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摘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应该首先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入手,然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较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价值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对现代化建设独特的作用,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地位决定价值。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认识人手,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丰富社会文化建设理论、促进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民族团结、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文化。在范畴上属于狭义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体现先进性,所谓文化的先进性就是指社会主义个性与人类文化共性的统一,是带有政治范畴却又超越了意识形态倾向的人类共同财富,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关系在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可以说是先进的“物质”决定了先进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在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基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要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只有具备这“三性”的文化,才能“为全民族中绝大数劳动群众服务”。总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深化和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特定客体对特定主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判断。文化价值判断则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属性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文化客体对文化需要主体的作用,两者之间构成了文化价值关系。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所以,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推动综合国力不断增

加的内在动力。文化软实力在总体上反映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着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面对巨大的文化挑战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一方面依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扩大必要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建设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以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精华,增强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把对我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冲击降到最低。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状况,促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发展,进而提高综合国力。

(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江泽民在《论“三个代表”》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使人的情操得以陶冶、身心得以愉悦、心灵得以净化,精神世界得以充实、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心理压力得以舒缓,从而达到对人的再设计与再塑造,调节人的思想和行为,激发人内在的动力,实现人不断自我发展与超越的目的。我国现在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传承着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最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及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E的报告[N].人民日报,2O07—10—16.

[2]张运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沈壮海.软文化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范俊玉.论先进文化的价值判断标准[J].前沿,2004(3):181.

[10]任敬飞,祁恩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J].百科学术沙龙.

[11]魏思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7,23.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97—398.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19]朱如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J].时代文学,2008(12).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摘要:政治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我国对此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虽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并不是政治与文化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在研究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相连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总体水平还不是很高,在很多方面还尚未完善,还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现阶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代人不断地去完善。 关键词:特色;政治文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最早提出“政治文化”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的阐释。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政治行为模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就是个人对政治行为和政治评价的主观倾向。 在随后的深入研究中,于1978年,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第二版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政治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① 下面来看看我国学者对政治文化概念所做的解释。大致看来,可以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广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不仅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而且还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即政治制度。第二种是中义的观点,这也是我国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其观点是把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三方面。第三种是狭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只研究政治体系的心理层面,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价值取向等。结合上述三种观点和中外学者的观点,可以把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政治倾向与政治行为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的总和。②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崭新的概念,其作用和影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充分地发挥出来,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引导普通民众充分而广泛地参与政治过程。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之后,至70年代达到兴盛,而我国对政治文化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国内学术界掀起了探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借助西方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来认知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并在总结中国传统与近代政治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①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到29页。 ②吴志华主编,《政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5页。

研究生政治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内涵与重要的时代价值。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从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不同的时代特征(形势)、时代任务、时代主题构成这一时代所产生的思想体系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整体时代背景。不同于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追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国际形势的这种新变化,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论断,十三大以后被我们党概括为“时代主题”。对时代主题的这一概括表明: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们要富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与世界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竞争与世界科技革命不断深入的历史情势,现实的社会主

义国家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并从自身的具体国情出发,来合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的历史推进,在于思想体系的变革。思想体系的变革,就在于结合时代特征,探索社会体制的改革方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使党发生伟大的转折,使马克思主义发生划时代的意义,这就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气势磅礴之势,以气壮山河之举在中国宣布产生。中国发出新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最高纲领,是建国六十周年的最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之本。 从一定历史渊源上讲,《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代表着时代的高度,代表着发展的高度。这种高度,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推动现代社会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旨在开辟民主新途径的基础上。特色的含义是什么?特,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体制,特殊的发展方式,它是鲜明的立场、坚定的信念、特色的信仰方向、为民的执政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全新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站在全球的视角上,开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初步形成一种体系崭新的工业经济和国民

研究生个人总结(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学习科研,奖惩情况)

篇一:中期考核审查表 广西大学在职研究生中期考核审核表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填写时间: 一起交于学院,参加中期考核篇二:研究生中期考核个人的总结(两篇) 范文1 研究生中期考核个人总结 时光流逝,一转眼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首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我觉得过的还是比较有意义、比较充实的,有很多收获,但同样也有失落的时候。在研二进入下半年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展下去,我想对前面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的方面进行一个小的总结,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以利于今后继续发扬优点,补足缺点,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更好。下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自己的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进行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进入研究生阶段,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牢记“两个务必”,紧抓“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两会”的精神,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关注国家的大事,积极向周围的优秀的同学学习,积极的向周围优秀的党员学习,一直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在学习方面,深入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研一期间,完成各门必修和选修课程并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中阅读的大量参考文献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面,同时培养了收集资料及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聆听了学术大师和临床专家们的金玉良言,受益匪浅。 在第一个学期末,进入临床来,根据学校及个人发展确定了培养计划,严格按照培养计划一步步完成,按时上下班,本着爱岗敬业、学习的态度,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积极收治患者,热情服务病人,努力学习各种基础理论知识,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0c3826518.html,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政治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 1、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 2、构建我国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 4、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 5、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 6、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 7、A Review of Debates within Political Psychology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 8、情感与认同——政治心理学的孪生子 9、论政治心理学在和平与冲突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10、试论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1、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探微——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 12、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 13、米山桂三先生遺稿「政治心理学講義」草稿 (米山桂三先生追悼論文集) 14、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 15、领导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交叉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 17、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 18、政治心理学:内容、价值与方法

https://www.doczj.com/doc/0c3826518.html, 1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20、政治心理学 二、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 1、政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动向 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3、官僚个体与组织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基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 4、洞悉学生心态强化德育教育——兼论政治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5、人,政治,心理学(中)——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6、人,政治,心理学(上)——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7、人,政治,心理学(下)——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 8、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9、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例证性研究 10、思想政治心理学差异同一模式的实践应用 11、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12、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3、安置小区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 14、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15、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 16、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 17、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研究生政治考试论文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摘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应该首先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入手,然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较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任务;价值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对现代化建设独特的作用,决定了其特殊的地位,地位决定价值。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认识人手,着重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丰富社会文化建设理论、促进现代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维护民族团结、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等方面的价值判断。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文化。在范畴上属于狭义文化,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体现先进性,所谓文化的先进性就是指社会主义个性与人类文化共性的统一,是带有政治范畴却又超越了意识形态倾向的人类共同财富,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关系在人民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可以说是先进的“物质”决定了先进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在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基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主要体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只有具备这“三性”的文化,才能“为全民族中绝大数劳动群众服务”。总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深化和实践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特定客体对特定主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判断。文化价值判断则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够反映一定文化形态属性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文化客体对文化需要主体的作用,两者之间构成了文化价值关系。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所以,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推动综合国力不断增

政治学理论前沿论文

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农民群众民主素质不高、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宗族势力影响较大等问题,要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提高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关键字】农村民主政治主要问题措施 【Abstract】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engineering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It has something impprtant to do with the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great realistic problems.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ppears that peasants democratic quality is not high,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s is not perfect and clan power influence widely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improve self-governance system, perfect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ability and promotes the rural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o make new achievement. 【Key words】Countryside Democracy Main problems Ways to prove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基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农村民主管理新体制,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保证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实践。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依然存在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村民不能正确行使权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首先,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基本实现了主权在民,为民服务的政治新格局,构建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基本内容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次,它规范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日常行为,改变了过去乡村垂直型行政管理的模式,对村一级的管理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向民主指导性的管理转变,乡镇干部的行为方式也由过去的唯上型为主向唯下型为主转变。第三,以民主选举、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治学原理论文

改革开放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人权、以人为本等政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民主政治环境越来越自由宽松,因此,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生活领域;民主政治 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主、法治、人权等政治观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往往是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手段,而不是当 作一种政治制度,片面强调革命和专政,甚至搞“全面专政”,结果导致十年内乱。1949年后,“以人为本”也一直被当作是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十三大明确把民主政治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任务;2002年,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006年,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提出“我也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 化”;2007年,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2004年3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中国宪法。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2007年11月,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有这些直接推动着我国政治现实的变革。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推进 谈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海内外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但中国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有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成功正是得益于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反之,前苏联改革失败则是因为奉行了一种相反的先政治后经济的改革策略。我们认为,如果按照西方的政治标准,如多党制、议会制、三权分立等,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决定的。就中国的国情,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起步的。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江泽民也曾指出: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访美期间深刻指出: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在内的全面改革。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变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实际进展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中国封建社会各级官员一旦为官,则终身为官,世代为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虽曾提出不搞终身制,但事实上领导干部仍然是无任期、不退休。这种事实导致了官僚主义盛行,干部队伍老化等弊端。在邓小平的积极倡导

政治作业论文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完成时间 2013. 5. 26 课程名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专 业 服装工程 年 级 研1203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 李静 学 号 1215103002

低碳经济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低碳,有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还有利于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同时也符合我国接与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必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必须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我们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低碳;能源;全球变暖;和谐;环保;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is based 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has become a global hot spot. The battle, a low carbon economy has quietly begun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pressure, for China, is also a challenge. Low carbon , and help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help in building a resource-conserving,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Low carbon and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qua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have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also conforms to our country after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w energy industry will be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industr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a new profit growth point. We must through the various aspects of continuous efforts, strides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We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low carbon economy, make our sky bluer, the water is more green and our life better. Keywords: low carbon; energy; global warming; harmon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

研究生一年级--政治期末复习习题

导论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 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 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著作简介 《政治学》是公元前3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它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府发露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人与成本那个,包括城邦的起源,目的。第二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包括两项城邦的原则及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等。第三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理论,主要包括公民的本质,城邦的性质及几种不同的政体等。第四卷主要论述政体的种类,包括政体划分的标准,各种政体的种类及它认为最优良的政体——共和政体等;第五卷,主要论述政体的变更与保全,主要包括了引起政体变更的原因,政体变更的方式及对苏格拉底政体变更思想的不足的补充等;第六卷,主要论述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构建,第七卷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城邦;第八卷主要论述城邦青年的培养。三著作贡献 <1>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政治研究之先河。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科学进行分类,把各门学科按照知识不同分为理论学科、实践学科创制学科。其中政治学就属于他所谓的实践学科,在他看来,政治学是研究至善的学科,是一切科学中最权威的学科,因此他有力“政治学奠基者”美誉。 <2>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一人为中心的政治学。 他首次在政治学领域突破神学观念束缚,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第一次把匍匐在神学上的和哲学框架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人的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先例。 <3>提出理想的政体模式—中?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 他的政治主张是兼容贫富、平衡、“质量”,即主张考虑自由出身、财富和门第,有坚持照顾多数人的利益。他提出“国家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只能和责任”的思想,即“一切之政治??总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相合成”。 <4>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长的完善与和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三种途径是人变善良,即本性,习惯和理性。所以最优良的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培养公民德行,使公民灵魂的三个组成阶级达到和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邦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3、结论:“中庸适度”的思想,及其对当今中国政治的启示细细品味,亚里士多德于几千年前提出的共和主义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亦有着深层意义的启示: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下,只一味强调政治上的民主,或许远不足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贫富矛盾问题。在中产阶级仍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强制推行民主只会使社会中极贫、极富这两类群体中更强大的一方执掌国家政权,而这又必然会导致失势一方的不满,有资料表明:在当代中国,是7%的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因而,在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养和壮大中产阶级的力量亦是必须的。民主是左,共和是右,民主共和是中间。笔者认为:共和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行于中庸”。它反对极左与极右的主张,因为无论是左和右,都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意志的体现。极左或极右的政策,要么是在损害富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穷人的利益,要么是在损害穷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富人的利益,因而对于整个社会的长久发展都是不利的。“行于中庸”,也就是采取调和矛盾的方式,才是解决贫富矛盾的最佳办法。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有一件事是办不到的:同一组的人不能即是富人又是穷人”。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至少在实现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前,贫富差距是无法完全消灭的。因而共和主义混合政体,不失为一种调和贫富矛盾的良好政体。中国走向“中庸适度”有其自身优势: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为其铺垫了舒适的温床;其次当前中国中产阶级占多数,这与上文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凡是城邦内中

政治结课论文

律所打工经历之感触 结课论文的题目想写我的职业规划,但是总觉得空谈规划很泛泛,而且三年以后到毕业时,大环境也许和现在又大不相同了。因此还是写一些我考完研后去律所打工的经历吧。 在接到了考研的录取通知书以后,我决定从所剩不多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去律所实习。于是我去了离家很近的北京广衡律师事务所。律所的业务很广,主要包括土地征收维权,建筑工程房地产,知识产权,特许经营,矿产资源,民商事及行政诉讼,劳动仲裁,商事仲裁,刑事辩护,金融证券等等。在此期间,我开阔了眼界和学习了许多知识。深刻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虽然我开学我就是一名研究生了,但从实践经验来讲,我还是一名菜鸟。专业知识以及法律实物能力与律所的各个大律师相比依然非常浅薄,所以在实习之初,律所主任给我安排的主要任务是看历来经典的案件,与此同时还要整理清楚一件案子的前后思路,清楚案件的来龙去脉之后,要求我用在大一学过的知识来思考该案件,思考如此判罚的理由,并且结合书本知识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判决方法。比如对于一件伤害案件来说,根据案件的前因后果,在判罚时还要结合被告人的认错情况,口供笔录,证人供词乃至原告的情况等等。如此一来,我不仅了解了更多的法律案件,也渐渐能用“纸上得来的知识”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案情,对于理论与实践将结合的研究方法有了更进一层的认知。之后的时间,律所的律师也教我整理案宗,先让我看之前整理好的案宗,拿一个新案子过来,先让我独自思考:如果我是一名律师,我将怎样订装这个案件的资料以及证据?起先觉得一头雾水,便查看以前资料,上网搜索模版,大致排出一份小样交给律师,她看后,把我对的与错的一一指出来,并且告诉我案宗的订装不用很一板一眼,主要还是看案情发展,如果只有一审,那就按照案情发展来排,如果有上诉情况的,可以把一审和二审相同或雷同的资料排在一起。之后我便细细地按照律师所讲的写了一份卷宗目录,然后开始装订卷宗。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很宝贵,首先,它让我了解到了在法律工作中,哪怕只是小小的装订工作,都要实际情况实际操作,一定要根据实际出发,灵活应变,切不可只把书本教的那些套路照搬,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思考。另外,就是从事法律工作一定要严谨和细心,毕竟法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关乎到百姓民生和国家安全,所以在与法律有关的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都要时刻体现认真谨慎的精神。最后的一段时间,多少参与到在律所接待当事人的活动中,我作为一名旁观者,只是听着他们与律师的交谈,但从中,我也能深切体验到,法律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更加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法律实物真的比课本中所举的案例要复杂很多,比如一件拆迁案件,会涉及到民法里的许多知识点,很繁琐细微。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还要用心,细致,且不是光背背概念,理解原理就够了,同时应该多注意关注各类社会新闻,虽然不能身处社会去体验,但至少要去开阔眼界去主动了解,这对我们以后从事法律事业一定会有帮助的。 在实习期间,我想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对律师这个行业的认知。因为自己在法律、律师这个领域里,只是一张白纸,所以现在要开始积累与法律行业有关的点滴知识,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识、怎样成为法律人、如果以后从事法律工作、当下要做的准备、对法律工作前景的调查乃至法律人的工作状态等。对于法科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无非就是司法考试,这是从事法律行业的许可证以及通行证,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5、把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A无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合伙制企业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7、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8、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 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10、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1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1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1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1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1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1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2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理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21、公民权利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