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作者:黎土旺

摘要: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包括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和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这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

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首先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这就是“知觉”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就曾竭力把知觉活动与理性活动区分开来,认为只有理性才能纠正感觉的错误,最后达到对真实的把握。而柏拉图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的世界观,同样也在昭示人们不要过分相信感性。不过,在崇尚理性的西方文化中,同样也没有忘记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的道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亚里士多德:论心灵)但问题是,什么是视觉思维?知觉或视知觉有没有思维的功能?知觉或视知觉究竟是怎么思维的?按照传统哲学的观点,所谓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存在和物质相对应,主要是指精神和意识,凡是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思维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这是显而易见的。而狭义的思维,则主要是指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思维元素的思维形态、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而概念则既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又属于逻辑学的范畴,所以又叫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认识的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显然又不属于思维的范畴。至于思维能否离开认识的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则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另外一个问题。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知觉和思维的区分同样也是明显的。在传统心理学中,所谓知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直接的整体反映,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间接反映。尽管,在心理学的视阈中,思维常常被视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但心理学关于知觉和思维的研究又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这就是“知觉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所以,在传统观点看来,知觉就是知觉,思维就是思维。如果说到二者的联系的话,那么也主要体现在知觉为思维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方面。思维的器官是人的大脑,知觉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大脑思维的整合作用,但感知觉器官就是感知觉器官而并不是人的大脑。

然而,在阿恩海姆看来,“人类和动物的探索性活动和理解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和实践,而不是靠单纯的沉思。“认识”作为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时所涉及的一

切心理活动,如感知、回忆、思维、学习等等。认识包括知觉,至少从道理上说,没有那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而知觉,尤其是视知觉之所以具有思维的能力,主要是由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所具有的理解力所决定的。而被称之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本身具有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所谓认识活动,就是积极地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简化、抽象、分析、综合、不足、纠正、比较、问题解决,还有结合、分离、在背景或上下文关系之中做出识别等。这样一些活动并不是哪一种心理作用特有的,它们是动物与人的意识对任何一个等级上的认识材料的处理方式。在这方面(即处理认识材料的方式),一个人直接“看”世界时发生的事情,与他坐在那儿闭上眼睛“思考”时发生的事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认出某物是某物,实际上就等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一切都是在视知觉中发生的。而“其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这些抽象风格的绘画把它们在现的‘题材’从物理世界中‘转移’出来。换句话说,所描绘和解释的,是一些普遍的性质,即一切思维活动所关心的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意象已非世界的物理存在,已经具有了‘意义’。思在一开始就介入了象的存在,象与思已难分开。”“艺术活动是理性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知觉和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然而,思维与知觉的这种结合并不单单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感官‘理解’周围环境时所涉及的典型的机制,与思维心理学中所描写的那种作用机制是极为相同的。

反过来,大量证据又表明,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就是说,心灵在艺术中的活动与在其它领域中的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促使我们对人们长期以来的那种抱怨(即对艺术在社会和教育中受到的孤立和忽视的抱怨)有了新的理解。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此,而是存在于一个更基本的领域——感觉与思维之间的分裂中。正是这种分裂,才引起了现代人的各种‘营养缺乏症’。”

视觉思维的提法的科学性问题,同时还涉及到知觉与直觉的关系问题。在阿恩海姆看来,“人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项工作:一、必须获取有关它的信息;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道理上说,这两项工作应该是截然分开的,但这种划分事实上并不存在,如果大脑内部的工作有如此清晰的分工,认识活动中的知觉与思维的交织与合作将是无法理解的。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事件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归纳自己对它们的反复经验而达到对其普遍性的把握时,才有可能,但也有仅通过一次观看就可以理解它们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观看活动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对其普遍性的认识。我们在一个个别事物中一眼便看出了我们正想理解的“道理”,与此同时又直觉到它在其他所有事物中也必定如此。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概括能力——这是一种在个别物体之内寻找“普遍”的能力,也是他致力于“对本质的直接知觉”的研究时所要努力恢复的人类智慧。而这种“智慧”其实也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的直觉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知觉能力。如果说直觉能力或直觉思维能力相对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言,是对事物的本质的直接洞察能力的话,那么,知觉能力作为人类认识的感性形式则相对于感觉和表象而言,主要是指人通过感知觉器官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而直觉之所以是直觉思维就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觉活动或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包含了知、情、意在内的全身心的投入,当然并不仅仅是视觉活动。

正如麦金的研究所表明的,所谓“设想构绘”实际上既需要看又需要想还需要画。也就是说它需要观看、想象和构绘三方面能力的有机结合。麦金认为,这三方面的能力,其实都与视知觉活动有关。“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而且,“虽然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但是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却能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他们会发现观看、想象和构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视觉思维,就其思想的基本内涵而言,将其表述为意象思维、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或许更为恰切,也更符合阿恩海姆本人的真实意思,也更为科学。

二、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

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主要涉及到思维分类的标准问题。如果按照思维过程是否运用逻辑方法作相对的划分,可以有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如果按照思维的要素结构,即思维的操作元素对思维进行相对的分类,则可以有以形象或表象为基本操作元素的形象(或表象)思维和以概念为基本操作元素的抽象思维两大类别。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或表象为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以直觉思维为基本方法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抽象思维则主要是以概念为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以逻辑思维为基本方法的科学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区分之所以是相对的,就是因为在现实的思维中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隔绝和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意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可以说,这种相互渗透正表明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而这恰恰也正是阿恩海姆所要证明的基本观点,即通过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来弥合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可以说,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在实践上也是有益的。但问题是,所谓视觉思维在本质上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

以《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为文本,透过阿恩海姆关于视觉思维的论述可以看到,其所谓的视觉思维,其实也就是一种包含了抽象活动的知觉形象思维。不过,从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的视角来看,其所谓的视觉思维,其实也就是其所谓的“意象”思维。阿恩海姆试图通过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只不过这种“意象”不是普通人所说的“意象”。这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象”。当思维者集中注意于事物之最关键部位,把其它无关紧要的部位舍弃时,就会见到一种表面上不清晰、不具体甚至模模糊糊的意象。这种意象只能是一种一般普遍性东西的代表——我们看到了某种事物的形象,但分不清它是蓝的还是红的;看到一列火车,但分不清是一列客车还是货车;看到一硬币,但分不清其货币单位,看到了一个人的形象,但分不清是男是女。很明显,这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的意象。但这种形象的若隐若现和模模糊糊,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这些事物没有充分把握,也不是由于心灵只把握到一个完整事物的一部分,这种模糊的形态并不代表一个真实的事物,而是代表着一种“质”的东西。正因为它代表着一种“质”,才使心理意象与事物的自然本体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这种形象的形成,其实是心灵对某种事物之本质的认识和解释的产物。

但问题是,这种由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所获得的关于真实事物的“质”,究竟是一种通过视知觉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或“映象”,还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意象”?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究竟是“形象”还是“意象”?从其有关知觉与思维的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所谓“意象”,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知觉意象;其二是指观念意象。这两种意象虽然有着重大的区别,但又是同构的。在艺术中,最理想的形态,是那种不太逼真,但又与画家所要表达的观念相同构的意象。这种意象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且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或者说,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自身的血肉之躯。以此而论,绘画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把感性形象与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认识性陈述中的理性活动。

绘画诉诸于知觉,而知觉本身又是一种思维,“知觉包含了对物体的某些普遍性意象特征的捕捉,而一般人认为的思维如果要真正解决点什么问题,又必须基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种种意象。在知觉中包含的思维成分和在思维活动中包含的感性成分之间是互补的。正因为这样,才使人类认识活动成为一个统一连续的活动。”把思维和知觉统一起来的桥梁和媒介,就是意象。

在阿恩海姆有关知觉在思维中的作用的论述中同样可以看到,知觉和意象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又分属于认识或思维的两个不同阶段。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所获得的关于真实事物的“质”,其实也就是关于事物的知觉形象,而这种“形象”并不能等同于“意象”。如果说知觉“形象”更多地是主体趋向于客体,那么“意象”则不仅是客体更多地趋向于主体,而且更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而所谓绘画、符号和记号等则可以合理的被看作是一种“表意之象”、“艺术符号”或“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从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的视角来看,所谓视觉思维,从本质上说,其实也就是我们所习惯的说法,即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或审美直觉思维,是艺术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尽管,其中也包含了理解和抽象等心理意向与理性思维的成分,但与以概念为思维操作的基本元素的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这本书中,阿恩海姆大量使用了“意象”的概念,但主要还是一个审美心理学范畴,其与中国古典审美文化中的“意象”概念,或“意象”思维,有着本质区别的,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意象思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体现在概念的内涵上。阿恩海姆的“意象”概念,多与知觉,尤其是视知觉相联系,大体相当于知觉“映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大脑思维的整合作用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这种知觉“映象”或知觉形象之所以不同于具体事物,就在于其中不仅已经包含了思维主体对对象的理解和抽象,而且已经包含了思维主体的心理意象和思维意象,而这恰恰也正是阿恩海姆试图通过知觉尤其是视知觉来贯通知觉与思维的重要之点。而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中,所谓“意象”,则大体相当于感性认识的“表象”阶段或“表象”形式,包括记忆表象和创造表象,是“胸有成竹”之“竹”,所以,主要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是画家、文学艺术家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思想和情感的凝聚,是艺术的真实。其二,体现在方法上。从思维不能离开意象的观点出发,在阿恩海姆看来,意象的获得主要是“看”的结果。以“似动实验”为根据,阿恩海姆认为,在“看”的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理解和抽象。而这恰恰也正是其所谓的“视觉思维”理论的根本命意。然而,在中国艺术家看来,“意象”的获得则是“体”和“感”的结果,是主客合一、情景交融的结果,是知、情、意的全身心的投入和对事物的本质的整体直觉,而不仅仅是“看”的结果。

三、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视觉思维的创造性,以视觉思维的整体性、直接性和探索性为基础,是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中的重要方面。而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的提出,从理论渊源上说,则是以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韦特海默关于“似动现象”的知觉实验为基础的。

在韦特海默看来,所谓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知觉过程中,将“坏的格式塔”转变为“好的格式塔”。在此基础上,阿恩海姆集中论述了心灵所具有的真正创造性质,并明确提出了“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新思想。而“意象”之所以能够把审美与科学联系起来,就是因为“创造性思维超越了审美与科学的界限”。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如果有人断言,哲学或科学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包含着‘意象’的形成,他就本能地说出了人类理性发展的原初阶段的事实。这就是,在这一阶段上,理论大都来自于人们亲身感觉到的事物或想象的事物的感性形式。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方式同现代人对原材料的加工技术有着原则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是指他们的发明和创造时所涉及的那种极为关键的思维活动。”但问题是“视觉思维”的创造性究竟是来源于知觉特别是视知觉,还是来源于思维,抑或是作为知觉与思维相统一的“意象”?

按照传统观点,知觉与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觉并不具有思维的功能,而知觉之所以高于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已经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而其中所包含的“理解力”:选择性和抽象性,正是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作为整体的不可还原为部分之和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思维的参与,知觉包括视知觉并不能创造什么,但事实是,离开了知觉特别是视知觉思维同样也不能创造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知觉与思维的统一,这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意象”。按照阿恩海姆的观点,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不仅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且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或者说,简直就是思维活动自身的血肉之躯。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视觉思维的科学提法应该是意象思维,而所谓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其实也就是意象思维的创造性,或许这也正是阿恩海姆之所以推崇意象的深层原因。而之所以没有将其称之为意象思维,或没有进到意象思维的层面,并提出意象思维的概念,无疑与他所持有的心理学立场和视角有关。

按照阿恩海姆的观点,“意象”之所以具有创造__性思维的功能,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由意象的根源性和生成性决定的。意象是来源于知觉或视知觉,是知觉或视知觉选择的结果。而知觉或视知觉的选择性或创造性正体现在意象生成的过程之中。而这种来源于知觉或视知觉的意象之所以具有创造性,在阿恩海姆看来,首先是因为,这是一种既具体又抽象、既清晰又模糊、既完整又不完整的形象,是一种代表事物之本质或代表着某种内在的情感表现的“力”的图示。由于它的动力性质,其本身的运动“逻辑”或规律,便成了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首要推动者。其次,是由于视知觉或视觉思维的整体性、直接性和探索性所决定的。视知觉或视觉思维是对事物的整体性的直接感知,而这种整体性的直接感知所蕴涵的理解力:选择性和抽象性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创造性思维所应当具有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正是这种极为积极的探索活动,才是视知觉的真正含义所在。”!"其二,是由意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或反映特性所决定的。按照阿恩海姆的观点,意象在思维中主要有绘画、

符号和记号三种功能。一种意象究竟在行使什么功能,不是由它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它同它所代表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假如一种意象仅代表某种特定的内容,但并不能反映这种内容的典型视觉特征,它就只能作为一种纯粹的记号。由于它与自身代表的东西在形态上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主要媒介。假如一种意象意在“描绘”某种事物,它自身又被描绘的事物“抽象”一些,该意象便成为这种事物的“画”。作为“画”的意象,总是捕捉被描绘的事物或事件的突出性质,加以再现。这就是说,作为忠实复制原物的绘画几乎是不存在的。当意象不如它代表的概念或观念抽象时,就成为这种概念或观念的符号,因为所谓符号,就是为一种较为抽象的观念赋予可见的形体。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意象总是同时行使绘画和符号两种功能。而“抽象”并不是对事物的个别性质的抽取,而是通过这一性质把握其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只有把某些发生性的性质或要点作为整个结构的“极点”、“高峰”或“缩影”,以此为基础,扩展到整个结构,才能达到完全的抽象。“抽象”包括整个结构的“极点”、“高峰”或“缩影”和概念的抽象或科学的抽象。而一切创造性思维,只有当它在提出某种理论性命题的同时,又时刻与它描述的现象本身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说,即使理论性概念的抽象,也不能放弃它由之而来的背景,不能脱离从感知渠道得来的有血有肉的具体材料。只有与感性世界密切配合,伟大的思想才能产生。但是,与感性世界的结合并不等于不能从某种已有的情势中解脱出来,如果不能超越它,同样是达到抽象的障碍。这就是说,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人们必须随时随地改变事物呈现于我们心灵中的自然状态,随时改变固有的关系、重心、组合方式和选择方式,以便产生出一种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新的模式。

可以说,这种“抽象”及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正是“意象”思维之所以是一种融知觉形象和思维抽象为一体的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原因。

该文发表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SOCIA L SCIENCE EDITION) 2006年第04期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得抽象和概括 1 咨询题得提出 抽象和概括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许多物理咨询题得提出、物理概念得产生、物理规律得建立、物理理论得形成基本上抽象和概括得结果.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得形成进展、完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得作用.本文从抽象和概括得概念、作用和局限性等几方面做了详细得阐述. 2 抽象和概括得概念 抽象和概括是物理学中抽象思维能力得一种,“物理抽象是在观看、实验得基础上,通过物理概念、物理推断和物理推理得形式,对已获得得物理事实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得对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得本质和规律得认识.”[1]所谓概括,确实是在抽象得基础上,把所有反映物理事物本质得属性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关于物理事物整体得和一般得认识,进而把这种一般得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得共同性和一般性. 抽象性与概括性得统一,是物理抽象思维得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规律. 3 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中得作用 物理学中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内在本质,从而把实际得物质模型化,把复杂得物理咨询题简单化,把具体得物理咨询题理想化,这种简化得过程从思维学得角度上来讲,确实是抽象思维得过程. 31 提炼物理模型论文联盟 “物理模型是依照研究咨询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得抽象,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得抽象方法之一,它关于差不多规律和差不多理论得建立起着不可替代得作用.WcOm在物理学中,物理模型要紧分三种类型:“客体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客体模型是客观存在得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得物理模型.例如在研究力学中物体得运动时得质点模型.电学中得点电荷、光学中得点光源、弹簧振子、刚体等等,基本上客体模型.条件模型是客观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制约物体运动得条件进行取舍,抓住决定条件,忽略次要条件,如此建立起来得理想化条件确实是条件模型.如在平面上运动得物体,若摩擦力f与合力f相比非常小,那个平面称为光滑平面,“光滑平面”确实是条件模型.另外在物理学中得细绳、轻质细杆、稳定电源等等基本上条件模型.过程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得运动过程及限制这些过程得条件进行抽象,形成“过程模型”.例如研究地面附近自由落体运动,下落得物体视为“质点”,从静止开始下落得过程中,忽略空气得阻力、浮力、风力、风向等作用,只受到恒定得重力作用,质点在如此理想化条件下运动得过程确实是“自由落体运动”.这确实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热学中,准静态过程也是一个理想化得过程模型.在物理学中理想化条件下得过程模型非常多,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等. 在物理学中,正是从实际物体、物理过程、条件中抽象和概括出这些物理模型,才使人们对物质世界得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想真理逼近,推动着物理学得进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得建立,正是物理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展得重要标志之一. 32 总结物理概念、定律 物理概念、定律是物理学得理论基础,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得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得基础上,得出定量得物理定律.例如:力得概念是通过抽象和概括一类事物得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得,如:人推车,马拉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得作用.简谐振动得规律则是在研究单摆和弹簧振子这些理想模型得运动时概括出来得.可见,物理学中得许多概念、定律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加工,在实验得基础上概括出来得. 33 用抽象和概括得方法学习物理学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 作者:黎土旺 摘要: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包括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和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这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 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首先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这就是“知觉”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就曾竭力把知觉活动与理性活动区分开来,认为只有理性才能纠正感觉的错误,最后达到对真实的把握。而柏拉图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的世界观,同样也在昭示人们不要过分相信感性。不过,在崇尚理性的西方文化中,同样也没有忘记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的道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亚里士多德:论心灵)但问题是,什么是视觉思维?知觉或视知觉有没有思维的功能?知觉或视知觉究竟是怎么思维的?按照传统哲学的观点,所谓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存在和物质相对应,主要是指精神和意识,凡是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思维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这是显而易见的。而狭义的思维,则主要是指概念思维,即以概念为思维元素的思维形态、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而概念则既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又属于逻辑学的范畴,所以又叫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认识的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显然又不属于思维的范畴。至于思维能否离开认识的感性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则是大家比较认同的另外一个问题。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知觉和思维的区分同样也是明显的。在传统心理学中,所谓知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直接的整体反映,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间接反映。尽管,在心理学的视阈中,思维常常被视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但心理学关于知觉和思维的研究又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这就是“知觉心理学”和“思维心理学”。所以,在传统观点看来,知觉就是知觉,思维就是思维。如果说到二者的联系的话,那么也主要体现在知觉为思维所提供的感性材料方面。思维的器官是人的大脑,知觉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大脑思维的整合作用,但感知觉器官就是感知觉器官而并不是人的大脑。 然而,在阿恩海姆看来,“人类和动物的探索性活动和理解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和实践,而不是靠单纯的沉思。“认识”作为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加工信息时所涉及的一

艺术与视知觉 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之有关“平衡”小悟 第一次仔细阅读《艺》这一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总是反复斟酌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 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在还未阅读《艺》之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书中提到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其中提到影响重力的“知识”时也涉

释放我们的视觉谈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

释放我们的视觉:谈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如何区分具象美术作品和抽象美术作品,进而讲到了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极其审美基础与特点,并介绍了如何提高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方法。 关键词:视觉艺术具象美术作品抽象美术作品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难以数计的、美妙绝伦的艺术作品。当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会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作品喝彩,也时常为国外的艺术作品所倾倒。而抽象美术作为艺术作品中的一种,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它将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作为创作基础,因此,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有着不明确性与含蓄性。对于一幅抽象美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这就对我们欣赏作品的视觉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我们的视觉不能受形体的束缚,要注重用心灵去感受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通过视觉与心灵的转换,化无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从更高的层次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1.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 视觉艺术[1]是一种传达信息的“语言”,和我们日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一样有着自身的结构和规则。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自己的视觉来理解与领会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蕴,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认识与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视觉形象语言。通常,艺术家在传统的视觉艺术形式下,采用娴熟的技法将大自然中被认为美的人和物描绘下来。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这两部分组成,使之成为一套具飙到作用规范与符号的系统。视觉基本元素基本上有:质感与空间、线条与形状、明暗与色彩等等,这些是组成一件美术作品的基本。视觉设计原则有:布局和对比、节奏和平衡等等。这些是艺术家们用来组织与运用视觉基本元素进行艺术作品表达的原则和方法。所以,艺术家们会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素材以及表现形式,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形成一件能够表达一定内容的艺术作品。 美术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也是采用视觉语言来表达艺术家感情的艺术。所以说,欣赏美术作品是欣赏者通过视觉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对美术作品的感情内涵的认识过程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融合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一般的民众,还是对艺术家来说,运用视觉的心理感受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一种不错的感情体验。所以,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如果只是注重展示表现手法、物质材料和作品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内在感情投入的话,那么他的美术作品就不能给予欣赏者视觉上的感受。一位有经验的英国美术教育家曾告诫说:“除非你也有过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激动的感觉,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她。”[2]美术是艺术家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艺术,在美术作品中蕴含着多彩且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当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的视觉心理感受与其内在蕴含的感情有交集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美术欣赏。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深对物理量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案例】对于“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理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种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原则:根据概念的不同,选择那些本质联系明显的、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材料。 其他途径: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

第3课 抽象的雕塑

第3课抽象的雕塑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立足于借助抽象雕塑,初步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感受及造型表现能力。本课教材以抽象雕塑的学习为主,突出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利用抽象雕塑的表现技巧对应展开相关教学活动,并把教学与学生的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从情感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作品具有形式自由的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形式风格的角度考虑,抽象雕塑的艺术风格自由活泼,可以借此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从学生作业的难度考虑,抽象雕塑对于形象要求的确定性明显低于具象雕塑,造型表现的空间与自由度相对较大,再结合对应的练习图例,易于学生进行模仿及表现。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课的欣赏与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塑造立体造型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够初步认识与体验雕塑的立体特征;通过老师提供的一些抽象雕塑作品图片,学生在分析雕塑构成特点后应该能够进行较为简单的抽象雕塑设计与制作;五年级的学生创作欲望强烈,能够积极尝试创新表现,这对拓展他们的艺术表现视野及方法非常有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讨论,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了解不同雕塑给予我们的各种不同感受;体验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增强学生美术设计的能力,并在设计中感受作为一名小小设计师的乐趣。

2.尝试利用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采用折、叠加、粘贴等方法,构思、制作抽象雕塑。 3.了解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结构和用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材质的特性,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等多方面能力。 难点:理解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设计理念与构思,增强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废弃材料或橡皮泥等立体造型材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抽象雕塑小品范作。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观察感受导入新课1.展示抽象雕塑作品小品 范作,引导学生通过 “看”、“摸”、“说”, 用肢体语言或口头描述 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 胆地进行色彩和图形的 联想。 2.多媒体分别展示各种抽 象雕塑作品图片,供学生 欣赏讨论:这些作品有什 么特点? 3.教师归纳学生结论总结: 这些雕塑以各种几何形体 或不规则形体的组合创造自 学生多方面欣 赏抽象雕塑作品, 小组内讨论交流自 己的感受。 学生欣赏,小 组内讨论,并在全 班内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 的看法。 学生通过多 种感官对抽象雕 塑作品有一个初 步的印象,拓展 他们的想象空 间,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 开拓学生视 野。 使学生了解 “抽象”的概念。

抽象记忆法原理是什么

抽象记忆法原理是什么 人的记忆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采用的记忆方法有可能不同,你在用什么记忆方法呢?你知道有一种记忆方法叫抽象记忆法吗?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抽象记忆法原理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抽象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它是以语词符号的形式,以思想、概念、规律、公式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被称为抽象记忆法。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不可能都能用直接经验或直观形象材料加以理解和说明,只能靠语词的表达和逻辑思想作为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所以抽象记忆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记忆方法。 抽象记忆法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它是个体保存知识经验最简便和最经济的形式,它亦是人类特有的记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性的知识,都是通过抽象记忆,也即是语词逻辑记忆保存下来的。 抽象记忆与其它基本记忆一样,都应以理解为基础,脱离开理解,单纯用抽象记忆,它就变成了死记硬背。同样,如果撇开语词逻辑记忆,而单纯运用意义记忆,那就不易于把材料的基本思想和逻辑关系记住。可见抽象记忆与理解记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抽象记忆与人的抽象思维密切联系。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人们头脑中的语词符号、数字符号、各种公式、定律、概念等

逐渐丰富,抽象记忆的能力越来越强。对他们来说,词语表述的逻辑思想,容易被记住。正如许多有关专家很容易记住专业符号和逻辑意义那样。这也是因为,经过长期专门教育和训练,他们牢固地掌握了有关符号系统,懂得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们。如陈景润正是掌握了数字及其表达符号,才能运用这些符号系统和定律,经过数年的演算,推导出新的答案,从而发现新的定律。事实上,许多科学家一辈子都在和符号打交道。离开语言、概念及有关符号系统,不可能学习掌握各门科学知识,不可能进一步探讨大自然和社会的奥妙。 提高抽象记忆效果的办法一是充分认识掌握有关概念、理论的意义,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是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 三是借助形象记忆法及其它记忆方法 四,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许多科学家对所从事专业的理论及大量的概念、定律、公式及有关符号理解透彻,记忆准确,不能不与他们对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认识充分、兴趣浓厚和善于运用记忆方法有密切关系。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谈到他的治学和成功时说:多年攻读数学,既不分节假日和星期天,平时也听不到下班的铃声。这种专心致志培养了我对数学如醉如痴的感情,经常弄出一些让人们见了很不理解的笑话。他还深有体会地说:我只要一钻进数学这个自然科学的王国里,外面的事就都忘掉了。在充满公式、数字和符号的世界中,我感到兴

光与色: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的银幕投射

光与色: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的银幕投射 在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中,格式塔心理学是一门探讨人类对于图像认知反应的学问。而美籍德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则堪称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扛鼎之作,它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知觉特性的研究著作中极富盛名。在这本书中,阿恩海姆结合大量的实验与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作品,对艺术创作问题加以系统的探究阐发,提出了诸如“艺术中的‘场-力”“艺术抽象”“艺术表现性”等有价值的观点,包括了艺术创作基础论、过程论、起源论、目的论等内容。可以说,阿恩海姆正是在心理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中让艺术的感性认识更具理性化,这对于当下我们从事相关艺术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仍具有很大的启导意义。在阿恩海姆看来,视觉思维是人类最高的感觉之一,而光线与色彩在我们观照事物的过程中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阿恩海姆在對这二者的剖析中考察了它们对人的心理所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 电影艺术作为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这与阿恩海姆的光线观、色彩观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光线与色彩是电影艺术的两大构成元素,共同推进着电影艺术的繁荣丰茂。 一、阿恩海姆的光线观与电影艺术中的光 作为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的光线,几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一种最辉煌和最壮观的经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对光线的视觉反应是一种有选择的注意,并且,这是由人的眼睛直接提供的(光线被看作是某物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与科学家对光线的物理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物体表面的亮度是由物体本身的亮度和外部光源的照明度共同决定的,观看者无法将二者分清。并且,亮度值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亮度往往是由其周围区域的亮度

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概念教学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7469014.html, 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概念教学的思考 作者:马骞 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07期 由于高中物理具有知识性强、概念性强、难以理解等特点,一般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比较头疼,在学习上比较害怕,所以对于物理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般教师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常常采用概念教学法,把物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成概念性的东西让同学们进行学习,这样会让学生容易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如果面对更加难以理解的物理学知识,教师会采用将知识抽象成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性的概念体系进行教学,这样会让学生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本文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概念教学在学生学习当中的意义、具体运用范围,研究抽象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抽象概念教学 (一)概念教学的介绍 概念教学实际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当某一个知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时候,教师会将知识总结成一种概念,提炼成一种容易理解的概念让学生进行学习。在高中物理学当中,由于物理学是实际生活的归纳和总结,是一定生活现象的理论成果,所以物理学会变得比较难,物理概念会变得比较复杂,但是物理概念是所有物理学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常常对概念进行深入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然后结合生活实例和生活现象对概念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然后基于概念的学习再去对其他的定理之类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达到由浅入深的效果。 (二)概念教学的意义 由于高中物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物理是比较难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常常运用概念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比较难懂的物理知识以及物理学原理。概念教学的意义在于对于教师而言它可以将物理学知识总结成概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切入主题,更容易给学生讲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学生学习物理学知识的难度,能够让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和原理进行很好的掌握,能够打击学生不愿意学习物理的消极念头,让学生愿意去学习物理学知识。 (三)抽象概念教学 抽象概念教学是对概念教学的深入升华与加工,适用于那些比较复杂的物理学知识,比概念教学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是概念教学的精加工。实际上是将抽象的思维能力运用到了物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3课《抽象的雕塑》人教新课标

《抽象的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抽象的雕塑》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抽象雕塑,了解其是如何设计与构思的,使学生对“抽象”形成一定认识,再通过各种线材、板材和块材等,构思创作抽象雕塑。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概括能力和造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抽象雕塑,了解抽象的含义,能够运用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 通过欣赏、探究、演示、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抽象雕塑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式。 2.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雕塑照片《兵马俑》和《思》) 问题:仔细观察并思考,看看这两件雕塑作品有什么不同? 教师语言:对,它们一个形象写实,一个外形抽象。具象的雕塑作品造型比较形象具体,而抽象的雕塑作品重点看的是作品的内涵。《思》这幅作品是作者与他的几个学生七手八脚地捏挤出来的。后来通过打磨上色,发现有点像一位少女低头沉思的样子,所以就取名为《思》。同学们,看来抽象雕塑作品是可以先有型再取名,或者说先有型,再有意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之一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抽象的雕塑》。 出示课题:《抽象的雕塑》。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抽象雕塑

(课件出示“知识窗”)教师介绍抽象雕塑的概念。 教师语言: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的雕塑,也就是说,除去写实的雕塑以外都是抽象雕塑。抽象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情绪或感觉的映像。 2. 抽象雕塑的特点 (课件出示抽象雕塑作品《凤凌霄汉》《五月的风》) 问题:结合雕塑的名字,想一想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 教师语言:《凤凌霄汉》是台湾美术家杨英风为北京亚运村设计的大型雕塑作品,以凌空飞翔的凤鸟象征亚洲人民的崛起和以智慧迎向未来、繁荣永续的寓意。《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作者黄震。该雕塑取材于钢板,外层辅以火红的喷漆,造型简洁概括,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该作品以青岛作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这一主题充分展示了岛城的历史足迹,深涵着摧人向上的浓厚意蕴。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抽象雕塑的造型特点是:简洁概括、夸张变形。 3. 抽象雕塑的创作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母亲河》)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它的创作构思是怎样的呢? 教师语言:《母亲河》两条舞动的红飘带,又是两条流动的血脉,象征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同时,它还表达了另一种意思,就是告诫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让她永远飘舞在中华大地上。 (课件出示雕塑作品《腾飞》) 问题:这尊雕塑作品是如何表现“腾飞”这个主题的?作者运用了哪些造型要素? 教师语言:《腾飞》远看一个“V”字型,近看像雄鹰展翅。方形的板块给人稳重、坚实之感,流畅的曲线给人向上升腾之意,中间点缀着一些小圆点,起到装饰作用,平添了几分活跃、跳动之感。用绘画的语言来说,它把点、线、面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腾飞之感。由此可见,抽象雕塑的造型语言包括:点、线、面和色彩四个方面。另外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包括板材、线材、块材。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这类材料呢?

视知觉

经验对视知觉的影响 【摘要】视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过去积累的“经验”也会参与影响,人的每一次“看”都会涉及其视觉经验和知觉经验的交替、更新。其经验主要指源于社会生活中的视觉经验,会使观赏者视觉心理的产生能动反应,对其视知觉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效果。本文主要从生理机能、社会文化积淀、格式塔效应、矛盾空间、渗流理论五方面阐述经验对视知觉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视觉经验视知觉影响心理 视知觉是从眼球受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包含视觉刺激撷取、组织视觉讯息及最后作出适当的反应。其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的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其主要由视觉注意力、视觉记忆、图形区辨和视觉想象四方面构成,包括视觉接受和视觉认识两大部分。 视知觉往往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视觉生理机能、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积淀、专业知识、视觉经验等等。其中,经验(主要指源于社会生活中的视觉经验)对视知觉有着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此经验是经过很漫长的时间才被建构的。他曾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眼前所得到的经验,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一个人毕生所获取的无数经验当中发展出来的最新经验。因此,新的经验图式,总是与过去所知觉到的各种形状的记忆痕迹相联系。”即视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眼前所见的信息,过去积累的“经验”也会参与影响,人的每一次“看”都会涉及其视觉经验和知觉经验的交替、更新。

同时,英国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格利高里也告诉我们:“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认识。”例如,我们能从倒立的金字塔形上“看出”不稳定感,是源于对实物的印象。在看斜线时感觉到动感,也是由于我们有了在斜面上的物体会滑落的生活经验。在色彩构成中,白色分量“轻”,黑色分量“重”,红色使人兴奋、刺激,蓝色给人以沉静感,这些感觉同生活中对实物的视觉感受经验也是大致吻合的。 一、经验在生理机能上对视知觉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常从以频闪式样制造的霓虹灯广告牌上看到字母、图案、花边等不停地移动,但实际上仅仅是灯光的时亮时灭,它们自身并没有运动。由于灯光迅速地相继在相距不太远的位置上出现时,会在人们的大脑皮层中产生某种生理短路,神经兴奋就从一个点迅速传向另一个点,与这样一个生 理过程相对应的视觉经验就是我们看到的同一个光点的位移。”这正如阿恩海姆曾说:“我们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的‘运动’,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该运动性质就是视觉经验的性质,或者说,它与视觉经验密不可分。 二、经验在社会文化积淀方面对视知觉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人们在观看理解物体时,并不满足于把看到的东西“组织”成一种视觉意象,还要进一步把这个直接看到的形象与另一个形象联系起来。所以在生活中就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专家和外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 专家从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例如,美术中的三维空间感来源于生活与专业训练,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人,不可能在石膏像上看出诸多的“素描关系”。

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学习概念中,要重视建立概念 的抽象思维过程和方法。这对于形成正确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归纳起来,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 1.分析、概括一类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现察、实验的 基础上。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出一类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如机械运动、力等概念。 2.抽象出物质或运动的某种属性,得到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如密度、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强度等概念的建立,都运用了这一方法,比值定义法是这一 抽象、概括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特别注意,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只反映了物质或运动的某一属性,与定义式中其他各量无关。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建立概念。物理学中的一切理想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等)和理想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用理想化方法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它忽略了对所研究问题起作用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理想化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之一。 4.抓住新旧概念的逻辑联系,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概念,例如由速度、速度的改变等概念建立加速度概念等。事实上,物理学中多数概念都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在认识新现象过程中建立的。一个新概念的定义往往是根据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去揭示其本质的。因此,抓住新旧概念的逻辑联系也是建立物理概念的抽象思维方法之一。 5.在物理定律的分析讨论中建立概念。在物理学中,许多物理规律是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发现的。在这类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中,常常存在比例常数。这些比例常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适恒量,对于不同的物质是同一值,如库仑定律中的k,万有引力中的G等等;另一类因物质不同而不同,它反映了物质的某种属性,因而是一个物理量,如滑动摩擦定律F=μN中的动摩擦因数,胡克定律F=kx中的劲度系数k等都是物理量。这类物理量要注意它所反映的物理本质,不应仅仅当作一个比例常数来看待。 6.用类比的方法建立概念,借助已有的物理概念,运用类比的方法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如类比水压引入电压,类比光波引入物质波,类比重力势能引入电势能等。 7.用等效的方法建立概念,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把变速运动等效为匀速运动,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把交流电等效为直流电引入“电流的有效值”、“电压的有效值”的概念;把电容、电感对交流电的作用等效为电阻,引入“容抗”、“感抗”的概念等。

第5课抽象艺术作品分析

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 (一)作品分析 《即兴之31》(油画,1931年)康定斯基(俄国) 【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茶商,幼年时期与父母居住在罗马和佛罗伦萨,后来回敖德萨。少年时起就画画,写诗,弹钢琴,拉大提琴。曾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和法律学的学位。1896年,即康定斯基30岁时,决意学习绘画。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画直到1900年,此后即开始了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而是内心的需要。“艺术就像自然、科学、政治一样是一个自足的领域,它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自身规律的支配”。寻找这个规律正是画家终身奋斗的目标。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音乐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是最抽象的。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详尽论述了音乐与绘画存在着的深刻联系。在康定斯基看来,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追求绘画的音乐感,最后发展出情绪性的抽象绘画。 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他的抽象作品大都完全脱离了客观对象,为避免标题给观众的引导性联想,他常常像音乐作品的标题那样给自己的画取上“即兴”、“作品X号”等名称。 《百老汇的爵士乐》(油画,127厘米×127厘米,1942—1943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蒙德里安(荷兰)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 《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红树》(油画,1908年) 蒙德里安(荷兰) 《灰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开花的苹果树》(油画,1912年)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1872—1944)荷兰画家,生于荷兰阿姆尔弗特,卒于美国纽约。父亲是一位喜爱绘画的小学校长,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而喜欢绘画,并向父亲和画家叔父学习绘画。17岁时取得了小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三年后又拿到中学绘画教师资格证书。1892年他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国立美术学院开始正式严格的写实绘画训练,成为颇受教师赏识的基本功扎实的好学生。1908年前,他画了大量的写实风景画,其笔法肯定、形象概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1908年后,他开始探索新的表现手法,1911年底他来到巴黎,马上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并开始以“树”为题不断探索抽象化的表现。1914年后又放弃立体主义,转向几何形符号式的绘画,终于20世纪初形成独特的纯几何形的抽象风格。最后他以绘画的基本元素的直线直角相交构成富有节奏感的大小不等的几何图形,再用最单纯原色的不见笔触的色块与其匹配,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造型主义”艺术,而名扬世界。人们一见到粗黑的横竖直线构成大小不等的红、黄、蓝、灰的方形、矩形的画面,便知那就是蒙德里安的作品。他认为惟有这种抽象的几形图形形式,才是绘画最本质的。他将以往的所有传统技巧统统抛弃,在他的画中不见其他任何画派的影子,他以其新形式的作品开拓了人类的艺术眼界,引领人类追求最单纯的和谐。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而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掌握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应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出概念和规律,再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最后还要使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或定量的方面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形成掌握基础知识抽象思维实验联系感性和理性本质实际阶段性 一、做好实验,丰富感性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做好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规律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做好实验就显的格外重要。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有能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富有启发性,使学生思维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所以实验的成功,是事半功倍地建立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关键。 例如:课本上比热容的演示实验,实验器材可改装成水和煤油。煤油和水质量相同,用完全相同的洒精灯同时加热,而微小压强计中红墨水升高的高度不同,让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看到这一直观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看到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现象,用微小压强计代替温度计,大大加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学生清楚地看到,水的液面高度差没有煤油的显著,既升高的温度不同。煤油和水质量相同,吸热量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液体的种类不同,升高的温度就不同,这一感性认识为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演示实验的成功对概念的建立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反

艺术与视知觉

视知觉之解读平衡 第一次仔细阅读视知觉这类的书籍,仔细阅读时试图正确的去理解作者的思路,后来慢慢的对书中某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知识产生了兴趣,并且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感受只能是‘观看’或‘发现’的结果,而不是‘观看’或‘发现’赖以进行的工具”,在我开始观看后,我认为,它确实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籍。我想大多数不太接触艺术的人都常常会认为画作是绝对静止的,认为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认为画框仅仅是增加美感,认为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突出物体的重要性等等。 好像从来都没有“视觉式样实际上是一个力场”的这种想法,原来一幅静止的画作中,哪怕是一个小正方形中也可以引申出复杂的“内部结构”,作者也正是通过描述这些“内部结构”中的力的活动来确定知觉对象的生命,来表现出画作的张力的。于是从前认为的“艺术品所表达的情感仅仅是由色彩、用笔、构图等等来表现的”的认识便被推翻了。在读了更多内容后发现不仅是这一点认识被推翻,还有很多诸如原来画框并不只是为了美观,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绘画之中的力的自由作用不受周围背景的干扰和束缚,又如画作中中间的物体有时所占面积大于周围物体是由于“杠杆原理”,中心受力较小,作者故意增加中间物体的面积以增加其重力达到画面平衡的例子等等。说到书中所提到的“杠杆原理”(即距离影响重力)不禁又想到,作画时所谓的“近实远虚”是不是也能由“杠杆原理”来解释呢?远处的物体重力大,所以对远处的物体忽略细节刻画,近处的物体强调细节刻画,以达到画作中力的平衡,给人协调之感。 影响艺术品“重力”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事物与观察者的颜色、作者偏爱、形状和方向、知识等等。巨大的体积和‘细弱’的支持物之间的不一致性,造成了视觉方面的不一致性,任何地方的建筑,只有在抛弃那些以旧的建筑的方法建成的砖石建筑式样的同时,又把那些较为优雅的骨架结构暴露在外,其风格也就算是干生了技术的进步。也只有在这时,人们在观看这样的建筑时,才感到不那么刺眼。其实在所有的设计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求的不是绝对的、纯粹的平衡,当然不是说这样不美,是我们不要庸俗的平衡,而是需要精彩的平衡。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浅谈物理学中的抽象和概括 1 问题的提出 抽象和概括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许多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都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抽象和概括的概念、作用和局限性等几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2 抽象和概括的概念 抽象和概括是物理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 物理抽象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概念、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对已获得的物理事实进行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对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1]所谓概括,就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所有反映物理事物本质的属性结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关于物理事物整体的和一般的认识,进而把这种一般的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一般性。

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是物理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抽象和概括,才能简化物理对象,形成理想化的过程;在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定量的物理规律。 3 抽象和概括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中通过表面现象,揭示内在本质,从而把实际的物质模型化,把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物理问题理想化,这种简化的过程从思维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 提炼物理模型论文联盟http:// 物理模型是根据研究问题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对研究客体的抽象,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抽象方法之一,它对于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建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理学中,物理模型主要分三种类型: 客体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客体模型是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通过简化、抽象建立起的物理模型。例如在研究力学中物体的运动时的质点模型。电学中的点电荷、光学中的点光源、弹簧振子、刚体等等,都是客体模型。条件模型是客观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制约物体运动的条件进行取舍,抓住决定条件,忽略次要条件,这样建立起来的理想化条件就是条件模型。如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摩擦力f与合力F相比很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