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燃烧学04章

高等燃烧学04章

高等燃烧学

王辉

2016-11

第四章预混气体燃烧中的爆震波和缓燃波

1、本章学习提示

?爆震波和缓燃波的概念及其产生机理定性分析?雨果尼奥曲线的导出及曲线的性质

?C-J爆震波的速度

?爆震波的结构

?可燃气中缓燃波转变为爆震波的机理

?爆震极限

需要同学们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爆震波和缓燃波?

?如何利用雨果尼奥曲线分析爆震波和缓燃波?

?了解C-J爆震速度的计算

?认识爆震波的结构

?认识可燃气中缓燃波转变为爆震波的机理

?什么是爆震极限?

什么是爆震波和缓燃波?

2、燃烧火焰的基本类型回顾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区通常被称为“火焰区域flame

zone”、“火焰锋面flame front”、“反应波reaction wave”

?火焰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预混火焰:反应前,反应物已经充分混合

?

?扩散火焰:反应中,反应物相互扩散

依据燃烧波的存在及其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传播速度,预混?

气体的反应一般可分为三类

?爆炸:放热速率极快,在可燃介质中并不是以燃烧波形式推进

D fl i

?缓燃:Deflagration,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火焰正常传播、正常燃烧)

?爆震:Detonation,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缓燃波和爆震波的区别

缓燃:

?火焰正常传播是依靠导热使未燃混气温度升高(或由于扩散使活化的中间产物输运到未燃混气中)而引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混气中推进。

1~3m/s

?这种传播形式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大于13m/s。

?传播是稳定的,在一定的物化条件下(例如浓度、温度、压力、混合比),其传播速度是一不变的常数。

爆震:

?而爆震燃烧波的传播不是通过传热传质发生的,它是依靠激波的压缩作用使未燃混气的温度升高而引起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波不断向未燃混气中推进。

?这种形式的传播速度很高,常大于1000m/s ,这与正常火焰传播速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其传播过程也是稳定的。

3、爆震波和缓燃波的定性区别以一维管流为例:无限长管道中的情况:

p1ρ1

p2

ρ2 u1u2

T1 h1

T2

h2波前波后

燃烧波以u

1向左运动,可以看作未燃气以u

1

向燃烧波运动,而

波前是静止的(把坐标系固定在燃烧波上)。在上图中:下标1表示未燃气参数(波前)下标2表示已燃气参数(波后)。

速度u

1、u

2

是相对于固定在静止波上的坐标系定义的。

波前和波后的参数值反映了波内的物理过程。

=音速)爆震波和缓燃波参数的比较(c

1

参数爆震波缓燃波

u/ c5~100.0001~0.03

11

u2/ u10.4~0.7(减速)4~16(加速)

/ p113~55(压缩)~0.98(略膨胀)p

2

T/ T8~214~6

(加热)(加热)21

ρ2/ρ1 1.7~2.6 (压缩)0.06~0.25(膨胀)

由表可见:

(1)对于爆震波,从未燃气体到已燃气体,压力、密度都是增加的,速度是减小的,爆震波使已燃气体跟着燃烧波运动。是压缩波。

(2)对于缓燃波,未燃气体到已燃气体,其压力、密度都是减少的,速度是增加的,缓燃波使已燃气体背向燃烧波运动。是膨胀波。

4、实现爆震或者缓燃波的条件

?在一端或两端都开口的管中充满预混气:?在开口点燃

?一个燃烧波产生并向另一端传播,燃烧波可以达到一个稳定的速度,不会加速形成爆震波。

?在封闭端点燃

?反应后的炽热气体像一个活塞,把反应前沿推向未燃气,这类波可以加速变成爆震波。

如何利用雨果尼奥曲线分析爆震波和缓燃波?

5、雨果尼奥曲线

雨果尼奥曲线

考察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即一维定常运动?

的平面波

?假设

?混气的流动(或燃烧波的传播速度)是一维的稳定流动

?忽略体积力,没有外部加热或向外散热,且杜福效应和成分相互扩散的影响可忽略

?混气为完全气体;其燃烧前后的定压比热C p为常数;

其分子量也保持不变;反应区相对于管子的特征尺寸(如管径)是很小的。

?与管壁无摩擦,无热交换

另外还有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RT =22200p ρ=-1

2

0n q h h

,i f i

h Y h

=?∑1i =

高等土力学课程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 高等土力学课程论文 降雨入渗过程中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 姓名:刘青水 年纪:2012 学号:2012710013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20130428

1摘要 边坡的稳定性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决定。内在因素是边坡本身所固有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降雨、地震、开挖等。近年来,降雨导致边坡失稳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研究分析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准确预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常规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基于饱和土理论和稳定渗流场情况,难以反映降雨作用对边坡稳定的影响。 本文针对受降雨影响的边坡,运用饱和一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理论和二维非稳态渗流有限元模型,模拟雨水入渗引起的暂态渗流场,将计算所得到的暂态孔隙水压力和渗流力分布用于考虑基质吸力影响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中,建立了考虑非饱和土边坡从雨水入渗到出现滑坡危险全过程的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了降雨对非饱和边坡渗流场分布、发展和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状态预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结合不同的降雨条件,计算不同降雨持时情况对土质边坡稳定的影响,得出随着降雨持时的增加,边坡稳定性逐渐降低,降低幅度随降雨持时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本文的研究工作在改进和完善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 对数值算例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对降雨引发非饱和土边坡失稳的机理和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为非饱和土边坡稳定分析、滑坡灾害预报和边坡治理等方面提供有用的参考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降雨入渗;边坡稳定;非饱和土;饱和一非饱和渗流;有限元分析 2论文研究背景 降雨和滑坡都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自然规律作用下,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滑坡是土木、水利、交通、矿山等基本建设工程常见的事故和灾害,触发滑坡的因素多种多样,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而降雨,特别是历时长、强度大的暴雨更是导致边坡失稳破坏的常遇诱导因素。在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尤其以降雨入渗的影响最为频繁和明显。 降雨型滑坡产生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雨动能外部作用,二是降雨入渗后坡体内部产生的相关作用。对于由降雨因素导致的边坡失稳机制,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降雨入渗使得边坡体内的地下水潜水面升高,滑面处土体软化,从而降低边坡的稳定性,导致滑坡的发生。基于这一认识的评价、分析方法是,运用饱和渗流理论,模拟降雨引起的潜水面升高;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方法,计算潜水面升高后的边坡稳定性,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这是一种基于饱和土力学理论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往往很难被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所采信。主要是因为:①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与具体地区有关,不同地区诱发滑坡的临界降雨量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四川盆地滑坡主要发生在日降雨强度超过200mm/d的分布区,香港滑坡发生的日降雨强度大都在100mm/d以上;②即使对于同一地区的边坡,不同专家推荐的确 定临界降雨量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例如,有建议以前期总降雨量值来确定临界降雨量的;有建议以日降雨量值来确定临界降雨量的;也有建议小时最大降雨量值来确定临界降雨量,等等。事实上,边坡失稳与总降雨量的大小、日降雨强度以及降雨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均有着直接关系。 故已有的工程设计均采用对孔隙水压力进行假定的方法。例如美国一些工程采 用水面达地表的静水压力分布。这一假定基于以下认识:历时长的降雨使边坡裂隙完全饱水,地下水位达到地表。对于高边坡工程,采用这一水压力分布使加固设计过于保守。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高等教育学》学习体会 《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从高等教育的历史、本质与功能、教育制度、高等学校教学、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师与学生、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等七个方面,向学习者介绍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聆听陈老师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让我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使我懂得了高等教育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要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有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而我就是这支队伍其中的一员,如何成为合格的一员是我要思考的问题。现将本次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简述如下: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定要对教育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书即传递经验,是手段;而育人,即培养学生体力、智力、道德、个性的全面素养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只有掌握了教育的这个本质属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出发点。 其次,陈老师所讲的“教有法而无定法”的观念对我触动很大。以前我总以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好比一位武林高手,在教学上一定是有可以遵循的套路。然而通过听陈老师的讲课,我才明白,教学的套路只能是宏观的,而教学的细节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例如,在讲授一个知识点时,宏观的套路就是要跟学生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而这

三个问题具体怎么讲,那就是千差万别的。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的反思,反思哪些内容呢? 一是要反思教学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 二是要反思教学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 三是要反思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

高等燃烧学复习题参考答案集

《高等燃烧学》习题集与解答 第一章绪论 1、什么叫燃烧? 答:燃烧标准化学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答: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特征是:放热、发光、发烟并伴有火焰。 3、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 答: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原始燃烧的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提出一下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方法: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清除点火源 灭火方法:a、隔离法;b、窒息法;c、冷却法;d、抑制法 4、我国目前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怎样?电力市场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燃烧科学的发展前景? 答:我国目前能源环境现状: 一、能源丰富而人均消费量少 我国能源虽然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煤炭资源60%以上在华北,水力资源70%以上在西南,而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南方八省一市能源缺乏。虽然在生产方面,自解放后,能源开发的增长速度也是比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长快,造成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水平低下,仅为每人每年0.9吨标准煤,而1 吨标准煤的能量大概可以把400吨水从常温加热至沸腾。 二、能源构成以煤为主,燃煤严重污染环境 从目前状况看,煤炭仍然在我国一次能源构成中占70%以上,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煤炭在我国城市的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以煤为主的能源构成以及62%的燃煤在陈旧的设备和炉灶中沿用落后的技术被直接燃烧使用,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煤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如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硫化碳等,对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已十分突出:污染严重、尤其是降尘量大;污染冬天比夏天严重;我国南方烧的高硫煤产生了另一种污染——酸雨;能源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煤的消耗量。 三、农村能源供应短缺 我国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耗能。我国农村人口多,

高等土力学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Course No.: Course name: Advanced soil mechanics Class hours per week: 4 Credits: 2.0 Course type: Optional Prerequisite course:Engineering geology, Soil mechanics Teaching object: civil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and blackboard Teaching target and fundamental revi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engineering behaviour of soil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This will include: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cs to a particulate media,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 fluid flow and fluid pressure between particles in influencing the behaviour of soils.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il behavioural models. Applying soil mode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slopes, shallow foundations, and retaining walls.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dentifies the important aspects of soils which makes them different to other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us introduces concepts that allow the appropriate modelling of the behaviour of soils, especially pore water pressure, permeabil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void ratio on the engineering behaviour of soils. These elements connected in order to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behavioural models including Cam-clay, and Cam-clay based models.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course will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soil mechanics methods for the purpose of solving typ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Main contents and time quotient: Section 1: soil classification and behaviour 2 hours Section 2: permeability and fluid flow 4 hours Section 3: consolidation and settlement solutions 4 hours 10 hours Section 4: stress, strain, and strength; traditional solutions to critical state theory Section 5: slope stability and analysis 4 hours Section 6: K0 concepts, lateral earth pressures, and 4 hours retaining wall design Section 7: bearing capacity and foundation design 4 hours Tutorial Sheets: One sheet per week, 3-6 problems per sheet. Final Examination: Closed-book Grading Scale: Tutorial Sheets 30% Final Examination 70% Recommended reference book: 1.Barnes, G., 2010, Soil Mechanic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algrave Macmillan; 3rd Edition 549pp. Additional Reading Material: 1.Permeability and fluid flow: Freeze, R. A. and Cherry, J. A., 1979, Groundwater. Prentice Hall; 1st Edition, 604pp. 2.Consolidation, settlement, bearing capacity and foundation design: Tomlinson, M. J., 2001, Found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entice Hall; 7th Edition, 569pp.

高等教育学 总结4

1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4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5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 6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二年制学院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 7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9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10 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国语学堂实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11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12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13 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募捐者管理专家政治家协调者 14 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 15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 16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17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18 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 19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习俗特定情境 20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1 20世纪50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2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23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 24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25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26 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构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有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 27 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28 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 29 属于学术权力主导型特点的是典型代表是欧洲大陆国家欧洲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和自治的深厚传统,高校内部以讲座等机构的学术权力为主导,主持讲座的教授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高校的教学和学术领域。 30 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31 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 32 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燃烧学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2分/个) 1、不属于常用防止脱火的措施的为:D A喉口加装收缩段,但喉口直径不变B加稳焰器C使用冷却装置D利用钝体 2、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B A液体燃烧的过程包括雾化、受热蒸发、扩散混合、着火燃烧B油滴燃烧属于预混燃烧 C提高燃烧室的温度水平有利于强化油雾燃烧 D异相燃烧是指不同相的物质之间发生的 3、碳的()反应是自我促进的,而()反应是自我抑制。A A氧化/气化 B气化/氧化 C还原/氧化D氧化/还原 4、已知燃料成分,下列量可以确定的是:D A着火温度B理论发热温度C理论燃烧温度D实际燃烧温度 5、影响碳球燃尽速度的主要因素是:D A碳球表面二氧化碳浓度B碳球燃尽时间C碳球直径D碳球表面氧气浓度分 6、涡轮增压装置对汽车发动机的作用不包括:D A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的燃料气体的化学反应速度 B能减少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的燃烧 C提高汽车发动机的功率 D能提高汽车发动机内燃料气体理论发热温度 7、能用来描述动量、热量和质量相似的准则数是:C A普朗特数,雷诺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B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 C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舍伍德数 D普朗特数,施密特数,努塞尔特数和雷诺数 8、依靠传热与传质进行火焰传播的是:C A爆震B爆炸C正常传播D爆燃 9、对于影响自燃着火温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散热系数减少有利于着火B燃料活性强易着火 C系统初始温度升高容易着火D产热散热相等有利于着火 10、静止空气中球形碳粒燃烧,当温度为900℃时:B A只存在二次反应B一次反应,二次反应并存C只存在一次反应D以上都不对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错误的说明理由,5分/个) 1、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由几步反应所完成,故可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物浓度关系。 答:错。复杂反应,所形成的最终产物是由几步反应所完成的,故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非表示整个化学反应的真实过程,故无法用质量作用定律直接按反应方程判断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关系 2、家用煤球炉在800多摄氏度能稳定燃烧,而大型煤粉炉要在1300℃以上才能稳定燃烧,因此,由细小煤粉反应活性好的理论可以得知:因此家用煤球炉比大型煤粉炉更实用。 答:停留时间是影响燃烧热工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停留时间越长,燃烧热工况越好。家用煤球炉中,煤的停留时间可以达到几个小时,而大型煤粉炉中,煤粉颗粒在炉膛内却只能停留2到5秒,因此家用煤球炉在较低温度下即可以维持燃烧稳定,而大型煤粉炉却需要较高炉膛温度来维持燃烧稳定。

非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

昆明理工大学 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名称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领域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 ?????研究生部 制定日期:2011年10月20日

一、专业领域简介 本学科领域紧密结合省情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大的方向上分为土木工程方向、建筑学方向、工程管理方向。 土木工程方向围绕工程结构(包括钢结构、空间结构、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桥隧结构等)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结构安全评价与健康诊断、防灾减灾、工程抗震、岩土工程治理技术、地基基础工程、新型建材、施工技术、市政建筑设施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 建筑学方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城镇人居环境、城乡建设发展、以及全国注册建筑师行业制度,从理论与实践上重点对建筑、城市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的探讨与设计实践。本学位点以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实践为主,致力于研究古今中外建筑的相关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发展趋势的一般规律,研究城市及其区域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规律;研究建筑遗产保护等相关技术问题。 工程管理方向以工程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适应工程建设领域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课程学习以理工结合、经济、管理与法规融于一体。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This research field combines with the Y unnan province affection and the need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sisting to th 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otal,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research direction,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and project management.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direction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steel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concrete structure, composite structure, bridge and tunnel structure, and so 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structural safety evaluation and health diagnosi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seismolog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chniqu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s, moder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pt, municipal engineering, and so on. The architecture research direction combines with local economy,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and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vernacular villages, the lo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this major takes emphasis on integral, comprehensive and deep design practices from single building to whole city in the light of the National Registered A rchitects’ industry system. Besides that this major makes studies on design methods and related theory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both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on universal laws of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1. 教育本质是什么?P39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与发展。 2.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P47 (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3. 几种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P53 (1)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4. 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理解)。P59 5. 大学的“社会中心”地位意味着什么?P61 (1) 是大学处于社会诸事物中心领袖的位置,是区域经济、科技、 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而且这个发动机是唯一的、最强大的发动 机。 (2) 是“中心”是一个全能的概念,即大学主动地、全能地发挥着作 用,姑且称之为“大学的万能论”。 (3) 是“中心”的话语权。 6.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什么?(P61) (一)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2、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 3、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 (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教育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3、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7. 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P67)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二)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三章 1.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1.面向全体学生 2.全程培养学生 3.全面发展学生 3.简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 通才教育:与职业准备不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专才教育: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第四章 1.对高等学校只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1、教学大纲编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教学大纲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2)教学大纲还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3)教学大纲应该有高等的科学性。 (4)教学大纲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相长规律 (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 (3)教学发展性规律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3、结合实际谈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明显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所示。

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岩土工程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401;学位授权类别:工学硕士 一、学科概况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岩土工程学科是以岩土的利用、改造与整治为主要研究对象。本学科范围包括铁路交通、土木、水利及环境工程中的各类地基、基础的强度、变形与稳定问题以及设计、施工、测试技术等的研究。 本学科主要相关学科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水工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 岩土工程学科的勘察、试验测定、方案论证、设计计算、施工监测、反演分析、工程判断等特殊的工作程序是铁路建设的基础保障。本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对中国高速重载铁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以铁路运输为特色的岩土工程学科领域内,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深入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岩土工程人才。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地基基础及加固技术 主要研究:有关天然地基、深基础、软弱和特殊土路基以及地基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问题;地基基础的计算理论和测试技术;软弱地基的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2、土压力和支挡结构 主要研究:土体稳定性的分析计算理论,新型支挡结构加筋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土与支挡结构相互作用方面的问题。

高等教育学.-总结(适合打印)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P2-3(3点) 1)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看,高等教育是完全建立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高层次教育。 2)从高等教育的任务看,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是按照 社会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而是经过了完全的中等教育之后的专业教育。 3)从高等教育的特性看,高等教育是养成学生良好素养,学术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还应包括学术教育,是兼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学术性偏重于理论性和研究性,职业性则是为社会特定的职业或岗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 2、简述高等教育的特征p4-5(3点) 1)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分层次的高等教育活动。 2)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3)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 3、简述高等教育的概念、涵及其特征 1)概念: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全日制的 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2)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是由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 3)特征:高等教育是分专业和分层次的高级教育活动。 参照社会专业分工情况,以社会专门职业为参照,进行专业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层次上一般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不断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向扩展,对社会发展形成一定文化影响力,对引领和带动社会先进文化发挥着作用。 4、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具体体现有哪些p22-23(4点) 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指高等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活动所 具有的特殊情形,主要体现是: 1)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首先高等教 育的性质属于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在教育层次上高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且在高等教育部有鲜明的层次性。其次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考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一系列问题。 2)高等学校的教师行为与活动具有特殊性。高校教师除 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具备更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特点;大学教学还具有创新性;大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靠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熟练,更需要科学研究、学术探索作支撑。3)高等学校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和心理发展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具备高度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男女性别差异鲜明,情感丰富,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理想表现多样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4)高等学校职能具有特殊性。高校具有教育教学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文化引领作用。 5、试述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的重要意义p26-27(4点)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了解高等教育。 2)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3)有助于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1.高等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总总目标,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标准方面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2.高等教育目的从本质上看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由于价值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矛盾的历史性和具体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样性、动态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有: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文化本位论、高等教育无目的论和高等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 3.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是能够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 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4.我国高等教育方针:1998年8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国高等教育法》。 简答题 1.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P39 1)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 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特定的人,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对这些特定的人的素质和规格在观念形态上的规定,因而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具有某种规导向 作用。高等教育目的能确保人们的活动不偏离目标,使人们在统一的目标指引下进行活动,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整体性。 2)调控作用: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两个方面。宏观 上来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的规划、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等都具有支配作用。从微观上说搞的那个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实际的教育与教 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组合,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 3)激励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旦认识了高等教育的 目的,并自觉接受他的指导,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必定能够激起人们更强的责任感、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更有效的合作,从而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4)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活动 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也必须借助于高等教育目的来判断。高等教育目的是检查 word版本.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简介

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方面简介

一、建筑与土木工程 领域代码(430114) (一)领域简介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重要的工程领域,也是国家最早批准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领域之一,涵盖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具有宽口径、大系统、覆盖面广的特点,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涉及水利水电、交通、地质、材料等相关学科范畴的设计、规划、勘测、施工、维护与管理等工程应用及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本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较为扎实和系统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应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具有独立担负相应工程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至少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三)领域范围 1.软土特性及地基基础工程 8.边坡抗滑稳定性力学分析 2.堤坝及道路工程 9.钢筋混凝土结构 3.岩体高边坡及地下工程 10.钢结构与钢-混组合结构 4.土工抗震与防灾减灾 11.桥梁结构设计 5.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 12.桥梁安全监测 6.病险结构物检测、监控与加固 13.市政、道路工程及交通工程 7.桩基础的加固机理及力学性能分析 14.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四)培养年限与学分 工程硕士培养为3-5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个学分。 (五)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学 1、论述高等教育学的内涵与特征。内涵:P5;特征:P5-P6 2、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7-P9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9-P12 4、论述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12-P14 5、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P14 6、论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因素的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要求有开头、有结尾)P7-P14 7、高等教育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功能。(即促进作用)政治:P8-P9;经济:P10-P11;文化:P13-P14 8、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决定作用)政治制约:P7;经济制约:P9-P10;文化:P12-P13 9、论述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P19影响因素P21-23 10、论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P24 ※ 11、论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含义P25及特征P26 12、论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P32 13、论述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含义及特点。P37 14、论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含义:P40;影响因素:P40-41 15、论述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策略。P20(总体)+P31(层次)+P36(科类)+P40(形式)+P42(布局结构) 16、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目的:P44;目标:P46 17、论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P47及多样化(趋势)P48。 18、谈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P48 19、论述通识教育的内涵P54及意义P55 20、简述国外大学培养通识人才的理念P56和方式P57-58。 21、论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P69-72 ※ 22、论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P72 ※ 23、论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教师专业发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P72概念+P73-P76目标、路径※※ 24、分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P79-81 25、论述解决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策略。P82-P84 26、论述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原则。P87-89※ 27、论述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微观的)不要和培养目标(宏观的)弄混了。P91※ 28、高等学校应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规律。P93-95(可以出案例题:例如是否是合格的老师;是否是合格的课堂)※※※ 29、论述构建主义教学理论P97※ 30、论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P103、类别及发展趋势。类别:P103-104;发展趋势:P104.※ 31、简述教学计划的类型P107和教学大纲的结构P108。※ 32、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P110。 3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P113-P115 ※ 34、简述教学的基本环节。P119-P123 ※ 35、什么是教案?根据教案编写的要求P110,以你教授的学科或专业(单元或章节)为例,撰写一份800字左右的教案。考的概率在95%。(提前准备)※※※※ 36、简述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P132-P135 37、简述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和优势。特点P136-P137 38、试论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原则和机制)。P138-140 39、谈谈高校教师遵守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意义P144。了解,(首先答大标题) 40、论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特征。P148 ※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能源系动力工程领域(代码:430107)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主动迎接国际性竞争,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多样性、全方位、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力工程学科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掌握动力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较宽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方法和手段,受到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领域中的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二、学制:2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五、培养环节要求 1、专业实践要求: 在学期间保证半年(应届一年)实践教学,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2、读书报告要求: 读书报告要求: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完成累计4次计2学分。 3、开题报告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题报告要求对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在入学后第一学年末完成。 4、专业外语要求: 5、发表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法研究、工程软件或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