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环境 (3)

(一)发展现状 (3)

(二)发展基础 (4)

(三)发展机遇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发展重点 (10)

(一)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产业 (10)

(二)提升壮大基础文化产业 (15)

(三)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12)

(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8)

四、主要任务 (20)

(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20)

(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21)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22)

(四)合理引导文化消费 (22)

(五)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23)

五、基础工程 (24)

(一)文化创新推动工程 (24)

(二)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25)

(三)文化人才兴业工程 (25)

(四)非遗保护开发工程 (26)

(五)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 (26)

六、空间布局 (27)

(一)一核 (27)

(二)两带 (28)

(三)六片区 (30)

七、保障措施 (35)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6)

(三)建立产业政策体系 (37)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37)

(五)完善公共文化支撑 (38)

(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38)

(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9)

前言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铜陵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铜陵文化软实力、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有力举措,是推进铜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为促进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铜陵实际,特制订《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

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行业跨度大、涉及门类多、与传统行业交叉重叠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范围界定的诸多争议,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同时结合铜陵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本《规划》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及2005年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基础,并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等方面内容。

专栏1:文化产业的定义和分类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已基本完成发展的“原始积累”,总体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有文化产业涵盖广播影视服务、新闻出版印刷、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产品经营、文艺培训、体育健身服务、体育竞赛经营、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十多个门类。二是总量已达一定水平。截止2010年底,全市各类文化经营单位900余家,从业人员12000余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加到2.6%左右。三是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目前,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企业有十余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娱乐企业超过经营户总数的10%。四是市场布局趋于平衡和合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规范指导下,全市文化产业业态结构和经营布点逐步走向协调和科学。五是市场主体培育效果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市场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演艺、报业、广播影视产业在稳步发展中不断拓展壮大,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文化产业投资主体走向多元化,个体民营经济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力量,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中国江南文化园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亮点。六是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良好。以铜工艺品生产为特色的铜文化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成为铜陵重要的城市名片。此外,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也开始启动,并显现出良好的成

长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所占比重较小;三是文化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文化产品;四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五是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二)发展基础

作为“中国古铜都”和江南生态山水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以罗家村大炼渣遗址、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木鱼山遗址等为代表的青铜文化遗迹,以古临津、澜溪、和悦、王荆公书堂等历史遗存和李白、杨万里、陈翥、金乔觉等与我市密切相关的历史名人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以天井湖、老洲岛、凤丹、相思树、东湖、西湖、天目湖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等,形成了我市厚重的文化底蕴,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掘内容和基础条件。

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经济比较发达,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466.6亿元,人均GDP达9300美

元,工业化率达62%,居全省前列,基本达到发达地区平均水平,其中铜产业在全市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工业产值的比例高达67.6%,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铜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坚实;二是城市化水平较高,作为中部地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我市具有较为密集的城市人口和较高的居民素质,拥有较多与文化关联的产业市场,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集聚的良好条件;三是城市承接和辐射功能较强,我市区域位臵优越,产业基础雄厚,既能方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又能较好地辐射皖中南地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空间。

(三)发展机遇

从市场经济规律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文化产业所表现出来的反向调节功能,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价值,受到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都将文化产业作为极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这些为我市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

设正在加速推进,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已开始从发达地区向皖江地区转移,这又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从文化产业自身属性看,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投资收益期长、拉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正受到市场的热捧,文化产品正日益成为消费热点,文化产业投资热将长期存在,这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从我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看,为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等矛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经济全面转型,这无疑需要大量的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从而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专栏2: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和构筑“世界铜都”的战略目标,依托我市作为中国古铜都丰厚的文化积淀,把握“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推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壮大文化软实力,全力推动铜陵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加速现代化进程和幸福铜陵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l、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以市场为先导,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打破条块分割,消除行业垄断,全面引入竞争

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两重属性。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积极探索两个效益兼顾的新路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

3、坚持重点发展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非均衡战略”,有选择地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率先发展、率先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城乡、区域、行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4、坚持传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充分挖掘、开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改造提升,使之变成富有生命力的新型文化。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铜陵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坚持在引进吸收中创新,大力吸收世界各类不同形式先进文化,引进各类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和文化开发技术,使引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地域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合理、政策体系健全、效益逐步显现的

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文化产品科技和艺术含量大幅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体实力明显提升。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文化产业的递增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稳步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层次得到有效提高,拥有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产值超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文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拥有10个以上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品牌。

——产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建成15个左右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一批主导文化产业群,初步形成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特色鲜明、城乡一体、市场规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居全省前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并支撑铜陵发展成为面向长三角、辐射皖中南、享誉海内外的“青铜文化传承重镇、创意产业集聚中心、休闲娱乐魅力之城”。

三、发展重点

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市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积极扶持有优势有潜力的重点行业,全力构筑具有浓郁铜陵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产业

铜文化是铜陵的“魂”,也是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不可复制的独特资源优势所在。把握铜陵铜文化所具有的“现实与历史呼应最为直接,历经3000年发展与积淀不曾断绝”的独特内涵,瞄准构筑“世界铜都”的发展目标,将铜文化作为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元素,渗透到全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使铜文化成为铜陵享誉四方的城市名片和支撑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力拓展、提升铜文化产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把铜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铜陵最具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核心文化产业。

深入挖掘铜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化。保护、开发和利用好铜陵古矿冶等历史遗址,建成一批以展现青铜文明为主、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历史人文景点;加强对铜工业发展历史的研究

及相关资源的开发,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运用;加快铜文化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布展手法和先进展示技术,扩大对铜文化的宣传,拉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以铜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展广播、影视、小说、图书等精品创作,同时做好后续产品的开发;依托悠久灿烂的铜文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开发建设铜文化产业园;推进青铜文化与餐饮服务的融合,形成集历史文化、地域特产和自然环境为一体的青铜美食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铜文化餐饮。

充分发挥古铜都品牌优势,加强铜艺术品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铜陵铸造技术和艺术创作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城市雕塑工程,加快推进铜陵铜雕塑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铜艺术铸造中心。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加快扩张铜工艺品生产规模,不断提高铜工艺品的科技和艺术含量,争取形成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努力跻身国内铜工艺品生产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重要的铜工艺品生产基地。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生产更具市场前景的铜装饰用品,进一步壮大和延伸铜艺术品产业链。加大对铜工艺品和铜装饰品市场开拓力度,以专卖、代销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以铜商品市场为中心,建设集宣传广告、产品展示、批发零售、创意设计为一体的铜商品特色街区,促进铜艺术品产业的集聚发展。建设国盛古玩艺术城,进一步展示和销售各具特色的铜工艺品,增强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

专栏3:特色铜文化产业规划重点项目

(二)提升壮大基础文化产业

1、文化旅游

按照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安徽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要求,树立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旅游理念,进一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的建设步伐,建成一批有影响的旅游产品。推进铜池旅游一体化对接,加快融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和“长三角”旅游圈,实施联动发展。以展现古代采冶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为重点,积极开发工业旅游资源,争取形成若干条特色鲜明的工业旅游线路。把握大士阁作为九华山“头天门”的独特优势,将深具开发潜力的宗教文化资源盘活,植入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和项目策划,以大通旅游景

区建设为依托,实现它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深度结合和良性互动。依托铜陵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的地理环境,突出中国生态山水铜都的城市主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做好大通生态文化旅游圈、金牛洞—凤凰山景区、老洲太阳岛及白浪湖景区、天井湖公园、东湖风景区、天目湖生态旅游区、大铜官山公园等区域的规划与进一步开发工作,彰显“以林为本、以水为魂,湖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魅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开发保护王荆公书堂、陈翥墓园等历史文化遗迹,建设金榔党史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纪念设施。

2、民俗文化

把握铜陵多元文化交汇、地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铜陵作为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永久举办地的效应,深入发掘、保护铜陵竹马灯、牛歌、庙会、赛龙舟等一系列特色民俗,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吸纳、整合可积聚的各类民俗文化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魅力题材,重点把握徽风铜韵的江南文化特色,做好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大文章。在江南文化园经营民俗文化有益探索和尝试的基础上,以安徽民俗文化村等为平台,积极拓展载体,完善经营模式,形成凝聚效应,创造更多更好的民俗文化产业优势品牌,打造江南民俗文化之都,形成以江南文化园为代表的、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民俗文化示范基地。

3、演艺娱乐

支持演艺产业发展,运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等多种方式,推

进艺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的联合,培育演艺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促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引导本市演艺院团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开展文艺演出。加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规范引导娱乐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文艺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规范发展电子竞技、网吧、KTV、彩票等娱乐行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规范化、主题化、品牌化、连锁化的文化娱乐经营企业。

4、体育健身

结合铜陵市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构筑以一个体育中心、五个体育公园、八个体育基地为主的全市体育设施主骨架,建设“一山一路一江”健身带,拓展体育产业发展平台。以全民健身运动为龙头,以体育协会、俱乐部为抓手,积极培训健身娱乐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培训项目吸引群众参与健身消费,形成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推动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加强政策引导,稳步发展体育中介组织,积极做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和管理工作。推进对体育资源的重组,适时组建铜陵体育产业发展总公司(或集团)和中国体育文化(金属)产品研发中心,增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

生产和销售企业落户铜陵,不断延伸全市体育产业链,壮大体育产业总体规模。

专栏4:体育产业发展平台

(三)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1、广播影视

整合广播电视相关资源,组建铜陵市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着力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制播分离,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积极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推进电视剧、广播剧、非新闻类电视广播节目和电影、动画片的投资和制作,力争推出一批宣传铜陵人文历史、反映幸福铜陵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广播影视产品。利用大通自然和人文历史等优越条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开发建设影视基地。积极发展数字电影院线

建设,加快市、县(区)多厅数字、立体影院建设,繁荣电影市场。大力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尽快完成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使有线电视网络具有宽带、双向、多功能的承载能力,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成为三网融合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平台。大力开发互动电视、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立足现有媒体业务,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公交电视、楼宇电梯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传播业务。

专栏5:规划投资和制作的影视剧

2、出版发行

坚持正确的新闻宣传导向,贯彻“三贴近”原则,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争取《铜都晨刊》独立发行刊售,组建铜陵报业集团,增强铜陵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资本和市场为纽带,积极推进出版发行单位的资源整合,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形成较为完整的印刷、出版、发行产业链。全面提升印刷业的科技含量,改变印刷企业规模小、

效益差、布局散的状况,创造条件探索集约化发展之路,力争形成1—2家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骨干印刷企业。积极推进出版业的发展,以音乐、歌舞、戏剧、影视等为依托,出版一批弘扬铜陵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品读本。充分发挥和拓展新华书店的发行主渠道功能,大力扶持已初具规模的图书、音像制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着力构建通畅快捷的区域性、立体化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络。

3、会展广告

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各种场馆,承办大型会议、赛事等,积极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文化会展,大力打造彰显铜陵地域文化,融合长江中下游流域文化、皖南徽州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使文化会展成为铜陵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积极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加快扩大广告业规模。加强广告与会展的互动,努力形成广告宣传促进会展、会展品牌带动广告的良好局面。

4、网络文化

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实现三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做大做强新媒体,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升级和业务增值。加强政府网站建设,规范民间网站管理,新建铜陵市广播电视网,

利用网络覆盖无地域限制的特点,开展广播电视节目的直播、点播和互动业务,提升广播电视的对外宣传效果,以铜陵新闻网、铜都时空等地方门户型网站为主,整合相关网络媒体资源,发挥好各类网站在沟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团、市民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交流以及宣传推介铜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积极向上、面向大众、丰富多彩、服务专业、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公众信息平台。加速推进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电子商务建设,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提高企业和居民上网比重,让网络文化消费成为企业和居民最为便捷和实用的消费形式。

(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创意开发

适应文化各类产业对技术、产权、创意研发要素的依赖,鼓励创意研发机构的独立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培育与我市产业具有较强原创研发能力的创意群体,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激活原创和创意活力,强化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产权支撑,为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园区的孵化发展,提供创意、科技、策划服务。加大创意企业扶持力度,逐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品牌,拉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2、数字内容和动漫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办[2009]15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2.24 【实施日期】2009.02.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工作的通知 (铜政办[2009]15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效灵敏的信息反应机制,推进全市政务信息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政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工作。做好政务信息工作是政府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服务领导、服务部门、服务基层的重要方式,政务信息在当好领导耳目、发挥参谋助手、加强沟通交流和推动问题解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市改革、发展、

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种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因此,做好政务信息工作,对确保政府工作有序运转,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准确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开展科学民主决策,及时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各部门和单位要从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政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政务信息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努力使政务信息工作更加符合新时期各级政府领导工作的需要。 二、认真做好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 (二)按期完成政务信息目标任务。政务信息报送工作是各部门和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一项硬任务。尤其是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每年初下达的政务信息采用目标任务。 (三)提高报送信息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政务信息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突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具有苗头性、倾

铜陵政府发展规划

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环境 (3) (一)发展现状 (3) (二)发展基础 (4) (三)发展机遇 (5)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发展重点 (10) (一)精心打造铜文化品牌产业 (10) (二)提升壮大基础文化产业 (15) (三)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产业 (12) (四)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8) 四、主要任务 (20) (一)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20) (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21)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22) (四)合理引导文化消费 (22) (五)加快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23) 五、基础工程 (24) (一)文化创新推动工程 (24) (二)文化品牌塑造工程 (25) (三)文化人才兴业工程 (25) (四)非遗保护开发工程 (26) (五)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 (26) 六、空间布局 (27) (一)一核 (27) (二)两带 (28) (三)六片区 (30) 七、保障措施 (35)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6) (三)建立产业政策体系 (37)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37) (五)完善公共文化支撑 (38) (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38) (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9)

前言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铜陵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铜陵文化软实力、建设精致大气之城的有力举措,是推进铜陵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为促进铜陵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和省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铜陵实际,特制订《铜陵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 考虑到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行业跨度大、涉及门类多、与传统行业交叉重叠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对文化产业范围界定的诸多争议,为便于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同时结合铜陵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本《规划》所称文化产业以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及2005年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国统字…2005?2号)范围为基础,并适当增加体育健身等方面内容。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资委市财政局铜陵市国有企业职工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资委市财政局铜陵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有企业 【发文字号】铜政办[2017]12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3.01 【实施日期】2017.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资委市财政局铜陵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 分离移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铜政办〔2017〕12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国资委、市财政局《铜陵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1日

铜陵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实施方案 (市国资委、市财政局) 为做好我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及物业管理(简称“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资委省财政厅关于全省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16〕71号)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市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范围为,驻铜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承担的职工家属区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物业管理等职能。 (一)工作目标。 2017年开始,在全市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并由市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协调落实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与企业自主相结合。分离移交的责任主体为国有企业。要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公共服务专业化运营,剥离国有企业与主业发展方向不符的公共服务职能。国有企业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以减轻企业负担,有效参与市场竞争。 2.坚持先移交后改造。坚持先完成移交,再维修改造,移交企业和接收单位签订分离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法规类别】公安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2009]27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04.19 【实施日期】2009.04.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铜政〔2009〕27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减少伤亡人数,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实现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现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断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一)强化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主要负责人要负起第一位责任,确保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坚持安委会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保障。分管负责

人要对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负起分管责任,确保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和年度安全指标控制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部门分工负责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综合监管职责,制定加强综合监管、完善协调机制办法,建立完善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对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要求,具体负责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行政监管责任,对本行业安全指标控制任务落实负责。 (三)强化属地分级负责制。在铜中央、省属和市属企业必须服从市级安全监管,其他企业安全生产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区政府实施监管。落实园区安全监管责任。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企业安全生产,实施以块为主,由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监管。西湖新区及县区各开发园区仍按原属地分级管理原则落实安全监管责任。 (四)强化企业主体负责制。各类企业必须具备法定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要负责人要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个车间、工段和岗位,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尤其要落实到外来施工队伍,严防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凡在本单位作业区内承包工程发生事故的一律纳入总包单位考核,既要追究事故单位责任,又要追究工程发包方责任。市安全监管部门要制定出台加强外来施工队伍安全管理规定。 (五)加大安全责任落实考核奖惩力度。将安全监管责任和目标落实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综合治理和文明单位等综合性考核的考核内容,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修订完善《铜陵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和《铜陵市实施安全生产工作“一票否决”暂行办法》,突出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对基础工作和安全效果的考核奖惩力度。对发生死亡事故的单位,发生较大事故的区域和系统,以及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不合格的县、区和市主管部门,实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市有关情况汇报 一、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也是规划中的长三角城镇群成员之一,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3万人。主要特点是: 铜陵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冶铜史的历史文化城市。铜陵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铜史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的缩影。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曾吸引了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的注目,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古名句。 铜陵是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园林和旅游城市。铜陵位于北纬30度附近,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美。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凤丹、苎麻、生姜、蒜子等农副产品。长江铜陵段是最适合白鳍豚生存的区域,建有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铜陵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八宝之地”。境内不仅有天井湖、螺丝山、相思树、滴水崖等秀美的山水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大通古镇、大明寺、葛仙洞、白鳍豚养护场等,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省卫生城市”等称号,铜陵是一座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开放城市。铜陵处于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两山一湖”风景旅游区的北大门,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分别约1小时、2小时车程。特别是南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已经建成通车,东西向的沿江高速、连接铜陵至杭州、上海方向的铜宣高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铁路经芜湖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沪铜铁路的延伸段铜陵至江西九江的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未来几年内,我们还将陆续兴建公铁两用的长江二桥、庐铜铁路、无铜高速、沿江城市城际轻轨等。铜陵还是长江自上而下有条件通行万吨巨轮的第一座城市,铜陵港是沿江重要港口和对外开放口岸,被国家定为万吨海轮进江终点港。全市已初步形成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群,硫磷化工、水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接续产业。2007年,我市的GDP约达29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200元和4530元,双双增长17%,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减排二氧化硫5280吨、化学需氧量600吨,分别降低5%和2%,组织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惠及群众83%以上。 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紧紧依托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和依山、襟江、含湖的优越自然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中国生态山水铜都的战略目标,大做山水文章,走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努力构建长江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一是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让沿江成为靓丽的风景线。铜陵境内山水相依,集洲、江、湖、山、城于一体,一线长江穿城而过,形成了59.2公里的滨江地带,两岸自然景观宜人,生态保护较好。我们充分依托这些资源,坚持依建城,依水造景,体现自然山水特色,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我们委托编制了《大铜官山公园规划》、《滨江地区规划》等,从自然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岸线利用及景观塑造等多方面,对城市近郊的铜官山及长江沿线进行了科学规划,着力加强对重要山体、水体的保护与利用。特别是对位于城市中心、紧邻长江的天井湖,我们一直将其作为“城市客厅”来打造,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环湖地区景观规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解决房屋权属登记中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解决房屋权属登记中 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 作者:佚名来源:中顾法律网点击数:2282 更新时间:2010-12-21 11:32:45 [提要]本文介绍了关于解决房屋权属登记中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为妥善解决我市房屋权属登记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全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解决房屋权属登记中历史遗留问题的若干意见 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为妥善解决我市房屋权属登记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全国部分城市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建房市函[2009]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民生优先、违法必究”的原则,现就解决我市房屋权属登记中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对因房地产开发企业行为不规范导致购房人无法办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房屋登记的,实行购房人办证与企业补缴税费相分离,依法登记确权与追究违法行为相分离。购房人凭商品房(经济适用房)买卖合同、契税完税(免税)单、经济适用房准购证、物业维修基金收据等材料直接办理个人房屋产权登记,市房屋登记部门在受理登记时,及时将有关信息函告相关部门,各职能部门负责令开发企业补办相关手续和补交税费。 二、对于单位房改、集资建房以及企业改制等过程中,已出售给个人的房屋尚未办理产权登记的,实行公告确权制度。先由单位对申请登记房屋在《铜陵日报》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公告期内对于土地和房屋权属无异议的,属于房改购房的,购房人凭公有住房出售申请表、协议书、价格核定单、购房缴款收据、契税免税单等资料办理个人房屋产权登记;属于集资建房的,购房人凭集资建房确认名单批复、购房协议、购房缴款收据、契税免税单等资料办理个人房屋产权登记;属于协议价或市场价购房的,购房人凭购房协议、购房缴款收据、契税完税证等资料办理个人房屋产权登记。 三、对于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中,因拆迁人建设手续不全导致拆迁人无法办理安置(回迁)房屋登记的,被拆迁人可凭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安置(拆迁)协议、房屋来源等证明资料办理个人房屋产权登记。市房屋登记部门在受理登记时,及时将有关信息函告相关部门,各职能部门负责责令拆迁人完善相关手续、补交税费。 四、国有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在原单位自有用地上已建成的办公用房和商业用房,用地、规划等报建手续不全的,应先完善手续和补交税费,后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改制的企事业单位确因特殊原因不能补办用地、规划手续的,经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踏勘确认后,出具用地和规划证明资料,作为确权办证的依据。

政府网站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

政府网站发展现状及规划设计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对外服务的窗口,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个地区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网站评估要能把握政府网站建设发展趋势,引导政府网站建设,践行“以人为本、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公众能够享受到政府网站带来的便利。目前国内关于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研究成果已经较多,但就安徽政府网站的系统性评测及发展规划目前尚未看到。因此,迫切需要对过去几年安徽政府网站建设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了解安徽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科学推进安徽政府网站建设提供支持。 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技术瓶颈 1. 越来越多的政府门户网站虽然实现了互相链接,但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网站体系的封闭性往往制约了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发展,政府门户网站及厅局等部门子网站基本上是封闭的系统,网站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孤岛”。 2. 缺乏至上而下的统一的数据规范标准。数据交换大都通过手工方式或第三方系统如FTP、邮件方式等进行,这不但增加了上报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经常导致信息报送不及时,造成政府门户网站信息不准确和数据丢失。 3. 大量的数据资源处在又希望进行数据共享,又希望有特定的权限体系进行控制的两难境地。 4. 多个应用系统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用户管理,导致使用不便,增加管理难度。 5. 信息资源组织分类不合理,未建立统一的目录结构体系,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缺乏统一管理。 一、国外政府网站的发展现状 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重视政府网站建设是一条值得借鉴的普遍规律。政府网站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1. 政府网站是对内整合电子政务资源的重要平台 政府网站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龙头,能够综合体现出电子政务的后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及制度保障等各个要素发展水平。 2.政府网站是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渠道 政府网站建设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接入渠道的主要手段。政府网站已经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感知和获取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平台。 安徽政府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铜陵城市化

关于城市化发展及我市城市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1-21 17:36:39 被阅览数:755 次作者:吕文强 ■吕文强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发展完善。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而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它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其实质就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潜力很大,进一步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但由于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因此,在研究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必须结合现实条件,研究当前主要现状及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探索出符合国情、市情和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广、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差异极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曾经明确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而且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三千万。后来中央政府在“城市化”问题的决策上发生了重大改变。从1958年至1978年,中国采取的城市发展方针均是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城市数量的减少,其中小城市由115个减少到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到2900个。1978年后在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下,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对建国以后城市化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 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城市化率(%) 1949 17.43 1978 15.82 1950 16.55 1979 16.59 1951 15.41 1980 17.02 1952 14.42 1981 17.40 1953 14.85 1982 17.64 1954 15.31 1983 17.93 1955 15.19 1984 19.02 1956 15.92 1985 20.14 1957 16.42 1986 19.77 1958 18.50 1987 19.98 1959 20.19 1988 20.69 1960 20.74 1989 21.12 1961 18.85 1990 19.65 1962 16.75 1991 21.32 1963 16.75 1992 21.89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依法加强全市公证工作的通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依法加强全市公证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办[2010]34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04.27 【实施日期】2010.04.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依法加强全市公证工作的通知 (铜政办[2010]34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了充分发挥公证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和对外交往中的预防、服务、沟通和监督的重要作用,促进诚信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法治铜陵和幸福铜陵建设进程,现就加强我市公证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公证工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公证制度是一项具有预防性功能的司法证明制度,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行使国家证明权,预防纠纷、减少诉讼、制止不法行为,维护国家、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市公证工作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为全市

招商引资、大建设大拆违、企业改制、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 提供法律服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政府不再承担有关民事行为的审查义务,公证作为打造诚信政府、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要法律手段,作为经济活动中当事人之间互信关系的重要工具,作为市场交易中公平公正的重要平台,其作用日益显现。为此,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公证工作对于维护社会信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促进我市公证事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公证服务事项范围 (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的通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 服务目录的通知 【法规类别】服务 【发文字号】铜政办[2013]65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12.18 【实施日期】2013.12.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的通知 (铜政办〔2013〕65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精神,进一步规范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2月18日 铜陵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目录

一、基本公共服务事项1.教育类 2.公共教育资讯收集与统计分析 3.公共教育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 4.公共教育成果质量评估 5.公共教育成果交流与推广 6.全市性学生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7.其他政府委托的教育服务 2.医疗卫生类 8.公共医疗卫生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研究、咨 询及宣传服务 9.政府组织的公共医疗卫生信息采集、发布辅助性 工作 10.政府组织的群众健康检查服务 11.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辅助性工作 12.对灾害事故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的辅助性工作 13.政府组织的重大疾病预防辅助性工作 14.公共卫生状况的评估 15.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6.公共医疗卫生知识普及与推广 17.公共医疗卫生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8.政府组织的公共医疗卫生交流合作 19.公共医疗卫生成果推广应用 20.其他政府委托的医疗卫生服务 3.文化类 21.公共文化规划和政策研究、宣传服务 22.公共文化资讯收集与统计分析 23.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传播 24.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服务 25.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艺演出 26.政府组织的公益性艺术品创作 27.政府组织的文化交流合作与推广 28.文物保护的辅助性工作 29.政府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0.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研究项目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发布操作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 发布操作规范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办[2008]48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05.30 【实施日期】2008.05.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发布操作规范的通知 (铜政办[2008]48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发布操作规范》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五月三十日 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信息发布操作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发布,推进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关于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 “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是铜陵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开通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网址为http://https://www.doczj.com/doc/0c6318060.html,。市民可在网站上查询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包括各时期关系民生的文件、政府财政预算、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监督投诉等。同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获取主动公开以外的政府信息。 二、用户名与密码 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管理平台的用户名为编制单位的机构代码(如市政府办公室为“GA001”。具体代码已在《铜陵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信息公开目录编制工作方案》中编订),用户名不可更改,二级单位编码由各单位自行编写;管理平台登录的初始密码为“123”,为确保信息安全,首次登录后,请修改密码。信息发布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由各单位在管理平台自行设置。 三、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编制 (一)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目录是主动公开的信息类型汇编,以文档、图片等为主要发布形式。 市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编制办)已按市政府各部门、县(区)政府及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分三类编制了基本目录。各部门和单位可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需求,在基本目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二)公开指南

“五年规划”规划什么

“五年规划”该规划什么,不该规划什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定规划基本作用与思路为“研判未来趋势,提出发展愿景,规划政府任务”,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 政府应提高治理能力,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做足、做好,少搞产业政策,减少对市场干预,做真正体现小政府、大市场、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划。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的“五年计划”变成了“五年规划”,标志着我们最终告别计划经济和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现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发挥市场机制配臵资 源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的干预等一系列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GDP贡献率的70%以上,就业的90%,绝大多数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需求与价格都由个人、企业与市场自行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的五年规划,究竟规划什么,起什么作用,或者说,如果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应该对什么进行规划、不对什么进行规划?这是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原则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已经无法对整个经济进行计划,特别是不能再对企业和市场的活动进行规划,而只应对政府自己要做什么进行规划,最多再加上对国有经济要做的事进行规划。这一点应该说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共识。 对于社会而言,政府也不应该假定自己比市场、比企业、比许多个人对未来的判断更加正确,从而对社会进行“指导”,而只是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与社会各界进行信息的沟通,对未来的发展愿景取得共识。 总之,在市场经济对资源配臵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条件下,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作用与思路是:“研判未来趋势,提出发展愿景,规划政府任务”。 在这里,我们只对一些存在问题、误解和争议的若干与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相关联想的领域,进行一些分析,以明确政府制定的规则,究竟应该规划什么?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征集2018—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的通知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征集2018—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 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办[2017]113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8.09 【实施日期】2017.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征集2018-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的通知 (办〔2017〕113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和组织实施程序,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征集2018年-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征集原则 (一)坚持项目建设与落实规划相衔接。坚持远近结合,征集项目须符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等,并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

行业发展建设需要。 (二)坚持投资规模与中长期财政预算相衔接。统筹安排PPP项目和政府兜底项目资金规模,明确资金筹集渠道,科学测算未来三年的政府投资需求,合理管控政府债务规模和财政支出责任。 (三)坚持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与年度投资计划相衔接。年度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投资计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PPP项目实施计划,须从三年滚动投资计划中产生。 二、征集范围 政府投资的500万元以上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包括续建项目),具体包括: (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公路、铁路、港口、桥梁、隧道、轻轨、地铁等; (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供水、污(排)水处理、公共充电设施、城乡公交及场站、公共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园林、城市道路等; (三)社会公用事业项目:医院、教育培训、体育场所、医疗、文化、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 (四)生态环保项目:垃圾处理、固废处置、河道治理、水利设施、环境改造、旅游景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 (五)其它政府性投资项目:包括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等。 三、征集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项目梳理(完成时限:8月20日前)。各级各部门围绕各类规划,认真梳理、提炼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尽职调查,合理确定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匡算投资和资金来源; (二)部门核实(完成时限:8月22日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县区按行业分类分别报送市直主管部门,确保应报尽报、不重不漏,经主管部门核实后,填写项目汇总表并附完善的项目背景资料和项目简介等(见附件),报送市财政局;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的意见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 革的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2016]50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18 【实施日期】2016.09.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的意见 (铜政〔2016〕50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统筹功能,精简和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用范围 我市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乡基础设施、工业设施、房屋建筑工程等,包括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 二、工作目标

(一)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中介服务事项的法律依据、流程、办理环节进行全面梳理、精简和优化,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二)对标一流,创新管理,进一步推进“多规合一”平台建设,着力规范审批行为,改进审批方式,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构建“全流程覆盖、全方位监督”的“多规合一”建设项目审批体系。 (三)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规范前置审批和中介审批,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多规合一”建设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项目策划和预审批机制 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通过建设项目计划编制、行政审批和建设过程管理的信息保障,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建设项目策划和预审工作机制,建立建设项目预选址、投资规模和用地指标等相关事项基本明确的项目库,为项目审批提速创造条件。 (二)科学划分审批流程 以建设项目业主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将建设项目审批流程进行纵向和横向划分,纵向分“五个阶段”,横向分“四条主线”。 1.五个阶段。从“多规合一”平台上策划生成项目开始到项目竣工验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事项前后置关系,并从有利于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角度出发,划分为五个并联审批阶段,即用地规划许可阶段、方案审查及工程规划许可阶段、施工图审查阶段、施工许可阶段、竣工验收及备案阶段。 (1)用地规划许可阶段:牵头单位为市规划局,其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事项为项目选址意见、用地预审、可研批复、用地规划许可(规划设计条件核定);其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并联审批事项为备案(核准)、招拍挂项目建设用地批准书(用地预审)、用地

铜陵市人民政府铜陵军分区

铜陵市人民政府铜陵军分区 关于做好2005年度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 铜政〔2005〕2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2004年冬季士兵退出现役安置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军区关于做好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通知》(皖政〔2005〕4号)及全省“双退”安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做好今年我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接收对象和时间 接收对象为2004年冬季退役士兵,具体为:义务兵服现役满2年未被选取为士官的;服现役满本期规定年限未被选取为高一期的士官;以及因伤病残等原因滞留部队服现役超过2年的士兵;精简整编单位服现役未满规定年限的编余士官(服现役满9年未满10年的士官除外);部分未满本期规定服役年限但服役满10年以上的士官。对提前退出现役的士官,在其《士官退出现役登记表》“批准意见”栏中注明“因部队精简整编提前退役”字样;因政治、身体等原因需要提前退出现役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接收退役义务兵、复员士官和转业士官的时间,按民政部、总参谋部的通知精神执行。 二、认真做好退役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人武部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退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退役士兵正确认识国家和军队改革建设的形势,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改革举措,增强支持改革的自觉性,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本色和作风,自觉将个人前途融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中,坚决服从国家和军队改革建设的大局,适应改革形势和市场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服从组织安排,服从政府安置,增强到新的岗位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勇气,珍惜和爱护军人荣誉,始终保持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貌。 三、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安置工作的政策法规,我市2005年度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继续实行统一下达安置计划、择优录用和推进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办法,确保退役士兵及时得到妥善安置。 (一)认真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排就业工作。 按照国防义务均衡负担原则,本市区域内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非国有经济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全部纳入安置城镇退役士兵的范围。凡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不低于全市年平均工资的单位,市民政部门根据省政府、省军区有关文件规定的比例,科学合理地拟定安置计划,报市政府批准后下达。凡适合城镇退役士兵就业的岗位,应从符合条件的城镇退役士兵中优先选用,任何单位不得拒绝承担安置任务。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先安排好转业士官、立功受奖士兵、伤残士兵和在艰苦边远地区服役的士兵。新建、扩建单位可适当增加安置任务。各用人单位要克服困难,选择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安置退役士兵。对破产、倒闭或停产、半停产企业中的退役士兵,要安排他们再就业;对生活困难、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条件的退役士兵,要及时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完成安置任务确有困难的单位,经安置计划下达部门或安置机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

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基本指向 内容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配合。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协调等方面。在促进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各级政府应当在五大方面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政府作用收入水平公共服务主体功能 作者豆建民,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XX33)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以生产力平衡布局为指导思想,强调沿海和内地的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转向强调不平衡发展,实施了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形成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区域发展的协调性。1999年以来,我国又先后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是对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进一步细化,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与新途径。 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相互配合。具体地讲,区域协调发展体现在五大方面,从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内容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形成紧密的区域合作机制;要协调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要协调区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将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范.文.先生 ) 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社会发展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从区域协调发展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来看,要协调区域之间的主体功能。 诚然,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二是通过政府调控进行协调。其中,政府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代替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