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妊娠剧吐的住院患者。

一、恶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恶阻病(TCD编码:BFR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妊娠剧吐(ICD-10编码: O21.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及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中妊娠剧吐拟定。

2.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

妊娠恶阻(妊娠剧吐)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证

肝胃不和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恶阻病(妊娠剧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恶阻病(妊娠剧吐)。

2.其他原因引起的妊娠期间剧烈呕吐,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未出现危及生命征象,可以继续妊娠者。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关注患者的呕吐情况,脾胃虚弱证的患者还应关注口淡,脘腹胀满,神疲思睡,纳差便溏等证候的动态变化;肝胃不和证患者还应关注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心烦口苦等证候的动态变化;气阴两虚证的患者还应关注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目眶下陷,发热口渴,唇舌干燥,尿少便秘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酮体、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型、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孕酮、血HCG、心电图、子宫附件B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2)肝胃不和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3)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2.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疗法

(2)拔罐

(3)耳穴疗法

3.饮食疗法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好转,可基本恢复正常饮食。

2.电解质紊乱纠正。

3.尿酮体转阴。

4.B超提示宫内胚胎存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恶心呕吐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治疗过程中出现需终止妊娠的情况,退出本路径。

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恶阻病(妊娠恶阻)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恶阻病(妊娠剧吐)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最新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路径

输卵管妊娠临床路径 一、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输卵管妊娠(ICD-10:O00.101) 行腹腔镜下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取胚术(ICD-9-CM-3:66.6201/66.6202/66.0101/66.0102/66.0201/66.0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停经后腹痛、阴道流血。 2.妇科检查:宫颈举痛、附件包块。 3.辅助检查:尿hCG阳性或血hCG值升高,超声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支持治疗:输液、输血(必要时)。 2.手术方式: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取胚术。 3.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O00.101输卵管妊娠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β-hCG和尿hCG;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盆、腹腔B超,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阴道后穹窿穿刺或腹腔穿刺。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1-2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β-hCG、血常规、尿常规。 2.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伤口愈合好。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急诊手术指征入院后应立即施行手术。 2.因诊断不明确,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3.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4.因手术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恶阻病(妊娠剧吐)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妊娠剧吐的住院患者。 一、恶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恶阻病(TCD编码:BFR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妊娠剧吐(ICD-10编码: O21.95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妊娠剧吐的诊断及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及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中妊娠剧吐拟定。 2.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 妊娠恶阻(妊娠剧吐)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证 肝胃不和证 气阴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恶阻病(妊娠剧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恶阻病(妊娠剧吐)。 2.其他原因引起的妊娠期间剧烈呕吐,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未出现危及生命征象,可以继续妊娠者。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关注患者的呕吐情况,脾胃虚弱证的患者还应关注口淡,脘腹胀满,神疲思睡,纳差便溏等证候的动态变化;肝胃不和证患者还应关注胸胁胀满,嗳气叹息,心烦口苦等证候的动态变化;气阴两虚证的患者还应关注精神萎靡,身体消瘦,目眶下陷,发热口渴,唇舌干燥,尿少便秘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酮体、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血型、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血孕酮、血HCG、心电图、子宫附件B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2)肝胃不和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3)气阴两虚证: 益气养阴,和胃止呕。 2.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疗法 (2)拔罐 (3)耳穴疗法 3.饮食疗法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恶心呕吐症状明显好转,可基本恢复正常饮食。 2.电解质紊乱纠正。 3.尿酮体转阴。 4.B超提示宫内胚胎存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恶心呕吐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2.治疗过程中出现需终止妊娠的情况,退出本路径。 3.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

脾胃科 中医临床路 径 目录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409)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412)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418)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路径 (424)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427)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432)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435)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8 —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一、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 疗共识意见(2009)》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中国 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 ”。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方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证 候: 脾虚气滞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 疗 方“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8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痞病(TCD 编码:BNP020)和消化不良(ICD-10 编码:K30 02)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最新输卵管妊娠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2016年版) 一、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输卵管妊娠(ICD-10:O00.100)行腹腔镜下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或输卵管挤压术(ICD-9-CM-3:66.6201/66.6202/66.0101/66.0102/ 66.0201/66.0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停经、或伴腹痛、阴道流血等。 2.体征:可有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包块。 3.辅助检查:尿hCG阳性或血hCG值升高,超声提示,必要时血孕酮检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支持治疗:输液、输血(必要时)。 2.手术方式:输卵管切除术或输卵管切开取胚术或输卵管挤压术。 3.手术途径:经腹腔镜或开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O00.100输卵管妊娠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β-hCG和尿hCG; (4)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盆、腹腔B超,心电图,胸部X片(除外合并宫内妊娠)。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阴道后穹窿穿刺或腹腔穿刺。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β-hCG、血常规、尿常规。 2.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血β-hCG持续下降 3.伤口愈合好。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2016年最新妊娠剧吐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doc

妊娠剧吐( 2016 年版) 一、妊娠剧吐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剧吐(ICD:) (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怀孕 5-10 周频繁恶心呕吐; 2.体重下降较妊娠前>5%; 3.体液电解质失衡及新陈代谢紊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禁食补液,根据呕吐情况每日补液量约2000-3000ml ,纠正电解质及酸解平衡紊乱; 2.应用止吐剂; 3.终止妊娠。 (四)标准住院日4-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早孕妊娠剧吐编码 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

路径。 (六)入院后第 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血凝、甲状 腺功能; (2)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 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 B 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入院当日开始每日补足生理需要量+丢失量,包括糖盐水、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氯化钾; 2.止吐剂首选维生素B6,一线药物效果欠佳时与患者沟 通后酌情给予其他种类止吐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如胃复安、 PPI 类药物; 3.终止妊娠:住院期间出现持续黄疸、持续蛋白尿、体 温持续在℃以上、心率≥120 次 / 分、伴发Wernicke 综合征时及时终止妊娠。 (八)住院期间复查的频率及项目。 1.复查的频率:根据患者入院时电解质紊乱程度及尿酮 体严重程度可每1-3 天复查一次; 2.复查项目:尿常规、电解质。

扩张型心肌病心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疾病分期为中期阶段、心功能II-III 级的住院患者。 一、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胀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编码:142.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沈绍功、王承德、刘希军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工作组制定的《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1月第35卷第一期)。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常见证候: 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证 心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 级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胀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分期为中期,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 2.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腹部B超; (7)24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6分钟步行试验、BNP(或NT-ProBNP)、肌钙蛋白或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地高辛血药浓度、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抗肌球蛋白抗体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理气通脉。 (2)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通脉宁心。 (3)心肾阳虚证:温阳益气,利水平喘。 2.针灸治疗 3.穴位贴敷 4.中药熏洗治疗 5.内科基础治疗

59 脾胃科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际罗马委员会2016年在DDW上发布的“罗马IV标准”。 FD罗马IV诊断标准:①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a)餐后饱胀不适b)早饱感c)上腹痛d)上腹部烧灼感;②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上腹痛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上腹部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餐后不适综合征:必须满足以下至少一项a)餐后饱胀不适(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b)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活动),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纳呆,嗳气,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嗳气频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口干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4.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纳呆,疲乏,手足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冷加重,肢冷,便溏,口干或口苦,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脾虚气滞证

2016年最新妊娠剧吐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妊娠剧吐(2016年版) 一、妊娠剧吐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妊娠剧吐(ICD:O21.000/O21.001/O21.100)(二)诊断依据。 根据《妇产科学》(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怀孕5-10周频繁恶心呕吐; 2.体重下降较妊娠前>5%; 3.体液电解质失衡及新陈代谢紊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禁食补液,根据呕吐情况每日补液量约2000-3000ml,纠正电解质及酸解平衡紊乱; 2.应用止吐剂; 3.终止妊娠。 (四)标准住院日4-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早孕妊娠剧吐编码? 2.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

路径。

(六)入院后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血凝、甲状腺功能; (2)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孕期未做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B超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入院当日开始每日补足生理需要量+丢失量,包括糖盐水、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氯化钾; 2.止吐剂首选维生素B6,一线药物效果欠佳时与患者沟通后酌情给予其他种类止吐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如胃复安、PPI类药物; 3.终止妊娠:住院期间出现持续黄疸、持续蛋白尿、体温持续在38.0℃以上、心率≥120次/分、伴发Wernicke综合征时及时终止妊娠。 (八)住院期间复查的频率及项目。 1.复查的频率:根据患者入院时电解质紊乱程度及尿酮体严重程度可每1-3天复查一次;

心悸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心悸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心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EHRA2011年心悸诊疗共识 1.临床表现:主观感觉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由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 2.诊断: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 (1)病史: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心悸的诱因、发作与终止的方式、发作时的频率、伴随症状、既往的疾病史等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如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 (3)实验室检查: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

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三)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为心悸(ICD-10:R00.201)。 (四)标准住院日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电解质、肌酐、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 (2)心脏评估:心电图、远程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长程心电图监测; (2)心脏事件记录器 (3)植入式心脏事件检测器; (4)基因检测; (5)电生理检查; (6)结构性心脏病的检查 (7)神经、内分泌检测 (8)负荷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 (9)冠脉CT或冠脉造影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病因、诱因的处理:处理导致心悸的基础疾病及诱发

最新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资料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输卵管妊娠的住院患者。 一、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异位妊娠(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输卵管妊娠(ICD-10编码:000.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谈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妇产科学》(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病期诊断 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或流产。 已破损期:输卵管妊娠发生破裂、流产,但病情较轻。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临床常见证候: 未破损期:胎元阻络证 已破损期:正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住院患者。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的患者。 2.病期和辨证属未破损期胎元阻络证,病情影响因子积分≤8分,且β-HCG

<1000IU/L、输卵管妊娠包块≤3cm者。 或病期和辨证属已破损期正虚血瘀证,病情影响因子积分≤9分,且β-HCG <1000IU/L者。 3.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血液系统疾患者,或输卵管妊娠合并宫内妊娠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β-HCG定量、孕酮(P)、雌二醇(E2);经腹/经阴道子宫双附件彩超;血常规、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尿常规、生化检查、感染四项、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便常规、肝胆脾B超、双肾膀胱输尿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胎元阻络证:化瘀消癥,杀胚止痛。 (2)正虚血瘀证:扶正化瘀,消癥杀胚。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封包疗法 (2)外敷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消失。 2.血β-HCG<50IU/L。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体征或辅助检查提示病情加重,而改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出现较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异位妊娠病临床路径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适用于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胎元阻络证。 一、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异位妊娠病,属未破损期; 西医诊断:输卵管妊娠(ICD-10编码:O00.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产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病期诊断 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流产。 3.病情分类 平稳期:输卵管妊娠未出现休克者,生命体征平稳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临床常见证候: 胎元阻络证 胎瘀阻滞证(因病例较少,不进入本路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属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符合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的诊断。 2.病期诊断属未破损期。 3.未破损期属胎元阻络证,β-HCG<1000IU/L,输卵管妊娠包块最大径≤3cm且病情影响因子积分≤8分者。(参照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 4.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血液系统疾患者、或输卵管妊娠合并宫内妊娠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未破损期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 (2)血β-HCG、孕酮(P); (3)心电图; (4)子宫双附件B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胸部X线片、生化、便常规、肝胆脾B 超、双肾膀胱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 未破损期胎元阻络型,以活血化瘀,杀胚止痛为主。 2.口服中成药,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为主。 3.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活血化瘀为主。 4.中药封包外敷下腹部患处。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主要症状下腹痛、阴道流血消失或明显减轻。 2.β-HCG<30IU/L。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影响因子评分增加,而改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得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 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得《室性心律失常得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与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得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得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得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心悸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病情分级Myerburg≤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症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3级。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证,次证,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彩超 (6)24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养心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异位妊娠手术临床路径

异位妊娠手术临床路径 (一)适应对象 异位妊娠需手术治疗患者 (二)术前准备 1.入院后给予按妇科常规护理、一级护理及普食。 2.入院必须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凝血四项、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五项、术前三项)。 (4)尿妊娠试验,血HCG。 (5)彩超:盆腔、肝胆胰脾、双肾、膀胱、输尿管。 (6)心电图。 (7)胸部X片检查。 (8)妇科检查。 3.根据情况采取后穹窿或腹部穿刺,抽出不凝血。 (三)手术前特殊准备 1.建立静脉通路(2路),下尿管,心电监护。 2.签署手术同意书。 3.术区备皮,清洁脐部,备血(红细胞及血浆)。 4.禁食水。 5.抗生素皮试,术中带药。 6.术前给予阴道擦洗1次。 7.术前针: 8.欲保留输卵管者带垂体后叶素。 (四)术中注意事项: 1.填写病理单。 2.寻找标本,并向患者家属展示标本。 (五)术后恢复 1.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2.术后第一日复查血常规及尿常规、血HCG,根据病情确定使用抗生素 时间。 3.一级护理1-2天后改为二级护理。 4.术后排气后改半流食,排便后改普食。 5.术后第一或二日拔出尿管。 6.若有腹腔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根据情况拔出(引流液为浆液性,

量少于20ml)。 7.术后根据情况复查血常规及血HCG,必要时需给予药物治疗(米非司 酮及甲氨喋呤)。 (六)开腹手术出院条件 1.血常规正常,血HCG下降。 2.体温正常(大于2日),病情稳定。 3.切口愈合良好。 4.出院开具诊断证明。 (七)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7天及术后一个月门诊复查,并遵嘱复查; 2.术后一个月必要时行宫腔镜通液或普通通液检查; 3.交代避孕方式; 4.病情变化随诊,根据不同患者遵不同医嘱。

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阜宁县第二人民医院

目录 内科、脑卒中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骨伤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糖尿病专科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 。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284.异位妊娠甲氨喋呤药物保守治疗临床路径

异位妊娠甲氨喋呤药物保守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异位妊娠甲氨喋呤药物保守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异位妊娠 行MTX(甲氨蝶呤)保守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 1.症状:停经、或伴腹痛、阴道流血等。 2.体征:可有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包块。 3.辅助检查:尿hCG阳性或血hCG值升高,超声提示,必要时血孕酮检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甲氨喋呤(MTX)药物保守适应症: 1) 一般情况良好,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 2) 盆腔包块最大直径<3cm; 3) 血β-hCG<2000U/L; 4) B型超声未见胚胎原始血管搏动; 5) 肝、肾功能及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 6) 无MTX禁忌症

2、根据病情决定MTX单剂量或多剂量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异位妊娠疾病编码。 2.符合保守治疗适应证,无保守治疗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保守治疗前准备1-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3)血β-hCG和尿hCG;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盆、腹腔B超,心电图,胸部X片(除外合并宫内妊娠)。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阴道后穹窿穿刺或腹腔穿刺。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给药时间(入院2-7天) 1.根据病情给予MTX单剂量或多剂量治疗 2.必要时应用补液和止吐药物

心悸临床路径.

— 47 —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 ≤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 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心脏超声 (6)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 TA、凝血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阴阳两虚证: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4)痰瘀互阻证: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5)气滞血瘀证: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6)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2)耳针疗法 4.护理:起居、饮食、情志方面护理措施。 —48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