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造卫星设计

人造卫星设计

人造卫星设计
人造卫星设计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CAD课程设计说明书人造地球卫星设计

院系航空航天工程学部(院)

专业空间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班号24030601

学号2012040306013

姓名李桦

指导教师杨靖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5年9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承诺书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设计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

本人授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

行存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期: 2015.9.18

摘要

课程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本文对人造卫星进行了相关的设计、绘制和装配。这次课程设计持续三周,用CATIA进行绘制并进行合理的调整。

关键词:CATIA.人造卫星设计.装配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use of knowledge , discovery,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My Course Exercise is about artificial satellite, which include designing, drawing and assemblage. This Course Exercise lasted three weeks, using CATIA software to draw artificial satellite and make reasonable adjustments. In these three weeks, I spend most of my time on studying, I learned a lot from this Course Exercise, which increase my spoken English, ability of designing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CATIA artificial satellite assemble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人造卫星简介 (2)

第3章零件设计和装配 (4)

3.1轨道舱 (4)

3.2返回舱 (4)

3.3推进舱 (5)

3.4推进器 (5)

3.5太阳帆 (6)

3.6连接件 (6)

3.7装配图 (7)

3.8装配图 (7)

3.9装配图 (8)

3.10装配图 (8)

3.11完成图 (9)

3.12完成图 (9)

3.13人造卫星 (10)

3.14三视图 (10)

第4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LIST OF TABLES

图3.1轨道舱设计图 (4)

图3.2返回舱设计图 (4)

图3.3推进舱设计图 (5)

图3.4推进器设计图 (5)

图3.5太阳帆板设计图 (6)

图3.6连接件设计图 (6)

图3.7装配设计图 (7)

图3.8装配设计图 (7)

图3.9装配设计图 (8)

图3.10装配设计图 (8)

图3.11装配完成图 (9)

图3.12装配完成图 (9)

图3.13人造卫星完成图 (10)

图3.1人造卫星三视图 (10)

第一章绪论

CATIA是法国DS System公司旗下的CAD/CAE/CAM一体化软件,DS System 成立于1981年,CATIA是英文 Computer Aided TRI-Dimensional Interface Application 的缩写。在70年代DS Aviation 成为了第一个用户,DS Aviation 是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企业,其产品以幻影2000和阵风战斗机最为著名。从1982年到1988年,CATIA 相继发布了1版本、2版本、3版本,并于1993年发布了功能强大的4版本,现在的CATIA 软件分为V4版本和 V5版本两个系列。V4版本应用于UNIX 平台,V5版本应用于UNIX和Windows 两种平台。CATIA如今其在CAD/CAE/CAM 以及PDM 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其销售利润从最开始的一百万美圆增长到现在的近二十亿美元。雇员人数由20人发展到2,000多人。居世界CAD/CAE/CAM领域的领导地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消费品行业,它的集成解决方案覆盖所有的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其特有的DMU电子样机模块功能及混合建模技术更是推动着企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提高。CATIA 提供方便的解决方案,迎合所有工业领域的大、中、小型企业需要。包括:从大型的波音747飞机、火箭发动机到化妆品的包装盒,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制造业产品。在世界上有超过13,000的用户选择了CATIA。CATIA 源于航空航天业,但其强大的功能已得到各行业的认可,在欧洲汽车业,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CATIA 的著名用户包括波音、克莱斯勒、宝马、奔驰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其用户群体在世界制造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波音飞机公司使用CATIA完成了整个波音777的电子装配,创造了业界的一个奇迹,从而也确定了CATIA 在CAD/CAE/CAM 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第二章人造卫星简介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那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那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按照运

行轨道不同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各种人造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照用途划分,人造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截击卫星等。这些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的人造卫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章零件设计及装配

人造卫星主要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器.太阳帆等连接件构成3.1 轨道舱的设计

图3.1 轨道舱

3.2返回舱的设计

图3.2返回舱

3.3 推进舱的设计

图3.3推进舱3.4推进器的设计

图3.4推进器

3.5太阳帆的设计

图3.5 太阳帆3.6连接件的设计

图3.6连接件

3.7舱体装配图1

图3.7 舱体1 3.8舱体装配图2

图3.8 舱体2

3.9太阳帆装配图1

图3.9 太阳帆装配图1 3.10太阳帆装配图2

图3.10太阳帆装配图2

3.11装配完成图1

图3.11 完成图俯视图3.12装配完成图2

图3.12 完成图仰视图

3.13 人造卫星图3

3.13装配完成总图3.14人造卫星三视图

3.14人造卫星三视图

第4章总结

这次课设历时三周,终于完成了人造卫星的建模。工欲善其器,必先利其器,我首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CATIA曲面教程,对照书中的小例子,我熟悉了许多曲面工具,之后我就构想出了建模的步骤,才可以得心应手。但由于曲面较复杂,在建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都通过换工具,简化模型等方法解决了。完成后仍有许多曲面衔接的不是很光滑,倒圆角也存在问题。但这次课设给了我极大的锻炼。通过这次课设,我学到了许多在CATIA方面以前不会的知识,增强了我曲面建模能力,希望以后仍有这样的课设锻炼的我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仁亮,CATIA V5基础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李成,CATIA V5从入门到精通,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致谢

本文是对我大学期间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杨靖宇教授,本论文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 卫星发射 东方红1号——我国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之六,作者:李鸣生) (2011-04-30 14:17:24) 2011年04月30日 东方红1 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纪实 李鸣生 第二十一章访苏代表团跨出国门 从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图—104 国际航班客运机起飞时,是早上。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有风,有云,还有偶尔划过天空的几声鸽哨。但就是没有雨, 没有太阳。飞机越升越高,离国土越来越远。气温开始由热变冷,空间豁然开 阔起来。 50 年代的莫斯科,是全世界无产者向往的麦加,更是中国膜拜的圣地。克里姆林宫这颗闪闪的“红星”,犹如一轮鲜活的太阳,无时不向世界辐射出诱人的光芒。莫斯科是世界革命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中国,自然应该向“老大哥”学习。于是,历史选择了1958 年10 月16日。这天,中国专家赵九章、卫一清、杨嘉墀、钱骥和翻译杨树 智一行5 人,专程飞往莫斯科,向“老大哥”学习怎样放卫星。 行前,因担心“老大哥”不给面子,会留上一手,聪明的“小弟弟”便选用了一个再中肯不过的名义——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访苏代表团。代表团团长便是赵九章。 此刻,坐在机舱右排窗前的赵九章,显得温和而又沉稳。他就那么 随便往座位上一坐,既没言语,也无动作,大学者的风度便一目了然。想去苏 联取经学习放卫星,已是三个月前的事了,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他胸中不免鼓 荡着一种天马行空似的快感。可在这快感的背后,一种使命的重负,又悄悄压 迫着他的心。

“581”卫星组成立快两个月了,虽然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 一跃进口号的鼓动下,各处都满腔热情,干劲冲天,纷纷开始放卫星,并且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拿出了总体方案的设计以及卫星、火箭和构造模型。但是,到底怎么放卫星和放什么样的卫星等一系列问题并未仔细考虑和来不及考虑, 大跃进的形势也不允许去做更周到更仔细的考虑,而只能凭着一种热情,一种 忠诚,一种新奇和神秘,关起门来搞设计。因此,为了探索一条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的道路,为了学习和了解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企望得到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和支持,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协定, 中国科学院决定派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考察。 昨晚,科学院领导张劲夫等,特意来看望了即将赴苏的几位科学家,并一再嘱咐说:“这次去苏联学习考察人造卫星和火箭技术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想法多考察些地方,多学些成功的经验,回国后,要在这次考察的基础上,尽快拿出中国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是的,苏联毕竟有了多年探索的历史,毕竟有了两颗人造卫星成功的经验,此行倘若能达到预想之目的,中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步伐必然会大大加快,而且成功的把握也会大得多。但如此重任,这次能顺利完成吗?想到此,赵九章的心底泛起一丝淡淡的隐忧。他掏出 工作日记本,随手翻开,认真查看起来。 第二十二章航天专家赵九章 赵九章生于1907 年,浙江吴兴县人。1933 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便留学德国,并于1938 年获德国柏林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1939 年 回国后,他担任了西南联大教授。1944 年,曾开拓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的著名 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重担搁在了 他的肩上。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并于1955 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同时,还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竺可桢先生在1945年4月5日对赵九章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曾经有 过这样一段评价:“九章到所10个月,对所里行政大事改进和研究指导有方,且物理为气象之基本训练,日后进步非从物理着手不行,故赵代所长主持,将 来希望自无限量。” 赵九章果然不负众望。这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地球物理学家、气 象学家、空间物理学家,后来在发展中国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 方面,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

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各种各样的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有它独具的优越条件。它本身无需动力就可以在大气外层空间长时间运行,能在几百公里到几万公里高度的大范围内活动,飞越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区,甚至全球飞行,执行航天任务。这是大气层内任何飞行器都无法比拟的。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世后,世界各国都把 发展航天事业放在重要地位。迄今,有20多个国家先后共发射了4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各种应用卫星不仅成了人类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科学研究、文化娱乐所不可缺少的设备,而且现在它已进入到能大量创造财富的实用阶段。如美国制造一颗气象卫星成本只有几千万美元,而每年可收益10~20亿美元;用2.5亿美元设置3颗资源卫星,每年可收益14亿美元。还有各种军事卫星,在军事活动中也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一、通信卫星 现在,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世界各地生动的场景和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场面,已习以为常。确实,这是通信卫星的功劳才让观众大饱眼福,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 现代无线电通信有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几种波段。其中超短波(波长10~1米)和微波(波长1米以下)传输的信息量大,稳定可靠,适合于远距离通信,但是只能在“视距”范围内直线传播。发射站OH架设的天线越高,传播的范围越远,但超过OA的距离处就无法收到,需要一个转播站O′H′来转播。如果把转播站放到卫星上去,则传播距离就大得多。通信卫星上装有天线、转发器等无线电传输设备。地面发射站发出的微波信号,通过通信卫星接收、放大后,再远距离发回地面。

但是卫星不停地绕地面运行,只有地面上看到卫星时才能接收信号,因此,对某一地点来说就不能随时都能通信。这就要求通信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才能稳定通信。如果把卫星发射到离地面35800公里高度,那么它绕地球运行一周,正好等于地球的一天,与地球自转的速度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就是静止的。这个轨道就是同步轨道。一颗通信卫星在这个高度上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赤道上空等距安排三颗同步通信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成一组国际通信卫星,当然还需要配备专门的地面接收和发射站。下图即为我国的WD-6六米卫星通信地面站。 同时,通信卫星要对地面站接收和发射信号,就要控制卫星的姿态, 使无线始终对着地球。最新的V号国际通信卫星有12000条电话线路,

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卫星系列介绍及应用 中国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制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已在民用领域初步形成了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 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各系列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民用领域卫星系列 (1)“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此系列包括三种不同类型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即“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试验通信卫星和“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中国这一系列至今共发射了十颗卫星,为通信、广播、水利、交通、教育等部门提供了各种服务。其中东方红一号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要求,“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到2000年为止,中国共发射了三代通信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是1984年发射的2颗通信卫星和1986年2月1日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实用型通信广播卫星。第二代通信卫星是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1月28日发射的载有4台C波段转发器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第三代通信卫星是1997年5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三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现今,中国实验性的发射了“鑫诺”及“亚太”系列通信卫星,成为下一代中国通信卫星主力军。 (2)“风云”气象卫星系列。该系列包括“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两类,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又称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此前已分别发射了三颗和两颗卫星,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分别进行过4次和3次发射,在中国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由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在1997年6月10日发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甲,并于1997年12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2000年6月25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乙。2004年10月19日又发射了一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3)“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这一系列形成时间较长,包括六颗卫星,分别是:一九七一年三月发射的“实践一号”;一九八一年九月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发射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一九九四年二月发射的“实践四号”;一九九九年五月发射的“实践五号”。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 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一年级下册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各国首颗人造卫星 1.苏联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 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卫星重8.22千克,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 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行星重约42千克,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 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约173千克,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 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

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 苏联(1957)、 美国(1958)、 法国(1965)、 日本(1970)、 中国(1970)、 英国(1971)、 印度(1980)、 以色列(1988)、 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伊朗(2009), 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 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 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 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 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 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 *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

*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 *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 俄罗斯,美国,中国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 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 这个真没有 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起前苏联开始实行颇具政治色彩的Intercosmos计划,从社会主义同盟国家选拔宇航员,接受训练后再乘坐苏联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越南的范遵居然成为了全亚洲、乃至第三世界国家远征太空的第一人,在航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范遵1947年生于越南太平省,1965年加入北越空军,1972年他在河内上空击落了美军的B—52轰炸机,成为击落此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并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它的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967年

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 千克(最终确定为173 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和建立地面观测网等。东方红1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能源系统、《东方红》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

人造卫星的简介

人造卫星的简介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

人造卫星的作用(精)

人造卫星的作用 1,科学勘察与试验 2,军事防卫 3,信号传输 发射成功一颗人造星,实际上就相当于人类在太空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或通讯、情报站。地面上的人类通过遥控这颗人造卫星来完成宇宙观测、广播通讯等项工作。从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已经拥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种类的人造卫星。 通信卫星用于电话、电报、电视、广播、数据传送等业务;气象卫星主要用于气象观测工作;地球资源卫星用于寻找地下矿藏、调查水文资料等方面工作;导航卫星主要用于交通导航服务;侦察卫星主要用于侦察敌情、探测火灾等方面工作。其他各种卫星,依据研究设计的不同,各有不同用途。 按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功能来进行分类,就人造地球卫星而言,可分为观测站、中继站、基准站和轨道武器四类,每一类又包括了各种不同用途的航天器。 (1 观测站 卫星处在轨道上,对地球来说,它站得高,看得远(视场大,用它来观察地球是非常有利 的。此外,由于卫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不受大气的各种干扰和影响,所以用它来进行天文观测也比地面天文观测站更加有利。 (2 中继站

中继站是一种在轨道上对信息进行放大和转发的卫星。具体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传输地面上相隔很远的地点之间的电话、电报、电视和数据;另一类用于传输卫星与地面之间的电视和数据。 (3 基准站 这种卫星是轨道上的测量基准点,所以要求它测轨非常准确。 (4 轨道武器 这是一种积极进攻的航天器,具有空间防御和空间攻击的职能。 人造卫星将在沙尘暴预报、警报中发挥重要作用 哪里有沙尘暴,台风将要侵袭何处,这些灾害性天气的行踪今后完全可被中国的“千里眼”锁定。昨天,国防科工委、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举行了风云一号D星和海洋一号A星交付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已经结束,而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也宣告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风云一号D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密切监视沙尘暴、台风的一举一动。据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从卫星传回的图像和数据,专家们将对沙尘暴的源头、动向、路径、危害范围等做全面科学的分析研究,风云一号D星将在明年的沙尘暴预报、警报中显示出其重要性。 海洋一号A星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它的监视范围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以及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等海域

人造卫星知识及军事卫星简介

人造卫星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而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它是指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假如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掉落,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围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的发展史: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1958年1月31日,美国成功发射“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随后,法、日、英三国分别于1965年11月26日、1970年2月11日和191971年10月28日发射成功该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制造的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于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除上述国家之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者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卫星的功能及分类: 按用途:1.科学探测和研究的科学卫星,包括空间物理探测

卫星和天文卫星等;2.实验卫星,包括进行航天新技术试验或是为应用类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3.应用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等。 按轨道高低:低轨道、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地轨道七大类。 按运行轨道:顺行轨道、逆行轨道、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 人造卫星的功能和用途大致来说可以分为通信、气象、资源、侦察、导航五大类。 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截至2001底 我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不同卫星又组成各种不同的空间(卫星)应用系统 已初步形成了3个卫星系列──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另外 北斗星导航卫星系列正在形成。1)实践号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实验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的卫星 主要利用在实际太空环境下考验卫星技术中的新方案原理、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 以便为后续的实用卫星做技术储备。中国自1971年3月3日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以来 已经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践四号、实践五号。其中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是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上天的。实践二号2)东方红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系统198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通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航空母舰的功能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武器,当然主要功能是用于作战的,相信主要的作战功能你也能了解了,主要是起降各种作战和支援飞机、为这些舰载飞机提供停放、维修、补给,搭载和投放海军陆战队等作战部队、反潜等。 广义上的功能包括武力威慑(在很多情况下航母的部署就能够形成威慑力,达到一定的军事目的,而不用真的投入作战)、提供远程空中打击、为航母编队提供外层防空保护等等。非军事用途方面,也可以通过舰载机提供人道援助、医疗救护和海上搜救、为其他船只提供补给等。 中国的飞船分别在什么时候发射? 1、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3、中国的“神舟三号”宇宙飞船于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02年4月1日,“神舟”三号飞船于下午4时许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4、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中国2002年12月30日凌晨发射升空的“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5、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6、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飞船发射 地点都是酒泉中心 7、2008年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在2008这个不平凡年份送给世界的又一个惊叹,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又一次绽放出的光芒。 运载火箭有什么作用 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军用卫星,空间探测卫星等),或用于运载航天飞机,或用于军事用(弹道导弹)。 运载火箭的用途是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继西昌、酒泉、太原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落户海南已经基本定局。这样中国将拥有四个航天发射基地。 1.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我国最大的商用卫星、宇航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里山川相间,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空气清新,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落,东暖夏凉四季春”的美誉。随着一颗颗卫星的升起,世界为之瞩目,世人为之振奋,西昌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她除了拥有“月城”、“小春城”、“攀西聚宝盆”和“黄金地带”等富有大自然美好情调的名

人造卫星的简介

【人造卫星的简介】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种类】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 人造卫星的优点在于能同时处理大量的资料及能传送到世界任何角落,使用三颗卫星即能涵盖全球各地,依使用目的,人造卫星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科学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通信卫星: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军事卫星: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气象卫星: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资源卫星: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星际卫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2018年走近中国人造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摇篮-文档资料

走近中国人造卫星和“神舟”飞船的摇篮 大漠凑凯歌,天宇铸辉煌。2月30日,中国航天器及其应用技术研制开发的核心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已 经走过了35个壮丽春秋。 35年间,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几代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攀登,先后研制发射了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和4艘“神舟”号飞船。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定点、宇宙飞船研制等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国际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作为20世纪重大事件而被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浩瀚太空,耸立起中国空间事业的巍巍丰碑。 响彻天宇的《东方红》乐曲,揭开了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天幕 历史将永远铭记住这一天,1957年10月4日。在离莫斯科两千多公里的哈萨克大荒原一个神秘的角落里,随着一声沉闷的轰鸣,一枚顶上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始了开天拓疆、挺进太空的悲壮历程。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面对天疆的呼唤,中国人向太空发出了挑战,踏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空间事业征程。 1968年2月20日,经聂荣臻副总理提议和毛主席、周总理的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钱学森带领第一代航天人翻开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崭新一页。 历史注定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将是一部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奋斗史和创业史,历史同样也注定中国的航天事业要走一条自主创新的探索之路。刚则组建起来的卫星队伍两手空空,别说有资料和经验可借鉴了,就连卫星是啥模样谁也没见过。 困难挡不住中华民族迈向太空的步伐,为了中国空间事业的开天序曲,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勇挑重担!多少技术难关,多少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赵九章、钱骥、杨其堂、孙家栋、戚发轫……一个个熟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才突破层层阻力飞向太空。 “东方红一号”上天后能不能听得见、看得见,有着十分重要的国际影响和历史意义。为了实现“听得见”,刘承熙跑到北京火车站聆听钟楼的报时声,又跑遍北京大大小小的乐器店,最后决定用电子音乐把北京车站钟声的节奏和铝板琴的琴声合二为一,凑出音乐纯正、节奏明快、格调高雅的《东方红》乐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