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绪论

这里,我们对全书的基本线索作一个总的提示,即指出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首先我们将看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基本上都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存在论)哲学,即使是这一阶段后期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然哲学和本体论哲学为基础、并以人对外部世界(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态度为主要内容的。这个时期的一切哲学努力都是为了搞清客观世界及其原因或规律究竟“是什么”(包括人作为客观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为此人们创造了数学方法、辩证法和逻辑。这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萌芽时期,理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规律。所以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诞生同时也就是西方科学精神的诞生。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构成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哲学主要是有关主观精神世界的哲学,即心灵哲学和一神论的宗教哲学。主观精神的世界比外在的客观世界是一个更深邃的世界,但只有在探索客观世界的历练中掌握了适用于一切对象的逻辑理性工具之后,对这个世界的深入才不会流失于不可言说的内心体验,而能有步步为营的创获。所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虽然是对古代哲学的一次彻底否定,但本身却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前提的,没有希腊哲学的修养,我们无法理解中世纪哲学。同时,中世纪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精神的一种自我深化,西方哲学以上帝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真正据点或安身立命之地——具有人—神结构的个体意识的灵魂。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以文艺复兴为开端的近代哲学。这种哲学的主题是立足于独立化了的主观精神去探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这种探讨本身又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表达了自然(包括人的自然)的原则和人(包括支配自然的人)的原则,这两大原则在上帝的保证下相互过渡和统一,形成近代精神的张力。其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即认识论问题,表现为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理性派哲学和由培根所开创的经验派哲学对人类认识之谜的探讨,其中双方又就认识对象的本体论问题各自分化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不同的方向。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则将这种认识论的成果向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全面放大,并冲击到上帝的统一性纽带而导向无神论。第三个层次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师们开始了用主观能动的精神去建构客观世界并由此实现主客同一的伟大目标的进程,最终在黑格尔那里构成了一个认识论、本体论和逻辑学三统一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

西方哲学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现代和当代哲学,这不是我们这本西方哲学史所要讨论的主题。但本书也特别设立了“向现代哲学过渡”的一章来阐明西方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我们认为,尽管现代和当代哲学五花八门,但从纯粹哲学的角度看无非四种形态,即先验哲学、经验哲学、非理性哲学和辩证哲学。因此我们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辩证哲学、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哲学、孔德等人的经验主义的实证哲学,最后还提到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必须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内以往的西方哲学史通常都是把马克思的哲学排除在外的,这样做的理由显然并不是一种学术性的理由(如西方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不算一个哲学家之类),而恰好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的做法。马克思的哲学既然产生于西方哲学的肥沃土壤中,它当然就是一种西方哲学,回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这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时至今日,这一常识竟然尚未得到西方哲学史教科书的体现,似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产生出它最重要的成果就直接跳到了现代西方哲学,这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将马克思的哲学还原到它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客观历史位置,并不会有损于它的真理的光辉。恰好相反,由于这种承前启后的位置,马克思哲学获得了它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命力,展示出了它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背景:

希腊民族成为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其根基在于以分离主义及自由主义为特点的城邦制,以进出口生产方式为基础,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跨氏族跨地域的频繁交换,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原则的财产关系开始超越氏族社会宗法血缘关系,使得城邦组织形式建立在以奴隶社会私有制为原则的契约关系和法制规范上,为维护正常生活秩序,产生了凌驾于各部落氏族的法的习惯上的普遍适用的民族法,相应的其政治形式必然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城邦作为公民集合体,遵从法律规范,法律是希腊人生存之本。

希腊民族的思辨禀性:

遵从以普遍性、最高的、定数或者是必然性为隐喻特点的普遍性法律,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做比感性生活更本质性的思维习惯。表现在城邦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司法正义女神狄克(Dice)、命运女神莫伊拉(Moirae)、必然性之神亚男克(Anance)被突出其重要性。这种力图从复杂现象背后把握某种本质性和根源性的原则或原因的思维习惯,为变化无常的现实生活寻找某种恒定性和统一性的尺度或规范的心理倾向,最终形成希腊人的思辨性格。黑格尔认为,希腊精神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法制生活逐渐培养出的普遍意识)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在希腊语中,“哲学”(υιλ?σουια)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只有那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这种狭义的哲学即对于自然万物的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的探索,是希腊民族所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总结:希腊哲学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自然哲学阶段(从泰勒斯创立希腊哲学开始到爱利亚学派对自然哲学的超出)

(1)贯穿核心问题:万物的本原问题(米利都无定形水气、毕达哥拉斯有定形数、赫拉克利特二者统一有无定形之火、爱利亚学派二者分裂为真理逻格斯和意见自然)

(2)所纠缠的基本矛盾:本原的性质是“无定形”还是“有定形”。

2.第二阶段——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

(1)贯穿核心问题:存在和一的问题

(2)两大流派:①打碎逻格斯所建立的存在和一而重构自然哲学,使之结构化(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代表的唯物主义自然哲学)②解构重构逻格斯本身,通过呈现逻格斯背后的“尺度”人和神——努斯,建立哲学概念思辨结构,探讨问题不局限于自然,转向人的伦理生活和社会生活(智者派诡辩、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证法所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亚里士多德将其推向体系化,包容唯物主义自然哲学,首次建立形而上学大系统)

3.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1)贯穿核心问题:人生如何达到“不动心”的幸福境界的问题(宇宙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成为论证手段)(2)三大流派:

①伊壁鸠鲁派:感觉论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自然哲学为基础)

②斯多葛派:理性主义的禁欲主义伦理学(以逻格斯主义的宇宙论为理论基础)

③怀疑派:对一切伦理学的解构(理论上解构感性自然&理性逻辑论证)

不同于各古老文化——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使哲学从神话、史诗和历史叙事诗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是古代希腊人的独特贡献。试图超越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现象世界去寻找万物的统一性根据或本原的哲学冲动,植根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对法律、正义、命运、必然性等一系列普遍性范畴的尊崇之中,使他们一贯认为形上普遍的东西决定着形下现实。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指——

1.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以自然物质说明万物本源,奠定自然哲学的基础。

2.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初步涉及了事物的抽象本质,开启了形而上学的基础。

3.爱非斯学派——推进自然哲学,发展抽象思想,力图在一与多、永恒与流变、抽象的本质与具体的现象间建立统一性

4.爱利亚学派——强调前代哲学范畴的对立,一否定多,静止否定运动,本质否定现象。

共性——都致力于寻找本原,强调其作为万物的开端或者本质的重要意义。这一努力终结于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之中,用感官知觉和逻辑论证对客观实在性的本院本身进行了解构,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罗素认为,哲学乃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的东西,就其研究的对象范围而言,哲学与神学一样具有超越性,就其使用方法而言,

哲学则与科学一样诉诸理性。早期希腊哲学家都是伟大自然科学家,又同时深受希腊宗教的深刻影响。如果说米利都学派一直到原子论者寻找万物的质料和元素的做法更多是体现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那么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到柏拉图哲学探索万物的形式和原则的做法更多地延续了希腊神话中命运决定论的思想传统。

二、探讨世界本原的两种路径:

1.自然哲学路径(表现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两种追问方式:

(1)时间上回溯:追问事物从什么东西生长而来即beginning

(2)空间上回溯:追问事物由什么东西构成即element

共同点:都追问世界的质料根源,都是还原论,属于科学主义的路径,与自然科学的方法接近,因此称自然哲学。

例如: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等人从时间上追问万物本原,到晚一点转向从空间上追溯,把关注的焦点从万物始源开端转向万物的构成要素,从生成论转向构造论。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构造论最高水平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此原子(atom)不是物理学概念,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后单元的纯粹哲学概念,即“不可分”

2.形而上学路径(表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路径追问事物本质,显示具有超越性的特点

因追问深入事物背后的本质或形式,而不是追问事物开端或元素,追问principle或form而不是beginning 或element,承认具体规定性本身对于事物的决定性意义,是形而上学基本特点。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自然哲学创始人)

内容:

(1)泰勒斯(Thal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米利都的名门望族,与雅典城邦立法者梭伦等人一起被列为当时希腊“七贤”之一。之所以被誉为“哲学之父”,由于表达一个观点:水是万物的本原,因为水是万物产生的原创和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为此说,“一切种籽皆滋生于润湿,一切事物皆营养于润湿,而水实为润湿之源”

(2)此外还主张万物有灵魂,此灵魂不是纯粹精神性东西,而是类似于嘘气的稀薄的物质。那时的希腊人还没有完全脱离物质形态的纯粹精神的观念,因此这里的灵魂只是一种与物质相联系的功能。

意义:古代人在神话中将水当作最古老、最受尊崇和最神圣的事物,而泰勒斯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来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这是第一次以哲学的方式(而非神话的方式)表述关于本原的思想(尽管“本原”这个概念是由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首先使用的)。他由此被看作希腊哲学的创始人。

2、阿那克西曼德

内容:

(1)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据说他最早使用“本原”(?ρχ?,又译作“始基”)这个概念,认为本原应当是一切“无定形之物”(απειρον,即“无定形”之意,又译作“无限”,音译“阿派朗”)。他认为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只有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万物的本原。

(2)“无定形”作为原始混沌体,包含对立的东西于自身之中,这些对立物是冷热、干湿,由于他们的作用从原始混沌“无定形”中分离出万物。与泰勒斯不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事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种基本元素(如水)的转化,而是由于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从“无定形”中分离出来,因此,所谓产生即是对立物的分离。

意义:

(1)“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式的表述,这意味着哲学思维层次的提高,因为它涉及事物的规定性问题。有限无限的问题已涉及到哲学问题,也是自然科学问题。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而言有形之物都具有某种规定性或限定,任何有限之物固然因为有了某种规定性而成为它自身,但这种规定性或限定性同时也就成

为一种对他物的否定,即斯宾诺莎明确所述:任何规定都是否定。尽管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没有说明阿派朗是什么,但说明了万物的本原不是什么,即不知其是什么但知其不是什么。

(2)阿那克西曼德开创了一种新的生灭观,所谓“产生”就是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获得某种规定性成为某物;所谓“消灭”就是重新去掉规定性,回到阿派朗即无规定的状态。表达一种本质性的生灭观念——生即从无限到有限,灭即从有限重新回归无限。这是根本性哲学概念的突破

(3)阿那克西曼德把泰勒斯的意蕴含混的灵魂,发展成为决定阿派朗与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契机——冷热干湿。由于它们不同结合方式万物从阿派朗中分离出来,并强调万物从阿派朗中产生及复归于阿派朗是命运规定的。这种神秘命运观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主题无疑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对后来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等形而上学的实体产生重要影响。

3、阿那克西美尼

内容:

(1)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即万物本原是无定形却有内涵的东西——气。气一方面是一种与水一样的自然物质,另一方面却比水更加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它是一切无定形之物中“最”无定形的一个,因而能作为一切无定形之物的代表。

(2)在阿那克西曼德冷热干湿基础上提出稀散与凝聚两种运动。他去掉干湿概念,通过冷热对立性质相互消长聚散方式把水火土气几个基本的元素联系起来,借稀薄和浓厚而形成不同实体。稀薄时候形成火,浓厚时候形成风、云、水土石头等。同时不气不仅形成自然物质,有时候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性的东西(“精气”),但都不具有独立的精神含义,仍然是一种物质性的气。就此而言,“气本原说”表现了一种朴素的物质与精神未分化的思想。

意义:

(1)气本原说超出了泰勒斯的局限性,克服了阿那克西曼德“无定形之物”的笼统性。如果说泰勒斯的水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肯定性的表述,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性的表述,那么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则是对万物本原的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表述,同时也是对阿派朗这种否定性描述的肯定性说明,即无定形又有内在规定性,即可否定描述也能肯定性描述。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正题反题——泰勒斯水本原(肯定性)、阿那克西曼德阿派朗本原(否定性)辩证结合构成一个合题,进入了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环节。

(2)气稀散后形成火的逻辑意味着越稀散越具有无定形的特点,对稍晚出现的爱菲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火本原学说奠定逻辑理论基础。

(3)气与万物转化过程中,从火到气到水到土(以及相反路线)的转化由冷热聚散的程度决定,凝聚(浓厚)和稀散(稀薄)的程度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体现背后的数量关系即量的规定性决定事物性质的特点。这蕴含另一种关于本原的思维路径,即寻找现象背后的形式或本质的路径——形而上学路径,为希腊形而上学创始者毕达哥拉斯数本原以及爱菲斯学派逻格斯等概念从现实形态转到背后思考奠定思想背景。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与阿那克西美尼同时代)(形而上学创始人)

早年曾就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曾到埃及、巴比伦等到地游学,从那里获得了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数”,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应当是有定形的东西,而万物共同的有定形的东西就是“数”,一方面,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另一方面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即数是事物的抽象原则。

这是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和谐音学的研究,他们根据谐音的音程取决于琴弦长度这一原理,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由它们包含的数所决定的。根据这种联系,数不仅可以解释具体事物也可以用来解释抽象事物。

意义:数作为万物本原,已经超越了米利都学派的感性物质意义上的开端,而具有了抽象原则的涵义。前者是对万物的还原,后者是上升到抽象层面提出一物之为一物的本质、规定性。数的有定形从现象意义上来说即是无定形,如此毕达哥拉斯就把有定形和无定形统一起来,数变成无定形(现象意义)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因此他通过形而上学路径完成了对有定形与无定形之间的辩证统一。

亚里士多德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不从感觉对象中引导出始基。……他们所提出的始基和原因是用来引导他们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实在的”,这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理性主义的思路,因此黑格尔评价这是实在哲学转向理智哲学的关键。

局限:

①数虽然具有抽象意义,但仍未完全脱离形体,受自然哲学影响,把数具象化,与形相联系。在他们看来数是构成事物实体的物理质点或基本元素,作为一切数之根本的“1”是第一本原,表现为“点”,由“1”派生出其他的数乃至万物的过程表述为点-线-面-体-水火土气,再四种元素不同方式相互结合转化产生出世界万物。因此这个数虽然上升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形式上面,但还不是一种质的规定性,而是量的规定性,并且实际上把数理解为具有几何形状的东西,或物理学意义上的数,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微粒。就此而言,此数与后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相差无几。

②同时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从奇数与偶数的对立中引申出十对基本的对立范畴,用神秘的象征方式解释事物的性质,认为具体事物是对数的“摹仿”,这一说法固然有抽象意味,表明数量关系与事物性质之间的联系,但同时明显具有巫术式神秘色彩,

(2)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另一成就是得出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这是经验性观察结果抽象为一般性数学定理,意味着数学命题可以脱离几何图形而独立表示事物比例关系,这就蕴含把数看得比形更加具有本质意义的可能性,也使得代数作为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意义:伴随“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明必然出现不可公约数危机,进一步加强人们关于数与形相分离的观念,撕裂数形间建立的同一性,从而一方面使独立于经验图形的纯粹数学演绎成为可能,并由此发展出抽象的形式系统(逻辑学),另一方面培养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把通过抽象思维而非感官知觉所把握到的对象(如超时空的数学定理、哲学概念、或逻辑命题)当做最真实的东西,当做先于和高于具体存在物(现象)的本质,导致西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产生,由此发展出从柏拉图一直到黑格尔的种种“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决定存在”的形而上学体系,也为逻辑和神学的至上性奠定了基础。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超经验的实体主义或实在论观点)源端。

这是一种与米利都学派完全不同或相反的思维倾向,除了从感性物质上升到抽象原则之外,他们还抛开了前人推崇“无定形”的做法,通过数的确定性第一次建立起一种“有定形”的最高原则,即寻找“无定形”背后的“定形”。这一原则对后世西方哲学和科学(直到近代定量化的精密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另一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奥尔弗斯宗教那里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这种强调灵、肉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突破了希腊人传统的灵肉统一观念,构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唯灵主义的雏形。它后来通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新柏拉图主义而融入基督教中,成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砥柱。

三、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是爱非斯学派(米利都稍北)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爱非斯王族,本应是王位的继承人,但却由于热爱哲学而隐退山林,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赫拉克利特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愤世嫉俗、蔑视民众,满脑子精英意识,他远离城邦政治,潜心于一种神秘的沉思生活,由此造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极度晦涩。爱非斯与米利都都属于爱奥尼亚城邦,统称为“爱奥尼亚学派”,赫拉克利特思想可看见米利都学派影响(现象世界火本原),尽管他轻蔑毕达哥拉斯,但他的思想也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痕迹(抽象思想范畴之逻格斯)。他的哲学思想两大主题形成交织的哲学复线,即“火”本原和“逻格斯”。

(1)火本原说

①赫拉克利特在留存至今的著作残篇中明确表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一切转为火,火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

②火的熄灭和燃烧产生上升道路&下降道路两条路线:赫拉克利特认为,火通过浓厚化而变为气,进一步浓厚化则依次变为水和土,这是“下降的道路”;反之,土通过稀薄化而变为水,进一步稀薄化则依次变为气和火,这是“上升的道路”;而“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是同一条路”,它们表现的都是火与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③“生”与“死”形容转化:“火死则气生,气死则水生。——土死水生,水死气生,气死火生;反过来也是一样。”

意义:

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一样,坚持用某种无定形之物来说明世界的产生和变化。不同的是,他把万物的本原规定为火。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的创新意义并不在于用另一个不同的东西来说明万物及其转化,而在于强调了这种转化是“有定形”的火苗按照“一定的分寸”进行的,亦即在不断转化的“无定形”原则中加入了“有定形”的原则,表现为一个无定形和有定形相统一的过程,即无定形的火在燃烧中自我定形,从而实现米利都学派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两种对立哲学原则的综合。这种火遵循的永恒不变的普遍法则又被赫拉克利特表述为“逻各斯”。

(2)逻各斯

①“逻各斯”(λóγο?)一词的原意是“话语”,也由此而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神就是永恒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格斯’”“一切都遵循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格斯’。‘逻格斯’是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定了周期的尺度”。赫拉克利特认为逻格斯是现象世界中不定形的火与万物之间转化背后的定形的根据。这种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定形之物只有通过抽象思想被把握。

②火与逻格斯关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原则,具有平行关系。作为万物运动变化法则的逻格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变转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格斯的永恒不变性。“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逻格斯”是“一”,它“永恒存在着”,“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③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认为逻格斯不仅是火与万物相互转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思维和言说的法则——他明确说道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逻格斯——即语言本身是主客观统一的,逻格斯不仅是万物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思维应该遵循的主观法则,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主观理性含义的思维言说逻辑之间具有同一性。逻格斯原意是“话语”(概念性的抽象的),即逻格斯离不开言说,主观理性和智慧在于对客观规律或秩序的认识和把握。由此主观逻格斯与客观逻格斯得以统一。也因此他对理性思维给予极大推崇,“逻格斯是惟有思想才能把握的对象;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表现出某种唯理主义的倾向。

意义:

①“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不变不动的思想抽象物或定形物来说明运动变化的感性世界。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属于自然哲学范畴,而逻格斯理论具有形而上学色彩,就此而言他的哲学可以看作是二者进行综合的最初尝试。正因如此他没有像后来的巴门尼德那样完全否定感觉对象的意义,即没有因为逻格斯理论而放弃火本原说,二者实际为一种复线关系,都是真是的具有真理性,相对而言逻格斯是更加实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已。

②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结构(逻辑)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继而有了从话语-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语法(本质规定性)的探索途程。并且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本质与思维

言说的逻辑之间具有同一性的提出,实际上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久后巴门尼德明确将此思想表述出来。

②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区别: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当然也可以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数或量的必然规律,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仅仅是量的必然性,而更主要的是上升为一种质的必然性,这种质的必然性只有通过逻各斯(话语)才能表达。

(3)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辩证法”一词是由稍晚时候被智者和苏格拉底表述出来,主要指通过对话来揭露对方逻辑矛盾的方法。不同于他们,赫拉克利特是独白形式辩证法,更接近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即强调事物运动变化和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等)。他的朴素辩证思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万物流变,无物常住(除逻格斯)。“我们既踏进又不能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

②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其明确表示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导致了和谐,相反者才能相成。赫拉克利特把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对立范畴辩证统一起来,并把对立统一看作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必然规律或“逻格斯”。——“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

③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箴言方式写道:“驴爱草料,不要黄金。”“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但如果过分强调事物相对性就会走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此后的智者派具有明显特征。

四、爱利亚学派(注重论证的学派)

1、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是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多神论希腊神话进行公开批判的人。如果说吟游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是希腊神话世界观的重要奠基人,那么吟游诗人克塞诺芬尼则从根本上动摇了神话世界观。

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个:

1.对希腊城邦流行的多神论进行了怀疑和批判

2.第一次运用归谬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后来被爱利亚学派及智者派广泛运用

神人同形同性是希腊神话的最基本的特点,克塞诺芬尼的批判正是针对着这一基本特点而展开。他认为并非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了神。他之所以要否定与人同形同性的多神教,是由于他在哲学上总结米利都学派的“本原”(“有一个东西,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毕达哥拉斯派数学本原的“一”、赫拉克利特的“一切是一”的逻各斯,而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一”。唯有“一”才是“神”,神则是唯一的。这个神超越了人的特殊性和有限性,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类似后世基督教上帝)开启了具有形上色彩的宗教源端。这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来加以限定,他第一次用归谬法得出神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静止的也不是运动的,是不生不灭的结论。——“有一个唯一的神,是诸神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神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永远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却用他的思想支配着世间的一切事物。”

归谬法论证“一”神的永恒性:

假设“一”神是被生成的 1.同类生成---“存在”是从“存在”中产生∴不可

2.不同类生成---“存在”是从“不存在”中产生=无中生有∴不可

因此“存在”或神既不能从同类也不能从非同类中产生,它只能是永恒的。

意义:这种归谬法尽管非常粗糙,其中的一些论证明显地带有牵强的色彩,但是他毕竟开创了一种逻辑论证的方式(此前都是断言,虽具有逻辑但是凌乱的),这种论证方式在爱利亚学派的其他哲学家那里被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的“诡辩”,并经过智者派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希腊的辩证法,并且亚里士多德将逻辑学集大成。

2、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Parmenid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0年,与赫拉克利特同时代,要注意他们的对立还有同一)出身于爱利亚的豪门望族,曾经为母邦立过法,他用六韵步诗体写过一部哲学著作,在那里他不点名地批评了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他的哲学思想深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在克塞诺芬尼影响下提出两个重要哲学概念:存在和非存在。

存在与非存在

①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被巴门尼德表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ˊεον,又译作“是”、“有”等),而与此相区别的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则被他称为“非存在”。巴门尼德自觉地站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上,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这是第一次提出了具有哲学味道的“存在”,而在此前的“存在”概念更像自然科学范畴意义的。根据早期希腊哲学发展历程,从克塞诺芬尼的独一无二的神和毕达哥拉斯的数,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再到巴门尼德的“存在”,由此逻辑联系可推论存在实际上指有形诸神背后的“一”(克塞诺芬尼的思想之神)、现象世界背后的数或事物背后的逻格斯,即事物的本质;而“非存在”指纷纭复杂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这个概念到了柏拉图被明确表述为“理念”,即idea,不指具体存在,而是思想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构成了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到柏拉图的理念之间的必要中介,巴门尼德因此成为希腊形而上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接力手。

②巴门尼德明确指出“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不是”)

“存在”或“存在物”具有如下特点:

1.“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永恒)——“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他沿用克塞诺芬尼归谬法来说明“存在”既不能从“存在”中产生(此就无所谓产生),也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无不能生有)

2.“存在”是“一”,没有部分,不可分割。(独一无二)——“存在物也是不可分的,因为它全部是一样的,没有哪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多些,妨碍它的连续,也没有哪里少些。因此它整个是连续的;因为存在物是与存在物连接的。”

3.“存在”是不变不动的。(静止)——“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这三个特点可知巴门尼德的“存在”更多的是对克塞诺芬尼的“神”的哲学表述——克塞诺芬尼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思想之神”与纷纭复杂变化不已的希腊诸神是相对立的;巴门尼德的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存在”则与处于生灭变化中的现象世界(即“非存在”)相对立的。且存在的特点也完全适合毕达哥拉斯的数和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

巴门尼德的存在实则为概念、思想的抽象物,抽调一切感性特征和数量规定,是对事物进行了各种抽象之后仅剩下来的最基本的规定或表述,这种规定所表述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因此是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始终如一是其所是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但此时未清晰明确表达,后世黑格尔逻辑学就是从存在出发走向非存在走向扬弃辩证得出的,而巴门尼德此时停留在存在的提出,并且尽管提出存在的概念,却没有解释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后世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与赫拉克利特的同一与对立:

认识论上的同一性:二者都强调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

对立:赫拉克利特是复线的形式描述火本原与逻格斯皆存在,只是逻格斯比火本原更加真实存在;巴门尼德则将二者的相对性发展成了绝对对立。

4.“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无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相等被视为完满)。同时否认在已获定形的“存在”之外还有任何其让他东西存在。——“存在物不能是无定形的,因为它没有缺陷;如果无定形,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

根据武大教授邓晓芒和赵林所述,存在不能是无定形的思想受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是不确定的,故而“有缺陷的”,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十对范畴将“有定形”视为优于“无定形”的,同时,球形是最完满的形状因为球形中球心到球面任何一个距离相等,因此巴门尼德会认为存在是有定形的球形。这同时说明巴门尼德存在论尚未完全摆脱形体的理解而上升到概念的纯粹思辨。

局限:存在的三个特点与第四个特点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即时间上的无限(不生不灭)与空间上的有限(有定形或有边际)之间的矛盾。这矛盾由巴门尼德弟子麦里梭发现,他认为时间上永恒的存在在空间上也应该是无限的因此将存在特点修改成具有无定形或无限。

真理与意见

(1)真理与意见是巴门尼德区分出的截然不同的追求知识的道路。

针对“存在”与“非存在”间的根本区别,巴门尼德明确指出“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第一条是: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暗指米利都学派把现象当存在,本质当不存在)走这条路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物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暗指赫拉克利特的二者皆存在)”

1.真理之路:“存在物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存在是永恒的,“完满”的,其与真理同行,故称之为“真理之路”。

巴门尼德的存在实则为概念、思想的抽象物,抽调一切感性特征和数量规定,是对事物进行了各种抽象之后仅剩下来的最基本的规定或表述,这种规定所表述的东西是超越时空的,因此是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是通过逻格斯这条“道路”所通达的。

因此巴门尼德强调“存在物”只能存在与思想和语言中,“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是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此时已经提出了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

2.意见之路:“存在物不存在,非存在存在。”——否定存在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路,故称之为“意见之路”。

作为感官对象处于流变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因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述出来固定下来,因而是“非存在”。在巴门尼德看来米利都学派把变化无常的“非存在”(水、气等)当作万物本原,主张“非存在”存在,因此是虚妄的“意见”;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和非存在既相同又不相同”,因此也是荒谬的“意见”。

实际上巴门尼德主要对立面是米利都学派,而赫拉克利特采取复线立场因此构成米利都学派与巴门尼德之间的一个居间人。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米利都学派: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

赫拉克利特: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也存在(德谟克利特明确表述的立场)

(2)意义:

①巴门尼德的观点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此后的西方哲学中关于“存在”的学问就被称为本体论(Ontology,其中“on”即存在)。他关于真理和意见的观点,表明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本体论上的分歧导致了认识论上的分歧。在认识论上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具有同一性,二者都强调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定性,虽然他们对于呈现在感官之中的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②巴门尼德通过逻格斯首次建立起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开启西方认识论从语言中寻求线索这一做法的先河。他明确表示非存在是我们无法认识和言说的,而存在者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言中,事物的本质不能通过感觉来捕捉,只能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因此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当然,用怀疑论的眼光考察所谓的本质问题,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还是我们人类思维投射到事物之上的一种结果,这本身是难以解答的形而上学问题。】

存在不仅可以被思维也可以被语言表述,因此存在、思维与言说间有一种内在必然联系。“存在”作为系词(“是”)是任何语言表述中的确定性体现,使得思维有了自己确定的对象,感官感觉则由于不确定的流变而处于“非存在”之中,无法用思维来确定。因此依据抽象思维而得到的是“真理”,依据感官知觉得到的则是“意见”,确立了一条轻视感官和知觉、强调理性思维的唯理主义认识路线。

“语言是存在的家”是海德格尔著名观点。哲学用概念进行思维,概念离不开语言,因此三者具有同一性。语言在表达存在时虽然丧失许多感性的成分,但更加精炼地表达了事物的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指的是思想的抽象物,因此他所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过是思维与思维自身的同一性。到后世柏拉图,存在被叫成理念(人们通常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摔成碎片的存在),而理念离不开思维。(尽管这个理念是被认为独立于人头脑之外的客观精神,但只有被思维把握才具有现实性)此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变成思维与理念的同一性了。而理念是对感性事物的本质抽象,因此巴门尼德——柏拉图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实就是指思维与本质之间的同一性,即唯有思维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产生真理性的认识。而不单纯是思维对感性现象的反映。

宇宙论

巴门尼德不否认对“意见”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真理”的认识。——“意见虽然不含真理,把你仍然要加以体验,因为必须通过全面的彻底研究,才能制服虚幻之见。”

这种态度使他对自然哲学研究对象——自然世界——进行考察,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光明与黑暗,二者充满于每一个事物中,相互对立且彼此相等,宇宙是由火构成的光明圆环和土构成的黑暗圆环所组成。

总结:巴门尼德存在论与宇宙论是相互对立的,亚里士多德评论“他被迫追随现象,于是主张在原理上它是一,在感觉主义上它是多”面对现实世界,巴门尼德节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对自然现象作说明,对于二者的矛盾,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统一,他采取将二者作为“真理”和“意见”对立起来的方式。

3、芝诺(诡辩为后世辩证法奠定基础)

芝诺(Zenon,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是巴门尼德最喜爱的学生,虽然他本人在哲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建树,但却运用克塞诺芬尼开创的归谬方法,系统地论证了其师的基本观点,为把门尼德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提供了大量的逻辑论证。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基本特点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这是只有靠抽象的思维才能把握住的特点;芝诺则要用归谬法来说明,作为感官对象的运动和多在理论上是自相矛盾的,从而来反证巴门尼德的观点即思想的对象存在静止是唯一真实的。

论证有两个方面:1.对运动的否定 2.对多的否定

否定运动的论证在否定运动这一方面,芝诺的论证有“二分法”、“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等。芝诺的问题在数学上涉及到极限理论,在哲学上涉及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要害在于只强调运动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实则为诡辩。

否定多的论证在否定多这一方面,芝诺提出了“大小的论证”、“数的论证”、“地点的论证”、“谷粒的论证”等,这些论证无非是要说明,如果存在物是多,则必然导致自相矛盾。

总结:

1.芝诺的论证有一些是出于对事物的错误观察和理解,另一些则具有深刻的思辨内容——如“二分法对”和“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涉及空间和时间无限可分性问题;“飞箭不动”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大小的论证”更广泛地涉及无限与有限、连续性与间断性等重要哲学问题。芝诺的这些论证,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无聊的诡辩,这些带有诡辩色彩的论证中可以发掘出深刻的辩证成份,因此亚里士多德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2.芝诺论证的目的是运用归谬法反证“存在”是不变不动和独一无二的,其实质在于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从而奠定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的比感觉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培养了重视逻辑推理而轻视感觉经验的倾向。

3.他的论证极大助长了诡辩论的思想风气,最后在智者派那里演化出一种吊诡的结果,发展成为一种解构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他强调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连续性,此前的赫拉克利特学生克拉底鲁则把运动绝对化、片面强调运动的连续性,二者发展了诡辩论的两个相反的方面,使得后来的思想家们得以使辩证法逐渐完善。

4.麦里梭

“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变无限

麦里梭(Melissu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41年)是巴门尼德的一位更年轻的学生,他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了论证,同时麦里梭对巴门尼德某些观点进行修改,把“存在“的空间特性从有限(有定形)改变为无限(无定形),即无限的东西才是不受事物限制的。

感性事物是不真实的而非不存在的

1.麦里梭没有断然否认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而是认为感性事物的运动与众多并不会影响“存在“本身的不动不变和自身同一。

2.麦里梭没有把运动和众多感性事物当作不存在而是把它们当作不真实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虚空“才是不存在的,”因为虚空就是无有,无有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3.存在是充实的、虚空是空虚的

意义:麦里梭的贡献在于从时间上的永恒推出了空间上的无限。

第二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爱利亚学派对存在的确立结束了早期希腊哲学的朴素状态。

此后:

1.智者派将爱利亚学派对逻各斯的灵活运用发展到一个极致,试之提升为对无形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的有力武器,催生了古希腊由苏格拉底尤其是柏拉图承担起来的“伦理学转向“的历史使命。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道德哲学都表现出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怀疑态度,都构成了从早期希腊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向成熟时期的实在论哲学转化的过渡环节,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则是实在论哲学的代表。虽然都具有强烈怀疑意识,但终极目标不同。

智者派:通过对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解构,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市彻底摈弃本原问题

苏格拉底:怀疑只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他要通过对早期希腊哲学的怀疑,通过辩论揭示形式背后的本质,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一种形而上学,这个任务经过柏拉图最终在亚里士多德那完成。

2.苏格拉底:探讨事物的一般定义、追问事物“本身“的意义,而把关注的焦点从自然界移向人的道德世界。源于毕达哥拉斯的形而上学经过智者派的否定性中介在苏格拉底得到重构。

3.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追求的“事物“本身从主管抽象概念放大为客观的世界本质,从而创立精致的“理念论”形而上学。

同时,希腊自然哲学发展没有中断,向着精致化和科学化方向演进。

4.恩培多克勒在总结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以综合方式提出“四根说”,第一次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不是生成万物的原始开端。

5.阿那克萨戈拉进一步提出“种子说”,试图将一与多的矛盾统一起来。

6.德谟克利特在原子论基础上真正实现一与多、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统一,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中结构自然观的最终形成。

7.面对自然哲学的元素(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形而上学的本质(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二元分裂,亚里士多德创建了他的存在论的实体学说,力图以一种合乎目的秩序的方式将二者统一起来。他在综合以往各家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形而上学”体系成为了希腊哲学的百川之海和万仞之巅。

在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上述各位思想巨擘除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之外,都麇集于雅典(德谟克利特也曾访问过雅典)。从伯里克利从政(约公元前469年)到亚历山大去世(公元前323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雅典城邦成为各种哲学思想大放异彩的繁茂园圃

一、智者派(早期怀疑论,后世希腊化时期有皮浪代表的怀疑论,是对智者派的逻辑发展。都针对爱利亚学派)

【智者运动的概述】

希波战争以后,希腊社会从氏族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济过过渡,雅典由于民主政治兴盛和文化繁荣成为希腊文化的中心及思想家的热土,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把智慧视作“逻各斯”的艺术,即智慧是用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

具有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竞争中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希腊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期)。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智慧是其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手段,并不真正寻求真理,其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他们是适应民主政治和社会时尚这两方面的需要而出现的。

【智者思想倾向】

1.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针对1.神话世界观

2.针对人本身(国家起源性质、个人和法律),对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提出挑战——早期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关于事物终极原则的各自的解释无法调和导致怀疑主义的倾向:人类理性是否有能力发现真理。各种族文化差异突出这个问题并使得真与善的问题——人如果没有能力认识到普遍真理是否还能存在个普遍的善的概念。

由此,怀疑主义成为他们进行劫难和批判的工具,相对主义则是怀疑的依据和结论。

2.其迫使雅典人考虑希腊文化是建基于认为的规则(nomos)还是自然(physis),形成自然说(自然而永恒)和约定说(约定俗成而可变)两种观点的争论。

(1)自然说:“自然”来自自然哲学的本原概念,特指人类本性。认为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针对落后的习俗)。

代表: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

认为人应该肆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正义是较强者的利益,法律是弱者的枷锁,,出自本性的真理是:有力即有理(might is right),是在最早的强权即公理的表达。其代表寡头派政治观点。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的约束(针对蒙昧的才能)和改善人的本性。

代表:普罗泰戈拉

认为人为了生存而在共同认可的道德原则下组成国家,原则是人为的,需通过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持和延续。其代表了民主派政治观点。

二者彼此对立但共同与传统的氏族事例相对立;并无特定的政治归属。

3.功过

(1)积极意义:

1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处的“自然”转向人事。

2.他们重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一种对哲学观点的论辩风气。这种论辩风气把思想的形式当作一种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从而使得任何一种哲学观点如果不能经受得住有效的形式论辩就不具有真理性,随着论辩之风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古希腊意义上的辩证法,也为形式逻辑的产生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此前芝诺的辩证法是独白形式,智者派和苏格拉底出现对话辩证法)事实上,辩证法(dialectic)这个词的最初意思即指对话,辩证法就是在对话双方相互诘难对方的观点、揭露对方的逻辑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从芝诺到你高尔吉亚,辩证法已经表现出从相互对立的方面或者从矛盾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一种意识——双方正好构成了一个对立面,如此相互反对的诡辩论距离辩证法只有一步之遥,正是通过芝诺和智者们的中介,苏格拉底从诡辩论中发展出对话的辩证法。因此辩证法的真正发展是在辩论术成为一门显学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

智者注重形式或者辩论技巧,而苏格拉底注重形式背后的本质。由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贬义,“智者”(sophist)一词就被等同于“诡辩家”,后来的哲学家们更愿意自称或被人称作“爱智者”(philosopher)。而且智者派的怀疑主义也只是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也不同于后来的皮浪等人落实到实践中的怀疑主义。

智者派们运用诡辩论来解构形而上学,从而走向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从古希腊时代开始,怀疑主义与形而上学形成尖锐对立,怀疑主义从根本上反对独断论,它的基本宗旨是对一切形而上学根据进行解构。二者之间对立是根本对立。形而上学独断论表现了一种宏大的叙事主题,充满悲情主义的崇高意识,它使人的灵性深受感染,从而充分显示出哲学的超越维度。怀疑论体现一种阴柔纤巧的只会,其目的不在于建构,而在于解构,在于有力而准确地攻击形而上学独断论的“阿喀琉斯的脚踵”。

事实上,智者派正好构成从早期希腊形而上学源端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过渡的一个否定性的中介(而苏格拉底则构成了这种过渡的一个肯定性的中介)。

(2)负面影响

1其具有功利性又无道德性的一味摧毁传统宗教与伦理观遭受指责(柏拉图讥讽为销售灵魂食品的商人);

2其否定确定的唯一地真理标准,片面夸大感觉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具有对以往哲学成果和哲学传统的破坏作用,以及对哲学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智者派和其他哲学家间的争论焦点在于问题和原则有无公认合理性及是否能成为确定的知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与之进行不懈斗争,但并未消除这个哲学内部隐患,在希腊哲学发展到晚期,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1、普罗泰戈拉(通过对话接近真理,思想针对爱利亚学派;一切皆真)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前421年)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阿布德拉城,是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采用所谓“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的人。普罗泰戈拉将注意力集中于城邦生活的智慧,而对古希腊先贤们所讨论的自然哲学和神学宇宙论缺乏兴趣。如果说希腊早期的学派——无论它们彼此之间的观点是如何对立——都把世界本原问题当作关注的焦点,那么普罗泰戈拉则是古希腊第一个撇开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家,把眼光从客体自然界转向主体人生。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尺度、逻各斯只存在于人那里。人完全那可以凭借自己的逻各斯去描述和衡量万物的存在和非存在。因此,“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事物也就无所谓客观规定性可言,更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本原,一切以每个人立场为转移。

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1.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世间万物相对立的人——人类中心主义

2.人在这里被理解为与其他人相对立的个人——唯我主义

3.事物即对自己显现的样子——感觉主义真理观

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或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是比较全面合理的。

普罗泰格拉相对主义是针对爱利亚学派的绝对存在的。爱利亚学派用抽象的“神”或“存在”来否定现象世界(“非存在”),这“神”或“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它从根本上是超越感觉的,不会以个人感觉差异为转移。而普罗泰格拉认为绝对的存在本身是一种无法证实的思想虚构物,个人在自己的变化感觉中发现,自己才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尺度。后人认为他是古希腊第一个无神论者或神学上的怀疑论者。

意义:

1.“人是万物的尺度”无疑是对希腊作为“一”和“尺度”的“逻各斯”的解构。“尺度”或“分寸”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指事物的规定性、准则或逻各斯,并被当作是唯一的客观的。普罗泰格拉认为因人而异则第一次把尺度由客观的准则变成了主观的准则,对单一的客观的存在或逻各斯的结构。这样将爱利亚学派的形而上学独断论推向了相对主义。但他并没有抛弃逻各斯,而是把逻各斯“打碎”成了每个人内心的主观原则,使神圣的“一”变成了世俗的“多”,于是相对主义就导致了“一切皆真”的结论(后世哲人继承其碎片,变为客观的“多”——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柏拉图的理念)

2.逻各斯在每个人心中仍然是“一”,他把逻各斯变成一种个人运用来自圆其说的辩论(诡辩)技巧,并区分及纠正种种语法,成为希腊语法奠基者。

3.他虽然强调人的感觉的相对性,但并不是一个感觉论者,而只是以感觉的相对性为例来证明人的判断或逻各斯的相对性。因此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人是万物尺度”理解为:“实际上是说正在认识或正在感知的人,因为他们有各自的知识或感觉,所以说知识和感觉是对象的尺度。”

理论的相对性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有一条基本原则,即“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在实践上源于智者们进行论辩的需要,而在理论上则开创了一种主观辩证法,即把赫拉克利特所发现的客观世界的对立引入到思想中,使之尖锐化而成为矛盾。他将矛盾仅仅看作是主观方面的分歧,认为这些分歧只要言之成理,就都是可以成立的,从而导致了一种“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绝对的相对主义)。其实“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条原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该原则自身也是属于“一切理论”之列。因此它是对相对主义立场的一种表述,但是它导致颠覆相对主义的结果。

意义:

1.普罗泰格拉的做法虽然导致悖论的出现,而且往往流入诡辩,但也常有力地揭露了理论中的矛盾,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古希腊的辩证法正是一种诘难对方理论矛盾的论辩方法。

2.这种相对主义极大地高扬了个人主张的至上地位,普罗泰格拉在社会政治和道德观上突破了神创论,不承认既定的社会秩序“天然合理”,而认为这些秩序只是一些个人“从俗约定”的结果【详见约定说】(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人普遍主观意志的最大公约数,并非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在法律和传统上认为人应该遵循,不是因为其正确而是因为其使一个稳定的社会成为可能。由此他成为西方社会契约论的先驱者。

3.逻辑上来说,如果一切彼此差异甚至相对立的观点都是真的,那么也就没有任何观点是真的。因此“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必然会转向高尔吉亚”一切皆假“的怀疑主义。

2、高尔吉亚(实为解构并非芝诺的论证,芝诺论证巴门尼德,高尔吉亚解构巴门尼德,一切皆假)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5—前380年)出生于西西里的雷昂底恩,著有《论自然或非存在》等书,活了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曾经师从芝诺和恩培多克勒,擅长论辩。

1.普罗泰戈拉用主观判断的多样性来否定爱利亚学派通过逻辑论证建立起来的唯一性。其相对主义与承认一切主观感受都是真的。

2.高尔吉亚严格坚持爱利亚派的逻辑论证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专注于从理论上证伪爱利亚学派的基本命题。芝诺已经证明作为多和运动的非存在是虚假的,因此高尔吉亚只要证明作为一和不动的存在也是虚假的,那就可以得出一切皆假、无物存在的结论。其怀疑主义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也是假的,再进而我们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仍然是假的。

他用了三个命题来表达这三层意思:“第一个是:无物存在;第二个是: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第三个是:即令这个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这三个命题是分别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物存在“、“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于思维的同一能够被表述”

高尔吉亚运用归谬法证明命题,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谬性来证明命题本身。

1.“无物存在”

1.设定了其反命题“有物存在”,

2.运用归谬法来证明命题“有物存在”不成立,即通过揭露反命题的荒谬性来证明命题本身。

2.“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对于思想中的东西是否指向某种存在,对此他仍然运用归谬法从两个方面来证明:第一,“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凡是我们所想的东西便都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天上飞或者一辆车在海上行驰,而显然这些事情并不存在。第二,“如果我们所想的东西真实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就思想不到了”,但是六头十二足的女妖和吐火怪兽这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却可以被思想。因此,爱利亚派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不能成立,由此证明了“如果有某物存在,这个东西也是人无法认识的”。

3.“即使认识了,也无法告诉别人”对于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告诉别人的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语言只是符号或标记,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是不相同的,因此,即使我们对某物有了认识,也不能告诉别人。

意义:

1.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也仅限于一种形式论证,他采用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纯粹从逻辑上对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高尔吉亚的这三个命题关注的是思想的形式而非内容。

2.智者派的观点很快被同时代的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等)和形而上学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否定,但是他们的论证方式导致了古希腊辩证法的最终确立,他们的思想观点则对希腊化时期的怀疑主义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由智者派所开创的怀疑主义都始终是对形形色色的独断论哲学的致命威胁。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朴素的转化说走向科学的构造说)

1、恩培多克勒(主观的多变成客观的多)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2—前432年)是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人,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也是阿克拉伽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晚年由于遭政敌的陷害而被迫流亡,不知所终。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不同数量比例造成不同事物的观点以及巴门尼德的宇宙论(同意巴门尼德存在是永生的,但不同意是一,因为如此必须否认运动的实在性,因而存在应该是不变永恒的多),对于恩培多克勒创立“四根说”都有所裨益,但更多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的自然哲学思想。他的哲学可以说是对早期自然哲学的一种综合,第一次把探究的本原的眼光从时间的维度转向了空间维度,从转化生成论转向了构造论。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在综合早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四根说”,第一次明确地把本原理解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有四种——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每一种都是永恒不变的有定形的“一”,不能互相转化;但它们结合和分离则产生变化和“多”,它们“在时间的流转中轮流占据上风”,但总量不变,只是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世间万物。

特点:永恒运动的;不生不灭的;多,组合即产生分解即消亡

意义:

1.四根说的四元素按照不同比例构造世间万物表现了一种试图用数量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差别的观点。即数量关系决定事物的性质,这个观点自阿那克西美尼就有,而恩培多克勒是作了进一步的综合。

2.自四根说开始,希腊哲学家从在时间上追溯万物源端转向从空间上探寻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开创了希腊自然哲学的元素论或构造论的源端。在逻辑上于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原子论一脉相承。尽管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还原论,但后者水平显然高于前者。时间上的追溯是难以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而空间上的追溯的精确性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提高,希腊自然哲学从追溯万物的beginning转向寻找万物的element,对自然哲学及后世的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3.四根说标志着爱利亚派的“一”在自然哲学相结合的努力中已经开始自行分化为多,并力图在多中仍然保持一的特性。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一和多、永恒和生成的关系问题,由一构成的多被看作了自然界的结构方式。一和多的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找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不同于前人都用一来解释本原,他用有限多的“四”来解释无限多,性质上已然不同,逻辑上推动了用更全面的多解释多的理论出现,即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应运而生。

爱与恨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第二个重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在作为原素的本原(四根)之外,又提出了两个外部的独立的作为动力的本原——爱与恨,认为正是这两个东西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爱与冲突的循环

4个阶段:

(1)爱出现,恨没有:四元素混合,受爱的原则支配处于和谐中

(2)潜藏的恨的力量侵入,但爱仍然占主导地位

(3)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四根陷入不和开始分离

(4)只剩恨,所有微粒各自分离,各归其类

而后等待爱的力量组合,如此循环往复。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因此实际本原在数量上有六个。

意义:

1.借助后世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水火土气构成了事物的质料因,爱恨则成为事物的动力因。从动力因角度看,恩培多克勒的爱恨可以看作是与泰勒斯的灵魂、阿那克西曼德的冷热干湿、阿那克西美尼的冷热聚散以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一脉相承。

“爱”“恨”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分别是“友好”和“争吵”,这两个概念具有朴素性,表述一种“四根”彼此结合或相互分离的力量,是与人的活动相类比的两种作用相反的动力——爱与预约和美相关;恨与痛苦和丑相关。因此作用于四根的合力和斥力于是被赋予道德和审美价值,被冠以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名称。正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说恩培多克勒首次提出以善和恶为本原。

2.恩培多克勒用两个概念来说明万物生灭变化的动力带有拟人化色彩,因此爱与恨看上去像是两种精神性的本原。而恩培多克勒明确说过“爱的长和宽是相等的”,似乎又肯定它们的物质性。可见恩培多克勒虽然已把爱和恨置于四根之外作为独立的动力因,但尚未从性质上与物质元素完全区别开来。其性质更像是米利都学派的冷热聚散的性质,而非后世唯心主义者们说的精神实体。

3.不同于阿那克西曼德等人的冷热性质是阿派朗和气本身固有的性质——动力因内在于质料因,恩培多克勒的爱恨动力因是外在于质料因的,即爱恨是从外部推动“四根”与万物相互转化的的两种独立因素。如此培养出机械论思想倾向,即用外在动力解释事物运动的理论。这种思想倾向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以来是主流观点,即物质本身是惰性的,需要外在推动力推动才能运动,最后必然推出的精神性实体成为整个物质世界的终极动力因,正因如此,一直到18世纪西方的唯物主义者往往是机械唯物主义者,他们通常无法避开上帝来说明世界最初动力问题。

流射说恩培多克勒也是第一个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论的哲学家,他在“流射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事物与事物相似,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论。他认为,人和外部事物都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是,人体感官会产生感觉,认识才成为可能。这种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即“流射”。

意义:这是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实际流射说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他没有做出感觉和思想的区分,在他看来思想接近甚至等同于感觉,需要区别的是思想和无知,思想是清晰的感觉,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用眼睛把握气味其结果都是无知)。

2、阿那克萨戈拉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约公元前500—前428年,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邦克拉左美奈城,他是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他的思想渊源是米利都学派,尤其深受阿

那克西美尼的影响,同时也熟知爱利亚学派的哲学观点。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必要中介。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世间千差万别的事物各有自己的本原,通过对万物进行一种空间上的还原来寻找这无限多的本原,即把万物还原为最小的同类部分。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物理性质最小微粒,他称之为“同类的部分”,即“种子”。万物都是由各自的种子构成的。亚里士多德后来把种子称作“同质体”

特点:

1.量上: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无限多(因为世间事物是无限多的)

2.体积无限小,性质永远不变如一

3.质上:不同类的种子在性质上却彼此相异,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各具有“不同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4.转化的方式:种子的分离组合只是相对的,种子成分多少带有其他种子成分,处于次要部分的成分是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点牵强)“一物的本性被认为是它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份的本性。”“一切中包含着一切”,从而从事物的内部结构上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意义:希腊哲学的基本目标是要在异中求同,种子说用多解释多实则带有隐形进步,每一种子性质不同但都是种子,即在现象的差异性中暗含着抽象的同一性。(从从前的质料上的多转变为结构上的多)其与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都成为早期自然哲学的具象形态的一向原子论的抽象形态的一(原子)过渡的中介。在原子论中,原子扬弃了种子的异质性,在更高水平回到了一。因此阿那克萨戈拉哲学构成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之间的必要中介。

局限:异质的种子无法清除解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切包含一切的内部结构也无法清楚说明为何发生作用的是次要部分而不是主要部分。

心灵心灵(nous,译作“努斯”)是独立的、自为的和能动的精神性实体。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聚合成万物又分裂消散复归于种子的动力是来源于之外的精神性本原——努斯。它从外部推动宇宙,使种子才从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并组合成各种事物,但它本身却与这个宇宙相分离。他不接受恩培多克勒的爱恨具有神话色彩的动力解释,因此认为存在着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存在者把物质世界组织成这个样子。引入努斯即理性的原则。

(1)促使种子发生分离的过程:

1.旋转,形成漩涡,卷入更多原初物质

2.将物质分为两大部分:(1)包含热、光明、干燥稀薄的物质(2)冷、黑暗、稠密、潮湿的物质

(2)特点:

1.外在独立性:心灵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并与宇宙相分离

2.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3)努斯和之前灵魂的区别:

此前灵魂:不一定与事物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形态相对立,相对于身体或形体而言的概念

努斯:很长时间内都是一个与之相对的精神概念。因此也被译作“理智”,各有侧重——心灵努斯(mind)侧重表示精神的存在,理智(intellect)侧重表示精神的活动。

(4)意义:

1.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精神和物质区分开来,能动性和独立性被归到了精神的一边,而物质则被视为被动的东西。由此把一种抽象的原则引入了事物的本质之中(从质料上的一本原变成结构上的抽象性的一‘种子’)

2.努斯不仅是世界的动力因,还暗含着目的因的意蕴。心灵成为安排宇宙秩序的“第一推动力”,视为万物的终极动力的观点会导致目的论的出现,因为既然安排宇宙秩序的东西是类似于人的理智或心灵,则不会是盲目的而是自觉地进行安排。阿那克萨戈拉实际上把宇宙的心灵看作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认为“努斯[心灵]不论大小,都是一样的”,从而就将一种主观目的注入了客观世界的进程之中——黑格尔敏锐指出‘把一个最初的规定作为主观的东西建立起来,却又把这个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主观精神的客观化)。于是后面苏格拉底明确提出目的论思想并通过目的论把哲学的兴趣从自然哲学转向了道德哲学和神学;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则把形式、动力、和目的集于一身,最终通过柏拉图主义的中介而转化成为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而将自然解构的处理上“化一为多”的做法向前推进的是原子论者。

3.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可以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提并论。

①逻各斯所指的是事物固有的命运、规律、或者逻辑,是一种客观规定性;

努斯所指的是一种能动性的东西,内在的生命冲动

②如果说逻各斯是一套客观规范的话,努斯恰恰是不断突破旧规范和要求重建新规范的一种动力。

③逻各斯代表理性精神;努斯代表一种非理性的或神秘的力量。

正是二者之间的张力成为推动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5)局限:

1阿那克萨戈拉只谈到努斯推动和“安排”了万物,并没有说它是如何安排和推动的,其并不是物质的创造者;

2在具体解释事物的运动时仍然诉之于偶然的自然条件,没有看到自然世界的任何目的。那种用分离过程来说明心灵起特殊作用的办法更像是机械论解释,除了予以最初的推动外没有别的特殊作用。因此后世苏格拉底认为既然“安排”就应当有目的,继而提出神学目的论来解释世间万物得以恰好和谐的原因。

认识论:阿那克萨戈拉是“异类相知”的代表人物(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1.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恩培多克勒是同类相知,并且认为感觉接近思想),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2.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子决定可感性质,少量其他类种子构成感觉不到的性质,而正是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可感性质被感觉(由热知冷)——即感觉中有思想因素,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思想的作用和参与。

因此阿那克萨戈拉的异类相知说即强调思想和感觉的分别,又承认思想的主导和感觉材料之间的一致性,这比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更接近现代认识论的立场。

3、德谟克利特(把自然哲学推向顶峰,同时代竞争对手是柏拉图,后成为隐学阿那克萨戈拉成为显学)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前370年)是阿布德拉人,与注明智者普罗泰戈拉是同乡,曾拜留基波和阿那克萨戈拉为师,他一生涉猎极广,著述颇丰,同时代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可惜这些著作至今仅存残篇。其原子论思想据说是由留基波首先提出,而他将其发展成为一套系统化的自然哲学世界观,其原子与虚空的关系作为万物内在必然性动力分别在本体论上导致机械决定论及在认识论上导致唯理论,对后世一直到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将古希腊自然哲学推向顶峰。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师徒是同时代的人,在思想上与柏拉图是死敌,两人分别代表着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两座最高峰。后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德谟克利特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合题。

学习资料:赵敦华_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除了体观点: “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 义,现了以上第3 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 、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 : 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 “哲学 ”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 、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 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 : “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与启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西方哲学史梳理一 本体论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原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本原论的基本特点是: 1、认为万事万物,或者说整个世界,都来自于一种本原的造就。本原是世界的终极所在,它以自身为世界的一元绝对,规定和规范,它支配一切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它既是世界的起点,又是世界的归宿。世界的存在就是本原的运行、本原的绽出、本原的建构、本原的显现和本原的回归。 2、认为本原是一种先于一切的自我绝对。它只是“我是我所是”,它创造世界和万物,但没有自身的创造和由来,也没有自身的因果关系。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从上帝那里找到自己的身世和由来,而上帝则没有自己的身世和由来。 3、认为本原在一切事物之中。本原没有它的与殊相的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本原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事物是暂时的和变易的。在黑格尔自身直观的存在方式,而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造就和支配来显现自己。本原与事物的关系是共相那里,永恒是本原的逻辑,变易是事物的逻辑。 本体论指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 本原论 指研究宇宙本性的学说,着重说明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一、米利都派: 泰利斯——水 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在色诺芬的笔下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人,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苏格拉底正如他笔下那般虔诚,他是不会受到公民大会审判的.而柏拉图相对于色诺芬,在哲学上的造诣显然更高.但柏拉图又是一个着名的小说家.他的问题在于很难分清究竟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他老师的还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划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苏格拉底曾被德尔斐神坛(希腊人占卜问卦的官方神坛)的女巫认定 为当时最具有智慧的人.他得知此事之后相当诧异,因为他认为他唯一知 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从此他便开始寻找那些被公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的所谓贤达,向他们讨教.他总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似乎众所周知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诘问,而那些贤达没过几轮便招架不住,丢尽颜面,也正是以这批人为首,向苏格拉底提出控告.苏格拉底最终被推上了审判席,他放弃了流放外地的轻判,选择饮鸩自尽.他相信灵魂不朽,他死之后便能与奥尔弗斯,荷马,赫西俄德谈话,获得更高的智慧,与此相比肉体之死又何惧.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文明的影响似乎要比耶稣之死之于宗教的影响来得更加重要. 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源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始终相信回忆说,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去重新获取被遗忘的知识.他的辩证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复习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2.8 “美德即是中道” 2.9 “幸福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 3、综合理解 3.1 哲学本体论的起源,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 3.2 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及其实质 3.3 先验论哲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4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和总结 3.5 “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 3.6 “伊壁鸠鲁主义”对伦理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基督教和基督教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理解经院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实质,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质。 1、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 2、初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 3、明确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实质,理解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 4、明确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罗素《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巨大的学术名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介绍到我国后,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普遍影响,不少人都曾焚香静读。将其视为案头的必备哲学读本。其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在这部哲学史中,罗素特别对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辟专章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罗素,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见证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之一,分析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作为哲学家,罗素的主要贡献在于数理逻辑方面,是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分析哲学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素出身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是罗素伯爵的第三代继承人,其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1945年,罗素在美国出版了《西方哲学史》一书,该书不但为罗素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是罗素获得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神秘主义与逻辑》、《怀疑论》、《婚姻与道德》等。 Heraclitus

№.1-Heraclitus, though an Ionian, was not in the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the Milesians. He was a mystic, but of a peculiar kind. He regarded fire a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everything, like flame in a fire, is born by the death of something else. "Mortals are immortals, and immortals are mortals, the one living the other's death and dying the other's life." There is unity in the world, but it is a unity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opposites. "All things come out of the one, and the one out of all things"; but the many have less reality than the one, which is God. 【译文】赫拉克利特虽然是伊奥尼亚人,但并不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学传统。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然而却属于一种特殊的神秘主义。他认为火是根本的实质;万物都象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世界是统一的,但它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然而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一就是神。 【本人评注】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的创始人。生于以弗所一个贵族家庭,相传生性犹豫,被称为“哭的哲学人”。他的文章只留下片段,爱用隐喻、悖论,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