企业、劳动关系等)和社会政策(如福利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影响。

法院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而且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在我国,司法机关也在政策过程中起到某些类似的作用,它也是我国政策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5.利益团体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阿尔蒙德)

“利益集团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它是以经济利益目的相联系的一种无形组织。所谓利益集团是指这样一些人,他们彼此认同,有着共同或基本一直的社会、政治、经济利益的目的。因此他们往往有共同的主张和愿望,使自己的利益得以维持或扩大。”(厉以宁)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建议、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涵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即如何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如何表达利益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政治参与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有:

(1)通过本团体在各种代表机构中的代表人物,就某个政策问题向政府陈述意见,提出建议或提案

(2)通过社会舆论表达本团体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或见解,力图说服政府采纳;

(3)对社会规范价值重新加以界定;

(4)用现有法规、制度上的规定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某种特殊、紧急的情况下,也可能由一个团体单独或几个团体联合向政府施加某种压力.

利益团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团体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成员多少、声望大小、财力厚薄、组织强弱、领导力高低、内部凝聚力状况以及运用策略的情形等诸多因素。

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方式主要有游说、宣传、捐款、抗议等。

6.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能及时反映社会所发生的公共问题,同时,其传播的信息是对政策信息和政策问题进行选择、整理、淘汰、处理,经过层次加工和处理后,再提供给公众的.

大众传播的直接性、迅速性和广泛性使它能够为政策制定创造良好的公众支持环境,从而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程度。

大众传播媒介的“焦点效应”,可以形成强烈的政策舆论压力,促使决策系统接收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

大众传播媒介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中介,可以扩大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使分散的公众公开表达自己的诉求。

7.公民(选民)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的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者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二、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1。社会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分类: (1)过失性社会问题和结构性社会问题。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并由此基础上产生的贫困问题。除了贫困问题,还有由民族歧视和种族偏见所引发的民族矛盾;

(2)实质性社会问题和程序性社会问题。

实质性问题涉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如言论自由、环境污染等);程序性问题则与政府如何组织和如何采取行动.

(3)按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将政策问题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2.目标团体

从人的角度来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三、政策研究组织

1.官方思想库

这类思想库通常隶属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带有明确的官方色彩,反映了政府一定的态度、立场和感兴趣的问题。它们直接研究政策问题,为决策提供咨询.

2.半官方思想库

一是政府通过投资和资助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把它们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

二是政府通过和思想库签订合同,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是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思想库,为政府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服务。

3.民间思想库

民间思想库是民间发起,得到基金会和企业资助,为国家机构及其长官服务的政策研究机构.最大特点是独立性和客观性。优势:社会性,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跨国思想库

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政策科学家组成,以研究人类全球问题为主的思想库.如,罗马俱乐部。

跨国思想库以研究课题为目标,不为任何国家、政党利益服务,只关心全人类的利益和人类未来为宗旨.

四、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1。自然环境

一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条件、山川河流、矿产资源等。

2.社会环境

a.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经济势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b.制度或体制条件

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

(1)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体制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C.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有关政治方面的信仰、理论、感情、情绪、评价和态度等历史和现实的综合.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政治意识

(2)政治价值观

(3)政治理想

d 国际环境

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

四、政策系统运行环节

a政策制定

b 政策执行

c 政策评估

d 政策监控

e 政策终结

问题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具体政策)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构成条件

公共政策认同社会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条件是:⑴属于政府管辖权限内的事务;⑵属于政府能够管辖的事务。

1、政策问题是社会问题.

2、政策问题是影响面广、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3、政策问题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4、政策问题是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干预的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一般包括五个基本内容:

⑴社会客观现象;

⑵大多数人对上述现象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⑶价值、利益与规范冲突;

⑷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⑸政府的必要行动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

所谓公共政策问题界定或确认,就是用来产生关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政策分析程序及方法。

1。思考问题

认真考察事件,在头脑中建构问题的框架,并据此收集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数据,最终尽可能对事件形成准确和完整的描述。

2。勾勒问题的边界

详尽说明问题产生的地点,存在了多长时间以及对该问题形成有影响的历史事件。

3.寻求事实依据

界定政策问题需要一些基本的信息,简捷的计算有助于得到相关信息。

4.列举目的和目标

行为者的目的和目标不同决定了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要求不同,某些目标和目的必须进行试探性的表述,并随着分析的进程加以修改;而另一些目标和目的则必须加以推测.

5.明确政策范围。

政策范围是指一个问题所要考虑的变量和范围,它将影响那些最终受到检查的备选方案.

6.显示潜在的损益

利用报告、图表等形式来表示相关参与者和利益集团在某些政策问题上潜在的损益情况,如果问题得到解决,每个参与者将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

7.重新审视问题的表述

问题四:说明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途径(每种举一例)

二、公共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与途径P214

1.政治领袖

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处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题,讲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形成决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政策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政府、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等。一个社会问题一旦被某个政治组织提出来,就比较容易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从而被列入政策议程。

3。代议制

在多数国家,代议制是建立政策议程的最主要、最正式的途径。

代议制是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议会(国会)等,反映各自所代表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有关社会问题形成各种议案、提案、建议等,以引起政府关注或要求政府列入议程.

4.选举制

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选举人对自己的利益和意愿的一种选择,是对决策者的一种选择,也是对政策的一种选择。

5。行政人员

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常常能发现与原有政策相关的新问题,认识到如果不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将妨碍原有政策的执行,或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良影响,因而将之列入政策议程。

6.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在政治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利益的团体,它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影响决策过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主张。各种利益集团就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单独地或者联合其他团体向政府提出要求,并通过游说、宣传、助选、抗议和施加压力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列入政策议程.

7。专家学者

8。公众

9。大众传播媒介

10.危机和突发事件

问题五:以某一具体政策为例分析该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认识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意义

认识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排除干扰,消除不利因素,保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试量,都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越大。

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的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说来,政策越明确,涉及的人数越少,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试量的大小,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须调试量愈小愈好,这样不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1)政策的正确性.政策问题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

(2)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一项政策要能够顺利执行,它必须具体明确,即政策方案和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行动步骤明确。

(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1)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目标团体是指政策的作用、影响的对象。目标团体顺从、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成功;目标团体不顺从,拒不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失败;目标团体只部分接受,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可见,目标团体对政策的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现实中的政策变形走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和思想观念上的错误所导致的。

(3)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沟通时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

(4)政策环境.

一是自然环境

二是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或体制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

问题六:为什么说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行为?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念

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

据.@(

第三节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

问题七:以某一政策为例谈我国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一、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主体客体环境)

1.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

(1)许多政策目标不可能量化,比如一些政治类和文化类的政策;

(2)多数政策都具有多重目标,有些目标自己还存在着矛盾;

(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目标还有可能发生变而被修正;

(4)有时,决策者还有意用含糊的、不太确定的形式来表达政策目标,以此增加某种应变能力.

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政策活动涉及面广、参与者多,政策执行后产生的影响往往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预期的影响,也有非预期的影响;既有显性的、一目了然的影响,也包括潜在的、不易感知的影响;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长期的影响。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行为的重叠

政策资源的混合指的是投入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在一起,分不清某项资源的支出究竟属于哪一个政策,或某项政策的总投入到底是多少。政策资源的混合使政策的成本难以核定,而其“纯效果”更是无从测定。

政策行为的重叠指的是针对相同的或相似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群体,不同的机构和部门都制定并执行各自的政策.各种不同的政策效果混杂在一起,很难将某项政策的实际效果

从总体效果中区分出来.

4.政策行动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除了政策行动的影响外,实际社会情况的改变还会受到政策行动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5.评估信息和评估经费缺乏

获取真实而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和各种数据,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统计资料和其他方面的信息,政策评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我国,政策信息工作还比较落后,许多政策机关不重视信息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尚未形成,政策评估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是残缺不全、杂乱无章的.再加上一些抵制评估的工作人员拒绝提供关键性资料,大大增加了政策评估的难度.

政策评估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经费、设备和人力。但在现实中,评估工作及其价值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认同,很难指望人们从现实政策资源中拿出成本作为评估之用,政策评估常常处于经费短缺状态.即使有的政策机构愿意提供评估经费,他们也

总是千方百计地试图影响评估的结论。因此,评估资料欠缺和评估经费不足始终是困扰政策评估的两大难题.

6。有关机构和人员的抵制

所有政策评估最终都不可避免地涉及政策功绩的评判,而政策是由人来制定并执行的,所以,政策评估实质上是对有关人员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政策评估本身就具有批判性,是借助批判手段实现建设性目的的活动。有关机构和人员既可以是政策评估最坚强有力的支持者,也可以是最坚强有力的的反对者,而他们的态度取决于其对政策评估价值判断倾向的认同程度.

有关人员的抵触心理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担心评估得出不利于他们的结论;二是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驱使他们反对他人进入,以免影响他们的行动计划;三是人的本能的支配心理.有关人员的抵触主要表现为拒绝提供评估经费和资料,藐视、贬低和否定评估结论等。在政策评估面临的所有困难中,人为的抵制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严重的困难。

7.政策评估者缺乏运用的评估方法、标准、环境。

8.对政策评估结论的认可

问题八:以某一政策为例谈该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原因、、

四、公共政策调整

所谓公共政策调整,也就是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内容:

1.问题的重新界定

2.目标的重新确定

3.方案的重新拟订

4。对政策效力的调整

5.对政策主体、客体的调整

政策调整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既政策环境及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

2.主观原因。

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以及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

问题九:为什么说政策调整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稳定性和连贯性?

政策调整对政策系统的影响:

1.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科学合理。

2.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政策调整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4。消极影响:浪费已投入的政策资源,挫伤公众积极性,影响公共机构形象。

问题十: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1。节省资源

因为政策终结意味着政策活动的结束、某种机构、规划、惯例的终止以及有关人员的裁减.因此,政策终结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而节省有限的政策资源.

2。提高绩效

当一项政策在实施中失败,无法解决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时,旧政策的终结就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新规划的诞生,这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政策绩效。

3.避免僵化

所谓政策僵化,指的是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继续执行该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障碍,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4.优化政策

政策终结有助于促进政策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政策组织的优化是公共政策优化的核心内容,优化政策的人员只能在优化的组织机构中才能制定和执行优化的政策.

第三节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和策略

问题十一:结合某一具体政策谈我国政策终结的障碍、、(政府机构改革)

一、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1.相关者的心理抵触

对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主要有三种人:(1)政策制定者;(2)政策执行者;(3)

受益者。政策制定者不愿意承认他们制定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更不愿意承认在制定政

策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政策执行者不愿意看到政策的被终止;政策受益者不愿意既得利益受到损失。

这种心理障碍的存在使人们在解释政策失败时,常常倾向于从环境因素中寻找原因,而

不愿意检讨政策本身的失误。

2.现存机构的持续性

机构的持续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的惯性。当不同的机构相互配合并开始执行某项政策时,一种惯性就油然而生了。机构的惯性使政策执行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如果要想修

改其方向或让其停下来,必须从外部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做到;(2)机构的生命力。“某一机构存在的时间越长,它被终止的可能性就越小,经过一定时间,会形成继续存在的条件和对它的支持”.当政策终结危及组织机构的生存时,它会千方百计地减轻所面临的压力,或改变策略,或调整机构,想方设法地延续政策终结的进程,给政策的及时终结带来消极影响;(3)机构的动态适应性。在评估者的眼里,机构是相对静态的。但是,机构本身却有一种动态的

适应性,可以随环境和需要的变化而产生变动,甚至针对政策终结的各种措施来调整自己的方向,使终结计划夭折或破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执行某项政策的而获得既得利益的行政机关,往往会在政策面临终结时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政策终结。这些反对终结的行政机关一方面会要求其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共同抵制终结;另一方面则互相团结、拉拢和接近政府内外有影响的人士抵制终结。这种因执行政策而获得利益

的行政机关一旦结成一个共同体,就能有效地威胁政策终结行为,使政策终结无法进行。这

是因为行政机关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更具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政治活动,它们可以利用自身有

利的地位影响公共政策。

4.利益集团的阻碍

由于公共政策大多涉及到利益与价值的分配,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努力影响

公共政策。当政策终结迫在眉睫时,反对政策终结的利益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必然会采取

各种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如游说、行贿等),以阻止政策终结。

公共选择理论证明,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大,它们总能左右公共政策,它们和政治家、政府

官员互相利用,形成一个“铁三角”,使得公共政策的终结更为困难。

5.法律程序上的复杂性

任何政策的确定和组织机构的建立,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的,同样,政策的终止

和组织机构的撤消也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办理。政策制定要通过法定程序,政策终结也要

通过法定程序。程序上的复杂性往往影响政策终结的及时执行。

6.社会舆论的压力

如果一项需要终结的公共政策受到舆论的广泛支持,无疑会受到极强的阻力。

7.高昂的成本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 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 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 出的。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 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 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 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尔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 常状态)的失效。

14、(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要认 真考虑的。 17、人们把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 同与(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 一起的。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 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 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 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 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 者应当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公共政策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1)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方面P3 二、什么是公共政策(1)政策的含义P8 三、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四、公共政策的概念梳理 五、公共政策的作用P11 (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二节“公共”概念透视 一、公共物品P15特征表现: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灯塔效应”。准公共物品。 二、公共职能P18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公共问题 四、公共利益P19 含义。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五、公共权力P20 含义。对私人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对公共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 六、公共秩序 七、公共治理P23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分类 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P24 含义 二、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P25 含义。再分配政策的缺点、包括…… 三、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理性政策P27 含义。自我管制性政策——行业委员会 四、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P27 含义。 五、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P29 含义 第四节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P30税收收入(主要)、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二、政府支出 三、公共政策范围P33 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P35 五、政府支出相关理论 瓦格纳法则、梯度渐进增长论、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论、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 第五节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 一、政府失灵P37含义。缺点。表现形式——政府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政府寻租(缺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 称、政府俘获、决策失效、供给低效(原因) 二、市场失灵P40含义。原因——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外部负效应、信息不对称 三、契约失灵 四、志愿失灵p42 缺陷:慈善不足、非政府组织往往存在家长作风、非政府组织的业余性、非政府组织的局限 性 五、社会失灵P43 (1)三大模型:公地悲剧、囚徒困境、集体行为的逻辑 (2)群体非理性:邻避效应、从众效应、搭便车效应、旁观者效应、广场效应、马太效应、黑洞效应、暴民政治 第二章政策分析 第一节政策分析的基本含义 一、政策分析的由来P53 二、政策分析的含义P54 含义。政策理论。 三、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P55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复杂的学科背景、多架构的研究方法、广阔的研究领域 四、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P56 政策问题、政策内容、政策结果、政策价值、政策结构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公共政策概论单选题 D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D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D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公事公办)。 G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G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G公共利益是公众(共享)的资源和条件。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G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G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G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G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 G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G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G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 G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G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J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J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 J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J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J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 K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贝塔朗菲)提出“一 Q(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 Q(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 R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R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S(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S(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S(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 S(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S(D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S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S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S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活动程序)。S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T(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W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 W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X“系统分析”最早是由(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的。 X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Y(顺序决策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 Y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Z"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Z(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 Z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组织层级化) Z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 Z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Z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Z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 Z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 Z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折扣)型 Z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Z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 Z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Z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多选题 A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 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风险型决策、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 策) A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 C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正式评价和 非正式评价、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 部评价)。 C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 几种(全选)。 C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全选) 。 C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支持、反 对)。 D(客观、全面)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 关系中产生。 D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 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公共政策的程序化 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 开放性的矛盾、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民主观念、公平 优位观念、创新超前观念E人本观念) G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全选)等子系统。 G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公共机构的特性) G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社会公众、核心 主体)。 G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行为的规范程度、行为 的模范程度)。 G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全选) G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全选)。 G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全选)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全选)公共政策科学化. G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全选)。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的目的、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公共性、管理性)。 G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分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 G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 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 者、倡导者)的角色。 G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 系统构成。 G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公共政策要从公 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 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 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G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全 选)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G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绩效、效率、充分性) G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全选)。 G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 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G公共机构的特性是(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共机构有维 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 心、自觉性),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G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完 全公共政策案例、未来公共政策案例、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G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全选)。 J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全选)。 J决策支持系统由(斯科特、基恩)提出。 J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明确 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J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全选)。 J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说服、强制、交 换)。 J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职业 团体、群众团体、工作团体)。 J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共同决策、共同负责)。 L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系统性、整体 性动态性、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 N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全选)。 Q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全选)。 S史密斯认为,(全选)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S史密斯认为,(全选)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 素。 T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全选) 。 T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 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 力发展方向者 、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W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 包括(产业政策、教育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 W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社会团体)等组 成。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公共政策的扶植、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X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社会 组织扁平化、政策信息公开化、民主参与大众化、社会主体知 识化)。 X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 (全选)。 X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全选)。 X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全选)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 标。 X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 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X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选)。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 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由 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Y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 之上:(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对公共道德观念的 认识、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Y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 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Y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公共政策应 当是讲究公平的、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公共政策应当实 践科学化)。 Y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管制性公 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 Y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 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耗损失效)等阶段。这种政策 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 模型”。 Z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 (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Z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党、 政府)。 Z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 念。这些理念包括(全选)。 Z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全选)。 Z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全选)。 Z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 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加强公共政策 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 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Z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Z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规定的程序)和 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全选),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Z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多者博弈决策体制、化决策体 制)的公共决策体制。 Z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全选)。 Z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全选)。 判断题 D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 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错) D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 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 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错) F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错) G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 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错) G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 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错) G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 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 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 的一种研究方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 题的描述和记录。(错) G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 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 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 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 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错) G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 环境。(错) G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 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错) G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错) J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 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 他领域。(错) J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 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错) R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 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错) S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 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错) T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 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 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 策。(错) W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错) X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 演化过程。(错) Y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 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错) Z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 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错 Z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 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错) Z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错 Z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 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错 Z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 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 性的地位和作用。(错) Z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 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错) Z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 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错)

(资料整理)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根据特定的目标,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引导的形式上来看,公共政策既有行为上的引导,又有观念上的引导。 从作用结果看,公共政策导向结果既可以是正确的引导,也可以是错误的引导,还可能是双向的。 2、管制功能 为了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的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的加以表现,对某种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惩罚。 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和控制。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原因是政策目标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政策要围绕政策的侧重点,鲜明的倾向于政策的某一方面。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1、公共政策的横向分类 公共政策在横向上的分类主要是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为标准来划分的,政策之间为并列平行的关系。 (1)政治政策。 政治政策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或特定政党所制定的涉及政权的相关准则、规范、法律等。 政治政策一般包括政党政策、法制政策、军事政策、公共安全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等。 (2)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方面所规定的政策,是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准则。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农业政策、工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物价政策、贸易政策、房地产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3)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利益,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社会政策一般包括劳动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救助(社会救济)政策、人口政策、宗教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等。(4)文教政策。文教政策是国家为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而做出的统筹规划。文化政策一般包括大众传播(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政策、文学艺术政策、体育政策等等;教育政策一般包括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 (5)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为了促进和调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科技政策一般包括科技管理政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 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 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 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 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 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 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 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 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 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 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 会可持续发展)。 2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23.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24.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2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6.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 结三个阶段。 27.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28.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29.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 的行为准则。 30.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 题的最低层次。 32.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政治时对政 策的解读和利益诉求的表达 3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 的学者。 34.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 ?邓恩)。 35.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 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36.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资源)。 37.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政策工具)。 38.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39.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 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40.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 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41.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 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42.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43.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4.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自 然地理环境)。 46.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47.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 学者(戴维?伊斯顿)。 48.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 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9.萨巴蒂尔认为(信仰体系)是宣传联盟能够形成的关键要 素。 50.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 问题)。 5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53.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54.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目标群体) 55.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56.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 尔的(实验理论) 57.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 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8.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1)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整理讲义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学讲义 题目一:公共政策的功能(具体政策说明)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即指公共政策通过其所具有的特定的强制性的规范,具有对社会公众的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机构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所做出的对社会公众行为的规定和准则,而这一规定和准则不仅是社会公众必须执行和遵守的,而且,由于公共政策的目标本身相对于将发生的行为而言是预设的,具有超前性,从而,通过这一公共政策的强制执行和遵守,将社会公众和社会的发展导向预定的目标。这样,公共政策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漫无目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的目标有序前进”.可以说,公共政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的有序化主要依赖于各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也离不开公共政策.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公共政策的影响,没有公共政策的引导,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政策导向功能是指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政策导向功能所包含的内容: a、规定目标确定方向。 b、教育指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因势利导. 例如先富带动后富政策. 二、控制功能 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总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两种。典型的例子是计划生育政策. 三、协调功能 协调功能,即指公共政策对包含于社会公共问题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社会的人总是活生生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并相应组成为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不同个人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总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利益冲突,而当这些利益冲突所引发的矛盾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的公共的问题时,就必须要靠公共权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调节,而公共政策就是一个调节公共问题所包含的利益矛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总是要考虑人们的公共利益,它所解决的政策问题本身是公共性的.实际上,公共政策是人们利益相互作用相互趋近的产物.只考虑少数个人的利益要求,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公共政策。例如民族政策、民主党派政策? 四、分配功能 分配功能,即指公共政策能将社会的公共利益按一定的标准对一定的对象进行分割,这是公共政策本质最集中而典型的表现。实际上,公共政策在一定层面上通过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能对社会矛盾进行调节,根本上正是站在一定的立场上,用强制性的政策来调整了现实的社会利益关系,从而调节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通常,当利益冲突引起矛盾进而导致特定的公共政策出台后,随着这一公共政策付诸实际,必然是一部分人获得利益,另一部分人未获得利益;或者一部分人获得了较多的利益,另一部分人可能不仅没有增加利益,反而减少了原有的利益。一般来说,作为立足于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基点上,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为了减少社会成员的利益磨擦和冲突,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挥利益分配的作用. 五、象征功能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网考自测题2016.6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自测题2016.6 题型与分值: 1.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2.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 分) 3. 判断题(每题2 分,共40 分)考试形式:闭卷,网考一、单项选择题 1、(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 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3、(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 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 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 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5、(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6、( 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B. 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 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 1、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 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D. 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 A.实证主义哲学)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 责任)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 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 1、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3、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4、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6、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7、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8、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 C.全球性)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 E.休斯) 10、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11、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12、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13、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14、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 一种(B.价值判断)15、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 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16、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H. 1、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 1、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詹姆斯? E.安德森) 2、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4、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 A.资源)。 K. 1、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 的便捷计算方法。M.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2、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N. 1、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目标群体)2、拟定政策 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Q. 1、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前提) R. 1、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 A.自然地理环境)2、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3、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4、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 C.戴维?伊斯顿) 5. 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W. 1、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D.心理文化)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 1、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 A.实验理论) Y. 1、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 B.国内政策环境)2、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