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诺贝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复习导入

1、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他发明炸药的事)能具体说说他发明了什么炸药?(先发明了液体炸药,然后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发明了炸药,又不断地改进炸药?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

2、你能不能用上为了什么他发明了炸药这样的句式概括地说说?

二、学习4—9自然段

师: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应该是诺贝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来,一边仔细地读,一边轻轻地把这段艰辛的过程中令你深有感触的地方画出来,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先读,在读中体会。

过渡: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我们来交流。

预设(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你感受到什么?尤其是哪个词体会到的?

如此巨大的伤痛,我们的课本写得比较简略。在《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有这样的描写:

弟弟埃米尔经常在实验室里协助哥哥制造硝化甘油,有时诺贝尔不在时他就代替哥哥的工作。他为自己有个发明家的哥哥而感到骄傲,他决心将来也做个像哥哥一样的发明家。……

好心的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4具烧焦了的尸体,其中就有性情温和、头脑聪明、办事认真的埃米尔。……

他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死寂。父亲躺在床上,两眼失神地盯着天花板,母亲的哭泣声断断续续从厨房传来。……

——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

想象:①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是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此时此刻,面对诺贝尔,白发苍苍的父母会说什么?

②面对如此风险,住在周围的居民一定会说——

③面对众人的劝解、质疑、甚至责难,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但冷静下来后,他想的是——(交流)

面对亲人的离去和伤残,他退缩了吗?他还是(引读)——毫不气馁。

实验室都化为灰烬了,诺贝尔放弃了吗?他还是——毫不气馁。

和炸药打交道,就是和死神打交道,诺贝尔退缩了吗?他还是——毫不气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指名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他太多的伤悲;我听出了他的毫不气馁)

预设(2):“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讨论要点:1、为什么要在船上搞实验?(实验室被炸毁了,可是他还是没有停止科学研究,他又租船做实验,体会他的“毫不气馁”)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体会到什么?“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师:这成功中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努力!诺贝尔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失败中磨砺,一次次失败中得到升华。你能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这句话。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几百次)失败了就再来,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工作了多长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引读:当1867年的秋天终于来到的时候,诺贝尔的实验成功了。后来,他又发明了雷管,从此——学生读。

过渡: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雷管,此时的诺贝尔已经扬名世界,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富翁了,按理来说他也该歇歇了,可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同学们,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么一次实验。自己放声去读一读,告诉老师,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投影打出第8、9自然段。)

预设:没有想到的有四点:(一、还要去发明爆炸了更大的炸药,看出他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二、“亲自”:重点抓,问学生,在你的想象中,一般人会怎么办?---让助手、别人去点。为什么他要“亲自”点燃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他想自己亲眼观察实验结果。他不想让别人来冒这个险。)

三、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他还不跑,还盯着看。一般的人,点燃后,早就躲起来了,师引读:近了!近了!——

生接读:火线已经接近炸药了!

再次引读,指名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紧张,害怕。

师:这气氛让人大气都不敢喘!谁来读?

指名读反复读“近了!”一句。

突然,“轰”一声巨响,实验结束了!大声地读出下面的语段,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生齐读“轰!——完了!’”。

师:实验成功了,但人们都以为,诺贝尔也被炸死了!你看,这巨大的爆炸声,这滚滚的浓烟,此刻,人们的内心充满了——

师:是的,人们都以为已经失去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出现大爆炸的结果,诺贝尔之前想到过吗?

师:那曾是血的教训啊!可为什么诺贝尔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还要冒这样的危险呢?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感觉到,你们已经贴近了诺贝尔的心。

(四)、还有哪儿是你没有想到的吗?交流第九自然段:没有想到他浑身鲜血,却在大声欢呼。同学们,此刻,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诺贝尔?(学生提问,相互交流)

诺贝尔从小就立下了造福人类的志向,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他更是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出示他的名言:“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做到了吗?他的理想实现了吗?学到这儿,你一定知道,他的理想之路是用什么铺成的?(用生命、鲜血、惨痛的教训)师过渡:没有这种伟大的献身精神,就不可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如此,让他赢得了全人类的景仰和尊重!现在我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视为最高荣誉的奖项,它,只授予那些为人类做出最突出贡献的人。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

师:谁来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

师:老师这儿有诺贝尔的临终遗言,我相信,读了它,你就一定能真正弄懂诺贝尔的心!

播放录音:

师:是的,现在看来,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算多,但它依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诺贝尔的一种精神和信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呢?

生:可以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生:是不管面对怎样的崎岖和坎坷,都能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

师:很好!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的课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不起!

生:是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师总结,板书:永不言弃

无私奉献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名字——(手指板书的课题)

师: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他就是——

生齐读:诺贝尔!

四、结尾

诺贝尔的生命结束了,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永远不会结束。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奖,谁作出杰出贡献,谁就能获得这项无上荣誉。可这位科学巨人自己呢,却认为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出示开头图片)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记住他的杰出成就,记住他的伟大精神,记住他心底的声音: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板书:

诺贝尔志向高远

持之以恒

舍生忘死无私奉献

诺贝尔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诺贝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复习导入 1、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他发明炸药的事)能具体说说他发明了什么炸药?(先发明了液体炸药,然后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发明了炸药,又不断地改进炸药?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 2、你能不能用上为了什么他发明了炸药这样的句式概括地说说? 二、学习4—9自然段 师: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应该是诺贝尔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请大家拿起笔来,一边仔细地读,一边轻轻地把这段艰辛的过程中令你深有感触的地方画出来,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先读,在读中体会。 过渡: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我们来交流。 预设(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你感受到什么?尤其是哪个词体会到的? 如此巨大的伤痛,我们的课本写得比较简略。在《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中有这样的描写: 弟弟埃米尔经常在实验室里协助哥哥制造硝化甘油,有时诺贝尔不在时他就代替哥哥的工作。他为自己有个发明家的哥哥而感到骄傲,他决心将来也做个像哥哥一样的发明家。…… 好心的人们在废墟里找到了4具烧焦了的尸体,其中就有性情温和、头脑聪明、办事认真的埃米尔。…… 他回到家里,家里一片死寂。父亲躺在床上,两眼失神地盯着天花板,母亲的哭泣声断断续续从厨房传来。…… ——节选自《炸药之父永远的诺贝尔》 想象:①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何况是最为疼爱的小儿子,此时此刻,面对诺贝尔,白发苍苍的父母会说什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精品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 2.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则消息来了解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目标导学三: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

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

诺贝尔公开课教案

21、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和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激情导入:同学们,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把自己的遗产捐献给了科学事业,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诺贝尔)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出示: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在化学和机械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尤其是在炸药研究方面,投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设立的“诺贝尔奖”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献身科学事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一课“诺贝尔”。(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一是发明炸药,二是设立诺贝尔奖。)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出示)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田字格指导书写) ⑶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读顺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师: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出示: ⑴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 ⑵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 ⑶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地点不变,时间不变,规模宏大)生汇报,板书:斯德哥尔摩12月10日下午4点半规模宏大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Teaching plan of Nobel, the father of explosive industry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2、篇章2:《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篇章1:《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及字词; 2、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了解化学家诺贝尔的经历,学习他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诺贝尔的资料: 资料: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 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 父亲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隆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 过的惟一的正规学校教育。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时间,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的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挪威() 遗嘱()渗透() 炸药()仲裁() 卓有成就()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方案)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 方案)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五年级语文:21、诺贝尔(教学方案) 教了这一课,学校老师们都感觉到最难的是课后练习四: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100多字的小传。为此,我专门上了一节研究课,效果不错。关键是我认为学生都学有所得,比较实在。现在把教案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21、诺贝尔(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能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我们知道在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

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之所以定在12月10日举行是因为——;之所以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是因为——,人们每年用如此隆重的方式来纪念诺贝尔是为什么呢?(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投入他的整个生命,在临终时又将自己发明所得的巨额财富捐出来作为诺贝尔奖金奖给每年全世界科学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他这样一种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敬重)。 2、同学们,这样一位老人,一生没有家庭,甚至没有自己的子女,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科学事业。这样的一位科学巨人,却说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不到一个月,2007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又要举行。在会议开始前,主持人会照例用一段话向大家介绍诺贝尔,既要让大家全面了解诺贝尔,但限时只有1分钟。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介绍呢?上了今天的这节课,你就会啦! 二、指导书写小传

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部编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来源:第一单元第二课 主题:新闻资讯 课型:新授课 课时设计:2课时 设计者:张旭花/巩义市米河镇第一初中 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1、阅读新闻,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这篇课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学情分析: 新闻报道是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上常见的一种应用文体,但学生因为成长经历、认识体验、兴趣爱好等原因可能不太关注,也不甚了解。因此需要鼓励学生先行收集有关新闻知识,同时联系旧知,简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等知识,引导学生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把握课文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4、重点把握通过概述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归结诺贝尔宽广胸怀。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补叙作用 评价任务: 1、通过活动1活动2达成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3达成学习目标2。 3、通过活动4达成学习目标3。 4、通过活动5达成学习目标4。 评价标准 1、能准确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正确标出消息的导语和主体 2、能够结合消息内容的安排说出倒金字塔式的特点 3、能够概述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说出对人物品质的归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则消息来了解它。 二、积累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史上,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1)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重点: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教学难点:养成阅读消息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遗嘱(zhǔ)渗透(shèn)卓有成效(zhuó) 仲裁(zhòng)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 重点词语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三、作者介绍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待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核心素养教案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学习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略读文章,概括大意 检测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略读、浏览等方法阅读实用性文体,每分钟500字。本文510字,如果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1分钟完全足够。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引出新闻的文体知识。 活动二限时阅读,凝练语言 限时3分钟,熟悉消息内容,尝试用短句或短语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标题和导语具有高度概括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同时明确导语的位置,了解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表述通常是由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构成。 活动三精读文章,概括段意 分别概述文章每一段的内容,思考标题和内容、内容和内容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图示标明 第1段交代颁发机构、时间以及颁发对象;第2、3段详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时间和地点;第4段进一步介绍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明确新闻主体和背景部分,理清主体和导语的关系,明确主体部分通常解释“为何、如何”的问题;明白背景的补白作用。 活动四自我总结,掌握结构

补充三篇结构清晰的消息,让学生对四篇消息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消息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标题——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呈现最关键信息。 导语——新闻的第1段或第1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鲜明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总结: 快速读出新闻事件——关注标题和导语 具体了解新闻事件——关注主体(有时主体中也有背景)。 活动五阅读训练 国庆节期间,十一学校初二年级成立了众多“新闻社”,各路小记者写了很多与国庆有关的消息,下面是“进取社”几名小记者写的一则消息,请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取社北京10月1日电10月1日,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为主题的2018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拉开帷幕。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北京市领导出席开幕式,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致辞并宣布开幕。 早上8点钟,园博园里游客们摩肩接踵.,翘.首以待。8点50分,“我是中国人,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随风去,唯有玉壶照冰心……”700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演唱的戏歌《我是中国人》拉开了开幕式演出的大幕。参演同学们统一着装、统一造型,用歌声演绎中国戏曲的盛大华章,气势恢宏。 开幕式上,备受期待的花车巡游惊艳亮相。今年的花车巡游采用了国际化思维、中国式表达的理念,既彰显了民族艺术的夺目光彩,也为传统戏曲赋予当下流行元素。机械人偶的表演动作娴熟,眼神灵动,唱腔专业,唯妙唯肖;饱含戏

《诺贝尔》教学设计

《诺贝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一段内容,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2、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第8——10自然段。 3、课后收集有关名人资料,学做名人小卡片。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体会成功的秘诀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 一、复习导入 1、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无比尊敬和怀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近这位科学巨匠,继续来学习:21、诺贝尔(齐读) 2、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读通、读顺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请同学们回忆下,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后人用诺贝尔出生的地点作为颁奖仪式的地点,用诺贝尔逝世的时间作为颁奖仪式的时间,可见,诺贝尔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21、诺贝尔(齐读) 二、过渡 1、引读:看!!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A、这个中年人就是——诺贝尔 B、他什么成功了?(炸药)板书 C、他为什么会成功?研制炸药的过程又分为几个阶段? 板书: 诺贝尔——————→炸药 成功? ? 3、翻开书本,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 三、读悟课文第二、三段 1、通过同学们刚才认真的朗读,我们先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诺贝尔研制炸药分几个阶段? 交流:诺贝尔爆炸油——黄色炸药和雷管——爆炸威力更大的炸药 (用擦子擦去第一个“问号”) 2、同学们,那么炸药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学生自由交流 3、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炸药是一种既可怕有很有价值的东西,他威力极大,危险性极高。那么,诺贝尔怎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以求有的放矢。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 仲裁(zh?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3.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课学教学实录(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课学教学实录(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诺贝尔课学教学实录(参考文 本) 一、教前谈话: 师:同学们知道世界电影之父是谁?还知道其他之父吗?如音乐之父——贝多芬;钢琴之父——;中国导***之父——钱学森;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 那炸药之父呢? 出示课题:诺贝尔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师: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出示课文第二节,生齐读句子。 师:这里书上连续用了两个设问句,为什么要在——生接读。 出示句子: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提问:整个生命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一辈子;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一切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齐读句子。 三、品文析句,感悟“百折不挠”: 提出要求:认真默读第三、四节,找找哪些地方感受到他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炸药事业中?在有关词句旁边圈圈划划,并在书上写上批注。 交流: 1、1864年,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什么意思?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案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巩固上一课所学的消息的知识,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理清本课这则消息的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快速阅读能力,运用所学的消息知识阅读本课文章。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旁批,了解这则消息的结构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世界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2.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这则消息的结构,理解其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消息准确精练的语言,学习写作消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他就是诺贝尔。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

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想知道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渗.透(shèn) 联盟.(méng) 巨额.(é) 卓.有成效(zhuó) (2)词语释义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建树:成就;功绩。 联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3)词语辨析 “颁发”和“颁布”两个词都有“公布”的意思。“颁发”另外还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的意思。“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内容常常是法令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所在单元是新闻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 本单元设置有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显而易见,新闻阅读部分是本单元的基础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为后面学生自主所要完成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来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将生活中的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实践能力。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聚焦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奖,体现了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的双重价值。文中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等。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从写作方法来看,选取了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在语言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消息的最佳蓝本。 之前,通过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消息的特点、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等知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课,用之前所学方法来阅读消息、筛选信息,巩固所学;还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探究消息的语言特点等,为下一步的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有人形象地称当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广、体量大、内容杂。人们需要快速读取信息、甄别信息,并且要在众多信息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合理地筛选信息成了必要的技能。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将来,学生要有独立的自我信息发布能力,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新闻知识,具备将所学再运用到新闻读写的实践中的能力。 初二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新闻的专业知识,充满着强烈地好奇心、探索欲,也有着对新闻的个性化理解。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消息,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

《诺贝尔》教学实录

《诺贝尔》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课前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播放中国作家莫言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片段)生认真观看。 师:看了刚才的视频,你知道了一件什么事? 生: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可是我们文学界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那谁知道这奖在哪里颁布呢? 生:瑞典王国的斯德哥尔摩。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里是诺贝尔出生的地方。 师:嗯,有道理。那谁知道这个奖在什么时候颁布? 生: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师:看来咱同学知道的可真不少。那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诺贝尔的一篇课文:第21课——《诺贝尔》。好,上课!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初识“炸药”。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诺贝尔是一个发明家,他这一辈子发明了好多东西。而他最主要的发明就是炸药,那他都发明了那些炸药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看谁最先找到,然后告诉老师。 生1:诺贝尔爆炸油,又叫液体炸药。 生2:还有固体炸药,也就是黄色炸药。 生3:老师,还有,就是一种威力更大的炸药。 三、质疑讨论,提纲挈领,归纳发明炸药的三个过程。 师:嗯,同学们找的很仔细。我们知道,炸药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东西,那诺贝尔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来研究和发明炸药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3 至9自然段,说说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 生自由读书。 师:谁已经发现?谁来读一读? 生1:(读找到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到了,老师对你的要求再高一点,你看你能不能用“为了……他发明了……炸药”这样的句式来概括地说呢? 生1:他为了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发明了液体炸药。 师:真聪明,老师一教你就会了。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下一个? 生2:为了能够安全运输他发明了黄色炸药,也就是固体炸药。 师:你看,他说得多有条理!他也学会了这种简言概括的表达方法。其实把咱同学说的这些“为了”汇成一句话,那就是诺贝尔本人曾经说过的:出示: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诺贝尔》教案

《诺贝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会正确的书写,能组 词,认识3个二类字。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 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经历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语文课本,翻到第20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诺贝尔》,同学们知道他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哪位同学 知道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 (先小组交流,再请2-3同学发言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有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揭晓了,各国的科学家们都以能够 获得这个奖项而自豪,你们知道是什么奖嘛? 生(诺贝尔奖) 师:你们知道这个奖项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后你们就知道答案了。

2、检查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118页,一起来读读这课的生字词。 学生齐读生字词,根据学生读字词的情况简略的讲解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师:同学们接下来你们找找在这几个生字中哪几个生字是读翘舌音呢?(逝、锤、置)看准字音,我 们在一起读一读这三个字。看到生字表中的第四个 字,跟着老师一起读“xiè” 3、初读课文 师: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21、诺贝尔) 师: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4、划分段落 结合课文的内容给划分段落并且概况段落大意,请不同的学生先交流,选择概况较好的学生的作为参 考,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听记,注意提醒学 生记录,段意有俩种分法) 5、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师:齐读课文的第一大段,思考主要写了什 么? (2)师:默读课文,思考诺贝尔奖的授奖地点为 什么要设在瑞典呢? (3)看过了地点,我们在看看时间。为什么诺贝 尔奖的颁发要在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 呢?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2、理解这则消息在标题、电头、导语、背景、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这则消息的写作背景,理解诺贝尔和获奖者的伟大贡献。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把握重点字词、消息的内容,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诺贝尔和获奖者的伟大贡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消息的内容,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 2、理解这则消息在标题、导语、背景、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3、理解诺贝尔和获奖者的伟大贡献。 难点:1、理解这则消息在标题、导语、背景、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诺贝尔和获奖者的伟大贡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起诺贝尔,大家一定会想起以诺贝尔名字命名的国家奖项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这则消息。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阅读新闻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按照阅读新闻的方法探究这则消息的基本内容。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 主体: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背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结语:无 2、概括一下,电头和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点拨:电头交代了新闻发稿的单位、地点、时间。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3、你还记得新闻的六要素吗?请你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吧! 二、探究新闻魅力 同学们,这则消息被收录《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堪称新闻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一起探究这则消息好在什么地方。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质课教学设计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学习诺贝尔为科学艰难而又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诺贝尔奖本身的人文精神。 3.了解欧盟各国的货币,用心体会凝聚在货币中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4. 研读课文,仔细体会欧盟各国告别本国货币的心情。 5.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遗嘱,诺贝尔奖产生。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1897年,诺贝尔的遗嘱公布,诺贝尔基金在1900年创立,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项评审团建立,1901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经过了种种质疑和争论,经过了各方的不懈努力,诺贝尔的遗愿终于实现了。诺贝尔奖在科学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对激励世人探索科学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1901年诺贝尔奖的首次颁发,深深体会它的精神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遗嘱( zhǔ)

霍夫(huò)渗透(shèn)拨款(bō)2.解释下面的词语。 拨款:指政府或上级拨给款项。 遗嘱: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卓有成效: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3.知识链接 (1)诺贝尔 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2)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5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截至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