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点建设课程结项报告书

重点建设课程结项报告书

重点建设课程结项报告书
重点建设课程结项报告书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重点建设课程结项报告书

推荐系部建筑工程系

课程名称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类型

课程建设类别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所属院专业(群)名称建筑工程

立项时间2014年9月

课程负责人黄良正

填表日期2016年5月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

二Ο一六年

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报告书(新)

《网络安全技术》精品课程2008~2009年度项目建设情况报告书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建设项目组 二00九年十月

目录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 二、项目落实情况概述及取得效果 (5) 1、课程目标 (5) 2、课程内容与结构 (6)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7) 4、课程团队 (8) 5、课程研究 (9) 6、课程资源 (10) 7、课程考核 (11) 8、课程效果 (12) 9、课程管理 (12)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3) 四、下一步建设措施 (14)

一、项目年度建设规划概述 1、课程目标 (1)建设目标 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为课程目标,体现应用型高技能网络安全人才的职业特点。 (2)建设内容与措施 通过对用人单位访谈和毕业生调查,根据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目标,与合作企业一起修订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使之更加贴近就业岗位技能需求。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 2、课程内容与结构 (1)建设目标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基于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2)建设内容与措施 ①确定职业岗位; ②明确工作任务; ③分解专项能力; ④遴选课程内容; ⑤设计学习情境。 (3)建设经费 计划投入0.35万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建设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将教研教改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改革创新,推出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教学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机会,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课程诊改报告模板

附件1: 课程诊改报告模板 请各课程负责人针对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全面诊断,并在充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修正课程建设发展方向。请各课程按照以下模板,完成课程诊改报告。 (一)课程定位是否准确 诊改要点:课程设置是否合适,是否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区别。课程培养目标是否与产业需求对接,是否满足产业职业岗位需求。 (二)教学模式是否科学 诊改要点:课程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比重是否适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重实践教学,教育活动是否系统地设计;教学质量是否可检测。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 诊改要点:是否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是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否推行教学手段现代化,引入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思维导图等最新教学手段。

诊改要点: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适度,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是否协调,专业的生师比例是否恰当;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等)是否合理;教师双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否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团队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能力,是否有较好的成效;是否制订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建设方法和措施是否有力; 课程负责人职称、能力是否满足,能否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教学改革方向,指导课程建设和改革。 (五)实践教学条件是否满足 诊改要点: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实训室数量、设备配置等是否满足课程教学、实践的需求;校内实训室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学校、行业、企业是否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是否够用,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的活动是否有效;是否制订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 (六)教学资源是否丰富 诊改要点: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否满足课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能鉴定、社会培训、就业创业的需求;课程标准是否科学规范,系统完善;是否建设一批优质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资源使用效率高,并形成了可持续开发、应用机制;是否建立教材开发和选用制度,是否注重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专业实践教材是否开发完成;是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的、仿真的实训教学项目。

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附件3 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青海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青大校研字〔2015〕25号)文件精神,为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和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深化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为根本依据,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共同必修课、研究方向课课程内容为重点,根据学术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需求修订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建成与我校的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

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相适应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较高水平的优质课程。 3.以课程建设工作为基点,统筹使用各类资金,改革、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院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4.健全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机制;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健全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指导审查制度和支持系统;扩大研究生课程选择范围,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方式,探索建立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1.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2.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规范; 3.教学模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研究生教材和文献库建设; 8.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总结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提升办学能力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2 三、项目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 2、师资队伍建设 (4)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4)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 (5)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6) 五、建设成果 (79)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0)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2015年12月,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立项建设单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市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本项目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并带动本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年的建设实践中,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建设。目前,本项目已完成投入 37.745万元,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组织保障 建设筹备期,即成立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将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确保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重新组建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就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专业建设进度,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项目组成员汇报各自分管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及时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

相应措施确保每一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自觉接受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评估。 2、制度保障 全面执行学校有关办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建设过程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改变以课堂、学校、学科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千方百计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有效覆盖全部实习项目,力求工学结合形式多样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教,做中学”,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学校基本的教学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训练学生以及共同评价的育人模式。依据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完善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精选教材,实现教材一体化和教师一体化。在实训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努力形成以学校为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规划项目情况总结报告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1.建设总体情况 畜牧兽医专业重点支持建设项目自2011年6月始至2013年6月止。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下、重点进行了构建“333”专业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要求开发“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在项目课程与特色教材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多媒体课件、畜禽标本与教学用具的开发;进行专业技能教室的创建;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推进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的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项目下,通过推进教师“五个一”责任计划,重点推进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重点推进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特聘和引进兼职教师,重点推进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全力推进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项目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增强与紧密结合型企业的合作,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开设行业企业专家论坛等措施,推进工学结合管理制度、校企合作联系会议制度以及学生创业实践制度的建设。二年的建设周期,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2.专业发展变化 构建了“333”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服务了地方经济。其构建模式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肯定与认可,依据“333”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开发专业课程教学方案,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力,促进了专业教学层面的教学改革和职业教育教材的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创建后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服务于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增强了。为此,受省教育厅职社处的委派,动物工程系负责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首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牵头开发。 开发了职业教育特色教材,教学内容对接了职业标准。建设期间,依据“33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特征的思想内涵,开发了8本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同类学校使用。其项目课程教材《饲料质量检验、配方设计与营销》2012年10月获教育部首批改革创新示范教材称号。《项目课程开发与内容编排设计》课题2012年12月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第二届精品课题称号。《农类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教材改革创新》项目2013年3月获教育厅省教学成果奖受理。 教材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本校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使用后,学生反映:“学习内容通俗易懂,知识点简明扼要,关键环节的图示直观明了,爱读!特别是技能的关键性提示很好,会做!学习后,我们知道学习内容与将来工作的联系了,学习的目标与目的性更强了”。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非项目课程教学班级。 教材的编写体例被高教出版社作为范例,用于其他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其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经验,在“高教社杯”全国说课比赛中作大会交流;在2011年黑龙江中职教学经验活动中作大会交流。 推行了“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学以致用提升了技能水平。即“专业技术知识”课程以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线,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以用带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毛泽东思想概论》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该课程自1992年开设以来,2003年被评为学校首批合格课程,2005 年12月立项建设优秀课程,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五个一"标准对该门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该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五个一"标准和德州学院优秀课程建设"五个一"标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二)课程建设定位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三)课程建设的特色 (1)《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2)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3)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该课程的教学队伍由三人组成,开始建设时,只有两名副教授,一个讲师,两个硕士,一个在职硕士,讲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全部为副教授高级职称;全部取得硕士学位,建设成效明显。40-45岁两人,30-40岁一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生配比为1︰18。 该课程由政法系田宝华副教授任课程负责人,现为德州学院政法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宣传委员和统战委员。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教育法学会理事。曾获2004年德州学院优秀教师、德州学院师德标兵、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德州学院2007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共党史、刑法学、犯罪学、刑法学原理与案例分析、中国当代主要犯罪与预防等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6部,主持、参加校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一项。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德州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德州市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二项、德州市社科联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四项、获德州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 多年从事《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赵环秀副教授和孟现琴副教授为成员。硕士毕业的赵环秀同志和孟宪琴副教授均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在该科的教学中教研成果突出,孟现琴副教授2006年被评为德州学院青年教学骨干教师,故在教学中能较好的实现理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的总结

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根据新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的旅游管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校、政、企、研结合办学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 现对旅游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分如下四方面进行总结: 一、项目的实施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建设 实行学校和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管理的制度安排,实行专业建设负责人与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专门机构和组织工作团队,明确各细分专业方向及相应教研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在特色专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全过程实施指导和监控。学校教务处负责特色专业的申报、立项与教学质量监控。旅游专业负责项目具体实施与日常教学管理,教育评估办负责专业质量保障及学生评教,网络中心负责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专业发展涉及到的几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等以及教学团队均有明确任务和责任。 (二)实施程序与措施 1、第一步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调查研究。第二步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制订全面的、详细的建设计划。第三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体系、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材培养与储备等方面的建设。 2、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 (1)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如定期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采用“平台+模块”的套餐式课程结构组织教学,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习题和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202005201832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06年12月被列为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2007年5月被列为“市教委重点课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 项“奠基工程”,党中央历来都十分重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从1985年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即1985年方案,1998年方案和2005年方案。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中央政 治局直接过问,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每次改革,都有力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面貌 的改变,促进了课程体系的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根据2005年方案的改革精神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设计了教学日历,已经运行了 五个学期,并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的要求,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 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作用,用两句话概括既全面又准确。第一句话是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导者;第 二句话是教师又是第二课堂的参与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以下简称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老师,这门课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是党务干部,又不是行政管理者,也有别于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我们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的重要成员,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三观”的神圣使命,是系统 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实施 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在讲台上应起主导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完成第一课堂的教学 任务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参与学生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把理论 教学和实践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的各种学生思想、行为的信息,也是联 系实际,针对思想,结合特点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资源。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来讲,这个岗位,既是职业,更是事业。作为职业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敬业爱岗;作 为事业,要求教师不懈追求,全力以赴。 (二)教学上的规范性和延伸性之间的关系 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在课堂上到底应该讲什么”。按理,有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对本课程而言,这确实又很成问题。 我们平时总是会听到同学有这样的意见或建议:“希望教师不要照课本讲”等等,对教师 而言,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中要求讲的东西不能不讲,这是教学规范;对许多学生 而言,你如果讲这些我就是不爱听。这确实是一对矛盾。所以,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 高要求,即既要围绕教章(节)的主要思想,但又不能拘泥于现有条目的束缚,要在内容 的深度、广度、即时性等方面入手,针对同学的思想实际拓展教学内容,充实课堂信息,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建筑工程施工专业) 系部电建系 总负责王建锋 编写高媛 二〇一三年九月

《建筑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要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牢固确立人才质量观,遵循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推进教材创新。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依托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体现我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水平、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能得到国内职业教育同行认可的教材。教材建设必须全面反映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充分体现优秀教学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优化结构,突出特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抓好重点教材,全面提高质量,突出我专业特色,力争系列配套,逐步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力求做到统筹规划、全员参与、全程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推进学校发展。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措施和保障激励措施 1、由系主任牵头,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订精品课程动态管理、专业教研组负责具体建设的系列制度,学校其余涉及部门可协助系部进行相应的建设工作,建立起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过调研、参考、研究讨论、领导评价验收等方法共同完成各阶段建设任务。 3、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使用、效益,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使用效率高。 4、各部门及系部涉及教师应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做好精品课程的论证、申报、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尤其要确定合适的教材建设负责人并为教材建设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精品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扎扎实实把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管理学课程建设总结报告.docx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 00 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 2006 年 2 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 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 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 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 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 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 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梯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历获奖 课 程 何苏华男1954. 12教授 本科 校级三育人 负 (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责 人 陈晶瑛女1962. 12 副教授 硕士 校级三育人(副组长)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主 讲 校级三育人 教 杨望成男1964. 2副教授博士 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黄跃辉男1957. 11副教授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等 师教年青罗锋男1972. 11副教授 硕士青年优秀教师奖在读博士教学质量奖等

硕士 辛焕平男1970. 8副教授 在读博士 刘丽辉女1972. 12讲师硕士校级优秀党员等1. 2 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 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 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 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 2 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 升为副教授,有 1 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 1 人,副教授 5 人,讲师 1 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 1 人,硕士 4 人(其中在读博 士 2 人),本科 2 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 3 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 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 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 教改教研论文 6 篇。 2006 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获奖教师获奖项目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多 何苏华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的改 革与实践 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 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创陈晶瑛 新与实践——基于“双 语教学”改革实践例证 教师教学风格的类型成 黄跃辉 因与培养 获奖名称等级获奖时间排名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教学成果一等奖 佛山科技学院 2006 年 3 月主持人

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1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工作报告之网络课程结题报告

网络课程结题报告 【篇一:福州大学网络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表】福州大学网络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表 【篇二: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篇一:精品课程建设结题报告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结题报告书 立项编号: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所属系部:建设时间:填表 日期: jpkc200705 化工原理田海玲化学化工系 2007-2010 20100729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123 45 篇二: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本课程建设项目的名称是《学分制下程序设计语言开放式教学的改 革与探索》,项目编号是20060202,项目所在单位是电气工程系, 项目负责人。 本课程建设项目的目标要求有以下几项: 1.制订教学管理制度。 2.编写教材。 3.建立网络答疑及批改作业平台。 4.开放实验室,建立实验考核管理制度。 5.建立网络教室,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公共基础课之一,而且也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地位比较重要。我校于2005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对程序 设计语言课程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 生选择,开放实验室,以及提供合适的本科教材等。在本课程建设 项目立项之前,主要以下几点不足,制约学分制下程序设计语言课 程的教学。 1.十分缺少适合学分制需要的高水平的专业任课教师,没有与学分 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目前主讲教师只有1人,每年《c语言程序设

计》的任课教师都在大量更换,稳定性不足。完整的考核管理制度 没有建立,无法客观评价、考核任课教师。 2.缺乏适应学分制要求、适合汽车学院学生需要的本科教材。 3.未充分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答疑及批改作业等活动。 4.实验室资源严重不足,缺乏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客观考核办法,也 没有对实验教师的实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和管理 5.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按照课程建设项目的要求,我们首先经过充分的研讨,总结近几年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几易其稿,制订出了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管理和考核制度》。该制度出台以来,已成功 地运行一个学期,为考核和管理《c语言程序设计》任课教师提供了 切实可靠地依据,也为今后可持续、规范的考核管理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通过积极争取,将《c程序设计简明教程》列入了汽车学院十一五 规划教材。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联系,列入《21世纪高等院校计 算机系列教材》。遵照教育部本科教材编写规范,参照汽车学院《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出了符合计算机专业需要的本科教材,已于2006年8月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字数为39.2万字,共分十二章。内容翔实,案例精彩,前后呼应,自成体系。完全适 合汽车学院本科学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颇受专家和同行的 好评,拟于2007年正式给汽车学院本科学生使用。 组织人员开发了网上论坛,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开展答疑和批改作 业活动。既方便快捷,又反馈及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应 网址是/wxd。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与计 算中心合作,提供250台 电脑供学生上机,有效缓解了实验硬件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 在计算中心主任闫菲的直接关心下,完成了实验管理考核制度的制订,并已成功实施了一个学期。计算中心全体动员,闫菲主任亲自 挂帅,投入《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指导工作。以上种种措施,对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我们投入大量精力,以电气工程系计算机实验室为基地,进行 了网络教学试点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获得了 一些宝贵的经验。今后准备扩大试点规模,增加网络教学的比重, 从教学手段方面提升《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课题组1[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专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为了推进我国计算机专业教改进程,国家教委于1994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列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的重要课题,力求在五年内取得突破。 广西大学原设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建设,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内重点院校相比,我们在专业建设、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⑴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维护等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单一的学科专业对口教育,忽视了学生计算机硬件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学生的人文素质、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没有包含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应建立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 (2) 现有两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差别小,适应面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3) 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典型的单一的学科专业对口方式,课程划得过细,综合性差,知识面窄,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 (4)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单一的计算机工程与技术教育,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内容陈旧落后,时间滞后,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 显然,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领域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原有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以及计算机教育等四个专业已合并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口径有了较大幅度的拓宽,为深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按宽专业人才培养口径打下了基础,专业面的拓宽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基础知识平台和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要适应新的专业目录培养人才,必须根据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过去我校的两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无特色、差别小、适应面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素质差等缺陷,重新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面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努力使人才的培养从单一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开拓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说,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认真考虑专业教育如何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重在拓宽专业口径和业务基础,并特别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上述的现状和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考虑,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方案

课程建设项目报告书

课程建设项目报告书 (结题报告) 一、一般情况 项目名称:非直属附属医院课堂理论授课教学质量评估规范化探讨 期别:第六期 承担单位:上海中医大附属普陀医院 承担部门:院部 项目负责人:花根才 项目执行时间:2005-1 ~2006-1 校拨经费:2000元 二、课程建设目标、内容: 理论授课教学质量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其任务就是发现偏离计划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发生的偏差,从而确保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承担着与附属医院相同的许多教学任务,包括课堂理论授课和临床实习带教任务。不断完善和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质量是大学教学工作和医学人才培养的共同需要,而完善教学监督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定期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检查、教学交流、教学反馈,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通过检查交流反馈,造成教学工作中压力和动力并存的氛围,增加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自觉意识和竞争意识,以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课堂理论授课教学质量检查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主要包括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等内容。开展课堂理论授课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能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防微杜渐,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以保证教学工作向着确定的教学目标,沿着正确道路,健康运行。 三、课程建设期间实施的措施: 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估、督促、反馈、整改机制,及时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向教研室反馈。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个别沟通,整改或调整授课、见习带教方式、内容或人员,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本项目在现有课堂理论授课质量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较为全面的规范化课堂理论授课教学质量评估方案。 第二、建立课堂理论授课教学质量评估范围和方法。课堂理论授课的教学质量

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设总结资料讲解

重点建设专业示范建 设总结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提升办学能力项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 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2 三、项目建设进展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 2、师资队伍建设 (4)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4) 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 (5)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6) 五、建设成果 (79)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0)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业对接产业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2015年12月,我校被市教委确定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建设立项建设单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市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 本项目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并带动本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一年的建设实践中,按照《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相关要求开展项目建设。目前,本项目已完成投入37.745万元,已按任务书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组织保障 建设筹备期,即成立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将建设项目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确保了预期目标的实现。 重新组建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就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根据专业建设进度,定期召开项目组会议。项目组成员汇报各自分管项目进度完成情况,及时反馈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每一阶段项目任务的完成。 在建设过程中,自觉接受学校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评估。 2、制度保障 全面执行学校有关办学能力提升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建设过程监控制度。 建立健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全方位管理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积极改变以课堂、学校、学科为中心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认真进行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千方百计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有效覆盖全部实习项目,力求工学结合形式多样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中教,做中学”,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成为学校基本的教学学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训练学生以及共同评价的育人模式。依据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完善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